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2|回复: 3

"提纲"续--第9章 汉字发展的轨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06: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八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


汉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言,汉字也是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典型文字。在第八章里,讲了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了避免重复叙述,凡是在第八章已经讲过的一般规律,在本章中就不再重复了。这里只讲汉字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一些特点。
汉字是在汉人语言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中期发明的。如果从考古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图符文字算起,距今已有5500年之久。也是从图形演变过来的,其发展也经历过“图符文字”à“象形文字”->“符号文字”的转变过程。
从图符文字开始,汉人选择了第七章说的发展文字的第一条路径:改进汉语。让语言升入第三阶段,保持汉字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和不带语法的性能不变。
   社会在不停地前进,新事物就不断地增加,新词就不断地增加;按着“一意一字,意异字异”的规则,有多少个“新词”就得用多少个不同形状的新图符文字来表示之,新字就得无限地增加。但是,当达到一定大的数量时,就出现了两难:笔画的形状是很有限的,在平面图上,不会超过200种。而要求新的图符文字是无限的,所以,新字的笔画数就得随着字数的增加而增加,使书写和记忆越来越难。
   为了减小书写困难,提高书写速度,人们采取的办法,是对字形结构不断进行简化。字形简化包括笔画形状的简化和笔画数量的减少。由此使汉字相继出现了图符文字、象形文字、符号文字,体式有甲骨、篆体、草体、隶体、行书、楷体、宋体等文字形式。(见附图)

笔画数量的减少,会使一些原来不同形状的字变得相同了,笔画数量减得越厉害,“异读异意同形”的字就越多,所以,独体字简化是有一定极限的,简化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简化了。
为了减轻记忆难度,人们在构字方式和构字规则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改进的基本过程如下:
早先,人们在造字时,大多数是按“因物写形规则”造出来的“示形”独体字、“示意”独体字。例如:山、    、月、大、小、白等等。所以,这类字被后人统称为“形意字”。字是给人看的,要想让人一看就晓得它表示的是什么,图形式的当然是最好的了。这类字的含义,由它自身的笔画形状直接表示出来,不用人们事先“约定”,大家一看就懂。所以,“形意字”即使从原始的图画演变成符号,仍保留着原始图画的影子,仍能让人见形晓意。例如:“秉”----手握着禾的形状。前面讲过,这种文字自身没有直接表示读音的笔画。这样一来,它的读音就得由人们“约定”,从外部附加上去。
无限有形的和抽象的事物,就要造无限的不同形状的“示形”、“示意”的独体字来表示之。但是,为了书写简便,还必须让独体字笔画种类和数量不能过多,笔画不能过多,独体字的数量就不能无限扩展,不会很多。这就与要表示的无限的事物,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人们想出了以“独体字”为基本元件,构建“合体字”的办法,用这种“以字构字”的办法,可以构建无限的新字而笔画种类不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字数扩展的矛盾,也照顾了书写困难的问题。
但是,如果在构建“合体字”时,没有一定的规则,随便凑合,就会使大量的文字之间,没有一定的规则关联,只是杂乱无章的堆积在一起,就找不到帮助记忆的规律性线索,就不能“学少知多”,就得死记硬背每个合体字的形状、字意和读音。而人们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没有记忆线索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字数增加,记忆难度就会成倍地增加。要克服这种困难,就必须将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性的文字堆,按一种构字规则改造成一个很有规律的完整的文字系统才行。人们最先想到的构字规则是“意、意组合规则”,所以,最早的合体汉字系统就是“意、意组合汉字系统”,其组合规则如下:
首先确定一些独体字作为构建合体字的“基础元件”。例如:、一、| 、丿、 人、厂、甲
