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3|回复: 12

[辩论赛]对于孩子成长,校风/ 家风影响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2 09: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家风大还是校风大”

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反方)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反方进行总结陈词。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我方并不否认家风会对中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校风产生的影响更大。所谓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而校风则是学校的风气。每个学生带着特有的家风来到学校,学校在这样不同家风的基础之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汇集优秀家风的因素,提炼学校发展的经验结晶,达成高度的共识,才培育出学校的良好校风。由此不难看出,校风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作风、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所以说,校风含有学生和教师家风的印痕,它是学生和教师家风的提炼和升华;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催人上进的正能量;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比家风大。

可是,纵观整场辩论过程,对方辩友的论辩存在几个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1、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没有全面理解校风的涵义,从而认为校风的影响不够大;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这次辩题是“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而不是“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把学校生活中的某些不良风气误认为校风,而不知校风指的是学校风气的主流,是正能量。把个别现象误认为普遍现象,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


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断章取义:

6、颠倒主体: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学生成长过程的基本系统是家庭、学校、社会。在这个系统中,优良的家风是根基和基础,进取的校风是能源和燃料,为学生健康前行提供可能。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能源和燃料作动力,性能再优越的飞机也是上不了天的。
最后,我再次重申一次我方观点,优良的校风是师生行为的潜在意识,它含有学生家风的印痕,促进学生家风的改良,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它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引领作用,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要大于学风。

谢谢!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谁更重要”  正方辩论词  


各位观众、尊敬的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代表正方发言。我方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为什么呢?      

第一,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基础性。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好坏。因为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还在娘肚子里,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据研究,婴幼儿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基本性格、生活习惯和一些重要能力,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则认为,如果将一个人在17岁时的智力发展水平看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7岁时达到70%。可见,孩子在7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而这一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第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终身性。据统计,一个孩子一年在家的时间有235天;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还能减轻学校教育70%的压力。一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但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必将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影响整个家族,“杏林世家”“梨园之家”“书香门第”等就此产生。因此,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老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主导性。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的习惯大都是从小养成,愈是幼小时养成的习惯,愈难以改变。最初形成的人格品德,是非观与价值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这些正是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另据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是惊人的。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可见,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第四,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独特性。家庭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集约化的,一名老师要面对整个班级,就不如家里2个甚至多个人关注一个孩子;学校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力不从心,往往顾此失彼,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只有家长对孩子的特点、特长最了解,所以培养更有针对性。学校主要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造福社会,反而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9: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三辨发言

学校教育的内容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科学。学校教育不仅向学生教授科学文化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教授学生道德和礼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它教授的内容更系统、更规范,授课的老师也是经过严格考核才能走马上任的,这样一来保证了教学内容都是规范的、具有高度社会认可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培养学生知书达礼的修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贡献社会。

反观家庭教育,父母传授的东西都是零散的、片面的,随机性比较强,父母想到什么就教什么,父母教授的内容单一,缺乏一个稳定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体系,孩子学到的内容全依赖父母,父母的修养也是高低不一的,这样一来无法保证孩子学习到的内容的规范性与社会认可性。再说,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数学教授也不一定知道如何辅导孩子的数学功课,作家也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导孩子写作文。家庭教育只能依靠家长,光靠家长的言传身教,如何保证孩子不会学习到家长的不良好习惯呢?

著名教育学家劳凯声说过: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9: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辩论问题设想  
1、反方:请问对方辩友,家庭教育对谁更重要?  

:如果对方回答说是对受教育者更重要了?继续追问  

2、反方:家庭教育的更重要是体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上,还是培养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能力上?  

:这是一个有陷阱的问题。对方两个回答都不好?如果回答第一个,反方继续追问

3、反方:请问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一个更能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当然是学校教育。

:如果回答第二个,反方继续追问  

4、反方:请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一个更能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当然是学校。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而家庭是片面的。  

:如果对方回答,家庭更能培养孩子的性格习惯。提出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庭。这时我方可以这样回答。  

5、反方:我们承认家庭对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但学校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就不重要吗?从幼儿园到大学,哪部分的学校教育缺乏了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呢?  

:这时对方可能会正面回答:当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习惯更重要。并举出名言 这时反方可以不必过分纠缠。  

6、反方:我们已经承认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学校教育除了知识教育还能更好的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适应社会,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  

:如果对方说学校更重视成绩、知识。而不是孩子的素质能力。这时反方可以回答

7、反方:我们承认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水平。但是知识就不重要吗?我方三辩辩词早提到这一点。请问对方辩友,家庭教育又如何教孩子学基础性的知识呢?  

