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虎子

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 享年98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21: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ha--2 于 2009-7-16 21:47 编辑

告别大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孤独的孩子
作者:陈桔 来源:钱江晚报  2009-07-13       

从钱钟书、巴金、王元化,到今天的季羡林和任继愈,在泪光中回望巨星陨落,伟大而智慧的身影纷纷淡出这个三维世界,于是,中国告别了一个大师的时代!

什么是大师?

大师,不仅站上了学识的金字塔顶,更站上了人格的珠穆朗玛峰。感动我们的大师是努力“下蛋”而拒绝被访的钱钟书,是信奉“说真话”的巴金,也是“多做实事,不说空话”的季羡林。他们都有一种超越了文化本身的力量。

如果学贯中西是大师的标志,如果一颗有更多褶皱的大脑是大师的象征,那么一颗高尚的心灵才是大师的核心DNA!

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位蛰居医院多年、一辈子默默做学问的98岁老人,会比明星更红,甚至成为21世纪惹眼的文化现象?他的关门弟子钱文忠甚至感到了一种茫然和不安:难道我们不应该看到,在这股热的背后隐藏着在精神、道德和人文情怀方面的贫乏和苍白么?

当人们看到,北大的学子在季先生家门前的雪地上写满新年祝福时,老先生感动得眼湿,更打动人的难道不应该是对季老所代表的朴素而高贵的心灵气场的追崇?

当貌似校工的季羡林默默地为新生们看守行李时,一守就是几个小时,那又是知识分子的分外事吗?

当季羡林捐出所有以齐白石画作起步的昂贵收藏品,而自己两袖清风、靠稿费补贴家用时,他捐出的又仅仅是字画吗?

从今年年初人们质疑文怀沙直至他被摘下大师帽子的一波三折中,在民间一波波升起的对大师的渴望甚至焦虑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大师的缺失,不是文化和学问的缺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是在喧嚷浮嚣中人们对远去的真善美的更为强烈的追忆。

告别大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孤独的孩子。

但是,伟大时代和伟大人物是同时出现并相辅相成的。中国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师的再度现世还会远吗?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着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期待,也可看作对大师再生的期待。

相信,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相信。


-------------------------------------

相关文章
• 要出大师,中国需要恢复书院 - 07-15 10:57 am - 点击: 363
• 大师远去:一个社会内心的焦虑与纠结 - 07-14 10:10 am - 点击: 291
• 刘梦溪:国学大师之名独章太炎先生当之无愧 - 05-14 02:21 pm - 点击: 1108
• 刘梦溪:国学和国学大师驳议 - 05-13 03:55 pm - 点击: 792
•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师 - 04-18 09:48 am - 点击: 1292
• 110年前行与回望:大师的讲台和摇篮 - 03-31 12:00 pm - 点击: 675
• 《大师》:追寻中国的文化脊梁 - 01-25 11:29 am - 点击: 877
• 大师与传统——刘梦溪凤凰“世纪大讲堂”演讲稿 - 01-14 11:21 am - 点击: 972
• 易中天,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大师吗? - 12-24 10:02 am - 点击: 867
• 张绪山:国人的“大师”情结 - 12-11 12:07 pm - 点击: 1524
发表于 2009-7-16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时报:向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学做人
作者:科学时报 来源:科学时报 2009年7月13日

7月11日,任继愈、季羡林两位著名学者驾鹤西去。两位老人的离去,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表示沉痛哀悼。
  
两位先生去世后,诸多媒体都用“国学大师”之类的字眼作了大篇幅报道,似乎不加诸这样的字眼,就不能突出这两位老人的重要性。而对这两位老人来讲,其学术地位可能真的只能用“大师”来形容,但他们本人却早已拒绝了这样的字眼。季羡林曾经专门撰文说,要摘掉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把“大师”之类的称号加到两位老人身上。在北大校方公布的季羡林先生的讣告里,就避免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字眼,算是对老人这一愿望的朴素回应。
  
普通人未必都能了解高深的学问,也很难对两位老人“大师”级的学术成就作出评价;大家真正被两位老人感动的,其实是他们树立的做人榜样。有很多流传甚广的故事,我们不妨随便举上几例。
  
当年有一位北大新生,刚到校园有急事,便把行李交给路边遇到的一位老头看管。等到他办完事已日薄西山,却看见那个老头还待在原地,替他看着行李。直到开校会,这位学生才从主席台上发现,那个替他看行李的老头,竟是当年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任继愈先生则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自己的名下。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况不符。
  
从这些简单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的朴素、平易、真实以及坦率,他们热爱自己的本色,努力做一名“普通人”。他们没有因为学问做得很好,就把自己从普通人中独立出来,对各种“光环”的拒绝就是明证。
  
相比于这两位老人的淡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对各种头衔的追逐和对诚信的漠视。事实上,在各种光环之下,这些人非但在学问上和两位老人相去甚远,在做人上高下立判,就是在内心里,他们有两位老人的宁静和坦荡么?
  
