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73|回复: 0

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5 13: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 勋 宁
中国语文 1995年第6期 (总第249期)




一 引 言

从普通话出发来调查汉语方言,北方话的确没有东南诸方言那么复杂;北方话的调查长期被
忽视,我们对北方话的知识反而没有南方方言那么多,那么深入。传统的北方话的分类应当
说是建立在语言印象加地理概念的基础上的,比如旧有的西北方言的划分,大概就是因为太
行山以西的方言与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太不相同,所以笼统归入神秘的西北方言。这里的
西北就既不同于地理上的西北概念,也找不出共同的语言特征。这种印象式的分类状况直到
近年才得到改变。
随着《方言》杂志的创刊,各省方言丛书的出版,特别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的山西方
言的全面调查,我们对北方话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真正出现了用语言特征来给北
方话分类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丁邦新(1982,1987);前苏联Olga I.Zavjalova (1983)
和李荣(1985,1989)等文章。因为李荣先生的文章是建立在数年来为配合语言地图集的绘制而
进行的大规模的语言调查基础上的,所以他运用了最能涵盖北方话各方言的标准,对北方话
作了最为精致的分类。他把山西及与山西毗连的有入声的地区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独立为
一个大方言。又把剩余的北方话分为八区(最初分七区,后来又把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分开)。
这项成果直接反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绘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
李先生分类后,人们普遍的意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晋语究竟应该不应该独立为一个大方
言;二是北方话一下子分为八个次方言是否合适。
我们只要看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可以知道传统分类法的不合理性。太原市、西安市和济南市
分别是山西省、陕西省和山东省的省会。太原话和西安话同属于西北方言。可是拿它们
的声
、韵、调跟不属于同一个次方言的济南话一比,就会看出问题所在。下面我们选用《汉语方
言概要》所载的三个方言的声调表和韵母表做一个比较(声调表的古入声单列,以免错综;
韵母表这里选二):
(1)声调比较表


济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西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太原平声上声去声

济南阴平阳平
西安阴平阳平
太原入声
  (2)韵母比较表
韵 母 表 (一)

例字资知直儿低敌猪普仆读俗鱼
菊巴拔家甲瓜刮
3?济南???iuyaiau?
6?西安???iuouy?i?u?
5?太原????ii??u??u??y??yy??aa?iaiaua?u??u??

韵 母 表 (四)

例字根庚风金京准滚遵顿论翁东
荣容群穷
3?济南???i?i?u?u??u?y?y?
6?西安???i?i??u?y?uo?yo?y?yo?
5?太原??i?u??y??
西安话和济南话非常接近,却分属于两个方言区,而太原话和西安话的音韵差别相当
大,却属于同一个方言区。这当然是不公允的。
二 一个新的分类标准
李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运用古入声字今调类的反映将官话分为七类。李先生
有一个表:
  古入声字的今调类
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兰银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
古清音古次浊古全浊
阳平
阴  平去声阴阳上去上声
阴平去  声
阳  平入 声
  后来,李先生又在《汉语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将东北官话从北京官话中分出来。
李先生是这样说的:"东北三省有许多方言比河北省更接近北京。专就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
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言,东北官话区也可以画到北京官话区。考虑到东北官话
区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的比北京多得多;四声调值和北京相近,但是阴平的调值比
北京低;以及多数方言无[?]声母(北京的[?]声母读零声母[?])等特点,现在把东
北官话区独立成一区。"
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一样,也是古清音入声字分归今四声,这里运用补充标准的办法把它分
开。
按李先生的这个分类表,我们获得一个意外发现:这就是把这张表上的官话按地理位置重新
排列一下(我们把东北官话也包括进来),成为:
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古清音上  声阴阳上多去阴阳上去阴  平

古次浊去  声
阴平去声

古全浊阳  平
阳平入声
根据入声分化类的多寡,官话方言十分清楚地分为三类:即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为一类,古
入声或保留为入声,或归入阳平。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为一类,
古入声字据声母清浊一分为二,全浊为阳平,清声母和次浊声母或归阴平,或归去声。其他
四个官话为一类,次浊声母也分化开来,成为一分为三的局面。
前面已经说了,这样的排列是根据地理上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得到这样的结果不可能是偶然
的。把这个结果摆到地图上去,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分类与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政治
、经济、文化演进的历史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们把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并为一大类,称之
为南方官话;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并为一大类,称之为中原官话;其他四个官话并为一大类
,称之为北方官话。

