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03|回复: 4

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副詞“就”、“才”、“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1 15: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04-4-11 1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

文章主题: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
发表时间: 2004年04月11日 14时43分  
发表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发表内容: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
《世界汉语教学》,1994/04,18─24页
陈小荷 撰(北京语言学院)

----------------------------------------------------------------------------------------------------------


  11“主观量”是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
”相对立。例如,对于“干了几天了?”这一提问,可以有
以下三种回答:

  (1a)三天。
  (1b)都三天了
  (1C)才三天。

  (1a)表达的是客观量,不含有说话人对于“三天”这
个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意义。(1b)和(1c)表达的是主观
量:(1b)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大(主观大
量),(1c)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小(主观
小量)。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所以主观量与
客观量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同时含有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意
义。例如,对于(1a),只能从客观量上去反驳:

  (2a)不到三天。/不只三天。

  对于(1b)和(1c),不仅可以从客观量上去反驳,还
可以从主观量上去反驳:

  (2b)三天不算多。
  (2c)三天不算少。

  总之,上述几种量的对立关系如下所示:

┌客观量(不含主观评价)
└主观量(含主观评价)┌主观大量(评价为大)
          └主观小量(评价为小)

  12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
如: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作为客观量,一百斤小于两百斤。但在(3)里,“一
百斤”是主观大量,“两百斤”是主观小量。对量的大小的
主观评价,涉及说话人,受话人、当事人(如(3)里的
“他”)、事件以及语境等诸多困素。比方说,(3a)是为
了证明当事人不是一个文弱书生,(3b)是为了证明当事人
并非一位大力士,如此等等。

  13主观量表达的是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但
是,已经表达出来的量是不是主观量,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
小量,就不再取决于说话人自已的判断了,而应能从言语的
形式特征上寻找到客观依据。例如,(1a)的说话人也许在
自已心里对“三天”这个量的大小有一主观评价,但他出于
某种考虑不愿意暴露自已的情绪,而宁愿作冷静的、客观的
叙述。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能说(1a)是客观量。另一方面
,(1c)的说话人也许是用反语来表示不满,他内心认为干
的时间太长。但从形式上判断,(1c)只能是主观小量。类
似地,(3a)的说话人内心可以认为“一百斤”是个小的量
,他说出(3a)的用意是讽刺那位自吹为大力士的“他”;
但从形式上判断,(3a)只能是主观大量。在这个基础之上
,我们尽可以进一步讨论人物分析和反语之类的修辞问题。

  14以上我们只从意义方面对主观量这一概念作了初
步的说明,意义离不开形式,如果不讲形式,那么对意义的
说明也是相当粗糙的。例如,比较下列每组句子:

  (1b)都三天了。
  (4)都大学生了。
  (1c)才三天。
  (5)才开始呢。

  (4)和(5)都不含数量词。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体会
出其中所含的量的观念。比方说,“大学生”是关于知识水
平和教养程度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当大;“开始”是
关于事件发展阶段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当小。对这一
类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也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6)才大学生呢。
  (7)都开始了。[1]

  (6)里的“大学生”被评价为一个小的量,可以设想
,说话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当事人(比如是说话人自已)将来
要读博士学位。(7)里的“开始”被评价为一个大的量,
说话人显然认为某事(特定的)到达开始阶段时,其发展状
况已相当可观。

  那么,(4─7)所表达的是不是主观量呢?此时我们有
两种选择:第一,扩大“量”,的概念,认为非数量词也可
表示这种广义的“量”,第二,只认为含(或仅含,以下同
)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可以表示“量”,这种“量”的概念
是狭义的。选择前者,我们可以对某些词语(如副词“都”
、“才”)的语义、语法作用做出较为概括的描写,但对
“量”的定义比较困难,不够直观。选择后者,则利弊相反
。考虑到本文是探讨性质的,我们宁愿牺牲一些概括性而换
取一些直观性和明确性,因而规定主观量在形式上一定是含
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



  21客观量在形式上也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不同
的是,表达主观量的体词性短语其内部或外部还有一些特殊
的形式。在普通话里,这些形式主要是句重音、副词和语气
助词三种。

