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9|回复: 1

对同义手段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希杰  聂  焱 来源:http://tieba.baidu.com/f?kw=%CD%F5%CF%A3%BD%DC
         
    摘  要:意义问题对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意义”可分为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同义手段也相应地分为语言的和言语的。“同义手段”的有无关涉到修辞和修辞学能否存在;利用“转换”这一方法可探寻到 “形”和“义”的关系,从而也可探询到部分同义手段的成因。王希杰在语言研究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同义手段”说这块阵地。并对“同义手段的选择”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一个同义手段理论体系,这是同对语义学的一个新贡献。

     关键词:意义  同义  语言同义  言语同义

  0  引言

聂 焱:刘焕辉先生在第十九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宣读的论文《中国修辞学的新发展及其他》中指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的新发展,就是从改变旧的修辞观念开始的。……这可以王希杰和张志公的意见为代表。……两人都把修辞手段归结为同义形式的选择——这在认识上是一大进步。近年来中国修辞学界涌现出来的一些研究新成果,基本属于这种认识的产物。”[1]你也曾说:“同义手段说的出现是80年代中国修辞学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80年代中国修辞学走向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原因或推动力之一。” [2] 王先生,现在我们谈谈同义手段,好么?

王希杰:好呀,这个题目是值得一谈的。

   一  同义手段研究的价值

聂 焱:同义手段是中国修辞学界的热门话题。对同义手段,最关注最重视的是你。你长期关注这个问题。《汉语修辞学》中你举的曹操《赐袁涣家谷教》中的“郎中令”、“曜卿”、“袁涣”等例子,说明文革期间,“评法批儒”时候,你还在思考同手义段问题。关于同义手段,你的成果最多,也最科学;学术影响也最大。

王希杰:是不是最科学,那不是我自己或者某些个人说了算的。说长时间地关注,这倒是事实。我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就接触到苏联语言学界的同义理论,也阅读过高名凯教授关于同义问题的论文,那时候,我们不同意高先生的“言语”的定义,但是在同义手段理论方面,我们同他并没有分歧。那时候,我主要是观察多种多样的同义现象,例如:作家改笔,同一文本(古代经典,外国经典)的不同译文,古代文献的异文,等。文革后我的论著中偶然可以见到一些那时候收集的、文革期间没有毁弃的例子。但是那时候,没有想到理论体系问题。只是一种爱好而已。

聂 焱:你的同义学说影响最大,这不是恭维话,你的同义手段学说被许多人所引用,就是一个证明。你的理论更趋完整、丰富和系统化。你在《修辞学通论》中,从“意义和同义”、“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同义词语和同义句式”、“同义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展开了对同义手段理论的充分论述,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而又与语言运用的其他问题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
王希杰:我自己真的并没有想那么多。我不是一个整天思考如何建立理论体系的人。我只是随意说说自己的想法而已。

聂 焱:同他人相比,你的同义手段理论的覆盖面更广、更具有解释力。你运用同义手段理论解释了许多言语现象和手段,几乎涉及了言语交际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那些过去难以解释的言语事实,如对比喻、双关等修辞格的研究,对显词和潜词问题的研究等,而最终使得同义修辞学的建立成为一种可能。
王希杰:我是有些相信我的说法是有解释力的。这样,我才有信心继续下去。如果我的说法没有解释力,那么我早就丢开了。至于同义修辞学,我一开始就认为是可以建立的,以同义说为纲领来建立一个修辞学新体系,就是说,把所有修辞现象都运用同义手段学说来阐释。

聂 焱:请问,你为什么如此重视同义手段问题?

