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60|回复: 2

兩廣地區廣府十大姓源流小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7 2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華民族是一個敬祖崇宗的民族﹐廣府民系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優秀的民系。故此崇拜祖先﹑修補族譜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神聖的民俗之一。神州大地廣闊無垠﹐人口眾多﹐但鼎鼎在上的算是漢族。漢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優秀的民族﹐而廣府民系又是漢族中的一支具有特色﹑具有風格的漢族民系。廣府人崇拜祖宗﹑廣府禮儀更是中華禮儀的代表。孝敬父母﹑崇拜祖宗是廣府民系的傳統美德﹐修補族譜和尋根追遠更是廣府人對祖宗的榮幸重責。在中華民族的百家姓中﹐陳﹑李﹑張﹑黃﹑何﹑歐﹑周﹑胡﹑馬﹑麥過去就被視為廣府民系的十大姓。但現今隨著時間流逝﹐星換物移﹐上列的廣府十大姓總有更改。即歐姓被王姓所取代﹑胡姓被徐姓取代﹑馬姓被吳姓取代﹑麥姓被劉姓取代。故此在此我們只提供廣府族群的新十大姓(陳﹑李﹑張﹑黃﹑王﹑何﹑周﹑徐﹑吳﹑劉)的源流和遷徙分佈的資料。

(一)陳姓﹕
1﹑堂號擷珍﹕三恪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于薊﹐帝堯之後封于祝﹐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2﹑尋根溯祖﹕陳姓出自媯姓﹐祖先是舜帝的后代。東周初年﹐舜帝第34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姬發封于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后人稱胡公為滿。他的子孫﹐就有人以國名為姓。因此﹐陳胡公被認為是陳姓的始祖。
此外﹐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鮮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陳氏』被改為單姓陳。唐代丘茲王后代白永貴在內地當官﹐改姓陳。這也是陳氏的另外兩個來源。所以陳姓的主要發源地應在媯滿的封地陳國﹐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3﹑遷徙分佈﹕
(1)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定居在河南固始﹐這一支稱為固始陳氏。
(2)東漢時有陳實居住在潁川(今河南省禹縣)﹐形成了穎川陳氏的一支。
(3)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一是唐高宗時陳政率兵入福建平息叛亂﹐後來他的兒子陳元光被后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聲王派』陳氏﹔二是潁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4)陳氏入兩廣﹐始于南宋。現今以廣東的廣州市﹑佛山﹑中山﹑東莞﹑惠州﹑龍門﹑博羅﹑深圳﹑茂名和廣西的南寧市﹑欽州﹑梧州為陳氏人口密稠的聚居地。

(二)李姓﹕
1﹑堂號擷珍﹕隴西堂
因為李氏最大的郡望『隴西郡』而得名。
2﹑尋根溯祖﹕
1全國人丁最旺的李氏﹐源于贏姓。顓頊帝的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李家的先祖。當時﹐他任堯帝的理官(相當于現在的法官)﹐以『理』為姓。他的後裔理征沿襲了祖上剛正不阿的稟性﹐因直諫惹怒了紂王被殺。理征的兒子理利貞逃到今河南境內﹐靠樹上的果實(當時稱木子)充飢活命。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于苦縣『新唐書-宗室世系』。所以苦縣李姓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內。理利貞的後裔老子﹐因為是第一個在正史中有記錄的李姓﹐再加上他的歷史文化地位﹐也被李氏奉為祖先。還有的李姓源于唐朝皇家賜姓或自行冒姓。另外﹐少數民族中也有李姓。
3﹑遷徙分佈﹕
(1)先秦時代﹐就有李姓族人遷居山西﹑四川。四川成都一帶的李氏在三國時期繁∕衍旺盛。
(2)三國時﹐李姓的居住地已向延伸到今遼寧﹑寧夏﹑江蘇﹑江西﹑湖北﹑云南等地。
(3)魏晉以後﹐李姓與王﹑崔﹑盧﹑鄭共稱中原五大郡姓。
(4)李氏的兩大望族﹐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據考證都發祥于河南省鹿邑縣一帶)﹐到漢代基本上成形﹐並開始移居全國各地。
(5)隴西李氏自唐初起有3次南遷﹐播散于豫﹑閩等地。兩廣地區的廣府李氏也與此同時遷入嶺南﹐然後﹐在明末又開始從廣東陸續遷居台灣和海外。廣府李氏族人在兩廣主要分佈在廣州地區﹑中山﹑雲浮﹑東莞﹑惠州惠陽市﹑龍門﹑南寧﹑欽州等地。