乙、手、羊、犬、马、车、山、水、 日、月、色、白、心、刀、衣 、等等。这种基础元件,被后人们称为“偏旁”或“部首”。《康熙字典》上,偏旁有239个,部首有500个左右。
然后,根据这些基础元件的本义或延义的相和或相违所导出的新义,来组成一个新字。例如:“女”、“子”相合为“好”。“水”、“火”相违成“淡”。等等。这样,还可以构建三字合体字、四字合体字。。。。。。例如:立、章、彰、赣等等。
按照这一组字规则,就建立起一个有规律的“意、意组合系统”了。从此,人们就可以按照这一系统提供的规律性线索,进行学习记忆,比无系统性时,感到容易了。
用“意、意合成规则”构建的新字,每个字的“含意”虽然是从构成它的元件的含义导出来的,但是,如果逆导起来,其结果一般就不是唯一的了。例如:“匕(bi)”、“矢shi”、“聿(yu)”,三字合成为“肄(yi)----表示“研习;学习”的意思。因为它被约定理解为一个人,要想懂得刀枪、弓箭、文笔的使用技术,当然必须“学习”或“研习”了。但人们看到“肄”字时,也可以作另样的理解:匕首和弓箭代表“武略”,聿代表“文韬”,文武结合,“肄”表示具有全面智慧的意思。所以,“意、意合成字”,其“字意”是通过“基础元件”的“含意”,间接地、联合表示出来的。它的准确的含意,还得靠约定确定出来。如果事先不记住对它的“字意”的约定,还是不能知道它的准确“字意”的。
但由于这类字的组成元件具有“字意”的提示作用,所以,具有一定的程度的“学少知多”的性能,对减轻“字意”的记忆难度,有一些作用。而从“意异字异”的结构上看,它本身只有表意部件,没有表音部件,相对字音来说,它又与基础元件字一样,是只表意,不表音的。所以,这类按“意、意组合规则”构建的字,被后人也归结为“形意字”。在早期的汉字中,这类字占了大多数。
与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表意平面文字,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臻于完善了?与语言达到匹配了?如果语言的单词从此不再增加了,确实达到比较完善了。但是,社会是永不停止地的向前发展的,新事物是永远不断地出现的。由于“基础元件字”数量是较少的,所表示的含义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用两个字意或多个字意来导出的新意也是很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这种“意、意组合字”的数量,达到极限后,就再也不能涵盖新出现的事物了。如果仍固守“意、意组合规则”,就不能造出新字来表示新事物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逼着人们冲开“意、意组合规则”的限制,另想新的组字规则。这新的组字规则就是“意、音组合规则”。
“意、音组合规则”的方法,仍是用两个旧字,组合成一个新字,与“意、意组字规则”不同是:让其中的一个字表示该“合成字”的含意,另一个字表示该“合成字“的读音。表示含意的字一般是“基础元件”,而表示读音(间接的)的字可以不是“基础元件”。例如:“皇”,不是基础元件,加上基础元件作“偏旁”:“心”为“惶”;加“水”为“湟”;加“火”为“煌”。这三个新字的含意,都分别与心、水、火的含意或延伸意有关联。“皇”是这三个新字的“部首”,它表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间接的)。这样,这类字的读音和含意,就由字的本身显示出来了(当然都是间接的----如果事先不知道偏旁和部首的约定含意和读音,也就不知道该合成字的“意、音”提示了。)这是一个巨大进步,它接近了汉字第三次质变(前两次质变是由图画到象形字的转变和由象形字到符号字的转变)的核心问题。
这类字具有“意、音”双提示功能。这样,其减轻记忆难度的作用,就比用“意、意组合字”的字更大。从这三个字的整体上看,虽然部首“皇”是相同的,但是“心”“水”“火”是不同的,合成字“惶”、“湟”、“煌”,其整体字形是各不相同的,符合“意异字异”的构字规则。由于,这种组字规则冲破了“基础元件”的狭小圈子,在基础元件字和其他字中选择构字部件,就为构建新字开辟了更广的数量空间。因此,用“意、音组合规则”造的字,就比用“意、意组合规则”造的字数大很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新造汉字与新生事物保持着平衡的状态,所以,这类“意、音组合字”,在今天的汉字总量中占了70%左右。这类“意、音组合字”,被后人归结为“形声字”。象形文字甲骨文,就已经采用上述两种规则构建合体字了。
