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57|回复: 5

《猫和老鼠》要出陕西方言版 5月中旬上市(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1 13: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周媛
西安晚报
www.xawb.com 2004-05-07 08:58:42  

  
               

  风靡全球的动画巨片《猫和老鼠》要出方言版了!率先推出的《猫和老鼠》陕西版被命名为《老皮和碎仔儿》,分别为猫和老鼠配音的就是西安话剧院著名演员罗京民和省人艺的刘娜。记者昨天采访该剧配音导演、省人艺演员王英时获悉,该剧目前已推出前6集,准备在5月中旬上市。

  《猫和老鼠》本没有对白,是谁让这些生动但无声的形象说话了呢?记者获悉,西安光中影视已购买了《猫和老鼠》全国各地方言版版权,为了让哑巴猫和哑巴鼠说话,制作方可是狠下了一番工夫,全剧对白由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三位年轻编剧集体创作而成。《猫和老鼠》是风靡全球的经典动画,三位编剧对剧中每个故事的每句台词字斟句酌,对白既风趣幽默,会抖包袱,又要体现陕西方言的魅力,观众听到的对白已经是七八稿之后的作品了。

  王英曾为电视剧《叶塞尼亚》《钻石王朝》中的女主角配音,深受观众好评。她说,剧中猫和老鼠说的都是地道的陕西话,既生动风趣,又充满人情味。罗京民的嗓音有点像“唐老鸭”李扬,极富特色,而为老鼠配音的刘娜则把一口陕西话说得千娇百媚,极具喜剧效果,王英本人和市话演员苏国涛也参与了该剧配音。王英说:“我们在配音时,常常将站在旁边看的家长和孩子们逗得前仰后合,《猫和老鼠》不是单纯给小孩看的,而是老少皆宜。”

  据介绍,《猫和老鼠》陕西版共要出28集,除陕西版外,该剧全国各地方言版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之中,分别说着四川话、北京话、东北话、天津话、河南话的猫和老鼠们大有“走遍中国”之势。

[ 本贴由 柴禾妞 于 2004-8-21  17:5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4: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和老鼠"后是"卓别林" 方言+经典观

记者:陈黎实习生凌蕾
西安晚报
www.xawb.com 2004-07-12 09:47:15  

----------------------------------------------------------------------------------------------  
 《猫和老鼠》陕西版在三秦大地火了一把,但这似乎仅是个引子。当几大方言纷纷盯上同一经典动画片时,制片方又购买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一系列经典电影,决心让经典片继续上演陕西版好戏,可是———

 “老皮”+“碎子儿”=火火市场

  “老皮”、“碎子儿”可能是最近西安人中传播率最广的两个人物。经过陕西话的全新演绎,经典卡通片《猫和老鼠》摇身一变,不说话的人物开了口,汤姆和杰瑞成了“老皮”和“碎子儿”。想知道它们人气有多旺?如果在超市、商场门口看到一群大人小孩围观哈哈大笑,不用说,一定在看《猫和老鼠》陕西版;小区租碟店里最抢手的也是它;音像店常断货的还是它,如此红火场面,却还只是前6集的VCD。

  从5月份前3集上市,6月份前6集上市,目前已销售的正版VCD有上万套,盗版则是正版的几倍。除了陕西版,四川、河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也演绎着各自的地域故事,吸引着不同年龄层的眼球。市场一片叫好的同时,制作方紧赶慢赶,目前28集已全部制作完即将上市。

  方言+再创作=大话经典模式

  看过陕西版《猫和老鼠》的观众都有这样的体会:剧中人物说陕西话特别逗、特别亲切和有趣。3个配音演员功不可没,可如果仅是根据情景配上方言了事,这部陕西版经典可就不是现在的模样了。

  “再创作是很艰苦的。”制作方光中影视的赵军总经理告诉记者,从1月份购买版权策划到5月份前3集上市,3个多月都是创作期。每集由六七个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紧凑的小故事,每句台词都得字斟句酌,现在的对白不知修改过多少遍。正是恰到好处的对白让经典卡通片诞生了两个活生生的本土人物。谈到此剧受欢迎的原因时,赵军说:“这主要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娱乐性质。”

