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09|回复: 0

近期好书 [纯文学](8.1~11.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1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8.1~11.10)好书[纯文学]                     
2007-11-29 23:02:45    精灵王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逃避了3次劳动,这次只好大干一场。
因为书较多,帖子较长,为避免打开速度过慢,文字部分会尽量减省一些。
争取2天发完这个贴,再鼓捣一个非小说的贴出来。
所有文字介绍都是商家撰写,转贴过来,仅供参考。
另外,所发图书的前后次序也不代表什么。

1、译文社新书(在此只贴书名,就不作什么介绍了)

斯台芬·茨威格作品集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集中的几种新书
[美]苏珊·桑塔格《恩主》
德语新小说选《红桃J》
[日]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
黑塞文集:《玻璃球游戏》、《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婚约——中短篇小说选》、《堤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
译文普及本若干种
(俄罗斯)利·斯克里亚宾娜《漂泊的荷兰人》
《最后一课》(都德小说选)

2、(法)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领事三部曲》(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安娜·玛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领事先生》 陈寒 沈珂 译,¥29.00,页数: 420
《领事之子》 王殿忠 译,¥28.00,页数: 398
《安娜·玛丽》 许钧 钱林森 译,¥30.00,页数: 447



作者简介
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1914-1998),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生于中国重庆,在中国度过了他尤为与众不同的童年。其父时任法兰西驻广州、成都、云南府领事等职。1924年,他随母亲回到巴黎。1944年开始其记者生涯,并在印度战争期间成为战地常驻记者。1973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领事先生》,获同年的联合文学奖,随后接连创作《领事之子》、《侮辱》(获当代奖)、《玫瑰山谷》、《公爵夫人》等作品。1981年,“领事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安娜·玛丽》刚一问世,就夺得龚古尔文学奖。


3、(美)林·拉德纳《有人喜欢冷冰冰》
上海人民出版社,孙仲旭 译,¥25.00,页数: 332



作者简介
林·拉德纳(RingLardner,1885-1933年),美国体育新闻记者,幽默作家。为拉德纳赢得文学声誉的主要是他的短篇小说,他总共创作了130篇左右,刻画了众多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及人物肖像。他的这些短篇小说获得了英美文学界中如F.S.费茨杰拉德、H.L.门肯、埃德蒙·威尔逊、弗吉尼亚·伍尔夫、V.S.普里切特等人的激赏,被称为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来下笔最一针见血的讽刺作家,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

4、(英)C.P.斯诺《院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张健 戴歇珠 张立民 译 ,¥20.00,页数: 376



编辑推荐
本书写于一九五一年,是该系列小说的第四部。这是一部反映校园政治斗争的小说,其背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行政化或行政本位现象。剑桥大学某学院的院长患绝症即将去世,几位私下活动酝酿出来的候选人为新院长一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并没有质疑竞争这一职位的学者双方的视角: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是追求冷冰冰的科技进步还是保持温暖的人文传统,即用文学手法表达了他关于“两种文化”的观点。在当时,大学仍然是个让人羡慕的地方,教授们严肃认真,充满理想。他们享受着完全自由的工作环境,每星期只需到教室里几个小时,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耕耘自己的知识小花园,根本不用担心被解雇,收入却很可观,再加上长长的假期,这个工作的确很惬意、很自在。然而,大学教授们却仍然苦恼不堪、牢骚满腹。正如我们今天大学中的情况一样,那时的大学教师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并得到所谓终身教授职位之后,才意味着今后的工作可以高枕无忧。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行事小心谨慎、寻求机会,在工作中则要努力拼搏、十分紧张。从《院长》一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大学已经变得越来越像管理糟糕的旅馆,完全被愚蠢和疯狂所包围。

作者简介
c.p.斯诺(1905-1980),英国小说家,以总题为《陌生人与兄弟》的十一部系列小说著名,其作品以朴素、细腻的笔触反映当时英国学界的困惑与问题,剖析官僚作风及权力腐败。《院长》是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描写剑桥大学某学院内部,因院长身患绝症,即将去世而引发的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小说曾被搬上舞台,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5、 (美)保罗·奥斯特《神谕之夜》
译林出版社,潘帕 译,¥18.50,页数: 216



[内容介绍]
  他有一张完美度近似汤姆·克鲁斯的脸。他像上帝雕琢他的脸一样雕琢他的小说。
  以其哲思迷离、文风幽淡的十三部小说和多部文集,保罗·奥斯特被认为上承了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文脉,又与约翰·巴思等当代达人并称。他的作品曾像张爱玲的小说定义三四十年代上海市民风情一样定义了世纪末的纽约生活。在近作《神谕之夜》中,他回到他所喜爱的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作家和写作本身,幽暗而充满悬念的纽约故事。
  大病初愈的作家希德尼偶然路过中国人张生开的小店,对其中一本蓝色笔记本爱不释手,这本亲切而魔幻的笔记本把他重新带回写作,故事在纸上快意地流淌,写作是他唯一能够投入的生活方式。然而接下来的九天里,一连串神秘事件的发生却使他开始怀疑:是否字句如谕示,牵引现实与未来……

6、(美)杰克·凯鲁亚克《孤独旅者》
重庆出版社,赵元 译,¥20.00,页数: 211



《在路中》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生前末刊稿

  《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说片段的合集,这些文字均关注这样一个主题:旅行。在这部文集中,凯鲁亚克和他的伙伴们的行迹遍及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与《在路上》关注旅行者的奇遇冒险不同的是,《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都市人的孤独。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在这部松散的遗作中,凯鲁亚克发表了最为惊世骇俗的“流浪者宣言”,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7、(法)安德烈·马金《初渡爱河》
中央编译出版社,胡燕 安阳 译,¥12.00,页数: 205



(说了等于没说的)编辑推荐
  法国人眼里的文学艺术没有国界,也没有国籍,好的就认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1995年颁给了来自西伯利亚的“难民”、还没有国籍的作家马金(那年才38岁),获奖作品是他的自传体小说《法兰西遗言》。本书是作家的一部爱情小说,如同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一样,这部小说源自滋养作家的本土文化,但又在艺术创作的许多的方面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潮流,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8、(美)保罗·奥斯特《幻影书》
浙江文艺出版社,孔亚雷 译,¥26.00,页数: 300



[内容介绍]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这是一部让人心中充满感动的作品,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爱与死亡之书。美国二十年代的一位喜剧天才突然失踪了,他的失踪成了一个不解之谜。由于偶然的机缘,一位在空难中失去家人的大学教授想揭开这个谜底。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读这部小说时,感觉完全进入到一个流动、轻盈、玄妙的世界中去,当你合上书本,感动、喜悦、忧伤仍挥之不去。奥斯特创造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的色彩、气味、声音甚至触觉并不会随着阅读的结束而消失。好的虚构会侵入现实。小到抽烟的牌子,大到婚姻和人生观。那就是我们为什么偏爱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保罗·奥斯特就是这样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他能赋予我们面对世界的新方法、新角度,他能让一切都风格化。

9、(意大利)尼克洛·阿曼尼提《有你我不怕》
上海人民出版社,陈义隆 译,¥20.00,页数: 206



作者简介
尼克洛·阿曼尼提(NiccolòAmmaniti),意大利文坛最耀眼的天才之星。1966年出生于罗马,大学主修生物学,曾经是前卫团体“食人族”的首领。写作主题相当广泛,作品被译成36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出版,代表作有《鳃!》《有你我不怕》、《带着你远走高飞》、《有点痛》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电影。2001年成为意大利维亚雷吉奥文学大奖最年轻得主,2007年再获意大利斯特莱加文学奖。

[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村庄横渡村。九岁的小男孩米歇尔和同伴玩跑步比赛游戏的时候受到惩罚,在被罚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山上的一个洞穴,里面竟被囚禁了一个与他同龄的男孩。米歇尔隐瞒了这个秘密,并在心里作了各种各样奇异的猜想。一天晚上,米歇尔从大人们的密谈中知道,原来那个孩子叫菲利普,是全村的大人们伙同绑架的。米歇尔陷入恐慌和矛盾。然而好奇心促使他再次去洞穴中看望菲利普,并使几乎神志不清的菲利普相信自己还活着。由于好友的出卖,米歇尔的举动被大人们发现了。米歇尔懂得爸爸为他们谋好生活的苦心,可是又答应了菲利普再去看他,他心里的矛盾不断纠结,直到一天听到大人们密谋,由于绑架失败,打算杀死菲利普,米歇尔不顾一切地奔向菲利普。经过艰难地寻找,米歇尔终于在一个隐秘地点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菲利普,兑现了他的允诺。可是,小小的米歇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菲利普推出洞去,却被赶来枪杀菲利普的爸爸射中……

