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中国古代神崇拜述评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神崇拜活动非常强烈的国家。
神崇拜并非是中国人独有,而是人类历史上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过神。
崇拜的漫长历史
和外国的神崇拜活动相比,中国的神崇拜活动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中国远古神话虽然丰富多彩,但现在仅残存一鳞半爪;中国远古时代的巫术虽然名目繁多,但始终未能发展成一种能普遍流行的宗教。这种现象是史官文化和儒家学说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结果。
二、始于商代的「以神道设教,则天下安矣」的理论,是历代帝王搞神崇拜活动的主导思想。
三、在中国历史上,虽有许多外来的宗教陆续传入,也有土生土长的宗教流行,但最终只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佛教和道教能长期流传下来。尽管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社会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却从来没有取得过独尊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曾出现过政教合一的国家。
四、尽管各种宗教之间存在斗争,但斗争的性质属于向封建朝廷争宠之列;各种宗教之间,教徒之间的矛盾没有引发过所谓的宗教战争。尽管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灭佛或灭道的事件,但都是封建皇室内部斗争的反映,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无关。
五、民间神崇拜是一种宗教现象,其中带有一定成份的迷信色彩,但也是民情风俗的反映。这其中有人民对光明、幸福、安居乐业的祈望,有对忠臣良将、名臣贤士的怀念和敬佩,有忠孝伦理的教育,当然也有对迷信和巫术的屈服。民间神崇拜往往被秘密团体所利用,构成对当时社会正常秩序的一种破坏和威胁。
中国古代神崇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本文选择了一些材料,对中国古代神崇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中国远古时代的神崇拜
神崇拜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
社会后期,原始先民开始用幼稚的眼光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在他们质朴而纯真的感受中,周围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像风雨雷电对人类的袭击、森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变幻、四季的变化、生命的生衍繁殖……都是由超自然力量──神──在操纵。原始先民认定:既然在人类周围的世界中存有许许多多能部分或全部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力量──神,那么借助于对神的崇拜、借助于神灵的干预,人类的愿望和幻想便能顺利地得以实现。所以,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不仅把太阳、月亮、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当作神,也把各种动物、植物,甚至是微小到蚱蜢般的生物都当作神来崇拜。从这些现代人看来是蒙昧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崇拜。(图一)祖先崇拜,是指对先祖亡灵的崇拜。原始先民认定:人死后其灵魂仍要继续生活下去,因此,先祖亡灵有能力保佑和赐福于
子孙后代。祖先崇拜是鬼灵信仰和家族、氏族观念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先辈的敬仰。母权制的确立是它生存的社会条件。由于氏族社会是从母系氏族制开始的,原始先民便首先奉女性为祖先。近年,在中国辽宁西部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发现了一处「祭坊遗址」。祭坊上有一个平台、平台边缘有石墙,平台南侧为女神殿。遗址同时出土了五六个女性神像,其中还有一具较大的妇女怀孕裸体陶像。经考古学家研究,上述女神像与祖先崇拜有关,但它远远超出了氏族祭祀的范围,可能是部落对始祖母──女祖先的崇拜,其中还有孕妇偶像,说明她们可能是主宰人类繁衍的生殖女神。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证实了中国母系氏族时代供奉女祖先的事实。当时都是「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而不是于其王父。据传说伏羲氏族母神为华胥,神农氏族母神为安登,有熊氏族母神为附宝,少嗥氏族母神为女节,陶唐氏族母神为庆都,有虞氏族母神为握登,夏后氏族母神为修已,商族母神为简狄,周族母神为姜源。这些民族祭坛上的女神,说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部落神、民族神
