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6|回复: 0

康健宁:关于《唐之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 14: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源:银海网   
2003-12-03 17:13:01



  由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近期制作完成,这部被称为诗的纪录片的电视作品,是国内第一部从纪录片的视角关注“唐诗”的系列电视节目,在专家圈内小规模试映之后,反响强烈,一致认为它开创了一个重新认识唐诗,了解唐代诗人的角度,对用电视专题片形式表现古典文学作品具有开风气先的作用。本刊就一些专家提出的问题,采访了《唐之韵》总编导康健宁。

  康健宁,纪录片资深导演,宁夏电视台副台长,主要作品《沙与海》曾获亚广联大奖,《阴阳》被誉为大陆反映农村题材纪录片中最深刻的一部。

1、 你曾长期从事纪录片的创作,而且都是以现实题材为主,怎么突然想起拍唐诗了呢,并且投入这么大的人力和财力?

康:
动了拍唐诗这个念头,起因确实出自偶然。大概是1995年的秋天,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日电视学术研讨会,它的会议内容包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在会议上放映交流,大概中日双方各出六个代表。记不清是哪个电视机构的一个日本人,放映了他的一部作品,片名就叫《王维》,是讲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生平以及他的代表诗作的。放映结束后,开始例行讨论,我记得当时中方代表们纷纷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都批评这个日本人涉足了这么一个不易把握的题材。因为,类似这样的题材,中国的电视制作人都望而却步。我部分地同意我的同行对这位日本人的批评,显然,他对王维只是出自崇拜,但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对这位日本同行充满敬意,因为在观摩他的这部作品时,我仿佛感到有阵阵清风佛面而来:王维那充满禅悦的诗句、山水田园间那一缕缕炊烟,都那么赏心悦目,气味芬芳。我好像感觉到,在这段时间内,我的心是那么的静,燥热没有了——我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在我们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是难以见到的。出于学术交流,我们当然有权力去指东道西,而面对现实,我们这些自认为比别人高明,或者说理所当然地比一个外国人更能够全面反映、深刻揭示唐代诗人和那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影视制作者们,又作了多少事情呢?

我觉得纪录片创作不可能像摊煎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做。在没有合适的题材和充分地准备时,最好不去想它,但空余时间还是应该利用起来。1998年初,也就是距那次研讨会三年以后,我开始做拍摄系列片《唐之韵》的准备工作。

2、 分集标准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切入来讲唐诗的?

康: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尊重了两个规律:一是,电视系列节目一般的习惯长度,也就是二十集;二是,文学界对唐诗的传统分类,比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涉及唐诗内容的电视节目我见到过一些,他们差不多都是以作品赏析的面目出现,我不希望做成这样。《唐之韵》定位在以人物为主带出诗作,也就是用诗歌来烘托人物,力争传达出这样一种感受:流传千古的唐诗,出自伟大的唐代诗人,而孕育这些诗人的,正是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对唐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解析的层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做诗的人——他们自身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他们对国家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3、 从筹划到拍摄完成历时多久?拍摄行程?

康:
我们确立了几个重点拍摄区域,比如四川、陕西、河南、甘肃、宁夏、新疆还有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山东、山西这些地方。行程没有仔细统计,怎么也有上万公里了吧。从剧本筹划到最后完成大约两年半时间。

4、 您在动手之前预计可能出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康:
最棘手的问题肯定就是莫过于缺乏那些能与那个时代贴切、融合的影像资料。谁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明离我们太遥远了,留给我们的或者说能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太少了。

5、 现在表现唐诗这一选题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唐宋名家朗诵会,由演员扮演的《唐诗》,您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这种表现方式?

康: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与朗诵会相比,我们可能各自的舞台不同,我认为即便是在李白的家乡,我们见不到李白,但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都是无比珍贵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凝练或者说抽象,它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足以把你的由此生发的各种感受都包容进去。很难想象让一个今天的演员化了妆、造了型,去大声叫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会是个什么样子?

6、 从酝酿策划到拍摄完成您对该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最叫您满意或得意的一笔是什么?