10、(美)金·爱德华兹《不存在的女儿》
译林出版社,施清真 译 ,¥26.00,页数: 401



作者简介
金·爱德华兹:生于德州,长于纽约,现为肯德基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常于各地举办写作工作坊,著有短篇小说集《火王的秘密》。《不存在的女儿》是她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她是美国各大文学奖项的常胜客。2002年她获得怀丁基金会的怀丁作家奖(WhitingAward),1998年则海明威文学奖。她还得过芝加哥论坛报举办的倪尔森爱格林奖(Nelson AlgrenAward),全国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等等。

[内容介绍]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一个转瞬间的起心动念,一个出于善意的生死欺瞒,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故事从一个大风雪的夜晚开始。
  医生戴维亲手为妻子接生,发现双胞胎中的女婴患有唐氏症。不忍面对女儿为智障的现实,他让护士将女儿送走,并对妻子诺拉谎称她已经夭折。善意的欺骗竟成了一家人的梦魇……
  二十五年间,诺拉不能承受丧女之痛,开始出走、酗酒,而戴维终日被满心愧疚纠缠却无法言说,只能带着一架“记忆守护者”牌相机去寻找女婴、女孩、少女的影子,仿佛要为他那不存在的女儿留下成长的记录。
  一直暗恋戴维的护士卡罗琳并没有送走女孩,她搬到另一个城市隐姓埋名,以一己之力对抗社会的不公,用力背起人生苦难,给女儿一个温暖的家……
  多年之后,戴维和卡罗琳再次相遇,她对他说:“你逃过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错过了无数的喜悦。

11、(爱尔兰)约翰·伯恩《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龙婧 译,¥19.80,页数: 204



作者简介
约翰·伯恩,1971年生于爱尔兰首都都伯林,就读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94-1995年在东英吉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荣获众多奖项,现已出版多部小说。
[内容介绍]
  1943年夏天,一个9岁的男孩布鲁诺从生活舒适的柏林来到波兰。他的父亲接受了一项重要的新工作,布鲁诺的新家不知为何没有窗户,他因此而感到特别烦躁,他的家人还警告他不要访问一些被称作“篱笆”的地方,那里其实是德国人的集中营。然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穿着带有横条纹的睡衣混进了“篱笆”里想一探究竟,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正赶上集中营转移杀害集中营中的犯人,他从此再也没有从集中营中走出来。
  本书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讲述二战中德国集中营中的情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那个一特殊的年代。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反映二战集中营内容的作品。

12、(澳)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南海出版社,孙张静 译,定价:25 元,页数:368



内容提要
    9 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作者简介
   马克斯·苏萨克,1975年出生于悉尼,30岁时已成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输家》(TheUrlderdog)、《与鲁本·乌尔夫战斗》(The Figtlting RLJberlWolfe,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类最佳图书)、《得到那女孩》(Gettinlg the Girl)、《报信者》(I AmtheMessenger,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偷书贼》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时父母讲述的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父母曾经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纳粹押解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苏萨克说,父母讲述的情景他一直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
  伴随着《偷书人》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

13、(美)特蕾西·雪佛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南海出版公司,李佳珊 译,¥22.00,页数: 215



编辑推荐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出身贫寒的女子葛丽叶,为生计前往画家维梅尔家中帮佣。葛丽叶视男主人如诗如神,内心产生了神秘的情素,拥有极高艺术天分的她,竟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主角,却因身份地位的悬殊,空余一场情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维梅尔最伟大的作品,与达?芬奇《蒙娜丽莎》齐名。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画中女子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的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这摄人心魄的“回眸”,与画龙点睛的珍珠耳环,浮刻在深色背景之中,使神秘女子似要向画面深处走去,“她踯躅与明暗之间,仿佛此去即与我们永别。”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遗谜。……并不是每一部好读的小说,都能既给人以阅读的快乐,又能深刻地走进油画的世界……并不是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能有这样的运气——作者以绝世的视角,天才的想象,走近绘画大师,给了一幅不朽名作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书内附赠杨·维梅尔首次于国内面市的油画插页四张。

作者简介
特蕾西·雪佛兰(TracyChevalier)1962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84年迁居英格兰。1994年获得英国东安哥拉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处女作《纯蓝》一举获得史密斯文学奖年度新人奖;《堕落天使》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雪佛兰备受赞誉的代表作,将她归入伟大作家的行列。其作品多以旧时女子试图突破环境限制、改变自身命运为主题,细腻敏锐,缠绵悱恻,意味幽远。
雪佛兰才一个心愿是要赏遍维梅尔存世真迹。她从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真迹中得到灵感,以维梅尔创作此画为核心,巧妙地镶嵌进了画家另外重要名画,以细腻的笔触与独到的视点,刻画出画家与妻子及少女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一出伤魂恨情幽幽展开…… 

14、(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作品四种《去年在马里安巴》、《窥视者》、《嫉妒》、《橡皮》
译林出版社
(介绍略)

15、(英)石黑一雄《千万别丢下我》
译林出版社,朱去疾 译,¥22.50,页数: 323



[内容介绍]
  一九九零年代末的英格兰乡间,有一所寄宿学校。那儿的学生太特别了,游客都对他们避而远之,只有通过传闻和一位老师偶然冒出的话,学生们才发现自己非同寻常的出身和不可思议的命运。原来,养育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等他们长大后先做一段时间的看护员,最终为“正常的人”捐献器官。每次捐献后,捐献者都会被送往一家不同的康复中心。在捐献三四次后,他们的生命就完结了……

  一个关于爱情、迷失和隐匿的真相的故事,一个简单得极具欺骗性的故事,却慢慢地渗透出非同寻常的情感深度,充满了一种人类生命的脆弱感。
  它在表现出卡夫卡般的细腻与敏感的同时,令人心碎、震撼又恐惧而可信。尤其是它对女性行为和心理上的精细把握和刻画,马上能让人联想到川端康成、渡边淳一等日本文学大家们所共有的文学传统。
  本小说通过探索正常的人和可能会出现的人类的新品种克隆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自私和残忍,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的新品种克隆人的悲悯情怀。英国布克奖得主,本小说作者石黑一雄曾说,本小说“提供的状况,是只要科学战线上一两件事的发展有所不同,那么二十世纪末的英国就有可能存在的一种状况”。这种状况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本书承袭了石黑一雄一贯的典雅文风,却也尖锐地阐明人性的脆弱与希望。石黑一雄在评价他的书中人物时:“他们表现出一种殊死的勇气,尽管他们看到,自己已用生命的一大部分时间来做徒劳的事,但他们仍然继续做下去。我敬佩他们,他们可以了解自己。问题只是,生命消逝得太快”,石黑一雄希望这本书是“一小口袋诚实、厚道和幸福。”

16、(法国)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文集三种《伊莎贝尔》、《孤独之酒》、《狗与狼》
作家出版社,精装,分别为22、23、25元



作者简介
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移居巴黎,1942年夏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2004年,她地遗著《法兰西组曲》由她女儿整理出版,获当年法国文学大奖,并荣获2006年亚马逊网站年度最佳图书。

17、(以色列)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了解女人》、《爱与黑暗的故事》
译林出版社,分别为17、16、35元


(介绍略)

18、(美)安妮塔·伍瑞芙《他想要的全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两书分别为罗天 译,¥24.00,页数: 280;吴丹 译,¥22.00,页数: 240



《他想要的全部》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写成,故事主要发生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名叫施拉普的小镇上。范塔塞尔家境殷实,当时是施拉普学院里一个普通的英国文学与修辞学教授,一个日子过得十分舒适的单身汉。一天,他在镇上就餐时,遭遇了一场火灾,邂逅了迷人的埃特娜·布利斯,从此他平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坠入情网,开始了不懈的追求。最后,他说服埃特娜成为了自己的妻子。婚后十多年,他们养育了两个孩子。
   表面看来,范塔塞尔由于拥有了自己的最爱,生活得幸福快乐,可是实际上截然相反!范塔塞尔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得过妻子的芳心。结婚以后,他的满腔激情却化作了沉重的负担,他每日饱受妻子冷漠态度的煎熬,遍尝随之而来的种种精神上的挫败。同时为了击败菲利普·阿舍,获得他梦寐以求的施拉普学院院长职位,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埃特娜远非一个妻子那么简单。她不动声色,以一颗冷漠的心灵忍受着范塔塞尔的存在。虽然她承认范塔塞尔对于自己永恒的爱,可她从不屈服,毫不回报。她有着太多的秘密,她小心翼翼地保守着它们,毫不泄露自己的感情。慢慢地,埃特娜的秘密开始显现,最后她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
    故事以悲剧告终。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编辑推荐
    一名婴儿,出生就被人抛弃。围绕这名弃婴的生死悬念,女作家安妮塔·伍瑞芙用她哀婉忧伤的笔触,揭示了美国社会的隐秘一角,她追寻爱心,她探索人性,她叩问人心: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小说选择了十二岁的女孩为故事的主述者。女孩和她的父亲在雪地里因为好心而救助一名弃婴后,她们却面临警探的盘问侦查,高额的救治费用等一系列纠葛。作者特意以这个成长中女孩的视角,来审视成人的人生与情感,来度量社会和世界。
    安妮塔的文字朴实、精准,细致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深入内心,但又不失温情,饱含对人性善的信念。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当年的欧·亨利奖。

