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7|回复: 0

语言系统的核心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6 23: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徐永南
来源:http://www.eastling.org/bbs/moredata.asp?species_id=3008&syid=7680
原文标题: 语言随想(4)
2004-3-30 11:21:00

----------------------------------------------------------------------------------------

前面我们探讨了语言系统实体的音义结合体的质料,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音义结合体入手来
探讨音义之间的关系。语言系统的结构是。由音义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整体结构。虽然语
言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音义结合体是
语言系统的实体质料,音义结合体的特性规定着语言系统的主体结构,是语言系统结构的
核心部分。它主导着语言系统的其它所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从音义结合体
入手来探讨语言系统的结构,并且紧紧围绕关音义结合体来展开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
人类对语言系统的结构认识,目前还有不同的见解。按照传统语言学的看法,语言系统的
结构可以分为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要素,就是语义附在词义中,过去许多教材都是这样
结构的。这种看法没有道理,因为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虽然是从词义开始的,探索语义就
必须研究词汇,但语义不能压制在词义范围。事实上不光是词语有意义,词组也有意义,
句子也有意义,所以,单靠语义来研究语义是不行的。为此,现代语言学提出一种新的意
见,即语言系统的结构应分成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要素,词和句子一样,只是一种语言
单位,其意义问题归入语义学,其结构问题归入语法学。这种看法有道理。因为这样一
来,所有语言单位即语素、词汇、句子等都既有语音,又有语义,还都涉及语法问题。但
是这种分法同样也有问题。首先,语言中词汇、句子都是单位,把它们归入语义学部分,
就抹杀了语汇、句子的语音部分;其次,把词汇、句子的结构归入语法学,实质离开了语
言实体,离开了音义关系,进入了一种规则之中,显然也不妥当。所以,即使按照“语
音、语义、语法”三分的看法事实上也还是少不了要外加一个“词典”部分。由于传统语
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缺陷,2000《概念》干脆采用一种变通的办法,把“语音、语汇、语
义、语法”四分,即把它们都看作是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而语汇学则是其中比较特殊的
一个分支。很显然,他们把语言结构弄得支离破碎而没有办法。究其原因,没有真正抓住
人类语言结构的实质。  
我们知道,语音和语义是音义结合体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音义关系的结构,
否则就无法搞清楚语言系统整体的结构,也就不能解释语言的本质。索绪尔曾经把语言比
作一张,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那么我们就从这张纸开始小心翼翼地切开索绪尔的这张
纸,看一看这张纸的结构秘密。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性质、作用之间存在着三大关
系。也就是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结合性与独立性、对应性与转化性、拓展性与层级性这三大
关系是音义结合体的根本结构特征,也是语言的逻辑结构。
音义结合体的结合性与独立性,是指语音和语义之间的不可分离和各自发展的特征,是语
言实现人类观念交流的基本力量。
语音和语义是音义结合体中的两个方面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音义结合体就不存在了。
索绪尔曾经把语言符号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
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不开声音。索绪尔关
于语言符号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显然,语音和语义是语言系统根本要素音义结合的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音、义结合成的音义结合体贯穿整个语言的始终,缺少音、义任何一个
方面语言就不存在了。语言系统抽象实体音义结合体消失,语言系统其它一切辅助要素也
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也将随之消失。整个语言系统也将荡然无存。因此,语音和语义是音义
结合体中必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概论》中说:“每一人语言符号也都有形式和内
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
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就不存在了。”可见,无论
是词汇还是语流,整个语言系统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音义的结合,音义之音的结合性是语言
系统存在的前提条件。语音是语义存在的前提,语义是语音存在的前提条件两者互为存在
的条件,不可缺少。这从语音和语义的产生中可以清晰看到。离开了音义之间的结合性,
语言系统的质料实体音义结合体就不存在了,语言系统的其它要素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整个语言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在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性主要是指音义
的结合是必然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必然的不可分离的。
