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97|回复: 11

中国纪录片20年50部精选作品及编导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8 00: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纪录·中国
发表时间:2002-5-25 19:34:10

--------------------------------------------------------------------------------


《雕刻家刘焕章》
导演:李绍武



雕刻家刘焕章和他的妻子、女儿住在一家小院里,门外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桩和石头,屋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雕塑。刘焕章几乎是永远在十米见方的小院里敲着、凿着。他的妻子虽然有时会有怨言,但是从心底里支持他。他的女儿总是很小心地在屋里活动,以免碰坏父亲几乎无处不在的作品。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这个家庭在刘焕章工作的声音中显得很安静。刘焕章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的是能够将十年文革遗失的时间补回来,而即使是在下农村的岁月里,他也会将农具做成艺术品。影片不断地用镜头表现刘焕章工作时的状态,不断地强调刘焕章在艺术中的陶醉感和在紧迫感。

李绍武,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导演,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同年分派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任新闻记者,纪录片编导,电视剧导演,后到电视剧制作中心任导演。获奖作品有: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获中国新闻记协奖。《天神不怪罪的人》获蒙特勒国际一等奖、"飞天奖"三等奖、"骏马奖"二等奖。其他代表作还有:《井冈抒怀》、《这山这水这森林》、《岳安林和他的妻子》等。发表过多片专业论文。1992年评为一级导演。

-------------------------------------------------------------------------------------------

《话说长江》
总撰稿:陈汉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除了介绍了长江的发源、流向、水势、资源等等自然特征,更多地描绘了长江所流径地区的山水城市、名胜古迹、地理坏境、历史传说、优美景物、风土人情等等人文特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属于中华民族,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话说长江》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优美激越的解说词,高昂抒情的音乐,成为这一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品,尤其突出的是该片的解说词和主题歌《长江之歌》,都成了当时有轰动效应的文化现象。

陈汉元,浙江乐清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任编辑。1970年始,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担任新闻部地方组副组长、专题部副主任、社教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台长助理、副总编辑、副台长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1985年至1997年,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1985年评为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策划过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苍天在上》,纪录片《收租院》、《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是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


《西藏的诱惑》
导演:刘郎


该片以三代僧侣虔诚朝圣为意象,以四位艺术家在西藏潜心探寻为主线,表现了一种因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境界,讴歌了一种由朝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注重审美价值,强调意境营造。由于该片画面优美,文辞奔放,在电视片创作中,较早地运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大胆地进行了主观情感的抒发,因此《西藏的诱惑》一片,曾一度在中国片创作界被视为写意派的代表。该片完成于1988年,获全国首届录像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及优秀撰稿奖。

刘郎,浙江电视台高级编辑。河北清苑人,中共党员。1964年12月参加工作,1981年起在青海电视台任编导。1994年调至浙江电视台任编导。1993年评为高级编辑。创作的艺术片《羯鼓谣》、《梦界》、《西藏的诱惑》分别获第1、2、4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西藏的诱惑》又获星光奖单项撰稿奖、全国首届录像片优秀作品奖。电视艺术组片《上下五前年》获中宣部1992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中国电视奖1992年社教节目文化奖一等奖。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傻子沉浮录》获1998年中国电视奖社教系列片一等奖。出版个人解说词专著《西部的星空》和《风骚》。1991年获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

《闯江湖》
导演:高峰,康健宁


本片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了八十年代的宁夏黄土高原的生存状态,套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的关键词句作为段落划分:第一部分"一无所有";第二部分"这是你的泪在流";第三部分"脚下的地在走";第四部分"你这就跟我走"。在片中,作者也较明晰地从几个方面对这里的生活进行了探讨:"水"、"粮食"、"扶贫"、"教育"、"劳动输出"。对当地农民、政府官员、扶贫工作组等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试图找到这里导致贫瘠的主要因素以及摆脱贫瘠所能采取的方法,在后半部分着重讨论了"走出去"的可行性和效果。全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存状态。

高峰,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北京人,中共党员。从1992年起先后担任专题部副主任,纪录片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1998年评为高级编辑。主要作品有:系列专题片《川藏纪行》,1985年获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类一等奖;《万里海疆》1990年获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类二等奖;《解放》、《胜利》前后获"五个一工程" 奖及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类一等奖;《蒋兆和的流民图和丹尼亚的日记》1995年获"星光奖"文艺专题二等奖;《山海经》1998年入围葡萄牙大西洋电视节。出版专著:《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电视纪录片论语》等。

------------------------------------------------------------------------------------------------

《望长城》
导演:刘效礼


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主持人沿着长城遗址走,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考察长城修建、变迁,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与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等等。全片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的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望长城》的纪实风格,对以后的电视片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很多人将它当成中国新纪录片的开端。

刘效礼  "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62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后入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电视编导系学习,大学学历。1966年调入中央电视台。1992年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1996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军衔。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干枝梅颂》、《说凤阳》、《众手编织的花环》、《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之门》、《望长城》、《中华之剑》、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等。1980至198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其中一次为广电部先进工作者,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视协理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1: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爆炸》
导演:戴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阳初1930》
导演:张朝夕
  
     
      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五·四"前后回到中国,受到"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他倡导开展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平民教育的运动,用科学文化知识改造落后的乡村。本片选取他在1929年,带领数十位当时各大学校的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教运动。当时的一家报纸指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清朝时的科举出身者、中国大学的教授、学院的院长和国家科研机构的退休人员,以及许多留洋的博士和硕士们,纷纷离开城里的职位和舒适的家,来到偏僻的农村,寻找复兴古老落后的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途径。

张朝夕,1969年出生于西安,1987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电视节目创作。1993年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1998年创作《共同的日子》,2000年制作《共同的时空》,担任总导演。1996年8月,曾专门召开过"张朝夕作品讨论会"。现任《东方之子》制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年中国》
导演:陈晓卿   


大型系列片《百年中国》共分为52大集,365期。每期5分钟,总长度1800多分钟。本片耗时两年,从2000年元月2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历时一年。全片以编年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国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叙述角度和语言结构一别以往所有历史文献片,追求可以触摸的历史,注重历史的民间化和感性化,将百年中国的沧桑风云融化在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本片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影视镜头,资料之全面、系统、真实为国内罕见,制作精良,规模庞大,是历史文献片中的精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梅花》
导演: 黎亚辉
   

