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77|回复: 2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觉醒” • 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8 11: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chinesezj.com/asp/zhu ... rticle.asp?id=15492

      湖南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置身官场后,面对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人格和价值的摧毁,逐渐放弃传统操守,最终屈服于“适者生存”的觉醒过程。这种觉醒其实就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

                 一
  池大为出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他就不断接受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父亲的教育,从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到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再到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父亲把这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到儿子的心灵深处。父亲还把这种传统思想转化为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成为永久遗物,牢牢套住池大为的信仰。这样的环境最终把池大为造成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池大为在中医院学习时,曾对父亲的一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甚至为父亲感到委屈,“那么好的一个人,又那么有才华,却那么凄凉地过了一生。‘做个好人’,父亲他值得吗?”然而,他信仰孟子的“舍生取义,信善性善”,认为“我注定是要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活着的,这是我的宿命,我别无选择”,还在内心上把那些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称为“猪人”,不屑入流。他把发现的一个事实,即但凡大人物没有几个不是命运凄凉一生潦倒的,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正是这份清高,使他拒绝了初恋的许小曼,终止了与女友屈文琴的发展。正是这份清高,使他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省卫生厅工作后,对丁小槐之流奴颜媚骨、拍马奉迎的举动十分鄙视,为丁小槐帮马厅长打开水、争评优的事情感到可笑,为他们说假话感到愤恨,为他们铺张浪费乱花国家的钱感到可耻,认为厅里买新车是浪费。他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事,坚持自己与世无争,自尊自重、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一句话,他只追求做一位品德高尚的“好人”。因此,当他下去疫区看到受苦民众时,十分同情,接到卫校校长的红包时惴惴不安,还塞给一位重病乡村医生80元钱。

  然而,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池大为的清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前中国官场无情的、冷酷的现实逼使他处处碰壁。原本赏识他的马厅长不再器重他了,把他从厅办公室贬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连小小的科长也可以在他面前趾高气扬,指手划脚,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分房子打分低,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妻子董柳调到省人民医院却束手无策;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政府幼儿园,还是费尽周折求人才办到;连小孩生病住院这样的小事还要去找有职权的丁小槐处长打招呼。池大为的清高同时受到金钱的挑战,连襟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施大为非常瞧不起他,可他可以开越来越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来丰厚寿礼,可以办成把儿子送到省政府幼儿园这样“难于上青天”的事。他一度想埋头于学术研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岗位,但当今社会学术领域也不再是净土、圣地,腐败侵蚀了学术,行政权力消解了学术权威,论文评奖、课题申报、出书、职称评奖等等,不与权力和金钱发生了联系。

  正是在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挑战和挤压下,池大为逐渐领会了权、钱的价值,懂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及“适者生存”的道理。他慢慢“觉醒”了。
                  二
  池大为的觉醒是漫长的、反复的、矛盾的,而这恰恰是《沧浪之水》的震颤之处和成功之处。池大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他的精神信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摧毁的。在上大学和参加工作之初,他有过两次恋爱。许小曼经常点拨他,启发他,劝他转变观念,他无动于衷,宁愿失去两位女友。后来,他与那个能够尊重他、不逼他“进步”的董柳结了婚,他更加不屑于奉迎,哪怕被贬到中医学会了,还能保持原有的衿持和清高。“我觉得做一个边缘人有好处,像个现代隐士与世无争。”“如果不是带有惩罚性质,我倒要感谢那个建议我去中医学会的人。”怀着这样的心态,池大为在中医学会尽力做一个好人,一个与世无争、只求在学术领域有点成就的知识分子。他发表了几篇论文,在中医学会颇得人缘。他的妻子也很满足于现状。可是,现实是冷酷无情的,纵然学术领域已非净土,又怎能容得下池大为的价值观?等他从北京参加同学聚会回来,思想上已经有了觉醒的萌芽。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异质的东西,使他与潮流格格不入,甚至对自己的信仰表示怀疑。他发表在《中医研究》上的论文报到省里评奖时,没入围被刷下来。一次次碰壁,使施大为渐渐悟出“我不必再坚守什么”,“我感到了一种堕落的快意和恐惧。”在这种最初的不自觉的觉醒中,他开始有了一些背叛举动;他被调去参加全省血吸虫调查,为了不得罪领导,他居然说:“怎么都行”、“高兴就好”,回来后在写调查报告时未能据理力争反对掺假。他从丁小槐接连升迁中体味出同学汪贵发的肺腑之言:“一千条一万条,把决定你命运的那个人伺侯好了就是第一条。”他终于能放下可怜的清高,陪同过去最瞧不起的连襟任志强去推销假冒产品。手持轻易挣来的钱,他感到“一个人只要不把自尊看得那么重,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一个小物,把人格自尊吊得那么高,合理吗?”他开始理解了丁小槐、任志强和匡开平他们,认为他们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都是人。