当然,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具体形态的结合又是偶然的。音义的结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
同一,音义结合体是音义之间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同一体。《概论》中说:“语言的音和
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结合是
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例如,现代汉语用‘ren’这样的
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
即‘人’,代表所有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并没有什么道理可
讲,只是汉族社会的一种习惯,并且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民不用这种音义
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之
所以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
同了。”
可见,词的音义结合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加词的音义结合在具体形态中是任意的,汉语学某
一种东西叫“SHU”(书)而管另一种东西叫“BI”笔,英语则叫ZHUK和ZPEN。这都是任意
的。换句话说,假如最初汉语把“书”就叫做“笔”,或叫什么别的东西,也未尝不可,
因为在用什么都结合什么概念之间并没有必须联系,但音义必须结合。语言中的语汇,与
心理中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因为语汇中的语义本身就是概念,概念是从客观事物形
成的,就这一方面来说,全人类都一样,又是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而已,譬如,人们心中的
概念“太阳、山、河”等,汉语用太阳、山、英语用SUN  MRUNTOIN语言同人类社会发展而
变化,语词的活跃性。语词的音义稳定性。
《概论》在这里讲到语言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
系。并且还用人类语言之所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来证明音义之间的结合的任意性。果真如
此吗?这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个性不见共性。我们不能把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普遍
性的语音和语义结合的必然性与在具体形态上具有个别性的语音和语义结合的偶然性相互
混淆。语音是指从所有语音形态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语音。语义是指
从所有语义形态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具有共性特征的语义。我们不能把语音和具体读音
混淆起来,不能把语义和具体概念内容混淆起来。就像不能混淆森林和树木的概念一样。
音义当中某个读音和某个意思的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这是特指语音
和语义的具体形态,即语音和语义。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现代汉语词汇大
约40万个词语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个个都是任意的、偶然的。可是,翻开《现代汉语词
典》看一下,每个词语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在这达到了百分之百约定俗成的结合背后
是否存在一个支配力量呢?黑格尔认为,事物都是它的本质力量的表现,那么词语就是它
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显然,具体语音和具体语义偶然结合,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性的“必
须约定”存在。这个“必须约定”就是所有的语音和所有的语义,必须结合。音义之间的
“必须约定俗成”通过,大量的“约定俗成”表现出来的,读音和意思的约定俗成是音义
之间必须约定的表现形式或表层特征。无论是词汇或是语流,都是音义必须约定的必然产
物;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还是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音义结合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
音义之间的必须约定那么音义结合体就难以存在下去,语言也就难以存在了。所以,语音
和语义是音义结合体中不可游离的两个方面,音义之间的结合是必然性的。
因此,音义两个方面的具体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音义结合体中音
义之间的结合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同一,是共性和个性的同一。语言也是语音和语义之
间的具体形态偶然性的约定俗成与普遍性的语音和语义之间必然性的必须约定的同一体,
也就是共性和个生的同一体。
语义系统具有概念的独立性,在语义场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场”英语称“field”,
“场”原指一个范围,以及这个范围之中,某些物质互相关联,相互作用,如磁场,引力
场等。在语义中,一个概念同领近的其他概念可以建立起各种关联,从而处于互相依存,
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关系之中。  
语义场是指语义系统中具有共同概念特征的义素聚合体。譬如,“钢笔、铅笔、圆珠
笔……”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都是“书写工具”,“书写工具”是这些概念的义素,这些
概念就是一个语义场。又如,“汽车、轮船、飞机……”这些概念也可以构成“交通工
具”的语义场,“交通工具”是这个语义场的义素。义素和语义场的关系好像数学中的同
类项关系。从某个语义场中分析义素,也可以认为是数学中的提取公因式的过程,语义场
就是一些有共同义素的概念范围。从语义场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语义具有概念的独立性。 语
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语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义素
