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aha--2

“团长”带领电视走进“母语剧”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团长》获专家力挺 方言对白非常精彩
来源:http://yule.sohu.com/20090313/n262777326.shtml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江苏卫视等四大卫视热播,过高的关注度和期望度引来了不少话题,它里面囊括多种方言的现象也成了热议话题。最近,因在《一虎一席谈》炮轰山寨现象而出名的人文学者裴钰在网易博客力挺《团长》,认为该剧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是“母语剧”鼻祖。

  《团长》比《亮剑》制作精良 预示“母语剧”时代来临

  《我的团长我的团》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 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该剧被称为一部方言大杂烩的电视剧。裴钰在接受网易独家专访时称:“该剧比《亮剑》要制作得精良,部正剧出现了艺术的巨大创新,就是基本用方言当作对白,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这在喜剧方面很平常,但在主流正剧,提高到战争和人性思考的层面上,则是第一部,预示‘母语剧’时代来临。”裴钰对于“母语剧”和“方言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解释说:“‘母语剧’等同于‘方言剧’,‘方言剧’这个名称,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今天,从现代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方言是我们的母语,那么,就应该用一个国际文化的标准概念来称呼它,所以,我说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母语剧’鼻祖。”他还建议,以后国内的电视剧要多用方言拍摄,提高方言普及度。

  《团长》方言不标准可以原谅

  《团长》播出后,主角“不辣”的湖南话被网友指出相当的不标准,剧组方面也承认演员在方言方面有问题,很多演员本身都不是说剧中那种方言的,是为了演这部剧特意去学的。对于这个瑕疵,裴钰接受网易独家专访时称值得原谅:“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给《团长》的方言挑错,对方言的地位长期忽视,演员说不好方言,说不准方言,这不是演员和导演的错,而是我们的语言教育存在着问题,普通话推广做得很好,同时,对方言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裴钰简介

  人文学者、资深媒体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北京《竞报》、《华夏时报》等媒体专栏作家;网易、凤凰网、人民网等网站特约作家。之前因上《一虎一席谈》炮轰山寨现象而成网友热议对象。

  裴钰博客原文节选: “团长”火爆,中国电视的“母语剧”时代来临

  如今,《我的团长我的团》火爆大江南北,各地收视率一线飘红。该剧的火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层面的原因,“团长”一剧的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 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所以,“团长”是一个标志,表明“方言剧”在全面走向复兴,中国电视的“母语剧”时代到来了。

  在这里,我特别要分析一个人物,迷龙,他最大的人物特点是“真性情”,他一口东北腔,更是白山黑水文化塑造的人,他那么率直,那么感性,那么自然,那么本性,他能在大雨中洗澡洋洋得意,他不懂得中庸之道,一个猪肉炖粉条,让他一下子思乡心切,他为了回家可以不顾一切,我们说,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方言的使用,变得丰满,变得立体,也让人性的冲突能够直接而又顺利的体现出来。剧中的人物,说着不同的方言,导演和编剧希望用方言来让观众更快、更便捷地理解人物性格,这一点,“团长”做得非常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团长》获专家力挺 方言对白非常精
来源:http://yule.sohu.com/20090313/n262777326.shtml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江苏卫视等四大卫视热播,过高的关注度和期望度引来了不少话题,它里面囊括多种方言的现象也成了热议话题。最近,因在《一虎一席谈》炮轰山寨现象而出名的人文学者裴钰在网易博客力挺《团长》,认为该剧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是“母语剧”鼻祖。

  《团长》比《亮剑》制作精良 预示“母语剧”时代来临

  《我的团长我的团》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 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该剧被称为一部方言大杂烩的电视剧。裴钰在接受网易独家专访时称:“该剧比《亮剑》要制作得精良,部正剧出现了艺术的巨大创新,就是基本用方言当作对白,把方言当作了主要的艺术手段,这在喜剧方面很平常,但在主流正剧,提高到战争和人性思考的层面上,则是第一部,预示‘母语剧’时代来临。”裴钰对于“母语剧”和“方言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联,解释说:“‘母语剧’等同于‘方言剧’,‘方言剧’这个名称,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今天,从现代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方言是我们的母语,那么,就应该用一个国际文化的标准概念来称呼它,所以,我说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母语剧’鼻祖。”他还建议,以后国内的电视剧要多用方言拍摄,提高方言普及度。