  将经典进行再创作,再加入方言,似乎成了陕西版《猫和老鼠》带来的另一种影视创作启示。据了解,光中影视不仅购买了《猫和老鼠》的全国各地方言版权,还购买了《城市之光》等系列卓别林经典默片。一方面有经典片的成功剧情人物做基础,再有陕西话带给西安人的吸引力,加上精心的再创作,这一创造市场需求的改编法宝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从经典乱谈到方言剧经济

  “只靠表情、动作而没有语言,经典默片本身有很大限制”。在创作者眼里,限制就成了想像的空间,因此卡通片的各种方言版可以发挥出各种语系文化的特点,在当地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有人说这是在弘扬地域文化,是方言影视经济时期的到来,但从专业角度讲,目前这只是一种“乱谈”,是以娱乐观众为目的的大话经典。如何才能让方言发挥更大魅力,呈现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方言影视剧?

  《西安虎家》让陕西观众美美笑翻了一回;《手机》中那句“做人要厚道”的四川话成了观众记忆深刻的台词;《12·1大案》更是凭地道的陕西话走红全国……其实,地域性方言剧从来都是各地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赵军提到,非常后悔没有让《关中匪事》讲陕西话。“在方言剧文化中,陕西一直都做得比较弱”。业内人士认为,拿经典注入方言只是短期行为,原创方言剧才能真正弘扬关中文化,若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方言剧品牌,才是真正的方言剧经济到来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4: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方言版《猫和老鼠》经典还是好玩﹖

来源:《三秦都市报》
----------------------------------------------------------------------------------------------------------

  深受大人孩子欢迎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最近出现了多个版本,被配上了云南、四川、山东、东北、河南等多种方言腔,生动鲜活带有地域化的陕西方言版也从5月开始“捣鼓”起了音像市场,而且出现了风靡一时的观看热潮。在整个动画中,汤姆摇身一变成了陕西人骂人用的“老皮”,小老鼠杰瑞也成了“碎子儿”,两只可爱的小动物操着满口陕西方言,让不少观看者笑岔了气。然而在爆笑的同时,也有人开始担心这部充满着智慧和幽默的经典卡通片在经过陕西方言的加工后,会不会成了庸俗的代表。《猫和老鼠》说方言好玩?

  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陕西方言版出现后,很多观看者都反映说,“让经典的《猫和老鼠》说陕西话真是太有趣了,感觉这已不再是美国卡通片了,‘老皮’、‘碎子儿’,听起来活生生的就是我们西安本土的文化,非常亲切很有趣味,而且它的配音和动作搭配的也很天衣无缝,根本不像是后来制作的。”有的观众议论说:“这种方言化的音像制品挺少见,看起来觉得特别好玩,而且故事的情境搭配也很巧妙,非常有地域色彩,比如陕西版的让人感觉很休闲放松;四川版的则把方言发挥到了极致,设计的内容也像是生活中的一个真实场景;而河南版则是从头到尾透着一个假字……”

  有了方言内容变复杂

  在原版《猫和老鼠》中,无论是汤姆猫还是杰瑞老鼠,都非常的可爱和单纯,不需要任何的配音,大人和小孩子就可通过动画中动物们夸张、可爱、调皮的动作对动画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整个追逐过程既轻松又笑料百出,凭借画面动作和音乐也能感觉到片中的魅力所在。现在加入了陕西方言之后,猫和老鼠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可爱小动物变成了操着满口“打死你个碎子儿、老皮”的市井人物,有观众就说:“方言版不像是儿童动画片,倒像是成人卡通,甚至猫和老鼠的内心独白、歌唱都很成人化,骂人话也挺多,不得不担心孩子看了会有什么影响。而且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一集‘荒岛假期’的结尾中,一个小野人用长矛指着小老鼠杰瑞,一边流着口水一边竟然说着日本话‘老鼠肉,好吃的干活’。”

