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虎子

[辩论赛]对于孩子成长,校风/ 家风影响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傅雷家书》重点段落摘抄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想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几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的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家教


曾国藩认为治家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他的这些理念中有许多对现代家庭教育也同样适用。例如,“勤理家事,严明家规”放到现在,就是让我们多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能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与这如出一辙,同时家规严明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尽孝悌,除骄逸”就是要尽到孝道,同时还要戒骄戒逸;“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是提倡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对于生长在富贵家庭的孩子还说,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尤为重要。

同时曾国藩还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

6、师教。

曾国藩自己尊师敬贤,对子女重视“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的治家教子之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教育,仍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

寒素 勤勉 笃学

曾国藩家教的核心理念是寒素、勤勉、笃学,其中笃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一)寒素

“寒素”是曾氏家风的基调。“寒素”即俭朴清白的意思。夏令营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感悟,可是,由于一些社会原因,“夏令营活动”成了一些学生攀比的对象,这与我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了。所以,夏令营活动的开展应该以“俭朴”为原则,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要大力宣扬俭朴,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对值得提倡的,哪些行为是该改正的。

(二)勤勉

“勤勉”是曾国藩家风的主旋。有道是“疏懒人没吃,勤俭粮满仓”,出身贫寒的曾国藩深谙保持勤劳的习惯,对于官宦人家子女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样,对于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孩子来说也是很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以己之力在细微之处加强自身的锻炼。

(三)笃学

“笃学”是是曾氏家风的内核,曾国藩本人就是笃学的一生,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为家人树立了楷模。当然,笃学放在夏令营活动中就是指要不断地进取,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是自己没做过或者不会做的,都要认真学习。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发现欠缺,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给孩子们多创造一些这样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通过课本知识的传达,这样的学习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勤 孝 俭 仁 恒 谦

曾国藩的治家理念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曾国藩教育思想

自从著名作家唐浩明《曾国藩》小说的出版,“曾国藩热”不断升温。曾国藩,湖南双峰荷叶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军事、洋务上有显赫的功绩,而且在治学、治家等教育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青年毛泽东对曾国藩推崇备至,评论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942年在延安,毛主席劝党内高级干部“要读一点曾国藩的家书”。在今天的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内,有一套光绪年间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扉页上写有“润芝珍藏”字样。因此,曾国藩教导子弟读书、明理、勤劳、俭朴,继承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家教思想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今人借鉴。

在曾家大院的正中厅屋悬挂着曾国藩手书的《曾家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家书·致纪泽、纪鸿,咸丰十一年三月》)。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

曾国藩家教特色及其影响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曾氏认为应当“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二者结合,则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种能力,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在耕读教育方面,曾国藩强调:“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曾氏把“耕读”教育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它是家道充满活力、延续不改的辅助力。如果不进行耕读,家庭就像一辆车没有了润滑油一样,会影响其运转的。

第二,曾国藩认为,对子弟进行教育,要力持“勤、敬”(谦恭,恭敬),戒骄、戒惰、戒奢。众所周知,人类历史进入父权制以后,家中事务,多由男子担当作主,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更是如此。曾氏从家庭全体成员,不管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应有出息,不致家道败落的信念出发,纵观考察其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历观古来家世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曾氏认为,理论与事实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勤敬二字则贯通其中,这是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准则。

与勤敬相反的则是“傲惰”。曾氏认为,教训子弟的关键为力戒“傲惰”。他反复提醒在乡下主持家业的弟弟曾国潢,好好管教子侄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事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在教育子弟戒傲戒惰的同时,曾国藩还主张力戒奢侈。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臣(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他主张:戒傲惰,必须以守谦勤为主;戒奢侈,必须以崇尚俭约为主。

第三,曾氏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孝友”,即对长辈要孝敬,对子弟友邻要和善,兄弟之间要团结。曾氏最痛恨的是仕宦之家, 因为它能延续一二代者实不多见,最欣赏的是孝友之家,次则耕读之家,如能把孝友与耕读二者结为一体,那么家世将有可能永不衰败。可见,曾氏把“孝友”的教育摆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曾氏家庭教育内容全面、细致,这除了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外,还表现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亦包括对妇女的严格训导。

