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45|回复: 5

青春豪迈的岁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 2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春豪迈的岁月:我们的1977》

图书策划(讨论稿)


图书名称:《青春豪迈的岁月:我们的1977》(书名暂定)
类别定位:文学/ 纪实
结构及内容: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豪情的年代,惠政如甘霖,神州处处春风荡漾;
那是一群满怀抱负与理想的青年,激情如火焰,求知若渴心怀天下!
本书试图以特定的历史时空为坐标,以1977年参加高考的特定人群为主角(湖南师大77级中文系三班),从理想情怀、求学经历、同窗情义、30年生活工作感悟等几个方面展开构建,注重叙事的故事性,并提炼、提升,且辅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力求还原那样一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的生活与精神风貌。而这一切,必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目  录

序言:(韩少功)

引子

第一章
招考令,春雷急(标题暂定)



内容构成:

需约稿:回忆叙述得知招考消息的感受及相关准备经历,每篇文章各署题目
(大概15篇左右,每篇3000字)
后附:入学后摸底考试的成绩单
已约稿件:黄瑛、王宏、施觉民、袁莉

第二章
求知似渴勤取汲(标题暂定)

内容构成:
需约稿:回忆叙述当时在学校求学的经历(主要是怎么样读书、怎么样生活,注意交待和回忆当时学校的环境,可以考虑绘画图片还原),每篇文章各署题目
(大概15篇左右,每篇3000字)
后附:毕业成绩单
已约稿件:丁仕原、黄瑛、罗昕如

第三章
激荡青春文学梦(标题暂定)

内容构成:

同学们当时发表或写作的文章选登10—20篇;

班刊《枫林》上的文章,如同学们关于韩少功《月兰》的讨论文章及其它。
   
已约稿件:谷波涛



第四章
心忧天下担道义(标题暂定)

“麓山12贤”
学潮事件、实习及社会实践
需约稿:15篇左右
已约稿件:王达、施觉民

第五章
同窗情,魂系77(标题暂定)

内容构成:

需约稿:同窗间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10篇左右)

同学间的书信往来(摘录)
已约稿件:魏委、王达、施觉民、郑宪春、戴民生

第六章
三十春秋笑看,功业立(标题暂定)

内容构成:
需约稿:30年工作、生活的感悟
(15篇左右)

后附:
1、77级中文系3班群体素描(数字化状况简介)
2、班级大事记
文章如:《几十年后》(刘忠阳)
《我们的梦不再徘徊》(滕章贵李晓燕)
《潇洒在东方》(杨晓萍)

已约稿件:王宏、罗昕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2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一生犹如一支烟:燃了,看似疼痛,却是投入;不燃,也许保全了生命,但却无任何乐趣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3: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期六下午采访

施觉民: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感觉不仅是个人 还有我们的国家都要发生一场大的变革 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感觉国家命运与自身个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 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一批世界文学名著解禁出版 新华书店门口从半夜就排起了长队 比抢购任何紧俏物资还要紧张)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7、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8、谈学运的初衷
9、学运中三班学生体现出哪些自我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特点
10、谈82年女排夺冠后上街庆祝的情景
11、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2、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3、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4、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15、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6、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7、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8、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9、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黄瑛: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 比如一本书三天时间 八个人看完
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讲述女同学用纸条传来传去的各种仿古诗词的故事
7、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8、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9、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0、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1、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12、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3、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4、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郑宪春: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 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报考时候那张特殊的照片
6、讲述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7、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8、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9、谈学运的初衷
10、学运中三班学生体现出哪些自我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特点
11、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2、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3、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4、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5、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6、谈终身学习的体会
17、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8、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9、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刘克利: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 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短裤诗人”的传奇故事 封号如何得来
6、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7、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8、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9、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0、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1、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2、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13、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4、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5、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6、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7、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廖真: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7、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8、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9、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0、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1、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12、谈当年怎样套题
13、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4、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5、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6、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7、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滕章贵: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7、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8、谈自卫反击战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9、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0、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1、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2、讲述起初两人的感觉 是对文学共同的爱好
13、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4、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5、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6、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7、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李晓燕: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7、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8、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9、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0、讲述起初两人的感觉 是对文学共同的爱好
11、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2、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3、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星期一采访
谷波涛: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上街卖刊物的情景
7、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8、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9、谈自卫反击战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10、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1、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2、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3、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14、公开情书 背后的故事
15、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6、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7、谈改行转业以后面临的挑战
18、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9、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20、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刘建安: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拿到通知书时的感受
3、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谈在《枫林》里印象最深 最有特点的作品
7、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8、谈自卫反击战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9、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10、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11、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12、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3、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4、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5、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6、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施蓉: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3、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4、谈82年女排夺冠后上街庆祝的情景
5、谈学生会第一次舞会 “胡萝卜”交谊舞
6、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 熄灯舞会 贴面舞会
7、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8、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9、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0、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戴民声:
1、谈文革中不能读书 生活灰暗的景象
2、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3、谈一批世界名著解禁,如何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
4、谈教育资源有限 大家是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如何获取学习资料 珍贵书籍
5、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6、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自身的认识和判断
7、谈自卫反击战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8、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9、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 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10、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11、驱贝运动 今天讲总理 反思 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 但方式不当 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12、是否有埋藏了三十年的秘密
13、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青春之约