  观众群应在10岁以上

  有的观众看了后说“该片只适合大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娱乐,而孩子们再也无法从中领略到像原片那样美好的东西,而且让人担忧的是,孩子仍然是这部动画片最大的观众群,那么他们在观看完方言版后,会不会也学着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粗话、脏话呢﹖”对此记者还分别采访了几个音像店,据他们介绍,观看该片的孩子普遍在10岁以上,“孩子如果太小,根本理解不了剧情,只会一味模仿个别腔调,家长一般也就不让他们看了,而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具备一些分辨和克制能力,他们在观看时只觉得方言很搞笑好玩,看完了也就完了,是不会去模仿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4: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现场:猫和老鼠说咱家乡话

作者:陈冰   
来源: 新民周刊
2004-07-19 11:12  

--------------------------------------------------------------------------------

  美国卡通小猫汤姆(TOM)和小老鼠杰瑞(JERRY),最近摇身成了说四川话的“假老练”和“风车车”、说东北话的“二尕子”和“小不点”;说上海话的“老油条”和“小精怪”。还有云南话、陕西话、河南话、北京话……方言改编《猫和老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方言反客为主,动画成了配画

  成都各大商场的电视机专卖柜前,围满了看四川方言动画片《猫和老鼠》的人们。几乎没有对话的原版《猫和老鼠》无疑为方言配音提供了创作空间。

  在四川方言版里,猫和耗子都特别“饶舌”而且粗口不断,“你娃”、“老子”、“让你死得梆硬”等在“假老练”和“风车车”那里张口就来。如此充满江湖习气的配音被传媒批评为彻底的“媚俗”路线。但也有人说李伯清让土得掉渣的四川方言披挂上阵,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并收入彀中是一次艺术再创作,本土文化反客为主,让原版动画“沦”为从属的“配画”地位,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举一个片断——《风车车与表哥》,就会明白为什么骂它的人和喜欢它的人同样地多。

  画面:小老鼠(杰瑞)被猫(汤姆)欺负得不行了,找另外的帮忙,“帮手”很快赶来,把喜欢欺负小老鼠的猫狠狠教训了一顿。猫不服气,也请了猫兄弟来帮忙,结果被老鼠打得落花流水……

  原配音:无

  四川方言版:

  (看完风车车的控诉信)表哥:老子去好好收拾你一下!

  (见到受尽委屈的风车车)表哥:我来了,打你的人还没有生出来!

  (假老练被打得受不了了)表哥:我整死你!

  假老练找来3只猫为自己雪耻,结果全部被“收拾”了。

  (推着一车伤痕累累的猫准备当垃圾丢掉)表哥:一堆垃圾,敢跑到这提劲,收拾你!

  (假老练只好认输)表哥: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谐谑、解构却又粗俗、充满暴力的原生态方言,一不留神背上了个“教坏小孩”的恶名。有了川版的前车之鉴,6月初推出的“北京版”在处理上述情节时看来费了一番心思,没出现“老子整死你”这样的“狠”话,“猫大头”和“鼠丫丫”在追打时一般是这种语气:“晕菜,我就给你搞晕,当一盘菜!”“太阳出来我追老鼠,追到了老鼠我犯糊涂……”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声音,没准儿会误认为是赵本山、黄宏、宋丹丹在表演小品。

  由短信写手戴鹏飞操刀的“北京版”,调侃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言,如“牙不好,胃口也不好”、“你为什么又放我的?鞭炮?,你的呢?”“都让我老爸放了!”