康:
如此规模巨大的一个文化工程,能不能有人支持、得以实施,是我刚开始最心里没底的。看看我们的屏幕:虚假、庸俗、不堪入目的东西占据了多么大的空间和时间,到底为什么呢?谁都会说出是市场经济的杠杆在起作用,换句话说,象《唐之韵》这样没有明星,又不“搞笑”的东西,谁投资手里不得捏把汗呢?所幸的是北京三多堂影视公司的远见和魄力,在本片没有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三多堂公司毅然决定既使只有他们一家投资,也绝对要把片子做出来。作为一家私营影视机构,能够搞这样一项大的文化建设,我觉得他们的眼光和品味在国内是少有的。后来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有感于这项大的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也都挺身而出支持了这件事情,你想原本一件可能永远没有着落的事情,猛然间有了坚强的支撑,我怎么能不得意呢!

7、 电视表现诗歌的传统方式就是画面配解说和音乐,您的片子似乎基本上沿用了这种传统,您觉着在电视表现手法上本片有突破吗?

康:
我从来认为,任何表现手法都是要为内容服务的,脱离了内容去讲手法,从本质上讲都是滑稽的,特别是我们面对传统文化这个内容时。比如中国书法,颜真卿、王羲之和他们的前人一样,都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颜真卿写楷书,王羲之写行书,“一楷一行”都不是他们发明的,程序相同,笔划相同,你能说他们运用了传统的手法就不能有突破吗?我绝不相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把中国传统书法的神韵表达出来。电视制作也是一样,现在很多人感觉不把一部片子搞得像美国的MTV那样不知所云,就是因循守旧,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篇寓言《皇帝的新衣》。用20集的篇幅,用我们熟知的或陌生的代表诗人最高艺术成就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命运与情感以及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使之浑然一体,有血有肉——这样的电视片,以前有过吗?我不知道这叫不叫突破。

8、 看过片子的专家都认为本片的画面非常精美,气韵流畅,但对片中作者的观点,有人有不同看法,如片中提到,杜甫在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远扬,有学者的观点就与此完全不同。类似的能引起争议的观点似乎不少,甚至有人认为撰稿人对唐诗的研究不够专业和深入,您对此如何看?

康:
一家之言,文责自负,这是在刚开始我向撰稿人樊修章先生提出的。《唐之韵》是一部电视作品,不是新华字典,也不是政策法规,需要人人必须听从和遵守的。我想,如果想搞成教科书一类的东西,实在太简单了,可供选抄的书籍满地都是,可能我有点偏激。樊先生在文中对韩愈的一段评价使我深受教育:他说韩愈“宁可坚持怪诞而受指责,也不肯守着平庸而受吹捧”,韩愈对自己的要求是“惟陈言之务去”。我觉得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一个领域,无论对事对人只有一个结论都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对事对人没有观点,还是那句话:欢迎对唐诗研究够专业、能深入的人对《唐之韵》批评指正。

9、 本片的撰稿人樊修章先生在热热闹闹的学术界似乎默默无闻,而他翻译的《浮士德》却流传很广,据说印刷六版,长销不衰,一个德文译者怎么会对唐诗有深厚的造诣,请简要介绍一下?

康:
翻译外文,特别是翻译外文诗歌,其实最大的考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樊修章先生年轻时在北京大学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命运的坎坷使他带着一顶右派的帽子到了宁夏,如果你要知道,几十万字的《浮士德》的翻译是在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的劳改农场里,由于没有纸,很多章节都是在捡来的纸烟盒背面完成的,你能相信吗?樊先生今年七十岁,退休在家。

10、片尾出现一稚嫩的童声,朗诵王维的“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有人觉的很新颖,有人提出,没有浑厚的声音压住,有点轻,您在构思时的想法是什么?

康:
这个“轻”,我是有意识的这么做的。原因是我认为这是节奏处理,没有后边的“轻”,就没有文中的“重”;再有,到片尾了,我希望给观众留点空间想点什么,别搞的那么闹哄哄的,打搅人家。

11、有遗憾或败笔吗?

康:
我觉得我应该拍二百集。

12、 唐诗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一个经典,或者叫“死的文字”,那么这次用电视的方式表现这一题材,您认为除了欣赏,普及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他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新的视角?

康:
我想看完这部系列片后,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感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20:55 , Processed in 0.215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