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36|回复: 10

[天津方言] 话说天津味儿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5 11: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天津青年报  
http://www.tj.xinhuanet.com
2004年01月20日 

--------------------------------------------------------------------------------
   
玩意儿


  窝心拳,也叫窝心脚,《红楼梦》三十一回,晴雯姑娘讥讽袭人:“因为你服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气得袭人“又是恼,又是愧”,可见挨窝心脚实在不是好滋味了。

  窝心拳,窝心脚,都是来自对方的伤害;而窝摆,北京话说窝憋,天津人还不说窝摆,说窝巴,就是自己的处境了。怀才不遇,一辈子没有出头,其实只要领导重用,领导个百八十人的小单位,绰绰有余,就是不用你,当了个小差事,窝巴一辈子,活把人窝巴死了, 满身的才干未得施展。也有人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总觉着自己有本事,老天应该降大任于斯人也,于是也总说自己窝巴,还扬言再不得重用就跳槽了。其实你真由他去跳槽,未必就有地方收他,他的窝巴,不过是伸手要官罢了。

  老天津卫,确实有人窝摆死了。咱也别说真实姓名,大家只叫他二太子,他老爹当过北洋政府的大总统,还登极做过几十天皇帝,知道是谁了吧。这位二太子身无一技之长,就是爱唱戏,是天津最最出名的票友,“票”一出戏,要多少银子,他老爹去世之后,不知道多少家产都被他几个兄弟“造”光了,走投无路,最后落到在朋友家寄食,朋友也不行了,就一起喝粥,每逢有名角来津,就看他穿件破袍子跑到戏院来看蹭戏,情景十分可怜。后来呢,后来自然就活活窝摆死了。

  进入新时期,窝摆的事没有了,你说在天津窝摆,自管去闯深圳,深圳的机会多,没有一个人在深圳受窝摆。只是深圳机会再多,就是难得看见一个天津人,天津人常说就是天津好,别处再好也不去,那就别闹受窝摆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逗闷子

--------------------------------------------------------------------------------

  “闷”,是一种心理状态,天津人遇到事情一时闹不明白,就说是“纳闷儿”,常常听见老天津人说:“我就纳这个闷儿,大家伙为嘛就得去听那些星们的演唱会,一张票五百元,就听他哑着嗓子瞎咧咧。”时代不同,靓哥靓女有他们的追求。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再过几年,等他们成了家,再有了孩子,孩子每年上学要多少万,他就再不听星们的演唱去了 。

  “纳闷儿”一词,在京津一带甚是流行,上海人不说“纳闷儿”,上海人说“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但书写语言,还是以纳闷儿为通用。《红楼梦》第六回:“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儿。”这句话换成上海俗语,就闹笑话了,“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从梦中唤她乳名,真是丈二和尚摸勿着头路。”听着该是何等的别扭。有纳闷儿,就有解闷儿,一个人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闷得慌,就是不舒畅的意思。这时候好心人就会说个笑话呀什么的,给他解解闷儿。还有人总觉着别人对不起自己,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生闷气儿,这时候就有人拉他去打几圈麻将,解解闷儿吧。如是,现在一些打麻将成瘾的赌客,每逢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就说是“解解闷儿去”。这样,就是对于解闷儿一说的曲解了。

  纳闷儿,解闷儿,还有一个天津特殊的俗语,逗闷子。那就出了天津卫,哪儿的人也听不明白了。北京人也说“逗”,真逗,穷逗,如果说现在北京人也说“逗闷子”,那绝对是从天津传过去的。逗闷子,类若开玩笑,新潮词汇,找乐,都属于“逗闷子”行为。闲得没事,找个什么人来磨牙,东拉西扯,没一点正经事,逗闷子,逗够了,一哄而散,谁也别往心里去。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崴 泥
-----------------------------------------------------------------------------------------

“崴泥”,应该称之为是“棘手”。棘,是一种枝上带刺儿的灌木,譬如酸枣树。《诗经》“园有棘,其实之食”。说的就是带刺儿的灌木,那上面结出的果实,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带刺儿的灌木握在手里,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说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于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清人龚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说的是官场的杂乱无章,迟早要丢失文件,到那时就麻烦了。把龚自珍的文章变成口语,那就不严肃了。

