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11|回复: 3

从珠玑巷——“后珠玑巷”移民史探析四邑话的源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9 2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罗康宁  来源:《良溪——“后珠玑巷”》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在江门市及其所辖县级市,通行一种富有特色的方言,称为“四邑话”。“四邑”本指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个县,而上世纪80年代江门成为地级市后,辖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个县级市,合称“五邑”。后新会改为区,并将包括“后珠玑巷”所在棠下镇在内的部分镇划归蓬江。但是,语言学界仍然沿用“四邑话”的叫法。
四邑话属粤语,但它与粤语中心方言广州话差异较大。笔者曾以《台山方言》(黄剑云编著)中的《同音字汇》与广州话进行对照,在所列举的3016个常用字中,音节(声韵调)相同的只有129个,占4.27%。如果不计调值,声、韵母大致相同的为1007个,不足1/3。
在距离广州不远的江门地区,为何形成这么一种独特的方言?探讨一种方言的源流,离不开使用这种方言的人群,离不开这种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今天使用四邑话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先辈来自珠玑巷。而历史上最大一支来自珠玑巷的汉族移民,无疑是南宋绍兴年间由罗贵率领的38姓97家,他们的落脚于后珠玑巷。因此,本文试从后珠玑巷移民史,对四邑话的源流作初步的探析。
一、四邑话音系的特点
虽然四邑话与广州话差异甚大,它毕竟属于粤语,具有粤语以下基本特点:
1.古“微”母字和“明”母字合流,发双唇鼻音声母m。例如:微mei、万man①。
2.古“见”组声母字不论在洪音或者细音前均发舌根音声母k、k‘、ŋ。例如:见ken、乾k‘en、颜ŋan。
3.古“晓”母合口一、二等韵字与“非”、“敷”、“奉”母字合流,发唇齿音声母f。例如:花fa、虎fu、婚fun。
4.古“知”、“照”两组的塞擦音及擦音声母合流,均发 ts、ts‘、s声母。例如:知tsi、传ts‘un、升sen。
5.有一整套鼻音韵尾:-m、-n、-ŋ。-m与-n分得很清楚。例如:蓝lam-兰lan、南nam-难nan。
6.有一整套塞音韵尾:-p、-t、-k。例如:鸭ap、押at、扼ak。
7.有9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所有阴调的调值高,所有阳调的调值低。
与广州话对照,四邑话具有以下特点:
1. 古“端”母字发零声母。例如:“打”广州话读ta,四邑话读a;“大”广州话读tai,四邑话为ai。
2. 古“透”母字和“定”母字发喉擦音声母h。例如:“他”广州话读t‘a,四邑话读ha;“桃”广州话读t‘ou,四邑话读hau。
3. 古“精”组声母字均发舌尖音。其中“精、清、从、邪”母字发舌尖塞音,例如:精ten、清t‘en、全t‘un、邪tia。“心”母字发舌尖边擦音,例如:心ɬim、思ɬu。
4. 古“日”母字跟“疑”母字合流,均发舌根鼻音声母ŋ。例如:日ŋit、义ŋei。
5. 舌根鼻音韵尾弱化,en没有相对应的舌根鼻音韵母。
6. 广州话复元音韵母、鼻音尾韵母、塞音尾韵母中的a有长短的区别,四邑话没有这种区别。例如:佳和鸡都读为kai,蛮与闽都读为man,八与拔都读为pat。
7. 没有撮口呼韵母。遇合三读为i或ui,山合三读为un或uɔt。例如:书si、鱼ŋui、穿ts‘un。、说suɔt。
8. 阴平与阴去调值相同,都是中平调;阴上为高平调,阳上为降调。
值得注意的是,四邑话所具有粤语的特点中,不少是古代雅言音系的遗存;而它不同于广州话的8个特点,却不是来自雅言。同时,除了第3个特点可以在封开及北流江一带的粤语中找到之外,其余各个特点均不见于粤语各种次方言。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扩展到汉语其他方言,便可以发现,闽西北的泰宁、建宁与赣东黎川、南城、广昌一带的方言就有将古“透”、“定”两母字发为h,“清”“从”两母字发为t‘的特点②,跟四邑话音系第2、第3个特点一致。赣东抚州一带的方言中古“透”、“定”母开口呼字,白读也发为h声母。同时,这一带的方言也有将撮口呼字读为齐齿呼的情况,以黎川最为明显,跟四邑话第7个特点一致。此外,闽南方言也有将古“透”、“定”两母字发喉擦音声母的情况,特别是以闽南话为母语的人初学普通话时,往往将声母t‘发成h。而第5个特点即舌根鼻音韵尾弱化,吴语中也有,如上海话就有将iŋ读成in,将eŋ读成en的情况。
