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3|回复: 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反传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cuc.edu.cn/icc/web/gjxw/gxjt-gtj1.htm

一、西方文学的传统与当代文学的流变

   十九世纪末以来 , 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声浪中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一批传统的现实主义新老作家仍然以冷俊的批判现实的笔触进行创作,这类作家包括乔治·肖伯纳( 1865 ~ 1950 ),约翰·高尔斯华绥( 1867 ~ 1944 ),罗曼·罗兰( 1866 ~ 1944 ),约翰·斯坦贝克( 1902 ~ 1968 )等。二是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文学,它声势浩大,名目繁多,先后有二十余个流派相继登台亮相。这股声浪的喧嚣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淹没了一切,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流。

   现代主义( modernism )一词,按《牛津大词典》上的解释,最早出现在 1737 年斯威夫特给亚历山大·蒲伯写的一封信中,现代主义者( modernist )一词出现得更早。正如欧洲中世纪哲学著作中所说的现实主义( realism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不同一样,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也已经成了一个文学术语,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含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研究者在讨论西方文学的“现代特性”时,感到缺少一个能够表达新的文学运动中这个含义的名词,有人曾试图用“旋风派”(   vortex )或是“意象主义”( imagination )等等,但总觉得概括得不够,现代主义一词应运而生,渐渐的为问们所接受。库顿( J.A.Cuddon )编写的《文学术语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用于指十九世纪末以来所有各国创新性艺术的术语,具有极为综合的意义。弗兰克·默得教授指出了早期现代主义与新现代主义的区别:早期现代主义指新运动的早期表现,止于 1914 ~ 1920 年这一期间;新现代主义指从那时以后的运动(如超现实主义)。就文学的现代主义而言,它表现为文学从既成的准则、传统、常规中的解脱,它是观察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的新方式,是表现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尝试(有些是卓有成就的)”。这个解释突出地表明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性,那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刻意地求新。

   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是它在十九世纪达到高峰之后的余波和零星发展,虽有所创新,但从根本上没有违背已有的原则;无产阶级文学在继承欧洲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基础上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没有形成规模,艺术上也没有刻意与传统对立的倾向。看来,反传统是现实主义文学与同时期其他文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按流行时期的先后期排列,主要有十几个,请参见附表。

