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1|回复: 0

韵律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1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徐 峰 来源:修辞学习 2008年第6期 http://www.eywedu.com/xiucixuexi/xcxx2008/xcxx20080608.html

  提 要 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与语言自身的特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现代汉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汉语的音节构造形成了汉语特殊的节奏韵律并贯穿制约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不同层面,成了一种重要的修辞能力。尽管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在入学前都已经具备,但作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仍非常有必要强调汉语音节韵律组配的学习和训练。

  关键词 韵律 图式 诵读 对句
  
  语文写作教学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箴言“我手写我口”,其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至少是没有注意到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词汇及韵律结构的差异,而韵律能力正是一种重要的修辞能力,是我们理想的语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 韵律特征与表现
  
  现代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自然与这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那么汉语特点究竟有哪些?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的关键点又在哪里呢?

  张志公(1962)在总结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时,曾指出汉语主要有四个特点:(1)语素(morpheme)以单音节的为主。(2)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靠语序和辅助词把词组合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手段。(4)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音节语素,汉字和汉语相适应。

  如果不考虑细节上的差异,我们可将上述四点总结概括为一句话:音节、语素、文字相生相应,形成汉语特有的韵律节奏,贯穿于汉语的语音、语法、语用各个层面,直接影响和制约语言的使用。

  韵律节奏是指语音的高低、轻重、徐疾、长短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汉语的节奏由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所决定,在语音链上表现为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七种节奏形式。

  音节是汉语音步和语音节奏的基本单位。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1986)统计,汉语中双音节词占词汇总数的73.6%,还有12%使用灵活的单音节词,也常常搭配组合成双音节短语,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词汇有较为明显的双音化倾向,短语组合则以2+2为最自然的韵律形式。

  表面看来,韵律仅仅是语音的问题,其实不然。对于现代汉语来说,韵律在汉语词的构成、组词成句以及修辞语用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的作用。

  比如同样是三字组,其中的[2+1]式是构词法,如:“电影院、少年宫、教育局”;而[1+2]是构句法,如:“打扑克、谈恋爱、做游戏”。因此,“皮鞋工厂”缩略成词时,“皮鞋厂/皮鞋工”都可以接受,而“皮工厂/鞋工厂”就不成立。

  运用汉语遣词造句,常常需要注意音节问题,这是汉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汉语不少双音词要求其前或其后的词也要是或至少是双音节。如:把握(机会)、给予(奖励)、(性格)坚强、(条件)优越等等。这也表明在汉语中为什么三字格“2+1”和“1+2”的形式往往要受到较多的制约,试比较下面几组词语:

  阅读书 驾驶车 伟大人 粮生产 货托运
  阅读书籍 驾驶车辆 伟大人物 粮食生产 货物托运

  又如“形容词+名词”结构,双音形容词修饰单音名词,大多数加“的”,如“灵巧的手”不说“灵巧手”,“奇怪的梦”不说“奇怪梦”。而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名词,“的”字以不用为常,比如“黑头发”、“老朋友”就比“黑的头发”、“老的朋友”来得自然。因此,现代汉语语法可以视作是一种韵律语法。

  汉语的韵律功能在语用修辞平面上的表现更是随处可见。常见的语音修辞方式有双声、叠韵、平仄、押韵、排偶、回文、反复、顶针等等,这些辞格都必须具备汉语所特有的音顿律、声韵律、或平仄律节奏形式。

  历史小说《李白成》有一节被选作中学语文课文,作者姚雪垠给的题目是“虎吼雷鸣马萧萧”。有人认为应该把“虎吼”改为“虎啸”,因为“虎啸”比“虎吼”常用。但作家并不认可:“这里有个声音美学的问题。“啸”、“萧”声韵极近,听着很不响亮。我选用‘虎吼雷鸣马萧萧’就有个使声调响亮的道理。”(吴洁敏、朱宏达,2001:193)

  “啸”、“萧”声韵极近,标题中连用三个同音字,单调不说;且“啸”是遥迢韵(ao),由低元音到中元音;“吼”是油求韵(ou),由中元音到高元音,起点要高出一截。再者“虎吼”(huhou)为双声音步,两个韵母也较为接近,具有双声叠韵词同样的音乐美。而“虎啸”(huxiao)两个音节的声韵不同,无声韵律音步节奏。二者相较,这里当然以“虎吼”为佳。

  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提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一句唱词,原来是“迎来春天换人间”,毛泽东改了其中一个字,将“天”改成“色”。除了“色”字更具体外,就语音节律而言,原来全句六个平声字,声音太飘,改用一个声音沉重的仄声“色”字,一下子就扳过来了。

  汉语的韵律还是语义的一种重要表达手段,对正确理解语义,培养深化语感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例如:“我们这里有的I是大学生”(短竖“I”,表示语音停顿,下同),是说部分人是大学生;“我们这里有的是I大学生”,是说大学生很多。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停延,书面上文字无法记录。

