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65|回复: 1

中古音分期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9 1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主题: 中古音分期综述
发表时间: 2003年10月01日 16时55分  
发表作者: 汉语史学报  
发表内容:中古音分期综述
张渭毅 撰(北京大学中文系)
汉语史学报
2002第二辑,27~37页


----------------------------------------------------------------------------------------------------------

【内容提要】

本文对清代以来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中古音分期意见简要
地做了客观的评述和总结,展示了中古音分期的总成绩,摆
出了各家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主
张中古音是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时期(3─9世纪)的汉语
语音。

一 缘起

  讲汉语史,不能不讲汉语史的分期。“如果不解决分期
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汉语的历史发展始终还停留在浮面
,我们实际上没有看清汉语是怎样发展的。”(注:见王力
(1958:P32)。)中古汉语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
是汉语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对中古汉语研究的日益深
入,中古汉语的分期提到了日程上来。“在吕叔湘关于‘近
代汉语’(上限从晚唐五代起)的说法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
之后,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从‘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
汉语)到‘近代汉语’不是突然的飞跃,因此提出了把东汉
─六朝作为‘中古汉语’加以研究的设想。”(注:蒋绍愚
(2000)。)中古汉语跟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而分,已
成为共识,但怎样分期,其上限和下限如何,学者们的看法
并不一致。(注:首届中古汉语研讨会(北大,2000年10月
)集中讨论了中古汉语分期问题,与会者各抒己见,提交的
论文有:张万起的《中古汉语特点和汉语史分期》,徐时仪
的《古白话及其分期管窥》,何亚南的《从选择问句的历史
发展看中古汉语的时限》,王魁伟的《略谈中古汉语的上下
限与语料问题》等。此外,魏培泉最近发表的《东汉魏晋南
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汉学研究》第18卷特刊,台北
,2000年)也探讨了中古汉语分期问题。)

  中古音是中古汉语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古汉语语法和
词汇而言,中古音研究的历史更为悠久,成果也更为丰硕。
因此,中古音展示的中古汉语的发展脉络,比语法和词汇的
更清晰、更有条理。中古汉语的分期,建立在中古汉语语音
、语法和词汇分期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古音分期的问题,是
解决中古汉语分期问题的一个前提。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对
中古音分期及其存在的问题,来一个彻底的梳理,讨论问题
时难免各说各话。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清代以来的有影响、
有代表性的中古音分期意见进行评述和总结,希望能把中古
音分期的讨论引向深入。

  介绍诸家的意见,以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同一家在不
同时间发表的不同看法,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同学者在不同
时间发表的相同看法,罗列在一起。中古期的上限和下限分
别联系着上古期和近代期,因此不能不谈上古期和近代期的
分期意见。

二 诸家分期概说

1段玉裁的分期

  清儒已有古音分期的观念,段玉裁最有代表性。段氏根
据古诗文用韵的情况,把《切韵》以前的语音分作三期。他
说:“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
初为一时,汉武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
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
究。”(注:《六书音均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段玉裁
(1775:P816)。)

  段氏没有专门研究两汉音,但是他敏锐地觉察到两汉音
既不同于《诗经》音,又不同于魏晋宋齐梁陈隋音,他分出
的魏晋宋齐梁陈隋时期即相当于中古期。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先秦声调系统不同于魏晋声调
系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
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
与古不侔。……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
(注:《六书音均表古四声说》,段玉裁(1775:
P815)。)

  去声的有无,清以来各家看法不同。去声的变化,是上
古音转变为中古音的一个本质特征。段氏据此把上古音和中
古音的分水岭定在魏晋,实在是清儒古音分期最有价值的贡
献。

2钱玄同、林尹等的分期

  1918年北京大学出版组出版的《文字学音篇》,是钱玄
同在北大讲授音韵学的讲义,也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
学教科书,首次提出完整的汉语语音史分期方案:(注:钱
玄同(1918:P6─9)。)
  第一期:纪元前11世纪──前3世纪(周秦);
  第二期:前2世纪──2世纪(两汉);
  第三期:3世纪──6世纪(魏晋南北期);
  第四期:7世纪──13世纪(隋唐宋);
  第五期:14世纪──19世纪(元明清);
  第六期:20世纪初年(现代)。

