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44|回复: 3

[讨论]汉英夹杂着写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5: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文章要不要夹用英文(图)
作者:王玮 来源:http://www.gmw.cn/01gmrb/200407/27/content_65080.htm

对外经贸大学瑞士留学生  赛明


缘起

  22岁的赛明是一位来自瑞士的留学生,正在对外经贸大学学习汉语。在学习中他发现,许多翻译成汉语的外来名词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看到英文原词则恍然大悟。于是,他向汉语老师建议:外国的人名、地名、企业、产品等名称在汉语中是否应该用英文表示。

  用外文还是用中文

  记者:赛明遇到的麻烦并不是偶然现象,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更深远的意味。今天我们请来传播学专家与语言学专家一起来谈谈关于语言的话题。

  赛明:我们的汉语教材里,像“可口可乐”、“屈臣氏”这一类的词我很难明白。但实际上我对这些品牌还是很了解的,看到原文我就明白了。这样的词有很多。所以我觉得现在是国际间传播交流非常发达的时代,如果这些词用外文表示的话可以更方便阅读理解。另外,中国学生也都是从小学外语,这样做也不会给他们带来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于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

  董琨:首先需要向这位外国朋友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涉及到汉语的一些特点。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是不排斥的,语言上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吸收外来语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大量外来语,像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玻璃、狮子、琉璃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像刹那、佛、魔、佛陀等大量的外来语也被汉语吸收。此外,在唐代还有清末,汉语都吸收了许多的外来语。当然这种交流吸收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完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董琨


  汉语处理外来语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音译,一是半音译半意译,一是意译。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意译,“见词明义”。像“文明棍”这个词现在演化成“手杖”就比较完善了。这是汉语造词的一个特点,要有理据性。另外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比较多,四字格的也很常见,很多成语都是四字格的。像你刚才说的“可口可乐”就符合这些规律,音意结合,四字格。这个词曾经被认为是外语翻译的经典,现在“可乐”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词缀了。

  应该说,目前汉语也在逐步地放开,像《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现代汉语的工具书,在它最近的修订版中,专门设了西文字母打头的词汇,比如CT、VCD、AA制等等。当然这其中有些还处于摸索阶段,像WTO与世贸组织两个词大家都在用,最后是不是用一个词来取代还要看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郭庆光

  郭庆光:从语言的开放性来说,恐怕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比上日语。日语日文早期引进汉文汉字,近代以来又大量引进西方外来语,这对推动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他们也不是照搬,而是经过了细心地改造,和日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比如,引进汉语,他们要注假名,加词尾,否则就很难理解和应用。对西方外来语则用片假名直接注音,有时候也加以简化。这样,外来语才和日本语言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文也是一样。汉语本质上是象形表义的文字符号体系,这和表音的西方语言不同。中国在引进外来语言的过程中,有一个有机改造的问题,纯粹注音的外来语,在许多情况下很费解,不利于交流和沟通,加上表义的内容,音义结合,就比较自然了。比如“因特网”这个词,前面表音,后面表义,就非常容易被接受。

  我很理解赛明先生的愿望和建议,中文里直接使用英语原词 特别是常用固有名词 ,非常方便留学生交流和沟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留学生到中国来,还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汉语,写一手地地道道的中文,更能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收获也就更大一些。

  怎样理解民族语言的纯洁

  记者:民族语言的纯洁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要。它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如何更加准确、方便地进行沟通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在汉语中出现西文字符这是不是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解决方式

  董琨:语言是发展的、变化的。在外来语的处理上,汉化是最重要的,是主流。要按照汉语的一些规律,逐步消化、吸收。将来也会是这种方式。但是,外文字母的使用也会逐渐增多。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种趋势,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遏止的。有些西文词具有不可替代性,如CD、CT等。

  对此语言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专家学者反对使用外文字母,认为这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不是汉语发展的方向。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胸襟,要面对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毕竟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郭庆光:直截了当地说,除了一些约定俗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缩写词汇以外,我不赞成在汉语中过多地使用西文字符。这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人还不懂得外文或西文字符,而我们的出版物是以全体中国人为对象的,过多使用西文字符会造成很多人的阅读或理解的困难;第二,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也应该保持它的严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外文字符充斥,就会使这种符号体系产生紊乱;第三,中文的翻译能力很强,完全可以将外文准确巧妙地翻译成中文,没有必要一定刻意使用外语或西文字符。赛明先生前面说使用外语原文也是对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我不太同意。比如,如果《北京周报》的英文文章随处夹杂中文汉字,英文读者肯定会抱怨对他们不尊重,而如果《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随处夹杂汉字,美国读者也肯定要抗议。一种文化首先要做到自尊自重,才能谈到尊重外国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交流越来越多,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完全排斥外语和西文字符是不可行的,汉语也要保持它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活力。关键是要规范地引进、规范地使用,而不是滥用。

