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6|回复: 0

思索“后现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4 0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田可文  来源:http://www.be-word-art.com/no38/document20.htm

岁月总是留给人们许许多多的联想,萧瑟的秋天里尤为如此。在闲暇之际,我常常透过窗户,望着那逐渐凋零、枯萎、纷纷飘落回大地的树叶,心中似乎总在体验着罗丹“思想者”的深沉:在我们如今现代化的社会中,音乐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踌躇满志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现代”与“后现代”又是什么呢?在音乐中,这抽象而又令人费解的名词又意味着什么?

“后现代主义”的象一片朦胧的雾,从西方向世界各地悄然弥漫。音乐理论家们或乐观或沮丧或狂热或冷静地面对着未来的世界——音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的音乐理论又建立在何种“传统”或是“前卫”的思想理念基础之上呢?“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晚年曾向塔希堤苍茫的大海发出过三个“天问”,而我们似乎也应问:“我们的音乐从何而来?音乐是什么?我们的音乐往何处去?”

我无数次地苦苦思索。在一片真伪混杂、错综纷繁的音乐世界里,面对着难以说清的音乐“理论”问题,我总认为语言在感觉和意象面前是如此的苍白,倒是让我们沉浸在那虚无缥缈、无法言传的音响世界中,任凭我们的思绪静静地流淌,反倒来的惬意与真实。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会感到宇宙是如此的寥阔无垠,人与人的世界是如此渺若稊米。音乐就有这么一种能力。

随着萧瑟的秋风,带走那繁花茂叶的夏季,带走了最后一丝残夏的余热,树叶很自然地归返大地。窗前的我,看着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自然界的运动,每每总陷入时时的困惑:“野蛮与文明”、“理性与偏见”,曾经是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在音乐领域中,谁又能说出其中的伯仲?谁又能对音乐理念中的“现代”与“后现代”来进行根本的评判与反省?谁又能对每每争论不休的“中西之争”进行不牵强附会、令人心悦诚服的论证?

音乐的演变和人类历史的演变一样,经历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冥冥之中,我们的音乐已发生了太多太多的那些令人确实感知而又不知的变化。音乐似一片涌动着股股无定向潜流的大洋、又似一条喧嚣奔腾的长河一泻千里。难道“后现代”便是它的必经之地?

自从那晚清时分,帝国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这之后,西方音乐也随着列强的入侵、传教士携带的《圣经》的夹裹、洋商人们的进进出出,以及我国学子们的出入境,蜂涌而至。从那一刻起,人们的思想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变化。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相比,或“文明”或“野蛮”或“先进”或“落后”,似成为音乐人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赵元任论道:“不及的不同”与“不同的不同”,而更多的人看到“差距”而不是“差异”。在如今,西方的“后现代”是否应该就是我们的“后现代”?

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是当今乃至以后中国的头等大患。我们不反对接受西方音乐在我们的国度里传播,我们也需要世界各地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但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表达方式、特有的理解方式与特有的语言文字,而我们的音乐也必定有自己的审美尺度与价值。一切以西方“先进”的马首是瞻,到头来只能是我们的两手空空。

一个幽灵在世界徘徊,那是“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它似乎想要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依附之地。在所有艺术种类中,音乐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灵的艺术。“后现代”又象征、意味着什么呢?或是那阵阵寒风中的一片秋叶,或是那文人们在秋风中万分唏嘘的一声叹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7 11:29 , Processed in 0.0678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