(征求意见稿之二)

引子:
【配音】
这张老照片记录于1981年。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三班12个年轻人,在他们大三那年相约麓山脚下,留下了这张合影。照片上第三排最右边的人名叫韩少功,据说他借晋代“竹林七贤”的典故,是给这张合影起了一个有点搞笑的标题——“麓山十二贤”。毕业时,十二贤在韩少功家临别聚会,兴致所至,相约五年后的同月同日再来他家相见。也许这个略带戏谑成分的约定并没有被所有人当真,或者很快被多数人在忙碌日子里所忘却。当五年后的那一天,杨晓萍穿越千山万水来赶赴一个同学们都已忘却的约定时,韩少功开门时的惊诧可想而知。
【同期】韩少功谈见到杨时刹那间的感受
       杨晓萍谈赴约的感受
【配音】
在一直出没于文坛的韩少功看来,这就是文学。文学是人间的温暖,是遥远的惦念,是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惊讶和感叹,是脚下寂寞的小道和众人都忘却了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约定。
30年过去了。在纷纷扰扰的岁月中,我们来来往往,飘萍无迹,动如参商,任岁月改变我们的面容、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经验轨迹,只是心中渐渐生长出的是更多的感怀与思念——也许这真是最广义但也是最本质的文学?今天,让时间稍作回放,我们从四面八方重聚岳麓山下的起点,重温记忆深处的青春时光。无论是回望之旅还是前瞻之会,我们这些曾经的失约者,也许可以把杨晓萍多年前那次扑空的来访,永远接纳在这个早春,接纳在我们心底。
黑落黑起:


【片名】
【第一篇】        向新时代报到注册
【配音】
1977年11月7日,当了多年民办教师的龙文斌花五毛钱买到了平生第一张考场通行证,而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次低值但无价的平等。
【同期】龙文斌:考完后中午我们没有回家,而是在考点外山坡的一块坟地上围坐吃了些饼干,那天天气很好,柔和的太阳照着,我们没有谈论试题作得如何,也丝毫不在意当真能进到哪所大学去读书,只是想着有这么一天的到来,完全应该来体验一下它的壮美。
【配音】
   1977年的中国,惊雷动地,风起神州。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尊卑拙秀,一千多万被“十年废学”挡在校门外的人,突然拥挤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这些大龄或小龄的求知青年,这些农夫或者士兵,猪倌或者铁匠,赤脚医生或者钻井队员,共同演绎了一只稍嫌离奇却激情四射的故事。他们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头撞入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招考。在他们的某些亲友们看来,他们简直就是匆匆上前线,就是投入新的长征和救亡。
【同期】77级3班同学  郑宪春
报考的时候,我连一寸免冠照都没有,时间太紧了,只好弄了张影楼的全身照,穿着背心,还有点超大,最后还是让我报了,放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事。
【同期】湖南师范大学77级招生办老师  
在取消高考11年后的1977年,从某些方面,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才断档,民心凄惶,经济凋敝,国家动荡不宁。当时,“文革”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使一个泱泱大国竟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制考卷,据说最后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用纸,才算应急解难。
【配音】
即便面对飘雪的寒冬,很多人却说这一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1977年,这个年份在“拨乱反正”的序曲中,最终给“文革”划上句号。
5月24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
8月4日,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当即决定恢复高考;
10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特别是邓小平将“政治出身”一栏的划去,终结了一个沉重的年代。这是一个国家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理性回归,也是给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儿女放飞了求知报国的灿烂梦想。
【同期】张禹明看到高考作文题站起来,哭了
【同期】黄瑛边跑边喊录取了
【配音】
同黄瑛一样,许多人在田野、山林、工厂、军营里奔走相告,而这一步正是他们命运的拐点,是一个美丽人生幻境的突然展开。于是,在78年的春暖花开中,他们从四面八方聚合成了一个特别群体,拥有一个共同的标志: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7集三班。这个群体共有63人,最大的38岁,最小的16岁。他们除了少数应届考来的娃娃生,还有不少“叔叔”和“姑姑”,大多带着面皱甚至零星白发,带着各自的血泪往事与江湖历练,从而使这一届学生的气质与风貌大异于昨。原本青春浪漫的校园,也因为他们的到来多了几分沧桑和几分凝重。
【同期】77级3班同学年龄最大的李告生
    谈耽误的青春,其中的悲与喜
【同期】77级3班学生
我们就是这样一批大学生,能够排列出自大汉朝到大清朝顺序的大学生。排对了的,就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举着同一本书,戴着同一种校徽。这就是我们集体拥有的命运
【同期】学生谈文革中不能读书、生活灰暗的景象
【配音】
在新中国最为艰难的年代,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曾远赴穷乡僻壤,从茧皮与汗水中体味人生,在寒月与油灯下长守孤独,靠疲倦收工之后的一支口琴或三两本禁书来叩问文明。这群人拒绝放弃,但也前路茫茫。然而,似乎在一夜之间,幸运之鸟落到他们肩头,多年来渐次熄灭的梦想重新燃烧。他们走进了大学——这知识的殿堂,才俊的摇篮,壮丽人生的起飞线,甚至是可以扩张个人价值和攀升社会等级的机遇之门,他们该如何承受这样巨大的惊喜?他们是否都体会到这种幸运里隐含着的责任?
【同期】同学代表
   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同期】同学代表       
感觉不仅是个人,还有我们的国家都要发生一场大的变革,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感觉国家命运与自身个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配音】
幸运总是带有一点偶然性。可以设想,如果77高考推迟五年或者八年,这批参考生就可能错失良机,在幸运列车之外身影远退,最终成为人海中面容模糊的农民工、下岗者、或者小商贩。因此一个77级大学生这样说过:在命运的算式里,个人价值与社会大势的关系,不是加法的关系,而是乘法的关系,一项为零就全盘皆失。这位大学生用一道简单的算式,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深深感恩。

