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84|回复: 4

作战文书的语言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9 2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苏鸣
来源:作者发稿

-------------------------------------------------------------------------------------------------

    近年来,我军许多部队围绕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作战文书的拟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据报载,某部司令部通过作战文书的改革,把过去行文共需5000余字的侦察、通信、防空等5个部门的机动保障指示,缩短为2000字的篇幅,由以往行文到下发所需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等于争取了两个小时二十分钟。这个“时间差”在现代战争中是何等宝贵!但是,从总的情况看,我军这项研究与未来战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诊治作战文书冗长、含糊等毛病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部队仅仅在行文程式上做文章。尽管一些文书改成表格式后,拟制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但毕竟离不开文字,如果在语言运用上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同样要影响表达效果。
      请看这样一个实例:抗美援朝战争时的一次战斗中,某部一个营担任主攻。战斗打响数小时后,团指挥所接到该营的电文报:“我营一连攻占××、×××高地后,伤亡严重!”指挥员看了电文,认为仅“第一连”伤亡严重,便复电命令该营“调整部署,继续向敌纵深发展进攻。”结果该营寡不敌众,在敌人的反冲击下战斗失利。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电文出现了歧义,“一连”可作“连续”和“第一连”二解。电文拟制人没有在表时间的副词“一连”、“连接”、“连续”等同义异形的词语中进行严格选择,而同义异形语言材料的选择又恰恰是语言表达的重要问题,这样,就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由于战场情况变化急剧,战机稍纵即逝,要求作战文书的拟制既快又准。因此,除了对敌我势态、首长决心、战情变化等要有详尽的了解外,还要熟练地把握作战文书运用的特点,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拟制文书。
    作战文书是事务语体中的一种变体,它具有事务语体语言表达手段的一般特点。但是,由于作战文书在语言表达上有着特殊的制约因素,因而,与其他公文在语言材料的表达功能上产生了分化。作战文书语言表达的基本制约因素有二:其一,时间性。“时间就是军队”,在战争状态中,由于情况紧急,拟制作战文书不能象拟制其他公文那样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作战文书的拟制和生效都要受到战机的局限。有时往往要边拟、边审、边译、边发,收文单位要边收、边译、边送、边阅,以争取时间,保证战斗信息及时上传下达。这就要求拟制者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语言表达的诸多同义手段中,熟练地选择最简洁、明了的手段。其二,精确性。作战文书是作战的依据,稍有不慎就会给作战行动造成损失。准确地体现首长意图,准确地使用材料,都集中地反映于文字表达的精确性。这就要求拟制人运用语言知识,熟练地选择不造成歧义和含混的语言材料。在时间性和精确性要求的制约下,作战文书的语言运用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事务语体其它形式的特点。
      一、作战文书的语音特点
    从语音上看,作战文书要从便于口传、便于记忆的目的出发,适当考虑音节的搭配,并合理地节缩一些多音节的词语。例如:

    ⑴团当面之敌为敌军前瞻步兵第××师××旅第×营,在△△△、△△△、△△△高地地域组织海岸防御,企图依托既设阵地,扼守△△△高地、△△△高地、△△△高地诸要点,抗我登陆,阻我发展,为其主力反击创造条件。
                     
    这段文字注意了音节的搭配。双音节词“依托”同双音节词“扼守”搭配,单音节词“抗”同音音节词“阻”搭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读起来顺口、有力,听起来悦耳、易记。另外,也注意了单音节词语的运用,把“敌”(敌人)、“既”(已经)、“设”(设置)、“抗”(抗击)、“阻”(阻挡)等,实际上简缩了词语,简少了文字。单音节词语的适当运用,是作战文书改革中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果不注意音节的搭配,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例如:

    ⑵军决心:以一部分兵力在守备第2团的配合下,断敌退路,阻挡其增援。
                    
    例⑵中的单音词“断”,不恰当地同双音词“阻挡”配合使用,读来拗口,不便口传。可将“阻挡”简缩为“阻”。
可以节缩的多音节词语的而没有节缩,也会形成拖沓的毛病。例如:

    ⑶......集中主力将敌第3团包围歼灭(围歼)于××地区,尔后主力向××方向迂回,相歼灭(歼)敌第1师余部,粉碎敌进犯××的企图。
                     

    例⑶若将加点的词语节缩成括号里的词语,就可少用3个字,并且不影响表达效果。如果在改革较长篇幅的作战文书中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节省了字数就可观了。
    二、作战文书的词语特点
    从词语上看,作战文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刻意追求词语表意的准确性,不用或尽可能少用描绘性、情感性词语,杜绝模糊现象。含糊其词、任意渲染都会影响作战文书的准确表达,例如:

    ⑷(炮兵)按计划集中火力对敌前沿阵地障碍物实施×分钟破坏射击,尔后猛打△△地域之敌。
              
    “猛”的准确内涵是什么?如何掌握炮火“猛”的程度?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及其实施都是难以做到准确无误的。“协同行动计划”的任何模糊含混都可能影响我参战各方战斗行动的协同。
    数词的用法要求严格,也是保证词语表意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战斗文书应尽量避免“约”、“大概”、“近”、“多”、“左右”等表示概数的词语;表示序数的一般不应省去“第”;阿拉伯数字和汉字何时可混用,何时应分用有明确规定(凡表明标高、座标、数量、高度、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的各种数字,以及番号、百分比等均用阿拉伯数字;属于词汇或用语中的数字,均使用汉字)。
第二,注意词语表意的单义性,防止出现歧义现象。所谓歧义是由语言材料异义同形而造成的多解现象。例如:

      ⑸速派两个防化连的战士增援五连。

    “两个防化连的战士”可作二解,其一,可理解为防化连的两个战士;其二,可理解为“两个防化连”的战士。因此,对这个命令的执行就无所适从了。歧义现象是作战文书的“大敌”,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三,大量使用军语,尽量避免口语词、方言词以及土俗语。军队的人员来自各地,如果行文中任意使用自己习惯的口语词、方言词和土俗语,那就无法在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员之间进行语言信息的交流。因此,必须使用规范的军语。
      第四,适量运用文言词语,例如:

    ⑹师当面之敌为×××,于×月×日在△△地区转入防御,企图固守该地区,以待后续部队到达后,继续向△△进攻。其主要兵力集中在△△、△△、△△地区。
                    
    “之”、“为”、“于”、“其”等文言词语的运用使文字显得简洁、有力。但文言词语不得滥用,一般以常见的虚词为主,极少使用文言实词。
      第五,可以不使用一般公文惯用的“此令”、“此通报”、“此报告”、“兹因”、“欣悉”、“惊闻”等事务专用词语。民用公文和普通军用公文中常出现上述词语,它们一般都具有事务涵义的确定性,是造成事务语体程式化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作战文书强调符合实战需要,不必在程式上花费太多功夫。
    三、作战文书的句式特点
    从句式上看,战斗文书也有其特殊的规律。
    第一,多用短句,多用单句,较多运用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和假设关系的复句,而较少运用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复句、短句、单句与简洁的表达效果相适应。使用并列复句便于表述平行的部署、任务、敌情等;使用承接复句便于说明某一对象的连续行动;使用假设复句便于表达可能情况下的结果。
    第二,主要句类是陈述句、析使句。对一些作战文书范例分析统计的结果表明,在指令性的作战文书(如命令、指示、计划)中,以陈述句和祈使句并重;在叙述性的作战文书(如报告、通报、阵中日记)中以陈述句为主。陈述句便于明确地肯定或否定某一事实、观点,祈使句适合于指令性语言信息的发出。作战文书对于感叹句、疑问句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第三,大量利用介词结构充当定语、状语、补语,表明目的、范围、依据、方向、对象、时间、地点等。试分析:

    ⑺(敌)军摩托化步兵第1师沿××向××方向进犯,在我守备第2团和民兵的积极打击下,其先头第3团被迫于×月×日在××地区转入防御,企图待后续部队到达后,继续向××方向进犯。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定语、状语、补语都是附加成分,但从它们的表意功能来看,介词结构在作战文书中有着重要的表达作用。
第四,与作战文书适量运用文言词语的特点相适应,适当运用一些文言句式。例如:

    ⑻(敌)军摩托化步兵第×团,沿××公路西犯。
    ⑼师决心:乘敌仓卒转入防御,后续部队尚未到达之际,集中主力在××至××地域实施突破。
                     
    在作战文书中文言句式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文言句式的运用有助于表达的简明、有力。
    拟制战斗文书重于消极修辞,着力于造成简洁、精确的表达效果,而对积极修辞特别是修辞格的运用,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不追求语言的艺术化,不使用描绘性、情感性的表达手段。
    上述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作战文书研究和改革中不可忽的。如果能在作战文书形式改革的同时,加强作战文书语言表达手段的研究,再辅之以计算机技术,我军作战文书的改革将更适应于现代战争的要求。
发表于 2004-5-16 11: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公文的语言艺术 

马瑞红   

  一、 公文语言提倡简洁、精炼,所谓“要言不繁”、“惜字如金”。
  好的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提炼,力争做到言简赅。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第一部分“三个伟人”、“三次巨变”的高度概括,便函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阐述得十分清楚,极富内涵,是公文“要言不繁”的典范。
  公文语言为什么特别强调简洁、精炼呢?首先,公文是一种实胳膊谇,在保证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只有尽可能精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其二,公文的准确性特征往往要求公文语言明确、直观、简练。公文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工作动态以及据此确定的政策、措施,者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按照其本来面目如实表述,才能准确反映,避免产生歧义或褒贬失当。其三,公文语言简练,可心们生严肃、计策的效果,境强其权威性。公文具有法定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它所表达的意图是需要不得关组织、个人去遵循、执行、办理的,可以说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公文语言的语气多肯定、少模糊,多要求、少议论,说一不二。如汉高祖刘邦在夺政权后发布的《入关告谕》,只用了99个字就全面、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政策,其中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更是仅10空虚字,但已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公正、取信于民的形象,可谓掷地有声,令人不敢不从。
  要使公文语言精炼,除了要有写作基础外,最后果要的是主题鲜明。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明确为什么发文,发这篇公文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要求等。只有明确了主旨,起草过程中才能正确地选择,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词汇、语句,即使再优美、精采,也要坚决舍弃。这种方法,人们大都讲的是材料的选择,其实语言也是一样。一些缺乏经验的同志写公文,找来很多参考材料,觉得哪句话都好,就不加取舍一概采用,结果文章写得很长还不着边际。另外,要使语言精炼,修改也十分重要。在起草过程中,撰写者难免会担心把意思说不清楚,要求提得不够完备,容易把一句话的内容反复讲,无形中造成语言重复、罗嗦。其实,大多数公文,尤其是在行业内部发的公文,阅读者都是内行,一些常识性或即时性的意思大家都懂,没有必要在文中重复。在修改时,把这样的话删掉,把意义相近的数句话只留下一句,公文的语言自然就简炼了。
  二、 公文语言贵在质朴、追求自然晓畅。
  公文应多用民法述性语言,开门见山,直叙胸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15000字,大量使用直叙性语言,语义明确,明白易懂。《决定》内容共12个部分,各部分都用一句简短、明确的话作标题,句式全是陈述句,每一句都以一两个关键词为中心,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不加额外的修饰。在正文中也是如此,每个自然段都以一句极富有概括力的话起手,讲出此段的中心意思。随后再分层次、依照内在关系分述,一句和一句之间看似随意,但逻辑严密,说理层层递进。比如,在论及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时是这样论述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但目前仍不合理。主要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接着,直接就提出了对策:“要区别不同情况。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类似这样的段落在〈〈决定〉〉中比皆是,这些语言看似平淡,实际上寓意深远,概括力很强,虽然朴实无华,但并非随意道来,而是深思熟虑、独具匠心的结果。
  公文还应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不用冷僻字。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历来提倡写文章、作报告要通俗易懂,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的语言”。他们写的文章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如《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语言朴实无华,说理清晰明朗,既没有深奥的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句句实在。在谈到祖国统一大业时,邓小平同志说:“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形象地阐明了大陆与台湾不存在根本冲突,而要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尽快实现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
  三、 恰当地引文和运用修辞手法,可使公文语言富于美感。
  用典引故,是古代公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用以增强公文的分量和说服力,现代公文中运用较少。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只不过用得自然、贴切,常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在一些公开、重大、正式场合中的讲话,就很注意用典引故,使讲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时代感。江泽民总书记在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上的讲话在,引用了一句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接着说:“在今天这个美好的夜晚,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也同我们一样,为香港回归这一民族盛事感到欢欣鼓舞。”由此转入有关澳门、台湾的话题,抒发实现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殷切愿望,体现出了浓浓的骨肉亲情。而1997年江总书记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他的到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话时说:“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这里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意味深长,恰到好处,极大地增加了讲话的魅力。
  修辞手法在公文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公文中应用较多的是排比、对仗等句式型修辞手法。通常,使用排比可以使要说明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更加严密,层次更加清晰,气势更加恢宏;使用对仗可以使语言整洁优美,易于传颂,或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使说理更有力、更充分;使用短句可以较好地较好地掌握公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还用十五大报告作例子,报告中多次运用了上述修辞手法。报告第四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中,连续用了9个排比句,多角度、多层面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经典论述。对仗的手法在报告中也用的较多,如著名的“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还有“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报告中还有大量的短句,如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如“随前启后,继往开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等。
发表于 2004-5-16 1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的运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体、新闻体,有着特殊风格和要求。公文语言特征最突出的是,准确凝练、庄重平实、规范简洁、通俗易懂。特别是规范性公文,本身就要求庄重、严肃、准确,写好公文一定要把握严谨规范通俗的文字特征。