      "拉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舞蹈,她动作刚柔相济、粗中见雅、富含韵律,自元代开始流传至今,衍生出多种流派。东南正村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河北省井陉县,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大地理板块接壤的地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拉花"的发源地。这里几乎全村老少各个能扭"拉花"。 一九五七年,伍计栓、伍增禄、伍新泉、杨晓泉等六位十五、六岁的后生把"拉花"扭到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东南正村名声大噪。一九九七年的冬天,井陉县准备组织一支"拉花"队,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大赛,并准备在东南正村中找一位老艺人带队。村子里的几位老艺人已经就"拉花"应保持传统还是要丰富创新产生了较大分歧,并已形成了新、老两种主要流派。

黎亚辉,1969年5月出生 , 1985年入河北师大英语系学习 ,1993年入河北电视台国际部任编辑工作至今。主要作品:《腊梅花》(50分钟)入围法国巴黎国际人类学影展 ,《风中的山林》(114分钟)入围法国巴黎国际音像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衡》  
导演:彭辉

     

      可可西里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因藏羚羊能够带来高额的经济利润而受到一批批盗猎分子的疯狂捕杀。在短短的十年中,藏羚羊的总数竟减少了三分之二。1994年1月18日,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在抓捕18名盗猎分子的行动中被枪杀身亡。一年后,他的妹夫,县委副书记扎巴多杰成立了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的武装反盗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其工作成效受到国内外环保组织,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肯定。然而,正当扎巴多杰准备"好好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他却突然在家中被一颗子弹击穿头部身亡。《平衡》是摄制组历时三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生命禁区"艰苦创作而成。该片运用了"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本片获得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入围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彭辉, 1965年4月出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在成都电视台参加工作至今。先后从事专题片、文艺片、电视剧、纪录片的主创工作。
《王老汉和他的儿女们》(1996年完成,52分钟)获第十一届法国国际视听节提名;获1997年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提名;荣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
《空山》(1998年完成,42分钟)荣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录像带评委会大奖;荣获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最佳纪录片提名;荣获第十八届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最佳人文影片提名;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彩虹奖",荣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
《背篓电影院》(1999年完成,42分钟)
荣获2000年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最佳纪录片提名;荣获21世纪布达佩斯国际艺术节最佳纪录片奖;荣获中国广电学会"中国社教节目奖"一等奖;荣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平衡》(2000年完成,74分钟)
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入围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
《一个爱滋病毒感染者》
导演:佟立


因为一次义务献血活动,李子亮(化名)得悉自己患上艾滋病。他在天津打工时,一次公司搞义务献血,说给一千块钱。他想挣一千块钱,所以就去了。但到了那里化验时,就说他的血里有病毒,更不知道就是艾滋病。从他知道得了爱滋病之后,就开始挣不到钱。过去他是在包工队当瓦工,工厂知道后就不要他了,因为怕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回到家乡,村民知道他的病以后都不敢接近他,使他饱受压力。妻子更在忍受不住的情况下离家出走,拋下丈夫及三名子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李子亮决定向民政部门递交申请,把三个孩子送进福利院,然后自己就远走他乡。

佟立, 女,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主任编辑
1978-1982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1993--       北京电视台导演

主要纪录片作品:
《中国母亲》  中国电视一等奖 1996
《村民的选择》 1998年中国电视学术奖二等奖,第20届法国真实电影节(法国 巴黎)
《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国电视金鹰奖 2000,亚洲电视奖 2000 (新加坡),        国际公共电视展映大会 INPUT2000 (加拿大 哈里法克斯), 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荷兰 阿姆斯特丹)
《民政局里的林科长》中国电视彩虹奖 2001, 国际公共电视展映大会 INPUT2001 (南非 开普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法庭》
导演:刘鸿彦



在深圳高级中学,有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法庭"的口号是:"校园文明尤须自律,民主法制尤须先行"。本片讲述的故事是"法庭"开创以来的第18次开庭,起因是学校的部分同学向校方的分数排名公布制提出质疑。为了迎接3月16日的开庭,以刘婷婷为首的律师团和以杨佳洁为首的告诉团在校园里进行了积极的调查,寻找证人,咨询心理专家,查阅大量资料,甚至互相收买情报,这一切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在开庭的那一天,也是学生的仲裁庭庭长,组织了告诉团和律师团的辩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庭上取证和辨证后,经仲裁庭的商议和讨论,这个历时一个多月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终于有了最后的裁决。

刘鸿彦,东北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系,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时,即进入该栏目组任编导 ,2000年进入东方时空《纪事》组任编导至今。代表作品有:《生命》、《我想飞》、《透明的日子》、《海伦与凯勒》、《决胜》(九八抗洪特别节目)、《永远的春节》、《梁思成:1937》、《中国女足2000》、《学生法庭》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足球备忘录》
导演:彭红军


     从2001年4月9日到10月7日,中国足球经历了一系列最具悬念、最令人惊讶、最令人兴奋的事件。小组赛差强人意的表现,米卢的能力受到怀疑,郝海东炮轰米卢,李响以天价从《足球》转会《体坛周报》,中国足球队微妙的变化、媒体重新审视米卢,10月7日中国人在沈阳实现梦想。本片大量记录了足球媒体记者们在整个过程中的心态和观点,用访谈和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中国足球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变化。全片共分五集在《东方时空》首播。

彭红军  云南人,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参加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背负民族的希望》编导制作,96年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任编导兼摄像,2000年东方时空改版后来到《纪事》组一直工作至今。主要作品:《网络与现实之门》、《蜘蛛人》、《遥远的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都为了爱》
导演:高昕
     
