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6|回复: 0

"提纲"续---第6章 文字的产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7 18: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


语言是由语音、语意两要素构成的。语意是语言的内容,语音是语意的一种外表形式,即可听形式。语音的发送器官是口,接受器官是耳。
文字是用来表示语意的另一种外表形式,即可视形式。它的发送器官是手,接受器官是眼。所以,它必须有“形”,没有“形”,眼就不能收。如果“形”不代表任何“语意”,就起不到表示语意的作用了。
因为语音与语意是统一,所以,文字不论以形表意,还是以形表音,都可以被人们当作思想交流的工具使用。由此就出现了“直接表音”和“直接表意”的两种文字。 “直接表音”的文字,因为语音和语意原来就是统一的,所以,人们只约定字的读音,就等于同时约定了字意;而“直接表意”的文字,由于不直接表音,字意与语音就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人们就必须在约定字的语意的同时,也约定它的读音了,所以又可以称“直接表意”的文字为“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这样一来,可以说,所有的文字都是由“字形、字音、字义”三要素构成的。义,代表的是语意。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只有“直接表音”和“直接表意”的两种;既直接表音又直接表意的“意、音双表文字”,还没有出现,但是,它是所有文字的发展方向。
现在来简述一下文字产生的基本过程。文字虽然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图画具有十万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把图画演变成文字的时间,却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国家的雏形“部落酋长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
语言,是人类思想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或叫思想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可听的,不是可视的,不可停留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应当把语言转化为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传递的信息的需要。人类的肢体动作虽然是可视的,但不能保留,不能传递。 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开始用小石块、小木棒、小贝壳等实物记事,最先是将记事的这些东西堆放着的,当记下的事物多了时,就容易混淆或想不起来了。后来知道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回忆,可以变得容易一些。于是就把记事的小木棒或小贝壳等用绳子按发生的时间顺序系成串,或者在绳子上打上各种不同的圪繨来标示各种不同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这比把记事物件散乱堆放,对回忆的帮助强了一些(大约项链的原始作用就是记事的)。但是这种记事方法只起到帮助人们回忆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示事物本身,记事主要还是靠人脑的记忆能力。当记事串太长了后,时间久了,人脑把从前的事彻底忘了,它帮助记忆作用也就没有了。为了克服这种记事方法的缺点,人们必须另想别的办法。
人们由自然标记物(石块或贝壳等)记事得到了启发,于是就发明了用图画来表示事情的方式。例如,要表示“23日用1头羊跟别人交换了5只鸡”这件事。就画上一幅这样的画:画两个月亮,画三个太阳,画一头羊,画五只鸡,在羊和鸡之间画两只交叉在一起的右手。
为了长时间保留,人们将这样的表事图,画在石面上或甲骨上。至今在世界各地,都留有5000年以前的岩画,就是这类表事图画。这类表事图画,因为不与一定的语言对应,还不能算是文字。(见附图)

因为,将一件事情用图画来表示时,不同的人,可以画出不同图画来表示;反之,对于同一个图画,不同的人也可能认为它表示着不同的事情。用图画表示的事情,除了画图人自己知道外,别人看图画时,不一定就能准确看出它所要表示的内容。所以,图画表事是不准确的,是不能准确地向别人传递信息的。再则,如果是在1230日用20头羊跟10个人交换了100只鸡,那就得画出12个月亮、30个太阳、20头羊、20双手、100只鸡,就很费时间和力气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大面积的物面容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将用一张图画表示一件事情,改进成用图形(有些词义是具体的实物,可以用图形表示)和抽象符号(有些词义是抽象的概念,例如“一”、“响”、“大”、“用”、“想”、“很”、“烦”等词,不能用形象的图形表示,怎么办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采用符号来表示之)来表示语言的单词,然后再将一个一个的图形和符号(两者合称“图符”)按说话时吐词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把要说的事情表示清楚了。只要将这些表词“图符”事先在人们中约定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词意和语音,人们一看这些图符的排列,就知道它们表示的什么语句了,由语句就知道这个图符排列表示的是什么事情了。这种表事法,既简单又准确。我们可以称此法为“图符表句”法。这种表示语言词汇的图形、图符,就是人类最先使用的文字形式。因为这种图符与语言的单词是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原始文字。这种原始文字,也可以称为“图符文字”。“图符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历程中的原始形式。
图符文字,起初还都是独体字。这些字,按照其表示内容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字:示形字和示意字。
中国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图符文字,距今有5500年之久。(见附图)