19、(美)J.D.塞林格《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
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为17.00 元、¥15.00、
[IMGA][/IMGA]

(介绍从略)

20、(英国)伊恩·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
新星出版社,丰俊功 译(译者与译林版的不同),¥25.00,页数: 193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语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获1975年毛姆奖以来,他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阿姆斯特丹》1998年布克奖折桂,《赎罪》获2002年度布克奖提名,《星期六》获2005年度布克奖提名。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1998年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品。
莫莉——风华正茂的饭店批评家、才智出众的摄影师、敢作敢为的园艺家,当年曾是某知名外交官的情人——因突发病症不幸去世了。她的死引起了丈夫以及周围朋友的无限思索。大家不约而同地考虑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生命终点,包括“安乐死”。然而引起大家思考的不仅仅是对于死亡的联想,更多意料之外的谣言与传闻令众人不知所措,所有的一切都因何而来,究竟是真是假……

21、(英国)伊恩·麦克尤恩《水泥花园》
新星出版社,冯涛 译,¥22.00



编辑推荐
《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最初发表于1975年,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受赞誉、亦是受到最多评论关注和阐释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于1993年由著名编剧、导演安德鲁·伯金搬上银幕,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水泥花园》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只不过这个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来确有些耸人听闻。父母的相继离世,使四个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在广阔的天地里如同囚徒,被困在水泥花园中,成为了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相依为命,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诠释着父亲、母亲、兄妹、儿女的常规伦理以及超越伦常、“惊世骇俗”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

22、(法)端木松《永世流浪的犹太人史》
花城出版社,罗国林 译 ,页数:488,¥28.00



编辑推荐
永生是一种享乐,或许也是一种酷刑。
犹太人阿哈斯韦卢斯因妒忌拒绝善待受刑的耶稣而遭到耶稣的惩罚,被罚永世流浪,永不死去。行去了几个世纪之后,他在威尼斯海关偶遇了“我”,对“我”讲述起他那些奇情诡谲,穿越时空的流浪故事。
这个犹太人身上总有足够的钱,他用他不死的身躯成为了拿破仑的信使,哥伦布的传译,他是尼禄皇后的情人,怂恿君尼禄烧毁“永恒之城”罗马,报复了罗马帝国对以色列国民的奴役,他装扮成泰马尔伯爵夫人的随从,并跟随夏多布里昂赴圣地朝圣,见证了两人极为浪漫的爱情传奇,他化为为唐朝西行的玄奘。
100多年以前,人们主要乘坐马车出行,时速大约是8千米;今天我们广泛乘坐的喷气式飞机,平均时速已经超过800千米。技术进步使地球变小,使旅程变得舒坦,但也使行走变得庸常甚至轻佻。消费主义时代里的“旅行”,似乎不再具有文明史上的曾有的分量。“旅行”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酵母之一。它的历史始于类人猿迁居地面,行走向广阔地表之际,与人类进化史同样古老。旅行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流动性”的表现史。正是因为人类没完没了的流动,土地才得以开垦,疆域才得以伸展,物资才得以流通,物种才得以迁徙,技术才得以交流,信念才得以传播,自由才得以体现,文明才得以成熟与蜕变……

23、(英)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
南京大学出版社,李锋 译,页数: 304,¥20.00



编辑推荐
这部生动真实、引人回味的小说讲述了一帮英国人的故事。在大英殖民统治日薄西山之际的缅甸,他们相聚在欧洲人俱乐部,整日饮酒,以排遣内心那无法言说的寂寞。其中有一位约翰·弗洛里,他内心柔弱,深知英国统治毫无意义可言,可又缺乏足够的坚毅,不敢为自己的印度朋友维拉斯瓦米医生争取进入白人俱乐部的资格。而没有会员资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声誉保护自己,医生所拥有的一切,将会毁于一名地方治安官无耻捏造的诽谤之辞。
弗洛里无意中爱上一个新来的英国女孩儿,令事态更趋复杂。他必须有勇气作出正确的举动,不止为了朋友,也为了自己的良心。

24、(日)西加奈子《樱》
青岛出版社,魏丽华 译,页数: 267,¥19.80



编辑推荐
日本文坛最年轻耀眼的光芒,才女作家奈子最深情的力作,她用辛苦打工挣来的钱来到东京这座陌生的城市,在一间租来的陋室里完成部作品《樱》。这是一本融入真实体验的小说,围绕小狗“樱”慢慢进入故事情节,因为感动、因为无奈,人生的过程变得多采多姿,看完本书,定会让你觉得人生是多么的美妙。

25、(日)河崎爱美《写给你》
青岛出版社,梦月 译,页数: 113,¥10.00



编辑推荐
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这是一个让人“心灵感动”的爱情故事,全书以书信的形式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装进了失去爱人的痛苦,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校园独特的印记。

26、(德)克莱斯特《克莱斯特作品精选》
译林出版社,赵登荣 杨武能 袁志英 译 ,¥22.00,页数: 332



编辑推荐
  德国文化思想史上著名的歌德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唯独文化的天幕上星汉灿烂,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其中的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和贝多芬等等,都是长久光耀环宇的恒星和巨星。可与此同时,夜空中还不时划过一颗颗虽同样明亮却一闪即逝的彗星,也即一些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人物,例如与歌德同时代的文学家棱茨,稍晚一些的荷尔德林,以及本文着重介绍的克莱斯特。兼为戏剧家和小说家的克莱斯特,确乎就是德语文学史上这样一颗巨大、明亮而引人注目的彗星。
    克莱斯特(Heinrich vonKleist,1777~1811)出生在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贵族和军人世家;时至18世纪末,这个家族已出了约二十位将军,作家的父亲同样是一名普鲁士军官。克莱斯特生性敏感,天资聪颖,孩提时代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便去柏林继续接受教育,在作为他监护人和教师的一位法国移民熏陶影响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这为他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克莱斯特尤其擅长使用逻辑谨严、委婉、细密的长句和套句,其小说开头的一句话往往就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悬念,叫人欲罢不能,非一口气将其读完不可。随后情节的发展更是起伏跌宕,到了结尾却又会有一个出人意表乃至震撼人心的转折。《智利大地震》和《侯爵夫人封·O》等等,都很好体现了克莱斯特小说的这些风格特色,因而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从内容上讲,这些小说尽管取材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密切结合现实,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富有现实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的矛头则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即大贵族、大地主和教会势力,而尤其对后者的揭露、抨击更是无情,更是入木三分。在这方面,《智利大地震》、《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和《义子》都堪称杰作,并因此而成为了德语Novelle也就是中短篇小说的经典名篇。特别是其中的《智利大地震》,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脍炙人口的杰作。
入选的两篇戏剧《破罐记》和《洪堡亲王》一为喜剧,一为悲喜剧。
   1801至1811年,克莱斯特从事创作的十年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兴盛的时期。克莱斯特虽说身处远离浪漫派中心耶那和海德堡的柏林,其创作也主要倾向于现实主义,但是仍难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表现手法便都具有不少浪漫的色彩。

27、(墨)卡洛斯·富恩特斯《我相信》
译林出版社,张伟劼 李易非 译,¥19.50,页数: 275



编辑推荐
我们需要一个由多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多种文化构成的基础,以抵御一个纯娱乐的、整齐划一的、排他的和空洞的世界文化。
四十年、五十年后,当我不在人世,当不同的价值观逐渐被所有人认可,当差异渐渐消除,当反对的声浪平息,当大森林的法则融入政治,哪些问题会成为新的争论的焦点呢7我斗胆想出了三个。一是环境保护问题。一是妇女权益问题。还有一个是个人空间对抗公共空间侵入,公共空间也对抗个人侵入的问题。
书籍告诉我们任何其他一种交流方式都不能告诉我们的:把我们所有的能力都综合起来,认识我们自己,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在自己身上也在他人身上完善自己。
书籍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里充满机遇,这些机遇能把希望变为经验,并把经验变为命运。
书籍告诉我们,总是有他者的存在,总是有其他人的存在,我们的人格的完善不在于光想着自己,而在于关注别人。
书籍是通过语言对感觉实行的教育。

28、(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河畔小城》
中国青年出版社,万世荣 等 译,页数: 410,¥38.00



编辑推荐
《河畔小城》这部作品,由作家的三部长篇小说构成。在这三部“自传体”小说中,头尾的《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都是以作家母亲的视角和口吻书写。而夹在中间的《甜甜的忧伤》,则是作家本人的童年自传。三部作品,无论作者本人自传,还是为母亲“代笔”,全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我”(母亲或作家本人)所生活的小城的人情世故和风俗景象。作品以零碎细小的场景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映衬出捷克民族二十世纪的生动历史,可以比喻为一卷捷克风格的“清明上河图”。这部译文,是翻译家万世荣、星灿、劳白、杨乐云诸位老先生由捷克文本译出,全部文字经过杨乐云审校。整部译文,忠于原作,文字流畅,通篇笼罩着亲切、诙谐的气氛,也不乏一缕如烟似雾的忧郁,正在被风吹散。相信本书出版,是对作家逝世十周年、发自遥远中国的最好纪念。