      
     两年前,从浙江温州到山西临汾打工的施良飞,无意中在《知音》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女儿并非亲生的。去年六月底,施良飞利用女儿放暑假的机会,带着孩子去北京做了亲子鉴定。半个月之后,施良飞得到了来自北京的消息,女儿确实不是自己亲生的。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令夫妻俩伤心欲绝。既然眼前的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那么亲生女儿又在哪里呢?施良飞夫妇开始了寻找自己亲生女儿的过程。几经周折,施良飞在临汾的近郊北孝村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他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决定去说明真相。
施良飞亲生女儿叫段志金,段家因为几代没有女儿,所以给孩子取名为"金子",意思是象金子一样宝贝。段家接受不了这突然的变故,一时间家里乱成一团。
很快两个孩子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孩子变得敏感而多疑,这令两家大人陷入矛盾和痛苦中。经过协商,双方决定让两个孩子做朋友,两家人互相走动,一星期见一次面。尽管两家人各有各的想法,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共同的。在双方大人的努力下,两个孩子还是拥有了两个温暖的家庭和两个疼爱他们的父母。

高昕,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后分配至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艺术室任文字编辑。一九九三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综艺大观》任撰稿及副导演。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加盟《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任编导 ,现在《百姓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年,马驰》
导演:余红苗


     16岁的马驰从小失去父母:父亲病逝,母亲改嫁,马驰由爷爷奶奶养大,当过杂技演员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很严厉,每天责令孙子用功读书和坚持练独轮车杂技。孙子在爷爷奶奶的絮絮叨叨中成长。孙子虽然很听话,但有时仍然感到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新年要来了,记者在快过年的几天里用DV记录下祖孙三人的生活片段和口述实录,让人在一片调侃和絮絮叨叨中体味浓浓的爱意。

余红苗,女,福建人,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在福建省多家电视台工作。做过各种类型的节目,包括新闻专题,经济类节目专题.在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工作两年期间,一直用DV机拍摄70多部纪录短片,其中《我的父亲母亲》获福建省优秀节目二等奖。2001年进入《东方时空 百姓故事》栏目,主要作品有《操心》、《马年,马驰》、《我的未来不是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者》
导演:渠路军


      2001年6月,在中国北疆,16名记者完整真实地记录下了一场巍为壮观的军事演习--中国装甲部队进行的一场实兵、实弹的对抗演习。在本片中,参加演习的蓝军一号和红军一号是同一所高等军事学府的同学,一个精通战术,博古通今,有着耿直,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个精通装备,博学善战,从坦克驾驶员一步步成长为"军中儒将"。在亚洲最大的军事基地--中国北疆大漠上,两位将才带着各自的部队进行了一场真正的较量。

渠路军,男,1961年生,1976年入伍,1979年入党,历任战士、文化干事等职。现任中央台北京军区记者站上校记者,先后拍摄完成120多部纪录片,其中《一个老兵的故事》、《旺旺》、《侯家家事》、《光》、《兵者》、等十五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得大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复的代价》
导演:马嘉

   
      在一家新闻机构报道了解救被拐卖的14岁少女康明娥的事件后,本片的编导开始跟踪关注这位已经作了母亲的少女。哥哥带领着警察解救出自己的妹妹,此事轰动京城。一些善良的人们甚至要收养这对可怜的母女。但所谓的拐卖背后,却出现了种种疑团。康明娥的真实年龄、她的哥哥与康明娥丈夫、婆家的关系等等疑团出现在警察和编导的视线里。原来为了报复,康明娥的哥哥康明福伪造了户口本报案,而康明娥的真实年龄原来是二十岁了。面对兄妹情、夫妻情、母子情,康明娥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最终她做出了艰难的选择,结果却极其人们的意料。

马嘉,女,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北京电视台《纪录》栏目编导,曾派驻美国Scola电视网担任记者。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奖电视社教节目奖,长篇节目三等奖,第十一届北京电视春燕奖优秀奖,入选2001年第十一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2年中国"阳光杯"纪录片长篇一等奖。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
导演:刘效礼



本片不是毛泽东的编年史、资料片,而是采取纪实与政论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实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情感与理性、知识与评价相联系的层面上,用典型的侧面来塑造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领袖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的毛泽东的一生。全片运用过去时与现在时相融合的结构方式,一方面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一方面在今天的日子里寻找毛泽东的留下的深深的痕迹,通过大量的采访,复活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毛泽东性格中最生动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壁画后面的故事》
导演:祝丽华


1994年3月5日, 34岁的壁画家刘玉安率领7名助手,历时三年零七个月,创作完成的大型榫合陶板浮雕壁画《和平·进步·自由》鉴定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壁画中这些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原形,曾经是跟他一起制作壁画的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的学生。其中有一位牵马人的原形叫陶先勇,但是他已经不在人世。本片就讲述了刘玉安与陶先勇的故事。
1990年壁画创作初期,陶先勇和山东建筑学校的几位学生一起,作过壁画中的模特。1993年10月,陶先勇参加工作仅两天,左腿发现骨癌并已有转移。已经三年没有见过陶先勇的刘玉安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重新走进他的生活,定期接陶先勇去医院检查。刘玉安要给陶先勇装一支假肢,他三次去了假肢工厂,除了咨询,还有砍价。为了积累近两万元的假肢费,刘玉安卖了一些陶瓷作品。刘玉安就是这样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陶先勇帮助,直到陶先勇去世。

祝丽华,现任山东电视台副台长。1984年从工厂考入山东电视台从事记者、编导工作至今,创作了大量电视文艺专题节目和纪录片。自1990年以来,编导、撰稿的8部专题片、纪录片连续8年获国家级政府奖,其中一等奖6部。《壁画后面的故事》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华百年祭》获中国电视奖一等奖。1994年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重逢的日子》
导演:王蔚


王蔚,女,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
1988年至1993年 在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从事纪录片及新闻专栏节目制作;
1997年至今      在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任《新闻观察》栏目记者、编导、主持人,现任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制片人、主持人。
1995年上海市政府奖。
1997年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纪录片《重逢的日子》1994年获全国外宣节目二等奖,入围1996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1999年意大利佛罗伦撒国际纪录片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脊》  
导演:陈晓卿
   

该片拍摄于1994年,记录了广西山区一个叫龙脊的地方发生的故事。龙脊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本片在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大奖。