  及至6月底推出的“上海版”《猫和老鼠》,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公司白领、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上海话的绝佳版本了。

  为什么如此留恋方言

  这次“闹猫”的“始作俑者”是西安光中影视音像部负责人朱蒙,今年2月,他花70万元买断《猫和老鼠》全国各地方言版的版权。朱蒙说,方言热其实从去年开始就出现了征兆。一部《手机》全靠费墨幽默的四川话画龙点睛,一个刀郎全靠民歌、老歌翻唱红遍大江南北。“现代人吃得太精细、太有档次和格调,突然来了一碗小米粥,那个温润劲、那个舒坦,就是一个爽字!”据朱蒙他们的市场调查反映,购买《猫和老鼠》的绝大多数为成年人。

  如今已经推出的陕西话、河南话、普通话以及上海话四个版本是购买了版权的,其他版本皆为“非婚生子”。要是以往,“婚生子”与“非婚生子”之间的争斗会非常激烈。但这一次在方言版的问题上,大家很快达成了和解。

  “婚生子”与“非婚生子”掀起的“闹猫”大战,恰恰从另外一个层面印证了方言的独特魅力。

  四川“散打”笑星李伯清说,他们的初衷是想通过四川方言与《猫和老鼠》的嫁接,打响“方言牌”,占领西南地区的方言剧市场。

  “方言剧往往能反映出各自区域的文化韵味和特色,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感受和体验。西南地区具有广阔的方言剧市场,四川人特别喜欢川话文化。现在有人说四川话的《猫和老鼠》低级,我要强调的是,粗俗和通俗肯定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棍子打死。观众应该带着爱护、关心和帮助的态度来对待,让我们的方言作品能变得更巴实。”

  一位经销商说,《猫和老鼠》里的四川话土得掉渣,简直就是市民生活的大翻版,尽管有很多人抨击它“浅俗、小市民化”或“牺牲四川方言的美好形象”,但这挡不住观众的喜爱。“销量过百万,就是最好的例证。”

  5月中旬推出的陕西话版《老皮和碎仔儿》也在陕西火爆一时,甚至卖到了脱销的地步。电视台为此还特地开出了一个讨论“方言文化热”的新闻节目。看来对方言的偏好已不仅仅是四川人。

  参与了上海话版制作的上海人民滑稽剧院副团长张定国认为,具有海派特色的方言贴近生活,拉近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既然市场有需要,那就证明这样一种形式是可行的。“方言配音动画片,让我们找到了发展地方语言的一条新思路。”

  保留方言就是保留文化的多样性

  朱蒙认为,所有的方言版本中,四川话版本应该是最好玩的。“里面含有四川人特有的幽默。”

  研究四川方言的语言学博士张家强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四川话的精髓在于它的语言具有天生的解构能力。过去的川戏里常有这一类的折子戏:一个英雄人物威风出场,一抖英雄麾开始念白:“老子的力气大如山,纸糊的灯笼打得穿,开箱的豆腐打是烂,打不烂除非是豆腐干。”这种人性的自嘲和解构精神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古人常说“川人善机辩、好戏谑”,其意思是说,四川人说话不太正经。

  但是,这种不正经当中,包含着更为严肃的正经。四川人具有天生的幽默感,如果丢掉了这个特征,四川的地域文化就少了很多活力。

  被誉为“巴蜀鬼才”的魏明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区域性语言只能在区域内取得效果。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只能产生浮躁的心理。大家已经很难有耐心去咀嚼精品。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便当文化’。尽管它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亲切感,甚至带有一丝荒诞感,但总体来说还是十分粗浅的。也只能在当地受到追捧,而无法走向全国。”

  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钱乃荣教授认为,从方言到普通话,实际上已经进行了一次过滤。“胡适早就说过,古文就像个古人,白话是个做作的人,方言才是自然人。方言是一种自然流露,生活中生动的东西就是靠方言传达出来的。经过普通话过滤的方言往往失去了它的生动性,具有较多的人造性。”

  钱乃荣坦言,提倡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普通话就比方言高一个等级,所有的语言都是平等的。失去方言也就意味着失去本土文化。“现在很多地方性文化被过滤了,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恰恰是这些地方性文化才能构成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集合,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语言的多样性正是多元化时代文明的标志。”

  一直从事普通话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系教授王群认为,使用方言交流既是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独特方式。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形下,方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发泄和表达人的情感。