划定的概念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形成不同的词义,这些词义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
一义素领域进行反映。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概念本身的分类是有外延的,小外
延的外面还有更大的外延的概念,大外延概念的外面有更大外延的概念,因而语义场之间
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
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譬如,“卡车、轿车、吉普车……”组成“汽车”这个语义
场,“汽车”又可以和“火车、自行车”等语义场构成“车”这个较大的语义场。“车”
还可以和“船、飞机”等语义场集合成“交通工具”这个更大的语义场。语义场的层次性
特点充分体现了语义与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外延的一种体现;同时语义场的层次
性也体现了概念的外延范围,在语义场中不直接涉及到语音形式。这充分体现了语义的概
念性或独立性。
义素和语义场都是语义系统的基本概念,从一个方面体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义素和语义
场同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联系,不仅体现语义的开始,也体现在整个语义系统中。在这方
面形式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说明。形式逻辑是以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科学。思维形式的过程就是形式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概念是人类思维的最
小单位,人们用语言符号把概念系统区分开来,就形成了语义系统。所以,我们从范围角
度上也可以说语义就是概念,概念就是语义。这样人们利用这一特征,对语义进行逻辑判
断、推理,以间接代替思维过程,从而大大减轻和方便了人类获得新知识的来源,所以,
黑格尔就说语言是记录概念的符号,黑格尔《小逻辑》就是我们现在的形式逻辑,也叫做
语言逻辑,这样就形成了逻辑学。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人们把它语言化,就形成了义素和语义场。当然,概念的语言化是
有语音参与的,但是人们暂时放弃语音的存在,单纯的从语义方面探讨概念方面的关系。
因此,从思维与语义的关系角度来说,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语义的过程。所以,从概念
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关系来看,语义具有概念的独立性存在。因此,从义素、词义、句义等
方面来看,语义系统具有相对于音义结体的独立性存在。
由于至今人们对语音的结构认识只到音节,而我认为音义结合体自始至终存在于语言中,
因此,做音义结合体组成的一方面,语音单位应该延续下去。既然词是语言的一级单位,
词义又是语义的一级单位,那么,词的读音也就是语音的一个单位,我叫它“词音”。词
音是由音节组合排列而成的,是针对某个概念的声音符号。 前面我们探讨语言的单位到音
节,音节是由音位组成的最小的实用单位,其实,在语音的实用单位中,人们并不是一个
音节发出的,而是一串音节连续发出的,因此,对语音单位的探讨,不能到音节上,而应
该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在整个语言交流中,都伴随着语音的存在。音节只是语音实用单位
的开始,而不是末了。
能够体现人类观念交流过程的核心关系是音义之间的对应性与转化性。语音和语义的结合
性是音义结合体存在的力量。但是,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之时又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存在。音义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完全”溶合在一起,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在
质料中已经讲过。语音和语义之音的结合应是语音和语义之时的某种联系。语音中含有语
义,语义中含有语音,语音和语义互相之间又相对存在着独立性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音义
结合体。
语音和语义都具有相对于音义结合体的独立性,充分体现了语音和语义不是孤立的,而是
与声音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语言存在与发展重要因素。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语音和
语义之间的关系。这是语音和语义之所以可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所在,索绪尔曾经把语言比
做一张纸……。前面从语音的独立性方面探讨了语音与声音的联系,这是语言实现交流功
能的基础,也是认识语言的必要前提。可是语音不是自然的声音,语音的结合性也是语音
重要的一个方面。要真正认识语音还得在声音的基础上,从符号的形态开始,弄清语音符
号珠结合性本质。
语音学中有了音位理论,“音位”就是从音素中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语义作用的最小的语
音单位。音位的辩义功能体现了语音的社会性,所有音位共同具有而辩义功能,体现了语
音对语义的结合性,从自然属性上看,每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音素,这些音素之间的差
别都是音质差别;但从它们区分心理概念的意义上看,它们又都有着区分语义的功能。譬
如,汉语普通话里的2P2 2P2,有区别“补ZTu2142”T “谱乙PU214]”意义的作用,又如
[PAN33](盘)、[PA35](爬)、(旁)等,假如把它们混淆起来,就会使人感到发音不地
道,不准确,这说明音位具有不可脱离语义的语音结合性存在   我们这里所说的音位具有
结合性,不是形态的表层的,不是某个具体的音位与某个具体的语义单位的结合,而是普
遍的深层的。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根据语义来区分音素的不同音位。这里虽然有着表层的
形态,更有着深层的普遍性,音位是以语义为前提的,因此音位也存在着变体。音位的条
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归纳音位的条