  六期又可总括为三期,以韵书为准,第三期韵书初期和
第四期韵书全盛时期合为一期,相当于后来的中古音期。以
今天的眼光来看,钱氏分期处于语音史研究的初始阶段,当
时真正的两汉音研究还没有开展;魏晋南北朝音,知之更少
;元明清语音的研究刚刚起步,(注:钱玄同在《文字学音
篇再版序》(1921)中,称这部书是“千疮百孔的着作”
,检举书中最不好的几点,其中一点就是:“元明时代底音
,竟没有说到!”)已经开始认识到北音着作的重要性。

  这个分期在当时的高等学府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一代
音韵学家。林尹(1937:P11─12)将历代字音变迁的历史分
为六期,跟钱氏相同。罗常培(1956)是根据1924年起他在
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讲义八易其稿、精
炼而成的高水平的音韵学教科书,语音史分期的起讫年代一
仍钱氏之旧,只是给各期添加一个新的称谓:一期、二期称
作古音时期,三期、四期称为韵书时期,五期称为北音时期
,六期称作音标时期。

3马伯乐、高本汉等的分期

  马伯乐(1920)提出了汉语语音史分期的看法:

  上古音       前期   上古期
            后期   汉三国期
  中古音       前期   六朝唐代
            后期   唐末宋代
  现代音(官话)   前期   金元明初
            后期   明末清

  马氏的分期很有见地,他看到了《切韵》所代表的六朝
以来的长安音跟唐末宋代语音的不同特点,将中古音分为两
期。把中古音以后的语音看作官话,金元明初为官话前期,
也就是后来有些学者所分的近代音或早期官话。

  高本汉(1915─1926)的中古汉语及其相关分期如下:

  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
  中古汉语:六朝到唐;
  近古汉语:宋代;
  老官话:元明。

  高氏的中古期,相当于马氏的中古前期,不同的是高氏
分出近古期。高氏利用《切韵指掌图》等较晚的韵图构拟《
切韵》音系,他的中古音“基本上是韵图的音类”,(注:
罗杰瑞说:“《切韵》本身可作为中古音的主要资料,是其
他各种资料的核心。尽管有人不同意,我想高氏的构拟基本
上是韵图的音类。”见罗杰瑞(1995:P37)。)但是他的分
期却表明,韵图时代的音系跟《切韵》有差异。

  马氏和高氏的分期在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很大。日本学者
藤堂明保(1967:P32)分汉语史为五期,他的中古汉语(后
6C─后10C)跟马氏中古前期相同,他分出的“中世汉语”
(后11C─后16C),相当于高本汉的近古汉语加上老官话。

  平山久雄先生(1967:P112)认为,广义的中古音,指
六朝后期至唐末宋初的语音的总称,这个分期在日本学界至
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蒲立本(1970─71)修正了高本汉的分期,他注意到2、
3世纪至11世纪汉语标准音的变化,分出以《切韵》音系为
代表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七、八世纪形成的以长安标准音为代
表的晚期中古汉语。

  白一平(1992:P14─15)采纳高氏、蒲氏和司徒修(1966)的意见,对汉语史分期有较明确的表述:

  (1)上古汉语:即高本汉的上古汉语;
  (2)早期中古汉语:《切韵》时代的语言;
  (3)晚期中古汉语:晚唐宋初的语言;
  (4)早期官话:《中原音韵》的语音。

  以上各家都没有给魏晋音一个独立的地位。

4魏建功的分期

  魏建功(1935:P3─6)提出两种分期法。一种是细分为
七个时期,中古音及其相关的分期如下:

  第二时期:约当公元前2世纪──2世纪(两汉);
  第三时期:约当公元3世纪──6世纪(魏晋南北朝);
  第四时期:约当公元7世纪──10世纪(隋唐五代);
  第五时期:约当公元11世纪──13世纪(宋);
  第六时期:约当公元14世纪──19世纪(元明清)。