作者简介
博·赫拉巴尔是位法学博士,但他一生,却如信仰和爱情一样生活在艰辛的社会底层,沐浴着底层生活发出的微光。为了捡拾到“时代垃圾堆”上珍珠般闪烁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作家服过兵役,从事过包括私人公证处助理、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基金会保险代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等等许多工作。直到四十九岁,他的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作家同其作品,在捷克家喻户晓,广泛受到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他的小说同改编的戏剧、电影作品,在国内外数十次获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柏林电影节金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9、(韩)朴婉绪《那个男孩的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页数: 198,¥13.00



编辑推荐
镌刻着韩国现代小说年轮的巨木——小说家朴婉绪。她的第十五部长篇小说《那个男孩的家》,是年过七旬的作家有关初恋的告白故事。“写作期间,就像写情书般充满了爱而且幸福。”这是朴婉绪怀抱特别的感情执笔的优秀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家、韩国文坛巨匠朴婉绪,一直将我们周遭平凡但因此更美丽的故事,用低沉的语调、一针见血的笔触来表现。《那个男孩的家》也和其他作品一样,以她独具的感伤力和充满机智的文句构筑而成,不仅在阅读上饶有兴味,也带给人深深的感动。

30、(补发刚发现的老书一本)(韩)朴婉绪《孤独的你》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朴善姬 何彤梅,页数: 273,¥18.00



编辑推荐
  朴婉绪是韩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创作和发表了近三十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得韩国的各种文学奖。
  《孤独的你》是一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描述了老年人的喜、怒、哀、乐,它能把读者深深地吸引,并且非常享受地读完它。这些小说烫得让人难以忍受,但又暖得让人爱不释手。年轻人的爱是滚烫的,老人的爱是暖暖的。所以,小说不仅让老年人喜欢,更让年轻人喜欢。读者们通过这部小说集能够领略当今韩国老年人的生活,同时了解韩国的社会和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朴婉绪,女,1931年出生于韩国京畿道开风,毕业于淑明女子高中,1950年考入汉城大学国文系,后因“六·二五”战争中断学业。四十岁时参加韩国《女性东亚》杂志社主办的长篇小说大赛,作品《裸木》被入选。至今已发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等各种能代表韩国现代文学的作品近三十部,并获得各种奖项:1980年获得韩国文学家奖;1981年获得李箱文学家奖;1990年获得大韩民国文学奖;1991年获得离散文学奖;1993年获得中央文化大奖及现代文学奖;1994年获得同仁文学奖;1997年获得茶山文学奖。

31、(韩)殷熙耕《鸟的礼物》
人民文学出版社,朴正元 房晓霞 译,¥18.00,页数: 309



编辑推荐
《鸟的礼物》是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殷熙耕的代表作。描写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我”自幼失去父母,被姥姥收养,与小姨、舅舅一起生活在一个以水井为中心、由两幢住宅、一栋店面房和几家房客组成的“有柿子树的人家”。在这一空间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从这些事物中窥知了被生活遮盖住的爱十曾的本来面目,了解了人的虚伪。“我”这个了解了生活所有的秘密、敏锐地窥探到他人内心的早熟孩子”在明白了生活充满敌意之后,便停止了成长。这是因为该了解的事情我已经全都了解了,再也不可能更成熟了。”凭借着对“表面上是喜剧.其实是悲剧“的生活的敏锐洞察、对最后不得不背叛的命运的冷嘲和热讽、对陷入日常生活的沼泽中充满怨十艮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被生活掩盖住的真相的揭露,长篇小说《乌的礼物》在当代韩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图书目录
序言 十二岁之后,我已经没有必要再长大了
1 将伤口和疼痛分离的方法
2 有一面只能将我美化的镜子
3 你脚下散发着味道的虚空
4 成为挑剔的风云人物妻子的资格
5 星期天洗的衣服真多
6 约会的小陪审员
7 只用撒娇行窃
8 只想违禁,不愿循规
9 必须无望地离开
10 被称为命运的偶然
11 俄狄浦斯,或命运的手淫
12 “我的蕾娜死了,埋在了地下”
13 悲伤中渗透着甜蜜
14 谁也不会和人生伴侣一起冒险
15 蚊子为什么叮脚心
16 既不会生育,又没有乳头
17 小小美少年
18 秋日空荡荡的家里发生的好事
19 光线越亮,影子越浓
20 在苹果树下见到她
21 死后才会受到关注的人们
22 雪夜
尾声 用遮盖伤口的行为将生活连接起来
作者后记

32、(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译林出版社,分别为:陈才宇 刘新民 译,¥35.80;苗争芝 陈颖 译,¥29.80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 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
1919年出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1999年,莱辛创作了深受新一代青年读者喜爱的史诗般的预言(寓言)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33、(智利)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 《邮差》
重庆出版社,李红琴 译,¥20.00,页数: 183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AntonioSkármeta,1940—),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至今仍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1973年智利发生右翼军事政变时,斯卡尔梅达从智利流亡到西德,在这期间,他成为欧洲倍受尊崇的作家、教授、演说家以及影片导演。他的作品充分反映出当时许多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的向往,大部分作品都已被翻译成二十种以上的语言版本。他凭借多年以来在文学、文化领域中的诸多成就,不但在拉美享有盛誉,在欧洲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位有影响、风头正劲的作家。
巴勃罗·聂鲁达( Pablo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24)和《诗歌总集》(1950)。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4、(德)安特耶·拉维克·施图伯尔《情陷图--134》
新星出版社,刘新 译,¥25.00,页数: 295



编辑推荐
德国《明镜》周刊2005年最佳畅销图书奖!
一个是迷人、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女子卡特娅,一个是她的同事和男友卢茨,两人同在民主德国的路德维希斯菲尔德的载重汽车厂任职。因为一个向往“一天能看到四十四回日落”的世界,另一个出于未曾表白的爱,他们在一句不经意的交流后决定逃离民主德国。但严密的逃亡计划因为意外而失败,希望渺茫之际,他们最后选择了劫机……在西柏林着陆后,这两人在机场特设的法庭受审,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拘留审查期,待判决执行后,却立即得到了释放。他们留在了联邦德国,却永远没有再见面……
德国年轻女作家安特耶·拉维克·施图伯尔根据德国七十年代末轰动一时的劫机事件,讲述了一个在冷战时期追寻幸福和人性自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情与猜忌、背叛与逃亡的故事。小说渗透五十多年两德历史的描写,充满悬念、富于诗意,2004年在德国出版后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作者简介
安特耶·拉维克·施图伯尔,德国年轻一代著名女作家。在完成图书行业的职业培训后,在波茨坦攻读了美国语言文学和文艺学。曾获得过奥地利克拉根福文学节的恩斯特-维尔纳奖和甘德斯海姆城(Gandersheim)的罗斯维塔奖(RoswithaMedaille)。主要代表作有《情隐图-134》《大光圈》《雪下》,以及《外遇——一幅夜景画》等。

35、(法)弗朗索瓦兹·萨冈“战争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无心应战》、《淡彩之血》+回忆录《我最美好的回忆》
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别为:段慧敏 译,¥13.00;黄小彦 译,¥17.00;刘云虹 译,¥10.00



编辑推荐
《无心应战)是萨冈的战争三部曲之一,描述了一段转瞬即逝的爱情,反映了战后笼罩在青年头上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一代人对人生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情绪。萨冈用她娴熟轻灵的文字捕捉住了这种挥之不去的气氛,小说给人的印象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闲愁,是一种让人亲近的惆怅。
夏尔·桑伯拉不喜欢战争。
1942年5月,他在多菲内地区平静地经营着他的工厂,生活中不乏一些简单的消遣作为点缀。吉罗姆,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对手,已经加入到反纳粹的斗争中,并且正在组织帮助犹太人出逃的行动。吉罗姆带着他的情人阿丽丝突然造访夏尔,他和迷人而又为烦恼所困的阿丽丝将把夏尔带入另一种生活。阿丽丝勾起了夏尔炽烈的爱火,夏尔决定去征服她。当她在吉罗姆所领导的组织中铤而走险之时,夏尔又立意保护她。在吉罗姆的狂怒与嫉妒之中,夏尔终于夺走了阿丽丝。