第四、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影响

曾氏家教思想,虽然深深打上封建思想的烙印,但谁也不能否定他在教育子女方面获得的成功,谁也不能否定其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的影响。

影响之一:对其子弟后代的影响。同是清末“高干子弟”,曾纪泽、曾纪鸿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而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成就。不仅曾国藩的儿子个个成才,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国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据有关调查统计,当今曾国藩的后代遍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且多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有的还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影响之二:对社会各阶层、各阶级的影响。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和方法,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曾把曾氏家训奉为至宝。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一定的痕迹。当今部队将军已有少将以上100多位来曾国藩故里指导工作,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广州师大等把曾国藩故里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很多是曾国藩迷,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游客络绎不断。

影响之三:在当今,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曾国藩的家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藩故里双峰县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是湖南省著名的状元之乡、名人之乡、女杰之乡、书画之乡,有两院院士曾昭抡、刘耕陶、刘芸、谢和平、邓启东。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多人,学子崇尚文明、吃苦耐劳。其中在海外留学的博士、专家、科研人员五百多人。三十年来,双峰县的教育长盛不衰,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湖南省办学条件改善先进单位,特别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历任离退休的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担任县关工委的主要领导,县、镇、村三级建立关心下一代网络,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全县筹集的关心下一代基金已达1360万元。县关工委每年拿出100万的资金扶贫奖优,评选优秀家长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标兵。

曾国藩家教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虽然带有他那个阶级的烙印,但其中很多家教特色如戒奢、骄、惰,守勤、俭、朴等,至今仍闪闪发光。我们应该通过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具有合理性的精华,在弘扬中华文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扬光大。

曾国藩的家教理念

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曾国藩三个儿子,五个女儿。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孙女,曾广珊是著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如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宝荪,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过湖南省第一女师校长,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关政治、教育、宗教性质的会议,如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等。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我党领袖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儿子叶选宁,中将军衔,现在广州。曾宪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昭抡,原高教部副部长,著名化学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俗话说:“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与其严谨的家教紧密相连。儒家把“齐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最终获得成功。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难得。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今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国藩祖父星冈公教人,则是“八字”、“三不信”。“八字”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书,读书,读书方为明理君子;蔬,种蔬菜,蔬菜茂盛之家,类步兴旺;鱼,养鱼,鱼跃于池,亦有一种生机;猪,养猪,庖有肥肉,养老待客;早,起早,早起三朝,可当一工;扫,扫屋,清洁之家,人丁健康;考,祖先祭祀;宝,睦邻,人待人,无价宝。三不信是不信僧巫、地仙、医药。曾国藩终生履行家规。他带兵打仗,惯例是和同僚门一切吃完早餐才天亮,即融洽了感情,又借此考勤;早起的习惯一生未变。曾国藩家世可谓“耕读”传家,“耕”代表耕作。广义的“耕”指要有一种谋生的职业;“读”代表读书,还包括广义的学习。富厚堂藏书楼三十万卷是曾国藩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

他提出的治家“十大箴规”堪称家道不衰的猛剂良方,足可为今人借鉴取法。即1.子弟贤否,四分由于家教。2.居家之道,不可多留余财。3.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4.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5.不可轻慢族亲与近邻。6.兄弟间应德业相劝,过失相规。7.兴家立业,不求立竿见影。8.官宦子弟,以不干涉公事为第一义。9.待儿女不可太娇贵。10.惟有遗泽惠后人。

曾国藩最终教育子女的是是普普通通的“不忮不求,勤俭孝友”,看似简单,实很难。“勤”指勤奋;“俭”指节俭。“孝友”指孝敬,“友”指友好和睦。他历观许多大家族的兴衰得出“一家之兴,一国之盛,舍勤俭二字而不能”,教导子女“不可浪掷光阴”,并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关于俭字,他自己堪称楷模,但主张“节俭不可流于刻薄”,“情谊宜厚,用度宜俭”。关于孝以“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之家,比获吉祥”。交友,他认为“择交是人生第一要事”,“一生成败,与朋贤否有关”。他把友朋分为“戚友”、“益友”、“挚友”、“良友”、“损友”等多种,告诫子弟“待友要宽,律己要严”、“与人为善,修好事不求报答”、“对师友应有敬畏之心”。