  《团长》方言不标准可以原谅

  《团长》播出后,主角“不辣”的湖南话被网友指出相当的不标准,剧组方面也承认演员在方言方面有问题,很多演员本身都不是说剧中那种方言的,是为了演这部剧特意去学的。对于这个瑕疵,裴钰接受网易独家专访时称值得原谅:“我们应该宽容地看待给《团长》的方言挑错,对方言的地位长期忽视,演员说不好方言,说不准方言,这不是演员和导演的错,而是我们的语言教育存在着问题,普通话推广做得很好,同时,对方言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裴钰简介

  人文学者、资深媒体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北京《竞报》、《华夏时报》等媒体专栏作家;网易、凤凰网、人民网等网站特约作家。之前因上《一虎一席谈》炮轰山寨现象而成网友热议对象。

  裴钰博客原文节选: “团长”火爆,中国电视的“母语剧”时代来临

  如今,《我的团长我的团》火爆大江南北,各地收视率一线飘红。该剧的火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层面的原因,“团长”一剧的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 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所以,“团长”是一个标志,表明“方言剧”在全面走向复兴,中国电视的“母语剧”时代到来了。

  在这里,我特别要分析一个人物,迷龙,他最大的人物特点是“真性情”,他一口东北腔,更是白山黑水文化塑造的人,他那么率直,那么感性,那么自然,那么本性,他能在大雨中洗澡洋洋得意,他不懂得中庸之道,一个猪肉炖粉条,让他一下子思乡心切,他为了回家可以不顾一切,我们说,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方言的使用,变得丰满,变得立体,也让人性的冲突能够直接而又顺利的体现出来。剧中的人物,说着不同的方言,导演和编剧希望用方言来让观众更快、更便捷地理解人物性格,这一点,“团长”做得非常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团长》南腔北调大杂烩 网友总结方言教程
来源:搜狐社区 作者:团长不了情

一.老北京话

  代表台词:‘你大爷的’

  白面,无疑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白面儿,则肯定是毒品。

  白面,无疑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白面儿,则肯定是毒品。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儿音,这就是北京方言中儿音在表述对象的质时的重要作用。

  北京方言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人我们关注着北京方言的存在和发展,本文就北京方言中的儿音谈一点拙见,不想哗众取宠,只想抛砖引玉。

  因为特定的地域属性,所以,北京方言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浓厚的胡同井市文化特征。北京方言上口、入耳、生动、平和。喻事简洁明快,言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乏深刻诙谐。北京方言的躯体中涌动着北京人的豪情,是北京人的骄傲。

  近年来洋文化的渗透,四百万外来人口语言多样化的冲击,以及北京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危旧房屋拆迁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至使很多大大小小的胡同儿正在悄然消失或是已经消失,北京方言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作为北京方言载体的北京人的人口结构也同样在不断改变。这些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北京的方言。但是,方言毕竟遵循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方言也在改变着自身,它对外来文化既不可能兼收并蓄,也不会一律拒之门外,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北京方言中儿音的使用机率很高,并且在北京的方言中占踞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如此,儿音的应用是否正确还关系到对话的语感、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甚至关系到被表述对象的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儿音和与儿音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我们不妨先从北京早年的一首儿歌说起,其中有这么一句:“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是一句北京人妇孺皆知的儿歌,没上过学的小孩儿都会说,说话时如果你把这句中的三个儿音去掉,北京人一定会骂你:“酸文假醋装孙子”,让你“把舌头撸直了”再说话。我们稍加分析就可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儿音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地方的语言习惯,它的确关系到表述对象是否已经表述清楚。“小小子儿”是指乳臭未干的小男孩儿;是大人对小孩儿的称呼,其中包含着大人亲昵的感情成分。“小小子”则不然,首先,这两“小”字的重叠就是错误,小子就是小子,例如:可用好、坏来修饰或用“这”字来指定。小子多是指学生、小伙子、青年这一年龄段的男子,因此,小子不可能成为“小小子”;其次,小子多为平辈人之间嘻笑怒骂时的称呼,闹急了指着鼻子嚷:“你小子如何如何”,这里所称的小子则为贬义;也有长辈对年轻人称小子的,这时的称呼不仅不是贬义,反而是认同肯定赞扬的意思。同理,“门墩儿”不可说成“门墩”,“媳妇儿”不可说成“媳妇”。一个儿音的有无,至使表述对象谬之千里。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儿音在北京方言中的重要性。