  这个时候,池大为的觉醒仍然是矛盾的。他为生存成为生存的唯一依据感到可怜。他认为,醒了的人是可悲的,他承受着残忍的悲哀,横下心剪断了对世界的任何念想,舍弃了道义人格和良知,顺从了可亲又可近又可悲可鄙的现世主义。他感到世界上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使他有抗拒的力量。比如孔孟之流的人圣人们,就是一些抗拒者。“我崇拜他们,但我再也不能跟着他们走下去了”。“我已经打倒了。我知道我已经挖了很深的洞穴,把过去的自我埋葬,这也是历史埋葬的,人拗不过时代。”此时,池大为的觉醒已由不自觉变为自觉了。可是,他的觉醒付出了太多的惨重代价,这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三

  促成池大为价值观崩溃的原因来自于社会,而《沧浪之水》用艺术的神来之笔将这种“外界社会”十分生动地具象化了,使我们看到了其丰富性、复杂性、鲜活性。

  池大为身处官场,天天耳濡目染官员百态,对官场上流行的“向上负责”、“操作主义”、“实用主义”、“数字就是政绩”、“领导说的做的都是对的”等现实由不满、判逆逐渐变为接受、顺从、迎合,正是他处处碰壁换来的觉醒。这种觉醒,首先当然是来自于官场的心灵刺激,其次是家庭、亲友、同学的影响和熏陶,昔日恋人许小曼、屈文琴的离去多少给了他反思,妻子董柳恋爱和结婚之初并不逼池大为“进步”,但有了儿子一波后就不同了,常以儿子和房子的事要挟,逼使池大为转变思想观众。同学对池大为的影响是明显的。那次去北京聚会,许多同学坐飞机去,一般的都坐火车,只有池大为是坐硬座。在捐钱时,有的同学捐了五千多,而池大为的800元捐款还是因为召集人是他初恋情人许小曼,她虚报了800元以照顾他的面子。至于两个下海暴富的同学胡一兵、刘跃进更是经常有意无意给他上课。连襟任志强,就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不但有钱有小车,而且连池大为办不成的难事也能办成。本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晏之鹤也是名知识分子,年轻时和池大为一样清高、自信、不愿奉迎、巴结,到头来一无所有。结识池大为后,他常以过去的惨重教训,教育、启发池大为彻底抛弃脑海中可怜的清高,告诉他反抗是没有意义的,人活在这世上,是一种状态,适者生存,逆者消亡。“你讲良心,做好人,别人不一定对你是这样,世上没有比良心更能坏事的了。”晏之鹤的话摧毁了池大为的心中剥夺得只剩一点点的信念。他大彻大悟中,感到了绝望。“人只有一辈子,难道我作为厅里的第一个研究生,就这样过一生吗?”他开始觉得科长、处长这些以前不屑一顾的头衔,现在都有了一种神秘的光环,可望而不可及。

  在权力与金钱交融组合的“社会场”的作用下,池大为的人格堕落了,扭曲了,而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崩溃,是无奈的必然,他一旦醒悟,身上的潜能欲望开始无限上涨。他开始为自己重新设计人生,为自己设定位置、目标。他把官场的一切“进步”经验化为自觉的行动,他不断获得利益;由一般干部而到副处长、处长,而厅长助理、副厅长、厅长,由中级职称而副高、正高职称,直到博士导师。他有了小车,有了大套房,有了钱,甚至找了个情人。他为自己的觉醒感到庆幸。

  有人说,池大为的觉醒过程是一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但只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绝不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悲剧。笔者认为,这种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深受几千年传统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谁不愿像池大为一样做个与世无争,只求学术上有点建树的好人。可是,你要做池大为就是处处碰壁,付出各种代价。适者生存,这个亘古准则,注定了在当前中国国情下传统的知识分子要醒悟,要彻底放弃固有的价值观念,才能顺应社会现实。因此,池大为的醒悟不是悲哀,而是幸运,一种苦涩的幸运。
   