  如何看待现在的媒介语言

  记者:据我所知,在相当长的时期,光明日报在自己的版面上是不使用外文的,也不采用一些不成熟的外来语。我认为这种慎重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感。目前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互联网也日益深刻地融入我们的生活。语言的使用五花八门,甚至一些人日常交流中也喜欢夹杂一些英文单词。这对于汉语的健康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郭庆光:这牵涉到传播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媒介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媒体普及程度很高,媒介语言直接对全社会的书写用语和生活用语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媒介对一个社会中语言的健全发展负有高度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国家的新闻行业组织里,都有研究媒体如何使用规范语言的机构或部门,尤其是高品位报纸,对这个问题更为重视。

  这几年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上使用的新语、造语、外来语越来越多,这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活力,但同时过多使用这一类词汇 甚至包括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语言混乱。媒体语言是一种公开语言,具有公益性,所以媒体在使用外来语时还是慎重一些为好。至于人们的私下交谈,可以随意一些,如果能够达到沟通的目的,汉语中夹杂着外语似乎也无可非议。

  媒体使用外来语也要留意是否能为国人所理解。比如,有家媒体的节目名称叫做“竞技新干线”,新干线是日本的高速铁道的名称,以快捷著称,但在中国了解它的本意的人并不多。有的媒体为此类栏目或节目起名为“信息快递”、“新闻高速路”或“娱乐直通车”等等,就更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

  董琨:总的说来,语言是发展的、变化的,追求新奇、追求时尚也是一种动力,像“竞技新干线”就属于求新吧。但有些时尚的追求是有问题的,比如“饼干”已经是很成熟的词了,再用“克利架”就没有必要了。还有“胶卷”这个词,广东有些地方用“菲林”,也是不妥的。“动画”变成“卡通”也属于此类。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要强调语言的规范,但我觉得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束缚语言的发展。

  现在的网络语言是最受语言学家非议的。很多人认为网上语言乱七八糟,但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事情还要过一段时间再看。比如电子邮件这个词,“伊妹儿”也是一个很新颖俏皮的翻译,E-mail也很常用。

  在语言上过于保守是不对的,过于随意也是不对的,一定要把握好度。总的原则是要开放、吸收。
发表于 2009-3-16 07: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汉英夹杂着写行不行呢?
发表于 2009-3-16 12: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胡吉成

汉英夹杂说话是否时尚?
来源:http://bbs.online.bj.cn/viewthread.php?tid=31800

现在总是很多人喜欢汉英夹杂着说话,偶公司同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现在公司的“创意工作室” 呆了半年多,由于工作室里面都是香港人和一些后移民的外籍华人,所以前几天这位同事在公司网页上写了一篇“近期工作日记”,语言已经变成“……一个一个的case让我应接不暇,但是I don't care,我认为这是对我很好的锻炼……”,我感触蛮大,若是香港人自小接受这种英式教育,偶还可以理解,或者……

在网上又看到一篇文章---“够淫荡”的电梯  ,摘录如下:


  今天上午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英语的笑话,很逗。话说有一个小伙子,去一家外企应聘,面试结束后,乘电梯下楼。电梯在中途某一层停下了,门打开后,小伙子看见一个衣着性感的女郎,身体斜靠着电梯门,用挑逗的语气问:够淫荡吧?小伙子很幽默,回答说:淫荡是淫荡了点,但我喜欢。没想到那个女郎冲进电梯,猛打小伙子,嘴里还骂到:你这个臭流氓!直到晚上睡觉之前,小伙子才醒悟过来,原来那个女郎当时说的是:going down吧?(电梯是往下去的吧?)

  不过这个虚构的笑话,却让我想起了去年发生的一件真事。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意大利朋友,是罗马一所意大利语言学校的校长。去年年底他给我打电话,说北京一所大学的外语系,有意跟他们学校合作办学,这样一来,中国学生就可以在北京学习意大利语,而不必花很多钱,去意大利学意大利语了(另外去意大利仅仅是为了学语言,意大利大使馆一般不发签证)。校长希望我代表他,与外语系的主任亲自谈谈,看看中方有什么具体要求,所以我第二天就去了这所大学。

  两人见了面,系主任很热情,握着我的手说:是Michael吧?!我是Patrick,很高兴见到你啊,请坐请坐,喝coffee还是喝茶,我这里有正宗的Lipton,是从London带来的,哦,忘了介绍了,我是在University of Edinburgh读研的,拿的master学位。在随后的谈话中,系主任也是这样,汉语夹英语,英语夹汉语,土不土,洋不洋。其实这位系主任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喜欢他,但他这种说话方式,我实在有点受不了。有些单词,比如Lipton(一种英国红茶),没有汉语译文,你可以说英语,这我理解,而类似coffee、London、master这些单词,明明有汉语译文,为什么还要说英语呢?