  又如,“再”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重复。一是实在的重复,例:“这个电影太好了,明天再看一遍,怎么样?”二是空缺的重复,如:“票卖完了吗?没关系。我们明天再看好了。”这两种重复,就是通过轻重音的不同来实现的。表示实在的重复,重音只能在“再”或“再”后面的某个音节上,如“明天再看一遍”(“’”表示重音,下同)“明天再’买一双”。表示空缺的重复,重音则一定在“再”之前,如“’明天再看吧”“星期’天再买好了”。

  可见韵律不是简单的发音问题,训练发音也不是为了说话好听,修饰言辞。它直接关系到句法的正确与否以及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从韵律的角度看,语音和句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整体。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把语音、构词和句法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与此相关的写作层面,则不能不提“我手写我口”这一影响深远的说法。根据这一观点,似乎写作仅仅是记录口语而已。事实上,口语中可以由轻重音、停顿、音长、语气、旬调等一系列语音手段显示的韵律调配,书面上几乎完全显示不出来。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韵律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有学者通过对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在不同语体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书面语色彩越浓,双音节动作动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反之,口语色彩越浓,单音节动作动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可见,与双音节动作动词相比,单音节动作动词是一种口语词汇,适合于口语语体,尤其是谈话语体。

  另一方面,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动词性并列复合词还存在着同义的单音对应形式,如“治疗”有同义单音形式“治”,“治疗疾病”与“治病”意思基本相同;“召开”有同义单音形式“开”,“召开会议”与“开会”意思基本相同。类似的还有“寻找、练习、学习、检查、种植、浇灌、省略、观看、洗涤、阅读”等。这类复合词与相应的单音词在韵律和风格上形式互补,具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

  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实际上远比人们预想的要大。一般来说,书面形式用词越短,越是典雅。语言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冯胜利在2006年的一次演讲中就举过这样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白对转的例子:

  [白话示例]她偷偷地爱班长爱了好长时间了,可是一直不敢跟他说。
  [词语对译]偷偷地爱—暗恋
  都好长时间了—已有多年
  可是—但
  一直—始终
  跟他说—明言
  [书面结果]她暗恋班长已有多年,但始终不敢明言。

  对于现代汉语受韵律强力制约这一突出特点很多人未必有清醒地认识,也就很难有意识地从这一点出发去设计语文的教学和训练。像前面的这种对转写作训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恐怕是少之又有少,很难见到。
  
  2 韵律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语文教学首先是训练和培养学习者韵律语感的过程。叶圣陶(1982:163—164)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觉。”吕叔湘(1985)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接触、学习、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韵律语感,指的就是对词语节奏规律的语言直觉。

  语感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是母语习得,通过大量接触言语,浸染其中,言语规则在儿童大脑中不断积淀,逐渐形成一种语言结构。二是语言学习,在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材料和语言知识,通过强化训练,将语言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结构模式,直至成为一种言语习惯。

  语感的获得和形成机制,可用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加以说明。语感与语感图式的形成遵循由言语输入再到言语输出的发展顺序与活动规律,在与外部言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无论是对言语世界的解码输入(听读)还是编码输出(说写),实际上都是一种主要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机能对言语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机制。

  “同化”是听读主体利用原有图式对言语对象的辨认和区别,是原有图式向言语对象的移植,通过同化将其整合到原有图式之中,形成一个派生的新图式。而“顺应”则主要解除自我中心,克服语感图式和言语对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使其具有客观性。简言之,语感同化的过程就是识别的过程,语感顺应则是两种语感格式的互补过程。(参见王尚文,2000)二者都是言语刺激——反应框架中的过程环节,当言语行为经过不断的多次调整平衡达到默契时,这种反应就成为一种习惯性条件反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吕叔湘1963)

  需要强调的是,但凡语言学习,学习者语感的形成和发展,靠的都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主要是靠语言运用的实践,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一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进步,韵律语感的获得和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节奏韵律的语感是对言语深层的解读和认知,包括停延、重音、句调、基调和节奏等,存在于音节、音步、气群、句调、句调群、段落和篇章等各个不同层次之中。因此,语音语调只能在语流中学习、领会和把握。

  当前语文教学中,因为韵律感知和表达能力欠缺而出现的语言错误并不少见。实际上,不少学生遣词造句以及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不是不“通”,而是“通”而不“顺”。语义和句法搭配都没问题,惟音律不合而佶屈聱牙。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韵律,就绝对不能忽视听说,即便在中学语文教学阶段也应如此。道理很简单,因为韵律是语音,听说不足、训练不够都将无法领悟汉语书面的真知实谛。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尽管小学生在入学前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听说能力,但那只是一种非常基础层次上的语感,距离准确把握汉语的内在韵律,熟练组配汉语音节,使之赋予顺畅与和谐的音乐性还非常遥远。没有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韵律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训练语文韵律能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的语文教学成效不够显著和突出,一方面固然与语文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强调教学设计必须注重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有关。现行的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忽视了语言知识转化语言技能的要津——训练。即使有一些训练,也多偏重于书面练习。对节奏韵律这一实为现代汉语之根本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如,在最能体现现代汉语韵律特点的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上,往往只是注重内容、意象、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分析、解释和欣赏,内在的韵律结构仿佛变得可有可无。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另一个弊端还表现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分离教学上,客观上将二者对立起来,似乎它们毫不相干,完全看不到其中的有机联系。众所周知,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中常用双音节词汇大都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汇演变而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文白的对立就是单双音节的对立。