    1、严谨准确。公文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本机关的意图,要求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表达内容客观准确。应注意防止疏忽漏误,避免发生歧义,尤其涉及政策性较强的公文,更要注意这个问题,防止读者误解,产生政策执行中混乱,造成政治、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不得使用含糊不清的概念,不得使用模棱两可的双关语。公文语言要求庄重严肃,一般使用消极修辞方法,不使用带有浪漫色彩的语言,不使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饰手法拟写公文。

    2、规范统一。在公文中涉及政治、经济、改革等方面的用词、提法、应注意与国家提法相一致,避免因提法不准出现政治问题,避免因用词不当而形成政出多门。例如,在涉及到台湾领导人的问题时,就要用“台湾领导人产生方式的活动”,而不可用“普选”、“大选活动”之类的语言;又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省略为“特色理论”;在如“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不宜用“小平南巡讲话”取代。对公文涉及人名、地名、机关名称、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要规范,与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相一致。

    3、通俗平实。公文读者的文化层次不同,理解水平不一,必然要求用现代白话文书写,力求文字简明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公文本身要求平实无华,实事求是,防止褒贬失当,因而其用词上注意避免使用过头的形容词,慎用“极”词,如“最”、“第一”、“首创”等。公文不宜率先使用尚未被群众普遍接受的新名词、新提法。对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如“两个文明”、“两个转变”、“三改一加强”等等,应在国家明确其规范的内涵后再使用。一般较新的简化语,应在文内用括号加以注明。