     但是,自从“意、音组合规则”出现以后,在同一个汉字范围内,就出现了两个汉字系统,即“意、意组合汉字系统”和“意、音组合汉字系统”。两个系统不是“子、父”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即这两个系统所属的汉字,是被混合着并用的。这就使“系统规则”出现了“二义性”,这完全违背了“系统规则单一性”的原则。这样,原来完整的有规律的两个汉字系统并行在一起,就发生互相冲减作用,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了,所有的规则都混乱了,不成体统了,找不清帮助记忆的提示线索了。因为从这些字上,人们看不出它们是用什么组合规则构建的。所以,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对这两个规则的使用,无法分辨的问题。例如:“奤”( pan)----大脸。它是一个“意、意组合字”。如果你用“意、音组字规则”来读它,就错了。再如:“裀”,这是一个“意、音组合字”。如果你用“意、意组字规则”来理解它,那就无法理解。这样一来,就使人们感到无规律可循了,使汉字的“意”的提示功能和“音”的提示功能都不起作用了,人们必须逐个死记每个字的形状、字意和读音了。这又返回到最早的无系统、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文字堆”的原点上去了。当然,这种逐个字死记硬背的情况所造成的困难,在汉字总数没有大于5000个(普通人对汉字的记忆最大数量大约是3000个)以前,并不明显。当总数超过5000个以后,困难程度就开始明显增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字不断增加,记忆难度就成倍地增长了。
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用“意、音组合规则”来构建新字,也会达到极限的。因为用来作偏旁的元件和部首的字都是有限的;况且使用音域又是很不均匀的,有的一音表示上百个语意,有的一音仅表示一个语意。例如:《新华大字典》上,yi(去声)对应100多个字;而gei(上声)对应一个字“给”。例如,在使用“意、音组合规则”造“huang”(阳平)音的新字时,同音字就是“皇”、“黄”二字。开始用“黄”音造字,造了如下的字“潢、璜、簧”三字,这三个字的偏旁分别是“水、玉、竹”。以后又出现了语音为“黄”,语意也与“水、玉、竹”相关联的新的语意,如果仍用“黄”为部首,那就无法区别新的语意了。怎么办呢?幸好还有一个与“黄”同音不同形的“皇”字。由此又可以组成“湟、瑝、篁”。假如以后再出现一个语音为“黄”,语意也与“水”相关联的新的语意,那就找不到第三个与“黄”同音的字了。这时,“意、音组合规则”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社会在不停地发展,新事物在不断地涌现,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人们只能适应客观的实际需要,创造新字来适应之。当新字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再按“意、音组合规则”就造不出新字了。此时,它又重蹈了“意、意组字规则”的复辙。还有什么方法,能在遵循“意异字异”的基本原则下,造出新字呢?那就是部分否定“意、意组合规则”和“意、音组合规则”,只保留基础元件字的“字意”提示功能或只保留基础元件字的“字音”提示功能,其他部件,既不表示任何含义,也不表示任何语音,仅仅作为与其他字的“区别符号”。这样,新的汉字就是由“表意字”与“区别符”或“表音字”与“区别符”构成的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局限:可以用任何符号与“表意字”或“表音字”构成新字;例如:“灑(sa)---洒的繁体、“淦(gan)---水入船中。除意符“水”与该字的字意有关联外,另一部分与该字的字音没有联系,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再如“佖(bi)”---意为铺满;“噞(yan)”----意为猛。这两字的左边元件“口”、“ 人”,与该字的字义没有关联,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右边部分表示该字的读音。
这两种新的构字规则,又为汉字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类字,只有“意”的提示功能或只有“音”的提示功能,比具有“意、音”双提示功能的字,倒退了。但是,这是客观实际需要逼迫的结果,是主观意志阻止不了的。这两种构字规则,也创造了两种汉字系统,它们之间,它们与以前的两种汉字系统之间,都是“兄弟”关系。这四种汉字系统互相冲减损坏,就使各个系统遭到更大的毁坏。
然而,随着汉字数量的再度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这两种造字规则也出现了局限性。因为,现有的可以作为“意”、“音”、“符号”的组字元件是有限的。要造新字,不突破这种构字规则的局限又不行了。这时,又没有想出别的造字规则,就只好随便造字了-----组字元件也不局限于原先的基础元件字,只要是汉字,都可以当成组字元件使用;抛开任何组字规则,只要符合“意异字异”的原则就行。例如:“皈(gui)”---归依。“圁(yin)---一条河的名。这两个字也是由两个元件字合成的。但是,任何一部分的“意”“音”都与该字的“意”“音”没有关联;又如:部、陪,音、昱等字,两部分只是调换了一下位置,读音和含意就全变了,变的理由是什么?没有什么可说的。
这类合成字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个纯粹的孤立的符号,没有什么帮助记忆的规律线索可用,也与事物的外形或内涵没有关联,必须死记硬背。