(三)張姓﹕
1﹑堂號擷珍﹕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治家有方﹐九世同居﹐對當時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請他介紹經驗。張公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這一支張姓以『百忍堂』得名。
2﹑尋根溯祖﹕
相傳﹐張姓出自黃帝之孫-揮。揮發明了弓箭﹐並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解張』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的另一個起源。
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後也成為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氏家族不斷地發展壯大。
關於張姓的發源地﹐在學術上曾有爭議﹐2002年春天海內22個張姓廣東華人代表團百餘名成員聚會河南濮陽市﹐基本認同張姓華人根在濮陽。因為濮陽不僅是古清河流經之地﹐又是顓頊(張揮之父)和帝嚳活動的中心區域﹐夏王相建都之地和商先公相土的東都。同時﹐濮陽一帶古時盛植桑樹和綠竹﹐符合張揮發明弓箭和其部族善造弓箭的條件。這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和考古發現的龍山文化﹑先商文化遺址中可以找到佐證。因此﹐張姓根在濮陽的說法更為可信。所以﹐張姓的主要發源地在河南省濮陽縣。
3﹑遷徙分佈
(1)張氏族人最早活動于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
(2)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于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3)秦漢是張姓向四週發展和繁衍的重要時期﹐張姓在秦初就進入了『天府之國』四川。
(4)魏晉南北朝之後﹐張姓隨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
(5)唐宋時廣府張姓族人開始向湖廣地區移民﹐明朝永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廣府張氏族人主要分佈于廣東的廣州市﹑花都﹑寶安﹑南海﹑茂名﹑四邑和廣西的南寧﹑欽州等地。

(四)黃姓﹕
1﹑堂號擷珍﹕
(一)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進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最終平反昭雪。
(二)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蓆子搧涼﹐冬天把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2﹑尋根溯祖﹕
黃氏最遠的先祖﹐發源于今內蒙古西拉沐倫河流城﹐因崇拜鳥中的黃鶯而自稱『黃族』﹑『黃人』。後來黃人向東南遷徙進入山東半島。與當地東夷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少昊金天氏的聯姻。逐漸成為東夷部落里9支強族中的一支。今天黃姓人的起源大多從黃族融入少昊的東夷部落後說起。黃氏最主要的一支源于贏姓。少昊的后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伯益﹐因功被舜賜姓贏﹐他有14支後裔﹐其中一支為黃氏。黃氏祖先在商末周初時建立黃國(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被周朝封為子爵國﹐稱為『黃子國』。春秋時期﹐黃子國是能與霸主楚國抗衡的強國之一﹐但終因疏忽大意﹐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世代以黃為氏(『春秋』)。所以這支黃氏的發源地在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據『古今姓氏書辯証』和『東夷源流史』記載﹐還有一支黃氏也是少昊的后代﹐也建立了黃國﹐于春秋早期被晉國所滅。但這支黃氏已無世系可考。
另一支黃氏源于姬姓﹐是黃帝的后人。先祖是重黎氏族首領吳回的兒子陸終。重黎是少昊金天與顓頊高陽氏兩族融合的部族﹐所以陸終黃氏的血脈中其實有姬姓和贏姓的雙重成份。但有雨顓頊身為黃帝之孫﹐又身向于將其視作始祖﹐同時也把黃帝為祖先。但陸終黃氏的發源地至今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未解之謎。(『中華姓氏通史』)
另外﹐歷代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黃姓。所以﹐黃氏最主要的發源地在河南省潢川縣。
3﹑遷徙分佈﹕
(1)春秋時期﹐黃國遺民大部份在今湖北境內發展繁衍﹐另有小部份流落到今河南中部。
(2)戰國時﹐戰國四公子之一春中君黃歇﹑被封在今江蘇蘇州﹐其後代有的就定居于此。
(3)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司等原因﹐分佈于湖南﹑江西﹑四川﹑河南等地。
(4)晉代﹐黃氏開始遷入福建﹐並逐漸成為閩南旺族。
(5)唐宋時期。黃氏在今武昌﹑陝西﹑甘肅固原﹑湖北房縣﹑河北﹑安徽毫縣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姓。同時在廣東也是廣府民系的望族。
(6)北宋末。河南黃氏南遷杭州﹐成為當地的大姓
(7)廣府黃氏族人大概在宋﹑元時就大量的遷入兩廣。同時也有部份遷居福建。他們在兩廣地區主要分佈于廣州市﹑高要﹑南海﹑佛山﹑寶安﹑惠州﹑龍門﹑東莞﹑南寧﹑欽州﹑梧州等地。
(8)近代以來﹐廣府黃氏族人又從兩廣地區前往港﹑澳開拓﹐還有的遠赴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英﹑美﹑法等國。