  那么,北京方言的儿音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遵循哪些规律呢?

  1、北京方言的儿音大都附着在名词的后面,例如:“红花儿”、“绿叶儿“、“小草儿”等,也有附着在动名词后面的情况,但很少,例如:“屁颠儿屁颠儿”(高兴的样子)。附着在动词后面是极个别的情况,例如:“玩儿家伙”(存心耍弄别人)。

  2、北京方言的儿音发音时与附着的字几乎同时发音,并以该字字音为主,同乐谱中倚音或滑音的发音十分近似。例如:“红花儿”不可说成“红、花、儿”,“绿叶儿”同样不可说成“绿、叶、儿”。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羊儿在地上吃草,鱼儿在水中畅游”这里的儿音要单独发音,否则,与北京方言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不相符。

  3、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关系到所表述对象的质。一般来讲所表述的物体较小、细、窄、少的则加儿音,反之,则不必如此。例如:“东直门大街”和“东直门南小街儿”、“森林”和“小树林儿”、“大米”和“小米儿”、“板凳”和“板凳儿”、“绳”和“绳儿”、“前门”和“前门儿”等等,如去前门购物,说成去前门儿购物就是笑话儿。该加儿音的不加儿音或是不该加儿音的加了儿音都是错误的。当然,也有类似“大碗儿茶”、“大腕儿”等不同情况。只要我们注意留心体味其中的区别,就可以很快地把握这一点。

  4、北京方言中的儿音蕴含着较为亲近、喜欢的情感色彩。例如:“小小子儿”、“小丫头儿”等,都体现着对隔辈儿人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东北话

  代表台词:“‘瘪犊子’

  ‘干哈啊’,‘干哈玩意儿’,‘啥意思啊’,或者说‘这群瘪犊子玩意儿’,“小样我整死你 ”

  语言的地域方言极其丰富,蕴藏着大量宝贵的语言财富,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东北方言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由于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东北方言是随着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她吸收了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具有简洁、生动、直白、幽默、节奏感强的特点,并和东北人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粗犷性和开阔的豪放性特点。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由于东北的地域特点,使得东北方言产生了很多具有东北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词语,具有充满情趣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色”是臭美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川话

  代表台词:“龟儿子”

  四川方言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

  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

  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

  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 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

  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

  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 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 四川话的物量词,如: 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 道[tau213](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

    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 多[to55]: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fei55]:飞辣。 焦[tciau55]:焦苦。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湖南话

  代表台词:‘王八盖子地’

  从方言词汇的角度看,湖南方言错综复杂,虽然各个地区语音 差异十分明显,词汇面貌也有所不同,但仍反映出方言内部词汇上的一致性。以湘方言为例,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用词的一致性。普通话词汇中的"妻子",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堂客"(这个词也可以用来统称已婚女性,如"堂客们"),"儿子"、"女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崽"、"女",普通话词汇中的"女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郎",普通话词汇中的"女孩儿",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妹子"、"妹唧",有的地区说成"女唧"、"女崽"、"妹子家"、"女子家"。普通话词汇中的"小猪",湘方言区大多说成"猪崽子"、"猪崽唧"、"猪崽崽"。普通话词汇中的"翅膀",湘方言区大多说成"翼甲"[ie┐ka?。普通话词汇中的"理(理睬)",湘方言区大多说成"齿",将"不要理睬他"说成"莫齿他"。普通话词汇中的"没有",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冇得"。普通话词汇中的"什么",湘方言区大多说成"么子"、"么个"。普通话词汇中的"圆溜溜",湘方言区大多说成"溜圞的"、"臼圞的"。普通话词汇中的"找",湘方言区大多说成"寻"。