  说到底,语言的东西,又是文化的,地域的,它不仅包含着思维方式、心理模式,还有很多超语言的因素。所以,保护方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王群说,中国方言众多,国家之所以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当然,普通话作为官方话语,给人的感觉总是严肃、正统的,难免缺乏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魅力。所以,植根于人们生活之中的方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用方言为动画片配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传统的普通话配音的一种叛逆,除开单纯的为了搞笑、逗乐而为的配音,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两位语言学教授一致表明了他们对方言配音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4: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类《猫和老鼠》:方言颠覆经典

本报记者 赵洪涛/文 和来贵/图
今日消费报
2004-07-15 00:00:00

------------------------------------------------------------------------------------------------------

    《Tom &Jerry》是美国好莱坞动画界的传奇人物威廉·翰纳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1940年,这部动画片在美国上映以后,已经风靡全球长达60多年。上个世纪90年代初,《Tom &Jerry》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动画片的片名被翻译成了“猫和老鼠”这个名字,在中国现在几乎已经家喻户晓。

  然而,《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在2004年再度成为一种风潮,却是由于另外一个奇特的原因。这个原因使这部经久不衰的美国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再单纯是一部动画片了。

猫和老鼠讲方言

      据郑州一家音像店老板回忆,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是在2004年春节之后开始上市的。“开始顾客们都不知道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我在店里一放,大家就明白了。原来是用方言为《猫和老鼠》配音啊。”

      记者查阅的有关资料显示,方言版《猫和老鼠》主要有东北话版、河南话版、四川话版、陕西话版、上海话版、南腔北调版等几种版本。四川话版是《猫和老鼠》的第一个方言版,之后,各种版本便铺天盖地地跟了上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改编的热潮。在郑州市面上,东北话版、河南话版和南腔北调版比较常见。

       记者手中有两种方言版的《猫和老鼠》——东北话版和河南话版。在东北话版里,Tom和Jerry的名字变成了“二尕子”和“小不点”,而河南话版里,他们叫做“老孬蛋”和“小精豆”。可见,他们的名字也是有地方特色的。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和原版比较起来,差别就在于配音的不同,而故事情节并未做过任何改动。方言版比原版更为搞笑的地方,也就在于前者颠覆性的方言配音。

就这样被方言逗笑

      东北版《猫和老鼠》成功地模仿了赵本山式的幽默,让人爆笑的噱头和包袱比比皆是。有些台词还结合了时政,让观众“错位”的感觉更加突出。下面是几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对白。

对白之一:二尕子说:“这个破食谱儿,不是鱼就是冻肉啥地,乱七八糟的。你说整个鸡,哎呀妈呀还有禽流感,牛尾还有口蹄疫。”

对白之二:小不点:“俺去挂电话去,告你个大色狼,告你调戏妇猫。”二尕子:“你还打我的小报告,我就这一点生活问题,你还给我抖搂出去了。”小不点:“我告你重婚罪。”

对白之三:小不点:“狗大哥你给我挡挡。”(二尕子正拿着枪追打小不点。)狗大哥(惊呼):伊拉克呀!二尕子:哪儿跑!狗大哥(做害怕状):我不是萨达姆!

对白之四:二尕子:“我告诉你说这是性骚扰,你知道不,你再不走我就报110了。”


      而河南话版《猫和老鼠》的配音则类似于现代豫剧中的对白。《猫和老鼠》本来就是极其混乱的“闹剧”,再加上粗笨爽直的河南话,整个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三兄弟》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是一场激烈的猫、鼠、狗大混战,对白是这样的:

小精豆:“老孬蛋,你白欺人太甚了你!”
老孬蛋:“小精豆,你白跑!老肥打我,我就打你!”
小精豆:“我蹿!我蹿!”
…… ……
老肥:“……你们听我说,从现在起我们学一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怎么样?你们说啊?”
小精豆:“中!中!中!”
三只美国动物操着一口河南话就够逗的了,可是人家还要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河南话不敌东北话?