【片花】
【第二篇】A课:理想的修辞       
【配音】
那是一个思想解冻的年头,徐迟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塑造了一代知识偶像陈景润,重建了知识的美丽和尊严。知识就是力量,夺回失去的十年,成了万千学子的流行语和座右铭。被“文革”压抑多年的求知欲在一夜之间实现井喷,无法遏止,浩浩荡荡,几乎定格在三班63位同学每一张纯朴的脸庞。
这一年,三班女生王彩华因学习的过度紧张而病倒回家了。为了宽慰她焦虑的心,同寝室的同学曾一起给王彩华写过这样一封信:“彩华姐,不要总是纠缠那紧张的学习,你的病是不适应于过度紧张的,‘要为党健康工作五十年’,日子还长着呢!”
【同期】王彩华
那个时候哪有时间去生病啊,每天晚上十二点都是点煤油灯看书,男生甚至把桌子摆到马路灯下。第二天一大早,拿着馒头就往教室里冲,生怕坐不到靠前排的位置听讲。
【同期】
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 只有三天时间 宿舍里八个人日夜轮流看完 无论多晚 一听召唤 就赶紧起来看
【同期】
    一批世界文学名著解禁出版,新华书店门口从半夜就排起了长队,比抢购任何紧俏物资还要紧张
【配音】
在三班一位同学家中,我们看到了一本足足有二十厘米厚的课堂笔记本。翻开红色的硬壳封面,里面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工整的字迹,大到段落大意,小到逐字注解,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老师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品味书写者当时求学的虔诚与幸福。时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曾做过一次调查,77级中文系学生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居然高达三万多字。四年光阴,读书破万卷,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
【同期】老师周寅宾
我记忆最深的是 每次上我的课 有个同学每次都坐在第几排正中间的位置 77级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 他们生怕漏听了每一个细节 一边认真地听 手里还不停地做着笔记 每个人的笔记本都有这么厚(手势比划)
【配音】
不能不提到的是,这些大多品尝过生活磨难的学子,似乎是中文系最合适的招生人选。他们不平则鸣,悲愤出诗情,早已经历过生活这种大文学,至少已有不少感觉和情绪的准备——何况他们入学前多是各地的土秀才或者报刊新面孔。
各路游侠麓山论剑,文学成了这个群体的集体特质:热情,敏感,富于想象,乐于引经据典,甚至不无轻狂。他们投身于八十年代的文学起义,几乎把自己看成了剪成短辫的李清照,敲着饭盆的曹雪芹,再不济也是个骑上二手自行车的别林斯基。他们那时候醉心于名著,热衷于玄想和悲怀,哪会瞧得起后来人们趋之所鹜的炒股和炒楼?
【同期】同学们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配音】
从十年的文化黑暗中复苏过来,他们几乎都有表达的饥渴。于是有了“冰冻诗人”刘忠阳的校园佳话,有了“短裤诗人(赤脚诗人)”刘犁的传奇故事,有了女同学们用纸条传来传去的各种仿古诗词,还有刘健安、王宏、杨晓萍等众多学生作家的文学新作的竞相发表。
【同期】同学谈以上三种细节故事
【配音】
70年代末,中国各大校园都盛产文学,从北大的《早晨》到杭大的《我们》再到武大的《珞珈山》,各大高校纷纷亮出自己的文学义旗。1979年10月15日,抢在中文系系刊《岳麓山》之前,三班同学由李长虹牵头,自发编印文学油印期刊《枫林》,一举夺得全校师生的眼球。
【同期】谷波涛谈上街卖刊物的情景
        李长虹谈各校之间的联系和呼应。
【同期】同学谈刊物里最有特点的作品
【配音】
同学们不但以文学的名义邀约爱情与友谊,触抚山河与今古,而且开始反思社会干预生活。“伤痕文学”的沉重与尖锐开始注入学子们的笔端,感时忧国的风格与改革开放的破冰进程紧密同步。韩少功在《人民文学》发表《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等小说,与同时代的刘心武、卢新华、王蒙、蒋子龙等作家一样,多次遭遇全国性的争议。
【同期】
韩少功谈《月兰》在评奖中出局的情况,以及在北京联络同道的情况。
【配音】
文学承担着的人类良知,是社会进步的敏感神经。1978年11月20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会大型壁报《新长征》创刊,部分稿件直指“四五天安门事件”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敏感时政话题,大力提倡讲真话和反迷信,无异于在湖南知高校界乃至整个社会投下了一颗不小的思想炸弹,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冲击波。
【同期】湖南师范大学77级老师  舒其惠
当时我还听说,77级中文系的学生跑到五一路长沙市委门口张贴了一张醒目标注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中国地图。上面各个已经表态的省都插上了红旗,只有台湾跟湖南没有。这实际就是要求湖南当时的领导层要跟上思想解放的时代步伐。
【同期】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配音】
大约是一周之后,11月28日,《湖南日报》终于正式就“真理标准”问题表态。作为湖南高校第一份勇闯禁区的壁报,《新长征》出手时机似乎正好,启蒙轰动效应极大鼓舞了众多学子。
他们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一位北京的朦胧派诗人当时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遇罗克,张志新,童怀周等广场英雄,这些诗歌里的英雄形象曾使多少人把栏杆拍遍?这样,时隔两年之后,一场更猛烈的风暴几乎无可避免:因两位同学自荐参加区人民代表选举而引发的争议,因种种原因酿成湖南师院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有其它高校的师生和社会各界民众卷入,惊动了中央高层和西方媒体。
【同期】77级三班同学代表两位
谈学运的初衷
【同期】同学通过学运谈三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特点
【同期】范小新、韩少功谈同学返校复课的过程
【配音】
直到今天,历史还没有给那场风波以精准的定论,当事各方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启迪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学子们从书本走向了现实,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知国情的纵深,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和摸索阶段付出了自己的热血。他们是最容易受伤和失足的先锋,不能不付出代价。但代价本身就是成果,是后来者不可绕过的宝贵遗产。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奋斗过,焦虑过,摔打过,困惑过,反思过,光是这一条就足以使他们区别于各种看客或沉睡者,给一纸毕业证注入了沉沉份量,注入了成绩单之外的眼界、能力、经验、以及情怀。
【同期】施觉民谈82年女排夺冠后上街庆祝的情景
【同期】谈自卫反击战时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期】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配音】
在新中国,大学生与共和国的命运大多息息相通,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将见证如此罕见的历史大变局。他们也许只是一道匆匆而过的流星,但他们的理想之光曾经燃烧,曾经辉耀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岁月——这已经使他们荣获了青春增值的充实与欣慰。