2005年3月29日晚12时稿于耒阳
发表于 2007-10-28 12: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评《沧浪之水》

作者:余三定(岳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来源:学术批评网 2002年10月19日

摘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人格和价值观的摧毁,而且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逐渐放弃操守时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作品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
   
关键词  《沧浪之水》  知识分子人格失落  心路历程  悲剧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对当今社会世相,特别是对当今政界和知识界的描写是非常丰富而又深刻的,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对其品味、研读,而其最为突出和成功的地方,是作品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观逐渐崩溃、当代知识分子人格逐渐失落的心灵痛史。

                                       一

作品主人公池大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到省卫生厅工作,此时的池大为受到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父亲的影响,从孔子“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到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深深地渗入到了他的心灵深处。池大为看不惯官场里一些人为了“进步”而表现出来的奴颜媚骨、拍马奉迎,他不忍心看着别人说假话而致使血吸虫疫区民众加倍受苦,他十分心疼一些人铺张浪费、乱花国家的钱,他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保有纯真的追求,不愿意掺杂其他东西,更不允许以之作交易,他很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在池大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真正中国知识分子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是知识分子自尊自重、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他信仰的是有所作为、以天下千秋为己任的理想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句话池大为是一位品德高洁的“好人”。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冷酷的,池大为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正如作品中的晏老师说的“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池大为的清高,池大为的价值观遭遇了两方面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权力和金钱。由于池大为清高、不善于(不屑于)奉迎巴结,便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他被从厅办公室调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连小小的科长也可以在他面前随意摆谱,趾高气扬,他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分房子打分低,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爱人调得近一点却毫无办法;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政府幼儿园,费尽周折求人才办成;连小孩生病住院都要请有职权的人出面打招呼。池大为的清高同时受到了金钱的挑战,连襟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池大为非常瞧不起他,可任志强可以开越来越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丰厚寿礼,可以在池大为小孩住院时送(借)钱给他,甚至可以把儿子进省政府幼儿园这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办成。池大为在心里说:“我从来没有感到过钱是个这么有用这么重要又这么好的东西。以前我想着钱除了满足那几个敏感部位的呼唤,还有什么用?一个人把钱看得太重,他的境界就高不到哪里去。可现在我失去了说这话的资格。钱能干什么?什么都能干……。我像睡醒了似的改变了对钱的感觉。”

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一度想埋头于学术研究,想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寄托,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但在当今社会,学术领域也不再是净土、圣地,腐败侵蚀了学术,行政权力消解了学术权威,论文评奖、课题申报、出书、职称评审、博士点审批、博士导师评定、甚至博士招生等等,无不与权力和金钱发生了联系。

正是在上述的权力和金钱的双重挑战和挤压下,池大为渐渐向现实妥协了,他的信念动摇了,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崩溃了。当池大为想调入中医研究院而碰壁后,他在心里说:“我觉得自己有了不做一个好人的勇气,也有了这种权力,说到底世界是以力量而不是以善恶来评价一个人的。我觉得自己有骨气,也有坚守一点做人的原则的韧性,可这在别人眼中简直是笑话,是无能的表白。”于是池大为渐渐开始了追求所谓“进步”的巴结奉迎,渐渐认同了在厅里“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得到赏识”,渐渐地完成了由“好人”向“能人”的转变,也真正成为了“能人”,最终当上了厅长。

                                          二

《沧浪之水》令人心灵震颤之处,即其特别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写了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人格和价值观的摧毁,而且非常真实、生动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逐渐放弃操守、放弃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说作品写出了知识分子价值观崩溃的心灵痛史。