(五)﹑王姓﹕
1﹑堂號擷珍﹕三槐堂
宋代兵部侍郎王佑﹐手直植三槐于庭﹐自言子孫果有為相﹐世稱為『三槐王氏』﹐子孫因此而建三槐堂。
2﹑尋根溯祖﹕
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遠流長的一個﹐同時也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中來源﹕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後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另一支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於是以王為姓。還有一支出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被秦滅了之後﹐無忌之孫卑子
逃往泰山﹐後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因為其出身王族﹐稱其為『王家』﹐後來卑子的后代也以『王』為姓。
第二種出自媯姓﹐為齊王和的后代。舜帝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取代姜姓的統治地位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秦滅後﹐田氏子孫被廢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后人遂以『王』為姓。
第三種出自子姓。比干是商王太子的次子﹐為子姓﹐因苦心勸諫昏君殷紂王被剖心致死。因比干本為王族﹐子孫改姓為王。
王姓雖然源流比較複雜﹐但現在的王氏族人卻一致把當年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居地(今山西省太原市)作為發源地。
3﹑遷徙分佈﹕
(1)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
(2)戰國周靈王後裔為了避秦亂﹐遷于琅玡(今山東省膠南市瑯玡鎮境內)﹐後徙至臨沂(今屬山東)。
(3)河內王氏起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遷至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又遷至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
(4)西漢時河內王氏徙居霸陵(今山西省西安市東)﹐遂為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5)廣府王氏族人于西晉末﹐開始遷往江南及兩廣。在兩廣集中最多的王氏族人主要有﹕廣州﹑東莞﹑鶴山﹑台山﹑南海﹑番禺﹑佛山﹑南寧﹑惠州﹑玉林等地。
(6)移居海外的廣府王氏大概于明清之際。

(六)何姓﹕
1﹑堂號擷珍﹕水部堂
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2﹑尋根溯祖﹕
關於何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至今。另一種出自唐代的『昭武九姓』。隋唐西域阿母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戌地。還有一種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鮮卑複姓賀拔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單姓何氏。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吐谷渾中也有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朝﹐被朝廷賜姓何﹐其後代有以何為姓的。何姓的主要發源地在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
3﹑遷徙分佈﹕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族人分佈于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湖北﹑江蘇﹑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廣府何氏族人也是這個時候遷入南粵大地主要分佈于南雄珠璣巷﹐後來繁衍至廣州﹑順德﹑番禺﹑東莞﹑南海﹑四邑﹑南寧和欽州等地區。

(七)周姓﹕
1﹑堂號擷珍﹕細柳堂﹑愛蓮堂
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愛蓮花堂由此得來。
2﹑尋根溯祖﹕
周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國﹑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古周國﹐即黃帝時以黃帝之臣周昌為首的周部落﹐活動于今山西臨汾市(也有說法是在太原)一帶﹔第二支出自于姬姓﹐始祖為黃帝的玄孫後稷﹐他的後裔周武王在都鎬(故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西北)建立了周朝﹐他的子孫以國為氏﹐姓周。第三支來自于北魏時南遷中原的鮮卑族的普屯氏﹑賀魯氏﹐以及金時女真族的傲國氏和清朝時滿州八旗的周延氏。所以周姓有史可考的主要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西北的都鎬。
3﹑遷徙分佈﹕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周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份人于秦
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大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

(2)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省廬江縣。
(3)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氏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蘇。
(4)唐高宗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是當時周姓入福建最早者。
(5)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廣府周氏族人也在此時遷入兩廣﹐主要分佈于廣州﹑佛山﹑東莞﹑中山﹑江門﹑南寧﹑茂名﹑惠州﹑欽州﹑鬱林和梧州。
(6)從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開始﹐閩和兩粵地區的廣府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