曾国藩认为为人之道有“四知”,做什么样的人全由自己作主,切忌“早享大名”,少年得志。他还主张做人宜“厚重”、“拙诚”。建功业、写文章、修身养家,都离不开“倔强”。历尽磨难而成功的曾国藩对子弟说:“有所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处事上他主张“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教导弟子既要有高远目标,胸襟博大,又要脚踏实地,不拒繁细,做事专注,方能有成,面对不测,泰然处之。

曾国藩以文人领兵,积十四年之功终于打败百倍于己的太平天国,是其气胜,即修养方面强。曾国藩告诫子孙:“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浩大是真正受用,谦谨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他主张“恬淡胸怀,善待人生”、“节制欲望,知易行难”、“控制怒气,如同降龙伏虎”、“处相怨者,最见度量”。

曾国藩经过几年苦读,两次落第,28岁才考中进士,授翰林庶吉士。早期主要熟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应试作文。在第二次落榜后,典衣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曾国藩为了报答父亲,特立“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的誓言;从此养成了对古文与历史的爱好。二十三史不仅成了他金榜题名的基础,也是他日后学术研究和治过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为己之学” 是反复诵读儒家经典,目的是为自己如何做人,即完满成就在内的德行和外在事业。曾国藩在在《家书·教子书》中对曾纪泽、曾纪鸿等的读书、言行反复教导,证明读经即是素质教育的观点,提出了诸多读经方法等。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先速读,观其大意;然后再精读,把握重点,有的则要记诵于心。好比煮肉,先要猛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煨。反之肉永远也不会鲜美。

曾国藩说,读书要持之以恒,融会贯通,才能成一家之言。“譬如掘井,以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不能涉猎太广、太杂;不能专心钻研一门学问,自然不能成为专才。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他对“有识”非常强调,认为不能象河伯之观海、井蛙观天那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一得而自足。

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主张“为人与为学并进”,注重德育,教会子弟做人。为培养子弟的高尚品德,提出了为人“六则”:清、俭、明、慎、恕、静。要求曾纪泽、曾纪鸿等进“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家败离不得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一个骄字。”“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师慢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为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吾家子侄辈亦多轻慢师长,讥谈人短之恶习。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成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要求子弟“子姓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从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男子要种才养鱼,女子要做鞋纺纱。“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告诫子弟要惜福,不忘本。“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长远之家规,恃大众之维持。”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骄、奢、懒、贪是滥用而不惜福、忘本的表现,结果是福变为祸。

曾国藩为自己定下的进德修业十三门课程,其一就是“敬”,整齐庄严,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曾国藩一生诚奉敬字,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也要求子女以此修身,多次强调主敬恕。他致信弟弟:“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恕,即宽恕,“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曾国藩的家教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在当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初探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戊戍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大才子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近百年中国政坛的主要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然而,无论是谁,只要认真读读《曾国藩家书》,你就不得不叹服他那深邃的极具特色的家教思想和丝丝入微感人肺腑的家教实践。

一、 家训家风传家宝

严谨的家训和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曾国藩深谙此理。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注: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三致祥”:“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曾国藩将家运、家风这些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事物,以便子弟操作。他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曾氏家训,代代相传,人才辈出:长子纪泽擅英文,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次子纪鸿精通数学,贯通中西,著有《对数详解》五卷;孙辈有诗人曾广钧;曾孙辈有曾宝荪、曾约农等教育家、学者。

二、爱之以德不姑息

爱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怎么爱,却是一门大学问。曾国藩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对子女“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对子女“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就是爱之以德;如果给子女“丰衣美食,俯仰如意”,就是爱之以姑息。而姑息之爱,使被爱者“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他说:“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对子女爱之过度,娇惯、迁就、姑息,就成为溺爱,“爱之反而害之”,人世间此类教训实在不少。

自古奋斗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有钱难买幼时贫。”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曾国藩不蓄钱物给子孙,让子孙“一无可恃”,图强发奋,实在是治家教子的一剂良方。对子女不娇惯、不迁就,“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这才是对后代的真爱深厚永久的爱。