   那么什么是西方文学的传统呢?一提到传统,我们可能马上就想到它是产生于过去,又经时代的考验而积淀下来并深藏于现实事物中的某些内质,可要总结一番,问题又不那么简单。我们还是先简要回顾一下西方文学由古至今发展的基本线索。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端,在那个人类的童年时代,人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完全分开,文学作品天真质朴但也不失精美,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常耀信先生在谈到英美文学的传统时认为西方文学有三支伏流,那就是荷马史诗、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旧约》,它们开创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先河,一直引导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基督教思想体系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原因要归结于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其后基督教的长期盛行。在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时代,整个西方社会都在基督教思想的统治之下,文化艺术受到了钳制,宗教意识深深地浸入了文化灵魂的深处。如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这一形象,她从生活准则到语言行为都不时流露出基督教的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从歌颂神转向歌颂人,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他的理性是多么的高贵,他的力量如此无穷无尽,他行动象天使,智慧如神;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朴索的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文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摹仿自然”的传统,把历史的真实,现实的真实和理想的真实结合起来,诗歌,小说,尤其是戏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之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学经历了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几个高峰。这期间,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理性观念和人道主义的流变。古典主义的理性走向了极端,他与国家主义,忠君思想、寻求秩序的心理相结合,产生了刻板的 “三一”律,成为戏剧创作不可违反的律条,反过来给人的精神和艺术套上了新的枷锁。这样一来,古典主义的理性便受到了启蒙主义者的批判,启蒙主义者主张“符合自然”的理性,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 一个理想王国的到来,在那个美好的王国里, 人人得到了理性的启蒙,人人心中怀有理性并遵循理性而生活。继启蒙运动以后,浪漫主义作家进一步强调主观情感的作用,以主观的浪漫的想象歌颂大自然、歌颂理想。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人们并没有看到以往人们所向往的理性社会,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性观念再一次受到打击。这时,作家开始把冷峻的目光投向现实,从人道主义出发,如实地描摹现实、批判现实,以求得社会的改良,这就是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基本的文学创作方法,在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要总结西方文学的传统,首先就要从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遗产中去总结,也就是以上我们所回顾的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它们所展现出的内容和特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方所有文学高潮的最高峰,是以往一切文学发展的结果和总结;在时间上,它与现代主义文学相接,是现代主义文学直接面对的传统,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当然,西方文学传统是个内容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文学本身是个多面体,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学,它又与整个文化的其他内容或交叉或重叠,其传统的方方面面是不能也不可能历数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几个主要方面去概括。就整体的西方文学的特点而言,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社会的分析批判精神。启蒙无能运动以后,文学的社会批判性越来越强烈,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达到了高峰。( 2 )注重理性和从理性出发的思辨。( 3 )注意探究艺术的真实。浪漫主义作家讲求情感的真实,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讲求社会的、典型性的真实。( 4 )注意对人性的思考,讲求人道主义的原则。绝大多数作家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的。 贺祥麟 先生对此有一个凝练而又形象的概括:所谓西方文学的传统,就是“巴尔扎克对客观历史进程的信赖和雨果对人性的期待”。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传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走向衰徽;衰徽的原因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度成熟、难以超越等自身因素的一面,而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状况的改变和与之相伴的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这也是新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它固有的矛盾更为尖锐激烈,以至在本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大战使人们感到震惊,人们为失去的物质财富感到痛惜,而“二战”的再度暴发则深深地刺痛了人的心灵。两次大战中人口大量伤亡,人们感到在发展科技、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也在酝酿自己的灾难,人类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二战”后,欧美各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与日俱憎,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化了。为了财富,人象机器一样地终日劳碌,人不仅没有从更多的物质财富中得到更多的快尔,反而成了财富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也因物质上的竞争而疏远了,互相间很少有心灵上的勾通,现实世界好象不是人的世界。人们发现,批判现实主义所批判的现实并非现实,真正掌握着人类命运的恶魔是藏在现实的假象背后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谓现实主义的批判实际上不痛不痒,徒劳无益,由此,作家们开始以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来探究生活,开辟新的文学之路,文学再次痛苦地发出了“我是谁?我是什么?”的呼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与同时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基。叔本华的唯意志伦、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在文学上表现出来了。有些作家本身就是哲学家,他们是用文学上的实践来证明自己的学说。

   在各种求新求变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作家和诗人也举起了“反传统”的大旗,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首先体现在它的现代意识上,冠之以“现代”,表明它与以往传统的文学意识相对。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现代意识首先是人的异化感。人们对现有事物和自己的观念感到怀疑,就要去谋求新的理解和解释。艾伦·特拉顿伯格在他的《哈佛大学当代美国文学作品导论》的“思想背景”一节里指出:“艺术家的无家可归和异化感是现代派文学的前提。”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对自身,社会的未来都曾怀有美好的梦想。启蒙主义者曾真诚地相信,在消灭了封建制度以后,人类将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那将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幸福的王国。即使人们后来不断地受到现实的种种打击,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梦想一直没有被放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深深体察到了现实的丑恶,但仍然相信理性和人道主义可以使人类得到教化。然而普遍幸福、人人平等的日子一直没有到来。现代的人并不象莎士比亚说的那样高贵,反而是机器的奴隶。社会变得陌生,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质的关系令人不可思议。现代主义文学便想方设法表现人生的无意义,人的无阶值,人的痛苦和弱点。人们不得不习惯战争,炮火纷飞的战场与一片宁静的自然景观无异,人们对这一切都是木然地无动于袁,(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无冤无仇、毫不相识的人互相残杀(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人变成了遭白眼,无法挣扎的甲壳虫(卡无卡《变形记》)。在艾略特的“荒原上”,没有阳光,没有水,树木干枯土地龟裂;在那里生活的人,或精神空虚,或有欲无情,虽生犹死,如行尸走肉,熟识的人见面时这样打招呼:“你去年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伦敦城是一个“并无实体的城”。卡无卡《地洞》里的小动物,忙忙碌碌挖自己的洞穴,却始终没有安全感,灾难似乎要随时降临。现代主义作家好象在一个劲地嘲弄人、作践人、糟蹋人,以至于要他们住在垃极桶中,唯一的前途也就是在垃极桶中活活地烂下去(加缪《最后一局》)。

