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09-4-5 11:02 编辑 % `' ~# J: C% n- ~6 ?/ g! T( u8 {
1 ^& [" _) }1 D; A- s. D" n
作者:张 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天益 2009年3月13日
b! w! O9 Z3 ~, x/ l4 y
; ~2 K# M1 D, j9 S* y& R4 O* X- K在职官员拿博士学位,是近年来官场的一大时髦。据《半月谈》杂志记者调查:“一些国家部委领跑了‘官员博士化’进程,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 K+ o4 B E Z: I: x
5 E: S( h; J* c$ q6 `( O! v0 m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身在官方研究机构,具有官衔级别的人之外,真正的在职官员,成天忙于公务或者应酬,在现今严进宽出的学术体制下,要想真刀实枪地通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事实上几乎没有可能。在读博期间完成学业,通过课程考试、综合考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脱产来听课。最后的博士论文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了。但正如《半月谈》记者调查显示的那样,但凡官员读博,学校是有绿色通道的,有些学校官员还装模作样的来一下,考一考,或者请秘书代办一切;有些学校,只要官员级别足够高,连样子都不用装,最后来戴方帽子就行了。正因为如此,在职官员拿博士帽,蔚成风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 h e4 P+ q3 g {% a9 h
' h8 S# r2 R0 C5 |! U j毋庸讳言,这种潮流的结果,是双向的腐败。在官场,导致了所谓知识化或者知识型干部的掺水变质;在学校,则导致了学风大坏,其他学生有样学样,教授博导腐化堕落,人格卑下。都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里其实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权学交易。为了分一点官场余沥,有些教授博导甚至谦卑到了对自己的官员弟子低三下四的地步。 # t l2 Z; d. G }! t# K- l; i
2 R8 g/ D& c( v1 R& n% T# p& ^
但是,至少在目前,官员读博,还是一件光彩事。说它光彩,是因为官员读博,在学校和官员来看,属于双赢,一个拿到学位,一个得到资源。事实上,不仅是学位和资源,后面还有地位和荣耀。哪个大学的校庆,在列举自己培养了多少人才的时候,不是把出了多少省部级官员(如果档次低点的学校,地级也凑合了),放在首位?有谁在乎到底这些人是怎样成为该校博士的?反过来,那些拿到学位、或者有在读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官员,在电视上介绍他们的简历时,也忘不了炫耀他们的学衔,以示自己属于知识型人才。显然,没人在意那博士方帽子下面的猫腻和污秽,大家看到的都是方帽子上面的光彩,并因为这种光彩感到自家也金光四射。
# N, H3 D+ s- Z $ F$ w+ ~' ^: ~
一个能让众多高官来读博的大学,其地位不言而喻的高;反过来讲,有了这样有地位大学的博士头衔,官员的晋升,也有了相应的保障,至少在干部考察的时候,有得可说的了。如果哪个地市级官员在哪个大学拿到学位之后,升了上去,那么,这个大学就会非常自豪地认为自家既慧眼识人,又善于培养,尽管这个人可能连一个整天都没在学校里待过。如果“培养”的这样的官员多了,学校自然档次也会因此而升高——资源多了,课题就多,课题多了,成果就多,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就靠前。对于大学来说,简直等于无本万利的买卖,什么事没费,就换来这么多好处,岂止是双赢,三赢、四赢都有。
2 L% n$ }7 B- A
& b3 P9 P5 c6 l0 z* b# U! h* F$ J然而,世界上的事,总是平衡的,有赢的,就有输的。官员赢了,大学赢了,博导也赢了,但官场和学校的风气输了,从根本上讲,官场和大学都输了,大学变成了官场,加速了学风的堕落,而官场充斥了冒牌货,这么多高档次的真的假文凭,连清理都难。 ( M4 ^0 e9 x' e4 I2 Z7 q6 b
% ^# r6 y6 ]- M$ f' o3 [
在职官员拿博士,是大学官场化的一种风向标式的表征。只要我们的大学,本身就像一个衙门,所有的评价体系,都充斥着官本位气味,那么,官员通向博士方帽子的绿色通道,就会一路畅通,个别学校个别教授宣布不招在职官员,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 Y: Q: l" o1 C" U8 N' `0 `) `
- W/ D1 G) S0 Q: F8 a8 q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9年3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