  现代语文,通篇白话和通篇文言都不是最好的,前者太近,看得一清二楚,后者又太过疏远,无法引起共鸣。就文辞来说只有文白相间才是最好的组合。远的不说,只要看看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等人那些令人击节赞赏的佳作,哪一个不是文白相间,韵律天成,锵锵然作金石之声?之所以如此,恐怕与他们自小所受的严格声韵训练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现代汉语韵律节奏的训练,传统语文教育其实已经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和推行的教学方法:一为诵读,二为对句。

  所谓“诵读”,就是熟练地、大声地、声情并茂地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诵读实质上就是一种语音强化训练,即用高强度的、富于变化的语音刺激,通过反复的朗读甚至记诵来建立学习者对于语音模式的心理感知,并强化构建节奏韵律图式。

  现代语文教学尽管也把朗读视作语言训练的常规方法之一,但很多时候都缺乏有效的示范指导管理,流于形式。“朗读”二字只剩下一个“读”字,变成了简单的识字和流利度的训练,甚至被偷换为“阅读”,原本训练学生对语言韵律把握的主要功能反倒退居其次,甚或不见。学生朗读的时候,有气无力,斑驳杂乱;有口无心,该停之处不停,不该停处常停。至于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就更谈不上了。此种情形非但不能达到强化语言韵律节奏训练之目的,反倒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很久以来,“背诵”被当成了“死记硬背”的同义语,为人所诟病。但是实在不应该轻看背诵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的作用,背诵既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语言输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主动建构的结果,熟练的背诵不仅能把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将“语”与“文”紧密结合起来,而这对于语言韵律的把握极为关键。

   现在有学者提出“节律朗读”法,认为由于节律大多没有书面标记,口语用书面符号写下来,有不少信息流失了,所以,朗读作品要通过“字里码”和“节律码”的双重编码,也就是通过节律朗读,才能把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全部表达出来。(参见吴洁敏,2002)这一观点非常值得重视。

  有了体悟和领会,接下来操作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造句和段、篇写作练习,虽然与此相关,但毕竟还谈不上是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从形式上看,古代文人训练的对句就是一种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韵律训练法。作为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汉语语言形式,对仗讲求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是汉语语言韵律节奏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表达方式。古代童蒙人学,都要经过这种训练配合“习字演文”的需要。张志公曾对此作过比较详细地探讨,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集语音、词汇和语法,同时也包含修辞和逻辑训练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练习对句在正音的同时可以学会阴阳上去或平上去入四声,很好地把握汉语的韵律节奏。不同意义类别的词语分类正反相对,又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机地构建和扩展汉语词汇网络。而由“一字对”直到“多字对”(五字,七字,九字等)的应对训练(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更可使学习者逐渐树立词类观念,了解和掌握汉语短语的基本构造和句法规律。例如:“月缺月圆,花开花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落”,都是两个主谓结构并列,构成联合复句。“水清石见,云散月明……”,“石见”是“水清”的结果,“月明”是“云散”的结果,又是一种偏正复句的格式。

  对句又兼有修辞和逻辑训练的功能。如“星光灿灿”对“水势滔滔”,“如烟”对“似火”,“一川杨柳如丝袅”对“十里荷花似锦铺”都是训练运用形容、比喻等修辞方法。再如,“飞禽”须用“走兽”相对;如用“鸣蝉”相对,虽然也是“动词+名词”结构,但“鸣蝉”跟“飞禽”不是同一层级上的类名,对法就不合格。而这些对于训练学生注意概念、分类、比较等逻辑关系很有帮助。

  对句由简单人手向复杂深奥处渐进。琅琅上口,韵律十足,非常符合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由单音节相对到双音节相对,再到单双音节搭配组合相对,直至复杂韵律组合,对句以语言韵律统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用,突出地反映了汉语的语言特点,可以说这是目前训练语言韵律节奏语感的最佳方法。
  
  4 结语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的特点,强调了汉语韵律感知和韵律表达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诵读和对句作为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训练手段,其合理的思想和方法都非常值得借鉴和吸收,但我们也反对毫无保留地直接照搬到现代语文教学和训练中。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认知方法和认知手段都与古人不同,古代汉语常用词汇和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也相去甚远。如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贯彻结合现代汉语特点进行教学这一构想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深化和细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9-10 09:58 , Processed in 0.0857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