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91|回复: 0

"提纲"续----第8章 人类语言第3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2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文字是在人类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期才出现的,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个别的民族,由于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逐渐将多音节词压缩成单音节词。语言从第二阶段逐渐发展到第三阶段。 其文字在从“图符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时期,他们走了第七章所说的第一条路径:从语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语言中的单词音节,从几个削减到一个,即把语言由多音节改为单音节,从而保持文字与原先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不带语法的性能不变。但这并不是人们的主观决定的,而是由语言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为什么? 因为,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音与单词的关系是“词是单音的,一音多意的”;语意与单词的关系是“一词一意的”。那么,表示这种语言单词的文字,就必然是“一字一意”的,所以,原先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不带语法的图符文字,正好与“一词一意”的语言相适应。所以,就没有理由向表音方向发展,应当保持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不带语法的性能不变。只要语言处在人类语言第三阶段不变,文字以表意为主和不带语法的性能就不应改变。 由于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使单音词具有无限的扩展性;而图形式文字是平面结构的,在笔画结构上,既有分辨率最高的优点,也有可以构建无限个形状不同的图形式文字的优点,这正好适应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要求,两者正好匹配。所以不存在单音词扩展与表示它的图形式文字扩展的矛盾问题。因此,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出现迫使人们考虑改变这种平面结构形式为线形结构形式的问题。不过,为了解决书写和记忆困难的问题,与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在体式上也出现过一个简化过程:“图符文字”简化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再简化为“符号文字”。 由于语言是“语音多载”的,所以,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出现语音导致扩字局限性问题,也没有为解决扩词局限性问题而走上让文字将“直接表意”改为“仅仅表音”的道路。 也是由于语言是“语音多载”的,单词的扩展,必须文字的支持,否则,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就无法分辨。 因为单音节词语言的单音样式(音型)是有限的(2000个左右),而表示事物的语意却是无限的,为了在书面上把不同的语意区别出来,必然导致很多“异意异形同音”的字产生出来。 由于单音文字不直接表音,是“意、音”分离的,“形、意、音”三者,在形、音之间是断开的,所以不能构成一个记忆联想闭合回路,即使知道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另两个要素也联想不起来。例如,人们看到字形,不能直接知道字音该怎么念,或者知道字意也不能直接知道字形该怎么写。所以,人们对每个单字,就得死记其所表示的语意和语音,比起具有直接表音的文字来,难度增加了几倍。这是不直接表音的文字的主要缺点。 由于第三阶段的语言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之对应的图形式的表意文字也具有无限的扩展性,所以,两者在总体上是匹配的。但是,在文字方面,却存在着三种矛盾:1。新单词的增加与怎样构建新字的矛盾;2。文字数量增加,跟书写速度的矛盾;3。文字数量增加与记忆能力之间的矛盾。 在解决这三种矛盾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语法问题,只涉及文字本身的构造方式的问题。 为了表示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就要不断地创造新词,新词就要用新字来表示,怎样创造新字呢?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前,最佳的办法就是采用“以字构字”的办法,即以最简化的“示形” 、“示意”的“独体字”,合并成一个新字。这类字称为“合体字”,用这种方式可以无限地扩展新字。 但是,一般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能记住象形文字的数量,最多在3000个左右。这就出现了无限扩展的字数与有限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字数扩展过程中,这种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随着字数的逐渐增多,逐渐变为难学的文字了。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人们通过实践懂得,不论多么众多的东西,只要有一定的规律,就可以找到一定的帮助记忆的提示线索,有了帮助记忆的提示线索,就容易记忆了。 为了使构建的新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便于记忆,在以字构字时,先后采取了“意、意结合”方式,“意、音结合(一字表义、另一字表音)”方式,“意、符结合”方式,“音、符结合”方式。相继构建出“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意符字”、“音符字”。这些字,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意、音提示功能。对减小记忆的难度,起了一些作用。 