至于四邑话的第1个特点,笔者尚未在其他方言中发现类似情况。邓钧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概要》粤语部分所引用的王力、钱淞生先生1930年的调查材料中,端母字前面有喉塞音的情况,并根据零声母从匣母消失而形成的规律,认为以台城和赤坎为代表的台开方言,历史上很可能也经过这个阶段,也就是端母先变成喉塞音,然后再变为零声母。③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端”、“透”、“定”发音部位相同,既然“透”、“定”两母在四邑话发为喉擦音声母h,“端”母也就发为同部位的喉塞音ʔ。而喉塞音ʔ的开口韵字跟零声母听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异,完全有可能逐渐脱落而变成零声母。广州话中的“影”母开口韵字,就经历过从喉塞音到零声母的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四邑话不同于粤语其他次方言的特点,一部分是吸收闽、赣、吴语音系某些因素的结果。
二、罗贵先人与珠玑巷先民的方言
笔者曾经论证,粤语形成于汉代的广信,它的源头是汉族移民带来的中原雅言。作为粤语的一支次方言,四邑话也不例外。然而,在四邑话中我们发现了闽、赣、吴语音系的某些因素,究竟这些因素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跟罗贵所率领的珠玑巷移民的方言有很大关系。但要证实这一论断,目前还缺乏资料,只能以罗贵家族为个案作初步探析。
罗氏始祖罗珠公,生于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西汉惠帝时为粟内史,“以直道不容于朝,出守九江,督众兴役,补筑城垣,城成,迁家于是,亲植豫章于庭。罗氏以豫章为郡望,盖源于此。”其38世孙罗瑰,人称应兆公,曾任北周指挥部虞侯,因佐宋太祖开国有功,授御前干办,后升至彰德军节度。开宝二年(969年)因与范质、王溥等从周旧臣“稍有刑迹”而乞解兵权,以散官就第,自祥符上德里迁至南雄珠玑巷。罗贵是罗瑰的七世孙。④
两汉时期的豫章郡,地域包括今江西大部及广东南雄、始兴,因此,珠玑巷一带本身就属豫章郡。根据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国总人口减少,但是豫章郡户数由67462户猛增至400496户,净增333034户;人口由351965人猛增至1668906人,净增1316941人。在当时全国100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4位。在扬州部的6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由第5位跃居第1位,约占扬州部总人口的2/5。人口增长意味着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繁荣兴旺。
当时的豫章郡通行什么语言?据扬雄的《方言》的记述,那里通行的是南楚方言。林语堂曾经做过统计,《方言》一书提到“南楚”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其次数之多,在全书仅少于中原的“秦晋”。他说:“《方言》中言南楚极详,或因其语多异,或因子云个人经验所致。”⑤可见南楚方言富有特色,与通语差异较大。
可能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南楚方言属于楚语,与今天的湘语属于同一个系统。其实不然。楚语自刘邦取得政权之后,地位提升,影响很大。南楚方言则不同,比较冷僻,地位不高。《南史•胡谐之传》有这么一段记述:“谐之,豫章南昌人也,上(齐武帝)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说明直至南朝,豫章郡的方言仍然与中原及建康(今南京)差异很大,因而被称为“傒语”。“傒语”又称“溪语”,是当时一种叫“五溪蛮”的少数民族语言。“五溪”指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均在武陵一带。南齐时,“其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遣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南齐书•蛮传》)可见当时豫章通行的并非五溪蛮语。只因南楚方言比较冷僻,建康人听不懂,便将它与“五溪蛮”的语言混为一谈,称为“傒语”。建康一带的方言在汉朝称为“东楚方言”,到了六朝,使用这种方言的的人们却以正统自居,将南楚方言看作另类。这跟今天一些北方人将粤、闽方言贬称为“蛮语”有点近似。
要弄清南楚方言的来真正面貌,必须追溯到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原有三个较大的诸侯国:楚、吴、越。其中吴与越文化同源,却互相并吞。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并巧施美人计,终于灭掉吴国,吴国语言也就融合于越国语言,但为了区别于南越的古越语,语言学界称之为“古吴越语”。其后,楚灭越,成为拥有原楚、吴、越领土的幅员辽阔的大国,其中东部即今天江苏、浙江一带称为“东楚”,西部即今天湖北、湖南一带称为“西楚”,南部即今天江西、福建一带称为“南楚”。越国虽然灭亡,但其遗民并没有归顺于楚,而是各拥越王后裔向南转移。其中一支落脚于福建,后建立闽越国,以越王后裔无诸为“闽越王”。另一支落脚于温州一带,后建立东越国,以越王后裔摇为“东海王”,又称“东瓯王”。