  民间俗语,自然就比官方的规范语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深,说“棘手”,有人就听不懂,常常听人说“这件事有点扎手”,就是棘手一词的通俗化演变,“扎手”还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说起来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尴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双手在一团稀泥中崴,越崴越崴不干净,崴到最后,崴了两手稀泥,越洗越粘糊,没法儿办了。

  什么麻烦事让人“崴稀泥”?又有一个天津词儿:“罗罗缸。”怎么就是“罗罗缸”?说得明白,写不出来。张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着,李家又把张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卖了,卖了之后,又把钱借给了老刘家,老刘家拿着人家卖房子的钱,跑了。一环套着一环,“罗罗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还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还不能不管,“罗罗缸”、“崴稀泥”,这种事情真是没有办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食 火
----------------------------------------------------------------------------------------------
大梨吹得太玄了,天津人说那是满嘴食火,“食火”,是一种病,吃得多了,消化不良,虚火上升,胡说八道,满嘴胡拉天,光说些没边儿的话。

  过去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天津人对人说那天下雨,他没带雨伞,走过一条马路,大雨淋湿了他“礼服呢的鞋面,淋湿了一双雪白洋袜子,更淋湿了明缎的裤子,阴丹士林的洋布大褂,外面是火狐腿的反毛皮大氅,西洋绸的白围巾,还淋湿了一顶法兰西的大礼帽,淋湿
了金丝眼镜、德国大烟斗,淋湿了瑞士珐琅大怀表,就是没淋着我这满口的大金牙。”你说说这号爷是不是满嘴食火?

  也许有人会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新一代人务实,再也不满嘴食火了。有一天,一位朋友带我到一家大宾馆长见识,走进一个雅间,就看见几位成功人士围桌款款而坐,几句寒暄,坐在一旁,听他们说话。这位爷说,他们公司派他到中国来,就是谈判中国全部石油的开采业务,那位爷说,他刚刚做成一笔生意,把俄国、美国在空间的十几颗卫星买下来了,明年创办外星旅游。我的天,食火真是越来越大了。

  一个人做过头的事,说过头的话,无法解释,天津人归结出一个原因,食火。语言规范,如今说“食火”的人已经不多了,时髦词汇:疯狂。疯狂消费,一桌大菜八十万,整整吃了四个小时,吃得好累,到最后就不知道上的是什么菜了。说是享受,其实是活受罪。何以如此疯狂,听天津人的裁决:食火!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抬 槓
-----------------------------------------------------------------------
抬槓,这个“槓”最好不用简体字。抬槓,很容易理解,你说东,我说西,永远不能达到共识,就是抬槓。抬槓和讨论、辩论不同,讨论也罢,辩论也罢,都是真理越辩越明,一个创意,发动大家讨论,尊重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看法,一步一步使创意更完善,更切实可行,付出实践,马到成功。


  讨论、辩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程序。抬槓,没有正确与错误可言,无谓的话题,无谓的争论,就是硬抬、死抬,抬到最后也分不出个因为所以,以抬槓打发日子,纯属浪费生命。抬槓,本来是一种劳动形式,抬槓不是担扁担,抬扁担,一根扁担两人抬,一人一头儿,相互配合,最后把东西抬到地方为目的。

  抬槓,过去的槓房,就是现在的殡仪馆,自然是土葬,出殡的时候,抬棺材,有八抬大槓,十六抬大槓,三十六抬大槓,起灵之后,槓夫每人一根黑色木槓,木槓另一头结合在灵柩上,槓夫抬着木槓,听节奏秃嚓秃嚓往前走,槓夫之间,统一听由指挥,谁也看不见谁,各人抬自己的槓,绝对走不到一块儿来。抬槓一说,源于这种劳动方式,相互不能融合,成心找槓抬,最后将对方抬倒,算是胜利。