     记者在郑州做过调查,很多音像商店的老板反映,在这几个版本的《猫和老鼠》中,东北话版和河南话版卖得是最好的。这两种版本,不少商家已经断货。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东北话版的《猫和老鼠》在河南的销售情况竟然要比河南话版还好一些。

       一位音像店的老板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她说,因为河南版的《猫和老鼠》售价比较贵,单碟装的每盒售价在10元以上;而东北话版有10碟装的一套,折算下来,每碟才5元。由于价格差异太大,很多人就选择了东北话版。

        据记者了解,其实营销手段上的失误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有不少郑州的观众认为,河南版的配音过于生硬,比不上东北话版幽默。一位学中文专业出身的马先生说:“东北话现在已经是公认的比较幽默的方言,这与长期以来,东北话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幽默小品有关。特别是赵本山,他的众多小品已经形成一种搞笑的套路。东北版的《猫和老鼠》显然借助了这些优势,所以效果就比较好。而河南版的台词质量就不够高,绝大部分是配合剧情,缺少创造性。”不过也有一部分具有乡土情结的观众比较偏爱河南版,他们认为还是河南话听着顺耳。对于河南话在河南到底敌不敌得过东北话,绝大部分观众并不是很关心。一位观众说:“买这个不就是图个高兴嘛,没有考虑那么多,觉得哪个好看就买哪个。”

      记者采访到了东北话版《猫和老鼠》的河南总代理赵柯女士。赵柯承认,她所在的河南天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没有代理河南版《猫和老鼠》,正是考虑到东北话更有市场。根据赵柯介绍,东北版的撰稿人之一曾经为赵本山写过小品,所以质量也是有保证的。东北版是在6月初才开始在河南上市的,没有在任何媒体上做广告,仅仅是靠网络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销售量还是不错的。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方言的搞笑功能应该是被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开发出来的。在中国最受观众喜爱、流传最广的小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使用方言。在小品之后,电视剧、电影也越来越多地利用了方言的魅力。人物形象不够鲜活?让他讲方言吧!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

       用方言制造的恶作剧和笑话也非常之多。如果你用普通话将下面的这首诗大声朗读三遍,就会有惊奇的发现:“卧梅又闻花,卧址会中低。邀问卧室睡,卧室达春绿。”

       几年前,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风靡中国的大街小巷,这首歌使用的就是正宗的东北方言。最后一句歌词“翠花,上酸菜”更被人们视为搞笑的经典,被广泛套用。近来,一些方言版的翻唱歌曲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记者在Google上搜索出来的方言版的流行歌曲很多,有的歌甚至还有多种方言版本。
方言的大行其道,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待这种现象,人们也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使用的方言比较粗俗,可能会对人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方言本身就是来自于民间,是最接近百姓生活的语言,所以这些方言的作品才会受到广泛的欢迎,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限制它的发展。至于说这种现象是否对普通话的普及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人认为没有这么严重。一位姓李的大学生说:“我很喜欢这些方言的东西,但是在学校我是讲普通话的。我认为没有人会因为看了这个而改变自己的口音,两者没有什么冲突。另外,我还觉得,方言也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多了解一下方言,对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也许还是一件好事。”

      赵柯认为,方言版《猫和老鼠》的流行从表面上看,是人们好奇心的作用,但是从深层次上讲,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增大,需要好玩的东西来放松自己的需要是分不开的。这些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快乐,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1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和老鼠》开讲“上海闲话”

本报讯(记者陈莉)
来源:http://www.why.com.cn/epublish/gb/paper1/1825/class000100009/hwz50592.htm

--------------------------------------------------------------------------------

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两大主角汤姆与杰瑞,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说着满口上海话的“老油条”与“小精怪”!日前,《猫和老鼠》的上海方言版悄然进入上海碟市,而且名字也被改为洋溢上海话特色的《老油条与小精怪》。这是在乱谈经典,还是在宣扬上海方言文化特色?!《猫和老鼠》上海方言版的导演张定国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上海小孩不会说上海话,很多外地小白领希望学会上海话,用动画片的形式来学习上海话,是最好的方式!”