原始文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文字出现以后,把不可视、不可保留、不可遥传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遥传的文字信息了。使人类的经验,实现历史性的积累和流传成为可能。对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始文字是直接表示词意、不直接表示词音的。字的读音是人们通过约定外加上的。所以其字音是靠人们口传的。我们称之为“间接表音”。所以,它对语音没有传递作用和制约作用。因此,对于这些“表意图符”,人们怎么称呼它们都行,都不影响它们表意的功能。这是一个缺点。其次,各图符之间,在结构上是各自独立的,互相之间没有规则性的联系,没有规律可循,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两个缺点,使它比较难记。当着文字数量增多到超过一般人的记忆能力(一般人最多能记住2000个左右的图符)时,这两个缺点就凸现出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增多,图符文字的书写,就显得太复杂和太缓慢了。为了加快记录速度,除了改进书写工具,变刀划为用笔蘸颜色书写外,又对图符进行逐步简化,以致简化为“象形文字”。这是人类文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转变。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商朝的“甲骨文字(前1300年)”,就属于“象形文字”。(见附图)

“象形文字”使书写速度比图符文字快了一些,但并没有克服图符文字的两个缺点:即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及在结构上仍然是没有规律的。仍然是比较难记的。但还是可以作为人类文字发展的一个进步阶段的。
象形文字同图符文字一样,也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是“意、音分离”的。所以,人们对表意的文字,既要记住其字形、含意,又要记住其读音。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继续增多。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加,记忆和书写的难度就随着增大。字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只有少数的智力较高的人,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用文字记录的事情也越多,需要认识和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象形文字”的书写速度,相对地就显得很慢了。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人们对“象形字”进一步简化,把较复杂的字形的细节省去,只留基本轮廓,成为更抽象的“符号”。这是人类文字发展历程中的第二次转变。
到此阶段,文字本身是不附带语法的,它的功能只有一个:或者表示语意,或者表示语音。这时的符号文字,仍然是意、音分离的,各字之间是互相孤立的,没有规律的。书写虽然比象形阶段简单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录速度,而记忆的难度却比从前更大了。
文字是人类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后,才由图画演变出来的。它比人类语言的产生时间要晚得很多。
由于原始图符文字是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时期出现的,多音节词语言的单词,一个词一般都有几个音节,那么,表示一个单词含意的一个图符文字就得用几个音节来念了。例如,某个地方的名字叫“曼彻斯特”,人们画了一个图符文字“X”来表示它。当看到这一字时,就用“曼彻斯特”四个音节的语音来念它。
因为一个字就表示一个事物,新事物不断增多,新单词就不断增多,从而表示单词的字就不断增多,随着字数的增大,书写和记忆的难度也就跟着越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民族的“跳出”的过程,跟处在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民族的“跳出”的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这要在后边分别叙述。
语言是一个具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文字是一种对应于语言单词的有规律的书面符号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符号堆积。就“文字”的构成要素来说,可以分为“字形”、“字音”、“字义”三项。字形是供人看的,通过它,可以辨解出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和读音;字音是供人读的,通过它,能将“字义”同“语意”联系起来,一方面帮助理解字义,另一方面把字义传递给别人;字义是文字的核心,没有它,字形、字音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文字系统出现以后,就相当于把肢体和眼睛又恢复成重要的信息交流通道了。不过,这时的传送物不是一闪即逝的直接的肢体动作,而是肢体动作(手的动作)的留存物----笔迹。从此,人类信息交流有了两个并行的重要通道和两个重要形式----耳朵、眼睛和语言、文字。