这样随便构字,好处是可以造出无限个新字来,能适应语言无限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构字方式,必然出现笔画繁多,难于书写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使汉字完全没有了系统性,完全成了杂乱无章的“汉字堆”。因为这种不按任何规则造出来的字体,不归属于任何造字系统了。而它们与具有系统归属性的字体之间,也是“兄弟”关系。它们掺入具有系统归属性的字体中被同样地使用,就使人们对其他一切具有系统归属性的字体,更分不清该用什么规则识读了。只好被“一视同仁”地,像对待这类字体一样,逐字死记硬背了。因此,汉字系统,最后遭到了彻底的自我毁灭。大约在宋朝以后,汉字的系统性就彻底消失了,成了一个没有规律的文字堆了。(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成了一个没有规律的文字堆了。
综上所述,现在所存的汉字,是用六种方法分期构建的,即1、按“因物写形规则”构建;2、按“意、意组合规则”构建;3、按“意、音组合规则”构建;4、按“意、符组合规则”构建;5、按“音、符组合规则”构建;6、随意无规则构建。
这六种构字方法,其间形成了四种汉字系统。这六种方法所构建的字体,混合在一起使用,使汉字失去了任何系统性和规律性,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杂乱无章的文字堆
由于汉字的难记,使人们在使用时,就必然出现“提笔忘字”的问题,由此导致很多人都出现无意或有意的使用“错、白字”的现象。这些错、白字,如果出现在官方文件上或大官手上,就没有人敢于纠正,因此就遗留到后代,后代人美其名曰“通同字或假借字”。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并且历代积累下来,由此增多了一字多音、一字多意(不属本义的外延)的“歧义字”(歧义字有多种来源,错、白字仅是其中的一种)。例如“陶”---表示瓦器,读tao;与“窑”通同---yao;表示欢乐--- dao。“多意字”的出现,完全违背了“文字单载”的规律,必然影响汉字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
像这类多音多意的字,现在大约占了常用汉字的5%左右。这就使本来已是乱麻一团的汉字堆,更加没了头绪。只要汉字仍然保持着楷体不变,随着时间的增加,还会更加混乱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就会发现,汉字发展的过程:出现了回归现象----转了一个圆圈,返回到出发位置了。即无系统性 -----有系统性-----无系统性。与此对应的是:难学----易学-----难学。我将这种因发展而变好,又因发展而变坏的过程,称为自毁性回归。
本来为了解决记忆困难的问题而采取的上述六种构字办法,最终却成了制造记忆困难的办法。事与愿违,几千年的发展,只在字形上取得了改进,而记忆困难和书写困难的问题,反而越弄越大。社会发展的需要,逼着人们必须继续想办法,来解决记忆困难和书写困难的问题。
人们想出了一种减慢新字增加速度的办法。因为字数增多导致构字规则的破坏,构字规则的破坏又使字体构造上发生了无规律可循的问题,从而使文字难学的问题不能真正解决。这迫使人们想到减慢增字速度上来。减少文字数量,是减轻记忆负担的一个有效办法。
由于汉语的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机变性,可以很方便地用单音词再组成无限多的“二级词”和语句。这为减慢新字的增加速度,起了很大作用。
汉字只表词意,不附带语法功能,正符合汉语组建二级单词的要求,于是就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可以自由组词、造句的基本单位了。按词意自然关联,随意组建很多的二级新词和丰富的语句。这样,在现有的文字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使词意增加。所以,“词意合成词”法就出现了,就出现了很多二字合成词,三字合成词、四字合成词等。例如:“白雪”、“雪白”、“蛋白”、“白蛋”,“白色”、“白羽毛”、“色白”、“羽毛白”、“了不起”,“起不了”等等。这些字形字音都不变,只是字的排列顺序变化一点,词意就不一样了。这样虽然不能达到利用有限的文字组建无限需要的词汇的程度,却能使单字利用率比原来提高百倍。
有人由于只看到单音词语言里出现很多二字合成词,三字合成词、四字合成词以及双音叠意词的现象,不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误认为,这是“单音词语言向多音节语言靠拢的趋势”。提出“单音节词的语言是比多音节词语言落后的,单音词语言的发展方向就是多音节语言”。这是不懂得人类语言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特性不同的缘故。
这个办法,虽然对汉语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记忆和书写越来越难的问题。