陈晓卿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同年被保送就读该学院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9年分配至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纪录片栏目《地方台30分钟》编辑
    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
    计有:《孤岛记事》(1991年 30分钟*1集)任编导、摄影,被选送至法国戛纳电视节目展映。
    《远在北京的家》(1993年完成 30分钟*2集)任编导,获'93四川国际电视节大奖
    《龙脊》(1994年完成 30分钟*2集)任编导、摄影,获'95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
    《南狮北狮》(1995年完成 30分钟*1集)任编导
     《大哥大 桑塔纳 破小褂》(1998年完成 50分钟*1集)任编导
    1996年开始制作文献纪录片
      计有:《朱德》(50分钟*6集)任总编导
     《刘少奇》(25分钟*12集) 任总编导
     《百年中国》(35分钟*52集) 任总编导
     目前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制片人  


------------------------------------------------------------------------------------------------------

《回家》
导演:王海兵



一只大熊猫名叫"高高",它的家原本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崇山峻岭之中,但它从小因病被人们从野外抢救回来,在保护区管理所和人们相处了两年。这年春天,人们又让它重返大自然。本片记录了"高高"放归之前一个冬季里和人们最后相处的生活,以及春天里人们送它回家的经历。记录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段情感,同时记录了人们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环境做出的努力,以及山区普通老百姓的环境意识、保护意识。本片获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获法国国际音像节评委会特别提名奖,入围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入围法国环境电影节,入围巴西里约电视节,在美国凤城纪录片电影节上展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动迁》
导演:章焜华


章焜华,高级编辑,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本科毕业,1963年至1978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任记者,1978年至今在上海电视台从事电视纪录片编导工作。
主要作品:
《大动迁》,1995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特等奖,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上海外宣"银鸽奖"一等奖。
《半个世纪的乡恋》,第二届华语电视最佳纪录片金龙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特别荣誉奖。
《回归何处》,1996年上海电视节最佳纪录片评委奖、最佳纪录片记者奖、最佳纪录片观众奖。
《回到祖先的土地》,第35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中国外宣"彩虹奖"一等奖,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Bobby老师,您好》,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上海外宣"银鸽奖"一等奖。
《中华之最》(第一辑),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雁荡山》,1996年中泰国际电视旅游风光片优秀奖。
《新中国大使》,上海广播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彼岸》
导演:蒋樾


《彼岸》讲的是一群没考上大学的外地孩子的明星梦。他们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了戏剧导演牟森主办的一个班。当时牟森正要排一部戏,是根据高行健的《彼岸》写的一个实验剧《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
    牟森就带着这14个孩子排这部戏,排了四个月。这个戏一直在讨论彼岸是什么,有的说彼岸是一个名词,有的说是一个动词,有的说没有彼岸。他们在北京电影学院连演七场,每次演完了那些孩子都哭。很多艺术家都去看了,给了很高的评价。
    三个月后作者再次见到这帮孩子时,他们已经被那个瞬间粉碎的大梦扔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漂流在北京城里,"明星"又还原成普通人了。有的女孩成了歌厅门口招徕顾客的小姐,有的男孩骑着车到处给人送方便面。又呆了四个月,实在撑不住了,就纷纷往回走。作者跟了其中的三个孩子回家。这三个孩子特别不服气,回到石家庄的农村,又自己弄了一出戏,叫《一只飞过天堂的小鸟》,然后在自家的地头上,给三四十个老头老太太演了一场,看完了他们鼓鼓掌。那出戏一开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机,到最后也没修好,后来一群人在荒野里推着拖拉机走,他们的梦就此消失。

蒋樾,1988年从中央戏曲学院编剧系毕业,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因为不喜欢故事片的拍摄方式而离开,1991年、1992年两次赴藏拍摄纪录片,1993-1995年摄制纪录片《彼岸》,1996-1998年摄制纪录片《静止的河》。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4-1-19  01:4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洞里的村庄》
导演:郝跃骏


中国西南云南省境内,有一个叫做"峰岩洞"的石灰山洞,洞里有一个已经延续了八代人的村庄。这个山洞里的村庄有一套延续了上百年的村社习俗和"村规民约",有古老的磨房、学堂、诊所和小店,也有村民们自己推选出来的村长,俨然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社会。实至今日,村民们谁也不愿搬出这偏远而闭塞的山洞。 山洞里所有的建筑均不用屋顶,各家各户的内部可一览无余,因此山洞里很少有隐私,人们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 洞里的所有声音,鸡鸣、狗叫、无线电、缝纫机都带有天然的混响,尤其是山里孩子们所特有的,带着阵阵回声的唱读,通过硕大的喇叭状的山洞口飘逸而出时,会在山里传得很远。这个山洞里的村庄,通过一条步行四、五小时的山路与外界相连,每年都有人通过这条小路走向省城的学府。这天,出外读书的人们回到了村里,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很有戏剧性的真实故事。

--------------------------------------------------------------------------------------
《八廓南街十六号》
导演:段锦川
                                                                                                                                                                                                                                                                                          
西藏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是西藏拉萨环绕大昭寺的街道,八廓街居民委员会就在八廓南街16号这个古老的院子里办公。本片纪录了1995年一年的时间里发生在八廓街居委会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明信片式的蓝天白云的诗意。我们看到的是和内地任何一个居委会一样的繁琐的事务:调解家庭纠纷、给外来人员开会。没有旁白解说,没有煽情的音乐,也没有大量纪录片里采用的访谈。作者的道德取向和感情色彩深藏在画面背后。1997年,在法国戛纳真实电影节上荣获特别奖。

段锦川,1984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长期在西藏摄制纪录片,现居北京。作品有《青稞》(1986)、《青朴》(1992年,与温普林合导)、《广场》(1994年,与张元合导)、《八廓南街16号》(1996)、《沉船──97年的故事》(1998)
------------------------------------------------------------------------------------------------------

《半个世纪的乡恋》
导演:章焜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去的村庄》
导演:王小平



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在《纪录片编辑室》从事纪录片创作,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远去的村庄》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最佳导演奖、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提名、加拿大Banff最佳纪录片提名奖、葡萄牙电视节大奖提名。1997年担任第38届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国际评委。任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年》
导演:陈大立


《流年》里的四位农民剪纸艺术家都是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于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白凤莲曾于1994年、1995年应邀到法国、美国表演剪纸,白凤兰于1985年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高凤莲于1995年和库淑兰、郭佩珍一起在北京举办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剪纸展。库淑兰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剪花娘子。         《流年》深入黄河文明的腹地黄土高原,记录了四位农民剪纸艺术大师的生活与艺术场景。不仅展示她们的作品,也展示她们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别无选择》
导演:何苏六