(八)徐姓﹕
1﹑堂號擷珍﹕東海堂
徐偃王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今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安徽全省和浙江省東部。而魯南﹑蘇北屬東海郡﹐故徐姓以『東海』為堂號。
2﹑尋根溯祖﹕
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其中一種出自贏姓﹐是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夏禹時若木被封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建立徐國。周穆王時傳至32世孫徐君偃﹐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益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方﹐以致國政無人管理﹐徐君偃就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稱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知﹐派出大軍前去鎮壓。徐君偃不忍讓生靈塗炭﹐於是主動收兵﹐奔國出走﹐躲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楚國軍隊打敗。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徐偃王的兒子為徐子(即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子的后代便以國為姓﹐史稱徐氏正宗。另一種是說周公長子伯禽﹐受封于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第一族即為徐氏。這支徐氏出自殷商都城(今河南省安陽市淇縣)﹐早于以國為氏的徐。還有一種源于他姓為徐。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也稱徐氏。所以徐姓的主要發源地在若木受封的徐國﹐即今天的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
3﹑遷徙分佈﹕
(1)徐氏以國為氏之後﹐由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安徽省泗縣擴至今安徽省鳳陽一帶。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大家族了
(2)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于北方的廣大地區﹐尤以山東徐姓繁衍得最為旺盛。
(3)廣府徐氏族人于魏晉時大舉南遷兩廣﹐隋唐時期在兩廣又進一步的繁衍。主要分佈于廣州花都區﹑番禺區﹑增城縣﹑佛山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東莞﹑深圳寶安區﹑茂名﹑湛江﹑南寧﹑欽州和玉林。
(九)吳姓﹕
1﹑堂號擷珍﹕延陵堂
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持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不接受。因此被后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2﹑尋根溯祖﹕
吳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其中出自姬姓﹐是以國為姓(據『史記』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建周國﹐晚年欲傳位于三兒子季歷﹐長子泰伯建立勾吳國(今江蘇省無錫市)。周朝建立後﹐武王封泰伯的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好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為幾年故土便以『吳』為姓。
另一種出于舜的后代(據『姓氏尋源』記載)。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而有吳姓。一說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后代也有以『吳』為姓的。
3﹑遷徙分佈﹕
(1)西周時﹐無錫的吳姓開始向齊﹑魯之間(今山東省)速迅遷徙繁衍﹐其后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2)吳國滅亡後﹐其後代主要在今江西﹑江浙地區﹑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發展。
(3)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隨陳政﹑陳元光入福建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河南光州固始人吳祭隨王審之入福建。
(4)宋明以後﹐吳氏稱雄于東南﹐後蜀駙馬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兩廣始祖﹐成為廣府吳氏。
(5)廣府吳氏族人又從兩廣地區遷居香港﹐大約始于元代。

(十)劉姓﹕
1﹑堂號擷珍﹕彭城堂
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尋根溯祖﹕
劉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一種出自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炎帝的后人祈氏封于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為劉氏正宗。
另一種出自周王室的後裔。相傳周成王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省偃師市)﹐其後裔以封地為姓﹐即姬姓劉氏。
還有一種出自他族﹑他姓改姓或賜姓劉。漢高祖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人領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於是公主所生的子孫﹐便為劉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曾多次救助他﹐賜他劉姓。並對項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夏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所以劉姓的主要發源地在祁氏封地劉國和王季之子的封地劉邑﹐即今的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和河南省偃師市。
3﹑遷徙分佈﹕
(1)劉氏最早發源于河北省唐縣﹐後遷移至河南魯山﹐而後至河南省偃師市。
(2)先秦時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
(3)戰國時晉大夫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后代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4)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其子孫分佈于甘肅天水﹑河北﹑河南﹑南陽﹑江蘇徐州等地﹐
(5)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6)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在兩廣劉氏成為廣府民系的大姓之一。
发表于 2005-9-12 2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堂人

我姓王,我家的堂号就是三槐堂。但是是在福建省内。
发表于 2007-11-23 17: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国的君王是吴姬所生。因此,徐姓不仅有徐王的血统,而且有吴王的血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1:18 , Processed in 0.2406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