在原始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保存和信息传递,主要靠脑子记忆和当面口传。这种局限性,到了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就不适应了。因为到了酋长国时期,在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比从前大得多了,所以人们的交往比从前频繁得多,范围和内容也大得多了,很多物品和事情都需要区别和记数,光靠头脑的记忆是不行了;国家的管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战争等等,所发生的一些事务,只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交流也是不行的。于是一些人就发明了一些图画或图形来表示一些事情,以帮助人们的记忆;再者,有些前人的事情、经验教训、方法技术等,也需要流传给后人,以使前人的事情被后人了解和接续下去,以便提高人类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也要求发明一种可以记录、保留和传递语言的东西。于是,一些人数较多、发展较先进的部落酋长国,便收集和创造了很多图形和符号,来表示语言的单词,形成了自己的原始文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字是为记录语言才出现的,它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而记录语言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产生的,所以,文字是依语言而产生的;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文字的发展变化,不单受语言的巨大影响,也受社会的巨大影响;当然,文字对语言和社会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文字是反映和记录语言单词的工具,因为语言不是单个人的工具,它是一种集体性的工具,那么,文字也是一种集体性的工具,也应当与其对应的语言一样好学,一样能被全体男女老幼很容易地学会和使用,才能同语言一样具有生命力。
因此,它必须具备简单性、规范性、标准性、规律性并与语言同步前进。否则,它就不能完全地与其对应的语言达到匹配。不能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达到完全匹配,就必然难学,就不是“理想的文字”,生命力就弱,就有可能被淘汰。我们可以把同其所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文字称为 “全匹配文字”或“理想的文字”,把比语言难学的文字称为“半匹配文字”、“不匹配的文字”或“不理想的文字”。
所谓文字系统与所对应的语言系统达到完全匹配,是指,就单个文字来说,它能把单词的语音和语意都直接地表示出来,实现“形、音、意”三者合一,形成“形、音、意”联想闭合回路(即见形知音、知意;由音晓意、晓形;由意忆形、忆音);就整体文字系统来说,它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能把其对应的语言的声音和含意全部表示出来,相当于语言的“像片”,或者说,就如五线谱描述音乐歌曲一样,全面地把音乐歌曲表示出来。如果达到这样的程度了,文字就同它所对应得语言一样易学了。
不同阶段的语言,会导致不同性质的与之匹配的文字产生出来。在今天来看,任何语言所对应的文字,都必须具备如下属性,才是理想的文字:
1、
是一个与对应语言系统完全匹配的文字系统。即能正确地直接地反映出其对应语言单词的语音、语意,具有无限扩展性,同语言同步发展。
2、
能用最简单的语法组词、造句、写文章。
3、
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读写一致性、学少知多性。
4、
同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学会其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具有最好的大众实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语言系的人没有文盲。
5、
笔画、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容易辨认和书写。
6、
单字、单词含意丰富,文简意赅,文章篇幅最短。
7
电脑处理十分方便,只用字元库,不用字模库,速度快,既便于键盘输入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始终适应现代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需要,能以组字元件建立起最简单快捷的、独立自主的信息系统。

8.其体式和功能、优点都具有长久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而退化。
从信息的角度看,文字,可以说是可视的信息形式;语言,可以说是可听的信息形式;它们统一于信息,因此,它们可以互相转换,互为工具。从思维的角度讲,语言是思维结果的可听形式,文章是思维结果的可视形式,语言和文章既然统一于思维,那么它们二者就可以互相转换。所以语言和文字,二者互为工具、互相转换、互相作用。语言的可视形式是由文字和语法构成的,文章是语言的可视形式的全部。所以,文字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受语言的变化和发展的影响。当然,文字系统对语言系统也不是被动的,它也会反作用于语言。两者会出现互相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文字的变化、发展时,必须紧密联系语言的变化、发展,才能找出它的实际发展轨迹和方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现在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反映第二阶段语言的文字类和反映第三阶段语言的文字类。两个阶段的语言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决定了与其对应的文字类的发展过程和性能特点也就不同。
在本章中,我们对文字发展的过程,讲到它的第三阶段:
字形变化:
平面图符----平面象形---平面符号;

字义变化:表事情(间接表语音、语意)---表词意(间接表词音);
结构方式:平面独体字----- 平面音节字排列
文字含意:用字形区别词意、一字一意(文字单载)

第七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00:28 , Processed in 0.1201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