  这个分期显然受到钱玄同的影响,新分出一个第五期来
。魏先生指出,用“上古”“中古”“近古”来分期,不如
标明某时代的办法致密,最合理的分期应该从研究的结果里
面定出正确的段落。这个分期目标,王力先生(1985)实现
了。

  另一种分期以韵书为标准,分为有韵书以前和有韵书以
来两期。韵书以来的古音(相当于以上第四、五、六期),
按照时代先后和地域分布,分为南音和北音两大系七类,其
中《切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等属于南
音,《中原音韵》、《韵略易通》、《韵略汇通》、《五方
元音》等属于北音,《洪武正韵》是南音和北音的混合物。
某些韵书的性质确定不当,如《集韵》、《五音集韵》属于
南音,《礼部韵略》跟《集韵》不同类。但能够看到韵书的
方音差异对分期的影响,在当时国内学者中还是少见的,是
一大进步。

5王力(1936)对南北朝的分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古音的关键时期。清人王念孙、洪亮吉
和胡元玉做过汉魏押韵材料的纂录和排比工作,但是没有什
么大的贡献。(注:参见罗常培、周祖谟(1958:P2─3)。
)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一段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1933
年,王越发表了三篇论文,大体上承袭清人旧说,发明不多
,颇有可议之处。(注:见参考文献,罗常培、周祖谟
(1958)和丁邦新(1975)都有中肯的批评。)1936年,王
力先生发表《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同年于海晏出版《汉魏
六朝韵谱》。于书搜罗宏富,材料完备。虽然他把自汉到隋
的音韵演变分为两汉、魏晋宋和齐梁陈隋三个时期,跟后来
罗常培、周祖谟(1958)分期相近,但是对押韵材料的分析
却不能体现出音变的阶段性,正如丁邦新(1975:P291)所
说:“他主要的缺点在于分析的方法,他把一切押韵的字归
纳在一部里,不管何者为正则,何者为例外,从他的韵字表
上既看不出各部分分类的界限,也无法找到音韵演变的路向
,更谈不上与《切韵》音系的比较。”对南北朝语音进行科
学的、较系统的研究,王力先生堪称第一人。

  王力(1936:P5─9)从考察南北朝49家诗人用韵入手,
以个人为研究的单位,找出个人用韵的情形后,再看他们之
间的共同点,由共同点的异同把南北朝语音分为三期:第一
期为宋和同时期的北魏,第二期是齐梁和同时期的北方作家
,第三期是陈隋和庾信、徐陵等所代表的北周。王先生还发
现,尽管时代对于用韵的影响大于地域的影响,同时代一些
诗人用韵的不同仍可归结为方音的差异。

  但是,1985年出版的王先生的《汉语语音史》,把魏晋
音和南北朝音作为一个时段的音系来描写,反而泯灭了南北
朝语音的阶段性差异。

  王力(1936)做的工作具有开创性:一是首次采用正确
的方法揭示了南北朝韵部演变的阶段性特点,把以后的研究
引入科学的轨道。二是首次科学论证并确立了南北朝语音在
语音史上的独立地位,开创了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新时代
,一个完整的中古音分期随后建立起来。

6王力(1958)、邵荣芬和向熹的分期

  王力(1958:P35)的中古汉语及其相关的分期如下:

  (1)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3、4世
纪为过渡阶段)
  (2)西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12
、13世纪为过渡阶段)
  (3)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
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这个分期有两个特点:第一,虽然王力先生主张以语法
作为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和根据,但还是兼顾语音标准的
,如上古汉语三个特点中有一个语音特点:入声有两类。中
古汉语五个特点中有一个语音特点:去声字的产生。近代汉
语分期完全从语音标准入手,提取的三个特点全是语音特点
。第二,汉语史各个分期不是截然分开的,从上古到近代都
各有一个过渡阶段,中古期以前的二百年,即三国西晋看作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期,中古期以后的二百年,即南
宋金朝看作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

  王先生的分期影响很大,邵荣芬(1979)和国内第二部
研究汉语史的力作──向熹(1993),中古期跟《汉语史稿
》完全相同,只不过取消了过渡期。

7罗常培、周祖谟(1958)对汉魏晋南北朝的分期

  罗常培、周祖谟(1958)将汉初到隋末(公元前206─公
元617年)八百多年间韵部的演变分作三个时期:

  (1)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07年),两汉音接近
于周秦音;
  (2)魏晋宋时期(公元208─478年),韵部类别既不同
于两汉,也不同于齐梁,是承前启后的时期;
  (3)齐梁陈隋时期(公元479─617年),接近《切韵》
的分类系统。

  罗、周两位先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原计
划出版三个分册,1958年9月只出了第一分册,详密描写分
析了两汉的韵部及特点,是两汉语音研究里程碑式的着作,
好评如潮。1982年起,周先生陆续发表了《魏晋音和齐梁
音》、《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和《齐梁陈隋时期诗
文韵部研究》等,(注:这几篇文章收入《周祖谟语言文史
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这些成果汇聚在他的《
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1996)钜册中,分上篇《魏晋宋
之部》和下篇《齐梁陈隋之部》,详尽描写了魏晋宋和齐梁
陈两个时期的韵部演变,对第一分册提出的每个分期的音韵
特点做了全面总结。其中魏晋韵部分合的结论跟丁邦新
(1975)大致相同。

8董同龢和谢云飞的分期

  董同龢(1968:P9─12)分语音史为五期,中古音及其
相关的分期如下:

  上古音:先秦的语音;
  中古音:隋唐宋初,《切韵》所代表的音系;
  近古音:宋末,《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是中古到近代
的桥梁;
  近代音:元明清初,《中原音韵》为代表的早期官话语音。

  在中古期和近代期之间加入一个过渡期近古音,类似高
本汉的近古汉语。(注:针对董先生近古和近代的分期,郑
再发(1966)严格按照音韵区别特征给近代音分期。根据各
项音变“锥顶”产生的时代,把近代音的上限定在10世纪初
,下限定在17世纪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没有地位,原因如
董先生所说:“因为材料留存有限,研究的程度也未臻理
想。”

  谢云飞(1987:P7─12)跟董先生的分期基本相同,同
时也受到钱玄同和魏建功的影响。他的分期,“不能硬性地
完全以时间为区分之标准,也要看韵书本身的内容来决定”
,以《切韵》系韵书的变化为依据,隋唐及宋代前期是中古
期,为《切韵》系韵书期之赓续。

9丁邦新的分期

  丁邦新(1975:P269─271)把上古到中古的语音分为三期:
一、上古音:
1上古前期──谐声时代;
2上古中期──周、秦(?─207BC);
3上古晚期──两汉(206BC─207AD);
二、古音:魏晋宋(?)(208AD─478AD);
三、中古音:
1中古前期──齐、梁、陈(479AD─589AD);
2中古后期──隋、唐(590AD─?)。

  刘宋音当时没有研究,故其语音史地位暂时存疑。丁先
生的分期,建立在深入揭示魏晋音特点的基础之上,令人耳
目一新。有三个鲜明特色:

  第一,把魏晋时期的语音(古音)看作从上古音到中古
音演变的转折点,首次将魏晋音定位为一个既不同于上古,
又不同于中古的独立分期,对后来的分期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首次拟测魏晋韵母系统,开列从上古到西汉、从
西汉到东汉、从东汉到魏晋三个时期的韵母演变规则清单,
为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第三,中古音分前后两期,依据是前期的韵部脂之、尤
侯幽、虞模、庚耕清(陌麦昔)、冬钟(沃烛)、先仙(屑
薛)在后期发生了合并。

10井健一的分期

  井健一是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的专家,从分析《经典释
文》所引魏晋南北朝经师音切入手,跟《切韵》比较,考订
声类和韵类的分合,探求字音的变化。
(1)上古音期
前期   殷墟文字谐声文字时代
后期   诗经楚辞时代
(2)中古音期
前期   秦汉时代
后期   魏晋南北朝隋时代
(3)近古音期
前期   唐宋时代
后期   元明时代(注:井健一(1975:P3─4)。)

  这个分期,魏晋南北朝有独立地位,秦汉时代的语音归
入中古期,唐代语音归在近古期。

11李新魁(1979)的分期

  上古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2世纪,两周至秦代,即周
秦时代;

