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2|回复: 0

编写华语教材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5 01: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石泉
来源:《海外华文教育》
2000年第1期 2000年3月15日出版

-------------------------------------------------------------------------------------------------

编写富有区域性特色的华语教材,既要适合第二语言教学,又要使教材符合认知规律。


本文所说的华语教材是指海外华人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所使用的地区性教材。


一、华语教材的必要性及其特色


1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华语;联合国已将华语列为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中国的开放政策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广阔丰饶、美丽多娇的大好河山……中国的魅力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以一种全新目光面向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学习华语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热点之一。世界华人同种同宗、同气连根,跟华语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2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一部好教材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教材。海外华人学习汉语普通话既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汉族学生,也有别于中国大陆少数民族的学员,与纯粹的外国人也有所不同。海外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所感染的文化背景,他们所具有的语言基础,甚至他们祖先所遗传给他们的与语言有关的生理机制,都会在他们的学习中起作用。正如医生要“对症下药”一样,我们要提高华语教学质量就必须“有的放矢”,编写一套针对本地区情况、适合本地区需要的教材。


3谈到新编华语教材的特色,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现有的华语教材。现在海外所使用的华语教材有以下几种:1)中国大陆各院校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所编教材)。这类教材更适合于到中国本土来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而不适合在本地区学习汉语的华人。2)中国台湾、美国为各地华人编写的教材(如耶鲁教材)。这类教材本身不能说不好,但用起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其中一部分教材根本就是为学习母语(第一语言)编写的,完全不适合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华人子弟。3)本地教材。近年来海外华人社区都有一些新教材问世。其中一部分教材就是按照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强,教学效果不错(如新加坡教育部、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所编教材)。还有一部分则仍然走的是第一语言教学的路子,课文内容也很陈旧。前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臻于完美;后者则极需除旧布新。


4新编华语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按照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编写,改以往以识字入手为言语(即说话)入手;改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为语言技能训练为主;改以往重读写(即读书、作文)轻听说为突出听说,必须全面要求。


(2)全面体现汉语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汉语本身是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其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篇章又是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系统。大小系统之间、各小系统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科学的规律。我们编写华语教材的人当然首先是要熟悉这一系统,然后再把它完整地体现在教材中。举例言之,在教材的编排中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是由汉语自身的规律决定的。


(3)针对性强。针对的内容包括学习的情况、社会的需求、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学制等等,但主要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技能;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华语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年龄及兴趣所在等等。教材针对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4)实用性强。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出了教室就能用。所学内容应当紧扣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交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工作。教材编排应是以理解开始,经过熟练,达到活用。“懂”是基础;“熟”是手段;“用”才是目的。


(5)中华文化与本地文化并重。地区华语教材不宜只宣扬中华文化。汉语本身即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语中无处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养分。但我们也应看到语言就其本质而论,它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人们交际的一个工具。就其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它只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中华文化,也可以承载别国文化。华人生活在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的特殊背景下。华语教材中两种文化并存既有利于这种融合,也有利于交际。


(6)趣味性。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课文的编写、练习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实用的内容会引发他的兴趣;而对小学生而言,有趣的故事、童话、寓言,小猫小狗、新鲜的闻所未闻的外部世界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整本书还须装帧漂亮、图文并茂,学生爱看才好。


(7)教材要配套,不能只是一本书。初级阶段有课本、练习本、汉字练习本;中高级阶段除主体教材外,应配备口语、阅读、写作教材。全套教材前后连贯、左右相衬。有条件的还应该有音像教材,电脑软件,向立体化发展。


二、为什么要走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本文不想全面阐述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那是一个大题目。在此,我只想就两种语言教学途径的区别说明何以在海外华人社区所使用的华语教材必须走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所谓第一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语,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习得的最早的语言。不说“学习”而用“习得”这个词,是因为小孩子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习而得之”,并非在短时间内专门学来的。孩子上学之前,说话已不成问题,所以上学之后,母语学习的重点就落在认字、读书、作文上,目的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当然对谈吐也有益处,但重点不在听说,而在读写。我们小时学的第一课便是“开学了,开学了!”目的不在学说这句话,而在让学生认识、会写这几个字。到了高年级更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也是以老师讲解为主。


所谓第二语言就是习得第一种语言之后所专门学习的第二或第三种语言。学生在学习这种语言之前,对这种语言一无所知,一句话不会说。这样,第二语言教学就必须从训练语音开始,学说话开始。不仅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须以听说为主,以听说为先,然后才是读写。前者以传授知识为主,后者以技能训练为主;前者以教师讲解为主,后者以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为主。简言之,前者是讲懂的,后者是练懂的。比如一个语法点,在学习第一语言时,由于学生已经会说会用这种语言,脑子里已积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教师一讲,学生马上就能引出若干个句子加以印证。第二语言教学则不同,教师必须先例举一大堆语言材料让学生练习,然后才能从中归纳出语法规则,让学生理解。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转来指导和提升感性认识。如此,第一语言教学从理性开始,第二语言教学从感性开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两种教学,两条路子,华语教学该走哪一条呢?