王希杰:原因是,意义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意义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普通人所最关心的问题。我以为,人类其实是一种意义的动物。追求意义是人类的本能。人是为意义而生存的。就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来说,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或者说,语言学家的目标就是建立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

聂  焱:是这样的,“意义”问题是诸多学科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文艺学、语用学、修辞学等都关心的问题,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交叉点,更是语言学无法回避而必须研究的重大问题。只要涉及到人类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语言交际活动,就非得涉及到意义问题。

王希杰:语言世界的奥妙就在于,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称对应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不对称不对应现象,就给语言学家带来了许多麻烦,但是也成就了语言学家,或者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说,语言是人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家园就是一个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精神家园当然也就是一个意义的花园。

聂  焱:精神家园是一个意义的花园,我赞同你的观点。

王希杰:人类是一种意义的动物。人是为了意义而生存的。没有意义,人就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没有意义,就是荒谬、焦虑、恐怖、痛苦;意义的发现给人以安定快乐感。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给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就此而言,人类是能赋予世界“意义”的动物。

聂  焱:你的学生李晗蕾博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写的《重读〈汉语修辞学〉》,就是从语义学角度切入的。

王希杰:李晗蕾博士的看法我是赞同的。

聂  焱:“语流义和语流义变”、“情景义和情景义变”概念的提出,“不仅为修辞学,也为词汇学和语义学,提供了一种演绎的研究方法,将这种方法与归纳法结合起来,可以更有力地解释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演化和发展。” [3]我也认为,《汉语修辞学》不仅仅是修辞学著作,在语义学方面也是有所建树的。

王希杰:我只是随意而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语义理论。多少能够对他人有所启发就很满足了。

二  语言同义和言语同义

聂  焱:你一再论述同义手段,你说:
“所谓同义手段,就是某一个零度形式和它的一切偏离形式(包括正偏离和负偏离、显偏离和潜偏离)的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关系距阵、关系网络。这个模式是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的统一体。” [4]  

“所谓同义手段,就是某一个零度形式同它的一切偏离形式(包括正偏离和负偏离、显偏离和潜偏离)的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关系矩阵、关系网络。这个模式是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的统一体。” [5]

“修辞学研究同义手段,主要是研究它的运用,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如何选择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个选择的原则就是得体性原则。” [6]  

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同义现象的本质特征。

王希杰:我以为,同一个概念是可以下多个定义,我并不认为我的某一个定义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任务,可以下不同的定义。

聂  焱:1981年,你发表了《修辞的对象及其他》(《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该文不仅明确指出:“修辞学的对象是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而且对同义手段进行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你认为:“修辞学上的同义手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体系中的同义手段,二是言语表达中的同义手段。”在以后的1981年4月写成、1983年发表的《论同义手段》[7]中,你又一次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你指出:

“本文的基本出发点是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语言体系中的意义和言语表达中的意义”。在修辞研究中,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必然会推动修辞学向科学化、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意义’和‘同义’这些问题上,只有区别语言和言语,才能够向科学性方面迈进一步。”  

索绪尔提出区别语言和言语促进了现代语言学在科学化精密化的大道上飞速发展,是对现代语言的重大贡献,你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引进修辞学,然后进一步区分了语言的词语和言语的词语、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等等,我认为,这是对现代语言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王希杰:“贡献”之类词语还是少用的好。既然我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当作一种方法论原则,又长期在高等学校里讲授语言学,那么这样的一些想法就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如果说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论原则,那么语言的意义和言语的意义、语言的同义和言语的同义的区分,也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在我看来。

3 对同义手段的再认识

聂  焱: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义手段理论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在同义手段理论研究上最有成就最重要的一位人物就是你。除了在一系列的文章中论及同义手段问题之外,你还相继出版了四部力作:《修辞学新论》(1993 年)、《修辞学通论》(1996 年)、《修辞学导论》(2000年)和《汉语修辞学》(修订本2004年),在这些著作中其中都贯穿着同义手段理论。这一时期你的同义手段理论研究的特点是:革新了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你从语言、物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平面、潜和显、零度和偏离等角度来综合考察同义手段现象,运用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思想,分析同义手段选择的规则和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看,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
王希杰:语言和言语的确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三   同义手段与修辞学

聂  焱:你对同义手段的本质、同义手段选择的本质和意义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你说:

修辞学首先应当认识同义手段的本质。所谓同义手段的本质就是同义手段在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索绪尔在语言中区分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聚合关系是属于系统的,组合关系是属于过程的。同义手段就是存在于系统之中的,它是一种聚合关系。而对同义手段的选择,则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它表现为组合关系。[8]  

就任何一种语言系统而言,它的语言单位的全部关系就体现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包括语义的和语法的。你把同义手段归结为聚合关系,把对同义手段的选择归结为组合关系,进而用索绪尔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这一对著名的语言学范畴来解释同义手段的本质和同义手段选择的本质,同时也就确定了同义手段和同义手段选择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不单是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解释同义手段,还同时是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解释力的一次新开掘。

王希杰:我是把索绪尔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原则来看待的。

聂  焱:你还把同义手段和同义手段选择的有无提升到了修辞活动和修辞学能否存在的高度来认识。你说:“如果没有同义手段,任何交际者在任何交际场合对任何一个话题,只能用同样的语言材料,那么就没有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不存在什么修辞活动,也就不可能产生出修辞学来。” [9]而实际情况是:任何一个交际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提高表达的效果,都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话题、交际目的和语言环境的需要来选择可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语言材料。正因为语言中有大量的同义手段,于是同一个事物、思想、观念、感情就有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们适应不同的交际场景和不同的交际目的进行选择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就产生了修辞活动——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根据交际环境的需要对同义语言手段进行选择的一种活动。这个活动就蕴藏着修辞——适应语言环境的、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那种同义手段的选择规律规则。据此,你认为:“修辞活动就是同义手段的选择活动,修辞,是同义手段选择规律规则的总和。修辞学就是一门选择同义手段的学问。” [10]因此,在你看来,同义手段的有无是修辞学有无的必要条件。这就又从修辞学的角度揭示了同义手段的重要意义。

王希杰:我一向认为,可以以同义手段为纲,构建一个修辞学新体系。在同义手段的框架之内,描写全部修辞现象,阐释所有修辞学问题。

聂 焱:这是你的一贯主张,其实,你也是这么做的,在你的《汉语修辞学》中,在《修辞学通论》、《修辞学导论》中,同义手段都是贯穿始终的,只不过是草蛇灰线式的,时隐时现,或者说像血脉似的,在深层涌动,在表层没有十分明显的迹象、看起来若有若无罢了。你说,我说得对吗?

王希杰:对!是这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聂 焱:前面我已经说过,对于同义手段的研究,你的成果最多,最科学,学术影响也最大。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你把它同修辞和修辞学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始终如一地坚持研究。曾研究过同义手段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是只放一两炮就撤离阵地了,而你则是自从上了这块阵地后就没下来过。你把“同义手段”同“修辞学系统”或明或暗地联系起来。我以为,如果不以同义手段为贯穿线,建立的修辞学体系就没有内在机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系统。如在最能代表你的学术水平的《修辞学通论》中,你不仅以专章全面阐述了同义手段,还用同义手段将三组基本范畴——四个世界、零度和偏离、显性与潜性同得体性原则连结起来。“如果说,三对相互对立而联系的基本范畴是现代修辞学的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是修辞学大厦的一个最可靠的基础,得体性是这一大厦的验收标准(目标),那么同义手段则是由基础到成品目标的实现手段,它作为一个二级概念将一级概念和三级概念加以贯通,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修辞学通论》中,‘同义手段说’获得了新的张力。” [11]
4 对同义手段的再认识

再如,继《修辞学通论》之后,20世纪最后一年,你的《修辞学导论》问世。在这本书里,你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同义手段学说,并把它同修辞学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修辞活动之所以能够出现和存在,这就是因为一样话完全可以百样说,不同的表达手段的表达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有好坏之别。既然一样话完全可以百样说,这就需要进行选择。这些同义手段的选择就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同义手段,于是就产生了修辞和修辞学。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就是修辞活动,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规则的学问就是修辞学。这就是说,修辞学不是别的,它就是研究同义手段选择过程中存在的规律规则的一门学问,同义手段选择就是修辞学研究的全部内容。这里,同义手段学说同修辞学的重要性又得到了强调。
  