  第二、 构词法的一致性。湘方言的代表方言是长沙话,长沙话中有一些形容词非常形象,其中有一种形式是在一个单音节的前面加一个表示程度的、类似于前缀的语素,后面再加上"的,例如:

  "浸咸的":很咸;

  "沁甜的":很甜;

  "透鲜的":很鲜;

  "梆硬的":很硬;

  "嫩软的":很软;

  "巴酽的":很稠;

  "撇淡的":很淡;

  "溜清的":水或液体很清;

  "刮浑的":水或液体混浊;

  "冰冷的":很冷;

  "稀糟的":很乱;

  有些较特殊的名词后缀在湘方言中被普遍采用,例如"婆"有时不表示性别,只作为名词的后缀,如"虱婆子"中的"婆"只是作为标志名词的后缀,"虱婆子"既指雄虱,又可以指雌虱。

  第三、 词的语音形式的一致性。湘方言中,一些有特色的词的读音较一致。例如"蚊"在湘方言中大多读成[m"n]或[min],读中平调或高平调。"绿头蝇"在湘方言中大多读成"青头蝇","青"字读作[2′i?],带鼻化音色彩。

  除了上述一致性以外,湖南方言内部的词汇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现有:

  第一、 因风俗习惯造成的差异。例如长沙人将"霉豆腐"叫做"猫乳"[m"uoI•],是因为在长沙话中"腐"与"虎"同音,本地人忌讳说"虎",故将"腐"改读作"猫"。受长沙话影响较深的几个点也将"霉豆腐"叫做"猫乳",其余的地区大多仍称作"霉豆腐"。

  第二、 因来源不同造成差异。例如普通话中的"男孩",长沙话说"伢子" [?a?ts?],衡阳话说"俫子",永州话说"奶崽",临武话说"卵的崽"。

  第三、 因构词方法不同造成差异。例如湘方言中带"子"尾的词很多,但也有带或不带的区别,"公牛"的称说有"牛牯子"、"牛公子",也有的叫做"黄牯"、"水牯"等;也有的带不同的词尾,如"女孩儿",湘方言区主要说"妹子",有的叫"妹唧"、"女崽"、"女崽家",西南方言区则说"女伢儿"、"女儿"、"丫头"。

  第四、 因命名角度不同造成差异。例如长沙话称"蝉"为"蝉娘子",湘潭话说"叫哥哥",冷水江话说"闭晏斯"(拟声)。

  第五、 因沿用不同的古词语造成差异。例如表示"打结"的意思,长沙、益阳、湘潭、宁乡、衡山等地读作[t??ia],可以推测沿用的是古词语"缔";邵阳、城步等地说[t?au],可以推测沿用的是古词语"绹"。

  普通话和湖南方言都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所以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共同点是主要的,尤其是书面语和新词,除了读音不同,在词形和词义上与普通话完全一样。这种情况在湖南方言词汇中占多数,为湖南人学习普通话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南人学习普通话词汇,要对照自己的方言词,注意用词的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山西话

  在山西曲艺家曹强的相声《山西方言》中,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有一个人,“喝着水(fu),靠着树(fu),吃着红薯(fu),看着书(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

  这是晋南一带的顺口溜。晋南我还没去过,不大了解,不好妄加评论。据我所知,晋中太谷、祁县的方言中,至少一半的词,比如:水、树、书,发言亦是如此。语言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读书音和说话音有差别)。简单来说,普通话sh声母合口呼在山西方言中系统的白读作声母f。越是口语化的字词,白读保留得越完整。而事实上,山西话中sh和s、zh和z、ch和c的发音均难以区分。