现在华人子弟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大不相同,他们习得的第一语言不是华语,而是当地通用语(当地土语或法定语),间或也跟家人学了几句华语,但既不系统,也不标准。当他们入学学习华语时,实际上是学习第二种语言。因此,华语教学就变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外语教学。尽管许多华人不愿意这样说,但实际情形就是这样,不只是语言,中华文化对这些学生来说同样是陌生的。他们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外国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这一情形,走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


三、教材编写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


1语音部分。宜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逐渐淘汰《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经过近50年的使用,证明是科学的、准确的,且书写方便、易于掌握。现在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绝大部分都采用这一方案。联合国明确规定汉文的人名、地名一律用汉语拼音拼写。台湾当地教材和为海外华校编写的教材原来都是用注音字母,去年七月台湾教育当局正式宣布将逐步以《汉语拼音方案》替代《注音字母》,并明确表示:使用哪种方法为汉字注音与政治无关。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历史上以“反切”代替“注字”,以“注音字母”代替’威妥玛式”,不就是这样吗!


考虑到历史与现状,在编写语音部分时,可作过渡性处理:以教《汉语拼音方案》为主,同时在每个声母韵母之后加注《注音字母》,便于教师和学生对照,但在以后的课文、生词表上只出现“拼音”。


2汉字的处理。简化字自古有之,是汉字发展的趋势,同样与政治无关。考虑到海外华文书报杂志都在使用繁体字的现状,教材宜以繁体字为主,加注简体字。生词表简繁对照。书后再附上全书的简繁字体对照总表。这种处理也是一种过渡,将来总要过渡到简化字上来,原因很简单:简则易。


3词汇部分。汉语词汇非常丰富。量大得惊人。但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可能达到的词汇量不会太多,大体是初级阶段3000词,中级阶段5000词,高级阶段8000词。所教的词应当是精选过的常用词。常用词可参考语言文化大学所编辑的《汉语常用词》表,但不能照搬,还须结合本地用词情况,以及学生交际范围进行一番增减的功夫。有的词在中国大陆是常用的,但在海外,在另一地区可能就不常用,甚至根本不用。反之亦然。


每本书词汇的分布要合理,重现率要高,特别是重点词语。出现的先后次序须要遵照先易后难,常用先出的原则。


每课书的生词不宜太多,初级阶段以不超过25个为宜。


4语法。汉语的基本语法点大约130多个,初级阶段可以出完,大约要400学时。中级阶段主要是复句、固定格式和词语练习。高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基本上都是词法教学,如近义词辨析等。语法点在教材中的分布大有学问。如前所述,它关系到汉语本身的系统性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如,不学“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就不可能学“可能补语”。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形式中派生出来的。


5课文,课文是教材的中心,也是教材的灵魂。好课文不在长,在于它的内容是否有趣,是否包含了你所要出的词和语法,是否设有特定的情景,而这情景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际中常有的。所用话语都是有用的,便于教师提问,便于学生回答,便于复述,总之便于练习的。课文编好了,既可以熟练和巩固先前学过的生词、语法,又为后边的练习活用打下基础,这个中心环节忽视不得。编写课文首先要确定话题,一篇课文一个话题。


6练习。练习的量要大,形式宜多种多样。这里要说的是,练习不能只是笔头的,还应该有口头训练项目。


7编写程序。一般是先有一个大纲,包括词汇大纲、语法大纲、教学要求等,如初级阶段(基础汉语)准备出哪些词?哪些语法点?要列出来。教学要求,如初级阶段,用多少学时,达到什么程度,要具体明确。其次是教材设计。这套教材分几种课型?这一课型有几本书、一本书编多少课?每课的体例如何?每课生词控制在多少以内,语法点如何分布?课文话题是哪些?这样“成竹在胸”,编出的教材就会八九不离十,不至于大改大动,以致推倒重来。如果是多人合作编写,最好先由一人编出一两课“样课”来,大家讨论,认可,之后就可以铺开了。分工时,既可以一人编几课,也可以采取流水作业,有人专编课文,有人专编练习,最后由主编通稿。


华语教材关系着华语教学的成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高质量的地区性华语教材便会涌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02:49 , Processed in 0.1140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