三 秦晋方言

上表中没有把李先生分出来的晋语包括进来,这是因为我们仍然认为晋语与官话不同,应当
独立为一类,特别是当我们把官话方言三分之后,益觉得它应当是独立的一类。
对晋语的认识是近年逐渐加深的。这里我们摘引赵元任先生的一些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今昔
认识的变化。赵先生在《语言问题》(75页)说:①"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
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他几声了。"今天我们知道,保
存入声的这块地区是相当广大的。它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汾渭河谷。
不仅保留了入声声调,而且保持着喉塞音韵尾;大部分地区还有阴入和阳入之别。赵先生在
同一本书里(131页)又说:"再比方韵母里头,'关','官'在北方都是ㄍㄨㄢ;'还'
'桓'都是ㄏㄨㄢ;在北方不分。"赵先生这里说的是咸山摄合口一、二等的区别问题。赵
先生认为江、浙一带是分的,而北方不分。可是今天我们知道,晋语区许多土语不但分,而
且开合对称。例如(王1991;侯、杨1993),见表一。这种区别甚至保留在效摄里(刘1986),
见表二。
表一表二

  一等  二等

案宽眼关
孝义??k?u??ia?kua?
文水?enk?uen?ia?kua?
祁县???k?u???i?a
ku?a
  一等  二等
抱靠包巧
兴县puk??p*$?t??i*$?
汾阳puk??p?оt??i?o
祁县puk?opaut??iau
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咸摄一等与山摄一等也可能不混,如清涧话(刘1983),见表三。
表三
咸摄甘k?龛k??暗??喊x?
山摄干ki看k?i案?i汗?i
至于经过分析所能得到的更古一些的语音现象,这里就不细说了。
可以看出,晋语在语音方面的这些古老特点,使它卓然独立于北方方言群中。薛凤生先生在
说明官话的特点时曾经举了十项标准。晋语的这些语音特点是给官话定义时难以逾越的障碍

晋语不仅在语音方面具有古老的特点,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同样显得面貌古老。例如"斤"
在有关古汉语的辞书里均释为"斧子",这不符合古籍中的细节描述,也不符合甲骨文的字
形表现。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已经猜到"斤"不是斧子,苦于"名之不存"而不能论定。
"斤"实是"NEFBC",今山西、陕西都有地方还保留着这一说法(刘19
92)。"NEAB5"是古代蒸器,今晋语区不仅保存着这一说法,令人惊讶
的是土陶的实物也仍在偏僻的山区使用着。古代称冰为"冻",称磨为"NDB33
",称泉为"井",称锉为"错",坐具为"床",骨头为"骨殖",木头为"木
植",曰拿为"荷",曰住为"NBE65",曰站为"立",曰抬为"NF4A8",曰灭为"NB662",等等,今仍通行于晋语
区。至于近代白话中的词汇,更是俯拾皆是。此外,一些基本词汇也与通行词语有较大差别
,如太阳为"热头",月亮为"月明",星星为"星宿",父为"搭"(或"哥"),母
为"娅",奶奶为"娘",婆婆为"姐",长短为"长屈",大小为"大猴",加上丰富的
文白异读,在外人看来,晋语的词语相当奇特,也相当费解。
虚词及语法格式方面更是明显地停滞不前,如:"了1"和"了2"之分,句尾"也"的
保留,"V也不"的反复问格式的遗存,表能性的"得",表条件的"去",指人复数词尾
"每",方位词尾"行",用指示代词指示第三者,以及众多的逆序词,使晋语区成为我们
观察近代汉语乃至古代汉语的"文化遗址"。虽然,"说有易,说无难",利用词汇和语法
现象来界定方言是很困难的,但这些例子足以说明晋语的保守性。
拿一张带有等高线的地图,勾出晋语的边线,就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晋语正好在500
米以上的台地上。东一半的山西境内纵贯着太行山、吕梁山,是有名的"地无十里平,出门
就爬坡"地貌。只有汾河下游是一谷地,恰恰这一谷地属于中原官话。西一半的陕北是所谓
黄土高原,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破碎的原面以外,到处是沟壑。除了蜿蜒沟底的路面,几乎看
不到平地。"层层梯田"是没法子的事。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语言的保守,是可以想见的。
山地一方面使语言保守,一方面使语言分歧。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晋语区的分歧。

