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05|回复: 3

四声与平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9 13: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谢桃坊   
录入校对:哈哈儿  
来源:http://www.hudie.org/duilian/zs/zs220.htm

-----------------------------------------------------------------------------------------------

     声音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多的,其音高,颤动次数少的,其音低。乐律学称此种现象为“音高”,音韵学则称之为“声调”。汉语由声调的高低抑扬的差别而构成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关于四声的辨别,南朝时梁武帝问周舍说:“何谓平上去入?”周舍回答说:“天子圣哲是也。”周舍一时难以说清,只得举“天子圣哲”四字为例,这四字恰代表四个声调。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张成孙《说文谐声谱》说:“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我们这所讲的四声,是中古音。现在中古音的四声调值——即实际读音,我们不易发声准确了,只有依据《广韵》音系——本教程所附诗韵中所列的四声为准。因此读者切勿将中古的四声与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混淆或比附。兹将《广韵》音系四声摘要,请读者反复念读,领略其调值:

    东董送屋    钟肿用烛
    江讲绛觉    真轸震质
    广吻问物    元阮愿月
    寒旱翰曷    桓缓换末
    删潸谏黠    先铣霰屑
    阳养漾药    唐荡宕铎
    耕耿诤麦    庚梗映陌
    清静劲昔    青迥径锡
    蒸拯证职    侵寝沁缉
    覃感勘合    盐琰艳叶
    严槛鉴业    凡范梵乏

    清代学者王鉴的《四声纂句》仿“天子圣哲”纂辑四声成语,可供读者练习:

    风洒露沐    民喜岁熟
    为善最乐    乡里叹伏
    欹满器覆    诒子燕翼
    文武是式    先本后末
    河海静谧    泾以渭浊
    情好甚笃    杯酒自适
    兄弟既翕    情感意浃
    兰浆桂楫    轻艇坐盍

    以上字例,请读者熟读多遍,有助于辩识四声。

    在第二讲里,我们曾介绍了《广韵》二○六韵部,其中入声韵部只有三十四部,比其他三声少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有必要简要介绍入声的形成。在《广韵》二○六韵中,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祭、泰、佳、皆、夬、灰、咍、废、萧、宵、肴、豪、歌、戈、麻、尤、幽等二十六部是以元音收尾的或没有韵尾的,它们是阴声韵;东、冬、钟、江、阳、唐、庚、耕、清、青、蒸、登(以上的韵尾为N),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以上收n),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以上收m)等三十五部是以鼻音收尾的,它们是阳声韵。阴声韵没有相应的入声,只有阳声韵才有相应的入声。例如:东董送屋,真轸震持,侵寝沁缉。《广韵》阳声三十五部,其中“痕”字的入声字太少,归入邻部,所以入声为三十四部。阳声韵中收舌根鼻音η的,其入声则收舌根塞音K;收舌尖鼻音n的,其入声则收舌尖塞音t;收双唇鼻音m的,其入声则收双唇塞音P。因为入声的韵尾是辅音,极短促,不易发音,遂在近代和现代语音中消失而转化为平、上、去三声了。总之,入声在中古音里是单独的调声,在诗律中它属仄声,在词韵中它却是单独的一个调类。

    诗律只讲平仄,读者既然已能辨识四声——若不能准确辩四声,则依本教程所附诗韵所列四声韵字为准——就易分平仄了。平声字以外的上、去、入三声皆属仄韵。格律诗是一律用平声韵的,只要熟悉平声各部韵字,凡非平声字即是仄声字。
发表于 2005-8-21 14: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5-8-10 0:05:20      

--------------------------------------------------------------------------------
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

【五絕】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入仄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入仄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仄聲;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平聲。
【五律】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首句平起入仄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首句仄起入仄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七絕】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韻七絕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韻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发表于 2005-8-21 14: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拗救