  传统相声《开槓房》,一个人爱抬槓,另一个人就开槓房,看两个人谁能抬,抬到最后,爱抬槓的人举着一把菜刀闯进槓房,冲着槓房掌柜说:“我说你脑袋瓜子十斤重。”这一下,槓房掌柜服了,谁敢再和他抬槓呀,你说不是十斤重,切下来,过秤,你舍得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折饼儿
-------------------------------------------------------------------------------------
遇见为难的事,想不出办法,无可逃避,一个人受苦,天津人说是折饼儿。

  “折饼儿”一说,非常形象,譬如烙饼,烙熟了一面,翻过来,再烙另一面,天津九河下梢,还别说翻过来,天津人忌讳这个“翻”字,要说“撑”个个儿,告诉你这面熟了,应该烙那面儿了。一张饼在热锅上撑过来撑过去,活受罪,将折饼现象用于生活,再在“饼”字后面加上“儿”音,就是天津人说的“折饼儿”了。“就为了那件事,昨天一夜没睡着,躺在床上折饼儿。”可悲可怜,实在应该同情。折饼儿干什么呢,想办法呗,想出办法,不白折饼儿,想不出办法,明天还得折饼儿,折饼儿的滋味实在太不好受了。

  和过日子无关,一个人遇到点麻烦事,譬如修理电视机,技术不行,朋友找到门上,不好意思说不会,关上门,一个人在屋里瞎鼓捣,邻居大娘问起对象干什么了,“唉,别提了,一个人在屋里折饼儿了。”没钱花,折饼儿,电脑死机,折饼儿,写不出小说,折饼儿,我是整整折饼儿了几十年。如今好了,收入不低,不折饼儿了,电脑也玩灵了,至于写不出小说,不写了,还说“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是不写。”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嗔 着
----------------------------------------------------------------------------------
一个人说话、做事不得体,受人责怪,俗语说是“嗔着”我如何如何。《红楼梦》刘姥姥说“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刘姥姥自知不该多嘴多舌,丑话说在前面,“你别嗔着我”如何如何,希望对方能够正确理解她的一番好意。

  家庭关系感情上有摩擦,常常互相猜疑,再遇到些不称心的事,彼此抱怨,错儿都是别人的,黑锅总往别人的头上扣。只是,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你责怪他,他自要争辩,逢人便说,什么人,什么事情,他们总嗔着我如何如何,心中颇是怏怏。家里,无论什么事,都是嗔着丈夫不尽力,夫妻吵架,“你总嗔着我不干活。”“你总嗔着我不管孩子,”“你总嗔着我不洗衣服。”没法,丈夫就是倒霉蛋儿,饭晚了,孩子学习成绩不佳,衣服没的换了,都是男人的错。嗔怪,其实全是错怪,百分之百冤枉。

  真做错了事情,那就不是“嗔着”的事了,那要追究责任,轻者批评,重者处罚,光“嗔着”就不管用了。被人嗔怪,你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说别人嗔着你如何如何,本身就是不服气。小夫妻吵架,“是我总嗔着你吗?”严重到你必须低头认罪。夫妻之间可以不讲理,但一事当前,还是要分清责任,不要光嗔怪倒霉蛋,怎么就都是人家的不是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歪脖蜡
------------------------------------------------------------------------------------
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歪脖蜡。旧日大家庭,近亲远亲,数不清,沾不着边儿的“亲戚”,天津人称做“歪脖蜡”。

  何以就说是“歪脖蜡”呢?无案可查,无据可考,非规范词语,很难找到依据。倒是在《儿女英雄传》里,发现了一个近似词,可能就是歪脖蜡一词的由来,《儿女英雄传》三十二回,敬老爷要看戏,戏子们跑得不见了,“可怜我见他那几个跟班的跑了倒有五七个,
一个也没叫了来,最后从下场门儿里钻出来个歪不楞大脑袋小旦来,一手纯泥的猴指甲,到那间楼上来。”这里的“歪不楞”,是说“这个大脑袋小旦”不是戏班的正角,如今都跑了,也就只能将他抓来了。俗语中有“歪不横楞”一说,一件东西没有放好,“歪不横楞”地东倒西歪,演进到“歪不楞”,不再只指物件,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不属于正统成员,俗语中就说是歪不楞。天津话发音响亮,歪不楞,听起来不够嘎巴脆,约定俗成,就说成是“歪脖蜡”了。