:如果对方正面回答说,父母也可以教孩子学习知识啊。那就落入我方陷阱。  

8、反方:我们且不论父母素质的高低参差不齐。教孩子学知识更专业的当然是学校的老师。这也正是我们学校专业性的体现。

:如果反方依旧坚持,家庭教育更能养成孩子的性格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时我们也可回击。  

9、反方:那培根还说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能适应社会吗?  

:这时反方可能会抛出:为什么学校教育会出现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呢?这时反方 可以正面回答。  

10、反方:我们承认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但这只是部分,不代表整体,更不能因此否认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我想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指出对方是以偏概全,让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无法纠缠。反方继续发问

11、反方: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国家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反方针对这个问题只能承认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反方继续发问。  

12、反方:为什么国家会颁布《义务教育教育法》,而没有颁布《家庭教育法》。这不正说明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吗?  

:从立法的角度说明学校教育更受国家重视。从而论证我方观点。对方这是可能要列举家庭教育的优势,而我方也将一一反驳。  

13、反方:对方辩友提到家庭教育的长期性终生性。请问时间长就一定更重要吗?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程度,更是决定这个人走上社会的方向,这不是更重要吗?  

14、反方:对方辩友提到家庭教育更及时,更有针对性。但据调查统计:现在大多数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连教育的时间都没有,又何谈及时行呢?   

15、反方: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甚至是花大钱去私立学校去接受学校教育的现象呢?还不是说明学校教育更重要吗?   

16、反方:对方辩友又怎样看待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呢?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靠谁?只能是学校教育,你还能说学校教育不更重要吗?  

:如果对方说靠爷爷奶奶,我们就可以谈隔代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17、反方:对方辩友提到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但学校教育就不基础了吗?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给孩子打下了基础,孩子才能在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啊。   

18、反方:请问对方辩友,家庭教育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何能保证受教育者教育的质量?

:这里主要针对对方提出学校教育的缺陷时,我们来反驳,在这点上学校教育更具系统性、评价的全面性。  

19、反方:多数家庭父母的文化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进行呢?

:这点针对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和教具。  

20、反方:对方辩友提到家庭教育更有效,请问这个有效性用什么来评价?  

:家庭教育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学校教育就不一样啊,从德智体美劳都等方面全面完善的评价一个学生。  

21、反方:请问对方辩友,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像学校那么明确。如果对方只回答“让孩子成才”,那么我们可以说

22、反方:这是目标,不等于内容,对方辩友连家庭教育内容都表述不清,如何进行今天的辩论?  

:如果对方这时问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  

23、反方:学校教育的目的对从孩子进行知识文化、道德素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全面提高。  

:如果对方回答,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等。那我们就可以指出。

24、反方: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片面,仅仅针对习惯性格等。而学校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包括知识文化、道德素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可见学校教育更重要。

:如果对方坚持习惯、性格的重要性。则回到刚才的问题上。

25、反方: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吗?

:这是对方只能回答“是”。我们就能继续追问  

26、反方: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

:如果对方说,家庭也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也不要急于否认。  

27、反方: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而且学校有同辈群体,对孩子的交际、融入集体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而家庭能有这样的优势吗?  

(这些问题的1、11、21、25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提问问题,引对方进入我方圈套,辩论中牢记我方的观点:即学校教育主导孩子成才的方向、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性能保障教育的更好进行和效果。这样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辩论赛四辩稿


首先,由我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论点,我方并不否认企业和社会对我们会产生影响,但是跟家庭和学校教育相比,神马都是浮云。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一句得到广泛认可的话:"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可见家庭教育对我们的素质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细胞,它的风浪波涛可以嫌弃震撼世界的骇浪,家庭是人生最具决定意义的支持力量,家庭的差之毫厘,可以带来人生状态的万里之遥,家庭是人格和情感最丰富多彩的排练和演出,没有这充满包容的排练,如何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走出坚定的每一步。 

与此同时,我们在踏上社会之前,是经过学校严格而又全面的教育的,是学校的教育将我们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思想观念、个性风格、举止言谈方式、道德修养水准、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的程度等,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如果没有社会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有诗为证:DOTA毁一生,网游穷三代,天天上自习,必成高富帅。 

纵观整场辩论赛,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对方辩友的9大问题,但由于时间有限,下面我就只列举其中较为严重的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定义的问题: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将新员工的素质片面的认为是职业技能。 