《淡彩之血》是萨冈写下的《战争三部曲》之二。同样的战争背景,同样的爱情主题,不同的是,这回的爱情,不仅是多角的牵扯,更是道德的禁忌:不同的是,爱情不再是唯一。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主人公康斯坦丁·冯·梅克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德裔好莱坞导演,因一时的困顿,他在大战前夕回到了希特勒执政下的德国。他生活放荡,惊世骇俗,却符合萨冈对朋友的基本要求:幽默、慷慨、善良;如同萨冈以往的小说人物一样,他跨越了道德的界限,却永远达不到恶的边缘。甚至,恶是他所不相信也不愿相信的存在。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法西斯的屠杀之中,他逃避着现实,以为关上房门就能维持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在亲眼看到恶的肆虐之后,从不愧疚、从不痛苦的他坠入了深渊,在可以选择生存和荣誉的情况下,他听从内心深处的抉择,走向了与情人共赴死亡的心灵救赎。

萨冈传奇开始于三十多年前:《你好,忧愁》引起的轰动、赛车的疯狂、圣特罗佩或日耳曼德普雷的不眠之夜、彻夜的赌博……以及她的朋友们。
弗朗索瓦丝第一次叙述自己的故事。是的,她喜欢速度、圣特罗佩、赌博和朋友。但她却讨厌引起轰动,讨厌一切议论和身边的流言蜚语。她羞怯而谨慎,令她完全投入的是对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的追忆,而不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剖析。
她用同样自然的笔调回忆她与双目失明的让-保罗·萨特共进的晚餐以及她在戏剧上的“失败”。这里更激动,那里则更幽默。然而,所有这些叙述显示出一个共同点:与那些不太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伟大的男作家……和女作家截然不同,弗朗索瓦丝喜欢爱慕、喜欢赞美。她让我们结识的是那些用才华、宽容和不幸(才华、宽容和不幸总是联系在一起)打动她的人:比莉·荷莉黛、奥森·威尔斯、让-保罗·萨特、卡森·麦卡勒斯、玛丽·贝尔、鲁道夫·努雷夫、田纳西·威廉姆斯……

在《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弗朗索瓦丝·萨冈让我们想起她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从多维尔赌场出来,用赢来的钱买下她在诺曼底的房屋的那个清晨,或者……在剧院与不久即将离世、绝望的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最后一次会面。
这些简朴而生动的叙述中透露出弗朗索瓦丝·萨冈不愿吸取的教训。为什么惧怕那些伟大的词、那些简单的词:自然、诚实、宽容、赞美?

36、(危地马拉)大卫·昂格(David Unger) 《天杀的热带日子》
湖南教育出版社,汪芸 译,¥22.00,页数: 335



编辑推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危地马拉,政局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三名犹太裔兄弟为了维持已衰败、倾毁的家族企业挣扎奋斗,成了昂格第一部小说的主题……昂格以其独特的情节设计,展开多线叙述,建构故事的悬疑性。
   ——《出版人周刊》

故事开始于床上,也结束于床上。
年过半百却还在游戏人间的马可斯,被莫名奇妙的监禁在医院里,他一边咒骂女友跟墨西哥人骗了他的钱潜逃,一边又勾引火辣俏护士,却被女友当场逮着而百口莫辩,他只想赶快离开这间医院;他和女友决定开一家夜总会,遇上看似非常好心却引诱他们一步步落入预设的圈套的屋主……
这部小说像一部热闹的黑色幽默喜剧,展现着大情势摆弄下荒谬却又温暖的人生过程。昂格精巧地编织故事,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并且尽量不做道德判断。这不是一个谈论好人与坏人的故事。在这些角色的脆弱与不完美之中,在他们为了冲突而求告的时刻,在他们为自己带来毁灭之际,有许多镜子在映照,严酷地反射出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病态社会。
生命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是,在这种常态的混乱之下,每个人应该如何好好活着,正是作者在他这首部小说中所要传达的最重要的思考。

作者简介
大卫·昂格(David Unger),诗人、小说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者,1950年出生于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市,现于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翻译课程。
他翻译了多位知名作家的西班牙文作品,包括Silvia Molina, Elena Garro, Barbara Jacobs,同时,他也将马雅文化圣书《波波尔·乌》译为英文。《天杀的热带日子》是其第一本小说创作,最新作品为《在我眼中,你很美丽》。

37、(法)贝松《十月的孩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余中先,页数: 168,¥12.00



编辑推荐
《十月的孩子》用高超的小说技法再现二十年来始终牵动法国社会神经的一起真实事件。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晚上九时三十分,在法国东北部偏僻的孚日山区,可爱的四岁男孩格雷高里的尸体在冰冷的河里中浮起。流言和猜疑在镇上蔓延。孩子的母亲成了嫌疑犯;孩子的父亲愤而杀死另一个嫌疑犯……
格雷高里事件历经十多年的审理,主审法官换了三人,审理卷宗厚达三万五千多页。那个折磨了这个家庭多年的凶手“乌鸦”到底是谁?他在何方?

作者简介
菲利普·贝松(1967-),PhilippeBesson,法国当代作家。他在大学主修法律,当过律师和社会法教师,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旅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多伦多等地待过。二00一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讲述名作家普鲁斯和一个男孩书信交往的故事,获得Emmanuel-Robles奖而一举成名,至今已出版十部作品,每部作品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菲利普·贝松的小说主题多围绕在死亡的命题上,在访谈中他自承深受普鲁斯特、兰波,特别是杜拉斯的影响甚深。

38、(美)多克托罗《大进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32.00,页数: 311



编辑推荐
2005年美国书评人协会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6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
入围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一八六四年,美国南北战争如火如荼。有“魔鬼将军”之称的谢尔将军率领六万北方军队火烧亚特兰大之后,挥师向东穿越佐治亚州,向大海进军,再进入南、北卡罗来纳州,最终结束了这场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
一路上,这支大军实行残酷的“焦土政策”,就地取食,掠夺南方种植园,破坏城市,也产生越来越多被解放的黑人和白人难民。所有人在流浪。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小说巨作,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刻画了众多充满戏剧冲突和张力的人物:彪悍好色的北军将领,被解放的奴隶少女,漫无目的的南军战士,冷静沉着的北军军医以及爱上他的南方贵族姑娘……无数人被这场大进军卷入国家暴力中。
大进军》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和令人着迷的叙事力量,它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无数被战争卷入国家暴力的普通人的生活。在E.L.多克托罗笔下,这场大进军不仅仅是一个浮动的世界,一种流浪的意识,也是一种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39、(波兰)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与魔鬼的谈话》
华夏出版社,译者:杨德友,¥19.00,页数: 193



编辑推荐
我们的宏大的善,亦即人间的爱,同时也是重大的诱惑,能够在我们心中引发出像”上帝是否软弱无力、是否邪恶”这样的问题,因而引发出怀疑之罪。这一罪恶又引发出骄傲.从骄傲中又产生出下一轮的罪过。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恶能够转变为善。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

40、(英国)吉姆·克雷斯《传染病屋》
译林出版社,侯萍 宋文伟 译,页数: 236,¥18.00



编辑推荐
一位具有梦幻般技巧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在某一层面上来说,《传染病屋》是一部充满悬念的路上小说……但在其核心层面上,它是对美国的深层问题的思考:无限扩张的代价,具有破坏性的工业社会的命运。
——《洛杉矶时报》
克雷斯笔下的美国,在时空中来回穿梭,极富想象力,是个完全独特的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其故事是个既引人入胜又令人苦恼的历险故事,而克雷斯的语言则异乎寻常……简洁,常常十分优美。
——《新政治家》

在《传染病屋》里,美国已进入某个未知的未来,是一个无法无天、人烟稀少的废墟。
一场在灾难夺去了全镇人的生命,只有因染上瘟疫被隔离在山坡上一间叫做传染病屋的小屋里的玛格丽特幸免于难。她碰到了天真无邪的小伙子富兰克林,两人结伴汇入想东行横渡大洋前往期望中的乐土的迁徙人流中。在充满凶险的旅程中,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唯有爱情可以让相爱的人共患难。
这是一部预言小说兼寓言小说,描摹出了世事的未来形态的,类似于一位当代作家为当今世界想象出的一种末日,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

作者简介
吉姆·克雷斯,在西方文学办被普遍视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家,他的高度个性化的创作品格和富有感染力的鲜明语言风格他备受世界文坛瞩目。他的《大陆》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处女奖、《卫报》小说奖和戴维·海厄姆小说奖,《隔离》获惠特布莱特奖以及布克奖提名,《死》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惠特布莱特奖以及布克奖和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传染病屋》是他的第九部小说。

41、(法)帕斯卡·基尼亚尔《游荡的影子/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
译林出版社,张新木 译 ,¥15.00,页数: 194



编辑推荐
在读书有一种不寻求达到目的的等待。读书就是漫步。阅读就是游荡。
本书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最后的王国”三部曲中的其他两部作品一样,既不是哲学性思辨,也不是渊博的随笔,更不像小说性叙事,可以说与任何体裁都不相干。作品汇集了大量的文学片断,夹杂着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个人思考,它并不对时间、人世、社会作出终结性评判,而只是一些“小小的思考”。
何为游荡的影子?作者在书中对书名作了阐释。影子,就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圣贤,那些未分离尘世的隐修者,那些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这些记忆清单中的影子在时间和空间中游荡。
从作品不难看出,作者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游荡的影子。他憧憬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隐忧起来,潜心研读经典著作,进行一次文化旅行。纵观整部作品,作者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围绕时间而展开,是对时间所作的深刻思考,而且时间也是“最后的王国”后两本书的中心主题。

