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华倬

“我吃饱了饭”和“饭吃饱了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7: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错怪上面这位 mengqinghao 先生了,对不起了.
发表于 2008-1-28 19: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没事,网络出错,那能怪谁呢?
回归主题吧,别再跑题了。

“我吃饱了饭”=“饭吃饱了,我”
分开就意义相同了。

而且关于这个,我记得好像以前也做过相似的讨论。

在含义上讲,我们大脑只记得“我可以吃饭”,不记得“饭可以吃我”。也就所谓的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所以觉得这话有语病。实际上,句子本身没有什么语病,只是你觉得无法理解而已。

像这些所谓不合语法的句子有很多。主要的理解方式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而来的。
比如:我在晒太阳。

基本上,我同意楼主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mengqinghao 于 2008-1-28 20:0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9 06: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饭吃饱了我”

我很同意前面这位先生的一个观点,有时候我们搞语法的人是在一些语言现象上“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包括我们一本正经写文章时,也自觉不自觉的受这种“圈”的影响,把有些本来存在的语言“开除”了。而人们的口语就很少受这个“圈”的影响,因为人们说话时根本顾不上考虑我们尚未成熟的语法。比如“饭吃饱了我”这一句在书面语中确实很少见,但是在口语中可能就会出现,比如:

问:“你吃饱饭了么?”
答:“饭吃饱了我。”(当然也可以说成"我吃饱饭了"或"饭我吃饱了".)

问:“饭吃饱了么你?”
答:“饭吃饱了我。”

请大家想一想,口语中这样的说法成立么?
发表于 2008-1-29 1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句应该是不成立的。

貌似又跑题了

讨论出处:
石毓智(2000)赞同马真、陆俭明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吃饱饭”是一种特例,并认为“吃+饱+饭”整个短语都惯用化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能为其他词语替换。

楼主的观点:
总之,汉语形象地展现了生活的逻辑,这就是我为什么把汉语视为形象化语言的原因。其实很多学者都在悄悄地用形象化分析法研究汉语,只是主观上不肯承认汉语是形象化语言而己,因为怕别人说自己偏离了语言的语法化共性。


我赞同楼主的观点,仅此而已。

非要觉得这句话成立,也就是“我吃饱了饭。”=“饭吃饱了我。”
我认为这是一种小巷思维。硬性的创造出一个特殊环境,并运用了特殊的理解方式。

在普通情况下(我们说话一般都是普通情况),这两句话的含义不可能一样。

[ 本帖最后由 mengqinghao 于 2008-1-29 16:14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9 18: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李先生的观点

    前面我所讨论的确实不是李先生的观点,只是讨论他所列举一些例句而已。因为这些例句确实奇特,不由我不作一番思考,确实跑题了,实在是有负于李先生的期待。那么,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语言的基本规则的看法。李先生认为汉语是形象语言,我觉得他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词有些不准确,因为语言本身从语音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形象性的,只是各种不同的声音;从文字角度来讲,也只是一串串由笔画组成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组成一句话,并不是从自身的文字符号形象上表示它所代表的内容。这些文字符号其实是早就抽象化了,每个文字符号早就人为的被定义为某个意义。所以文字语言也好,声音语言也好,都不是靠自身的“形象”来表情达义,而靠每个文字符号或者声音所代表的意义的组合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说我们汉语是声音语言和符号语言,但不是形象语言。只能说这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有时是形象性的事物,有时是抽象性的事物。我猜李先生的意思可能是说,我们汉语造句的结构可能是按事物的本来的“形象”存在形式来按排的。那么,汉语这时叫成“形象语言”不如叫成“描模语言”。如果李先生的观点是这个意思,我确实是赞成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说明我没有理解了李先的观点。
发表于 2008-2-17 0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饭吃饱了我”在口语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出现。
实际上是:“饭吃饱了,我。” 主语后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 21:16 , Processed in 0.0929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