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7|回复: 3

浅阅读时代的深思考 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3 14: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04-23 09:24:55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 (记者 张中江) 4月23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近日发布的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阅读的增长迅猛。专家指出,其中主要的部分属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培养未成年人对纸质图书深度阅读的习惯,仍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散见于地铁、微博的阅读“碎片”

  当下中国人爱不爱读书?这是个很老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日前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国人的阅读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但这其中,并非没有令人担忧之处。此次调查的另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国人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来看,中国18-70周岁国民平均每天接触互联网、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

  数字化阅读作为当下的一种趋势,增长迅猛并不出人意料。但因其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风潮,令多位专家表示了忧虑。

  据媒体报道,上海大学教授赵剑敏日前提出,现在不少年轻人掌握的历史知识过于零碎,他们从电视剧、网络小说、微博等看到一些有关历史的零碎片段,然后整合起来,形成一段历史知识。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电纸书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不少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又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

  诚如专家所言,当下的大众阅读已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何谓“碎片化”阅读?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目前似乎没有一定的答案。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读者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徐升国看来,碎片化阅读,主要指的是对类似微博、手机这种短的内容,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后,通过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还包括网上的一些“百科”、“知道”等。碎片化阅读并非新生事物,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期刊阅读,也可以归入此类。

  碎片化阅读之所以会产生,一方面是人们时间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机、网络、微博等载体的出现,便于搜索和交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赵剑敏也认为,大众阅读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大家只能抽零碎时间进行阅读,而这必然导致阅读变得零碎。”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徐升国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内容。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

  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徐升国同时表示,但碎片化阅读本身也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或者说是没有缺点的。他认为,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还有专家也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已使读书成了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数字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

  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深化。比如说电纸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甚至可以说是新的数字化的深度阅读工具。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第三,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

[责任编辑:刘畅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4: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蒙:碎片化阅读缺少思考 建议读不完全懂的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3-04-23 14:10:13

  今年的全国书博会,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因为两本新书成为焦点:一部是尘封40年的70万字巨作《这边风景》终于出版,另一部是中短篇小说集《明年我将衰老》。在4月19日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时,王蒙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荣佳就“人生智慧从哪里来”展开对谈。王蒙认为,碎片化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尤其建议年轻人,一定要坚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

  在不同创作类型之间,自如转换

  就在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前,王蒙刚刚参加完70万字小说《这边风景》的首发式。谈及这本窑藏了40年的巨作,王蒙回忆道:“我39年前开始写作《这边风景》,35年前基本定稿。但是由于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后期,等到写出来以后,觉得不太合时宜。于是把稿子封存起来,束之高阁。又过了30多年,发现这个稿子。重新读了一遍,书里仍然有许多令人怀念、令人感动的地方。所以去年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梳理和修改,现在这本书终于出版。”

  王蒙的创作之路,在《青春万岁》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及《庄子的快活》这种具有强烈思辨色彩的作品之间自如转换。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类型,王蒙称:“我们的很多作家同行,他们不喜欢进行推理,也不喜欢进行逻辑的思维。但是,我很喜欢。我就像爱文学一样地爱数学、爱论证、爱论辩、爱说理。另外,我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达到一种调节、平衡,甚至是休息。”“就像马克思说他休息的时候做数学题,觉得很有意思。你如果连续写了3年小说,这时候就很想换一种思维方式。但这两方面,同时也具有统一性。你不管写什么,盯着的始终是生活、土地、人民。比如说一个苹果,对于牛顿来说,它是地心吸力的表现;对于农学家来说,它是园艺的一个产品。但是对苹果的兴趣、观察、热爱,肯定是统一的。”王蒙说。

  在分享人生哲学时,王蒙称,如果用两句话简单概括自己的人生哲学,实在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可以提及一点,就是人要爱学习,越老越要学习。虽然老了,但仍然要好好学习,仍然要学得很有兴趣,学得非常快乐。对于青年,王蒙寄语道:“希望青年人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阅读增加智慧、热情与动力。”

  明年才将衰老,仍将继续写作

  就在不久前,《王蒙自传》荣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谈到这部自传时,王蒙称:“因为我毕竟是年事渐高,生活经验很多,而且这些经验大致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契机,我开始全新的生活。所以我个人的自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个见证。在这方面,我尽量做到坦白、客观、不夹杂太多个人的情绪,但是也不避讳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说出来。对于我的自传,出版方曾这样介绍是‘一个人的国家日记’和‘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有兴趣的人,也许在我的自传中会有所参考。”

  对于假设这本书在多年之后重新修订,是否会考虑加入新的内容,王蒙称:“我已经明显地留下了许多需要往里填加的东西。我早就说过,早晚得全部写进去。因为既然是真实,我就要写进去。我在写这三部自传的时候,是10年前的事情。这10年当中,我侥幸并没有完全地衰老。我又有许多新的经验、许多新的故事,这些也可以在自传里补充。”