还有一支是梅鋗所率领的“六千君子”。《直隶南雄州志•宦迹》载:“梅鋗,其先越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曰梅里。周末,散居沅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自皋乡遂逾零陵,往南海。鋗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因号台岭曰梅岭。”《南雄府志•风俗》所载魏琪的文章中说:“越王尝驻台关而六千君子随隶版籍”。这些越国遗民学习先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复国。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语言,更不会接受“敌国”的楚语。
秦末,天下大乱。番阳令吴芮起义反秦,无诸和摇的人马都加入起义行列。珠玑巷一带的老百姓也推举梅鋗为首领,举兵追随吴芮。梅鋗出发之前,留下庾胜兄弟屯兵梅岭。故梅岭又称大庾岭。
《前汉书•荆燕吴传》记述:“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王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对于梅鋗的食邑,《直隶南雄州志》谓:“食邑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即台岭(梅岭)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大部分地区。而当时赵陀已在此建立南越国,梅鋗便率军驻扎于梅岭,直至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因病去世。灵柩安葬于鄱阳湖南岸的余干县梅港。后人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曰应天寺,塑像供奉。⑥
上述说明,从越国灭亡到西汉时期,越国遗民一直活动于福建、浙南、江西及南雄一带,他们所使用的古吴越语也就在这一带逐步通行,逐步发展成南楚方言。其后,通行于福建的南楚方言逐步发展成古闽语。⑦通行于江西的南楚方言则为后来形成的古赣语所融合,成为赣东方言的某些因素。
至于继续居住于长江下游的原吴越国遗民所使用的古吴越语,则发展而成的东楚方言,其后便逐步发展成为古吴语。
由此推断,罗贵的先人居住于豫章郡,所使用的是由古吴越语发展而成的南楚方言。当时属于豫章郡的珠玑巷,也通行这种方言。
三、后珠玑巷:四邑话的形成地
据前所述,有史可查最早定居于珠玑巷一带的移民,是梅鋗所率领的“六千君子”。《直隶南雄州志•署宅》载:“梅鋗故宅在梅岭,岭有红梅驿,驿有城,当岭路,南北之中累石为门,相传鋗家在焉。”现在南雄市梅岭中站村,还残存着一座古城,称为中站城,又称梅鋗城,据说就是当年梅鋗所率领的“六千君子”聚居之所。当时浈水流域一下子汇集6000人,决非小数目,他们对这一带发展的影响不可以低估。他们所带来的吴越文化和古吴越语,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梅鋗之后,陆续有汉族移民进入此地。例如《交广记》云:晋建兴三年,“江扬二州,••••••民多流入广州,诏加存恤。”又如《昭明文选》的编者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就因为避“侯景之乱”而移居珠玑巷。当时珠玑巷一带瘟疫流行,萧统以貔貅之角磨水给患病者服用,控制了疫情。而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珠玑巷百姓将他作为菩萨供奉,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就是他去世那一天,都抬太子菩萨上街出巡。
萧统来自南朝首都建康,所使用的当然是古吴语。他身为太子而移居珠玑巷,说明当时珠玑巷与建康来往密切。南梁天正元年(551年)陈霸先就是在始兴起兵,经过这里到达南康(今江西赣州),然后沿赣江而下,直取建康,平定“侯景之乱”。
唐朝之前进入珠玑巷一带的移民,为何多来自吴越而不是来自关中或者中原?因为从关中和中原南迁的移民,一般走湘桂通道,即罗香林《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一文所述:“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通道之后,来自各方的汉族移民才逐步改由这条通道南下。移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语言的多元化。到北宋年间,罗贵先人南迁珠玑巷时,这一带既有梅鋗等“六千君子”后人的方言,也有南朝时期传入的吴语,还有来自中原的的正音等。至于罗贵家族所使用的方言本身也有不小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它跟梅鋗等“六千君子”后人的方言毕竟同源,都由南楚方言演变而成,因而可以很快整合成为一支占有优势的方言,其音系既带有较浓的古闽语色彩,又融合了古赣语、古吴语及中原正音的某些因素。