   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不同以往的意识是荒诞感。所谓荒诞感就是不合常规、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和谐的感觉。在以往的绝大多数作家看来,现实生活无论多么不如人意,多么恶劣复杂,总是可以从道德规范、人的理性出发去研究的。现象与本质相联,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研究是可以触及和揭示本质的。巴尔扎克曾在他的《人间喜剧》前言中指出,作家不仅要“严格摹写现实”,而且要“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现代主义作家则不同,他们认为,主宰着社会和人的命运的,是某种不可理喻的力量,一切都是琢磨不定、无法理解的。现代主义作家也讲究真实,而他们的真实是用种种方法表现这种“不可理喻”的真实。卡夫卡《城堡》里的那座城堡,看得见又进不去,似有似无。《审判》中的那次审判只是审判,无缘无故。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那条军规,它无处不在,规定了一切,又什么都没有规定;人们无法摆脱它,无法抗拒它,又不知道它是什么。现代主义作家往往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一个荒诞的存在,人们不知道人为什么成为这种存在。我是谁?我是什么?这些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孤独感、恐慎感、失落感也是现代主义文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意识。莫明其妙的战争,物欲横流的社会,疏远的人际关系,自身的异化,使人们不再相信理性的存在,道德毫无价值。人们失去了把握世界,把握自己的尺度。基督教把宗教的训誡做尺度,认为上帝在注视他们,导引着他们,保护着他们,他们的最终归宿也是在上帝的身边,他们在精神上是有所依托的。然而,在理性的梦想烟消云散的同时,上帝也死了。人失去了信仰,剩下的只有赤条条的自己,精神的家园一片荒芜,人无家可归,带着失落的颓丧,寻找并不存在的家门。正如尼采在他的《孤独》中所述:

   你现在木然伫立,

   回首后顾,唉!已是多么久远!

   你这傻子,为何

   面临冬天的季节逃向人间?

   这世界是通往

   沉寂荒冷的无数沙漠的门!

   谁丧失了你所丧失的,就无处安身。

   你漠然地伫立,

   受到诅咒,要在冬天流浪,

   就象那轻烟

   总想升到更加寒冷的天上。

   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是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精神危机的表现。它颓废、污秽,有非常消极的一面。但它对社会丑恶的揭露,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思考和抗争,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都表现出与它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状况的对立,只是它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针对的是具体的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道德的沦丧、法律的不公正、小人物的不幸命运等等,它并不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而只是以温和的人道主义对一些社会弊病进行揭露和抨击,以求得社会的改良。现代主义文学则要越过具体的社会现象,把整个社会作为关照对象,尤其是对人的存在,进行全面的、本质的思考。虽然由于作家们抱着悲观主义的态度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社会结构,但他们对社会本质的揭露更深刻尖锐。在现代主义作家那里,一切社会秩序、宗教、传统的价值观念,以至于人性统统都被否定了。

   新的思想观念往往导致文学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的创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是它强烈地反传统的结果。当然,现代主义文 " 学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出现以后,西方文坛成了一个大实验场,流派纷繁,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艺术上要冲出传统, 创出新路。作家们象害怕瘟疫一样害怕雷同,甚至要打破艺术的基本规律。有些作家把他们的文学作品称之为“艾鲁塔莱提尔”( Erutaretil ) 以表示它们与传统文学( Literature )的不同。他们称自己的戏剧为“反戏剧”,小说为“反小说”,作品中的主角成了 “反主角”。当然,他们要反的不是这些体裁本身,而是传统的艺术手段,

   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中那种文学与生活间的简单的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再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摹写或再现现实,而是以表面上并无联系,互不相干,但又有内在同医德事物去表现现实中的事物,以达到“艺术的真实”。所以,作品的内容没有具体性、确定性。作家们很注意语言、符号、象征物的研究,以从中得到启发。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象征型的。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有关,他们自己对所观察的事物说不清,意识里是模糊的一片,怎么能用明晰的语言来表达呢?只能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来展现自己的感受,唤起读者同他一起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这样,作品往往耐人寻味,有时也过于生涩难懂。法国的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兽尸》一诗中把一具腐烂的,爬满蛆虫的兽尸比喻为一朵盛开的鲜花,而且“在上天的眼中美丽异常”。这里,诗人要用兽尸这个象征物表现恶与美的统一,恶也美的。前面提到的卡夫卡笔下的甲壳虫、城堡以及海勒笔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都是象征性的形象。不仅象征主义这一流派使用象征手法,其他流派也大量使用。