年轻漂亮的母亲田惠平,大学毕业后到德国进修了行政管理专业,准备回国备干一番事业,却发现自己三岁的儿子杨韬得了一种当时国内还不甚了解的疾病--孤独症。由于这种病的患者没有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没有情感,对社会的规范也没有任何意识,在台湾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在西方被称作"雨人"。孤独症的患病率在我国达0.6%,在日本更高达1.1%,可是至今国际医学界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足,被公认是一种疑难病症,治愈率几乎为零。然而生性好强的田惠平并不甘心,跑了多家医院不果后来到了北京。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现代女性,田惠平不想放弃自我,然而她又是一个母亲,不同的角色让她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她开始探寻培养孤独症儿童能力的方法,并在艰难的处境中创办了"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田惠平找到了一个多重角色的结合点。本片全长9分钟,获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最佳评委奖、最佳观众奖。

何苏六,1965年2月11日出生,浙江义乌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中国纪录片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纪录片评委,1998年第6届(法国)国际青年电视节评委会副主席,纪录片学术网站《纪录·中国》www.chinadocu.com创办者、负责人,(北京)国际科学纪录片展评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6年纪录片《母亲,你别无选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5届国际青年电视节最佳评委奖和最佳观众奖;                 
1997年香港回归献礼片《方寸国土万千情》之《走进香港》、《大戏女小生》,获98年"春燕杯"长纪录片奖;
1997年 20集纪录片《家在北京》,任总编导
1998年 纪录片《香港新纪元》编导之一;
1999年 大型纪录片《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编导之一,获首届中国新闻出版音像制品一等奖);
1998年 为张艺谋工作室创作纪录片《紫禁城今夜灯火通明》;
2001年 《中国院士》之《中和》、《为了共和国的"太阳"》、《"不守本分"的院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节草》
导演:梁碧波


《三节草》讲述的是一个叫肖淑明的老人一生的传奇故事。肖淑明还在少女时代时,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看中,带回泸沽湖成为他的压寨夫人,这一去就是54年。1996年她有机会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当她看到繁华的城市的时候,肖淑明百感交集,她已经不可能再重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但是她却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孙女拉珠送回到成都去。全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肖淑明讲述自己早年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一条是肖淑明为了能将孙女拉珠送往成都而做的努力的全过程。
  本片曾获得1997年第20届法国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入围1998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入围1998爱沙尼亚国际电影节,入围第40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第7届中国电视骏马奖。

梁碧波,男,汉族,主任记者。196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先后毕业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和四川大学。1992年至今在成都经济电视台工作。1992年至1995年3月,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共获全国及省市级新闻奖20多项次。1995年3 月至今从事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为:
1995年:《峨嵋女尼》,《二娘》,《马班邮路》第二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1996年:《冬天》
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短纪录片奖 ,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第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摄影奖,第3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特别成果奖
1997年:《三节草》 ,1999年:《婚事》

--------------------------------------------------------------------------------------

《舟舟的世界》
导演:张以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导演:孙曾田


镜头围绕着大兴安岭一个鄂温克的驯鹿部落中三代女人的故事和命运展开。主角鄂温克姑娘柳芭是地道的山林的女儿,柳芭的姥姥是一个萨满,替人看病消灾。姥姥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婿都早早去世了,全家只有姥姥、妈妈和她。柳芭因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而走出山林。但是柳芭在城市里过的并不顺心,在那里她总是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作为大山中的少数民族的身份,她强烈地思念着家乡和亲人。但是当柳芭又返回山林,她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不再象以前那样与她心心相通,在这里她又成为一个城市人。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柳芭嫁给了一个善良的农场工人,尽管她难以确定自己是否爱他。驯鹿群中的神鹿因为难产死了,很快,柳芭的第一个孩子在大兴安岭出生了。

------------------------------------------------------------------------------

《周恩来》
导演:时间



本片是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合作拍摄的一部领袖人物传记,共十二集。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展示周恩来生活年代的历史面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领袖人物的感受,选择和探索的历程,力图使观众对周恩来获得一个系统的立体的认识,将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和国总理形象再现于屏幕。

时间,1963年出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任编导,主要作品包括《我眼里的爸爸》、《访天津市长李瑞环》、《回延安》、《地球你好》、《天安门》。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任《东方之子》制片人。1996年创办《实话实说》,人制片人、总导演。1996年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总编导。1998年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2000年筹办新《东方时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兰芳 1930》
导演:周兵


梅兰芳1929年底到1930年4月对美国的访问演出,在今天是应被看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是二十世纪之初,中西文化的一次交锋,是对五四文化运动之后一度盛行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观点的一次回击。梅兰芳的美国之行在今天来看,不应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戏剧表演艺术家的一次巡回艺术表演活动,而且是中国东方古典艺术对西方世界的一个展示,是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京剧艺术对西方观众的一次征服。梅兰芳戏剧艺术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以梅兰芳表演艺术为主体的京剧,在当时使西方戏剧艺术界认识到在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体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成熟而博大精深的东方古典艺术体系。
  
周兵 ,1968年生于甘肃兰州,1987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导专业,1991年毕业后到兰州电视台任编导、摄像.
  1993年起,在《东方之子》任编导,制作了百余期"东方之子",其中代表作有《工艺美术大师》系列十集、《国画大师》系列十集、《李国安》、《黄永玉》、《叶乔波》、《刘玉田》、《肖秧》、《季羡林》、《余秋雨》、《费孝通》等,1995年参与编导制作了东方时空第一部真实再现的实验节目《忘不了》, 1996年参与制作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
  1997年底开始试验制作以"真实再现"为主要影视探索手段的人物纪录片《梅兰芳》,尝试用电影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式制作电视节目 。
  1999年7月由东方时空和中视股份联合投资500万的《记忆》正式在无锡中视基地开机,任总编导。2000年9月任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至今。
--------------------------------------------------------------  