在远古时代的神崇拜中,除去各种自然神外,尚有神人合一的部落神和民族神。部落神和民族神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氏族制经济的产物。部落神是氏族部落宗教所信仰的神。常与氏族部落的起源有关。如,关于殷氏族起源是这样的;有娀氏的女儿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才生下契,契成了殷氏族的祖先神。这则神话表明,殷族部落神经历了图腾崇拜(凤鸟)、女神崇拜(有娀氏和简狄)、男性神崇拜的过程。(图二,图四,图五,图六)民族神是民族宗教所信仰的神。常与民族起源的神话相联系。由于各个部落因兼并而融合,一些较大的部落神也逐渐地融合为一或者在其中形成一位或多位主神。一些影响较大的部落神、民族神并不会因为部落或民族被兼并或战败而消失,而是在更大的宗教范围里流传。像远古神话中的黄帝、炎帝,都分别是当时北方和南方民族的民族神。蚩尤是苗族的民族神。在远古的神崇拜中还有始祖神的内容。在这种神崇拜中,中心议题是人类的起源问题。中国始祖神虽然有多位,但一般以伏羲、女娲为准。像盘古真人开天地是汉代的神话,算不上是远古神崇拜的内容。
总之,中国远古神崇拜所涉及的神是非常多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已经残缺不全,难以搞清楚了。远古时代崇拜的神,随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文明的发展和变化,即随着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又向部落,进而向民族联合的发展趋向,形象和类别日益多样化起来。最初数目较多的神,也经历了多神、主神、一神的发展顺序而趋于单一化。原始社会的地位等级和社会分工,也使原本简单的神国世界,出现了职司不同的神灵体系。总管全部神灵的,比如天神、地神便是大神;分管某一部分、某一系统、某一方面、某一类的,便是小神。在原始社会初期多以地神为最高神,认为地是万物之母,合当时的女性崇拜。臁至父系社会逐渐形成,男性崇拜抬头,母系社会趋于解体,天为上,地为下,天神也即转为最高神。从现存的神话来看,中国上古时代不仅有像黄帝、炎帝、女娲等被列为「列祖列宗」的「正神」,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恶神」或「邪神」,如羿、鲧、蚩尤、夸父、刑天......等。这些被历代统治者认为是「叛逆」的神,其实是部落被兼并,或部落首领之间斗争的反映。值得指出的是: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崇拜,正是由原始先民在劳动中逐渐发达的大脑所创造出来的,是人类进一步摆脱动物属性,向文明迈进时的必然产物。因此,远古时代的神崇拜,表达了原始先民力图对客观世界施加影响,藉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真诚愿望。
中国历代帝王的神崇拜王--天帝在人间的儿子殷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者,经过殷民族六百年的开发,使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中国,这一称谓始于商代。《尚书·梓材篇》、《诗·大雅·民劳篇》称商王朝为中国。这是因为商王朝在当时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唯一的中心国。以致殷人的子孙在亡国数百年之后,还时常以骄傲的心情怀念武功赫赫的祖先成汤。《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郅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于奴隶主社会已经建立,地上的权力已统于一尊,天上的神也用不着那么多了。从《尚书》和王国维辑出土甲骨文的《卜辞》来看,殷民族已经创造了一个至尊无上、无所不能,不单管人间祸福,也是自然现象的支配者的天帝──帝俊(帝喾),亦即是《卜辞》中的高祖夔。而奴隶主王则是天帝在人间的儿子,商代后期的王都带有帝号,如帝乙、帝辛等。为了显示商王与天帝密切的父子关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几乎天天的祭祀鬼神和祖先的活动,甚至一天之内有数次。宫城之内,宗庙林立,人祭、牲祭的葬坑遍布四周。这种尚神意识和祖先崇拜,不仅是为了取悦于鬼神和祖先,希望他们降福保佑自己;而且也是向被统治的奴隶显示他们和神的亲密关系,让奴隶知道只有他们才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听从神的安排。商王在自己的言行中也总是摆出一副天帝之子的姿态。例如:《尚书·盘庚》:「予迓续乃命于天。」──你们的命,是我求上天才保存下来的。《尚书·盘庚》:「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帝永远保佑我们在殷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你们不要反对我迁都。《卜辞》:「伐方、帝授我佑。」──商王对方说,我征讨你,是在天帝保佑下采取的行动。《尚书·盘庚》:「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这是商王盘庚在告诫奴隶要服从命令。