渐进式、反复性、矛盾性是池大为心路历程的突出特点。池大为身上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价值信仰并非突然一下就失去了,也并非在某一件事上碰壁后就立即彻底丢弃。面对最初的碰壁他可以说是毫不动摇,池大为上大学和到省卫生厅工作之初,有过两次恋爱经历,由于他坚持不改初衷,不愿扭曲性格、人格,结果两位女朋友先后弃他而去。后来池大为和能够尊重他、不逼他“进步”的董柳结了婚,尽管生活是现实的、琐碎的、平淡的,池大为坚信,“有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却难以说明的灵魂的空间真实地存在着,那个空间与世俗世界不同,价值不同,原则不同,眼光不同,一切都不同。”池大为除了有形而下的利益的追求,更有形而上的精神的追求、意义的追求、价值的追求,他自己明确地感到了:“我关注意义甚于关注生活,她关注生活甚于关注意义”。由于他不屑于奉迎,被贬到中医学会四五年了,仍能保持原有的衿持和清高。是由于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才渐渐对理性和公正失去信心。厅办公室副主任丁小槐是池大为最看不起的一个阿谀奉迎的角色,在丁搬家时,池大为一度想趁此机会去讨好,这是第一次主动“扭曲”自己,几经矛盾冲突,还是本性占了上风,未去帮忙。后来当他意识到“我不必再坚守什么”时,“我感到了一种堕落的快意和恐惧”。“快意”和“恐惧”正是池大为知识分子价值观逐渐崩溃过程内心冲突的生动写照,一方面他为不断获得利益而“快意”,同时又为渐渐失去操守而“恐惧”。池大为被调去参加全省血吸虫病调查,为了不得罪领导,他居然说“怎么都行”,“高兴就好”,回来后在宾馆参与写调查报告时未能据理力争反对掺假,但事后总是心里不好过,一度想采取写匿名举报信的方式反映真实情况。池大为越到后来,利益愈多则“快意”愈多而“恐惧”愈少,但始终未能发展到完全没有“恐惧”。最能显示池大为内心矛盾冲突的是,当池大为获知有人正在签名准备举报马厅长时,居然为了讨好、投靠马厅长而去告密,并在马厅长的指使下采用阴谋手法陷害对方,很快得到了回报:分到住房,调回卫生厅机关重用,池大为在“快意”的同时仍有“恐惧”,他对晏之鹤说:“来得太快了,都有点交易的味道了,怪不好意思的”。池大为有时为了解脱“恐惧”,求得内心的平衡,便寻找理由来自我安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胜利法),他参与组织论文评奖搞暗箱操作,事后“心里有点不舒服”,“但想到我不来安排,也会有别人来安排,事情并不会有第二种结果,就释然了”。正是由于作品写出了池大为“快意”与“恐惧”在他灵魂深处的冲突、斗争、啮咬,才使这个人具有了人性的丰富和深度,而没有被漫画化、简单化。

促成池大为价值观崩溃的原因来自于社会,这是肯定无疑的,但这样的回答是纯理论意义上的,《沧浪之水》用艺术之笔将这种“外界社会”十分生动地具象化了,使我们看到了其丰富性、复杂性、鲜活性。池大为在行政机关工作,天天耳濡目染官场百态,官场的“向上负责”,官场的“操作主义”、“实用主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等,都时时在刺激着他的心灵,且很多时候还直接涉及他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还有由家庭、亲戚、同学、朋友等组成的生活之网(或者说是“生活场”)给予他的影响和熏染。妻子董柳恋爱和结婚之初并不逼着池大为“进步”,但有了儿子后就不同了,总是说不能苦了儿子,住房、进幼儿园、上学甚至住医院都要和有职权人的儿子进行攀比。在儿子进幼儿园的问题上,连一向不怎么说话的岳母也说:“大为呀,别的事我们都算了,这件事不是开玩笑的,关系到一波一辈子。”同学对池大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毕业近10年后,大学同学相约到北京聚会,许多同学坐飞机去,只有池大为是坐硬座;有的同学捐钱达五千多,只有池大为是由最早的恋爱对象许小曼虚报了800元以照顾面子。许小曼趁机给池大为上课说:“有些东西,一定要在那个位置上才会有,否则什么都没有,连尊严感都没有。我的体会是尊严不能建筑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至于两个先后下海的中学同学胡一兵、刘跃进更是经常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他上课。

如果说上述诸人对池大为的影响还主要是感觉、感性、感情的层次的话,那么晏之鹤对他的影响则是进入了理性、理念的深层次。知识分子晏之鹤年轻时和池大为一样清高、自信,不愿奉迎、巴结,结果什么职务都没有,但他以旁观者的身份、以数十年的阅历似乎将什么都看清了、看穿了,他洞穿世事,从心里消解了一切崇高、一切精神价值,他渐渐成为了池大为的知己和精神导师。晏之鹤对他说:官场是一种状态,“因为是一种状态,进入的人很少有例外,毕竟圣人百年才得一遇。也因为是一种状态,反抗是没有意义的,你对面不是哪一个人。又因为是一种状态,人们也没有必要去抱怨哪一个人。”晏之鹤的话使池大为对官场彻底看穿,也彻底失望。晏之鹤还开导他说:“对他们来说,好人坏人的判断是无所谓的,利害关系的判断才是真的。”“你讲良心,别人到时候不一定是这样想,在这些事情上,没有比讲良心更能坏事的了。”可以说晏之鹤从根基和根本上摧垮了池大为的精神支柱,所以池大为在心里说:“晏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好像到这时候才模模糊糊摸到了现实人生那粗糙的边缘。毫无诗意,令人沮丧,冷到心底。”