  22主观量的前边或其本身还有句重音,这是主观量的
最显着、最重要的形式标帜。按照口语里的实际读法,前面
举的主观量的例句应写成:

  (1b)都'三天了。
  (Ic)才'三天。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以上几例是主观量本身有句重音。[2]下面的例子是主观
量的前边有句重音: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8a)表达主观小量,(9a)表达主观大量,句重音都
在前边的副词上。[3]但也可以说成: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意思没有改变。

  23仅靠句重音尚不能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分
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时,副词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好”、“足”、“足足”、“整整”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
观大量的,“只”、“仅”、“仅仅”、“就”等副词是帮
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比较以下句子:

  (10a)他在这里住了些日子。
  (10b)他在这里住了'好些日子。
  (11a)我等了他一会儿。
  (11b)我等了他'好一会儿。
  (12a)他有几个朋友。
  (12b)他有'好几个朋友。

  副词“好”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总是重读的。

  “足”、“足足”跟“整整”一样,帮助表示主观大量
时可以重读副词,也可以重读后边的数量词:

  (13a)他'足有四十岁。
  (13b)他足有'四十岁。
  (14a)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14b)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只”、“仅”和“仅仅”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一般重
读后边的数量词,例如:

  (15)只有'一个星期了。
  (16)我仅找过他'一次。
  (17)那个瓜仅仅'两斤吧。

  24前面说过,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副
词“足足”、“整整”除了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以外,同时也
帮助说明主观大量中所含的量的客观方面的性质。《现代汉
语词典》未收“足足”,它对“整整”的解释是:

  达到一个整数的:~一天│已经~三年了。

  上述释义仅仅注意了“整整”说明量的客观性质的作用
,完全忽视了它帮助说明主观大量的作用。根据这一释义,
我们可以指出下面的例(18)是有语病的,却不能解释为什
么例(19)也有语病:

  (18)*到北京已经整整三年零两个月了。
  (19)*离亚运会开幕只有整整一个星期了。

  按我们的分析,“只”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整整
”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19)的语病是在表示主观量
的问题上自相矛盾。

  顺便说说,概数词“多”是说明客观量的(表示有零
头),在这一点上跟副词“整整”正好相反。但概数词“多
”完全没有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作用,例如:

  (20)都'二十多岁了。
  (21)也就'二十多岁吧。
  (22)'两米多就够了。
  (23)'两米多还不够啊?

  “二十多岁”在(20)里是主观大量,在(21)里是主
观小量。“两米多”在(22)里是主观小量,在(23)里是
主观大量。由此看来,概数词“多”与副词“整整”的语义
作用是不对称的。

  25一些语气助词常与副词搭配使用,帮助表示主观
量,但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

  (24a)仅仅'三里路而已。
  (24b)'三里路而已。
  (25a)只是'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5b)'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6a)都'八年了,别提它了!
  (26b)'八年了,别提它了!

  “而已”、“罢了”只能帮助表示主观小量。语气助词
“了”前边出现的数量词一般是主观大量,比较:

  (27a)住了'三年了。
  (27b)*只住了三年了。
  (28a)写了'二十万字了。
  (28b)*只写了二十万字了。
  (29a)都'五个了。
  (29b)*才五个了。

  但也有例外,如,

  (30)只有'五个了。
  (31a)就剩'五个了。
  (32b)*都剩五个了。

  这些例外是可以解释的。众所周知,语气助词“了”表
示情况发生变化。析而言之,有质变与量变两种。下面的例
子表示质变:

  (32)他会走路了。
  (33)他不去了。

  说(32)的前提是“他”以前不会走路,说(33)的前
提是此前“他”打算去。质变当然是重大的变化。下面几个
例子表示量变:

  (34)快要下雨了。
  (35)读了三年了。
  (36)洗了五件了。

  (34)说的是气象方面的量变,这当然是一种广义的
“量”。(35─36)中的数量词表示狭义的量。不管怎样,
“了”所表示的量变都是可观的,值得提醒受话人注意的。
因此,“了”前的数量词总是表示主观量的:如果说的是量
的增加,则表示主观大量;如果说的是量的减少,则表示主
观小量。能表示量的减少的动词,只有“有”、“剩”、“
余下”等少数几个。别的动词,都是随着动作持续或反覆时
间的延长,所涉及的量越来越大的,所以我们看到语气助词
“了”前的数量词一般是表示主观大量的。

  “有”跟“剩”还有不同。“有”既可表示量的减少,
如例(31),也可表示量的增加,如:

  (37) 都有'五个了。

  “有点儿”是表小量的,可是在下面带语气助词“了”
的句子里,与其说是表示量变,不如说是表示质变:

  (38)我有点喜欢他了。
  (39)他有点儿不高兴了。

  26大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指小是儿化的语义
作用之一。就北京话来说,数量词儿化时一般指主观小量,
决不会指主观大量。例如:

  (40)他才'七岁儿。
  (41)也就'四五里儿路吧。

  不能说:

  (42)*他都七岁儿了。
  (43)*四五里儿路太远了!

  有些方言虽然没有儿化现象,但有跟“─儿”的语法、
语义作用相当的语缀,如赣方言的“─子”、“─崽”、“
─基”等等。在赣方言里,凡主观大量一律不用这类后缀。
凡主观小量一律得加这类后缀。例如,笔者所讲的丰城话,
主观小量加“基”。比较:

  (44a)三'日(主观大量)
  (44b)'三日基(主观小量)
  (45a)五'斤也似(主观大量)
  (45b)'五斤基(主观小量)
  (46a)七八'块钱(主观大量)
  (46b)'七八块基钱(主观小量)



  31副词“就”、“才”、“都”跟主观量的关系比较
复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语义指向的概念。

  从语法上说,副词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但在语义上
,副词可能指向谓词性成分,也可能指向名词性成分。以下
例(47─49)和(50─52)分别表明这两种情况:[4]

  (47)敌人彻底失败了。
  (48)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49)我就不去!看你把我怎么样。
  (50)大家都来了。
  (51)你都看了哪些书啊?
  (52)他只关心自已的事儿。

  副词在语义上指向名词性成分时,可能是指向其前边的
名词性成分,如(50)中的“都”指向“大家”。也可能是
指向其后边的名词性成分,如(51)中的“都”指向“哪些
书”,(52)中的“只”指向“自已的事儿”。我们把前一
种情况称为前指,后一种情况称为后指。例(50─52)的前
指、后指都是关于范围的。

  32副词“就”、“才”、“都”在语义上的共同特
点是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在形式上,用于前指时,句
重音在副词之前;用于后指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后(“就”
本身也可重读以表示后指)。下面就用前指、后指、客观量
和主观量等语义概念对“就”、“才”、“都”的用法作具
体的分析。

  33“就”不管用于前指还是后指,都是帮助表示主
观小量的。用于前指的例子,如:

  (53)'三本就够了。
  (54)'六岁就上学了。
  (55)有'两个人就能把它抬起来。

  用于后指的例子,如:

  (56)'就剩这三本了。
  (57)就写了'五页。
  (58)就'五瓶儿。

  马真先生认为,“如果‘就’前的成分是重音所在,而
‘就’之后(包括‘就’在内)无重音,那一定是言多。”
[5]例子是:

  '他们就十个人。

  这个例子中的“十个人”确实是言多,但照我们看来并
不是主观大量,因为它没有句重音。再分析一些相似的例子


  (59)他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
  (60)'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61)'五岁的孩子就能认两百多字。

  这三例“就”的前后都有数量词,但重音都在“就”之
前,也就是说,“就”在这几例中是前指的,前指的“就”
的作用只是表示其前边的数量词是主观小量,至少它后边的
数量词言多,那是由于前后对比而显示出来的,不是“就”
直接确定的。“'他们就十个人”中,带重音的成分不是含
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按我们的定义就不是主观量。但是,
跟(59)比较,其中所隐含的广义的“小量”还是可以看出
来的。

