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成语的双关
作者:姚 鹏 慈
双关是用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方法。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之一的成语,当然也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双关。
成语的双关可分为借义双关、谐音双关、对象双关三种格式。
(一)借义双关
借义双关是利用成语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它又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由多义成语构成,同时利用多义成语两个不同的义项。例如:
(1)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鲁迅《哀范君三章》)
(2)我如今就好像囚在了群峭环绕的峡中——但我只要一出了门,我便要乘风破浪!(郭沫若《少年时代》)
例(1)“风雨飘摇”是个多义成语,一则是明用“大风大雨,动荡不定”的意思;二则是比喻“(社会)动荡不稳”。鲁迅写这首诗的1912年,正是“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的黑暗岁月。例(2)“乘风破浪”也是个多义成语,一则是明指“登舟扬帆,逐浪前行”的意思;二则是比喻“(人生征途上)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其二,是由单义成语构成,同时利用的是单义成语的字面义和成语义。例如:
(3)我时常掂量着这把镰刀想:如果不是割断草绳,而是割断我的脖颈,岂不是一切烦恼痛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孙芸夫《芸斋小说》)
(4)以工代赈的项目是疏浚苏州城里的小河浜,这个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有意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污泥浊水,我们要把浊水变清流,使这个东方的威尼斯变得名副其实,使这个天堂变得更加美丽,是我们革命的一个方面。(陆文夫《美食家》)
例(3)“迎刃而解”是个单义成语,一则用的是字面义,指“用镰刀割断(脖颈)”;二则用的是成语义,比喻“事情容易解决”。例(4)“污泥浊水”也是个单义成语,一则用的是字面义,指“(河浜中的)烂泥脏水”;二则用的是成语义,比喻“旧社会留下来的落后、腐朽、反动的东西”。
(二)谐音双关
语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成语的谐音双关大体反映在歇后语中,有些谐音歇后语的说明部分,就是由成语充当的。这里成语的谐音双关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显得诙谐生动,耐人寻味。例如: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咸菜烧肉——有盐(言)在先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门神卷灶爷——画(话)里有画(话)
大肚子踩钢丝——挺(铤)而走险
丈二宽的大褂——大腰(摇)大摆
下面再举两个应用实例来看:
(5)淡酒醉人,淡话伤心。这个苦聪连淡话都没说上三句,还动不动就跑。真是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张作为《原林深处》)
(6)伪中队长王八肚子上插鸡毛——归(龟)心似箭,领着一群溃不成军的邋遢兵,跌跌颠颠奔向炮楼。(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例(5)歇后语说明部分中,“木”谐“目”音。表面上是指(空棺材出丧)“木中无人”,实际是指成语“目中无人”,形容狂妄自大。例(6)歇后语说明部分中,“龟”谐“归”音。表面上是指(王八肚子上插鸡毛)“龟心似箭”,实际是指成语“归心似箭”,形容回家心切。看来,成语的谐音双关一般都得借助于歇后语这种形式方能实现。
(三)对象双关
对象双关是指同一个成语在同一句话中,关涉到两个对象而构成的双关。例如:
(7)宝钗因见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他问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曹雪芹《红楼梦》)
(8)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到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鲁迅《高老夫子》)
例(7)宝钗话中的“负荆请罪”关涉到两个对象,表面上是指“李逵向宋江赔不是”,实际上是指“(前些日子)宝玉向黛玉赔不是”,以此来挖苦宝玉,因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例(8)“草木皆兵”也关涉到两个对象,表面上是指“苻坚战败后的惊恐状态”,实际上是指“高老夫子讲课时的紧张心理”。
恰当地运用成语的双关,可以使语言生动鲜明,机智活泼,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成语双关的作用。
第一、表达婉转含蓄。例如:
(9)近日江水暴涨,闻君欲买舟东下,谨祝一帆风顺,沿途平安。(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挺进报》)
例(9)“一帆风顺”表面上是指“顺风行舟”,实质上是比喻“(在革命道路上)万事如愿”。这是在特殊斗争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利用双关,含蓄婉曲地进行言语交际。
第二、表意诙谐幽默。例如:
(10)马凤兰一边“哎哟”着,一边躲闪,说:“十冬腊月生的,怎么冻(动)手冻(动)脚的?”(浩然《艳阳天》)
(11)院门口,一伙人拥在那里,或爬在墙头上,指指点点议论谁是马书记,终于看清一个和尚脑袋,和小个子王才坐在一条凳子上。有人就说:“嗐!王才和书记平起平坐了!”(贾平凹《腊月·正月》)
例(10)歇后语说明部分中,“冻”谐“动”音,表面上指(十冬腊月生的)“冻手冻脚”,实际是指成语“动手动脚”,形容举止不庄重,表意诙谐。例(11)“平起平坐”字面上指马书记和专业户王才“坐在一条凳子上”,实际上幽默地肯定了农村专业户应有的地位,赞扬了党的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英明、正确。
第三、表示讽刺揶揄。例如:
(12)然后他具体告诉了她,连省里都有了为大炼钢铁要“破釜沉舟”不惜一切大干的指示。是省委苗书记去首都开完会回来提的。仔细想想,什么叫“破釜”呢?这个县里这种做法就可以解释为破釜。不是把锅砸了吗?“沉舟”的 也有。别的县有把做木船和大车的木料甚至棺材板,都弄来做了大风箱的。(韦君宜《洗礼》)
例(12)“破釜沉舟”既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又用了它的字面义,“破”了“釜”,“沉”了“舟”,正像文中说明的那样,从而嘲讽了当年所谓“大炼钢铁”的失误,发人深省。
总之,不少成语在一定的语境中都可以构成双关修辞手法,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原发表于《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
说明:《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发表了陈荣华先生《成语不存在双关——兼与姚鹏慈先生商榷》一文,请参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