三、为人教育重进德

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儿女长大后做大官、当老总、成明星,其实那都很渺茫。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主张“为人与为学并进。”而注重德育,教会子弟做人是曾国藩的一贯思想。为培养子弟的高尚品德,他提出了为人“六则”:清、俭、明、慎、恕、静。他要求纪泽、纪鸿等进“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这对经济状况越好、独生女子多的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为戒骄奢,他倡导勤俭谨慎之风,“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为培养勤劳的风气,他要求子弟“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要拾柴收粪,学习插田莳禾等。”男子要种养鱼,女子要做鞋纺纱。

曾国藩谆谆告诫子弟要惜福,不忘本。他说:“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他告诫子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要懂得惜福,不要忘本,不可滥用。骄、奢、懒、贪是滥用的表现形式,滥用的结果是福变为祸,所谓“福兮祸所伏”也。

曾国藩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多次强调主敬恕。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慎也,指的是待人接物的态度:谨慎、认真、重视、不草率。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为自己进德修业定下的十三门课程中,其一是“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曾国藩一生诚奉敬字,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恕,即宽恕,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置态度。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曾国藩对子弟的为人教育可谓针对性强,平实具体,便于操作,易于接受。

四、 为学指导贵有恒

曾国藩祖辈、父辈的家庭是湘中典型的耕读之家。曾国藩推崇耕读为本,以耕养读,以读治家。同治四年给澄、沅二弟的信中说:“纪瑞侄取得县案首,喜慰无已。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

曾国藩开导子弟“读书明理”,读书“则家中风气日厚”,“读书可变化气质。”聪明的读者不仅可以从书籍中吸取许多知识,还能从中看出美丑善恶、优劣好坏,从而要求自己学习什么,弘扬什么,抛弃什么,久而久之,性格气质便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思想品德得到升华。

怎样才能做到读书有成,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有恒对为学实在太重要了。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对子弟为学之道的指导可谓全面精细,诸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等,这些为学之道对今人亦很有借鉴作用。

五、 因材施教倡开放

曾国藩指出,为学应“不弃天分”,做父母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纪泽“天分甚高”,“记性平常”,曾国藩要求“读书不必求熟”,只求弄个明白,又“作诗文尔之所短,即宜从短处痛下工夫。看书写字尔之所长,即宜拓而充之,”他叫纪泽临欧、柳之帖,借欧柳的刚劲来医治笔力的柔弱,又叫他多抄录些词藻,以为文章之润色。这些都是根据纪泽的特点有的放矢的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为人教育上,曾国藩对纪泽、纪鸿也有不同的要求:“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六、 保身为要重养生

曾国藩提出 “为人与为学并进”,又要求子弟“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足见他在家庭教育上重视子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曾国藩提醒子弟“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又“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还要子弟谨记养身要言:“不藏怒焉,不宿怨焉”;“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等。

今春“非典”的侵袭向人们警示:健康第一,保身为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心情愉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是一位好兄长,好父亲,仁慈而严正,是子弟的楷模。在数以千计的与弟书和教子书中,体现了他对子弟极大的责任心和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也使我们领悟到了他为人做事的厚重严谨和学问见识的博大精深。今天,细读《曾国藩家书》,对于我们实施良好的现代家庭教育用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魏书生

李伟父亲的单位近半年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曾国藩热。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同事手中有好几种,还有几种专写曾国藩的小说。李伟父亲对这些不感兴趣。但他听说曾国藩是家庭教育的行家,《曾国藩家书》是做父亲必读的书,他十分重视自己独生儿子李伟的教育,又不想看那厚厚的《曾国藩家书》,想让我给您介绍一下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以便汲取有益的成分。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蒋介石都崇奉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忠于封建王朝,仇视太平军的思想特别突出,但他也很注重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有不少可取之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曾文正公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

1.祖传的治家之法。其祖父曾玉屏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治家方法,为“八字,三不信”。

八字的具体内容是:

考,即诚修祭祀祖先。

宝,即善待亲族邻里。

早,即每天早起。

扫,即打扫屋室、院落。

书,即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

蔬,即要自己种菜。

鱼,即养鱼。

猪,即养猪。

三不信是: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灌输这些内容并身体力行,率先贯彻之。

2.曾国藩的治家之法。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写给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指出:“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二、教育子弟读书做学问