   荒诞不仅涉及内容,也涉及形式。荒诞的表现手法是与“摹仿自然”相对的,是与理性的描写相对的非理性的表达。使用荒诞表现手法的作品打破了生活的面貌,又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以奇异的面貌出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时空往往是错位的,事物间风马牛不相及,没有情节,内容是乎是毫无道理的拼凑。《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一直朝夕相处,又一起去朋友家做客,竟互不相识。《毛猿》中膀大腰圆的工人竟撞不倒弱不禁风的太太小姐,人鬼同台,人鬼难辨。再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几个人都在等待戈多,又谁都不认识戈多,戈多到底来不来也不知道,说“我们走吧”,又谁也没动。现代主义作家要定的是荒诞世界中荒诞的人,也就是非理性世界中非理性的人,使用荒诞的手法也是自然的。

   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是意识流。人的意识在不间断的活动着,甚至在睡眠时,人的意识活动也没有完全停息,梦境就是一个例证。意识流这个术语是从心理学中借用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弗洛伊德又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这些观点和理论被一些现代主义作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上,就出现了意识的表现方法。在现代主义作家看来,意识有它自己的逻辑,这和生活中人们进行的逻辑思维是两码事,文学作品要按自然的意识流的线索展开。如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里:莫莉清晨醒来躺在床上,她从床边的钟想到时间,想到中国人这时可能起床了,修女们快敲晨钟了,又想到修女们睡眠时很少受到打扰。她还想睡,试着心里数数催眠。这时又看到床边的贴墙纸,上面的星星似的花朵, …… 这些都是内心的独白,感官的直接印象,互相间没有从某一方面出发的逻辑。意识流的作品一般很混乱,回忆、现实观感幻想、梦境等等交织在一起,语无伦次,甚至语言不合语法规范,往往使得作品晦涩难懂。但从另一方面看,意识流手法不象以往那样单纯地描写人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心理活动,且有跳跃性,也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凝聚性。

   除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以外,现代主义文学中还有一些经常使用的,有特色的艺术手法,但上面谈到的三种可以让我们略见一般。还要指出的一点是,各种艺术手法不是相斥的,一部作品中可以多种手法重叠使用,相映生辉。
   三、传统与反传统的统一

   从以上的情况看,现代主义文学确实有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特色,但无论它怎样“反传统”,不管它如何惊世駭俗,毕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广义的西方文学传统看,如果没有从古西腊开始的欧洲文学传统,没有基督教文化,没有文艺复兴以来的人道主义,没有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不妨拿东方文学的传统(如注重研究伦理,强烈的神秘主义,体裁各式化等)作参照,现代主义文学还是以西方文学传统的路径发展,里里外外所表现出的还是西方的文化精神。就艺术手法而言,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所广泛使用的艺术手法古已有之,如《浮士德》里主人公在幻境中的意识流动,《教长的黑面纱》中面纱的象征,《道林 . 格雷的画像》里画像上的人物由美变丑,由年青变苍老的荒诞不经等等,只是现代主义作家赋予了它们以新义,把他们抬到了突出的地位。没有这些基础,没有从这些传统中得到的启发和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不可能表现出现有的形态。

   现代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关系尤为明显。圣伯夫曾称波德莱是个没有赶上趟的浪漫派,这是一个很见地的见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史上两次声势浩大的反权威、反统治及古典模式的运动,是对西方文明的两次自觉反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把现代主义文学看成是浪漫主义的后裔。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强调自我,主要从个人本们出发对现实感到不满、悲观失望,对社会进行消极反抗。浪漫主义的许多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幻、多层次结构、象征、怪诞、重新组合现实等等都为现代主义作家所继承。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无论是就它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作家的主观状况来说,还是就它和现代西方文化这个大系统的关系、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来说,都是如此。现代主义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管现代主义反传统的声浪如何高亢猛烈,在文学发展史上终究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参考书目:

   宋寅展、苏成全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 1990 年版

   宋寅展、苏成全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 1990 年版

   廖星桥著《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北京出版社,北京, 1989 年版

   叶廷芳著《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广州, 1986 年 9 月第一版

   J.A. D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Penguin, London , 19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3 21:09 , Processed in 0.0753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