件变体首先是依据具体语音中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义
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
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或者觉得它们的差别并不重要,总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
音单位来使用。从音位变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条件变体还是自由变体,音位变体都摆脱不
了语义的牵制,变不出语义前提的范围,因而,音体变体也同音位一样都深刻地体现语音
的结合性特征。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排列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如“w”和“O”构成“我”音节是听
觉上最自然最小的语音单位,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串语音,很自然地把它分成六个音
节,音节从组成结构上说,是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排而成的。各种语言的音节组合排列顺序
不尽相同,却有着共同的一点,就是声音符号。一个音节就是五个声音符号,有几个音节
就有几个音节符号。从声音符号的作用来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结合语义内容。
语义的结合性,也就是概念必须经语音的区分形成语义单位,没有语音单位的区分前就没
有义位。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就是语义学,义位是语义学上的术语,是语音单位从观念系统
中区别出来的,可以单位运用的最小语义单位,义位是语义的基本存在形式,每个词在一
定的语境中都有一个义位,如“学习汉语”就有两个义位,从义位形成中可以看到,一个
概念基本上在语义中就是一个义位。从语义最基本的单位来看语义的结合性,我们可以说
整个语义学说都具有结合性存在。还要从词义向、句义方面讨论语义的结合性。总之,正
是由于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性存在才使音义结合体可以形成。我们从语音的最小实用单位音
节从义位到音位往下划分,得语音系统是具有结合性,从音节往上,也得出……,我们从
语义的最小实际单位,从义位到议流,义位往下划分,得出语义系统具有结合性。那么,
语音和语义又是怎样结合的呢?也就是是音义结合体的层次结构。由于音义结合体是语言
的核心,因此搞清音义结合体的结构也就规定了语言系统的结构。
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独立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语音子系统的实质是人化了的声
音,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把自己的意识内容联系在声波上而已的。它具有相对于音义结合
体独立发展变化的性质。首先,在同一种语言中存在着语音的独立性。譬如,汉语中“用
语音来表达意思”这个含义,古代用‘yue’近代用‘yun’,现代用‘说话’来表示。汉
语在语义不变的情况下,读音从古到今的变化非常不经过古汉语专门学习的人根本就看不
懂古文。这表明了在同一种语言中语音独立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其次,在不同的语言之
间也存在着语音的独立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就是在语义不变的情况下,语音的
具体形态即读音相互转化。譬如,人类表示“下有支撑,上有平面,可以在上面做事情或
放东西的家具”这个意思,汉语用“桌子”这个读音,英语用“table”这个单词来表示从
同一个语义的具体形态即意思。人们既可以把英语翻译成汉语,也可以把汉语翻译成英
语,相互翻译而保持意思不变。无论是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还是英语、法语、德语它们
之间都是可以相互翻译的。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语义形态即
意思,不同的语音形态即读音。翻译就是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读音转化成另一种
读音。这也充分证明了语音的独立性。否则,各种语言之音就不能相互转化了。因此,语
音子系统具有相对于语义的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由于语音具
有相对的独立性存在,才使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人类目前有几千种语言,大的语系就有
九个。语言这所以如此多姿多态,就因为语音的独立性存在语音的具体形态即读音各不相
同而已。
正是由于语音具有相对于语义的独立性存在,人们才能在保持语义不变的情况下,恰当的
选词造句,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情趣,才使语言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语音的独立性实
际上就是语音自然规律的表现,它指的是语音暂不受语义的约束,按照自身“音律”发展
变化的状态。音律一词原是音乐上的专用名词,在这里借用到语言中来,表示语音自然性
的发展变化的“规则”。语音的独立性主要是体现性和艺术性上。所谓实用性主要是指句
子的通顺、简洁、流畅。这是在语言应用上很重要的方面。同样一个意思、一句话有的人
表达得通顺、流畅有的人就表达的别别扭扭。这充分体现了语半独立性的存在和作用。语
音的独立性也体现在语言的艺术性方面。有些人使用语言说话、写作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有些人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特别是一些语言大师们语言表达风格各不一样,听来情意浓
浓、回味无穷。应该看到语言是艺术性存在的,这是语音独立性充分表现。
语义的独立性是语义的观念性的体现,是语义与人类意识密切联系的表现形式。语义的内
容对象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它是随着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变化而改变,不会因为某个任意
与它结合的语音不同而改变意思。这就是说做为的共性的语义也具有相对于语音独立运行
的性质存在。譬如汉语‘ren’这个语音,它所结合的意思从古到今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