回帖者:11

  学诗,拗救一直是一个难点。可能一些初学者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蒙蔽了。这句话毛病很大,太简单了,只能误人子弟。刚入门时,以为这话是真
理,一旦对拗救理解了,又用不着这句话了。这话,其实只可以在做对联时用用
。这里,细细地讲一下近体诗拗救的格式,希望砸贴党来砸几句。
  以七言诗为例,上一回说过,七言近体的句式共有四种:
    ╋ ┃ ━ ━ ┃ ┃ ━(A类)
    ╋ ┃ ╋ ━ ━ ┃ ┃(B类)
    ╋ ━ ╋ ┃ ┃ ━ ━(C类)
    ╋ ━ ╋ ┃ ━ ━ ┃(D类)
  王力把拗分为三种:
  1.甲类拗 即此四类的第一字或B、C、D三类的第三字拗。
  2.乙类拗 此四类的第五字拗。
  3.丙类拗 A类的第三字拗。
  其实还有一种拗,为D类的第六字拗。王力把它当成特殊形式,这里,不妨
叫它丁类拗。另外,所谓的拗句一般地来说,除丙类外,都出现在出句(一、三
、五、七句。),对句一般都作为救。偶而也有独拗不救的,那不是正格。
  救,则分两种:
  1.本句救 一般在所拗之字的边上一字再拗一下以救之。
  2.对句救 在对句相应的位置拗一字以救。其中,除了丁类拗以外,都是
在对句相同的位置拗。

  先说甲类拗。这些字本身就是可平可仄,因此实际上无所谓拗救,不救也没
关系。如果诗律细,当然可以救,如: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宫。(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此二句的平仄格式为:
  ━ ┃ ┃ ━ ━ ┃ ┃,┃ ━ ━ ┃ ┃ ━ ━。
  上句"金"拗而"晓"救,下句上句"玉"拗而"仙"救,也可说上句两字皆拗而下
句两字救。简单地说来,此类拗救可救可不救,最好是上下两句平仄相对。所以
,此类拗救也可以不当它是拗救,只是一种严格些的惯例。

  乙类拗的救就要复杂些,分本句救和对句救两种:
  1.本句救
  本句自救,指把本句第六字拗一下以救。这样,四种格式成为以下四种
    ╋ ┃ ━ ━ ━ ━ ━(A类)
    ╋ ┃ ╋ ━ ┃ ━ ┃(B类)
    ╋ ━ ╋ ┃ ━ ┃ ━(C类)
    ╋ ━ ╋ ┃ ┃ ┃ ┃(D类)
  理论上如此,但明显可以看出,A、D两类已完全成为古风句式,不是七律
的格式了。而C类句作为入韵句,一般也不可拗,我找了一下例句,好象没找到
这种拗。因此,这两种拗都不成立,本句自救中事实上只有B类一种,例如:
  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白居易《百花亭晚望》)
  本句自救后,对句就不再救了。因此,此二句成为如下格式:
  ┃ ┃ ━ ━ ┃ ━ ┃,┃ ━ ━ ┃ ┃ ━ ━。
  从中可以看出,下句仍是标准格式。
  2.对句救
  对句救的话,本句就不救了。即上句成为:
    ╋ ┃ ╋ ━ ┃ ┃ ┃(B类)
    ╋ ━ ╋ ┃ ┃ ━ ┃(D类)
  对句救,成为如下格式:
    ╋ ━ ╋ ┃ ┃ ━ ┃,╋ ┃ ━ ━ ━ ┃ ━(D、A类)
  例: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 ┃ ╋ ━ ┃ ┃ ┃,╋ ━ ╋ ┃ ━ ━ ━(B、C类)
  例: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其中B、C类很象古风的三平调,但这是拗救,还是合律的。这一点要注意,
正因为有拗救,出现三平调,仍是律句。