罗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如同《圣经》中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那么伟大的人物”⑧,除了个人的胆识、才智之外,社会群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由此推断,当时在珠玑巷已经形成一个以他为轴心的社会群体,遇到大事必问“阿贵”。而维系这个社会群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则是共同的文化,包括共同的方言。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领38姓97家移民南迁,就是这个群体“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迁徙行动”⑨,从而在良溪形成后珠玑巷,同时形成了四邑话。因为在这批移民迁入之前,从广信传播进来的粤语已经在这一带通行。粤语来源于两汉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雅言,在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南方俚人语言的因素,发展到唐宋时期,已经具有较为稳定的音系和分布区域,具有很大的强势。当罗贵率领的移民到达新的落脚地,便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方言跟那里早已通行的粤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出于发展的需要,他们必然学习粤语,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将自己的语音习惯带入粤语。由于这支汉族移民是以团队的状态进入并以后珠玑巷为中心定居的,他们原有的方言也就不会轻易放弃,在一段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继续使用,从而对当地的粤语产生影响。通过这样,逐步形成一支以粤语音系为基础,同时吸收了闽、赣、吴语音系某些因素的方言,即四邑话。
此后,珠玑巷出现过多次移民南迁,但由于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迁徙行动”,因而他们进入珠江三角洲以后,都入乡随俗改说粤语,原来使用的方言基本上放弃了,也就没有对当地粤语产生什么影响。
从四邑话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后珠玑巷移民的团队精神与进取精神,看到这种精神对江门文化的深远影响。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们离乡别井迁入珠玑巷,又从珠玑巷迁入后珠玑巷及周边地区,再从这里走向世界,始终团结一致,始终不忘故土。至今在美洲一些华人社区,四邑话甚至取代广州话与普通话而成为主要交际语言,充分反映这支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注释:
①标音依照《台山方言》(黄剑云编著),下同。
②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黄超:《略论泰宁方言词汇的特殊性》。
③邓钧:《台山、开平方言最主要的特点》。
④罗晃潮:《宋季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组织者罗贵世系源流考述》。
⑤刘纶鑫:《客赣方言史简论》。
⑥舒水祥:《英魂永安应天寺》。
⑦参看林伦伦、潘家懿《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论述:“古闽语的基础来自吴越语,同时吸收了楚语和中原汉语的一些成分。”
⑧戴胜德《岭南摩西》,《珠江文化》2007年第一期。
⑨曾昭璇、曾宪纬、张永钊、曾宪珊:《珠玑巷人迁移路线研究》。
发表于 2008-2-1 16: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教

在这里看到您的文章,真是太开心了。
我是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生。
真心地想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希望可以得到你的答复。
发表于 2008-2-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教

我现在做的毕业论文是研究信宜话的亲属称呼的面称和背称,但是,现在却是混乱了,不知道该怎样做下去了?希望可以得到您的指点。
发表于 2008-3-12 18: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高兴看到罗康宁教授这篇文章,粗看了一下,四邑话的特点部分说得很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5 12:46 , Processed in 0.1507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