  王蒙原来计划在自传写完以后,大约70岁时就封笔。“但是真到70岁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特别的疲劳,或者是该写的东西都已经写完,所以还会继续创作。”王蒙饶有趣味地爆料:“曾经有一次,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问我‘有没有记忆力衰退、提笔忘字这种衰老的感觉’,他这个问题令我不太好回答。我要说‘是,是,是,我现在都糊涂了’,那你还接受采访干嘛。但是我要说‘不,我还棒着呢’,这个有点儿卖萌。后来我回答‘明年我将衰老’,这句话也成为我最近一本新书的书名。”"明年我将衰老’,这是近几年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为在老天爷面前不服输不行,越来越老了。但是,假如2013年我还没有特别衰老,仍然会不断地写,那就再‘明年我将衰老’。自己安慰自己也好,或者是心平气和也好,就靠一句话‘明年我将衰老’。”王蒙笑谈道。

  碎片化阅读,更多是一种浏览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到: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谈及自己一直都在读的经典书,王蒙谦逊地称:“我要说我经常读的书,也许我会觉得很抱歉,因为它显示了我的水平比较低。比如说《唐诗三百首》,我从小就读,到现在还在读。我并不认为《唐诗三百首》我都明白,都通透了解,而且每次读的时候仍然会有新的收获。再比如说,《红楼梦》也是我百读不厌的书,和别人讨论起来没有完的书。《道德经》也是这样。”

  与现场主持人、记者、读者交流时,王蒙十分提倡经典阅读,并且主张要经常读一些超前的书,就是读着有点困难,不完全懂的书。对这种书是最有兴趣的,读完一遍以后真的有所提高。“所以我说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你如果读书,要假定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有头脑的人,要读比你还有头脑的人的作品。而且你要跟他抬杠,要跟他研究,那样读书就会非常有兴趣。”

  谈及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碎片化阅读,王蒙有自己的看法,“它更多的是一种浏览,在速度和精力集中的程度上,与读纸质书是不一样的。这种网络的浏览,它有助于信息的民主化,有助于文化的普及,有助于各种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所以我尤其希望我们的青年人,坚持认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一大堆碎片,还要有系统与深度。”
[责任编辑:张璋]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4: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时代电子书纸质书分庭抗礼 碎片化阅读带来危机

2013-04-23 08:15: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4·23世界读书日”前夕在三联书店选购图书的顾客,与某咖啡店里用电脑阅读的读者。本报记者 杨姣摄

  在4月23日第18个“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之际,人们普遍关注着“微时代”的阅读方式。所谓“微时代”指的是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微阅读,人们已无时无刻不被“微生活”所包围。其中,“微时代”中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即,从网络阅读到电子阅读、手机阅读,越来越便捷的阅读方式“拾补”了人们的破碎的阅读时光。

  “微时代”的阅读变化

  近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外发布初步研究成果。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

  事实上,数字阅读渐渐占据了阅读的主流。“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就是‘微阅读’的魅力,这样的阅读写作,一旦尝到了甜头怕是再难舍弃了。”日前,作家叶广芩在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微时代的阅读——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11届讲坛”上如是说。

  “微阅读”的确侵袭了传统纸质出版。媒体人萧三郎认为:“即使我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电子书将与纸质出版分庭抗礼。

  对此,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说:“科技发达会改变阅读方式。尽管纸质阅读呈下降趋势,但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纸质书的阅读量下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纸质书籍的地位。”

  传统阅读与电子书的较量

  近日,盘古搜索客户端在图书频道新增了一项“即拍即搜”功能。即,读者可以在书店拍下想要购买的图书封面,用“即拍即搜”比对同一本书在不同图书销售网站上的售价,也能看到该书价格变动的最新信息。当图书销售网站用价格战吸引读者的同时,愈来愈多不同的购书、选书方式也让纸质图书销售回暖。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竞争始终存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结果显示,74.4%的18~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

  事实上,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化趋势。据悉,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的人阅读电子书。据萧三郎介绍,不久前颁发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上榜的作品15部,网络文学几乎过半,“这不得不归功于数字阅读”。

  对于数字阅读方式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的现象,原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说:“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娱乐化容易让读者忽略阅读的本质,趋于浅薄,而深阅读、重阅读必定是归于纸媒的。”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一批拥趸,不会有谁被取代,但数字阅读的盛行趋势可能会改变纸质图书的功用。

  萧三郎认为,部分图书或被“奢侈化”,拥有独一无二价值的、设计精美的书,可以被标高价。而网络书不会“书卷长留伴一生”,不会留下值得一生珍藏的读书记忆。相反,纸质图书却可以做到。