到了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时代,汉字就凸现出下列无法克服的6大固有缺点了:
1、因为只表意不直接表音,所以,就没有与汉语实现完全地匹配,不能全面正确地表示汉语。因此,学习起来,没有语音提示功能,让人感到十分困难。
2、在结构上没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学起来,让人找不到记忆规律,不能“学少知多”,必须逐字死记硬背。
3、由于用“以字构字”的方法来扩展新字,新字的笔画随着字数的增多而增多。使书写和记忆难度也随着增加。
以上三条,使汉字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
4、由于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就不能让机器用笔画元件随意构建任何汉字,只能从预先造就的整体字的存储库内提取单个整字,所以,局限性很大,重吗码字很多,速度很慢。
5、因为汉字是“意、音”分离的,达不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到哪里,起不到统一语言的
作用。
6对外语没有吸纳能力。在用汉字表示外来词语时,要表其音(近似的)就不能表意;要表其意就不能表其音,不能吸收外来词汇以丰富汉语词汇库。
6大缺点,导致了如下7大问题:
1、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却永远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
2、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广普通话,却永远不能在中国统一语言。
3、导致电脑在处理汉字时,不能像处理英文那样不需要字库,只用很少的组字“元件”,就可以自由简便地组建出任何的汉字来。因此,不能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使汉字信息系统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由此失去了独立性。逼得中国人不得不实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
4汉字的难学,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汉语汉字不能被外国的广大民众学会,在现代,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比外国人的多千万倍。中国在对外文字使用上,出现了六个“不得不”:
1.中国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2。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说明,不得不附写英文;3。中国人向国际上发表文章,不得不用英文;4。中文信息系统,不得不挂在英文信息系统上;5。汉语注音字母,不得不改为英文字母;6。开国际记者招待会,不得不实行“汉英”双语对答。这6个“不得不”,使中国每年不得不枉费几千亿美元。
5、
难学的汉字和难学的英语,成了压在中国儿童少年头上的推不掉的大山,快乐的童年变   成了辛苦的童年。
6、
使汉字对外来词汇不能做到意、音双翻译。汉字文章中,只能违反汉字表意的规则让汉字充当“纯表音符号”,使汉字退变成了“音节文字”,使本来已经乱麻一团的汉字系统,更加混乱。
7、
由于汉字数量巨大,人们的记忆力有限,有90%以上的汉字被遗忘在“冷库”里得不到大众利用,极大地浪费了汉字资源。
这些问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不计其数。(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计其数。
上述问题,都是由汉字楷体的固有缺点造成的。只要汉字楷体的固有缺点存在,它就不能适应现代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它就逼着中国人非改进它不可,汉字改革就不会停止。即使改革的做法一时错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完全失败了,也不应该退回到复用繁体字的方向上去。因为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正确的改革路径和办法,力争将楷体的一切缺点全部克服掉,才是正确的。
目前汉字楷体存在的一切缺点,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楷体只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二是楷体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不把楷体改进成更高级的新体汉字,这些固有的缺点和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怎么改呢?
