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11|回复: 0

“时间的重量”纪录片展映寻求资金支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9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的重量”纪录片展映寻求资金支持和加盟联办

我们希望能在这个秋天来临的时候,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关心纪录片的人群之中,一起回顾那些刚刚过去的年代和依然记忆犹新的经历,回顾那些曾经令我们心动的老片子。因此,我们将举办的这个展映命名为《时间的重量——转型中国之纪录片高校巡回展》。
这样一个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能有公司或者企业等单位给与支持与帮助,共同完成这个有意义的活动。
    本次展映已得到国内著名纪录片作者的支持,整体质量、规模都将是空前的。现寻觅有识之士加盟联办,详情请致信:PLA1975@msn.com
qq:17097738
也希望热爱纪录片的人们能为我们出谋划策!






时间的重量
                      ——转型中国之纪录片高校巡回展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转型期”。这个时代消散了此前各个时代的集体乌托邦光芒,在通往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却比任何时代都走得更快更远——正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前所未有地面对现实,前所未有地重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时代主题催生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历史文本,这就是异军突起的中国纪录片。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纪录片开创了从纪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的各路新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作品,并迅速进军国际纪录片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纪录片作为一股新生的文化力量,既是转型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像见证,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参与建构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宝贵的人文品格。经过十余年的漂洗和沉淀,这些纪录片把几代人的生命凝聚成影像历史,为飘逝如烟的往昔岁月附上了沉甸甸的重量。
    本次展映将首次按照个人作品专辑的秩序,全面梳理转型时期中国纪录片经典作品。同时邀请著名纪录片导演、研究学者与文化评论家与中国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面对面,以人为本,以影像为镜,共同回顾与反思我们刚刚走过的艰辛旅程。
本次活动拟展映以下纪录片人的作品:(姓氏笔划为序)
王  兵、王海兵、孙曾田、张以庆、陈晓卿、段锦川、
渠陆军、梁碧波、康健宁、彭  辉、蒋  樾


拟邀请导演简介

1、梁碧波:
成都电视台主任记者,四川大学电影电视系客座教授,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家、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他创作的纪录片《冬天》获第1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三节草》获第2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婚事》获 2000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大奖、第五届罗马尼亚阿斯特拉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其作品12次入围国际影视节,部分纪录片在日本NHK、法国ARTE、澳大利亚SBS和芬兰国家电视台、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多次赴美、法、荷、意、德、澳等国出席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学术活动,曾在美国做过电影电视访问学者。


2、孙曾田:
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纪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大型系列片《黄河一日》、《点击黄河》、《新丝绸之路》总导演,其创作的电视节目近百部(集)。
他创作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获“亚广联”大奖,成为央视第一个纪录片国际奖项,并获第九届“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获“帕尔努”传记片电影节评委会奖、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国际纪录片协会“劳伦斯”提名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并参展北欧人类学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


3、康健宁:
纪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宁夏电视台国际部主任、副台长。1985年起开始制作纪录片。
主要纪录片作品:
《闯江湖》(50分钟,1988年)
《沙与海》(50分钟,1990年,与高国栋合作,获“亚广联”纪录片大奖)
《生活》(60分钟,1992年)
《公安分局》(50分钟,1993年)
《阴阳》(180分钟,1994年)
《当兵》(85分钟,2000年)
《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85分钟,2002年)
《唐之韵》(2003)
《晋商》(2003)


4、彭  辉:
1965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1985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进修。1986年起,集制片人、编导、摄影、撰稿于一身,先后从事专题片、文艺片、纪录片等电视节目创作。现为国家二级导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次荣获全国“最佳摄影奖”,2次获得全国“最佳导演奖”,被评为“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还曾担任全国青年电视短片大赛、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评委。先后有31部作品荣获国内外69个重要奖项,连续4年问鼎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金鹰奖”,其作品《平衡》获得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片纪录片奖”。
其纪录片作品多次入围法国、匈牙利、加拿大等国际影视节,获得国际评委会大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应邀在法、意、美、日、加、匈牙利、荷兰、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映;其中,5部作品被“台湾电视资料馆”列为馆藏作品;《平衡》、《空山》、《背篓电影院》等作品被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列为教学观摩片。


5、张以庆:                                                
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从事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创作至今。现任纪录片编导、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2002年8月获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
主要作品: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年)、《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等。
其中,《英和白》获得第6届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2002年5月入选INPUT国际电视大会,巡演于欧洲、印度。《幼儿园》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创意大奖。