在“权力”与“金钱”交融组合的“社会场”的作用下,池大为带有某种必然性地人格堕落了,价值观崩溃了,池大为性格的变化、扭曲是十分可信的。

                                       三

池大为悲剧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池大为不断地获得利益的过程,由一般干部而到副处长、处长,而厅长助理、副厅长、厅长的过程,由中级职称而副高、正高职称,而博导的过程,就是不断堕落、扭曲自己人格的过程,只是他并非心甘情愿,并非“义无返顾”,如前文所说他在感到“快意”的同时,又常常感到“恐惧”,并要寻找种种理由来自我安慰。这就是说他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和扭曲的,他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性的,明确意识到了的悲剧比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悲剧更具悲剧性,也更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近来出现了不少的官场小说(还有电视、电影),其中不乏对腐败深刻揭露的有影响之作,粗粗看来,《沧浪之水》似乎也是一部官场小说(反腐败小说),但笔者认为,《沧浪之水》和一般的官场小说(反腐败小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官场小说所写的腐败还是外显的、外在的,只是对腐败现象作了某方面集中的罗列和展览,而《沧浪之水》则是由对腐败现象外在的描摹进入到了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和灵魂拷问,池大为所失落的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观点和思想,而是具有根基意义和根本意义的价值观和精神操守。《沧浪之水》的结尾写早已担任厅长的池大为来到父亲的坟前祭悼,父亲是从孔子到谭嗣同之间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的崇拜者、继承者,然而父亲已经死了,池大为在坟前从心里对父亲说:“你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和原则置于生命之上。你对世界的理解有着浪漫的崇高,而没有现实的庸人气息。”“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我的心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无法与人交流的隐痛。这是一个时代的苦闷。”池大为对父亲的祭悼,其实是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知识分子人格的祭悼,是对理想主义的祭悼,但也仅仅是祭悼而已,并没有想到要继承、要坚守。

池大为的悲剧是知识分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真正的悲剧。如果要进行类比的话,我觉得,近几年大部分官场小说基本上停留于晚清《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谴责小说外在展露、斥责的浅表层次,而《沧浪之水》则已经接近于《红楼梦》那种写世情、世相,写人情、人性,写人格、灵魂的深层次。

最后要特别指出一点的是,池大为的悲剧是当今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绝不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悲剧。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仍有许多人不忘天下千秋,仍有许多人坚持自己的操守和人格,仍有许多人追求意义、追求理想。如果说池大为使我们看到了当今知识分子的悲哀,那么这另一部分人则使我们看到了当今知识分子的悲壮和崇高。

2002年2月24日

作者简介:余三定(1956—),男,湖南岳阳县人,岳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当代学术史。

(此文在《作品与争鸣》第6期发出一部分,将在《湘潭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全文发出)
发表于 2007-10-28 12: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之水专栏汇总
沧浪之水:sina.com.cn沧浪之水:永嘉网沧浪之水 :小说阅读网沧浪之水:时代书城
沧浪之水:中国图书网
快速通道

沧浪之水相关图片搜索汇总
百度图片搜索_沧浪之水一搜图片:沧浪之水网易搜索-沧浪之水google图片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关键字搜索引擎汇总
中国搜索_沧浪之水新浪搜索引擎_沧浪之水网易搜索-沧浪之水搜狐搜索:沧浪之水
Yahoo!搜索 沧浪之水 百度搜索_沧浪之水TOM搜索 沧浪之水google搜索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相关新闻搜索汇总
百度新闻搜索_沧浪之水一搜新闻: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新浪新闻搜索中国搜索新闻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小说档案

作者简介

  阎真,著名作家,现为中南大学教授。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其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获《当代》2001年度文学大奖。在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中华文学选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中,阎真当选为“进步最大的作家”。

内容简介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似在欣赏小说,又似在体验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7 16:03 , Processed in 0.0853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