灵感来自:《手机》中“做人要厚道”

在这套名为“经典乱谈”的动画片系列中,《猫和老鼠》分别说上了陕西话、河南话与上海话。西安光中影视音像部负责人、一手策划《猫和老鼠》方言版诞生的朱萌说起他的灵感来源,竟然是和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有关!

“去年《手机》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观看,发觉里面费墨讲的一口四川话非常幽默,给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严守一模仿费墨的四川口音,说的那句‘做人要厚道’,后来被很多观众引用到了日常生活的语言中。这说明方言的力量依然是巨大的!”

朱萌随即产生了要把家喻户晓的一些经典作品改成各地方言版的想法。此时,歌手刀郎因翻唱新疆民歌而走红的事例又给朱萌了充分的信心。“老酒装新瓶”,一定有市场!朱萌随即和拥有《猫和老鼠》国内音像出版权的福建音像出版社联系,从他们那里购买到了把《猫和老鼠》改编成全国各地方言版的版权。

改编重点:让“老油条”“小精怪”开口众所周知,《猫和老鼠》是默片,大部分内容是没有对白的。是谁让这些生动但无声的形象说话了?为了让哑巴猫和哑巴鼠说话,朱萌找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三位年轻的编剧。由于《猫和老鼠》是风靡全球的经典动画,它的动作设计与故事情节都是非常精练,这对编剧的要求就很高。三名编剧对每一个故事反复看,反复写,反复说,字斟句酌,对白既要写得风趣幽默,能抖包袱,又要在总体上考虑各地方言的兼容性。现在观众听到的对白已经是7、8稿之后的作品了。

5月中旬,《猫和老鼠》方言版的第一部作品——陕西话版《老皮和碎仔儿》率先上市。据西安媒体报道,《老皮和碎仔儿》在陕西火暴一时,甚至卖到了脱销的地步。电视台为此还特地开出了一个讨论“方言文化热”的新闻节目。

落沪缘由:上海小孩不会说上海话

朱萌曾因工作关系多次出差到上海。他接触了不少上海家庭之后,发现了一个其奇怪的现象:很多上海小孩从小就受到普通话的正规教育,因此对上海话感到很陌生,甚至根本不会说。

《猫和老鼠》上海方言版导演张定国是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副团长。他在多年的滑稽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发现,生活在上海的外地白领越来越多,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希望能学到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但现在上海的电视荧屏上仅有《红茶坊》和《老娘舅》等少数节目是讲上海话。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方言版《猫和老鼠》便应运而生。

朱萌找到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双方一拍即合,在王汝刚团长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曹雄、周海燕、曾懿等一批配音艺术家担任配音,张定国既担任导演也担任配音。张定国介绍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进步,上海话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因此在名字的采用上,就充分考虑到了上海话的新旧结合。上海人一般都能理解《老油条与小精怪》这个名字的意思,即便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也不会觉得难懂。

而在上海方言版的对白上,依据“通俗易懂”的首要因素,几位配音艺术家尽量采用普通人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上海话,做到生活气息浓又不失上海话的幽默特色。

最大争议:会否冲击普通话普及教育?

在创作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过程中,制作方遇到的最大质疑就是力推方言版会否对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普及教育形成冲击?

朱萌给出的回复是:不会,我们国家本来就是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而且市场正需要方言文化的产物。“至今没有一个语言学家向我提出过异议。”朱萌自豪地说。

张定国认为:“上海的文化特色正是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在普通话推广教育的主题下,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上海话的魅力,正是我们滑稽演员的责任所在。而且,方言版动画片的诞生,也为我们滑稽演员开拓了新的视野!”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言学家苏杰对方言版动画片持肯定的态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它的出现应该不会对普通话普及教育形成冲击。因为在学校中、工作交流中,普通话仍然是主流语言。但方言是我们国家一笔宝贵的民族财富,现在许多方言学家还在为挽救方言而努力。以有亲和力的形式来保存方言、让下一代孩子熟悉或学会本地方言,是很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21:41 , Processed in 0.0949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