2.偷换概念:没有把握这场辩论赛的重心。我们讨论的是新员工的素质,而不是员工的素质。 

3.以偏概全:对方以偏概全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4.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5.颠倒主体:影响生理和心理才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自我意志,影响我们的素质,家庭确立了孩子的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家庭和学校具有先入为主,不可动摇的权威性。而不是只看到新员工在企业和社会的影响下产生的变化,却忘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之前20多年在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积累沉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新员工刚刚踏入社会,如何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定,如何为今后的发展铺垫好呢?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就是我们之前20多年接受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带给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现在的积极拼搏、忠诚爱岗、细致认真、团队合作。。。还要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显然都是家庭和学校带给我们的。假以时日,如果我们为人父母,为了您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您会选择自己教育孩子?还是把孩子交给社会?您会选择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让孩子直接接触社会参加工作?显然您的选择会跟我的想法一样。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新员工的素质主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风携校风,和谐万里行                                                 孜木竹
                                                
     
近日,看到人们关于何如搞好家风的探讨和议论,众说纷纭,但都很有道理,人们对于家风的重视肯定能对往后搞好家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确信无疑的。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立足之本,良好的家风展现的是家庭成员精神、品行的传统与继承,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终生的成长。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但是,却鲜见有人谈起关于校风的问题,其实校风问题也引起足够重视。据笔者观察,我国的一些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近几年来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一些诸如:老师体罚学生致残致死(笔者小学时就曾因为画漫画被数学老师扔出书包,赶出教室)、同学因为琐事殴打同学,老师猥亵小学生和近来疯传的大学生因玩游戏连跪17局而刀捅室友等现象。这些尖锐而突出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术探索共同形成了这种风气和氛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亦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一直秉承“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三做”育人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三做”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全面学校把“三做”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用以统领学生工作。“三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辅承。其中,做人教育侧重素质提升,做事教育侧重能力拓展,做学问教育侧重知识传承。可以说,在此强大的精神感召下,全校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安工程的莘莘学子沐浴在其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早已融入到了家风家教中。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校风也并非朝夕之功。唯有靠薪火相传,代代努力,携起手来,共同营造和谐的校风,才能使校园变成学习成长的乐园,让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世界的孩子们同时感受到良好的风气,才能形成真正的好家风、好校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日新月异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无时无刻地将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地指引全体师生积极奋进、励志图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所以,就让我们趁此之际,让家风携手校风,让良好的风气吹向学校的每个角落,吹进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可以承借这股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家风携手校风,必将逐渐开出美丽的花朵,花香满布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好家风 莫忘校风

2014年02月20日 来源:曲靖文明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世界,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世界,两个世界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学过历史,我们都知道在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在一段时间里,三个世界的国家都处于相对的独立状态,各自为政,且互为敌对,世界处处充满战火硝烟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地区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和交往日益紧密,虽然仍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但总的来说三个世界还是在不断的加强联系。相比以前形式已经改善了很多,在关乎人类发展的问题上,他们彼此有了共同目标,共同努力解决了许多国际问题和困难,使世界更加和谐,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所以,当今世界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

   上述三个世界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的大家庭里,每一个场所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要保证每一个部分的健康运行,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和谐。

   家庭和学校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两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家里住着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而学校里有同学和老师,这两个世界对于孩子的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来,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是人们关于何如搞好家风的探讨和议论,众说纷纭,但都很有道理,人们对于家风的重视肯定能对往后搞好家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确信无疑的。但是,却无人谈起关于校风的问题。据笔者观察,我国的一些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近几年来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一些诸如:老师体罚学生致死、同学因为琐事殴打同学和近来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给室友投毒致死等问题。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之所以要搞好家风,一部分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唤醒更多人的道德意识,引领社会风尚,传递正能量,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搞好校风何尝不是责任和义务,孩子每天大概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与在家里的时间相比毫不逊色,我们不能把校风的问题留给老师和孩子来自己解决,这是不合理,也难以见成效的。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加油,营造和谐的校风,才能使校园变成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让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世界的孩子们同时感受到良好的风气,才是形成真正的好家风、好校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之间,家风携手校风将逐渐开出美丽的花朵,花香满布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孩子们在鸟语花香的世界里才能尽情欢唱童年的歌曲、展现青春的活力、向往美好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家风,促校风”讲话稿 
家长:丁和武       2014.3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有很多东西衍生出来,也有很多东西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家规家风?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有着非常积极地现实意义,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我们家认为,良好的家风就是向善向上。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和谐的家庭关系。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不要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否则,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文风”是家风中重要的一种,是培养孩子情趣,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求。孩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也会变得知书达理的。 