《阴阳》  
导演:康健宁
   

农民徐文章是宁夏西北彭阳县崾岘乡陡坡村里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也是方圆几十里都有些名气的阴阳先生,许多农民在红白喜事,挖窖洞盖房子的时候都邀请他去给合定日子、测算方位、占卜吉祥,甚至脸生病,也是请他去给"医治"。有了这些别人所不具备的条件,徐文章的家在村子里便显得殷实并显赫。
    陡坡村村民在山坡上开垦出的坡地上耕作,听说靠打窖蓄水灌溉可以提高产量,于是让徐文章选择地点打一口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两个月时间过去了,当下探三十多米时,仍不见水源。徐文章不承认打井失败,在这个地方"威望"比什么都重要。而当徐文章的水窖完工时,他生了一场病,他认为这是由于已挖好的水窖离祖坟太近,风水不好所至,决定另选地址重打水窖。村里修路要通过徐文章的土地,徐文章反复强调村长对他欺负由来已久,修路的事只得不了了之,打水的道路仍然艰难。阴阳先生徐文章永远都在运用他的理论为自己的生计着想着,农村的生活就在这阴阳的不了了之中继续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马帮》
导演:郝跃骏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为了保障独龙族的基本生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靠最多时有五百多匹骡马,"性质"为国营的"国家马帮",每年运送600吨左右的粮食和其它生产、生活物资进入独龙江流域,以救助独龙族兄弟。1997年4月,通往独龙江的公路终于开始建设,望着一天天向前延伸的公路,马帮人看着一匹匹为他们累得吐血的马,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年后,也就是1999年,由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当年年底,组建了四十年,一直由贡山县交通局管理的这支国营马帮被正式解散,所剩的最后一百五十多匹骡马全部被拍卖。
    本片用半年时间跟踪这支"国家马帮"从雨季到冬季前的艰苦经历,记录了在公路开通之前,这个特殊地区赶马人普通、感人却鲜为人知的生活,包括怎样为抢运粮食而被大雪围困等等惊心动魄的场面。本片拍摄于1997年,完成于1998年,共分4部,曾经获得中国电视骏马奖。

郝跃骏,云南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导演,云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79-1983),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1985)
影视作品参展:
《甫吉和他的情人们》:94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瑞典第十五届北欧影视人类学年会暨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94英国皇家人类学协会电影节 。
《山洞里的村庄》:获法国96 FIPA长篇社会报道"评委会特别提名" ,96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98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
《回家》:1999 中国"彩虹奖"纪录片类一等奖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
导演:李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
导演:郭佳


许阳、胡梦、吴艳、王晶,都是十二三岁左右的小姑娘,这一年她们和父母从不同的城市来到了北京,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租了相邻琴室,准备参加这里的考试。四个女孩子的父母为了她们的考试几乎把家都搬来了,全天候的陪伴她们准备考试。在整个过程中,实际上参加考试的不仅是这四个孩子,更是这几个家长,他们已经为孩子们的将来设计好了道路,为了能够考上他们可以不计代价。但是只有胡梦通过了初试,而她也没有能通过复试。每个家庭都很伤心,但是他们都很快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方式。全片的结尾又描写了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田昆,他们也将家搬来了北京,田昆的妈妈将陪他在北京,直到有一天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

郭佳  生于1970年,1991年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广电专业,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任编导,主要作品有:《考试》、《校园心理变奏》、《金钟》、《中关村的故事》、《创业故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福祥日记》
导演:郑永志


1997年12月,张家口市人民商场,包括其下属的所有商场即将进行经营体制的改革,采用的方法是个人买断商场所有商品,每月交纳租金,也就是个人承包。"泰福祥"也是人民商场的下属商场,原先的经理刘玉蛾和副经理决定联名买断商场的经营权,然后由部分职工入小股,租赁柜台。职工们对于这次的改革反映非常强烈,很多人对于刘玉蛾承包后的前景表示怀疑,而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在新的体制下能否得到好处,这一切成了她们家庭这几天争议的话题。刘玉蛾找来了50万圆钱,签定了合同,对于商场的人员和制度进行了调整,成功的将"泰福祥"过渡为一个赢利的私营企业。

郑永志,男,1965年出生。1997年加盟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现为《纪事》组编导。主要作品:《祖传手艺》(上、下)《大家庭》(上、下)、《青年马融》、《泰福祥日记》(三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凤小凤》
导演:鹿敏


这是一个在法与情的冲突中发生的故事。大凤小凤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时妈妈去世了,姐妹俩由大姨和大姨夫抚养。大凤小凤两岁的时候,她们的亲生父亲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围绕着大凤小凤的归属问题,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互不相让,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法院做出另外最终的判决。

鹿敏 ,1964年出生 ,1982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6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1989年在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工作 ,1991年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工作 。1994年9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任编导 ,2000年加盟东方时空《纪事》栏目任编导。代表作品:《正风剧社》、《大凤小凤》、《硕士村长》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红枣》
导演:王海平


太行山有许多土特产,太行山人赖以生存的这些土特产,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大红枣可吃可卖,是山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民歌"小白菜"是山民们吃饭劳动之余常常吟唱的,山民们就是这样生息繁衍--吃着大红枣,唱着"小白菜",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同样伴随着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男女山民们。《大红枣》告诉你:人们生活中有如大红枣一样的甘甜,也有如"小白菜"一样的凄婉,如此一代代周而复始。

王海平,男,1957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82年在河北电视台开始从事电视工作,此前当过插队知青,上过大学,有短期报纸编辑经历。在河北电视台工作期间历任专题节目编辑、专题部编辑组组长,国际部副主任、主任、台编委。目前担任精品创作室主任,只要负责河北电视台纪录片、电视剧、动画节目的管理和生产。20多年来始终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拍摄过历史系列片《周恩来》、《陈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开端》、 《晴朗的天》、《八路军》等,纪录片《接班》、《山乡》、《等待》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奖等奖项,并在法国嘎纳(FIPA)电视节上获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头》
导演:杨荔娜 