    4、专语专用。多年来,公文语言逐步形成了许多只有公文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专用词语使公文显得庄重文雅、简洁明快。例如,结语“当否,请审批”、“如无不当,请批转”、“望遵照执行”、“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执行”;又如引语“为××××××”、“××××××文收悉”等等。在公文写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好公文专用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公文的处理和实施。
发表于 2004-5-16 17: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公文语言的属性
----作者:李树信
公文语言是用于公务活动的,具有公文特色的语言体系,是应用语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内容极为丰富,其具有九大属性。
一、应 用 语 言 的 共 同 属 性
应用语言包括,文学语言、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许多种。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曾经指出:“文章与文件都应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在三种性质中准确性是基本的第一位的。是其他两性的前提和条件。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准确性
  所谓准确性,就是指公文语言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公文的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公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精神,要注意公文语言涵义的单性,绝对不能模棱两可,这样理解也行,那样理解也行。准确是公的生命。不使用公文语言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某局政研会会费次在会上讲,电话催要。就是交不上来。该局在一次会议通知中加了一句话:“务于×月×日开会报到时将会费带来”。结果全部交齐。可见使用公文语言“务于”二字的作用。如果改用口语“请各单位在开会的时候顺便把会费捎来”则是另一种效果。
  <二>鲜明性
  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公文语言也必须具有鲜明性。所谓鲜明性,是对概念的表达上,应是旗帜鲜明,毫无含糊之处。如某些公文使用的“刹歪风”、“乱摊派”、“乱集资”、“乱涨价”等语言,表示了批评、否定、甚至是谴责的态度。语言和色彩都是非常鲜明的。
  <三>生动性
  关于生动性,公文语言虽然不要求象文学作品那样形象化和个性化,但公文的语言的生动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公文“是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部署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重要工具”。为充分发挥公文的作用,必须使语言具有生动性。使公文成为动员群众的“动员令”,“进军号”。
  在一份文件中,力求三性同时出现,才能“各显光彩、各尽其妙”如果只有一性或两性,不是公文内容谬误,就是语言干瘪无力,起不到公文应有的作用。
 二、公 文 语 言 的 特 有 属 性
  公文语言特有属性是:简洁性、朴实性、庄重性、固定性、时代性、规范性
  <一>简洁性
  简洁性,是从公文语言的结构和表达角度讲的。所谓简洁,就是要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内容。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字说明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或两个字。真正使公文做到“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圆润明密,言如贯珠”。古人有“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字字千钧”,“以一当十”之说。可见公文用语的严谨与简洁是何等重要。
  <二>朴实性
  公文语言的朴实性,是从语言的风格角度讲的。公文语言必须朴实无华。因为公文是管理政务的重要工具,代表了各级机关的形象。用语必须朴实,丁是丁,铆是铆。有啥说啥。不宜用描写、抒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常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碉饰”。若能使用得当,便能产生自然之美。
  <三>庄重性
  公文语言的庄重性是从语言色彩角度讲的。公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政策性。代表国家某级政治机关的意志,语言必须庄重。比如:;“×月×日函悉”,而不写“来信内容知道了”;“个体饮食业”,而不写“私人开的饭店”;“业已查明”,而不写“已经查明”等。前者为公文语言,显得严肃庄重。后者为口语,就和拉家常一样,削弱了公文内容的严肃性。特别是最高机关发布的命令,更要语言庄重,不能用土语、粗话、骂人的话。否则,就会影响公文的贯彻执行。
  <四>时代性
  公文是历史的见证。所以公文具有时代性。从各级机关的公文中可以了解看到历史的全貌。如“抗日战争、减租减息、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社、人民公社、拨乱反正、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政治术语都能在历史文件中找到。
  <五>固定性
  公文语言的固定性,是从使用的习惯角度讲的。
  长期以来,为适应各种公文的需要,形成了各种公文文种。我国目前使用的法定公文有12类13种。由于文种不同,语言要求也不同。在同种文种中,一些同类型的语言时间长了,用的多了,在用法上、结构上、位置上慢慢稳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性的语言。如:称谓用语:本、你、该、我;经办用语:经、业经、兹经;引述用语:前接、近接、悉;期请用语:即请查照、希即遵照、请、拟请、希;表态用语:照办、同意、不同意、可行、不可;征询期复用语:当否、是否可行、可否、是否同意、请指示、请批示;综述过渡用语:为此、对此;结尾用语:为要、为盼、为荷、特此通知(通报、函复、函达)等。这些公文用语的用法已基本固定。并被人们所承认。若能恰到好处,则能妙笔生辉,增强语言效果,提高办事效率。
  <六>规范性
  所谓规范,就是指公文语言要符合标准、法式,公文语言规范是公文处理规范化的基础。要想公文语言符合规范,就得用“语法、修辞、逻辑”三把尺子逐一衡量。有的语言从语法角度分析没有毛病,但它不符合逻辑要求。象这样的语言在公文中是不能使用的。
  综上所述,公文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简洁、朴实、庄重、时代、固定、规范”等九大属崐性。在这九大属性中准确性、简洁性和规范性尤为重要。这九大属性又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同一体。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这一性,而忽视另一性。具体如何掌握,全靠广大文秘人员灵活运用。力求在谴词造句,句型选择,分段谋篇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其特点。防止顾此失彼。要多在锤炼语言上下苦功夫,以便提高驾驭公文语言的能力。为提高公文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表于 2004-5-16 1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的语言