三是有高尚的精神情趣。父母都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些,防止精神污染。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比如: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极坏。父母可以通过看书、种花草、听音乐等好的习惯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能忙碌于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更不能将教育完全推给学校,完全依靠老师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或许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文化水平太低,根本教育不好孩子,然而,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的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修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最小细胞,家风好了,孩子就有品行了,孩子品行好了,班风校风就正了,班风校风好了,孩子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风、校风大家谈
赖礼冠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而我校工会组织 “家风、校风大家谈” 的博文比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重提“家风”、“校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一个家族家风的建构,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族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纵观历史,横观我们的乡邻,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族或家庭,都会有各自兴旺发达且经久不衰的秘诀——严厉的家风,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邓小平同志就是因为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风,才有了这么伟大的人格魅力。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我这一代人出生于70年代,成长于80年代,小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父母没上过几年书,对于我的家风家训是有点模糊的,小时候在一座容纳200多人的大祖厝里生活,那里确实有很多规矩,光是餐桌上规矩就不少,例如:端碗的方式,挟菜的先后,坐的姿势等都有较严的要求。长大之后,在父母身边,母亲是教我很多模糊的类似于家风的许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懂得礼让与谦让、要有爱心,要团结和睦、勤劳节俭、务实忌浮、自立自强,勤勉刻苦;在上学期间母亲总是教育我,在学校要尊师重长,团结同学,与同学都要和谐相处,多多交流,嘱咐我不要懈怠学习,别忘记自己学习的任务与将来的担当。我们上一代人的家风虽然不够成熟,但是我相信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差不多。正是无数人的家风才组成我们社会的风气。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这些模糊的家风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深入我们这一代人的骨髓,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进步,我们成长的这一代,正是国家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更应该把父母传给我们的家风,传给下一代人,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家风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无比重大的影响,同理,校风对于每位学生的成长也有着无比重大的影响校风是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每个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它的校风是“团结、严谨、求实、创新”。它的形成是我们几代实小人共同努力形成的。是全体实小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无形精神力量,它能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每个实小人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学校的风气又依靠于广大的实小人,学风是校风的重要体现。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体现,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风建设也不可丢弃。一个好的学风需要一个集体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学生一起努力来共同建设的。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让我们在“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中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自觉迸发出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实小的一名教师,我们既是家庭的骨干成员,又是学校里重要的一份子,在家庭中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在学校里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建构浓厚的校风而努力。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创新社会风尚的进步发展,促使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对孩子影响更大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更大。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从小孩出生到学校教育期间是最重要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晒家风比班风、正校风当先锋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风、家训,激励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校党委宣传部连同各学院共同举办“家风、校风大家谈”主题博客活动。家风就是家庭风气。家风就是言传身教。所谓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如: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上进、乐观、孝顺等等。

那么,“家风”到底是什么?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被采访者回答的很多关于家风的答案都是社会需要的优良传统,这种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年来,我校按照“三做”育人理念,努力造就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应用型人才,竭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即校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把家风同校风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向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傅雷家书
[url=]编辑[/url]
《傅雷家书》是2006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

书    名傅雷家书作    者傅雷原版名称傅雷家书ISBN9787806882245类    别青年思想修养读物页    数320定    价32.00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1装    帧平装编    者傅敏
目录



书籍简介[url=]编辑[/url]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1]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然而,傅聪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2]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2-4]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2] [6]