6、王海兵:                                             
四川电视台国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8年获首届全国文联“德艺双馨”称号、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并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破格晋升为高级记者。
  他创作的纪录片曾多次获国际奖。从业以来,计有60多件作品80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两次全国电视新闻特等奖、两次全国电视专题节目一等奖;还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获全省电视节目一等奖共21项。
主要作品:
《藏北人家》  《古格遗址》  《昌都喇嘛》  《武陵源印象》  《深山船家》
《灯城自贡》  《四川龙门阵》 《回家》 《青藏高原之旅》  《巡线一日》 
《从昆仑到唐古拉》 《乌蒙赤子赵春翰》 《四姑娘山》  《山里的日子》

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曾连续三届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两次)和“提名奖”(一次);《回家》三次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获一项“评委会特别提名奖”;还入围蒙特卡洛电视节、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法国环境电影节、葡萄牙电视节、巴西里约电视节等,并在美国风城纪录片电影节、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上展映。《山里的日子》入围罗马尼亚阿斯特拉人类学文献记录电影。


7、陈晓卿:                                                      
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纪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摄影专业,同年被保送就读该学院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分配至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纪录片栏目《地方台30分钟》编辑。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2001年被聘为高级编辑。
主要作品:
  《孤 岛  记 事》             被选送至法国戛纳电视节目展;
  《远在北京的家》             获1993四川国际电视节大奖;
1993年全国社教节目评比特等奖;
  《龙    脊》                 获1995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
  《南狮北狮》                 任编导;
  《大哥大 桑塔纳 破小褂》     任编导  
    《朱    德》(50分钟* 6集)  任总编导
  《刘 少 奇》(25分钟*12集)  任总编导
  《百年中国》(35分钟*52集)  任总编导
  

8、渠陆军:                                             
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主任记者、纪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导演专业,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从1991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迄今已有百余部电视纪录片作品。其中,有15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彩虹奖”、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奖等奖项。
主要作品:
1995年  《旺    旺》  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1999年        《侯家家事》  获全国军事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金鹰奖提名奖;
2001年         《兵    者》  获全国军事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效奖,
“彩虹奖”二等奖、最佳音效奖;
2002年        《老 镜 子》  获第21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
第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二等奖,
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评审团大奖


9、段锦川:                                                     
独立制片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长期在西藏工作,92年回到北京。
  主要作品:
  1992年《青朴--苦修者的圣地》(与温普林合导)73分钟;
  1994年《广场》(与张元合导)100分钟;
  1997年《八廓南街16号》100分钟,获法国“真实电影节”的首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在世界纪录片影展获首奖的第一部作品;
《天边》140分钟;
《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100分钟;
  1999年《沉船-97年的故事》(和中央台合作拍摄),60分钟;
  2002年《拎起大舌头》,75分钟;
  2002年《爱情战争》(与蒋樾合导),50分钟

10、蒋樾:
  1962年出生; 198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同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作为黄健中的副导演,参与摄制电影《龙年警官》,《过年》;
  1991年、1992年两次赴藏拍摄纪录片,此间作品有:
  《喇嘛藏戏团》(1991);《拉萨雪居民》(1992);《天主在西藏》(1992,参加1993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3年制作《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首批短片,代表作品有:
《东方三侠》(1993);《票友》(1993);《上班》(1993);《矿工》(1993)等;
1993年后有:《彼岸》、《静止的河》、《幸福生活》、《爱情战争》等。


11、王兵:
   独立制片人,1967年生于西安。14岁时因家庭原因中止学业到西安建筑设计院工作。1991年进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学习,1995年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1999年底回到沈阳,开始用DV拍摄纪录片《铁西区》。
该片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聚焦中国”专题展映,获葡萄牙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03年2月,《铁西区》最终版本的第二部分《艳粉街》参加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获2003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拟展映作品目录

王海兵作品:
《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山里的日子》

梁碧波作品:
《三节草》、《婚事》、《冬天》

张以庆作品:
《舟舟的世界》、《幼儿园》、《英和白》

彭辉作品:
《空山》、《平衡》、《背篓电影院》

渠陆军作品:
《侯家家事》、《兵者》、《老镜子》

康健宁作品:
《沙与海》、《阴阳》、《当兵》

段锦川作品:
《八廓南街16号》、《沉船——九七年的故事》、《拎起大舌头》

蒋樾作品:
《彼岸》、《静止的河》、《幸福生活》

陈晓卿作品:
《远在北京的家》、《龙脊》、《大哥大•桑塔纳•破小褂》

孙曾田作品:
《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祖屋》

王兵作品:
《铁西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8 03:12 , Processed in 0.0759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