  34“才”用于前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如


  (62)'三小时才做完。
  (63)到'四十岁才结婚。
  (64)给了'两百块钱才把他打发走。

  用于后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例如:

  (65)才'三小时。
  (66)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67)才写了'五页。

  后指的“才”和后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
,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呢?马真先生认为,“才”表示在说话
人看来太少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并不多。例子是:

  你这次考试怎么才三分?
  我也就四分,考得并不理想。[6]

  这种意义上的区别也许存在,可是难以验证,例(66)
“才'四十岁,……”就很难说是在说话人看来太少了。

  后指的“才”和前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
,可以配合使用,这时有冗余的语义信息。可省去“才”:

  (68)才'四十岁就白了头发。
  (69)才写了'五页他就不写了。

  和“就”一样,“才”的前后也可以同时出现数量词。
这时,仍需要用前指、后指的概念来分析“才”的语义作用
。例如:

  (70a)'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70b)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这两句的基本意思相同。但(70a)的用意在于强调“
十个人”是主观大量,“五瓶汽水”是客观量,仅仅因为跟
“十个人”对比才显得少。(70b)的用意在于强调“五瓶
汽水”是主观小量,“十个人”是客观量,仅仅因为跟“五
瓶汽水”对比才显得多。总之,前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
大量,后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不带句重音的是客
观量,在同一句子里,跟主观大量对比显得少,跟主观小量
对比就显得多。这一点在下边的句子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71a)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两个人就
喝了五瓶汽水。
  (71b)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十个人都喝
了'二十瓶汽水了。

  35“都”用于后指时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例如:

  (72)都'五遍了。
  (73)他都买了'十几件了。
  (74)我都'三四天没好好休息了。

  后指的“都”与前指的“才”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
。它们在形式上的区别比较清楚,不仅重音分布不同,更重
要的是,“都”后边可以不出现谓词[7](如例(72)),
“才”后边一定要出现谓词。

  36“都”用于前指时,情况比较复杂。首先,“都
”前边的主观量有时可带虚词“连”。如(75)、(76)。
有时不能带“连”,如(77)、(78):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6)这间屋子'三个人都住不下。
  (7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你七岁还没上学)。
  (78)做这么多题,'三小时都不够!

  “连”的使用问题需要专门讨论。[8]

  其次,“都”前边的主观量可以是主观大量,如(78)
,也可以是主观小量,如(75─77)。下面着重讨论这个问
题。

  37前指“都”表示一种比例关系:“都”前边的含
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表示某种数量,“都”后边的谓词表示
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件。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现的可能性
越大,则数量与事件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
现可能性越小,则数量与事件成反比例关系。在含前指的
“都”的句子里,如果存在正比例关系,则“都”前的是主
观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关系,则“都”前的是主观大量。
下面具体地分析一些例子。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在现实世界中,担子的重量与“挑得起”(或“能挑”
)成反比,所以(3a)中的“一百斤”是主观大量,与“挑
不起”(或“不能挑”)成正比,所以(3b)中的“两百斤
”是主观小量。

  (7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9)他'半斤酒都喝得了。

  酒的数量与“喝不了”成正比,所以(75)中的“半斤
酒”是主观小量;与“喝得了”成反比。所以(79)中的“
半斤酒”是主观大量。

  需要指出的是,“都”前的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小量,
跟谓语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80)他挑'一百斤都不觉得累。
  (81)他挑'两百斤都累了。
  (82)他'半斤酒都不会醉。
  (83)他'半斤酒都会醉。

  例(80)、(82)的谓语是否定式。但“都”前是主观
大量,(81)、(83)的谓语是肯定式,但“都”前是主观
小量。按我们的分析,担子的重量与“不觉得累”成反比,
与“累”成正比,所以(80)的“一百斤”是主观大量,
(81)的“两百斤”是主观小量;酒的数量与“不会醉”成
反比,与“会醉”成正比,所以(82)的“半斤酒”是主观
大量,(83)的“半斤酒”是主观小量。

  (84)'三小时都够了(哪还用得了一整天)!
  (85)'三小时都不够(更甭说一小时了)!