版本比较[url=]编辑[/url]
译林版《傅雷家书》是第一次收入傅聪家信吗?
《傅雷家书》经历了三十几年出版过程,不断增加书信,调整内容,变换出版社,从三联到辽宁教育再到译林,从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变为一本傅家大书。
那么,这次译林版的“家书”是最全面的吗?傅聪家信是今年第一次收入《傅雷家书》吗?
傅聪与父母
傅敏初次编撰整理《傅雷家书》时,傅雷的信保留在远在海外的傅聪手中,而傅聪的信已在文革中失踪,因此1981年最初版的《傅雷家书》是没有傅聪的回信的。后来傅聪的信被发现,但因为傅聪本人不同意发表,出版社也只好作罢。
200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最早将傅聪的回信6通收入《傅雷家书》作为前言出版,之后出版的《傅雷家书》基本保留了这种做法。
这次译林版的内容,据傅敏在《编后记》说,是“在全编本的基础上,精选出的“父亲信132通,母亲信39通,同时选入傅聪家信13通,共计172通”,“虽无全编本拉拉杂杂、唠唠叨叨的日常亲切感和真实感,却更加紧凑、更具可读性……选入傅聪家信13通,则语境更完整、内容更里连贯,针对性更强”。
因此,“傅聪家信虽然不是首次发表,但精选编排,与傅雷家书紧密呼应,形成全新的完整版本则是首次。”责任编辑江奇勇说。
傅聪在波兰华沙为比赛作准备(1954年)
江奇勇解释说,“2017年傅雷著作权将进入公版,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版本。《傅雷家书》本是傅氏兄弟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寄托儿子的哀思选编出版的,并不是父母为发表而创作的作品。傅氏兄弟不希望他们的这份私密性很强的纪念和哀思被各种他人选编的家书所侵扰。”
傅雷家书重要版本梳理一览,201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全编》是目前最为“完整”的傅雷家书
1981年三联初版收录了118通书信,选自傅聪当时保存的125通中文信和傅雷给傅敏的2通信,其中包含一封朱梅馥给傅聪的信。增补本第二版中,收录书信178通,包含朱梅馥信16通,英文信1通,还有给傅敏的2通;加入金圣华翻译的傅雷夫妇给儿子、儿媳的24封英法文信的译文和1960年傅雷专为傅聪编的音乐笔记。第三版增加的是附录部分和7通傅雷书信,加入了金圣华翻译的译注、体会和傅雷夫妇遗书,第五版加入了傅雷写给傅聪在波兰的钢琴教师的14封信。
200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插图增订版收录家信200通,其中傅雷信件161通,傅雷夫人信39通。据傅雷次子、编者傅敏的《编后记》说,“新增家信36通,父亲信11通,母亲信25通。补充内容的信69通:父亲信59通,母亲信10通,并以残存的6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2012年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编选了傅雷夫妇书信184通,其中傅雷书信143通,傅雷夫人书信41通,删去很多“政治和家常的段落”。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该版本还分两部分选入了傅聪给父母的信:第一部分延续傅聪的6封家信置于卷首,另一部分选录了傅雷在世时就傅聪1954-1957年期间的39通家信进行的选摘。
201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全编》,又加入了傅雷夫妇给傅聪、傅敏(3封)和弥拉的信,一共255通,是目前最为“完整”的傅雷家书。
2017年远东出版社将要出的《傅雷著译全书》收入傅雷夫妇给孩子的全部书信和傅聪家信,也会是“比较全”的版本。[2]

书籍评价[url=]编辑[/url]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据统计20多年间它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更值得父母和孩子读一读。(本书由工学院李仲阳博士、刘忠博士以及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陈子轩推荐)本书为书信体。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文学赏析[url=]编辑[/url]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在疼爱的同时,也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精彩片段
  一、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都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四、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掺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五、 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师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作者简介[url=]编辑[/url]
傅雷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夫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夫妇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5]


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雷家人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名言
〈一〉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岂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三十二〉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三〉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三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五〉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
〈三十六〉经历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三十七)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些有名的演奏家也犯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6]
(三十八)我怕你学非所爱,学非所爱会感到厌倦,厌倦即为沮丧。

相关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第二篇“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收录2则“1954年10月2日”“1955年1月26日”2则
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第9课《傅雷家书两则》收录2则“1954年10月2日”“1955年1月26日”2则[1]傅雷家书


家书节选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的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十个月以后开始能听几门不太难的功课。可见国外学语文,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比国内的进度不啻一与五六倍之比。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响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4]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么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因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府。[4]
提早出国,我很赞成。你以前觉得俄文程度太差,应多多准备后再走。其实像你这样学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学一年也未必能说准备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国人堆里。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要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4]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其次,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4]
文章背景及作者自诩: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4]
①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在波兰留学,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六日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4]

选录课本部分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3]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3]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莱茵河,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4]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3]

目录[url=]编辑[/url]
不是前言的前言 傅聪的家信
  傅雷夫妇给孩子的信
  一九五四年[四十一通]
  一九五五年[十五通]
  一九五六年[二十一通]
  一九五七年[十二通]
  一九五八年[三通]
  一九五九年[二通]
  一九六〇年[十九通]
  一九六一年[二十七通]
  一九六二年[二十二通]
  一九六三年[十三通]
  一九六四年[七通]
  一九六五年[十三通]
  一九六六年[五通]
  代跋 读家书,想傅雷[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3-29 01:40 , Processed in 0.0737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