  近古时代:前2世纪至6世纪,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古时期:6世纪至13世纪,即隋唐宋代;
  近代时期:13世纪至20世纪,即元明清至现代。

  这个分期的特色是:一是在上古期和中古期之间加入一
个近古期,类似丁邦新(1975)的古音时期,但起讫不同。
二是汉代音不属于上古音,魏晋南北朝音不属于中古音。

12何大安的分期

  何大安(1981)是后出转精之作,其分期最大的特色是
考虑了方音因素,把南北朝韵部分为两期三区,即刘宋(
420─479年)和北魏前期(439─493年)为第一期,南北韵部
一致,是一个大区域;第二期分为两区,南北韵部有差异;
北方北魏后期(494─534年)、北齐(550─577年)是一个段
落,南方的齐梁陈(480─589年)以及北方的北周、隋(557
─618年)同属于另一个段落。何大安认为,王力(1936)的
第三期南派作家的押韵特点只是个人审音风尚,并不能代表
整个时代,没有必要分出来。他也不赞成罗常培、周祖谟
(1958)把宋、北魏前期归入魏晋,因为他们收录的北魏材
料不足,不易看出分别。

  宋和北魏前期划分为一期,且南北一致,说明第二期北
方和南方的押韵共同沿袭第一期,南北的分化从齐以后开始
,是一个重要发现,魏晋便成为独立的分期。

  何大安是音韵史分期专家,对分期问题有系统的理论表
述,以音节结构的变化为标准,音韵史分为三期:周秦两汉
约1200年为上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约800年为中古期,宋元
明清约1000年为近代期。(注:见何大安(1987:P255─
261)。)何大安(1994)修订1981年旧说,不大强调南北差
异,不知何故。他把刘宋和北魏前期归入齐梁陈,于是南北
朝就变为一期。根据音韵结构的特点,中古音分早期(魏晋
)和晚期(刘宋以后迄唐宋)。

  音韵史音节结构变动的特点具有稳定性,应该作为分期
的标准和依据,这种分期法很值得借鉴。

13王力(1985)的分期

  王力(1985)分语音史为九期,选择先秦以来各个时期
有代表性的文献材料,构建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八个共时音系
,现代音系则罗列北京、苏州、厦门、广州和梅县五地音系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AD)和隋──中唐音系(
581─836AD)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中古音。此书分期特点
有三:
  第一,在诸家分期中最为细密,取消王力(1958)上古
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分期。
  第二,抛开《切韵》在语音史分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
为《切韵》并不代表一时一地的音系,有明显的存古性质,
不能作为建立共时音系的依据。
  第三,承认自古有方言存在,但由于很少或很难了解语
音史料的方音差异,各个时期只选一个代表音系,没有谈到
同时期的方音差异,同时期音系不一定是确定地点的音系。
因此,分期只有古今,没有南北。

14周祖谟(1988)的分期

  周祖谟(1988:P1─18)分汉语史为六期,中古音及其
相关的分期如下:

  上古后期:公元前770─公元219年,周平王东迁后春秋
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阶段,秦汉
时期是一个阶段;
  中古时期:220─588年,魏晋南北朝;
  近古时期:589─1126年,隋唐五代和北宋;
  近代时期:1127─1918年,南宋金元明清到五四运动以前。

  周先生的分期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期考虑语法、语音、
词汇、文字、语体等特点,并联系各期的社会、历史加以分
析。二是魏晋南北朝有独立的地位,跟隋唐分开,分属于两
个不同时期;分出近古期,中古期时间跨度较短,近古期较
长。

15黄典诚的分期

  黄典诚(1993)中古音及其相关的分期如下:

  上古期:公元前11世纪─6世纪,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中古音:7世纪─12世纪,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近代音:13世纪─19世纪,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这个分期,魏晋南北朝属于上古期,《切韵》为隋唐宋
的代表音系。