   从上述中可以了解,导致随字数增多而使汉字失去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根子,在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性,即“直接表意间接表音”、“以字构字”的方式。所以,不改变这种结构特性,采取任何办法也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那就只有从改变原来的结构特性入手才行。那就是,改成“既直接表意又直接表音”、“以元件构字”的方式。
而这种构字元件应当是什么样的,才能用它来构建出“既表意又表音,又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系统性”的新体汉字呢?唯一符合这一要求的元件,就是汉语拼音字母了。用汉语拼音字母组成的汉字,应当是线式的还是平面的?
    首先,必须明确,汉语是语音多载的,有很多同音异义词,所以汉字必须是单载的,不允许“同音同形异义字”的存在。如果用纯拼音字母文字构成的线式文字当作汉字,那么,在每个字的中间必须加上区别词义的符号(意符)才行。这样,就重现了第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拼音字母文字的缺点了。他们现在正想尽一切办法企图克服这一缺点,我们还让汉字再重蹈他们的覆辙吗?显然不可。中国50年的汉字拉丁化实践,也证明了那是不可行的,
既然不可用拼音字母文字加意符构成线式的汉字,那就应当用拼音字母加意符构成平面式的文字作为汉字。而用什么样式的字母和意符组成平面汉字才最合适呢?
只要构建出的新汉字符合如下标准,就是最合适的样式。新汉字的标准:
1
完全符合理想文字的8条标准。

2
克服了楷体的一切缺点,继承和发扬了目前汉字楷体的一切优点,比楷体的功能更
多更优良。
3
“楷体”与“新体”字之间,如“隶体”与“楷体”之间的关系那样,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所以由“楷体”到“新体”的转变,就像历来新、旧两种字体的转换一样,不需要语言变化,没有转换缝隙。即没有转换时间、没有转换经济成本、没有历史文化断层、不会造成新、旧汉字的文盲人。因此,只要权威人士倡导(像唐朝倡导行书一样),人们就会自愿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转换。

按照这种要求,我们可以参照“形音字”的方式建造出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新体汉字。
“形音字”具有“意、音双表”的功能,占了楷体的一多半。它的缺点是按“以字构字”的方式建造的,所以没有规律性,也不能直接表音。我们只要将“形音字”的表示字意的“偏旁”不变,将表示字音的“部首”改为直接表音的“拼音字母组合”,就可以了。
这样一改,不但语意和语音都直接表出来了,而且可以构建出无限的“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又因为这种新体汉字都用一种元件、都按一个构字规则来组合的,所以,这种字就形成了一个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长久稳定性的、完整的新汉字系统。这种新汉字体式,完全符合第三阶段的语言的特性和方块汉字的发展规律。
这种转变,是一次质的转变,是向人类语言第三阶段对应文字的第四阶段(前三阶段,分别是“图符文字阶段”、“象形文字阶段”和“符号文字阶段”)的转变。
汉语的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所以新体汉字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由于汉语是一音多意的,就必然出现“同意符、同声母、同韵母、同调符不同字义”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就是在“意符”上再加上“区别符”。
这样,一个新体汉字,一般就是由意符、声母、韵母、调符、区别符五种元件构成的了。
为了使新体汉字在整体上气质统一,那么,表示声母、韵母、声调和区别符的笔画形式就应当是与其“意符”气质相同的笔画形式,即楷体字的笔画形式的。
为了便于书写,新体汉字应当尽量达到最简,所以,构成意符、声母、韵母、调符、区别符的笔画,都应当最简,并且,不会因为今后字数的扩展而增加新体汉字的笔画数量。
这样的新体汉字,称为“意、音双表汉字”。具体书写方法如下:
一、
汉语拼音符