作者简介
帕斯卡·基尼亚尔1948年生于法国阿佛尔河上维尔讷伊镇。他的代表作有《符腾堡的沙龙》、《性与恐惧》、《思辨性修辞》、《仇恨音乐》、《秘密生活》、《罗马平台》等。

42、(法)蒂莫泰·德·丰拜勒《橡树上的逃亡》
新蕾出版社,译者:刘英华,¥24.00,页数: 336



编辑推荐
托比身高只有1.5毫米,他浑身是伤,躲在树洞里不敢动弹。托比在逃亡,他被全族人追捕着;他已经跑了一整天,精疲力竭……托比的民族定居在大橡树,托比在这广阔浩瀚的橡树王国里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他的父亲为了保护橡树的生态环境,拒绝公开一项能源发明的技术秘密,为此全家被流放,继而被捕入狱,只有托比一个人得以逃脱。
可面对全族人的追捕,谁能知道这流亡的岁月会有多长?这是一部历险小说,也是一部幻想曲,更是一篇保护生态环境的宣言。它简单又充满神秘,平实又激动人心,它将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本书已荣获法国国家文学奖等九项大奖。

作者简介
蒂莫泰·德·丰拜勒出生于1973年,早期从事文学教师工作,但很快开始专业的戏剧创作。1990年他开创了一个剧团,自编自演把作品搬上舞台,并且一直没间断过撰写剧本。他十八岁那年创作出的《灯塔》在法国上演大获成功,随后被翻译其他几国文字,在俄罗斯、立陶宛、波兰和加拿大上演。剧本《我不停地跳舞》(南部行动出版社出版)在2002年阿维尼翁艺术节开幕式上得到专家推荐。《橡树上的逃亡》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43、(法)阿涅斯·德扎尔特《我妻子的五张照片》、《一个不重要的秘密》
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别为:李华 译,页数: 200,¥15.00;管筱明 译 ,页数: 218,¥16.00



《我妻子的五张照片》编辑推荐
婚姻是场持久的争霸战,他把我从厨房里赶了出来,过不多久他就会把我从床上赶下去。
法国当代最有实力的女作家之一,曾获1996年法国“国际图书大奖”。

“一天晚上,马科斯转过头看着泰尔玛,看到她长长的睫毛上缀着玫瑰色的光芒。她坐在斜坡上,双膝蜷曲在胸前,用胳膊围起来,凝望着地平线,坚不可摧。他很欣赏她。他觉得这个固执的女人简直美不可言,他的樱桃核,但他却不能对她说出这些。他的胳膊因为想要紧紧抱住她而感到酸痛,只好强迫自己移开视线。这是一场竞赛,他俩谁都不准备退让。”

在妻子泰尔玛过世之后,年过八旬的马科斯决定给这个与之生活,受其统治近半个世纪的女人画张像。于是他翻箱倒柜,找出了泰尔玛的五张旧照片——给故去的人画像,多么异想天开的主意——怀揣着照片,马科斯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闯入了这些人形形色色的生活:画家年轻的妻子无意间向他露出半只乳房,被丈夫抛弃的少妇有个象征“处女”的名字,美术学院里的一对小年轻同床不同居。在不得不对这帮陌生人坦白自己四十九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心力交瘁的马科斯倒下了。然而,一场噩梦醒来,可怜的老头却发现自己正躺在风流寡妇布洛德斯基太太家软和的沙发上……

《一个不重要的秘密》编辑推荐
一桩情事?一桩蠢事?厮守一生,还是孤独一世?夜深处,人老时,总有一桩心事。
《一个不重要的秘密》获得1996年法国“国际图书大奖”。

“想到自己有可能疯狂地爱上她,艾米尔不免有些恐慌。他决定与她做爱,然后再摆脱她。她慢慢地脱衣服,在没有帘子的窗户前面,月光照着她的躯体,泛出钢蓝色。艾米尔不敢望她。她把他推到枕头上。接下来,她一边唱着歌,一边给他脱衣服。他好像喘不过气来。他知道他们两个都弄错了,他们不应该这么急。应该等一等。”

一个冬天的夜里,下着雪,艾米尔一个人靠在椅子上小口地啜着威士忌。在醺醺之中,年轻时的一幕浮现在眼前……转眼间,艾米尔已经是个老头了,还当上了研究所的所长。不过这位老博士可是个感情浪子,直到快退休了还是孤身一人。最近几个月以来,艾米尔总是在每天早上九点钟准时去敲维奥莱特的门,从这个身材娇小,性子腼腆,有点儿抑郁症的女邻居那里,艾米尔似乎又找回了爱情。可是就在他鼓起勇气向维奥莱特表白的一刻却迟疑了,一桩年轻时候的情事浮上心头。

作者简介
阿涅斯·德扎尔特(Agnès Desarthe),1966年出生于巴黎。是法国当代最有实力的小说家之一。1996年以小说《一个不重要的秘密》获年度“国际图书奖”。

44、(法)玛丽·尼米埃《沉默女王》
湖南教育出版社,韩一宇 译 ,¥14.00,页数: 183



编辑推荐
谜一样的称号,谜一样的父亲,从支离的现实和记忆的碎片里寻回的亲情,到底是张温暖的面庞还是个冰冷的噩梦。
《沉默女王》同时折桂2004年梅第奇文学大奖、法兰西学院最佳小说奖。

“反复纠缠我的梦魇之一,总是出现一个戴着面具的男人,用尽全力把我抓住……他没有面容。他甚至没有一个鼻子或是一张嘴的雏形,而在梦中,却使我无法喊叫。我一字一顿地说,我将力气鼓满胸膛,但是没有一个音节能发出来。这个面容我认出来了,但是我不能把它说出来。总是那同样的感觉,骨头像玻璃一样破碎,骨架支离解体。总是同样的突然惊醒,直到那一夜,那个男人被两个大写的辅音指明,铭刻在一家店铺的门楣上。清晰地出现在招牌上的是由一个连字符分隔开的‘父亲’一词中的两个辅音。”

五岁时玛丽的父亲死于车祸。这位著名作家给他的女儿只留下了两份“遗产”:写作的天赋和对驾车的恐惧。除此之外,父亲是陌生的。玛丽成名之后,人们开始谈论她像她英年早逝的父亲。疑惑的玛丽决定重新认识这个很久很久以前她曾经叫爸爸的人。为此,她走访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寻找过父亲情人的儿子,尝试着回想起小时候母亲脖子上的掐痕,浸泡在浴缸里沾满血迹的白床单……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之中,这个时常出现在她梦魇中的男人走近了。

作者简介
玛丽·尼米埃(MarieNimier),1957年生于巴黎居住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她的父亲也是作家。玛丽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和歌手,但艺路不顺,随后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新的激情。在2004年的小说《沉默女王》中,玛丽向读者袒露了关于她父亲的令人心碎的回忆,她的勇气和才气赢得了法国两大重要文学奖项的青睐。玛丽喜欢简单的生活,她爱在花园、在码头、在火车站、在小岛上散步,也经常把自己关起来,长时间地伏案写作。

45、(法)克莱尔·卡斯蒂蓉《昆虫》
湖南教育出版社,俞佶 译 ,¥12.00,页数: 147



编辑推荐
一对对性格母女悉数登场,别开生面地演绎出两个女人之间所有的爱恨情仇。
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令全世界着迷的现在法国最有前途的美女作家。

“我丈夫总是鼓励我收集这些小东西,他说我本身就是一只奇怪的小动物,一只奇怪的虫子,一个奇怪的女人。女儿也习惯了只在我在场的时候才去碰它们,光看看是不会弄坏的,只要知道拿的方法。它们像男人一样,看起来很强大,背着它们的壳、盔甲和触角。然而,一旦夜幕降临,我不知道它们会不会一起挠着我女儿的门,争先恐后的从她的门缝里钻进去,遵照主人的指令,把她占有。”

十九对不可思议的母女,十九个不可思议的生活故事。满脑子古怪念头的克莱尔·卡斯蒂蓉要告诉你关于妈妈和女儿之间的一切。准备好接受生活真实的一面——卡斯蒂蓉将把两个血脉相连的女人之间最歇斯底里的东西搬上文学舞台。妈妈和女儿之间,到底是朋友?是姐妹?还是对手?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要上演了。