变化非常大。如‘人’的意义,在古希腊人们认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动物’;后来认为
是‘能思维、有理性的动物’;再后来美国的富兰克林提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直到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人们对‘人’的词义,又做出了新的解释即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所以,词义也是的动态变化,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在读音“ren”不变的情况下,
词义单独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词义,句义也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根据语义环境的
不同人们经常使用双关语,反语等一系列语义修辞方法,以达到表达的效果。由此可见,
语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
正是由于语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才使语言具有适应人类认识不断深入发展而生存发展下去
的根据。否则语义将失去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与外界隔离开来,自身也就推动了发展的
内在因素。语义的发展变化与人类意识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语义发展变化的规则是语
法。关于语法问题前人讲得很多,这里不多讲了。但应该明确一点,语法虽是语言的语义
规则,它与意识有着联系,是意识在语言中的表现。因此,语义的独立性也是客观存在
的。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语言能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因
素之一。
因此,语音和语义的独立性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正是由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才
使语言与声音和观念紧密相连,并促使着语音和语义的变化和丰富起来,是语言发展变化
的根本因素。
能够体现人类观念交流过程的核心关系是音义之间的对应性与转化性。音义之音的结合性
准确的理解应该是音义之音的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音义之音的对应性和转化性,这是
音义结合体的核心本质。音义之间的对应性是客观存在的吗?《汉语》中说:“我们听到
‘汽车’的读音就会联想到‘汽车’这个词的意义。”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音义之间存在
着某种必然联系,否则我们为什么想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呢?为什么偏偏要想到“用内
燃机作为动力,装有橡胶轮胎的陆地上的交通运输工具”呢?我们承认某个词的读音和某
个词的词义相结合具有偶然性、任意性。但是,所有的词的读音和词义的结合背后有着一
个必然性、本质性的联系的存在。这个必然联系就是音义之音的对应性和转化性。“汽
车”这个词的读音和意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必然的联系。否则,我说汽车你偏要到在天上
飞的;你说飞机我偏要想到在水里游的,这就乱了套。显然,语言的音义之间存在着明确
的对应关系,约束着音义之间的行进轨迹,否则我说吃饭你偏要拿着碗走进厕所,那语言
就无法完成它的思想交流的任务。但是,具体哪个语音和哪个语义结合成对应关系,那是
具有偶然性的,是人们约定俗成。我们要穿过具体语音和语义对应关系,寻找具有普遍性
意义的音义对应关系。
音义之间的结合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同一性,音义具体语音和语义的对应是偶然的个性
的,但音义之间普遍性对应关系是必然的,共性的。音义对应关系的必然性是从大量偶然
性中体现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音义对应关系的客观存在还必须用事实大量证明,譬如
语素和词汇、句子和语流都存在着这种对应关系。可见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具有普遍性
的客观存在。
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存在的,并且是复杂的。譬如一音对一义的是单义词,多义词
是一读音对多个意思,同义词是多个读音对应一个意思。无论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多么复
杂,都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只要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不是对应关系的理解是不妥当的。
音义结合体的层级分为语素、词汇、句子、语流,它们都是音义结合体的整体层级。我们
可以把语言中的语音看成一个语言集合,把语言中的语义看成一个语义集合,完整的引进
数学函数的集合与对应的关系来研究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数学中讲:由一个集合中的一
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不子集。语音集合中的元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音节、词音、句
音、音流。语音集合实际就是音流,词音是元素。语义集合的整体是义流,元素是词义,
但我们也把它分为义项、词义、句义、义流四个子集。数学中的对应关系有一一对应,过
值对应等。我们可以把语义当作因素,把语音当作结果。在音义结合体中,音义结合分为
四个层次语素、词汇、句子、语流。它们的对应关系各有特点。语素往往是一个音节对应
多个义项群,它们之音的对应是一对多。词汇中的音义对关系有一一对应关系,单义词也
有一音对应多义的多义词,也有多音量一义的同义词,这些对应关系都有情况复杂,但必
须以事实为依据,证明多种对应关系的存在。句子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能产生思
想交流的混乱现象。语流是人要概念性的,也是一一对应。语素和词汇的对应关系比较复
杂,句子和语流的对应关系比较单纯,这是因为它们是实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否则就要出
现概念混乱,不能完成交流性的任务。
数学对应关系中还有逆对应,音义之间的逆对应很重要,它表明从音到义和从义到音都是