用“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独体字合并构建的所有的合体字,仍然还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 因为用于构建合体字的独体字是有限的,能够符合以上构建方式的独体字就很有限了。所以,每一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能实现无限的扩展新字,到后来,只好抛弃这各种方式,随意造字了,由此构建了大量的纯“符号字”。从而使文字在整体系统上失去了规律性和意、音提示功能。 随着新字的不断增多,不得不采用三字结合、四字结合、五字结合、多字结合的方式,这一方面使笔画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又一方面使构字彻底失去了任何规律性、标准性、规范性。 这各种方式构建的字掺杂在一起,就使整个文字系统失去了规律性、标准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最终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文字堆,成了一种很难学会的文字。这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必然出现的最终结果。 以字构字的方式,使笔画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也就出现了书写越来越难、速度越来越慢的问题。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从像形体开始,逐步简化,最后简化成纯粹的平面符号。例如,中国的汉字,由像形体,简化为大篆,再简化为小篆,又简化为隶体,后来又简化为楷体。但是,不论体式怎么变化,由于采用了“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笔画数量随着字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是不可遏制的。 不过,在各项变化中,有三点始终保持没变,这就是1。直接表意间接表音;2。方块形状;3。不带语法。为什么? 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前,在一个字上,要实现既直接表意又直接表音,那是办不到的。所以,要直接表意,就不能直接表音;要直接表音,就不能直接表意。在语音多载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直接表意,间接表音。 方块形状。直接表意的字,分辨率最高的形状,唯有平面结构的;最便于排列的形状就是方块形的。 不带语法。单音节语言的语法,就是按说话吐词的顺序排列单词的。单词的词性是随机变化的。所以,一字一词的文字,本身就应当不带语法;只有可以自由活动的单字,才能适应这种可以自由组建二级单词,自由组句的语言。 由于在字数扩展过程中,使这种“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最终变为失去了规律性和系统性的很难学会的文字。所以证明,从前所采取的为了解决记忆、书写困难的一切措施,都是有限的,不能一劳永逸的。证明文字数量的扩展与记忆、书写的矛盾,如果不改变“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是找不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的。怎样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改变“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采用一种与“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不同的新的字体,实现一种质的转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改变成什么样的新体文字呢? 这种新体文字应当具备下列属性,才能彻底消除“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所固有的缺点。这些属性是: 1. 是一个与第三阶段的应语言系统完全匹配的文字系统。即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其对应语言的语音、语意,具有无限扩展性,同语言同步发展。 2. 只用很少的组字元件,就能构建无数的读音和形状不同的单字。 3. 一个字就表示一个单音词,即一字一义。按各单字的含义联合构建的新词义,可以用来构建二字二音合成新词、三字三音合成新词、四字四音合成新词。。。。。。。 4. 各单字都不带语法标志,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组词、组句的单词,适应第三阶段语言的语法,组词、造句、写文章。 5. 整个文字系统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读写一致性、学少知多性,十分便于机器处理。 6. 同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学会其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具有最好的大众实用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语言系的人没有文盲。 7. 单字笔画、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容易辨认和书写。 8. 单字、单词含意丰富,文简意赅,文章篇幅最短。 9.其体式和功能、优点都具有长久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而退化。 10.克服了“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所固有的一切缺点,继承和发扬了“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的一切优点,比“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的功能更多更优良。 11. 新、旧汉字之间,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由此可以实现两种字体无缝转换,即没有转换时间、没有转换经济成本、没有历史文化断层、不会造成新旧汉字的文盲人。 因此,具有这些属性的文字系统,就应当是最理想的文字系统了。这样的理想的文字系统,能不能创造出来呢? “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的一切缺点,归根到底,都是由“以字组字”的方式导致的。