作者简介
克莱尔·卡斯蒂蓉 (Claire Castillon),1975年生。法国当代新锐作家。代表作有:《顶楼》、《克洛德女王》、《为什么不爱我》等。

46、(澳大利亚)彼得·凯瑞《悉尼--一个作家的返乡之旅》
新星出版社,于运生 译,¥20.00,页数: 231



编辑推荐
二十七年后,一个旅居美国的异乡人,开始打量这座城市……

在纽约居住十年后,小说家彼得·凯瑞带着“寻找悉尼最璀璨之处”的愿望,回到老家。“在纽约,我不会通过朋友们来了解各种关于土地、空气以及沙土的问题,来了解曼哈顿,”他写道,“但当我刚回悉尼,走在机场的时候,那可的确是我所想的。”像一部作者精心构造的小说,凯瑞引领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疯狂而精彩的发现之旅,读这本书就是会有这种真切的体验,就像南方小子在悉尼岸边冲浪的那种令人兴奋的感觉。暴露在凯瑞及其朋友那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中的邦迪海滩、悉尼歌剧院、港湾大桥都呈现出一种奇特而强烈的色彩。

作者简介
彼得·凯瑞(PeterCarey),著名作家,两度布克奖获得者。1943年生于澳大利亚。早期的短篇小说融合了超现实主义、魔幻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受卡夫卡、贝克特、波赫士、马奎斯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几乎获得了澳洲所有的文学奖项,是澳大利亚现存作家中获得文学奖最多的。所获奖项包括麦尔斯·富兰克林奖(2次)和国家图书委员会奖(3次)。1985年出版的小说《骗子》入围英国的布克奖,1988年的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国族寓言,当代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荣获布克奖。2001年凭借小说《凯利帮的真实历史》二度获得英国布克奖,再度为大西洋两岸以及澳大利亚所瞩目。

47、(爱尔兰)约翰·班维尔《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
新星出版社,张鹤 译,¥18.00,页数: 207



编辑推荐
谁愿意遭受布拉格那样的命运?每个人都渴望冲破缠绕着这座城市的忧郁气息。

布拉格,欧洲神秘之都。这座被喻为“诱人的女妖”、“放荡的女人”和“邪恶的女巫”的城市,在可爱魅人中又具有一种撩拨人心的邪气。历史上深陷于抑郁、妄想和宫廷斗争之中的著名君主鲁道夫以及围绕他的众多占星者、炼金术士、魔术师和艺术家的惊心动魄的生平故事,将其神秘、荒诞且充满幻想的氛围延伸至今。在破坏和占领的“洪水”中,在混乱的迷雾中,布拉格展露出它夺人心魄的美。
沿着布拉格的悲壮历史,约翰·班维尔向我们展开了布拉格阴沉忧郁的历史画面。在苏迪克这位建筑摄影师孤独的影像中,浮现出这座城市坚忍、明晰、真切且奇异、苍白、憔悴的美。走进布拉格,就是走进一个神秘的梦,走进它曲折忧郁的光影,走进它坚忍而骄傲的内心……

作者简介
约翰·班维尔(JohnBanville),爱尔兰著名作家,2005年克布奖得主。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的威克斯福德市,从197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至今已经出版过13部小说,其中《哥白尼》获1976年布莱克纪念奖,《证人之书》获1989年布克奖提名,小说《开普勒》获专为虚构小说设立的“守望奖”(GuardianPrize)。

48、(法)科莱特《花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荭 译,¥28.00,页数: 183



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科莱特的杂文作品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栀子花的独白》、《紫藤的习性》、《郁金香》、《幸运花和石柑》、《女门房家的侧金盏花》、《红口水仙》、《药草》、《人工培育的风信子》、《葡萄卷须》、《铁筷子》等作品。
  《栀子花的独白》、《紫藤的习性》、《郁金香》、《幸运花和石柑》、《女门房家的侧金盏花》、《红口水仙》、《药草》、《人工培育的风信子》、《葡萄卷须》、《铁筷子》……这是一本关于“花”的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集。

49、(爱尔兰)W.B.叶芝《凯尔特的薄暮》
江苏人民出版社,译者: 殷杲,定价: 16.00,页数: 261



简介 ······
  本书是叶芝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说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这是诗人叶芝以诗歌的笔法写出,却又并非诗集的作品。第二,这是诗人用来表达他对爱尔兰永恒的热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部叶芝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优美的爱尔兰神话传说集。诗人浸淫在爱尔兰文化中多年,对于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这种浪漫信仰给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特殊光彩。为了回报爱尔兰民族文化这个提供给他以无限灵感的美的母体,叶芝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他喜爱的凯尔特风土人情。本书集结了或绵延数页,或寥寥几句的乡人闲谈和神话传说,风格和形式有点类似我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过,与《聊斋》不同的是,本书更多的是强调诗人本人对于魔幻世界的思索与感激。
  这是一部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典型创作特征的作品。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乡间传说层出不穷;它的文体更可谓杂而不乱:时而是一段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严肃探讨,时而是一段农人放肆地讲出的荒诞不经的故事,之间穿插着叶芝的诗歌片段。全书笔法自由轻松至极,行文充满想象力,张扬一种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
  《凯尔特的薄暮》是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神话、传说合集,是作者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也可以视为一部文笔优美的散文集,其内容涉及天地神鬼,充满各种有趣的奇谈怪论,有点类似我国的《聊斋志异》,或者《阅微草堂笔记》。

50、[法]邦雅曼·贡斯当《阿道尔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译者: 刘满贵,页数: 151,定价: 16.0



简介 ······
  本书是法国政论家、文学家邦雅曼·贡斯当最为重要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出身高贵、本人又是大学毕业生的青年阿道尔夫,爱上了一位伯爵的情妇、年龄比他大十余岁的爱蕾诺尔。爱蕾诺尔报之以更热烈的爱情,毅然抛开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投入阿道尔夫的怀抱。但不久阿道尔夫厌倦了她的爱情。他既不能专情于爱蕾诺尔,又不能斩断情缘,担心断绝关系会给她造成伤害。阿道尔夫为此饱受困扰,爱蕾诺尔也不堪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郁郁而终。
  小说只有两个人物,情节简洁,行文洗练,别具情趣。同时,作者对人物的复杂心理描写得极为细腻透彻,故而此书被视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
  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Constant,1767-1830),法国文学家、政治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先驱。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对波旁王朝的复辟不满,又与百日政变的拿破仑和解。他主张一种制约和平衡机制,支持出版自由等制度,相信宗教是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他一生著述颇丰,既有政治著作,也有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政治论著是《政治原则》(1815)和《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1829),较早提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概念;其文学作品主要为《阿道尔夫》、《塞茜尔》和《红色笔记本》。

51、(南非)J.M.库切《福》、《内陆深处》、《幽暗之地》
浙江文艺出版社,分别为:译者: 王敬慧,页数: 160,定价: 14.00;译者: 文敏,页数: 217页,定价: 19元;译者:郑云,定价:17 元



《福》简介 ······
  《福》(Foe)是作家库切的第五部小说。这部小说是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作品,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宾逊飘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可以说《福》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颠覆。对《福》的解读有不同的版本,一些人认为《福》是“南非状况”的寓言,也有学者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福》以苏珊作为个体对事件的亲身经历,一种小历史去反拨那个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在对大历史的反拨方面,该书做出了极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一条解构历史的路径。

《内陆深处》简介 ······
  这是一部相当诗意化的小说。一个与父亲一同生活的白人老处女发现了令她憎恶的事实,他父亲和一个有色人种年轻女子有着不正当关系。她幻想着把他们两人都杀死,而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透露出这个老处女自己想跟家中的男仆保持苟合之事。那一系列事情并无明确的结局,读者惟有从她的笔记中去找寻线索,但笔记中真真假假的记录交错混杂,粗俗和优雅的笔致并行其间。爱德华七世时期描写女性内心独白那种矜夸的文体与非洲大地的自然环境极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幽暗之地》简介 ······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最早的小说《幽暗之地》初次展露了善于移情的艺术才能,这种才能使他一再深入到异质文化中间,一再进入那些令人憎恶的人物的内心深处。小说描写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人物,挖空心思要发明一套攻无不克的心理战系统,与此同时他个人生活却糟糕透顶。此人的奇思异想与一份十八世纪布尔人在非洲腹地的探险报告并列而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遁世方式。一者是智力的夸张和心理上的妄自尊大,另者充满活力,是富于荒蛮气息的生命进程,两者互为映照。

52、(英)詹姆士•莱思登《独角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 严韵,页数: 192,定价: 20.0



简介 ······
  旅居纽约的英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遭遇了一连串的怪事,他开始怀疑有人闯入他的研究室。与此同时,讲授性别研究的他参加了学校的“性骚扰防制委员会”,对同样来自英国、与学生过从甚密的年轻教授布鲁诺展开调查。诡异的巧合接连出现,周遭的一切仿佛都有所关联:他那遭乱棒打死的前任同事芭芭拉、莫名离去的妻子卡萝、谣传对女学生性骚扰以致癫狂失踪的保加利亚籍教授,还有女扮男装的演员、神秘的家庭暴力收容所……这一切究竟是精心设计的杀人嫁祸,还是丧心病狂的异常想像?上乘的文学语言、悬疑化的布局、引人入胜的情节、离奇的故事表现了作家对家庭暴力、学术政治、性压抑、客居他乡等当代主题的独特体验与探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当代人独有的精神焦虑与紧张。该长篇是欧美文坛近年来极为少见的杰作。