【第三篇】B课:世俗的语法
【同期】(以邓丽君为背景音乐)
街头个体户涌现;
日立公司巨大的广告牌;
深圳特区动工建设;
歌舞厅里的红男绿女;
……
【配音】
一个西方观察家在描述80年代学生风潮时,曾提到这些年轻人不但高唱《国际歌》,而且私下里更爱唱邓丽君的流行小调。这个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却注解了一个新时代的关键特征。显而易见,《国际歌》式的革命激情仍在延续,但青年们的新型理想不再拒绝世俗,恰恰相反,个性、利益、功名、爱情、享乐一类倒成了理想的应有之义,个人欲望正是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多少有过一些社会阅历的三班学子来说,他们来自清贫和禁制的往日,其理想从一开始就蒸腾着人间烟火与食色天性。那么这是衰变还是革新?是人格分裂还是必要的观念重组?
毫无疑问,时值“文革”以后全民欲望的全面苏醒,这些青年几乎以殉道的热情一举投入了世俗狂潮。
【同期】
“唐华日记(自己念):1979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班里举行了文艺晚会,接着又举行跳舞会,我也跳了一阵子,跳得心里热乎乎的。第一次和女同学接触,其实也没什么,人的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当度过了一段紧张的学习生活后,这么愉快一阵子,于身心是非常有益的。禁锢被逐渐冲破,青年人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是一小群,往后便是更多的人”
【同期】
范小新谈学生会第一次组织舞会的情况。还有牵一个手指头的“胡萝卜”交谊舞会。
[电影]:《庐山恋》片断 一场吻戏镜头定格
【配音】
70年代末,中国电影的吻戏禁区才被一点点打开,《甜蜜的事业》、《庐山恋》等一系列爱情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热门小说《爱情的位置》、《爱是不能忘记的》等等在校院广为传阅。虽然在校就读期间不准恋爱的校规仍然有效,但爱情已经明显闪烁在邻桌的顾盼之间,跳跃在擦肩而过或者故作矜持之际,绚烂在春花绽放般的63张面庞上——何况这其中一部分已属大龄,成熟的体魄正分泌着隐秘的情感邀请。
【同期】
张海沙的爱情诗歌节选《我真想进一次坟墓》:
我真想进一次坟墓 让你为我而痛哭
坟墓中我安详的沉默 听着你爱情的第一次表露
也许你会采一捧白花 作为我们定情的信物
你把花插在坟头上 象是把心交给了我……
【同期】张海沙谈自己当时的爱情生活,写这首诗的背景
【同期】知情者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熄灯舞会,贴面舞会等。
【配音】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为“普通女工潘晓”的长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一时引发全国性大讨论,成为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等西方思潮大举进入国门的前奏曲。一时间,在岳麓山下的这一片校区,食堂、寝室、教室,走道,处处唇枪舌剑,人人都是重新评估个人价值和自我意识的激烈辩手。
【同期】
“唐华日记:1980年4月11日  星期五 雨
今天团课讨论《爱情与人生》,我还是以一个团小组长的责任积极发言,并且很激动,时而站起来,语言表达不够,辅之以手势,多痛快。然而在理智与感情的争论上,她们说我爱情想的太少,很幼稚,我不服,但心里暂时默许。张蕾莉关于爱情与道德的发言,简直可以写一篇论文。各人都有自己的恋爱观,我走我的路。”
【同期】唐华采访
【配音】
腾章贵是三班的班长,身为“领导干部”竟率先涉爱,被同学们打趣为“以权谋私”。在他的记忆中,他和李晓燕对爱情这两个字是没有概念的。两个人只是因为都很喜欢文学,彼此谈得来,来往比较多,加上李晓燕自愿为腾章贵抄写小说稿件,于是就被文学这根红线拉近在一起。
【同期】:夫妻二人
讲述起初两人的感觉 是对文学的共同爱好
【配音】
年轻时,我们在云下奔跑;年长时,我们在云端回忆。那些往事关于友谊与爱情,可能青涩也可能甜蜜,虽然不一定都有结果,却都是未来某个黄昏时刻心中的美丽一瞬。
【背景音乐】同桌的你
【同期】(初恋人的名单隐出来)
(最好找到一份当时的情书片段)
【同期】谈当时懵懂的情感生活
【配音】
“自我”是当时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词,叛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流行风度。当这种新思潮与很多人入学前的江湖经验相结合,与很多人校园外的涉世冒险相结合,管理干部们眼中的礼崩乐坏差不多已难避免。随意逃学,巧计套题,业余经商,好色多情,寻衅打架,醉酒装疯,擅自出游……这一切也构成了77级诸多真实的局部。这样对吗?这样不对吗?
有意思的是,当这准嬉皮士将来为人父母并且忍不住谆谆教导后人时,他们是否将偷偷绕过自己的回忆?他们该如何理解和评估当年一个希腊神话中囚魔小瓶子的骇然打开?
【同期】廖真谈当时怎样套题
【同期】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同期】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配音】
    一场把某老师赶下讲台的运动也曾在这个班发生。时过境迁,当事人也许不无反思:这一事件中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反抗?又包含了多少任性的粗鲁?学生们在处理这事时还不无77级式的克制,但压强已经积聚,裂痕已经绽开,一切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知识权威都进入了多事之秋。
【同期】
学生:反思驱贝运动,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但方式不当
王老师:77级可以说是历届大学生的典范,他们爱提问,思想活跃,老师照本宣科,真还不行,弄不好真的要下讲台,而这样的事情当时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我们做老师的,背起课来也得挑灯夜战。
学生:今天讲总理
蒋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 只有77级才能够和老师碰撞
【配音】
    一个个性的朝代、自由的时代、似乎怎么都行的时代,一个虚无与实惠暗相交集的时代,在70后、80后、90后还未到场之际,提前在一个校园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悄悄预演。当然,克己也是个性,利他也是自由,反对怎么都行也不无可行。武吉海就自有他沉静的选择。他就是这张黑白老照片中旁观象棋对决的这位微笑者。30年后,他成了一方大员,官声甚佳,政绩斐然,但他30年前不过是一个忠厚的勤务阿哥,一个拙于言语和汗水长流的“抗旱英雄”——用两只木桶为同学们挑了整整四年的开水。
【同期】
伍吉海谈兄弟姐妹情深的事,谈对青年人自由与责任的理解
【配音】
    生活中有美声独唱,也会有相声和杂耍,更会有平淡无奇的应用文。但不论采用哪种样式,都不可缺失真诚与智慧之魂。这也许就是77级人上下求索之后的最终思悟。