商王就是凭借奴隶对天帝的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政权的。周朝建立后,「以神道设教,天下安矣」的作法没有改变。周王以天子自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天下的一切都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周王室神崇拜的核心活动仍然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并由于有依据《周易》而进行的爻卦活动而显得更加神秘。周天子和奴隶主,凡做事前均要爻卦,祭祀、战争、渔猎、耕种、商旅、工艺、畜牧、婚姻等事务的进行与否均要以爻卦的凶吉为准。图七,八,九,十意在分庭抗礼的地方神。春秋时期,东周王室的权力日益衰落。各诸侯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在兼并过程中,奴隶制日趋瓦解。以魏、赵、韩三家分晋为标志(前四○三年),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日益频繁的兼并战争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文化局面。「天子是上帝之子」的信仰,已经随着东周天子地位的降低而动摇。随着诸侯权力的逐渐扩大,在各个诸侯管辖的封区里出现了象征封区独立的地方神。如楚国祀「祝融」与「鬻熊」;杞郐祀「相」,实祀「台骀」。这些地方神也和当地诸侯一样各自占领一方封区,并享受这个封区内的人们的供奉,并且也绝对地排斥其它封区神灵的侵入。
神仙世界
汉时期,巫教、神话、阴阳五行学、纤纬之学、神仙、方术盛行;托假黄老思想的黄老道──即早期道教也产生了。在此历史条件下,商周时代那种以巫术宗教为内容的神崇拜已经急剧降温,代之而起的是弥漫着人们奇思妙想和炽热感情的神灵崇拜。这种神灵崇拜,由于对禅、求仙,用阴阳五行推灾异,造图谶等活动的参与和渗透而变得更有特色(图十一,十二)。秦始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出于「以示强威、服海内」的目的,在即帝位的十二年里曾五次出巡,先后登泰山、之罘山、会稽山、琅琊台,又是封禅、又是刻石、又是祭神。但秦始皇并非单是借助于神崇拜来巩固政权,他本人也幻想长生不老,想当神仙。所以,他在为自己大修陵墓的同时,还召集方士替他求仙。徐福就是假借替他到海外求仙药,才带着三百童男童女逃离了秦朝。遍布全国的山川渊泽之诸神,最得秦人之信仰。《史记·封禅书》所记,秦有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阴主,五曰阳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八曰时主。秦人赋予他们职掌全国性的政务,而且其享受祭祀之地,多集中在山东半岛一隅。《史记·封禅书》还记;「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述之属,百有馀庙。」出身于农民、仅当过亭长的刘邦,在反秦和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曾巧妙地利用神崇拜活动,宣扬自己是「真龙天子」,扩大影响,增加威信,最终成为汉王朝的缔造者。关于他的出生,则有「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的神话,在其后又有「刘季子斩蛇」的神话。这则神话说刘邦醉酒后曾在山中拔剑斩巨蛇。同伴来到斩蛇处,见「有一老妪夜哭」。妪曰:「吾子白帝之子也,化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刘邦起兵反秦时,所用旗帜都选用红色,也是意在扩大他是真龙天子的神话影响。刘邦即位不久,于每年春夏秋冬在宫中分别举行诸神祭典。社祭即被制度化,同时还在临晋设祭黄河神的河巫,南山设祭秦二世皇帝亡灵的南山巫。在都城长安设梁巫、晋巫、荆巫、九天巫等女祭官,分掌祭祀诸神。
此后不久,各郡县又分别建造了掌管农事的灵星祠,并规定社稷祭祀的规模。祭祀也是具有等级规定的,皇帝所祭的神,都是象征国家政权的神,如上帝、日、月、星、辰、后土、五岳、四渎之属。诸侯王地方官所祭之神,则为象征地方政权的神,至于百姓亦有其所祭之神──社神。汉之社神,即今日之土地神,是地位较低的神。值得人们重视的是,秦汉时期的神崇拜中,出现了不同于神的仙人。仙,是古代方士或道士所幻想的、能超凡出世、并能长生不死的人。仙,有多种,《天隐子·神解》:「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为水仙,能通变之曰神仙。」仙人又有所谓的等级──仙品,按得道的深浅,分为三个或九个不同的的品级。《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而后蜕,谓之尸解仙。」《墉城集仙录》:「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号上仙,第二号次仙,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在秦汉的神崇拜中,人们不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要人们羽化而登仙,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图十三,十四,十五)。