可以的。因此,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重要,它揭
示了语音和语义之间的普遍性的必然联系。否则你说东,他想西,那可就乱套路。
“对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
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我
们就是要用“相当”的意义,必用“对应”这个词。语音相当于语义,语义相当于语音。
音义之间的相当是全面的,是音义结合体整体体现。它们之间的相当关系就是转化关系。
转化的途径就是对应关系,音义之间的对应的含义不仅是数量上,更是在性质、作用、位
置上。语音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语义;语义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语音。而语音和声音、语
义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语音。而语音和声音、语义和意识的关系又极端密切。当你看见一
辆汽车,在头脑中形成了汽车的意识,你就可以用语言中的“汽车”一词把自己的意识说
出去,此时语言中的“汽车”一词就相当于大脑意识中的“汽车”;当你听到语言中“汽
车”一词,就会在大脑意识中形成汽车的模样,并且了解汽车的内涵。在这个语音变语
义、语义变声语的过程中,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是实现这个过程的中间,音义之间存
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可见,音义之音的转化性是客观存在的。音义之间的转化性不仅要
有事实依据,还应该找到理论依据。我们知道,语音的本质是人化了的声音,是用来区
分、固定人们的意识,语音中含有语义。语义是用语音区分、固定出来的意识内容,语义
中含有语音。语音和语义两者是相当的关系。索绪尔用价值来解决。所以,音义之间的转
化性是存在的。但是,在语言里语音和语义不会自动在那里转化,只有在人们实际使用过
程中它们俩才实际进行转化。因为音义不会自己在那里跳舞,只是具有转化性,在实际使
用中才实现这个转化性。
总之,在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的对应性和转化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是语
言中最核心的关系。
以上我们讨论了语音和语义组成的音义结合体的两大关系,就是:结合性与独立性、对应
性与转化性。语言要完成人类观念的交流,就必须有一个不断增长的因素。因为人类的观
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丰富,语言必须适应这样的空间拓展。语言还有一个生存的
关系,就是空间拓展性与实体层级性。
要想弄清人类语言的结构,就必须从语言的根本要素音义结合体入手,从音义结合体的组
成语音和语义以及音义关系中探求语言的结构关系,语音、语义具有相对于音义结合体的
独立性,也就是语音的声音性,语义的概念性,这两个特性都是语言的特征,也就是说,
我们要以音以义给体为核心,来整合语言的结构。也就是以音义结合体为核心来描述语言
的层级结构。
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但仅这么说还不够清楚。因为什么是“最小”的音义结
合的单位,这往往会受到分析者所具有的语言知识的影响,结素必须是最小的,语言成份
中单从语音、语义的角度来看,音素、音位、义素、义位都比语素的单位小,但从音义结
合的角度来看,语素是最小的,譬如,汉语中“姐”这个语素,如果只考虑语音,不涉及
语义,那么“姐”“JIE”可以分解成声母了,韵母IE和声调214。虽然这时得到的单位更
小,却是有音素,而没有语义,所以就不成为语素。如果只考虑语义,不涉及语音,那么
“姐”又可以分解为乙+人+女性+亲属+年长等,单位,虽然这时得到的单位也更小,却只
有义素,而没有语音。所以也不是语素。如果我们既考虑语音又考虑语义,那么显然
“姐”就不能再分解了,这种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就是语素。外语也是这样,如在音义结
合上也不能再分解,所以都是语素。
在语素层级上,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不都是一个音节结合多个义
素。譬如,汉语中的“”这个音节,就结合了“”等多个义素。现代汉语大约有音节一千
五百多个音节,结合了大约常用的一万五千个义素,可见,一个音节结合了大约十个常用
义素。还有许多不常用的。也有一个义素结合两个音节的,譬如,汉语中的“”都是一个
义素,却用两个音节,还有“”的“”。总之,语素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基本的层
面。它的音义结合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音节结合多个义素。
词也是由音义结合组成的一级语言单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音义结合的最
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譬如,“”等  语素的定义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
单位。譬如“粉刷”中的“粉”和“刷”就是两个语素,因为它们都有音义且各自不能在
音义结合的角度再分了。词的定义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一般说
词都要比语素大一些,比如“粉刷”比语素“粉”“刷”长,或者说是由“粉”和“刷”
这两个语素构成“粉刷”这个词,但语素与词的区别不在于彼此的长度,而在于词比语素
的多了“能独立使用”这一条,“能独立使用”的意思是说,词在语句的某个位置上可以
自由地替换出现。比如,“粉刷了房子”中的“粉刷”可以用“购买”来替换,说成“购
买了房子”。所以,粉刷是一个词,购买也是一个词。
词是比语素大一级的单位,人类对词的研究是情有独钟,语言学以词为开端,往下探讨,
似乎是语言的根本。其实,词只是语言的一级单位,由于它最直观,最容易被人们感觉到
它的存在,人们也就自然从它开始探索语言的秘密,在人们的认识达到一个阶段,完全应
该从音义角度来解释它状态。人们普遍认为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这是从
运用的角度来概括的。因为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词也是音义结合的单位,因此,
我们还是从音义结合的方面来探讨词。
人们在实际的交流中,往往是以词为单位进行的,词是语言的一个单位……如何用音义结
合关系来解释语言的重要单位语词的一些特征呢?我们知道,词汇从语音的角度出发,有
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从语义的角度出发,有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词是音