1999年10月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2000年3月获巴黎"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1996年,我搬进北京青塔小区,有一天我路过看见一群人,觉得他们好看,就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们。
    他们是一群退了休的老头,我叫他们大爷,大爷每天早上从家里出来,聚集在路边的大墙底下晒着太阳,聊着天。中午回家吃饭,午后接着出来,到五点钟左右回家吃饭、睡觉。夏天的时候他们会转移到另外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去坐着。
    年复一年,他们准时出门,准点回家像是上班的人。二年多的时间我做完我的纪录,再经过大墙的时候,很多大爷我不认识,当年那些吸引我,让我停步观望的大爷有的生病、出不了门,有的离开小区到子女家去生活,还有几位大爷他们常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该走的时候了,我眼看他们离去,深信他们前往天堂。" (杨荔娜)
     
   杨荔娜,女,1972年出生;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  现是总政话剧团演员;  1997年做纪录片至今,《老头》是处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事》  
导演:梁碧波
         
   

在秦岭山脉的大山深处,有个村子叫李仙坡。春天里梨花盛开的时候,18岁的建娃子和杏树坡的琼女子悄悄地好上了。建娃子的邻家姑娘玉娃子,也在这个时候长大成人了。父亲身体不好,她不想嫁出去,想招个女婿上门来,提的是邻村的小伙子赵忠。这两对年轻人都托54岁的老汉张新喜作红爷。从春天到冬天,张新喜穿梭游说于这四个家庭,一个程序又一个程序,竭力要把婚事促成……本片跟踪了两对农村青年从提亲到结婚的全过程。   本片参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电影节;第13届法国国际音像节;第15届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14届爱沙尼亚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5届巴西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和白》
导演:张以庆
   

武汉杂技团狭窄的小院,一座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一一个与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白是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师,她和英组成的这个"家"已经有14个年头了 。本片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视。在长达50分钟的片子里,除电视机不时传来科索沃战争、印巴冲突、叶利钦辞职等外部世界信息外,再没有一句画外音,也没有一句采访白的同期声,有的只是不时出现的白照料英,以及英常常从窗口探出脑袋张望对街灯红酒绿的画面。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空间,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一些对生活现象背后的思考。本片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 ,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音效奖。

张以庆,1954年出生,曾从事教师、工人和记者工作。从事电视工作13年,现在中国湖北台纪录片工作室任主任记者。创作的纪录片有《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舟舟的世界》(1997年)、《英和白》(1997年)、《英和白》(1999年)等。作品曾获中国国家政府奖三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及单项大奖各一个,其中《舟舟的世界》在1998年至2000年先后获瑞士南北国际电视节目特别提名奖,布达佩斯国际电视节提名奖以及入围法国FIPA、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上海国际电视节总决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选》
导演:胡劲草


1998年3月,吉林省镇赉县一个叫做大官的村子开始了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这是大官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海选"的方式进行选举。所谓"海选"是东北农民在选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的选举方法。"海选"的选举过程包括:村民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满意的人作为候选人,秘密划票,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进行公开的竞选演说。中国的农村居住着九亿农民。在这里,村委会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主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村长是村委会的最高行政长官。通常村长是由上级行政领导指派,1992年中国政府颁布《村委会组织法》,这种行政指派结束了。按照组织法,村委会主任在任期三年届满之后,必须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候选人的名单依然可以由上级政府指定。"海选"的方式目的是要让村民能够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胡劲草,女,199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编导。作品《海选》1999年获得39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银奖,《藏羚羊之死》2000年获得40届该电视节提名奖,合作编导的节《第二次生命》获得1999年亚广联特别奖。1992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由于她制作的部分有关环境保护的节目在促进公众环境意识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1998年,受德国新闻局和德国国际交流中心的邀请,她前往德国进行环境考察。2000年,她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成为2000年至2001年度的尼曼访问学者。
-------------------------------------------------------------------------------------------

《第二次生命》
导演:张洁 胡劲草


本片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南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感情故事。女儿张玥琨九岁时不幸患上泌尿系统疾病,几年后发展为"尿毒症"。从那时起,父亲张珪、母亲王立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女儿活下去。12年过去,负债累累的父母决心背水一战,捐出自己的肾为女儿实施换肾手术,但遭到孩子姥姥的反对。1999年3月11日,母亲王利民瞒着自己的母亲神态安然地躺在手术台上,父亲张珪在手术室门口为女儿和爱人紧张地守侯着。本片1999年4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调查》栏目播出,同年11月在澳大利亚悉尼获第36届"亚广联"大奖--多元文化贡献奖。

张洁,男1962年生于云南,彝族。198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先在地、省、中央台三级媒体从事电视工作十七年,涉及新闻、专题、文艺、电视剧等领域。利用云南人文、地理资源拍摄《水与火的民族》、《彝族虎崇拜》、《说不尽的云南》等一批有影响的纪录片,多次获全国、省级优秀电视节目奖。1993年起受聘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致力于访谈类节目和调查类节目。主要作品包括:《西古县村记事》、《公交是否优先》(1996年),《公开选拔副局》《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祝福香港》(合作)(1997年),《真理标准大讨论》(1998年)《第二次生命》(合作)、《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霸权》(合作)、《战火中的中国记者》(合作)、《营救"盛鲁号"》(合作)(1999年)《目击UFO》(合作)《鱼死之谜》《羊泉村记忆》(合作)(200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楼兰王国》
导演:杜培华


一个偶然机遇引发了一次4年之久的、伴随着文史考察的电视拍摄。走进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那个大沙漠,寻找《山海经》神话的真实依据。为什么原始欧洲人种的部族在这个沙漠里建造了辉煌的太阳纹墓地?为什么每座废弃的古城都埋藏着不同语言的古代写卷?楼兰人的船桨将告之远古人类的奇遇;关于楼兰王国的新线索将振奋人们对史前文化的再认识。这是一次对楼兰王国最全面的文化拍摄活动。自19世纪末欧洲探险家在中国西部发现楼兰王国的大批遗迹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这部一共8集,每集26分钟的纪录片,第一次揭示了楼兰同上古时代几桩重大历史事件的神秘往来。