第一节 语言对公文写作的意义
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马克思的话。思想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是抽象的,不是 现实。但是思想如果穿上语言的外衣,也就是说,借助于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它就可以转化 为现实。一篇表达某种认识的文章是现实存在物,一段口头表达思想的语音也是现实存在物 ,文字和语音把思想固化了,物质化了,所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人们的思想,只有运用语言才能够确定,才能够物化,才能够传达和接受。进一步说,人们 离开了语言,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逻辑思维。没有语词,无法确定概念;没有句子,无法进行 判断;离开了概念和判断,推理更无从谈起。所以,离开了语言的所谓“赤裸裸的思想”是 不存在的。
二、公文对语言的要求十分严格
公文的语言不如文学语言创造性强,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觉得公文语言掌握起来比 较容易。其实,公文语言和文学语言都需要高度的修养。不同的是文学语言要求新异活泼, 公文语言则要求规范严谨。
  周恩来1954年4月28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其中有一段被多种写作教材引用,被认 定为公文语言的楷模。我们可以通过这段文字来认识公文对语言的要求有多么严格。
我们认为,美国这些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 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该停 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除,驻在亚洲各国的军队应该撤退,日本军国主义的 复活应该防止,一切经济封锁和限制应该取消。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显得气势磅礴,很能显示正义的力量。从措词角度看,这段文 字也堪称典范。其中有三组意义相近的语词:“制止、停止、防止”,“保证、尊重、保障 ”,“撤除、撤退、取消”。这些语词都运用得极其精确,以第一组为例:“制止”对应于 侵略行动,“停止”对应于干涉内政,“防止”对应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搭配得非常恰 当。如果相互交换一下位置,意义就会产生一定的错乱。
   公文语言就应该是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古人就曾说过:“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公 文语言一旦出现错、漏、歧解,轻则败坏机关的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当 然,公文语言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炼。
第二节公文语言的基本特征
一、实用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 语言虽然在词汇、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语言,但它们实际上是功能完全 不同的两种语言。实用语言只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人们在使用和接受它的时候,依靠平时 养成的习惯,自动地认识它的指向物,而对语言本身并无太多的注意。而文学语言不限于传 达词语的词典意义,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后“反常化” 了的语言。作者之所以要采取反常化的手段,是为了消除读者的习惯性,使读者不得不专心 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语言本身,从而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知过程。对此,著 名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作为 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就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知提供出来;艺术和 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和予以其复杂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 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创造之方式, 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苏联作家出 版社1984年版,第15页。
我们摘引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实用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现感觉的语言 ,那么实用语言是表达认知的语言。必须分清了这两种语言,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文学语言 写公文的荒唐现象。
二、规范性
公文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语言。在词汇上,公文语言严格遵照其词典意义; 在造句上,公文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 、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 修辞格一般不用。这样可以保证公文的不同读者在理解上能够趋向一致,不会因个人的创造 性发挥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规范性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和保障。
三、模式性
在公文写作中,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化语句和语词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公文用语甚至在关 键之处必须使用。模式化语言对于别的文体来说可能是失败,而对于公文来说却是一种必需 。
    公文的体式就是模式化的,每一种体式在写作中都有固定的套路,在套路的实施过程中自然 而然地形成了一些适宜这些套路的语言,沿用它们,方便、简洁、有效。如“特此函复”这 一说法,如果换用别的语言来表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这样简炼明白。
公文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用旧语,如“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等惯用语,在我国世 代相袭,已不知用了多少年。这样的套语有益无害,大家乐意袭用,故意标新立异,反而不 伦不类。因此,在公文中常常能见到一些文言词语,它们已经自然地与现代汉语融为一体。 这是公文语言模式性的表现之一,不足为怪。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一、准确