黑落黑起:

【第四篇】尚未定稿的故事
【配音】
朋友,你是否还记得这张课桌,这张讲台,这块黑板,这条水泥块破损的走道,这一片月光如水的小山坡和杂草地?
你在北美(王志敏照片);
你在东欧(张蕾莉照片);
你在甘蔗林那边的南方(罗归国等照片);
你在青纱帐那边的北国(陈军科等照片);
你在治国安邦的管理高端(魏委等照片);
你在春种秋收的山乡僻地(韩少功照片);
你驾驭着巨兽般的财富和技术(王宏、品焕斌等照片);
你坚守着我们可以放心托付后代的讲台和校园(郑宪春、王达、程安庸、黄仁生等更多从教者的照片);
……
你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你们也许会在某一天,在镜中发现了白发和眼袋的某一天,突然想起我们以前唱过的歌,比方说《红河谷》。
【同期】
同学们齐唱《红河谷》渐强。
班级同学数字化生存的字幕表
全家福照片一个个同学今昔对比的特技处理。

【配音】
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慈祥而辛苦的老师?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炊事员、清洁工、水电工、保卫人员、以及曾经被我们烦过的某个院系领导?那些我们匆匆离校时顾不上告别于是永远再也找不到了的面孔?
【同期】
学生们给老师墓献花圈。
【配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班同学当年在衡阳市的实习期实在太短,更富有挑战性的大实习和大会考其实在毕业后的日子里无限期展开。家庭与事业,合作与竞争,挫折与成功,健康与心态,中国与世界……面对这数不胜数的考题,谁敢再说自己是个门门满分的骄子?谁不曾在浩瀚无际的时空面前一次次重新理解短促与渺小?
【同期】
郑宪春谈终身学习的体会
谷波涛、王宏或什么人谈改行转业以后面临的挑战
【配音】
认识世界永无止境,哪怕就是认识自己,也常常是一条令人生畏的漫漫长途。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班从来就不是往日的三班,三班是三十年中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种永远流动的传说。
那些一直逃离公众视线的隐情死角,那些一直潜藏在记忆暗层中的真相,也许在今天可以开启尘封了。
【同期】同学们说出来的秘密一、二、三
【配音】
    三班只可能是记忆中的三班,是回望者们不断发掘、不断筛选、不断重塑、不断改写、不断产生惊讶和感叹的文学故事。我们在当年的向往,我们在当年的抱怨,我们在当年的欢喜,我们在当年的焦急……在今天看来可能都错了,或者是没错——但不再重要,或者是错了——却让人心安。三班需要一个检验证甚至追悼词式的定论吗?不,随着岁月向未来延伸,我们也许还将重逢更多不无陌生的三班,还将续写一大堆永无定稿的章节。
【同期】
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配音】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
三班的63位老同学可以说:亲爱的,我们回忆,故我们在。
【同期】
《红河谷》背景音乐渐强。
用同学诗一首?要动情的那种。


                       完

说明:红字部分为韩老师改动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之约》采访名单及提纲(修改稿)

1、以下所有采访的同学代表(共同的采访内容)
参考内容:
今天,当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再次聚首,以喜悦的心情怀念过去,不论身份、地位、贵贱,唯一存在的是单纯、真诚和想往。对远逝年代,所谓暗恋、分歧、争吵亦或一些喜悦或灰色的情绪都深藏心中无处诉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如今这些东西已让我们释怀,那些让我们守护了30年的秘密,今天也许已到了该将这些故事揭晓的时候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恬淡的分享中再次开启那尘封的往事吧。
电话联系中,请所有接受采访的同学回首尘封往事,说出内心的一个秘密。
2、        韩少功:(海南)
1)“麓山十二贤”毕业后五年再见之约在戏谑之间被杨晓平当真,当五年后的那一天,杨晓萍穿越千山万水来赶赴一个大家都已忘却的约定时,您惊诧于开门时见到的那张笑脸。请问您见到他时,刹那间是怎样的感受?
2)请您谈一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历史意义。
3、杨晓萍(广州)
    谈当时赴约的感受
4、        龙文斌:(娄底)
请问您高考考完后是怎样的心情呢?做了些什么?
参考:考完后中午我们没有回家,而是在考点外山坡的一块坟地上围坐吃了些饼干,那天天气很好,柔和的太阳照着,我们没有谈论试题作得如何,也丝毫不在意当真能进到哪所大学去读书,只是想着有这么一天的到来,完全应该来体验一下它的壮美。
5、        郑宪春:(长沙)
请问,您当时报考的时候连张一寸免冠照都没有,那怎么拿到准考证的呢?
参考:报考的时候,我连一寸免冠照都没有,时间太紧了,只好弄了张影楼的全身照,穿着背心,还有点超大,最后还是让我报了,放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事。

