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顾海兵 曹 帆 来源:http://www.laomu.cn/wxzp/ydzx/we ... 7/xhwz20072331.html
# p j% v8 ?+ \2 M
8 \1 K7 Z, J- Z2 C5 ~) e; u# h 统计原则 7 {: r1 c' v% I3 c
% F" X2 t5 h7 ]7 V9 T3 w0 c: S 本文的统计调查对象为近五年(2003~2007)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文科论文(含管理学)导师。与理工科相比,文科获选的论文数量较少,基本每年不超过20篇。 " r3 h' k' M6 G. U3 y
5 m6 R8 z! J& k- _; i/ {7 E
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被调查对象的行政级别给定分数:校长级=10分,准校长级=9分,副校长级(包括校长助理)=7分,准副校长级=6分,院长级(包括与院并列的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长)=5分,准院长级=4分,副院长级=3分,准副院长级=2分,院属的系主任与院属的研究所所长级=1分,其他(无任何官职)=0分。其中的“准”指的是曾经担任但在论文得奖时已经不再担任的最高职务。被统计对象可能还担任其他社会职务如全国某研究会会长,某理事会秘书长之类,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8 ?' C( m0 S' E0 S5 }" `7 S
8 b: t3 `3 `; a' `+ T& G% f
需要说明的是,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或主任的与院长同级。此处处理的依据是,“重点研究基地应是学校直属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第二部分第六条)。
: P. w1 N& w7 `9 }9 x/ F- X7 m& H6 X8 G" f
用所统计导师的累计分数除以统计的导师人数,以此反映“官味度”。所有资料来源于权威网站,不含主观因素。 _0 U/ C7 K8 s I
: R$ l( A9 Z6 U: {; E9 R: f
统计结果分析 1 h- i6 L( p! ^ ^7 c
5 z/ e* O7 }: L- G 本调查共统计了89位博导的职位情况,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2007年,在18位被调查的博导中,有三位副校长级别和4位副院长级别的博导,而院长级导师有8位,是当年各级别中比例最大的,年度平均值即“官味度”为4.17,这一分值介于院长与准院长之间。2006年有两位副校长级博导,院长级导师虽然只有5位,但依旧占最大比重,而由于副院长级别人数减少等因素,这年的“官味度”为3.13,介于准院长与副院长之间。2005年之前,院长级别导师明显减少,总体“官味度”也显著低于最近两年。2005年的“官味度”为2.58,2004年的“官味度”为3.16,而2003年的“官味度”只有1.76,介于系主任级别和准副院长级别之间。
: ~" G- d) Q# }! g& K J3 l. _7 g- G! V: B$ b, n8 [$ a6 c
从五年的动态趋势看,“官味度”是呈上升趋势的,2007年的“官味度”比2003年高137%,年均增长24%。 , e4 [) [. f/ O4 G8 Z9 O+ Q
" _0 x. `9 r, m# }3 N. I
分学科看,2003~2007年,哲学的“官味度”最高,达5.12,高于我们给院长级导师所赋予的分值;教育学的“官味度”在各学科中排第二;经济学和文学的“官味度”均为3左右,管理学的“官味度”为2.7。最低的是历史学,其“官位度”只有1.38。也许历史学的导师要想既做学问又当官不太容易,历史学研究毕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坐冷板凳。
$ d- [3 n7 K5 N. a- b7 l# h( u7 Y' e+ l/ C' L3 a! S
如果把文学、哲学、历史学看作人文科学,把经济学、法学等看作社会科学,2003~2007年人文科学领域“官味度”为2.89,社会科学领域“官味度”为3.04。可以看到,人文科学的“官味度”只是稍低于社会科学,两者相当接近。究其原因,“官味度”最高和最低的学科(分别是哲学和历史学)都存在于人文科学中。
8 |( u; N# P; \. N9 b. q {- L
8 ~5 D6 x- v' k( U: E 两害相权取其轻
. `4 c/ t: ?7 e( G ?
. x" A% w B( a' H+ b* s" X 本文的统计分析不是要证明:凡是担任各级行政职务的教授都不能指导博士生,或者说他们所指导的博士生都不能获得优秀荣誉。但是从国际对比来看,从中国国情来看,从两害(指导博士与不指导博士的弊端)相权取其轻来看,笔者建议: $ @4 E2 X% w4 N$ _/ J3 i
; y) m G7 h0 b! n$ I- n% s
考虑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大学的所有校级领导不宜指导博士,或是每年所指导的博士最多为1个(3~4年的培养周期里只招1个);学院领导所指导的博士也应该尽可能减少。 i& W. h/ D) L8 K
7 p* l0 ~7 E, D& }3 z 考虑到回避原则,担任大学校级领导与学院领导的教授,要忍痛割爱,在其担任现职期间与卸任后3年之内,其所指导的博士不宜参加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在其卸任3年之后可以参加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 " }4 W& o* E/ z2 m9 e. o
" J: s$ R7 J; W. W- c6 ?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应该有足够的滞后期,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评选至少应该在其公布5年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的干预(因为领导都是有任期的)。 v4 |/ G6 u. q. g" j1 i
2 X" E+ N& [+ ]& S. B% h. n2 { 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要更加透明、公正。比如,教育部门不要直接介入,应该全权委托全国性专业学会操作,取消单位的初评(给更多的博士以更多的机会),首先由博士论文作者向全国性专业学会自报,如果候选人多可以先初评、再复评,教育部门主要是监督。
+ B( G8 {7 n; w$ h ; I, c ]7 j$ U: W
(2007年9月20日《社会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