杜培华,女,北京电视台对外部纪录片工作室编导。1954年 8月生于山东青岛。1973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读书。
1976年10月──1983年: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 著13万字散文集《拉萨踏古》。1983年4月,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开辟并主持《世界文化之谜》等专栏节目。1983年底──1997年,入北京电视台国际部任编导。
著22万字小说集《日夜敲门者》,戏剧评论《再扣永恒之门》。纪录片包括:《京剧艺术的光环》;《留在人间》,获北京广播电视局第一奖;《清晨六点半》,获中国广电部新闻一等奖;《直观北京人》、《第一个故事》,获北京电视台优秀节目奖;《丽江故事》,获第五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及最佳编导、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解说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都仁扎那》
导演:苏敏


《寻找都仁扎那》通过寻找古代摔跤英雄都仁扎那的故乡,把蒙古草原的习俗、文化与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揭示了一个民族性格的生成历程。都仁扎那是一位传说中的英雄,一位英勇的博克--摔跤手。本片定位于"寻找"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寻找而逐步展示都仁扎那的人格与性格,他的家乡、他的故事、他穿过的靴子以及他的后代,在人们的叙说中一点点丰满起来,但他本人的真实历史却一直作为一个疑案没有揭开。辽阔的草原、1024个博克摔跤的那达慕、彩条缤纷的章嘎,都在叙述一个民族的性格生成--都仁扎那正是这个民族的代表。《寻找都仁扎那》画面精美,解说参与了电视片的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化含蕴与艺术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2: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与海》
导演:康健宁,高国栋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圆。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

康健宁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4年
职务:宁夏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个人简历:
197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和运动生理学专业;
1984年,从宁夏大学调至宁夏电视台对外部工作。
主要作品:
1992年,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获"星光杯"特别奖,在片中任编导。

高国栋,辽宁电视台高级记者。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1991年起编导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其中纪录片《沙与海》,在第28届亚广联大会上获"亚广联电视奖大奖",纪录片《辽河》在第1届亚洲电视节上获"亚洲未来奖",《两个孤儿的故事》在第2届亚洲电视节上获"纪录片大奖",《怒族一家人》在第3届亚洲电视节上获提名奖,《人·鬼·人》在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社会人文类大奖"金熊猫奖"。1994年获第2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5年获中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评为高级记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兴坊》
导演:江宁


"德兴坊"是上海一条建于1929年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居住着291户人家。在这291户人家中,有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也有的是新住户,然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住房紧张,由此而生出许多事事非非。本片十分客观地跟踪拍摄了三户人家,捕捉了这条弄堂中的一些生活琐事,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从中透视出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全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该片拍摄于1991年夏天,成片于1992年9月。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活生生的人物,而且客观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都市居民住房困顿的历史病痛,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临界点,因而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历史档案。本片获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爱纪录片提名;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记者奖;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欢的纪录片奖;入选1999年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回顾展。

江宁,1972年江西电视台新闻记者。1985年南京电视台专题部编导。1989年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编导。1996年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上海》栏目制片人。1998年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制片人。
主要作品:
1992年 《德兴坊》
1993年 《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获一九九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1994年 《三峡,三峡》八集系列纪录片。其中一集《家园》获第五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1996年 《为了五十六个民族娃娃》,获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山神》  
导演:孙曾田
   

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人,大多数已经永远地结束了狩猎生活,居住在了山下的定居点。而鄂伦春人孟金福,则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信奉火神、月神,万物皆神,尤其是信奉山神,相信是山神给了他猎物和住所。孟金福在很多树上雕刻了山神的摸样,对他膜拜。偶尔有筏木者将这样的树砍掉,会让他和同他一样信奉山神的人难过很久。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他们制作桦皮船的工艺,但是随着这些老鄂伦春人的逝去,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

孙曾田  1958年5月5 日生。1965年入小学。1976年中学毕业,下乡知青三年。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1983年毕业,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至今。创作电视节目近百部(集)。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1991年《生命的风景--吴冠中传》传记片 导演、摄影
1992年《最后的山神》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3年获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ABU)大奖,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国际奖项;1995年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1998年参展意大利"波波利影视节"。
1995年《黄河一日》30集系列纪录片 总导演
1997年《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电影纪录片 导演、摄影
1997年获十一届"帕尔努"传记片电影节评委会奖;1998年获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1998年获第七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1998年获国际纪录片协会"劳伦斯"提名奖;1998年获中国纪录片学会长片一等奖;1998年参展(芬兰)北欧人类学电影节;德国哥廷根电影节;法国人类学电影节。
1998年《祖屋》导演
2001年获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界"荧屏奖"二等奖
2000年《家住荷花淀》纪录片 导演、摄影
2001年《点击黄河》大型文化系列片 总导演
-------------------------------------------------------------------------------

《远离的愿望》
导演:申晓力


一九九二年历时一年编拍的作品《远离的愿望》(人与自然主题)同时在挪威国际电影节与意大利国际电影节获奖。在挪威特罗姆索电影节获得最高荣誉奖。在意大利桑迪欧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获奖的评语是:"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传达了一个中国自然保护区摄人心魄的美丽。"该片以联合国设定的重点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跟踪了一位摄影师寻找父亲的经过,通过诗意的空间想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无限亲情。

申晓力,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系毕业,1984年进入吉林电视台,现供职于深圳电视台纪录片室。2000年被评为高级编辑,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作品:1991年《家在向海》获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1993年《远离的愿望》获挪威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98年《鹤年》获国家政府彩虹一等奖。1998年《一个新城市的诞生》使深圳市获得世界建筑协会颁发的UIA阿伯克隆比爵士奖。1999年编导摄制了中国第一部高清晰度电视片《深圳二十四小时》。2000年《鸟人》获布达佩斯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
发表于 2004-3-14 16: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好东西!
有没有世界记录片精选啊?
发表于 2004-5-19 05: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河殇》?

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哪部纪录片曾经有过《河殇》那样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它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上述的这些片子都是好片子,但试问有哪部片子曾经创造过过万人空巷的奇迹?
余以为谈中国的纪录片,《河殇》是不可省略的一页。
发表于 2004-5-22 2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 电视系列片《河殇》解说词(六集)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fpage=1&tid=5705  

[ 本贴由 monkey-EB 于 2004-5-22  22:0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2-25 17: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东西啊

小六子是我们老师就是为了写他的作业,我才流浪到这里要是能在详细一些就好了,可恨又可爱的记录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22:43 , Processed in 0.0772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