  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文版序言中有一段话,或可代表许多传统图书爱好者的心声——“正是对公共图书馆中这些名篇佳作的极端喜好,才激起我对如今屏幕上的东西即电子书籍之类不屑一顾。我喜欢那些向往已久的书籍的纸张、外观、重量、手感、印刷,甚至是书页空白。”

碎片化阅读带来危机

  人们对阅读的关注,并不应该只存在于“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从“北京阅读季”活动到对微时代阅读的探讨,再到民间的换书活动等,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书香的迫切需求,但一些数据却表明,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阅读危机。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有这样几组数据: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39本,与往年基本持平,但相对于韩国的11本、日本的8.4本仍太少;个人总体阅读情况结果显示,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微阅读”的确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似乎也有缺失。

  当“微阅读”出现,更多人担心的是,阅读软件增加会导致阅读的碎片化,人们发现:很多书被打开了,但却没有被读完。人们想读而没时间读,甚至忘记读。

  “沉静的心态、文化的韵味、人格的操守、德行的追求,被淡化,被忽略,更多的是快读、通读、选读、简读。”在叶广芩看来,当我们将诸多书籍装入电脑时,祖先那种“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的洒脱和见识在电脑里是调不出来的。民族文化需要积累,它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中,藏匿在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我们将以何种方式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阅读仍是必需的“给养”。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表示:“中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阅读大国。纸媒出版人多出些好书,对阅读内容就有主流的引导。”

  在“世界读书日”,陈福民表示,自己最想说的是“开卷有益”。他认为,不论是读纸质书,还是读电子书,最重要的是推动全民阅读,阅读形式其实是次要的。(记者刘瑜 张黎姣)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图书阅读率下降网络阅读率上升”现象的再认识
作者:郝振省 来源:http://www.gmw.cn/01gmrb/2006-11/27/content_513353.htm#blz-insite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得出了若干结论,其中一个结论是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网络阅读率上升,且下降者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的水平,而上升者较之八年前第一次调查则上升了6.5倍的幅度。不仅如此,调查报告还针对图书阅读率连年持续走低的统计,提出了为数不少的国民“没时间读书”和“不习惯读书”
的两大原因,这里面更让人焦虑、焦灼的是“没时间读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恰恰是作为国民中坚最需要读书的族群,“不习惯读书者”中有相当部分恰恰是最应热衷读书的青少年学子。于是这个调查报告连同这个结论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而又持久的反响,普遍而又广泛的回应,甚至国外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总的看,这个调查报告连同阅读率的统计分析,还是站得住脚的,是比较可靠的:图书阅读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现象,而且这个调查报告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国民对于阅读问题的重视,配合了党和政府抓全民阅读的工作,推动了出版业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但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的那一块人群,跑到哪儿去了呢?相当多的部分跑到网上阅读那儿去了,这就是网络阅读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所在。对于网络阅读我们应持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因为在今天,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数字出版的浪潮正在朝着我们席卷而来,又随时把我们裹挟而去。政府已经和正在设计我们国家的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正在研发有关数字出版的重点项目工程,我们将借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我国出版业的现代化,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阅读,连同它所依赖的网络出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尽管它并非数字出版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不能因为图书阅读率的下降,而对网络阅读率上升持消极态度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相反,我们基于它的先进生产力本质,应该欢迎它的到来,肯定它的存在,强化它的发展。我们绝不能犯形而上学和简单思维的错误。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对网络阅读说“OK”了,而不能有所怀疑了。相反,在强化它的发展中就包含着对网络阅读存在问题的克服。网络阅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分流了传统图书阅读人群,分流了传统图书的阅读时间,但没有分流传统图书的阅读内容,也就是说,一部分国民从阅读图书转而阅读网上,其阅读的载体发生转移,其阅读的时间发生了剥离,其阅读的内容随之发生了严重丢失。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有人讲,传统阅读有利于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深度思维,而网上阅读则侧重于形象思维、感性思维、随机思维和浅层思维,进而言之,图书阅读更易于担负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任务,而网络阅读更多的则游弋在新闻知晓、娱乐聊天等浅层阅读的层面。这些话有几分道理,也有可挑剔之处。现在我们的出版业界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在坚持不懈地、不遗余力地扩大图书阅读、扩大传统介质的阅读的同时,促使网络阅读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出版单位方面要审时度势,关注和不失时机地投入数字出版,包括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尤其要促使网络出版的内容在保持新闻性、娱乐性、聊天性的同时向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方面倾斜,具有更多的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性质。管理部门则可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出台、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更多的经典出版知识上网,引导读者重视阅读网上较为深刻的东西,同时向网上内容提供商不断诉求更为深刻的内容。作为读者个人,也在看清楚目前网上阅读的利弊之后,更清醒地趋利去弊,选择自己的阅读内容,丰富自己的文化人生,如此而已,岂不幸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22:34 , Processed in 0.0889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