仙人,作为秦汉时期神崇拜的一种新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企慕长生不死,与神分享人间快乐的意愿。这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由于修炼或吃药均可以成仙,庄严神圣的神国世界不再是难及的幻想世界,而成为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人人可以企及、可以与神分享快乐的极乐世界。秦汉时期开创了皇帝吃长生不老药的先例。与至高神攀亲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本来信仰佛教,他起兵反隋时曾对佛许下大愿,说是做成皇帝后一定大弘三宝。但他做了皇帝后就一改初衷,改信道教了。原因在于李渊是陇西李氏的后代,在大讲门第高低的隋唐时代,这种关陇的贵姓远不能和山东士族比门第的高低。好在道教中的老子不仅姓李,而且还长期被道教奉为至尊无上的至高神。于是李渊就想和这位已被冷落的教主攀起亲来。李渊即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六二○年),晋州人吉善行,在羊角山遇见一位骑白马的老人让他转告唐天子说:「我是你的祖先,今年击贼(王世充)获胜后,子孙享国一千年。」李渊听了吉善行的话,便下令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并于第二年到终南山拜谒老君庙。大约是自羊角山立老君庙后,全国各地也相继修起了老君庙,藉以宣扬和显示唐天子与老君的亲属关系。及至李世民即位后,吏部尚书高士廉于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奉命撰成《民族志》,居然还以山东崔姓为天下第一姓,皇族李姓排列第二。李世民出面斥责,才改列皇族李姓为天下第一姓。使旧士族承认的原因,不仅是唐王朝的巩固,道教的至高神姓李也是重要理由,否则即使是李世民发怒力争,也未必能使讲究门第高低的旧士族认可。唐高宗也是信奉道教的,而皇后武则天则信奉佛教。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即武则天掌权的第六年,已经是大权旁落的唐高宗到亳州老君庙行礼,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承认唐王室乃是这位至高神的远脉子孙,其实是想借此挽救李氏王室的失势。唐中宗恢复帝位后,意识到自己中兴李家王室的使命,便也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但不久又被信佛教的韦皇后架空了权力。唐玄宗有鉴于武、韦两后掌权的教训,即位后便大兴道教。唐玄宗自称梦中看到老君,醒后画出了老君的真容,又教画师广画老君像,分送全国各州开元观安置;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安置仪式。为了对抗佛教中的四大菩萨,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唐王朝上述一系列举动,就是要藉助于道教的神崇拜来加强李氏王朝的权力。但在客观上是对老子崇拜和道教信仰的肯定。为这一崇拜的发展起了加温作用。唐朝皇帝还授予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五岳之神越来越高的人间王爵。把四渎封为公,把四海封为王。其它受到唐统治者加官晋爵的民间神仙还有不少。天书封祀和星宿下凡宋代的神崇拜是以天书封祀和星宿下凡为特色的。(图十六,十七)。北宋初年,道士张守真说他在终南山上见到翊圣保德真君,并降真言于他。让他「虔心奉吾道训」,辅佑宋朝大事。靠陈桥兵变登上帝位的宋太祖为掩饰政变的不光彩手段,便大兴道教,以此表明宋朝的建立乃是奉神的旨意。其后,张守真又多次利用扶乩降神之机会,编造「真君降言」的仙话,以讨好宋皇室,被宋太宗赐张守真紫衣,号崇元大师,主持上清太平宫。「翊圣」自此成为宋皇朝供奉的尊神之一。
宋真宗是宋代第三个皇帝,在与辽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屡遭失败,不得已与辽国签定了他深感为耻的,既割地又赔款的「澶渊之盟」为了掩饰宋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败,重振赵氏皇室的威信,宋真宗便听取了大臣王钦若「以神道设教」和「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建议,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八年)托言自己看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来月宜在正殿建黄籙道场一月,当降《大中祥符》三篇。一个月后,果然在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得到天书。政和六年(公元一一一六年),道士林灵素利用徽宗自称曾梦游神霄府之事,称天有九霄,神霄最高,设神霄府,徽宗即是神霄的神霄府玉清王,号长生大帝君,是上帝之长子,为解救人间苦难故下降为人君。神霄玉清王是仅次于昊天玉皇上帝的最尊神,能主天上、人间、地府的一切祸福。徽宗即是神霄玉清王下降,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的主宰。