两位老人辞世时,都已90多岁,他们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该向他们学习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
  
(《科学时报》2009-7-13 A1 要闻)
发表于 2009-7-16 23: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季羡林眼里真正国学是什么?
2009-07-16     辽沈晚报    

  大师眼里真正的国学是什么?

  季羡林著的《谈国学》、《季羡林说国学》让我们从中了解了他对“大国学”概念的阐释。

  季羡林曾说,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面对近年来的“国学热”,季羡林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并亲自拟定内容选取文章以探讨国学之精。即便如此,季羡林并不愿意被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他曾自谦说,“我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国学是什么?在当下那么多人争抢做“大师”时,季羡林放弃“国学大师”的称号,他是自谦还是有所期待,他眼里的国学是怎么定义的?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

  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入都会承认这一点的。国学的作用还不就到此为止,它还能激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中国传统道德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什么叫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正如我的老师——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这个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

  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白虎通》的“三纲六纪”,把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了。

  第二,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日本叫国,天下就是世界。个人要从内心出发,正心、诚意,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雅文化与俗文化能提高人们精神境界就好

  什么叫“雅”?什么叫“俗”?大家一听就明白,但可惜的是,一问就糊涂。

  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说明二者间的差别,还真不容易。我想借用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模糊学的概念,说雅俗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说雅说俗,好像隐含着一种评价。雅,好像是高一等的,所谓“阳春白雪”者就是。俗,好像是低一等的,所谓“下里巴人”者就是。然而评价用什么来做标准呢?

  目前,我国的文学界和艺术界正在起劲地张扬严肃文学和严肃音乐和歌唱,而对它们的对立面俗文学和流行音乐与歌唱则不免有点贬义。这种努力是未可厚非的,是有其意义的。俗文学和流行的音乐和歌唱中确实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东西。但是其中也确实有一些能对读者和听者提供美的享受的东西,不能一笔抹杀,一棍子打死。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严肃的文学和音乐歌唱,还是俗文学和流行音乐和歌唱,所谓雅与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健全人们的心理素质,促使人们向前看,向上看,向未来看,让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类,愿意为实现人类的大同之域的理想而尽上自己的力量。

文字摘自季羡林著 《谈国学》、《季羡林说国学》,有删节
发表于 2009-12-29 14: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痛心于“家贼”洗劫季羡林旧居
作者:柳哲

      2009年岁末,北大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丑闻,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的旧居被盗贼洗劫一空,价值数以百万计的数千册珍贵线装古籍和数量不等的佛像、铜像等不翼而飞。

     不久后,该盗窃案被海淀警方迅速成功破案,书籍和文物被如数追回,令人欣慰却又令人遗憾。令人遗憾与痛心的是,盗贼竟然都是季羡林的“身边人”,一个是其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王如,另一个是季羡林旧居的“管家”方咸如。

     多少识与不识季羡林的读者,对季老尚且敬慕有加,甚至敬若神明。而这些在季老身边耳濡目染的人,竟然利欲熏心,做出如此荒唐的犯罪行径,实在令人不齿。

     季羡林的旧居,我是去过的。记得1999年6月份,我在北大筹备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时,就曾冒昧登门拜访过季羡林先生。1998年6月28日,他为纪念曹聚仁先生题词:“聚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坛上功不唐捐,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至今季羡林先生的手迹,仍珍藏在我的身边,而他书房里那些人们所熟悉的珍贵物品和书籍,竟然被他的熟人洗劫一空,岂能不令我感慨万千呢?

    前几年,我曾给季老写过信,表达过我对他的敬仰之情。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当我一个人,每每走过朗润园您的住处前,就会油然而生敬意。因为我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国宝级’的文化大师,虽曾历经风雨,您却是黄山峭壁上挺立的‘黄山松’,越是风吹雨打,越是遒劲挺拔。您是朗润园湖中的一朵莲花,在一片碧绿的莲叶衬托下,一枝独秀,光彩照人。您是我们年轻学子心中的一盏明灯,您的博学,您的勤勉,您的平易,您的良知,无不指引着我们年轻人的方向。”

    而如今,季羡林先生去世还不到半年,可谓尸骨未寒,未名湖畔朗润园里的季羡林旧居,却遭遇了如此的劫数,季羡林先生能够含笑九泉吗?

    这到底是谁之过?是北大的管理不善?还是盗贼的利欲熏心?这是一个文明时代的悲哀,也是法治时代的悲哀!

     北大不缺大楼,最缺的是大师。北大称得上大师的名家已经凤毛麟角。季羡林先生是被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大师之一,他居住过数十年,创作过数以百万计的学术与文学作品的朗润园的旧居,为什么不能列入文物保护并对外开放呢?北大应该积极抢救与保护属于北大也属于全社会的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我们拭目以待,而不希望看到对此冷漠的北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04:05 , Processed in 0.0589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