(一)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 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 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 ,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 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即使是同义词, 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 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 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 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 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厂领导的 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 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 是不通。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精神无形,说它充满 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改成“精神文明之花 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 等逻辑错误。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 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把所有农产品都基本上纳入了计划轨道。”“所有”表示全部, “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 的,就会无所适从。
二、简练
(一)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 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 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 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 言愈多而理愈乱”。
(二)尽量使用短句
五四时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还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鉴欧化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写得长 长的,句子内部的成份多多的,阅读起来虽别有风味,读者却常常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 白句子复杂的含义。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还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他说, 他写文章,总喜欢写短句子,七八个字一句,十个字左右一句。他认为,这样写,读者好读 ,意思也简练明白。有人统计过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说其中超过11个字的句子只有6 句,超过14个字的句子只有两句。请看下面的文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 ,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舍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多么精致而优美的文章!公文与文学虽然是不同质的语言,但基 本道理是相通的。为了做到简练,不妨学学老舍。
(三)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前面谈到公文语言的模式化的时候,已经谈到公文对文言词语的继承问题。继承文言词语的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言词语比现代汉语更精练。例如“来函收悉”四个字,要换成“来信 收到,内容尽知”,文字多了一倍,意思却一点也没增加。而且这还不是真正的白话。要换 成“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其中的内容经过阅读都已明白了”,才是真正的白话,可那岂 不是大煞风景?
运用文言词语,要注意不得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适当、活用、自然、流畅。建国初期周 恩来撰写的一个指令,是活用文言词语的典范:
查我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文物图书,过去反动统治时代,往往官商勾结,盗运出口,致使 我国文化遗产蒙受莫大损失。今反动政权业已推翻,海陆运输均已畅通,为防止此项文物图 书继续失散起见,特制定“禁止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随令颁发,希即转令所属遵照办 理为要。
在这段文字中,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洁明了,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 味因袭的陈腐气。
三、质朴
(一)不做作,不生造
大方、庄重、朴实,是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公文语言忌讳华丽、造作、卖弄。鲁迅先生在 《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提出“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毛泽东在《 反对党八股》中,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 不懂’。”在当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做作、生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虚荣心导致的错觉,以为语言越新异越能显示作者的才华 ,于是生硬地造出一些自以为高超的新词来,向别人炫耀。另一个原因是对词语的运用还没 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对其含义还不能准确辨析。只要端正文风,刻苦学习,这些毛病并 不难克服。
(二)不溢美,不虚饰
溢美、虚饰,也是公文语言的大忌。例如,表扬一个医生医术高明,就说他是“当代华佗” ;医德高尚,就说他是“当代白求恩”。说某人工作刻苦,动不动就说他废寝忘食,甚至说 他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些溢美之辞既不真实,也不感人,效果往往适 得其反。还有人热衷于一些空洞轻浮的言辞,例如:“一把手亲自抓,县委委员人人抓,分 管委员认真抓,主管部门直接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村镇党委层层抓”,这些语言,也许它 的作者还颇为得意,认为自己抓住了经验,写出了文采。其实,这里面都是废话,什么经验 也没有;虚饰之辞,也谈不上文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2:39 , Processed in 0.0971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