  丙类拗的情况特殊一些。在说丙类拗之前,要先说一下孤平。这两个概念是
相辅相承的。
  所谓孤平,在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事实上,
这样理解只有在七言中是正确的。七言中,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只有A类。当
A类第三字拗,成为╋ ┃ ┃ ━ ┃ ┃ ━时,就是孤平。其中,即使第一字改
用平声,仍然没有用,还是算孤平。
  而在五言四种格式中,情况就复杂了。五言四类格式如下:
    ━ ━ ┃ ┃ ━(A类)
    ╋ ━ ━ ┃ ┃(B类)
    ╋ ┃ ┃ ━ ━(C类)
    ╋ ┃ ━ ━ ┃(D类)
  我们可以看到,当A类拗第一字,B类拗第三字,D类拗第三字或第四字(
C类一般作为入韵句,不拗。),这三种情况都成为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五言的
第一字,相当七言第三字,五言的第三字,相当七言第五字,因此在这两个位置
都是可以拗的,难道会出现那么多孤平吗?找一下唐人的例句,可以发现,在唐
人作品中,╋ ━ ┃ ┃ ┃(B类)和╋ ┃ ┃ ━ ┃(D类)、╋ ┃ ━ ┃
┃(D类拗第四字)都是允许的,如:
  可怜白雪曲(韦应物《简卢陟》,B类)
  白发老闲事(高适《醉后赠张九旭》,D类)
  二月频送客(杜甫《泛江送别》,D类拗第四字)
  这些都不是孤平。唯一不见的是A类拗第一字。王力先生说找遍《全唐诗》
,五言只找到一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章司仓》)
  七言也只有一个例子: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由此可见,只有A类才称为孤平,这也和七言句统一起来。
  这样,我们可以说一下丙类拗。当五言A类的第一字和七言A类的第三字由
于语意原因,必须拗,那么,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必须本句自救,不能
对句救,不然就犯孤平了。(孤平是诗律中的大毛病,还在失对之上。读《全唐
诗》,失对的句子还能找出一些,如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的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而孤平的例子,少而又少,高适和李颀两个例子,
一方面是他们都是初唐人,诗律未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时疏忽。)救后成为
这样两种格式:
  ┃ ━ ━ ┃ ━
  ╋ ┃ ┃ ━ ━ ┃ ━
  两句的例子如下:
  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
  黄草峡西船不归(杜甫《黄草》)
  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丙种拗救是用在对句的,这样,往往可与乙种拗中的D
、A类连用,即两句成为╋ ━ ╋ ┃ ┃ ━ ┃,╋ ┃ ┃ ━ ━ ┃ ━(五言
不说了,只是去掉头两字而已。)使得两句的平仄更对起来,例如: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登故洛阳城》)
  丙种拗因为是入韵句,因此有种特殊格式,即如果是作为首句的话,即使三
字没有拗,独用五字拗,也是正体。因为A类首句,次句为C类,当第五字拗,
成为:
    ╋ ┃ ━ ━ ━ ┃ ━,╋ ━ ╋ ┃ ┃ ━ ━(C类)
  反倒和下句可做到字字相对,因此杜甫很爱用此类,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南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李商隐七律学老杜,也有不少用此体,例子就不举了。记忆所及,《碧城》
第三首就是如此。

  五七言近体中,二、四、六字一般是不能拗的。如果拗了,那是古风式律诗
,不能用一般的格律来套了,换句话说,那是破格。而有一种格式却可以第六字
拗,即丁类拗。
  丁类拗是指D类(╋ ━ ╋ ┃ ━ ━ ┃)句式的第六字拗。当第六字拗,
如果本句自救,那只有第五字用仄,全句成了至少连着四个仄声字,不是律体了
。这里,可能用一个小诀窍,如果一句诗中连着有四个仄声字,那一般来说肯定
不对。因此,丁类拗只有用对句救。而救法,与一般在在下句相同位置拗一字不
同,这一类拗的救法,是在下句的第五字救,即成为:
  ╋ ━ ╋ ┃ ━ ┃ ┃,╋ ┃ ━ ━ ━ ┃ ━。
  而D类的下一句为A类,事实上,不少人在用了D类拗后,在下一句还多用
一个丙类拗,使得下句第五字救了两种拗。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丁类拗也是乙
类拗的一个变体。例如: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有的甚至更进一步,上句连第五字一起拗,成为:
  ╋ ━ ╋ ┃ ┃ ┃ ┃,╋ ┃ ╋ ━ ━ ┃ ━。
  例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此句可能是晚唐人以入作平,可能还不太有说服力,放翁的一句: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桐庐县泛舟东归》)
  其中"路"、"九"两字都不是入声,与以入作平搭不上边。当然,这样子毕竟
和近体的一般格式有点远,因此很少有人用,一般也是不用为好。

  拗救的格式,基本尽于此。我主要是从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当然也
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不过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在拗救中,甲类可以存而不论,主
要是乙丙两种,丁类也很少。古人起拗救之说,主要的也就是让人在做诗时自由
度更大一点,不过弄得这么复杂,好象理解起来也有点困难。好在我说得好象还
算清楚,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对高手来说),或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对初学者来
说),不妨给我来信,大家探讨一番。
发表于 2005-8-21 14: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变格拗救

回帖者:11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即谓在同一句中用拗救,一般用于对孤平的拗救。

【五言拗救】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不能用仄声,否则全句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成了孤平。(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必须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拗救】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对句补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很多诗人喜欢用补救,因为它令得诗句的平仄有所起伏,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

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
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
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如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即是这种句式。

      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9:02 , Processed in 0.0639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