16唐作藩和蒋冀骋的分期

  唐作藩先生在北大讲授汉语语音史20多年,他的《汉语
语音史讲义》(未刊)分汉语史为五期,中古期分三个阶段
:晋宋─齐梁(3─5世纪)为第一期,陈隋─初唐(6─7世
纪)为第二期,盛唐、中唐(8─9世纪)为第三期。东汉是
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犹如唐末宋代是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
一样。

  蒋冀骋(1990)兼顾语音、语法和词汇标准,分汉语史
为四期,中古期起讫跟唐先生大致相同,只不过取消了过渡
期。

17黄笑山和郑张尚芳的分期

  黄笑山(1995:P2─14)分中古音为齐梁陈隋初唐和中
唐─五代两个阶段,盛唐是过渡期。主要的根据是标准音基
础的转移和变更,中古前一个阶段的标准音是以洛阳皇室旧
音为基础的《切韵》音,后一个阶段转变为长安话为基础的
标准音。

  郑张尚芳(2000)的中古期起讫跟黄笑山相同,分前中
后三期,盛唐算中期。晋代是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宋代是
中古到近代的过渡期。

18耿振生的分期

  耿振生(2001:P299─300)把魏晋至宋末的语音看作中
古音,分为魏晋、南北朝和唐宋三期。之所以把宋代划在中
古期,是因为宋代的共同语跟唐五代一脉相承,都以河洛方
音为中心基础方言,而元以后中心基础方言转换为北京音系


三 诸家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

  以上27家18种分期意见,大致可以反映中古音分期的总
成绩。不难看出,诸家的分期意见,随着中古音和近代音研
究的深入而逐渐深化,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
下四点:
  1汉魏是否分开?两汉归上古期还是中古期?
  2魏晋包括不包括在中古期内?

  有五派意见:
(1)魏晋音或东晋、刘宋音在中古音里没有地位;
(2)魏、西晋归上古期,东晋以后归中古期;
(3)魏晋或魏晋南北朝独立为一期,既不算上古期,又不属
于中古期;或者属于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期;
(4)魏晋是中古期的一个阶段;
(5)魏晋(两晋)归在上古期。

  3隋唐是否属于中古期?

  有四种看法:
(1)大多数学者认为,隋唐属于中古期;
(2)隋唐属于近古期;
(3)隋归入中古期,唐归在近古期。
(4)晚唐以前属于中古期,以后算作近古期或近代期。

  4宋属于中古期还是近代期或近古期?

  宋,有全宋、宋初、北宋、南宋前半的时段分法。有五
种意见:
(1)全宋属于中古期;
(2)宋初属于中古期,以后属于近古期、中世汉语或近代
期;
(3)南宋前半(12世纪)以前归中古期,以后属于近古期
或近代期;
(4)全宋是近古期;
(5)北宋属近古期,南宋归在近代期。

  为什么会有这些分歧?从大处和深层着眼,主要涉及六
个问题:

1
分期是否要兼顾语音、语法和词汇标准?须知标准不同,分
期不同,即依据语音标准的分期跟按照语法标准、词汇标准
的分期并不一致。
2
分期要不要考虑方言的差异和标准语基础方言的转变?
3
《切韵》音系能否代表中古音?如果能够作为中古音的代表
,它所涵盖的时代的上限和下限如何?如果取消了《切韵》
在分期中的枢纽地位,又怎样看待中古和近代南北方音跟《
切韵》的源流关系?
4
分期的区别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各期特征是否都
有可对比性?
5
分期是不必过细、但求反映语音演变的大势好呢,还是越分
越细好?
6
分期是否考虑音变的渐变性?上古到中古,中古至近代,其
间各自是否需要一个过渡期?