(注:第一行是拼音字母,第二行是例字,第三行是键盘码)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意音双表汉字”在实质上说,就是把间接表音的“形声字”改为用“汉式拼音字母”直接表音的形声字。仅仅这样一改,就消除了现在汉字楷体所带来的一切难题。
1、人们只要学会了425个组字基元(本应是429个,因为调符阴平为空,“衣、乌、鱼”声母、韵母相同。其中有拼音字母67----实际声母是30个,韵母是37个;调符5个;意符区别符19个;意符338---楷体汉字的部首或独体字)和构字规则,就会读、写所有的新汉字,真正成了“学少知多”的文字。
2、“意、音双表汉字”的意符(是楷字的独体字)和音符(是拼音字母和调符),都可以是标准件,每个字可以由“意符”和“音符”合并而成。如果做一个“意、音双表新汉字”的中文键盘,再以这425个基元为对象编一个组字程序,电脑里只要存储了425个基元字模,用键盘从425个字模库中调出组字元件,按钩字规则排布到屏幕上,就组成一个整的新体汉字了。这就可以打出任何新汉字来,不存在字库限制的问题,不会有重码字;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可以盲打。这就同英文输入法一样了。而目前所有的汉字输入法,其实都是从汉字库里向外“搬”整字的,所以,任何输入法也不能做到“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更重要的是,用这425个汉字基元可以建立起独立的汉字信息系统,再也不必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了。
3、如果以3000个常用字算,平均笔画数量与现在的简体汉字的基本相等;如果以15000个汉字算,平均笔画数要比现在汉字少得多;并且组字比现在的字有规律,加上意符和声音的提示辅助,会使人容易记忆和反应比较快,所以手写速度不会比写楷体字慢。
4、就像隶字保留了篆字的基本特征一样,“意音双表汉字”也保留了现在楷字的基本特征。
所以,只要认识现在汉字的人,就很容易认识“意音双表汉字”,反之,也是一样。因此,它完全可以与楷体字混用,可以实现新、旧汉字的无缝连接。既然能够无缝连接,就不存在新、旧汉字文盲、历史文化断层和转换的经济成本等等问题了。
5、“意音双表汉字”具有无限的吸纳性和扩张性,并具有极其长久的稳定性。可以用429个字元组建出3564210030*37*5*338*19=35642100)个意、音双表汉字来。今后,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组字基元必然不断增添,但不会造成新汉字系统出现混乱。每增添一个声母,可以增加963300个新字;每增添一个韵母,可以增加949050个新字;每增添一个调符,可以增加7128420个新字;每增添一个意符,可以增加105450个新字;每增添一个区别符,可以增加1875900个新字;(当然,以上的计算数字,是理论数字,实际上因为语言音域的不均匀,组建的字数是略小于理论数的)。而且这种双表汉字的笔画数最多的不会超过29画,不会出现因为字数的增加导致笔画数增多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因为字数的增加而造成新汉字系统混乱的现象。
这种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和规律性新汉字系统,既便于人的记忆、书写,也便于机器处理了。前面提到的目前汉字楷体存在的一切缺点,就不复存在了,目前汉字所遇到的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了。新汉字系统成了“理想的文字”系统了。汉语系的人们,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文盲了;汉字将成为世界上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记忆和书写的文字,汉语也将完全地成为世界上最好学习的语言。
综上所述,汉字具有从表意文字发展成“意、音双表”文字的内在素质和客观必然性。我们这一代人不改它,我们的后人早晚一定要改的。改的越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越快。
(说明:本章有24张图表,因为此处的贴图尺寸太小,不能上传.要见全文者,可以打开"中国语言文字网"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的"百家论坛"的"学术讨论"版块)

第10章

问题讨论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7 15:54 , Processed in 0.0742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