陕西北部的绥德、清涧、延川和黄河对岸的柳林是邻居,它们果摄一等开口呼的字音如下。
  表四

多 拖 挪 罗 驮
绥德 ct?? ct??? c?n?? c?l?? te??
清涧 ct? ct?? c?n? c?l? t??
延川 ctei ct?ei c?nei c?lei tei?
柳林 ct*$ ct?*$ c?n*$
c?l*$ t*$?
  离开山区,东出太行是华北平原,南出中条山是河南平原,西下渭北高地是八百里秦川
,就到了官话区。如果这是一个地理沙盘,我们倒一杯水去覆盖平原,露出水面的正是晋语区,
而被水覆没的则是官话。官话像水一样要向山上浸润,晋语的边缘要向官话崩塌。但是,山
川阻隔,晋语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留下去。所以,要给晋语定性的话,一言以蔽之,晋
语是北方话里的山里话。
最后说一说晋语的名称问题。"晋"是山西的简称,"晋语"令人想起"山西话"。为此,
李荣先生特别说明:"'晋语'这个名目平常用作'山西方言'的意思。作为学术名词,'
晋语'跟'山西方言'有区别,好比学术名词的'闽语'跟'福建方言'有区别。'山西方
言'着眼于地理,指山西省境内的方言。我们用'晋语'着重在语言,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
区有入声的方言。内蒙古中部黄河以东地区的汉语方言也属于晋语。"既然名称有混淆的可
能,我们建议改称为"秦晋方言"。一方面可以把另一半的陕西省北部包括进来,一方面也
不容易混淆。至于内蒙,因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说起他们的先辈,都说是"走西口
"来的山西人或者"闯北"来的陕北人。所以没有问题。

四 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

李荣先生在论及中原官话时说:"中原官话包括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山东省西部地区,山
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还深入到甘肃、青海两省与宁夏、新疆两区南
部。就地域说,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
山西的南部。'《现代汉语词典》一九七三年版所以把这一带的方言称为中原官话
,实在是天造地设。""天造地设",说的正是中原官话的来历!
从古代文明的发生来说,现在多元说代替了黄河流域的一元说。不过,自有史以来影响全
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很长时间都是在黄河流域依然是公认的。"中原"这个很早就出现
了的名称本身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证明。今天北至黑龙江,南至云贵高原的辽阔区域内,都
说北方话,这只有长期的传播才有可能。长安、洛阳、开封等几个著名古都,都位于中部的
关中平原和河南平原相连接而成的东西轴线上,而今天以这条轴线为中心,东至泰山,中经
河南、关中,直至西出阳关这条由东向西,横亘在中华版图上的中部地带呈现出强烈的语言
共性,究其成因,显与这种文化历史的背景有关。实至而名归,"天造地设"的不仅仅是中
原官话这个名称,而且是中原官话这件事实。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一说的是在中国古籍中留下的那些关于中原之音的珍贵记载,使我们能够
在古音湮没无闻的今天想象得出中原语音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颜氏家训·音辞篇》
在谈到韵书之作时说:"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这里的洛下指洛阳。唐李涪在抨击《切韵》时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盖居天下之中,秉气特正。"这里的东都指洛阳。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中原
,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数百年的历史中,洛阳话一直被人们推崇,无疑说明洛
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语音曾经长期是一种标准。虽然由于古代文化形态和交际工具的限制
,中原之音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成为一种直接模仿的范本,但作为大家心目中的"秉气特正"
的"中华音切",无疑是一个力量强大的趋向中心。
  所以,中原官话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心官话区。
  然而,洛阳的中心地位在宋代以后转移了。这就是后来的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的
兴起。
我们说的北方官话的兴起,不是说它是斜刺里冲过来的一支敌军,不是说它是与中原官话对
立的一种特别方言。应该说北方官话曾经也是中原之音影响下的一支周边方言,虽与中心地
带的方言有别,但不意味着它原本是独立的一支。可是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它的地位与前
大大不一样了。过去是居天下之中的洛阳,现在则是面南而居、君临天下的北京了。正音
的标准逐渐改变了,影响的中心逐渐改变了。过去是它接受影响,现在是它影响别人。今天
的河北、山东一带的方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扩展了它们的地盘,又向东北延伸出去。
这种代换过程的细节还不很清楚,但元代的《中原音韵》中留下的异读当是两个官话交替的
最早记录。而今天的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以及北京官话在入声分野上的相异之处
,正是两大方言斗争的结果。这一点也似乎是明摆着的:与中原官话区接近的冀鲁官话读阴
平,与中原官话区相远的胶辽官话读上声,与冀鲁为邻的北京官话偏阴平,与胶辽衔接的东
北偏上声。
今天北京话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很难说清楚,当与这种历史交替过程和方言交融有关系。这一
点只要看一看北京的地理形势,位居华北平原的北端,背燕山而控中原,就多少可以看出个
中消息。
所以,要给两种官话定性的话,那就是中原官话是老官话,北方官话是新官话。