王希杰: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认为同义手段问题是修辞学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呢!
聂 焱:你对同义的分类十分精细。如在《语言学百题》(修订本)里,你把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广义的同义手段和狭义的同义手段之间的关系用下表反映出来:

理性同义手段

指称同义手段          狭
                 词汇同义手段   内涵同义手段          义
                                     色彩同义手段          同           
     语言同义手段                  风格同义手段          义
                            显性语法同义手段      手              狭
语法同义手段   隐性语法同义手段      段              义
广                                  ……                (1)             同
义                                                                        义
同                                     语流同义手段       话题同义手段    手
义                   狭义言语同义手段                     替代同义手段    段
手                                     情景同义手段       联想同义手段   (2)            
段     言语同义手段                                       情感同义手段
                                      ……                                                                                 
                                (内容、信息、思想)——同息手段
                        
从表中可看出,最广义的同义手段包括语言的和言语的 ,狭义的同义手段有两层 :一是仅指语言的 ,二是包括语言的和狭义言语的。区分语言体系中的同义手段和言语表达中的同义手段是就“义”的性质而言的,抓住的是静态和动态的区别。
这张表可以作为同义修辞学的纲领。

你的思想很细密,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握得住的。

王希杰:我希望你们不要受这张表的束缚。

我年轻的时候,很佩服丹麦叶尔姆斯列夫,他得思想非常得严密。“内容的内容”和“形式的形式”就会把一些人搅昏了头的。

聂焱 :你把意义分出那么多种类来,在这个方面你是第一人。我佩服你的思辨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林万菁教授评价你的“同义”的研究时说:

“其特点是细而不琐繁而不碎。就整体概念而言,如此讨论。不失为‘寻根究底’的一种探索方式。既能见木,也能见林。林木互见,的确为修辞学注入科学的元素,使得修辞研究更能突出论证的过程,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主观的比较或个别的铺陈。这也就是说,以‘同义’概念分析语言手段的选择,使之配合修辞效果,使之显现修辞功能,从而让用语者与研究者了解其修辞上的意义。” [12]

林先生的评价是准确的。你在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又进行了概括和综合。

王希杰:语言学中的意义,一定是由一定形式负载的意义,没有某种形式作为载体的意义,不是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意义,例如,连自己也说不出来的那种意义!或者运用非常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打一个大大的耳光、送两瓶茅台或者一把鲜花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语言学中的形式是负载着传递出某种语言意义的形式,不负载、不传递语言意义的形式,在语言学花园里是没有地位的,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意义和形式都是导致多样的,多层次多等级的。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和语法学研究语言的导致多样的意义和形式,修辞学就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同义、多义和歧义的模式。

5 对同义手段的再认识

聂焱:你运用“转换”原理揭示“义”和“形”的关系。“义”和“形”是语言符号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义”是“形”的内容,“形”是“义”的载体。“义”和“形”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语言符号有一义一形的,有多义多形的;有多义一形的,有一义多形的。多义一形就是“同形异义”现象;一义多形就是“同义异形”现象,即同义现象。在语言研究中,你有意识地运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转换”原理和原则来解析“同形异义”和“同义异形”现象。

四  方法和方法论

聂焱:你的同义手段学说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重要的原因是,你更新了研究方法。你重视方法论原则,你在方法问题上是很自觉的,你善于运用多种方法。
王希杰:我从不刻意追求某种方法。

聂焱:你突出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你主张运用了多种方法。你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例如,“转换”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指把一个句子的深层结构(deep  strueture)投射、衍生、变化成为表层结构
(surface  strueture)。利用转换手法,通过句法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可以发现语言现象的(1)变动不居中相对稳定的本质即变换下不变性的规律或(2)变换前后的本质差异及出现差异的原因或条件,以达到揭示研究对象性质的目的。在语言研究中,“转换”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状态观察语言现象性质的方式。通过转换,不仅可以发现:转换前后出现本质差异的现象是同形异义现象,即多义结构或歧义结构,还可发现:在变动不居中具有相对稳定本质的现象是异形同义现象,即同义手段。