  时间的量与“够”成正比,与“不够”成反比,所以
(84)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量,(85)中的“三小时”
是主观大量。

  (86)'三小时都有了!
  (87)'三小时都没有!

  时间的量与“有”成反比(时间越长,实现“有”这个
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小),与“没有”成正比,所以(86)中
的“三小时”是主观大量,(87)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
量。类似的有:

  (88)'一万字都有了!
  (89)'一万字都没有!

  字数与“有”成反比,与“没有”成正比。这里我们可
以看出动词“够”与“有”的语义差别。

  (7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
  (90)你'七岁都还没上学。

  年龄的量与“上学了”成正比,所以(77)的“六岁”
是主观小量;与“还没上学”成反比,所以(90)的“七岁
”是主观大量。

  (91)人家'十六岁都还在上学(你十五岁就不想上学
了?)
  (92)人家'十六岁都没上学了。(你十七岁还在上
学。)

  年龄的量与“还在上学”成反比,所以(91)的“十六
岁”是主观大量;与“没上学了”成正比,所以(92)的“
十六岁”是主观小量。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都”用于前
指时,主观量的判别主要取决于现实世界的有关知识即数量
与事件的比例关系。在用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时,必须预先
把这些知识“告诉”计算机。但是,谓语的简单形式(如
“喝”、“醉”、“挑”、“累”、“够”、“有”、“上
学”)与复杂形式(加“喝得了”、“不会醉”、“不觉得
累”、“不够”、“没有 ”,“还在上学”、“没上学”
、“没上学了”)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用规则性的知识来表达
的。

  总之,副词“就”、“才”、“都”所表示的主观量意
义如下所示:

         前指       后指
   就    主观小量     主观小量
   才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
   都┌正比:主观小量
    └反比:主观大量     主观大量
---------------------------------

附注:
[1]
“都开始了”有歧义,重读“都”时表示总括,重读“开始
”时表示主观评价。这里用的是后一种意思。
[2]
至于句重音具体落在数词、量词还是句词上,我们没有研究
,暂时一律把重音标在数词之前。
[3]
“整整”是专用于修饰数量词的副词,关于副词修饰数量词
这一语法功能的讨论,可参看马真《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4]
“我就不去!”里的“就”管着整个主谓结构,可以认为主
谓结构也是谓词性的。
[5][6]
同[3]。
[7]
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8]
“连”的使用可能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谓词的性质
,例如可以说“连六岁都有了”,不能说“连六岁都上学
了”;第二,主观量的语法形式中是否以名词为中心,如可
以说“连六岁的人都上学了”;第三,谓语的肯定与否定,
否定句里用“连”比较多见。
发表于 2004-4-14 2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所说的与主观量有关的副词“就”“才”和“都”涉及语义指向和隐含逻辑。隐含逻辑就是推导隐含义的逻辑规则。三个副词包含的主观义就是隐含义。语义逻辑把这类量词叫做意念量词。主观量是大是小可由语境推出,可以用表达式描述和进行推理的。
      就语义逻辑而言“都”还是遍指量词,跟遍指量词“每个”“各”的意思差不多。试比较:
      (1)他们三个给了小孩500元
      (2)他们三个都给了小孩500元
      句(1)表示小孩得了500元,而句(2)表示小孩总共得了1500元。“都”表示三个人每人各给了500元。
      如果用(他们<3个>)表示遍指,则总量Q=|(他们<3个>)|*q(分量)
                                                             =3*500
      这就是语义逻辑描述量词数量关系的表达式。计算机可以将句子变换为表达式并进行数学运算。
      这就是语义逻辑的魅力所在。
      以上所述所参考的文章尚未发表,这里就不列参考文献了。
发表于 2004-5-18 0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斑竹大人,还有哪些研究主观量的论文,还有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
发表于 2004-5-18 0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戏称斑竹大人领受不起。直呼xychy都无所谓。
      本栏目已有数篇,请自己找,或者用GOOGLE检索。大家都忙,我们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5:32 , Processed in 0.0814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