五 南方官话

关于南方官话的历史目前研究得不够。有两点可以指出,一是"南方官话"这一名称不是今
天才杜撰出来的。这说明把这一带的方言看作官话是渊源有自的。②二是长江流域的开发
是很早的事情,曾经有过的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都曾觊觎中原,作为南邻,它们不可能不受
中原官话的影响。晋室南渡,一定给长江流域的语音播下了正音的标准。所以《颜氏家训》
才有了"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的说法。《颜氏家训》还仔细记载了这样的情况:"
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墙而与之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真是弥足珍贵的
最早的社会语言学的观察。所以,正像北方官话是中原官话的北周边方言一样,长江流域则
是接受中原官话而成的南邻方言。
一件重要的事实是,汉族文化从宋代开始加速南移,至明代大盛。据陈正祥统计,明代科举
,南方人数已远超北方。长江流域在接受中原文化并在自己的土地上把它推向高潮,无疑也
同时改变了自己的面貌。"士庶数言可辨"的发展结果一定是士改变了庶,而不是庶吞没了士。
官话的南移今天仍在进行。这只要看一看新湘语怎样在吞噬老湘语的地盘和吴语区大城市眼
下正在发生的演变就可以知道。而且由于现代教育的普及和交际手段的现代化,这种速度会
越来越快。
有一点想顺便指出,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关系大概不是同源关系。这里把它们归为一
类,是就它们今天呈现出的语言特征和它们与中原官话的关系而言。

六 关于分区标准的进一步讨论

李先生的《官话方言的分区》文章一出,许多人继起讨论究竟应该不应该用一条标准来分类
。究竟该不该用一条标准分类,要看对象。你要分类的对象只有一个差别,当然只好也只
能用一条标准分类;如果有多个差别,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了。选择哪条标准,这既要看标
准之间的关系,也要看研究目的。
前面我们讨论西安话、太原话和北京话的关系时说过,如果把入声字的情况放进来,对应关
系就会被弄得混乱不堪。我们拿《汉语方言概要》所载的北方方言韵母表作一个观察,
就不难看出,对应关系主要是被古入声字搞乱了。对应条例共用52项,其中古入声字占去21
项,几近一半。如果删去这一部分,对应表格立刻就能完全改观。其实学说普通话的人都会
有体会,常常咬不准的字,就是那些古入声字。既然分歧主要在古入声字,我们就应当把入
声字作为分类标准。
就眼下来说,我们给方言分类,想说明的还是历史关系。一说历史关系,有人想到的就是几
万年前,就是父亲还是儿子。实在说来,几万年前是历史,几十年前也是历史。有没有血缘
关系是历史,发生过没发生过关系也是历史。目前我们只能就已有的材料,已知的语言特征
把最大的类分好,把最浮面的关系理清。现在也有许多先生在作类型学方面的工作。类型学
的分类是另一回事,虽然不是没有关系。
李先生是拿入声作标准,我们也是拿入声作标准。不同在于李先生是拿入声分派后的情况作
标准,我们是拿入声分化时的情况作标准。入声是古代存在过的类。从原有的类的打破,到
归入别的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所以,我们根据的实际是早期的情况。丁邦新先生在讨论
北方话的分类标准时说了一段很中肯的话:"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
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我们用的
是早期的条件,所以分出来的类大。
一个早期的类发生了转变,转变过程中又有分化。这些变化需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南方官话
的入声没有分化,是整类转变;中原官话一分为二,北方官话一分为三。可见分化前三个官
话的条件不同。所以说,我们的这种分类也代表了更早一个时期的情况(换句时兴的话说,
原来的类型不同)。
一个类要转入新的类,两个类之间一定要有互相吸引的条件。比如二者的某种情况类似就是
一种条件。湖北石首话在赵先生他们当年调查时还有入声,可现在已经归入阳平了。当年的
调值一个是13,一个是25。调形相似,调值接近,后来就合而为一了。仿此,兰银官话清入
归去声,并类之前,二者一定相似。中原官话归阴平,合并前清入一定像阴平。不过,它们
的底子--入声一分为二还是一样的。所以,依据早期的条件可以控制晚期的变化。这样,
有些分化之始条件相同的方言,即使后来的发展有快慢,出现各种参差,还是可以归在一个
大类里。比如四川有一大片方言还保留入声,我们不因为它保留入声而独立为一区,只是认
为它反映了其他方言早期曾经有过的某种局面。所以,不论是四川有入声,还是山东有入声
,都不会被排除在分类之外。这也是我们这样分类的一个好处。
在近年的研究中,大家不满足于一下子摆出好多方言,希望建立层级系统。这种要求的实质
是要说明方言间的亲缘关系。有了以上的讨论,我们就可以尝试把北方话安排在一个关系
网中了。下面是我们的一个建议,同时再补充一些说明。