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义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语义内容。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
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包括一定客观性,和人对客观反映的主观性,
所以,这里的概念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概念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们抽象思维对客观
存在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
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
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
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这种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
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词,没有哪两
条词是完全一样的,但不管这些词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比较大的水道”这一共同特
征,这一特征使“河”这一类事物区别于世界上的其它事物。汉语中把这一区别性特征用h
é这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它,就产生了“河”这个词,比较大的水道,就成为这个词的理性意
义。词义不仅可以反映自然存在中的对象,比如。山、河、水、树、牛、羊、人等,也可
以反映精神世界中的对象,比如“玉皇大帝、上帝、神仙、妖怪、鬼、天堂、地狱”等。
词义是人们对一定观念的概括反映。(概念),但这种反映在揭示观念范围的程度上有深
有浅,(概念都有外延)。 词(语义)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没有了
它,词语就会丧失存在的基础,因而理性意义是概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义(概念)
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是叫“附加色彩”,主要有感情色彩,语
体色彩,形象色彩。  
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单个的词或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思维的过程告诉他
人,就得一个一个的概念连续表达出来,思维过程的连续表达,或者,把一段思维过程表
达出来就是句子。 句子和词的本质区别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不是独立说出来并用于交
际。  
语流,音义结合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是所有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的结合。语言中所
有的音素,词音、句音、音流和所有的义素、词义、句义、义流的整体结合,就是语流。
语流是在交流中所存在的,不是静的,所以叫语流。  
因此,音义结合体中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结合性与独立性是最基本的关系。音义结合体的层
级结构是语素(包括语素群)、语词(包括词组)语句(包括句组)语流。
人们说话时的长度各不相同,小到一个词。大到一句话,这些都可以称为语言片断,这些
大大小小的语言片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大的语言片断可以分解成小的语言片断,
小的语言片断可以组合成大的语言片断。这就语言的层级结构。譬如句子是“由若干词
(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
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总之,语言要想完成人类无限增长的观念交流,它的体积比在增大,时间也在增长。
   语流循环过程的实现人类观念交流根本力量是音义关系。音义关系是语言的灵魂,音义
关系中的语义和语音之间的结合性与独立性是基本的力量。音义之间的结合性决定了语言
系统具有封闭性,音义之间的独立性又决定了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语言具有封闭性,这
是索绪尔的观点,后来乔姆斯基继承了这一观点,直到2000《概论》也说:“系统性还表
现为相对的封闭性,这就是说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
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语言是依靠全社会的人不断反复使用而存
在的,至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不会对语言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相对的封闭性
是任何一个系统自然的特征,如果没有相对的封闭性也就不成其为一个系统。”语言系统
的确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这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的特征。但是语言系统相对的封闭性不
是建立在社会性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语音和语义以及关系的音义结合体基础上的,因为
语言的根本属性不是社会性,而是心理属性。语音相对于语义,语义相对于语音,建立起
音义关系共同组成音义结合体,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可是,音义之间的独立性又决定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索绪尔、乔姆斯基都没有说到语言
系统的开放性,2000《概论》也没有总结,我们有必要谈到这个问题。语言是连接人类观
念之间的桥梁,是一种传递性的存在。表达者的观念要传达到接受者的心理,需要把说者
的观念外化为声音,把心理观念特征或概念凝定在特定的声音符号中,接受者才可能借助
特定的声音符号来形成一定的心理观念,达到信息的交流。在这里,声音符号负载着人们