  据我观察,类似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些外企中是很常见的。我公司以前就有这样一个职员,说话时,经常从嘴里蹦出一、两个英语单词,比如:这个case很简单啊,干marketing太辛苦啦,把文件forward到我的邮箱吧,等等。坦率地讲,我极不赞赏这种说话方式,它给人一种很肤浅、很炫耀的感觉。我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自卑、母语自卑的表现,是一种新型的买办文化。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本人堪称表率(笑),我日、葡、英三种语言都能说,但我不论到什么地方,跟什么人,只要对方听得懂汉语,我都只说北京话,绝不夹杂任何洋文。
发表于 2009-3-16 12: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3# 柴禾妞
相关跟帖:

基本赞同,但是我想很多人夹杂中英在一起说的时候不见得都是在炫耀~~反正我听的出来。
可是有些时候,尤其在工作中,有些事情用小小的英文来说是很方便的,不得不承认,比如:你发的EMAIL我没收到,待会再发的时候别忘CC给我啊!
要不全都换中文试试?!有些麻烦吧!
要真是平常聊天还故意拽英文绝对不是这样自然的效果。

-----------------

真的是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的听着实在是别扭。原来偶和皮皮鲁一起在一所私立大学里面共事的时候,偶们遇见一位在美国留学三年的女人,每次领工资的时候都摊着双手说“oh,I don't know,我怎么处理这些钱呐?在美国一张支票就OK啦,现在I don't know~~”更有甚的就是她一直很喜欢和我聊天,觉得我能听懂她这些半中半西的语言,有一天她居然在聊天中问我“oh,jessie,你说那个modern的中文怎么发音啊,我总是发不好这个音……”咳咳,晕死~~~

--------------------

偶也不喜欢,真正语言能力强的人是可以表达清楚的,不同环境说不同话
譬如有的外企,有些次大家公认这样说,你当然可以这样说
但是我一个朋友和我聊天,也满嘴这些词,比如OT啊,还要加一句,就是out time加班的意思,你说你直接说加班不就得了,累不累啊
有时候我宁可自己多想一下,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当然偶英文没多好,汉语倒挺棒,我就不信英语能表达的汉语表达不了

------------------

中文已经堕落的没法说了,动不动就三个代表。所以,呵呵。。。
在大部分所谓的外企里面,是有自己的说话行动方式的,正式的report都要用英文的,用汉语写报告会给老板很不正规的感觉,因为老板不是老外就是台湾人或者香港人。而且很多事物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比如加班我们一直称为OT,简单明了,大家习惯了。就好象大家把母鸡排出体外的卵子称为鸡蛋一样,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一种习惯而已。
呵呵,不至于上升到素质修养之类的高度,我觉得。

----------------------

在英语环境中工作、学习的人,常常会在说中文时“卡壳”,尤其中文底子一般、词汇又不丰富时,两种语言的切换会不太利索。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中文过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偶们学校一位外语教师,英文棒极了,但讲中文从不夹裹单词,因语文功底也过硬。

有香港人或英语国家人士的环境中,夹七夹八的说话方式很便捷。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公司里的语言环境成了主要的生活氛围,有可能不经意的成为习惯。汉语贫乏的人无法分开中英文也是很自然的事。

不过,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不分场合、对象的乱拽一气,偶有位同学喜欢对食堂或小饭馆的服务员讲夹七夹八的妖娆混合语,对方常常很敬畏的呆立一会儿,然后怯怯的请她再说一遍。偶每遇此景几乎晕死!

-------------------------

在公司里说话夹带英文尤其是名词,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中文就是表达不清楚,而且楞要用中文去翻那些别人都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别人恐怕才拿你当怪物呢,但是在生活中,除了说OK和BYE~外,夹带中文就有点那啥了……
----------------------

偶们公司的员工会议是全英文的。邮件也都是英文的。但是同事们之间的谈话是中文的,很少出现中英混杂的现象(除非技术性的单词)。很多同事是从国外回来的,也都没有搞的土不土洋不洋的,和正常人没啥两样!
其实怎么说话都无所谓,只要人家能理解就好!故意做作就是恶心地!遭到唾弃地!

----------------------

我老婆上班不论听说读写全部英文,但生活中,一个英文字母都不说,老婆最看不起那种中不中洋不洋的人了!
----------------------------

我去面试,有的人就这么说,我也不了解公司情况,就听他在那一个劲说,也不知道那英文是人啊,还是他们产品,几乎就没明白他啥意思~~~
啥叫通俗易懂啊????要叫他全说英文他也麻,这不中不洋的,听着巨别扭~~~~```````

---------------------------

也有时尚的方面,比如好多人在网上喜欢敲“faint”,因为“晕”已经过时了 。
还有 “Oh My God!”显得比“天哪”更吃惊。

------------------------------------

就这个问题,钱钟书先生早有精辟论断的: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摘自《围城》

--------------------------------------

如果是一些经常用到的词语,说说英文也还行,如果一大段话频繁用到的话,着实给人一种卖弄的感觉~~~我们原来公司的那个男生就是这样,一张嘴就是那种效果啦~~~大家都不喜欢他的这种方式.

还有更夸张的,我男友单位的经理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去香港工作了些年回来后来到他们公司任职,一张嘴全是港台腔,还蹦英语.有一次中午他们在楼道里见面,经理问:你期(吃)饭了吗?我男友答:有期(吃)有期(吃)~~~结果他们经理十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18:53 , Processed in 0.1574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