汉  语
  基础汉语方言(北方话)秦晋方言官  话北方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中部官话兰银官话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东南诸方言

  一般说到现代汉语,都是指普通话;而说到普通话,教科书和一般人的概念是有距离的,教
科书描写的是北京话--即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一般人说的普通话则比较宽泛,带有地方
口音,采用通用词语的折合成的北京话都算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音为标准
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也就是把东南诸方言排除在外。
旧有的名称"北方话"有一个很大的毛病,这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极不确切。学术名词当然可
以跟普通概念有差别,但也不能距离过远。比如把远在西南边陲的四川话、云南话、贵州话
以及非粤语的广西话也称作北方话,实在叫人别扭得可以。既然普通话把这些话都称作自己
的基础方言,我们索性把北方话称作"基础方言",也算是"天造地设"。
  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表明"秦晋方言"与官话的差别太大。我们把这一部分从中分出去,
官话的系统就会更纯粹一些,也就更符合一般所说的官话。③
附志:本文在第二十五届国际汉藏语会议(1992,Berkeley)上宣读以后,根据师友们的建议
又作了一些修改。旅途中丁邦新先生慨然惠借所存各种资料,令作者十分感动。谨向各位师
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 注

① 北京商务印书馆本《语言问题》本句开头有"比方"二字。查台湾大学文学院印行本,
本句开头是"北方"二字。按下一句起头为"西南呐,…",以地理方位为话头,则本句当
以"北方"起头为胜。不知孰是,存疑。
② 明张位《问奇集》已有:"江南多患齿音不清,然此亦官话中乡音耳。"
③ 薛凤生先生(1986)就谈到:"最近听说有人主张把'晋方言'分出来,独立于'官话'
之外。我觉得似乎颇有道理,因为像临淇方言那样,既有入声,平声又不分阴阳,与别的官
话相差着实很大。果如此分类,我们就可以说西北官话也是没有保留入声的次方言了。"可
见让官话纯粹一些,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参考文献

陈正祥 1983 《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
丁邦新 1982 汉语方言分区的条件,《清华学报》新14卷1、2期合刊。
  1987 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本4分。
侯精一 1986 晋语的分区,《方言》第4期。
侯精一 杨平 1993 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中国语文》第1期。
李 荣 1985 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第2期。
  1989 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第4期。
刘勋宁 1983a 陕北清涧方言的文白异读,《中国语文》第1期。
  1983b 古入声在清涧话中的分化与广州话的长短入,《语言学论丛》第十辑。
  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第2期。
  1986 说《中原音韵》的萧豪分韵,《音韵学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待印)。
  1989 晋语释词,《语文研究》第1期。
  1989 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方言》第3期。
  1992 "斤"辨,《语言学论丛》第十七辑。
  1993 陕北清涧话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语尾[mi]探源,《中国境内语言
暨语言学》第二辑,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
唐作藩 1985 《普通话语音史话》(一),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
王洪君 1990 入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第1期。
  1991 阳声韵在山西方言中的演变,《语文研究》第4期,1992年第1期。
薛德才 1991 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方法问题初探,《语言研究》第2期。
薛凤生 1986 《北京音系解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袁家骅 1983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
赵元任 1980 《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北京。
周祖谟 1966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问学集》,中华书局,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 1987,1989 《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
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ga I.Zavjalova 1989 A Linguistic Boundary within the Guanhua Area, C
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No.21,Tokyo.
(刘勋宁  日本筑波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8:33 , Processed in 0.0717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