徽宗还热衷于为众神仙和历代著名道士加封赐号。如加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祗」。对庄周、列御寇、三茅兄弟、张道陵、修静、陶弘景、翊圣、真武、关羽等亦或赐号「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徽宗对岳渎,城隍,山神,龙神以及江河等神也大加封赐。如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黑龙神为灵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等。
在宋代时,象征人间皇帝的玉皇大帝出现了。玉皇大帝的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简称「玉帝」,为总执天道最崇高的神。正因如此,历代皇帝对玉皇的礼拜最勤。据《宋史·礼志七》: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大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一一一六年),又「上玉帝尊号曰大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八仙崇拜的兴起元代是由蒙古民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为了能够统治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元代统治者选择了道教中的全真教派作为国教。因为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宗教,推行起来易得到中国人的认可。所以,元代的神仙信仰相当普遍,从统治者到庶民百姓都尊礼道士,信奉道教之神。全真道分南宗和北宗。南宋时期,在江南有一支与全真道类似的道派,称为「南宗」,该派以北宋道士张伯端为祖师,道法也源于神仙锺离权、吕洞宾,以修炼内丹为主,并宣扬三教合一思想。元朝统一中国后,有人倡导两派合并,王重阳一派为全真北宗,张伯端派为南宗。南北宗共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全真道五祖师,其下各立「七真」。南七真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刘永年、彭耜;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相传为吕洞宾诞生地。吕洞宾「升仙」后,道教徒就其居宅建吕公祠以祀之。金末扩建为观,元世祖中统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改名大纯阳万寿宫,后称永乐宫。永乐宫壁画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元代道教诸神的形象,也是道教壁画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如三清殿的《朝元图》描绘了以南极、东极、紫徽、勾陈、玉皇、后土、木公、金田为主体的诸神,作恭贺朝拜「三清」的场景,周围环侍金童、玉女、仙伯、帝君、三山五岳、星宿雷电以及青龙、白虎、太乙、功曹、番官、使者等各种神祗二百八十四位之多。《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五十二幅,描绘吕洞宾游仙故事,形象生动。从这些图画里,可以了解当时的吕仙信仰及关于吕洞宾的传说。金元之际对吕洞宾的神仙信仰十分盛行,具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全真派借助其社会基础以传播教法,说王重阳得吕洞宾传授道法丹诀……等等。由于吕洞宾是全真教祖师爷,虽然全真教的内丹理论艰深难懂,但全真道士非常重视形象宣传,编造了大量仙话,著名的如八仙及邱处机等人的仙话。在这些仙话中,神仙常常做一些符合民众心愿的善事,以此吸引民众故在民间百姓中信仰者颇多。元代中后期,八仙仙话迅速传播,随之形成了对八仙的信仰,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全国各地与八仙有关的地方相继建观塑像;道教宫观中增塑八仙像、增设八仙殿,供人祭拜。在民俗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如山西一带形成了寺门祭祈八仙的「敬八仙节」,文人学士还创作了大量的「八仙庆寿」戏供人们祝寿时演出。
中国民间的神崇拜
民间神崇拜,是指一般百姓对神灵的崇拜。民间神崇拜的范围较为宽广。民间神崇拜可分为行业神崇拜和杂神崇拜两种。
行业神崇拜行业神崇拜源于从业人员对行业创始人的崇拜。在行会出现之后,行业神便转化为各种独立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保护神。因此行业神崇拜反映了各行业劳动者祈求神保护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心态和愿望。行业神的内容和数目大体上是可变的。明清以来,工商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业增多,行业保护民神也自然增多。从清代所遗留下来的行业神名称来看,许多行业神确与行业首创者的神话有关。如,马头娘──养蚕业、孔子──学塾、杜康真人──造酒业、陈七子──梳篦业、蔡伦──造纸业、蒙恬──制笔业。有些行业神并不是行业的创始人,而是借用与该行业有密切关系的神。如:灶王──厨行、赵公元帅──钱庄、文昌帝君──书籍南纸行、太上老君─冶炼业、姜子牙──相面与卜卦业、吴道子─油漆扎彩业王维──画店、眼光娘娘──眼药铺。