所以,要完全彻底地解决“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的一切缺点和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变“以字组字”的方式为“用组字元件组字”的方式。这种组字方式应当按照什么路径去找,才能找到呢? 那就应当按照第三阶段的语言的特性和“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的发展规律所指出的路径去找,才能找到。其实这个正确地路径,早已在“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字体系统里明摆着的,有待于我们来发现,这就是“形音字(即意、音结合字)”所表明的路径。“形音字”具有“意、音双表”的功能,占了合体字的一多半。但是,因为它是用“以字组字”的方式组建的,所以还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现在只要将“形音字”的表音的部首,改为直接表音的拼音元件组合,就可以了。 这种直接表音的组字元件在哪里呢?其实,人们早已经发现了。处在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民族是怎样发现直接表示语音的元件的呢? 人们在说话过程中发现,往往将相邻的两个语音说快了时,就变成了另一种新的语音。例如,“薄袄”说快了,音就成了“饱”。这个新音既不同于前字的音,也不同于后字的音;反过来看,“饱”音可以用“薄”音和“袄”音拼合而成。这一发现,使“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文字的读音,由原先的口传(口传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及误差),改为用字“注音”的方式。即用“已知读音字”的声母和另一个“已知读音字”的韵母及声调,拼成“不知读音字”的读音。在中国汉朝时期就用此法给生僻字注音了。他们把这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法”。例如:“符”,用“防无”切,音为fu.。因为进行注音的字的读音是间接的,所以,被注音的字的读音仍然是间接的,最终还是靠口传的,还是不能克服口传的误差。但毕竟是一个进步,它打破了口传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后来人们将各种语音分类以后,发现一种语言的所有的音型,也仅有1000个左右。然后再将这1000个左右的音型进行归类分解后,又发现这1000个左右的音型,是由总共仅仅几十个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因此知道,每一个语音,都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反过来,每一个语音也可以用声母、韵母和声调合成起来。这样,只要将这总共几十个声母、韵母和声调,用几十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就可以用这几十个符号将所有的语音都合成出来了。人们称这种方法为拼音法,组成拼音的符号为“拼音字母”。这样,将“形音字”的表示字义的部分不动,仅将表示语音的部分换成“拼音字母组合”,就可以了。按照这一方式,就可以构建出无数的既直接表意又直接表音的新体文字了。 由于语言是“一音多意”的,在这种用“意符、声母、韵母、调符”组成的字中,可能会出现同意符、同声母、同韵母、同调符、不同义的单音词,为了区别这种词,还必须在“意符”上加上“字义区别符”。这样,这种双表的新体文字,就由“意符、区别符、声母、韵母、调符”五种符号组成的,这些符号可以统称为“组字元件”。这些组字元件可以做成标准件,又按固定的拼音规则构建所有的新字,这种新字就具有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了,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了。就具有上述11种属性了。我们称这种体式的文字为“意、音双表”的文字。 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发展到“意、音双表”的文字体式,不单是比原来增加了直接表音的功能,就整个字的性质来说,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用这五种元件可以构建无限的字,并且不会因字数的增加而使字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和笔画数量出现增加,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和简易性。完全达到第6 章所讲的“理想文字”的标准了。因此可以说,它是这类文字发展的第四阶段。(前三阶段的文字体式分别是“图符文字”、“象形文字”和“符号文字”。这三个阶段的文字体式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这四个阶段的四种文字体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都为方块式的;都不带语法的。这两个特点,是由语言第三阶段的特性(“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决定的。这类文字发展到第四阶段,也是由这类语言的这种特性导致的。这是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文字必然的发展方向和归宿,是社会发展所逼迫的结果,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将表意文字的变化发展的情况总结如下: 字形变化: 平面图符---平面象形---平面符号; 字义变化:表事情(间接表语音、语意)---表词意(间接表语音)---“词意、词音双表”; 结构方式:独体字--- 独体字组合--- 意符加拼音字母组合; 表达方式:用字形区别词意,一字一意(文字单载)。 通过前七、八两章的分析,可以发现,世界上现存的两类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语言决定的,所以,在其对应的语言不同一时,是不能互相代用的。再者,这两类文字不是属于同一过程和同一性质的东西,所以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可对比先、后和优、劣的。文字的优劣,只能以它与所对应的语言的匹配程度来衡量,匹配程度越高就越优,否则就越劣。这两类文字,它们今后发展的必然归宿是一致的,都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04:02 , Processed in 0.0922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