  不追究渊源,只就字面解释,歪脖蜡,应该就是没有铸成形状的蜡烛,歪歪扭扭,正脖蜡有时候还点不着呢,歪脖蜡,就更不好点了。天津老奶奶,喜爱孙子,明明是宝贝疙瘩,偏偏向人说,“唉呀,这个小歪脖蜡呀,可磨死我了。”有一点,要记住,她说小孙子是歪脖蜡可以,你可别顺着她说,你也说:“就你们家这个小歪脖蜡呀!”她准和你翻呲。千万千万。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担一挑
--------------------------------------------------------------------------------------
一担一挑者,天津人之大创造也,应该申请专利,也算是著作权了。怎么就是一担一挑?就是姐妹两个夫君之间的相互称谓。

  遍查《称谓典》,古往今来,没有一担一挑的说法,规范的称呼,“连襟”,向人说起来,“我们连襟现在是重要干部。”极是体面。说得通俗些,大姨夫、小姨夫,也知道指的是谁。母亲吩咐丈夫:“你去看看大姨夫好些了没有?”就是去看看她姐姐的丈夫身体好
了没有。这里使用姨夫,绝对不会在辈分上造成混淆,小辈人说的姨夫,和平辈的姨夫,人们都能够理解,一般情况,平辈人说姨夫,后面托个“儿”音,看我们姨夫儿去,就和下一辈人分开了。

  连襟之外,还可以说是连袂,杜甫诗《李十五丈》:“孤陋忝亲末,等级堪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里的襟袂,就是天津人说的一担一挑。演艺界常说“连袂合作”,这可不是一担一挑的同台表演,他两个谁和谁也没有关系,说不定还是一男一女,说是连袂,表示合作默契,天衣无缝,你当他们是一担一挑,冤枉他们了。

  最斯文的称谓,如今人们已经不使用了,一担一挑之间,相互称为“亚兄”、“亚弟”,《尔雅》:“两媚相谓为亚”,这才是正根儿。什么亚兄、亚弟,什么连襟、连袂,天津人全不懂。形象称谓,一担一挑,挑在谁的肩上呢?挑在老丈人、老丈母娘的肩上了。一付担子,一头儿一个大老爷们儿,二百来斤,够戗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1-25 1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冷年糕
-----------------------------------------------------------------------------
年糕是一种小吃,也算得上是中国人春节期间的指定小吃了,年糕,取粘糕的谐音,过年吃年糕,带有节日气氛,就和娶媳妇儿放栗子、小枣一样,都是取其吉祥之意,侯宝林先生说了,将他和郭启儒放到花生地里,也没生出儿女来。

  本来,粘糕大多是冷的,小吃店里卖粘糕,一般不会加热,春节时商店里卖粘糕,硬
得很,那是一定要煎着吃的。冷年糕,何以就成了一句天津俚语了呢?这和年糕无关。年糕是用粘糯米面制作的,粘面食品,不像大米粗粮那样好消化,春节时孩子再闹,也不能多吃,天津卫老规矩,晚上吃年糕不能立即睡觉,怕“拽”心里。所以,天津人将心里装块冷年糕看做是一桩不舒服的事情,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不好消化,是块心病。天津人说,谁谁谁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你可别以为这个人刚刚吃了一块冷年糕,天津人说这位爷心里装着一块冷年糕,是说这位先生有一桩化解不开的事。再说得刻薄一些,是说这个人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愧疚,冷年糕了。

  有时候自己心里也有冷年糕,譬如欠账还不起,心里总装着一块冷年糕,心里装着冷年糕,消化不良,容易生病,有时候听天津人说大话:“我呀,我什么也不怕,我心里没有冷年糕。”你瞧,多自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9:10 , Processed in 0.10021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