由于这些神、或者被神化了的人原来就具有相似的职能,所以,这类行业神也能让人理解。但有些行业神就难以让人理解。比如,刘海蟾仙本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却被针线业奉为神师,并成为七十二行祖师之首。达摩老祖不是神,而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不知何故这个印度和尚竟成了中国业神中,有不少神原本或同时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灵,如灶君、文昌帝君、观音、药王、关公、财神、火神、土地神、花神、送子娘娘等。从业者供奉这些神与一般民众供奉这些神的性质是不同的。不论何种人物和神祗,只要适合自己的需要,皆为供秦之列。出于功利目的而奉神,正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特点。
杂神崇拜
明清时期,民间杂神众多,且多归入道教,也有在佛寺中被供奉者甚至还有关于和尚祀道教神行道家之辟谷、黄白的记载。明代社会中,佛教、道教有着相同的处境,不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冲突,而在民间影响最深的可能还要数道教。道教除自己造神外,还不断地从民间神信仰中吸收新神,编入其神仙系谱,从而更扩大了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图十八关帝、玄帝、文昌帝君、吕祖、天妃、城隍神、王灵官等较新的神,在民间最受崇祀,庙宇遍于城镇。道士们所尊敬的至高无上的元始天尊或三清,对一般人来说太生疏,难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玄天上帝、太上老君也不十分亲近文昌帝君是考科举的人所尊敬的守护神,与一般人无多大关系,但是因为有不许随意糟踏字纸的信仰习俗,而随道敬惜字纸习俗的扩大,人们似乎对文昌帝君有一种间接的信仰。关帝在宋代被佛教奉为护法神,宋元道教雷法中列为雷部将帅之一,称「朗灵上将」,被赋予斩邪诛妖的神力。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五年)加封关羽为「关圣帝君」,由此关帝信仰日盛。至清初,在西藏和内蒙也都有了关帝庙,「关帝」还被藏传佛教奉为「八部神」之一。门神也不再是仅有「神荼、郁叠」,并开始由人来担当,最初由李世民选出了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尉迟敬德二位将军,后来温峤、岳飞、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青龙白虎神以及钟馗等等也加入了门神的行列。玄帝(真武帝)自明成祖崇祀以来。在民间被奉为镇邪斩妖之神,也极受崇仰。天妃(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台湾、广东一带香火最盛,至今不衰。吕祖作为炼养成仙的典型,随全真道的盛行而深入民间。至于龙王、火神、山神、土地神、泰山神、送子娘娘等神庙,更是星罗棋布,遍于中国的穷乡僻壤,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正规的寺观。人们把自身无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寄希望于神灵的佐助,从祈雨求晴治病除瘟、消灾免祸,到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功名寿数等,无不祈祷于神灵。至清末,如义和团、三元里之抵御外侮,亦求祈神之佐助。这种多神崇拜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神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间的神崇拜不同于原始先民对神的崇拜,它已大大超越原始思维的范畴,带上了各种文化的烙印。民间神崇拜也不同于宗教中的崇拜,它不一定需要某种固定的宗教组织,但民间神崇拜又与原始思维及宗教关系密切。它的形成与原始思维的代代传袭分不开,它所表现的「万物有灵」观念,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信奉以及信仰的自发性、随意性,都与原始思维的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以上特点外,民间神还具有如下特征:
兼收并蓄
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一神教相比,中国民间神没有排他性,不仅诸神是互补的,甚至对异教的诸神也是相容的。亦有人在宫观里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同孔子、如来佛、基督教的耶苏一起供奉,民间百姓也并不注意佛道、民间信仰之间的区别,烧香祈祷不问缘由,和中国的迷信传说相调和,首先表现在毗沙门天王身上,印度式三叉戟换成中国猎户用的虎叉一类兵器,又慢慢从他身上分化出一位「托塔李天王」。北方天王手里拿的法宝换成了雨伞,初步形成了今日一般常见的四大天王的形象。
庞大的神国世界
