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0-22 17:29:24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 t9 ?3 Q1 s+ Z3 ~+ v( F! r* c
+ T5 l+ T9 f" o$ ]: p
核心提示:据媒体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 h! P7 |: m$ I: w2 K! k2 U/ P" I& ?
# a1 v5 }! p# h- D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报道 任职期年度考核表、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民主测评汇总表、送审代表作原件……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最近瘦了不少,为了参评“中一职称”,他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最麻烦是一学年的教案,全部要手写!”刘飞现在每天抄写教案就要熬到晚上十一点多,连备课都顾不上了。
6 R) W, [: Y+ M3 y+ Y/ s+ d8 m
! n& X; F9 }: s% G) b$ E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 f' e' V5 V- ?2 m6 ?" C/ F4 D$ p0 i6 r9 D# l
教师成为最受职称之“累”的职业
$ j3 p0 \1 j% L
+ ]! e1 D& _4 Y; j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6 v6 m# O. f! t! o3 m; T
* g9 q) ?' \ Y/ p. u% R5 \8 b% ?
“评审团到底怎么衡量我们的水平?通过论文还是看谁把教案抄得更工整?”刘飞现在只能把疑问搁在一边,老老实实准备。活生生的教训摆在眼前: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 `8 o' i% A( s' w" A2 ^& P: a+ a$ W% `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
3 B% J4 \# g' v' b; X0 m. Y. [ \; s+ f# p, h+ T5 k t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论文代理”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代写论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中国青年报记者以普通客户的名义致电一家论文代理公司,负责人徐某表示,如果是普通杂志,发表费用600~1000元。但现在杂志版面都排到12月了,要着急发,只能多交钱,一篇加急费是400~500元,保证发出来。“我们是和杂志社长期合作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有,核心期刊也有。”
* N$ R7 n& S8 W! s( [/ K* `- i* ~. ~( X- H, P& s/ M! P+ x+ V, m, \' _ C0 d
徐某强调,“肯定查不出来。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做,从来没有被查出问题。”每天都有很多老师、医生、国家机关人员找过来,他们都是需要评职称的。以中小学老师最多,大学教师主要联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4 L/ v1 r+ h: \$ e" a
' d+ R, W0 K3 _- a“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3 X- \ X2 h! J% J+ W# V
& d# i( v! ]5 t4 b
对愈演愈烈的论文代理现象,一些高校已有所应对。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告诉记者,广东不少高校都列出了自己认可刊物的名单,一般都比较有公信力。还有一些杂志则上了“黑名单”,不管评什么职称,看到这些杂志就不会通过,因为肯定是花钱买来的。
: s- ^. c" k s( Z9 o; B! m0 s7 J7 B+ A' a( X6 a$ [
“堵住花钱发论文的路子,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董教授指出,“职称评定表面上会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寻租和腐败。”7 v# d2 E+ G+ ~& g) d7 W+ B9 N
) q/ }( q7 X2 o/ k5 c董教授说,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题基本上被有权、有名的人垄断了。特别是一些重大招标课题和各个省里的课题,有的是因人而设,有的是没有任何前期成果也没有科学论证,就能拿到课题。而职称评审和各种课题是互为因果的—评上职称就意味着有权力可以寻租,能寻租就能搞到课题,搞课题又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 [& ~1 O& R* ~1 F* r: O8 t& U }, W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出成果,而是找不到关系。除非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那几个人。长期以来,这种现象已经让人们感到司空见惯。”他说。2 k' L0 I6 {+ ~3 q0 B$ X9 X3 l
# u; ?5 V( D2 y/ H) u* F; x2 X调查中63.3%的人表示,人们为职称耗尽心力,不利于出真正的成果。
$ u* Q; |5 u' Q8 t" Z
2 W4 ~1 \! b2 j& M- P'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说,大家都很反感这种职称评定。“医生又要做临床又要做研究,怎么可能呢?现在全职去做研究时间都不够,明显削弱了医生的功能。”+ F I: X6 y9 a s: ^* `, C
2 P7 x$ U* I: H* Z6 Z' T5 x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E6 B, b7 |4 _( J
2 O) c" P; `5 @7 V. r, j3 W! T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
# `; M9 S* e7 l% p8 p* M! c/ C- m. H4 j
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k. ?$ f' e: R
6 b" [( G) t% J6 T% ?5 r6 _
“大家都挤破头去评职称,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评上才能聘上,工资才会跟着上。很多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职称都是基本条件。”刘飞说。
/ d0 x; | I* D4 b8 j8 X
/ [* ]! ?/ @5 d1 l+ L: ^陕西一家民企人资部负责人陈博,最近报考了“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上培训班时他发现几位国企人事处老员工,都快退休了,还在拼职称,就是为了更好的退休待遇。. G& q# r, @% S7 O
0 W( l1 {3 `/ B9 x' G: @8 s% ?4 l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春波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职称问题,必须反思几个最基本的、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建立职称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现行职称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指标,指标只是评价工具。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
* O8 o2 N# G. V& Z6 m4 e8 M6 T, r
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人才?调查中,“业务能力和成果”成为首选指标,90.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41.8%的人认为是“理论水平”,选择“考试分数”的占27.9%,还有15.4%的人选择了“英语或计算机等技能”。
1 X5 R( }* l U1 x
! r4 Y" N- c9 u2 C6 l调查中,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真正体现业务能力;52.8%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D4 F( s5 _; A% o% v. ]2 w9 K2 H" u
3 p- V( Y ^: P/ h* e9 \+ h, n- A' n
甄源泰指出,职称问题不完全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有经济压力的用人单位,必然会用客观标准来要求人才。而现在一些国企等用人单位,没有要用能人的压力,变成了想给谁就给谁,这跟市场基本规律不相符。: @2 B! t9 d4 L- |& f% ?8 N5 E
6 B' C+ S+ s; M& [
“为了职称评定,浪费了多少本应全心投入工作的精力啊?”刘飞说,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完全同职称挂钩,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毫无关系,这无疑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称,已成中国之‘累’。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使职称反映实际能力。”
) O: G2 d$ \9 s" e
1 D8 O9 J, c6 _4 C4 d9 A甄源泰却表示,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分配各种利益,职称是社会身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没有改变之前,职称就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一种适应。单单废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局部改革来完善职称管理体制,完全行不通。9 [# E; E* V: a7 d' N& g
( c8 h& Y4 K0 j" C0 {" p! U
调查中,53.7%的人认为需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标准;但也有45.2%的人表示,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评价标准取代职称。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