作者简介 ······
  詹姆士·莱思登(JamesLasdun,1958-),英国人,现居美国纽约,欧美当代杰出作家、诗人、学者。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讲授诗学与写作课程。已出版三部诗集、五部小说,曾获狄伦·汤玛斯小说奖、古根汉艺术诗学奖金,短篇小说An AnxiousMan获得奖金最高的短篇小说奖National Short StoryCompetition。《独角人》出版后获得压倒性好评,评论者将之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希区柯克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作者也因此被主流文学界誉为“21世纪的爱伦·坡”。

53、(英)哈尼夫·库雷西《亲密》、《郊区佛爷》
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为:王莹莹 译,¥13.00;师康 译,¥27.00



《亲密》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表现一个可怕的悖论的故事。该悖论为: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仍然爱着他。由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哈尼夫·库雷西所作。全书充满了消沉之美。
    本书由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哈尼夫·库雷西所作,该书故事核心表现着一个可怕的悖论:如果你恨一个人,你就仍然爱着他。书本充满消沉之美。根据该小说而改编的电影《亲密》获200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为2004年出版的《身体》。欢迎广大读者阅读。

《郊区佛爷》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库雷西1954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大学主修哲学,他曾经只是英国皇家剧院卑微的领位员,后来却成为该剧院的常驻作家,某种程度上,他是继萨尔曼·拉什迪之后在世界文坛成就重大影响的亚裔作家。本书为其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克里姆来说,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父亲的离家出走。
  这个做了近二十年英国公务员的印度父亲,似乎比他刚满十七岁的儿子还要渴望更多的生活,不惜将后半生全部押在情人伊娃身上。甚至连克里姆自己都无法不爱伊娃所代表的冷酷却有趣的人,相比之下,母亲试图掩饰千疮百孔生活的种种举动愚蠢而羸弱,那种善良谦恭的乏味恰是被抛弃的最终注脚。小说以其独特的内敛叙述暗示了“无父”在克里姆生命中烙下的鸿沟。

作者简介
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巴基斯坦移民后裔,1954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大学主修哲学。他多才多艺,作品包括舞台剧本、小说、广播剧及电视电影剧本等,亦为电影导演。是继萨尔曼·拉什迪之后在世界文坛成就重大影响的亚裔作家1985年创作电影剧本《我美丽的洗衣店》(MyBeautifulLaundrette),获198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剧本提名;1991年执导电影《伦敦杀了我》(London Kills Me)。在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展影了其编剧的影片《母亲》。1990年以首部小说《郊区佛爷》(TheBuddhaofSuburbia)获Whitebread文学奖。其后陆续推出小说《黑色唱片》(TheBlack Album,1995)、《爱在蓝色时代》(LoveinaBlueTime,1997)、《亲密》(Intimacy,1997),《整日午夜》(Midnight AllDay,1999)、《加百列的礼物》(Gabriel’SGift,2001),迅速跃升为欧洲文坛新巨星。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亲密》获200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为2004年出版的《身体》(TheBody)。库雷西深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早期作品中的幽默反讽享誉世界,近作对情欲与两性冲突的探讨充满了动人的深情。库雷西以其幽默、脱俗,前卫被认作是当今世界文坛最富魅力的杰出作家之一。

54、(爱尔兰)詹妮弗·约翰斯顿《天堂之旅》
丛书名:爱尔兰文学丛书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丽娜 译 ,页数:204,定价:15 元



内容提要
亚历克是一幢大房子的继承人,同时也是一段痛苦婚姻的唯一的孩子,他和一个乡下男孩杰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杰瑞和他一起分享着对马的热情。在1914年,两人都报名参加了英国军队——亚历克是受他美丽而冷酷的母亲煽动,为国王和国家而战;杰瑞则是出于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原因去增长见识。在佛兰德斯的泥泞之中,他们两人的关系受到了超越战地恐怖的严竣考验。

作者简介
詹妮弗·约翰斯顿,1930年生于都柏林,多年居住在德里,她被公认为是爱尔兰最好的作家之一,享有国际声誉。其作品主要包括小说《上尉和国王》、《门》、《天堂之旅》、《我们皮肤上的阴影》、《老小丑》、《圣诞树》、《火车站男人》、《白痴圣殿》以及《隐形虫》等。
约翰斯顿获得过不少奖项。其中。《我们皮肤上的阴影》被列入1977年度国家图书奖的候选名单,《老小丑》获得1979年度惠特布雷德小说奖。她的许多作品都由英国老牌出版社企鹅出版社出版。

55、(爱尔兰)詹妮弗·约翰斯顿《两个月亮》
丛书名:爱尔兰文学丛书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唐凤楼 译,页数:184 ,定价:15 元



内容提要
格莱丝和母亲咪咪住在—幢俯瞰都柏林湾的屋子里,女儿波莉及其风流倜傥的男友保罗的不速来访,打破了她们宁静的生活。
  数天里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改变了格莱丝和咪咪的生活格局:格莱丝开始憧憬未来,咪咪则重新认识往昔的背叛和失望。
 《两个月亮》是一部描写爱情和隐私的小说,充满激情,引人入胜……詹妮弗·约翰斯顿是爱尔兰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欧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1998年的《两个月亮》的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作者简介
詹妮弗·约翰斯顿(JennlferJohnston),爱尔兰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0年1月12日出生在独立后不久的爱尔兰,父亲是著名剧作家丹尼斯·约翰斯顿(DerlisJohriston),母亲是著名演员兼导演希拉·理查兹(Shelatl Richards)、现居英国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郡。、她在许多作品中都涉及到20世纪昂格鲁爱尔兰新教派的消亡。其真实贴切却不失幽默的写作手法,深受英国、爱尔兰读者的喜爱。主要长篇小说作品有:《How Marly Miles FromBabylon?》(《巴比伦有多远》1974),《两个月亮》(《Two Moons》1998),《这不是小说》(《This is Not ANovel》2004),《格莱丝的真相》(《Grace and Truth》2005)。
  1977年,以《我们肌肤上的阴影》(《Shandows of Our Skin》)获布克文学奖(The booker prize)最佳小说提名。
  1979年,以其长篇小说《老笑话》(《Old Jest)获英国维特布莱德文学奖(Whitbread Prize)最佳小说的殊荣。

56、(法)米雪尔·卡娜(Michèle Kahn) 《上海犹太城》
上海文艺出版社,张以群 译 ,¥24.00,页数: 349



作者简介
米雪尔·卡娜(MichèleKahn),法国犹太小说家、记者。著有小说《可可粉塞维里亚》、《大红和茉莉花》,为《法国心理学杂志》、《诺亚方舟》记者。《上海犹太城》是她1997年的作品,出版后广受法国读者青睐,成为法国人了解上海犹太人二战期间流亡生活的热销之作,现已译成德语、荷兰语等数种欧洲语言出版。

编辑推荐
这部以上海为背景,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史诗性小说,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8年,纳粹德国疯狂地进行种族清洗。为了躲避死神的魔爪,三万犹太人背井离乡。生死关头,唯有战乱中的上海容纳他们,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
瓦尔特从维也纳流落上海,在法租界霞飞路维也纳咖啡馆找到一个跑堂的差使。因为弹得一手好钢琴,在租界上的酒吧舞厅弹琴谋生。先后与风尘女子凤喜和白俄小阴玛莎产生感情纠葛,同时咬紧牙关与虎口余生的犹太难民们一起艰难度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犹太难民被日本占领军强制迁入设在提篮桥一带的隔离区,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日军头目与德国纳粹党人阴谋策划,决定残忍地灭绝这批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幸而抗战胜利,成千上万的上海犹太人方幸免于难。
之后瓦尔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谋生。四十年后,身为香港港报业瓦头的瓦尔特旧地重游,寻访故人。九十年代的上海。沧桑巨变,令当年曾在此留下惊心动魄生死回忆的犹太人涌起无限的感恩之情……

57、(俄罗斯)尼·列斯科夫《奇人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非琴 译 ,页数:232,定价:19 元



作者简介
尼·谢·列斯科夫(1831-1895),十九世纪卓越的俄语小说家。他的作品受到过托尔斯泰、本雅明等文学大师的赞赏,并对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小说产生过重大影响。列斯科夫“生前寂寞,死后冷遇”,是国际文坛上又一位被长期忽略的重要作家。在其去世近百年后,作品的价值才重新被世人所认识。
  列斯科夫以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小说与果戈里一起开创了现代俄语小说伟大的“讲述体”形式。本书汇集了富有鲜明列斯科夫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以传奇的故事色彩、独特的叙事技巧及沉郁的俄罗斯气质,讲述了天才、疯子、狡徒和君子们在一个动荡时代里的生存故事。

另外,译林重出了一些以前的老书,在此不一一发布了。欢迎大家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2-11 02:12 , Processed in 0.2028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