的心理观念而成为沟通人们心理观念的纽带。可见,语言系统只有联系声音和观念,才能
实现人类观念的交流,语流循环过程才有意义。因此,语言系统作为交流的中介存在不是
完全封闭的,而是具有两头开放的系统,一头向自然的声音开放、一头向人类的观念开
放。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两头开放才有语言的存在,语流循环过程才能实现。一方面,只有
向声音开放,人们的心理观念才能物化或物态化为声音符号,才能形成声音意识。没有声
音的存在,人们丰富的心理观念就不能形成千变万化的声音符号,就不能通过声音符号表
达出来传递出去。另一方面,语言只有向心理观念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物质。一种声音
符号如果不能蕴含着人们的心理观念,只是与其它声音一样的自然存在,那就不是语言的
声音。听者只有通过声音符号理解的心理活动,才能把潜藏在语音符号里的心理观念恢复
出来,从而形成现实的心理观念,语言才能获得实在的生命。语音与声音,语义与观念存
在着割不断的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才能语言有了扎根于大地的土壤,并形成变化。因
此,语言系统不是完全孤立的,不是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是
依赖于声音和观念的支撑,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语言受声音和观念的支撑,否
则语言就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观念连接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流循环过程的实现才有意义。
也就是说,语言的流动并不是只在语音和语义之间做符号游戏,其目的在于连接人的心
灵。因此,整个语言系统并不是完全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而是在观念之间的运转的。因
此,语言只有向心理观念开放才有存在的意义,实现人类心理观念的交流。在现实在完全
自我封闭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就语言交流本质而言,只有在心理观念与自然声音两头开放
时才能实现语流循环过程,成为现实的观念交流工具。
语言系统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可是以往的语言理论都不承认语言系统的开放性。2000
《概论》在总结语言结构中没有涉及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反而强调单方面的封闭性,进一
步说:“据此,语言系统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
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这
也就索绪尔为什么要严格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而强调研究内部语言学的原
因。”索绪尔强调语言的自主性,这对人们探讨语言是必要的。我们探讨音义关系实际上
就是探讨语言内部的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把语言完全同外界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语言
存在于语流循环过程中,语流循环过程是在人们心理观念交流过程中完成的,或者说语流
循环过程是在说话的人发出声音符号,听说的人接收声音符号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
程中,一方面语言与说者和听者的观念连接着;另一方面,语言与连接两个人观念的声音
符号连接着。说话人的观念经声音符号的中介,传递到听话人的心理,并形成观念,就实
现了语流循环过程。可以说,语流循环过程的实现,与自然的声音和人的生理因素、人的
心理因素、人的社会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说,在强调语言自主性的同时,不应遗
弃语言受声音和观念制约。
总之,语言系统是具有封闭性,还具有开放性,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体这是语言的又
一个特征。
总而言之,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结合性和独立性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是具有普遍
意义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音义之间结合性,才产生了音义结合体、产生了语言是语言存
在的根本条件。没有音义之间的结合性,就没有音义结合体,就没有语言的存在。正是有
了音义之间的独立性,才使语言有了发展变化的根本源泉,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没有音义之间的独立性,语言就失去了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就会失去语言与声音和观念
的联系,使语言成为一个孤立的事物。音义之间的结合性和独立性是语言生存和变化的基
本关系是语言完成它的工具性的基础,是语言实现它的思想性的基本条件。音义之间的结
合性和独立性是音义结合体的本质关系。音义结合体的结合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同一
体,是音义结合体的本质核心。
这三大关系全面展示了语言中声音和语音、语音和语义、语义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列宁
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说这三大关系就是语
言的本质,其中音义之间的对应性与转化性是语言的本质核心。这三大关系的发现和确
立,标志着新一代语言学理论脱胎而出。虽说长得有点丑,可是丑小鸭总能长成白天鹅。
语音和语义在性质和作用上的结合性与独立性,对应性与转化性,在空间上的拓展性与时
间延续性,共同组成语音和语义的整体核心结构关系。
音义之间存在着几大关系,这几大关系索绪尔也有认识下面一些索绪尔的观点,对我们很
有帮助。索绪尔说:“构成语言的符号不是抽象的事物,而是现实的客体。语言学研究的
正是这些现实的客体和它们的关系;”要研究现实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对现实客体
有一个完整深入的了解。这是根本要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8 12:22 , Processed in 0.0957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