  不过,严格说来,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外界对此并不了解。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一些极古老的文言词现在仍然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这样山西方言就显得很古老,也很优雅,极富韵味。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舁,共举也”。

  “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咥”(读die,阳平)―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咥,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

  山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能发出四个声调,而山西话里有,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xi)跟上”。山西话中继承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学习古汉语要比北京人容易的多。

  在山西方言里,我们说脏水、污水用的是“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在山西呆得久了,你会听到诸如“当夜长”“下乡”之类的口头语,一定大惑不解。其实,这些都不难理解,我要解释下就明白了。“当夜长”指的是值夜,而“下乡”则指休息,睡觉。一般我们会说会周公,寻梦乡,“下乡”即是由此简化而来。山西方言的形象生动尽在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云南话

  昆明话属汉语的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云南方言里面最有代表的标准话,形成于元代以来云南建省以后,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官话(当时的标准话)。由于历史上云南交通通讯不便,昆明话为代表的云南官话同内地的标准话渐行减远,有了不小的差距。但总的说来,还是同构成普通话基础的北京方言同属于现代北方方言,虽有差距,共同点还是非常多的。北方方言区的外地人,只要在昆明呆久一点,慢慢熟悉,还是可以熟练的掌握昆明方言的。所谓马普,其实主要是近代以来定居昆明的外省居民及其后代所使用的语言,今天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比如外省籍人比较多的大厂矿企业里面,讲马普这种特殊方言的就比较流行。

  说到昆明话,有两个问题不得不讲:

  第一是由于昆明官话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读音或者用词,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经常来到昆明或者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证。这一点,从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现代普通话是找不到了的。

  第二是昆明话已经在变了,二十岁的昆明人、4050的昆明人、6070的昆明人,三代人用词和发音已经大大不同。就“昆明”一词的发音,大家可以调查,究竟有几种,呵呵。这主要是由于对外交流空前频繁造成的迅速变化。

  中国的文字最早是描绘姿态与形象的,并不代表语言,也就是说,中国文字最早是表意的,而不是表音的。但自从形声字发明出来以后,中国文字里面“声”就比“意”占有了更大的地位,由此使得文字和语言经常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人可以凭借文字是全国各地的语言不至于分离得太远,而永远保持着一种亲密的相似。我们的文字实际上控制着语言,文字的统一也使得语言接近于统一。我个人认为,近现代以来交通通讯的便捷,有利于语言的进一步统一,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尤其是文化传承的差异,中国的语言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各地的方言还将会长久的保持下去。就是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各样的语言,也是同样存在的。在英语世界,英国口音,美国口音,澳大利亚口音,等等,也是不一样的。英国或者美国内部,不同地方的口音,也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中国的文字一直控制着语言,使得语言不至于过分的变动和分离,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文字追随者语言以适应新的需要和应用。太久远的不说,近三百年来西方外来语里面有好多词汇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文字和语言。近些年电脑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一些网络语言也同样步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存在方言的历史要远比文字的历史久远。中国文字大约成形于殷商时代,现有出土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上面的文字,从质量上和数量上来说业已成熟,那么早在夏代就有了可观的文字了。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中国的文字一直就处于同一的状态下,可是语言只是始终处于接近统一的状态下,除了标准话通行于历朝历代用于全国的交流外,各地的方言一直存在。从殷商时代的四千多个字,三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日常所需要的也不过四千多个字,或者尚且不需要四千多个字。现在我们只需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读得懂两三千年前的文字。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广东话

  粤语方言有十大特色

  一是音调、音节比较丰富。同汉语的主流北方语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有着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现代普通话只有阴平、 阳平、上、去四声,而粤语方言则有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声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 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由于音域宽广,朗诵古诗

  特别上口和押韵。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的深、心、金、簪四字粤语音同韵,而现代汉语却不同韵,所以用粤语方言更铿锵有声。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汉语。由于汉人入粤很早,就语言方面来说,离开中原越早,保留古汉语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语词在中原地区消亡了,却保留在粤语方言仲。如“索气 是西晋时的汉语口语,中原地区早不用了,粤语方言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类语词直到今天,还是沿用中原语音来读,如“来”,粤语方言念作“黎”。粤语方言中很多是古汉语,例如:

  食(吃)、行(走)、走(跑)、着(穿)、面(脸)、饮(喝)、俾(给)、斟(倒)、怒(骂)、晓(知道)、翼(翅 膀)、晏(迟)、滚水(开水)、倾偈(交谈)、下昼(下午)、趁虚(赶集)等等,都是古汉语。

  三是与吴越(楚)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如:须同苏,逃同徒,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等等。粤语称美好事物为“赞”,如今苏州、宁波等地仍用此语。粤语的“咁多”,实为吴越的“介多”。粤语自称我们为“我哋”,吴越“侬哋”,“侬”是吴越古音。吴越语的“黄、王”读音不分,两广的白话也同样如此。

  四是特殊词汇很多。如“菜”叫“餸”,“能干”叫“叻”,“什么”叫“乜嘢”,“睡”叫“瞓”等。广州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统称为惯用语。例如:八卦、即爱管闲事,爱讲是非;牛一,戏称生日;手信,送与亲友的礼物;醒水,指机灵;咁串,相当于趾高气扬;执生,指看着办;执笠,指商店倒闭;生猛,指生气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卖弄;坳撬,指不顺畅,有龃龉;沙尘,指轻浮,骄纵;纹路,指条理;拍拖,喻为恋爱;拥趸,指坚定的拥护者;俾面,为赏面、给面子的意思,等等。粤地名多用涌、沥、甫等;称小东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称外国的东西为“番”,如叫老外叫“老番”等;粤语方言将车船停靠叫作“埋站”,结账叫做“埋单”。

  五是吸收外来语成分多。唐宋时期吸收阿拉伯语,如邋遢(赃),清至民国时期则大量吸收英语,如波(球),呔(车胎),的士(出租车),花臣(花样),菲林(胶卷),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买飞(买票)等。特别近年来,粤语方言的发展变化较大,吸收很多外来语,词汇创造量十分丰富,甚至将英语直译成粤语方言,如将party说成“派对”;show说成“大骚”;cool说成“酷”;等等。

  六是词语结构特殊。粤语方言的名词重叠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睁眼)等;或者将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搞事),湿湿碎(琐碎)等。

  七是喜欢倒装。如普通话的“要紧”,粤语方言说成“紧要”;粤语方言将“客人”说成“人客”;将“公鸡”说成“鸡公”;将“母鸡”叫做“鸡婆”、“鸡项”。等等。这些用词都带有古越语痕迹。

  八是语法颠倒。粤语方言含双宾语的句式,语序排列正好同普通话颠倒。如普通话习惯说“我给你送礼物”,粤语的习惯说法是“我送你礼物俾你”;普通话说“你先吃”,粤语方言说“你吃先”,等等。粤语方言是“主语+谓语+直接宾语(事或物)+间接宾语(人)”,两个宾语的语法词序与汉语不同,如粤人喜欢说“我年纪大过你”,中原人则说“我年纪比你大”。

  九是喜用民间俚语。请看下面一段粤语方言:昨天“潮流兴”“炒更”,今日有兴“跳槽”。今日“老细”“炒你鱿鱼”,听日话唔定你会“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执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话尽管你每只字都认识,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粤语的人才明白,粤语方言的奥妙堪值品味。

  十是颇具特色的歇后语。粤人在日常言语中喜欢掺进生动、幽默、谐趣的歇后语作为口头禅。如:扮猪吃老虎----诈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一些歇后语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丰富,有比喻性的,如“

  蚕虫师爷----自困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识花共草”;有假借性的,如“死鸡撑饭盖----死顶”,“半夜食黄瓜----唔知头定尾”,“隔夜油炸鬼----没厘火气”;有双关性的,

  如“打破沙盆----问到笃”,“二打六----未过斤两”,“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无掩鸡笼----自出自入”;有谐音性的,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02:36 , Processed in 0.06441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