6、        湖南师大77级招生办老师
参考内容:在取消高考11年后的1977年,从某些方面,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才断档,民心凄惶,经济凋敝,国家动荡不宁。当时,“文革”对经济造成的破坏使一个泱泱大国竟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制考卷,据说最后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用纸,才算应急解难。
7、        张禹明(浏阳)
请问,当初您看到高考作文题时,第一感受是什么?
8、        黄瑛(长沙)
请问,您拿一高考录取通知书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9、        李告生(汨罗)
听说,您参加高考时有38岁了,这在当时的考生中算老几?请问您得知恢复高考的通知后到参加高考,您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10、        电话联系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
吕焕斌(长沙)
徐慧:情感丰富,善于表达(佛山)
参考内容:我们就是这样一批大学生,能够排列出自大汉朝到大清朝顺序的大学生。排对了的,就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举着同一本书,戴着同一种校徽。这就是我们集体拥有的命运拐点。
11、        电话联系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
       吴郴临:健谈,高考前当老师,有这种感受。(湘潭,2月1、2日有时间。)
参考内容:谈文革中不能读书、生活灰暗的景象。
12、        电话联系两位善于表达的同学
      魏委:谈社会变革及使命感。
黄艺:谈命运的转折。高考前曾上山下乡,然后招工当了装卸工人,现在是中学老师教书育人,而且子女继承衣钵,成了书香门第。(湘西)
参考内容:
谈命运转折的巨大反差的切身感受。
感觉不仅是个人,还有我们的国家都要发生一场大的变革,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感觉国家命运与自身个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
13、        王彩华(吉首)
参考内容:1979年10月,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3班一位女生王彩华因学习的过度繁忙紧张而病倒回家了。
为了宽慰她焦虑的心,同班同学***曾给王彩华写过这样一封劝导信:“彩华姐,不要总是纠缠那紧张的学习,你的病是不适应于过度紧张的,‘要为党健康工作五十年’,日子还长着呢!要是你在这一生中,只病这一次,以后什么病都没有,心宽体胖,无忧无虑,还是要比现在劳累成疾,日后难于持己的人要好得多。”
请问:那个时候是不是真的没时间生病?
参考:那个时候哪有时间去生病啊,每天晚上十二点都是点煤油灯看书,男生甚至把桌子摆到马路灯下。第二天一大早,拿着馒头就往教室里冲,生怕坐不到靠前排的位置听讲。
14、        电话联系一同学代表  
武吉海(常德)
谈当时常常轮流读书的情况。
参考内容: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只有三天时间,宿舍里八个人日夜轮流看完 无论多晚,一听召唤 就赶紧起来看。
15、        联系一同学代表
戴民声(长沙)
       一批世界文学名著解禁出版,新华书店门口从半夜就排起了长队,比抢购任何紧俏物资还要紧张。
16、        周寅宾老师
请问,您对77级好学的最深记忆是什么?
参考内容:我记忆最深的是,每次上我的课,有个同学每次都坐在第几排正中间的位置。77级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生怕漏听了每一个细节,一边认真地听,手里还不停地做着笔记,每个人的笔记本都有这么厚(手势比划)。
17、        电话联系三位善于表达的同学
刘克利(长沙)、刘忠阳(怀化)、刘建安(长沙)
参考内容:谈当时有关文学创作的小故事。
18、        电话联系两位善于表达的同学(个别可与前面重复)
      刘忠阳(怀化)、黄瑛(长沙)、杨晓萍(广州)