天上的神国世界,其实是人间现实的曲折反映。封建社会出现之后相应于阶级和国家而产生的等级分化、相应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相应于以皇帝为中心的,机构庞大的官僚体系,天上的神国世界不仅出现了主宰一切的至高神──玉皇大帝,也出现了品级、职司不同的诸神体系。图十九在民间神崇拜中,神的概念是广义的。大凡具有能祸福于人的,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神话人物都是神。神又有大神、小神、善神、凶神之分。神的意念、咒语、符 籙、器物都具有神奇的善恶后果。
神本身不具有特写的宗教派别意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玉皇大帝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神国世界中的帝王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王母娘娘是玉帝的配偶神,纯然是慈祥的国母形象。西方的佛祖是玉帝的座上宾。原本是道教创始神的老子,衍化为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头──「三清」,整天躲在兜率天或昆仑山上讲道和炼丹。保卫天廷的不仅有天王、神王、三十六天将、二十八宿,而且还有随时执行命令的六丁六甲和四值功曹。在天国行政管理方面,也有专职的山神、水神、河神、土地爷、城隍、树神、花神、风神、雨神、雷神……,连地狱都有十代阎罗、判官和牛头马面神在管理。就是这样因神设职,但因天上的神仙太多了,还有许多神仙──像八仙,暂时没有职务,只好列为「散仙」。中国民间的神国体系是如此的井然有序,所以,百姓在有求于神时,总是直接求助于担任相应职司的神。天旱求雨找龙王,得病求治拜药王,想考状元求拜文昌帝,想抱儿子拜送子娘娘,想发财拜赵公元帅……,很少有人直接求拜于玉皇大帝。而西方人在求助于神灵帮助时,总是求助于全知、全能、全善、全在的上帝。总之,在民间神崇拜中,庞大的神国是一个集巫术、神话、道教、佛教相混杂的世界。成书于明代中期的《西游记》所展示的神国世界,正好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神崇拜观念。
忠义成神、积善成仙
忠、义、孝、积善等本是儒家学说的内容,与宗教崇拜无关。但是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治国之本,已经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教权的基本理论。所以,从汉代起,佛教徒、道士们都纷纷把儒家理论拿来补充自家的理论,力图使自己的理论贴近儒家学说,获得统治者和民众的好感和认同。因而在神仙崇拜中出现了忠义成神,积善成仙,孝子成仙的内容,也提出了是否成仙由命中注定的说法。忠义成神,是民间神崇拜的特点。历史上许多「忠臣名将」都已在民间神崇拜中转化为神,像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之后,人民修精忠庙将岳飞奉为神以便永远祀奉。又如,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使当地人民免受水患,李冰父子死后也被当地人民奉为神,盖庙塑像,永远祀奉。像这样的忠臣名将转化为神的例子非常之多。大体上盖庙塑像,香火奉祀是中国民间纪念忠臣名将的一种主要方式。积善成仙、孝子成仙的思想符合民众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朴实观念,民间流传因积善而成仙的故事很多。如吴郡人沈羲为民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他的善行感动了神仙,一日迎他夫妇升天,太上老君赐以神丹、仙枣及一符,之后又请他回人间,替百姓治病如果想上天,只要把符悬挂在竹竿上就有神仙迎接他。所以,在道教的宫观中,常有以孝子行善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壁画。这些孝子和善人不是在困难中得到神仙的帮助,就是身列仙班,成为大家羡慕不已的仙人。
借助于巫术仪式
在民间神崇拜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形形色色的巫术仪式。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原本是一种不含有神鬼观念的准宗教现象。在宗教产生之后,巫术便和宗教结合在一起。和民间神崇拜相结合的巫术有许多,根据用途大致可分为三类:
请神驱鬼类:符籙、咒语、急急如律令(请神用)、祝香、烧冥宝、立镇宅石、做道场及斋醮等。
修炼类:吐纳术、炼气术、辟谷术、房中术、炼金丹等。
预测凶吉:星相术、堪舆术、谶纬、遁甲、相面、推背图、扶乩、占卦等。易被秘密团体所利用民间神崇拜往往被秘密团体所利用,小则形成秘密的武装组织,大则形成民变。像流行于清代的八卦教、青莲教、罗教、清水教、白莲教都是志在反清的秘密武装团体。又如,东汉末年,张角创太平青领教,利用诵咒画符给农民看病的方式,十多年来发展教徒数十万人。最后,发动了黄巾之乱。元代末期由刘福通、徐寿辉令导的红巾军起义,明末由徐鸿儒领导的民变、清嘉庆年间的川、鄂、陕白莲教之乱,都和白莲教有关。
当然,不论那一种教派,作为一种民间神崇拜,其教义本身是不具有反抗统治者意图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民间神崇拜确实是一种联络农民、发动农民的好形式。农民叛乱的实质是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苛政,而不是民间神崇拜具有反抗黑暗统治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