王希杰:把语法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学说运用倒修辞学中来,这就是移植法。
聂焱:在《汉语修辞学》中,你提出语流义变,这是语音学中语流音变的成功地移用。
在《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第四章“意义”中,你以“形”和“义”为坐标轴,把句法结构分为“同形异义”和“同义异形”两种类型,自觉引入美国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分析原则和方法,对“形”和“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描写和归纳,并分析了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歧义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排除歧义的方法。你认为:“同形异义”和“同义异形”两种结构中的“形”可指书写形式、语音形式、词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而与之相应的“义”则都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可指词汇意义、结构意义(语法意义)、语义关系,也可指比喻义、引申义和各种修辞用法,还可指和客观事物特定的对应关系以及话语的内容(说写者的思想感情)等。

王希杰:在我自己,这可能是不自觉的。

聂焱:不,你其实是很自觉的。在《修辞学通论》中,你明确提出运用“转换—生成”原理,能揭示同义异形现象产生的机制。你说:“凡是从同一个深层结构投射、衍生、变化而来的表层的句子都是同义手段,在表层结构里具有平行的、并列的、对应的关系,有条件地相互代替的句子,就是同义手段。推而广之,在修辞学里,凡是从同一个深层结构投射、衍生、变化而来的修辞方式,也就是同义手段,凡是在表层结构里具有平行的、并列的、对应的关系,可以有条件地代替的修辞手法,也都是同义手段。” [13]

王希杰: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野火撒一种方法论原则。我认为,理论是可以转化为方法和方法论的。

聂焱:你的四个世界的理论也可以转化为方法论原则。在《修辞学通论》中,你说:“真正科学的修辞学就是从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考察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得到的规律规则的理论体系。”(76页)而“在引进了四个世界的理论之后,也就可以把‘同义手段’中的‘义’分化为四种:语言世界的意义、物理世界的意义、文化世界的意义和心理世界的意义。”(263页)于是,就可以把同义手段分为四个世界的同义手段,即语言世界的同义手段、物理世界的同义手段、文化世界的同义手段、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现在有些年轻学者就是把你的诗歌世界的理论当作一种方法论原则来运用的。有人运用四个世界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和某些文化现象。

6 对同义手段的再认识  

王希杰:我当然高兴,但是又怕误导他人。我应当再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聂焱:现代汉语中的句法转换的方式和类型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根据“转换”理论,我们可以演绎出:句类中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型中的单句、复句可有条件地相互转换;句式中的“把”字句、“被”字句、一般带宾主谓句等可有条件地相互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列举句和分承句也可有条件地相互转换;此外,复句和句群、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等等,都可有条件地相互转换。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的语言结构都是同义手段。  

王希杰:我主张修辞学家向语法学家学习。修辞学家应当把语法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修辞学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语法学家发现了一些新的语法意义,潜性语法意义,就为修辞学家的同义手段开拓了新的思路。

聂焱:你正是利用“转换”这一方法探寻到了“形”和“义”的关系,从而也探询到了部分同义手段的成因,这既是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解释力的开发,又是对语义学、对同义手段研究的一个新贡献。


注释:

[1]刘焕辉:《中国修辞学的新发展及其他》,《修辞学习》,1987年第2期
[2]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317页
[3]李晗蕾《重读汉语修辞学》,见聂焱主编《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96—97页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59—260页
[5]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60页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07页
[7]《丹东师专科学报》1983年第1期
[8]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63页
[9]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04页
[10]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04页
[11] 聂焱主编《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388页
[12] 林万菁(Lin buan chay)《论王希杰修辞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3]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92—293页

参考文献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 何伟棠主编:《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尧海萍 《论王希杰修辞学“三一”理论的对立同一观》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6卷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08:55 , Processed in 0.1423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