参考内容:从十年的文化黑暗中复苏过来,他们几乎都有表达的饥渴。于是有了“冰冻诗人”刘忠阳的校园佳话,有了“短裤诗人”刘犁的传奇故事,有了女同学们用纸条传来传去的各种仿古诗词,还有刘健安、王宏、杨晓萍等众多学生作家的文学新作的竞相发表。
谈以上三种细节故事。
19、        谷波涛和另外一位同学
      谷波涛:《枫林》创办者之一,可谈创刊的故事,以及上街卖刊物的情景。(长沙)
李长虹:谈各校之间的联系和呼应。(惠州)
杨晓萍:谈刊物里最有特点的作品。(广州)
参考内容:文学从个人爱好变为一种涌动的思潮,70年代末的中国校园积聚着一股巨大的文学创作风潮,从北大文学刊物《早晨》到杭大的《我们》,各大高校纷纷推出有影响的文学刊物,1979年10月15日,抢在中文系系刊《岳麓山》之前,活跃的中文系三班同学自发组织的文学油印期刊《枫林》创刊了。
20、        韩少功(海南)
      谈:《月兰》在评奖中出局的情况,以及在北京联络同道的情况。
  参考内容:同学们不但以文学的名义邀约爱情与友谊,触抚山河与今古,而且开始反思社会干预生活。“伤痕文学”的沉重与尖锐开始注入学子们的笔端,感时忧国的风格与改革开放的破冰进程紧密同步。韩少功在《人民文学》发表《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等小说,与同时代的刘心武、卢新华、王蒙、蒋子龙等作家一样,多次遭遇全国性的争议。
21、        舒其惠老师
参考内容:当时我还听说,77级中文系的学生跑到五一路长沙市委门口张贴了一张醒目标注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中国地图。上面各个省都插上了红旗,只有台湾跟湖南没有。实际就是要求湖南当时的领导层要跟上思想解放的时代步伐。
22、        湖南师范大学77级老师及同学各一人
      樊篱:教授《文艺理论》课,现居师大。
      郑宪春:是三班当年三位“老夫子”之一,曾就“两个凡是”的讨论写过一篇长稿。(长沙)
参考内容:对两个凡是等观点的讨论与辩论。
23、        同学代表三位  
参考内容:
1)谈学运的初衷及当时的情况。程安庸:此次专门写了一篇回忆学潮的稿子。
2)同学通过学运谈三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特点。范小新:当时在班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
3)同学返校复课的过程。范小新、韩少功
24、        施觉民(长沙)
施蓉:在“大事记”里专门提到此事,还记录了生动有趣的细节。(长沙)
参考内容:谈82年女排夺冠后上街庆祝的情景。
25、        电话联系一位善于表达的同学
       王宏:曾在《湘江文艺》上发表过关于自卫反击战体裁的小说。(长沙)
参考内容:谈自卫反击战时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情。
26、        联系一位同学
       徐慧
谈热火朝天的劳动与建设。
27、 【同期】(以邓丽君为背景音乐)
街头个体户涌现;
日立公司巨大的广告牌;
深圳特区动工建设;
歌舞厅里的红男绿女;
……
28、        唐华(深圳)
日记(自己念)“1979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班里举行了文艺晚会,接着又举行跳舞会,我也跳了一阵子,跳得心里热乎乎的。第一次和女同学接触,其实也没什么,人的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当度过了一段紧张的学习生活后,这么愉快一阵子,于身心是非常有益的。禁锢被逐渐冲破,青年人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是一小群,往后便是更多的人”。
29、        范小新(长沙)
谈学生会第一次组织舞会的情况。还有牵一个手指头的“胡萝卜”交谊舞会。
30、        张海沙(广州,很支持,如有需要,可在春节期间回长接收采访。)
张海沙的爱情诗歌节选同期:
《我真想进一次坟墓》
我真想进一次坟墓 让你为我而痛哭
坟墓中我安详的沉默 听着你爱情的第一次表露
也许你会采一捧白花 作为我们定情的信物
你把花插在坟头上 象是把心交给了我”
谈自己当时的爱情生活,写这首诗的背景。
31、  联系一位同学
      廖真或者王宏
      谈当时校园外秘密的地下舞会,熄灯舞会,贴面舞会等。
32、  唐华(深圳)
日记同期:
“1980年4月11日  星期五 雨
今天团课讨论《爱情与人生》,我还是以一个团小组长的责任积极发言,并且很激动,时而站起来,语言表达不够,辅之以手势,多痛快。然而在理智与感情的争论上,她们说我爱情想的太少,很幼稚,我不服,但心里暂时默许。张蕾莉关于爱情与道德的发言,简直可以写一篇论文。各人都有自己的恋爱观,我走我的路。”
采访同期:请问,你当时所持的恋爱观是什么?准备走一条怎样的路呢?
33、        滕章贵、李晓燕夫妻
讲述起初两人依恋相爱的感觉,是对文学的共同爱好。
34、【背景音乐】同桌的你
【同期】(初恋人的名单隐出来)
(最好找到一份当时的情书片段)
35、谷波涛
谈当时懵懂的感情生活。
36、        廖真(长沙)
谈当时怎样套题。
谈当时与76级同学的群体斗殴事件。
谈当时校园里的商业活动,倒卖卡带录音机等。
37、         电话联系两位同学代表
      李评:谈“今天讲总理”事件的反思。(资兴,2月1、2日有时间,但不能来长沙。)
      韩少功:反思驱贝运动
参考内容:
1)反思驱贝(贝远辰老师以图书馆资料照本宣科,引起学生不满)运动,一种急切的求知心理,但方式不当。
2)学生在黑板上题写“今天讲总理”,以表达对当代文学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满。
38、        王大年老师
请问,有人说77级学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您是否觉得从教学上讲,他们是不是确实有点难以“对付”?
参考内容:77级可以说是历届大学生的典范,他们爱提问,思想活跃,老师照本宣科,真还不行,弄不好真的要下讲台,而这样的事情当时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我们做老师的,背起课来也得挑灯夜战。
39、        蒋静老师
请问,您是否觉得77级学生的勤学好问,是不是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
参考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只有77级才能够和老师碰撞。
40、        武吉海(常德)
谈当时兄弟姐妹之情谊(生动有趣)。
谈对青年人自由与责任的理解。
41、 同期:同学齐唱《红河谷》(渐强。。。)
42、 同期:同学们给老师墓园献花。
43、郑春宪
    谈终身学习的体会。
44、谷波涛、王宏
    谈改行转业以后面临的挑战。
45、 联系一两位同学
吕焕斌(长沙)
王宏:谈自己的一次古代汉语考试。
    参考内容:对远逝年代,所谓暗恋、分歧、争吵亦或一些喜悦或灰色的情绪都深藏心中无处诉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如今这些东西已让我们释怀,那些让我们守护了30年的秘密,今天也许已到了该将这些故事揭晓的时候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恬淡的分享中再次开启那尘封的往事吧。
谈三十年后,同学们说出来的秘密一、二、三。
46、联系一、两位同学
    谈一件事三十年前后的不同认识。
47、同期:
背景音乐《红河谷》(渐强)。
朗诵同学诗一首?要动情的那种。(刘克利的《告别之歌》可否)

采访名单(同学31,老师6位)
长沙:魏委、吕焕斌、范小新、郑宪春、黄瑛、刘克利、刘建安、王宏、谷波涛、廖真、施觉民、施蓉、腾章贵李晓燕夫妇、戴民声
浏阳:张禹明
湘潭:吴郴临
常德:武吉海
资兴:李评
怀化:刘忠阳
娄底:龙文斌
汨罗:李告生
吉首:程安庸、王彩华
湘西:黄艺
海南:韩少功
广州:张海沙、杨晓萍
惠州:李长虹
佛山:徐慧
深圳:唐华
老师:舒其惠、周寅宾、王大年、蒋静、樊篱、77级招生办的某一位老师
发表于 2008-3-12 2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0838工程”通过近半年的策划终于圆满结束了,书稿最后定为《流痕 我的1977》,由韩少功主编,凡写了字的同学全都收进去了,内部发行,自己欣赏,呵呵。:hug: 有很多30年前的珍贵历史见证图片有点价值。:)

等有空了再来描述一下聚会感想什么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23:48 , Processed in 0.0960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