  要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期结论,就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限于篇幅,我们另有专文讨论。

  我们的结论是:所谓中古音,指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
时期(3─9世纪)的汉语语音。刘宋以后,形成南北对立的
两派方言,这些方言特征都为《切韵》音系所涵括。中古汉
语的上限,以汉语音节结构的改变为主要依据,如东汉以前
有复声母,魏晋以来没有复声母等等。下限则以北方话音系
的巨变和标准音的转变为主要根据,既然齐梁以来南北方言
对立的均衡局面到了晚唐被打破,而且,标准音基础由6世
纪以来洛阳、金陵士人的读书音转变为长安标准音,我们就
有理由把中古音的下限定在公元9世纪。10世纪开始的近代
汉语语音史,是以早期北方话语音演变为主流的历史。(注
:梅祖麟先生(1994)和他最近的研究指出,近代汉语其实
是一种晚唐五代的北方话,官话方言、粤语和客家话都是近
代汉语的后代。这个观点应该引起重视。)
-----------------

【参考文献】
1
井健一 1975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日本汲古书院。
2
丁邦新 
1975 《魏晋音韵研究》(英文),《中研院史语所集刊》
第65种,台北。
1995 《重建汉语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国语文》第6
期。
3
董同龢 1968 《汉语音韵学》,台北学生书局初版。
4
段玉裁 1775 《六书音均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
高本汉 1915─1926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合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
耿振生 2001 《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7
何大安
1981 《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台湾大学博士论文。
1987 《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 《规律和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台北中研院中
语所。
1994 刘宋时期在汉语音韵史上的地位──兼论音韵史的分
期问题,《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2:125─137
8
黄典诚 1993 《汉语语音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9
黄笑山 1995 《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湾文津出
版社。
10
蒋冀骋 1990 《论近代汉语的上限》(上),《古汉语研究》第4期。
11
蒋绍愚
1994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语音部分),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0 《二十世纪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收入《二十世纪
中国学术大典》,福建教育出版社。
12
李新魁 1979 《古音概说》,广东人民出版社。
13
林尹 1937 《中国声韵学通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8年版。
14
罗常培 1956 《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15
罗常培、周祖谟 1958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
16
罗杰瑞 1995 《汉语概说》,张慧英译,语文出版社。
17
梅祖麟 1994 《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中国境内语言及语言学》2:37─46。
18
平山久雄 1967 《中古汉语音韵》,收入《言语》,《中
国文化丛书》1,牛岛德次、香顺一、藤唐明保主编,日本
东京大修馆书店。
19
钱玄同 1918 《文字学音篇》,收入《钱玄同文集》,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
邵荣芬 1979 《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
21
唐作藩 《汉语语音史讲义》,未刊待出。
22
藤唐明保 1967 《上古汉语音韵》,收入《言语》,《中
国文化丛书》1,牛岛德次、香顺一、藤唐明保主编,日本东
京大修馆书店。
23
王力
1936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王力文集》第18卷,山东
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58 《汉语史稿》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
1985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
王越
1933a 《汉魏南北朝之脂支三部及东中二部之演变》,《国
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一卷二期。
1933b 《孔雀东南飞年代考》,《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
所月刊》一卷二期。
1933c 《汉魏乐府释音》,《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
刊》二卷一期。
25
魏建功 1935 《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
26
向熹 1993 《简明汉语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谢云飞 1987 《中国声韵学大纲》,台湾学生书局修订版。
28
于海晏 1936 《汉魏六朝韵谱》,暴拯群校改,河南人民
出版社1989年版。
29
郑再发 1966 《汉语音韵史的分期问题》,《中研院史语
所集刊》36:635─648。
30
郑张尚芳 2000 《中古音的分期与拟音问题》,《中国音
韵学研究会第六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出版。
31
周祖谟
1988 《汉语发展的历史》,《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浙
江古籍出版社。
1996 《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
公司。
32
Baxter,WilliamH(白一平 1992) AhandbookofoldChinesephonology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
33
Maspero,Henri马伯乐1920 LedialectedeTch'ang─ngansouslesT'ang,BulletindeI'Ecde Francaised'Extieme─
Orient20
34
Pulleyblank,EG(蒲立本 1970─71) LateMiddleChinese,AsiaMajor15,pp197─239;and
AsiaMajor16,pp121─1681983 MiddleChinese:AStudyInHistoricalPhonology,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Vancouver
35
Stimson,HughM(司徒修 1966) TheJongyuanInYunn:aguidetooldMandarinpronunciation,NewHaven:YaleUniversityFarEasternPublication


来自61.217.192.89
发表于 2004-11-24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的文章有看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1 22:22 , Processed in 0.0639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