1.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2.要刻苦读书做学问。曾国藩利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勉励儿子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3.读书做学问要讲究方法。曾国藩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4.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三、教育子弟勤劳俭朴,不要懒惰奢华

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给儿子写信:“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四、教育子弟要谦恭谨慎

曾国藩是赫赫有名的大官,职务比当今王宝森之类飞扬跋扈的人高得多,但他对子弟做人要求极严格。他的家属久居乡间,他要求不要有官家风味。“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天下多难,此等均未必可靠。”“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其长子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次子研究古算学有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钧那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那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显然,曾国藩对子弟的教导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他的摆事实,讲道理,以身作则,要求具体的教育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来源"岁月联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 “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1)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1,“孝友”为德教之首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

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两者的阐释着眼予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2)

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

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将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日课第三条就是要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仁”又是主体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而崇高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那么“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 “节俭、节用”的思想了,在曾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以此来告诫儿子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他还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二)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

在教育儿子做学问方面,曾国藩可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导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古以来,谦虚是读书人的传统本色,曾氏也如此,他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㈣这是曾氏最想要告诉儿子的治学之道。曾氏虽满腹经纶,但他非常谦虚,每每在教育子弟如何治学时,从无吹嘘自夸之辞,总是说到自己的不足。如一封家书所说:“余所作古文,黎莼斋钞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份寄余存稿,此外黎所未钞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当其弟弟来信向他请教有关读书事项时,他回信说:“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如此谦虚谨慎,这不正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吗?

(三)包含老庄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与我们现在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同义语,原本说的是一种处世办事的态度,曾氏认为也是养生之道,抱这种态度对待生老病死,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和忧虑,顺其,心境平和,就可以健康长寿,这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告示儿子可借山水花竹来怡养身心,看重自然景物对人的身心的陶冶培植作用,这与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即追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心灵免受来自外界的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煎熬和折磨,人自然就会身心舒畅,延年益寿。

三、曾氏家教思想的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曾氏家教思想还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氏家教思想非常重视指向“德”的人才培养,他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人的、人的完善,这应该成为教育始终如一的信仰 ,要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要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人”的意义指向应是“人本思想”中的“人”,教育思想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那么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指向“德”这一教育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向“才”,把“德”忽视了,这就本末倒置了。因而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滑坡,高校内出现很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如作为生命工程系的学生马加爵竟如此漠视生命,真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深思。

曾氏家教还重视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虽然在当时来说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时代局限性,但我们只要剔除这一在当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吸取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就能把这种跨越任何时代跨越任何阶级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宝贵传统精神元素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其发扬光大。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他们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都是“个人主义”色彩的,心胸狭隘自私,看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容不得半点批评,可想而知,这类孩子长大后是不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什么贡献的。因此我们要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成份,这有助于纠正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其二,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

建设文明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要文明,必然要求组成社会的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是文明的,社会成员即个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才能达到文明的程度?这就离不开一个文明的家庭氛围的塑造和培养,因为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中,家庭是每个人的人生启蒙之所,也是每个人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在文明社会、文明人与文明家庭这三种处于不同层次的“文明生态圈”中,家庭文明应是社会文明的本源。因此家庭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要解析的一个“源代码”,而家庭文明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家庭教育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要编译的“源程序”,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曾氏家教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以他自己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和超人的智慧对其子女们进行谆谆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它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无形中人为地缩小了“教育”这一名词的概念内涵,学校成为培育人才的一个“孤岛”。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因此我们当代教育应从曾氏家教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其三,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然万物的生长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养料供给,教育也需要得到丰富“养料”的滋养,那么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当代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些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它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曾氏对社会人生独特思索的结晶,于是他就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曾家世代处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曾氏家教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也给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示。时下校园里的学生,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非常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少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浸染,在当今校园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传统文化思想土壤很贫瘠,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很脆弱,因此在疯狂追求物质效益的现代社会,极易造成人的心理失衡,校园自杀、他杀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与大学生身份极不相称的言行,随时可闻,随处可见,尊师之风每况愈下,难怪不少有识之士在强烈呼吁“传统人文思想的回归”。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 (晚清名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19 14:24 , Processed in 0.06775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