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94|回复: 10

【原创】 『秋天的碎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 0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要声明】本贴所有图片均属原创,首发于本人博客《流浪在都市》(http://lonelyroget.yculblog.com/)中,版权、解释权概归本人。
---------------------------------------------------------------------------------------------------------------

秋天来了,在一个雨后。

你曾唱一样月光
曾陪我为落叶悲伤
……
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
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青色的草似乎未曾觉察,
秋天正如期而至。
阳光下动人依旧


废弃许久的烟囱,
在高天下有些肃穆。


秋的湛蓝
日光的橙
纠缠在树枝末梢


[ 本贴由 lonelyroget 于 2005-4-2  07:2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 08: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时间的藤蔓
悄然攀援


风中的回忆


陈年的三角铁
蒙着古老的锈
深深嵌入墙砖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
被蓄意的拉长


松针轻轻的说
我要怒放


[ 本贴由 lonelyroget 于 2005-4-2  07: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 08: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屋檐同天空
构成


沿同伴的脚步
前行


一种惆怅


[ 本贴由 lonelyroget 于 2005-4-2  07: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 08: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有痕
[center][/center]

[ 本贴由 lonelyroget 于 2005-4-4  23: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 08: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留恋


[ 本贴由 lonelyroget 于 2005-4-2  07:2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10-17 16: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秋雨秋煞人

来源:http://gb.chinabroadcast.cn/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
  《秋词二首》--昂扬的励志高歌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秋词二首》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作者:倪其心)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4-10-17  20:5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10-17 16: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喜咏秋诗

作者:老马
青岛新闻网 
2003-11-05 00:00:00 
  
---------------------------------------------------------------------------------------------------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最早的悲秋诗文大概是战国时代宋玉的《九辩》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读后令人心寒。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唐朝诗人王昌龄《边愁》诗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黄昏孤身独坐,临秋风吹起羌笛调寄情关山月,感时伤怀,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妻愁苦之甚。悲秋之作,悲广愁深,可算是唐代诗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秋,“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悲秋实有感于此,有感于国家的战乱、政治腐败,兼之自己年老多病,蹉跎岁月,余生之年就显得更短促了。杜甫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登高悲秋,叹老嗟病,忧时愤世,凄切悲怀。风、猿、燕、木、江、病、鬓、酒共融一体,共萦一心,同牵一情,同表一愁,可谓咏秋悲凉诗作之一绝。

  古人咏秋,也常咏泄秋日里的怨恨,秋怨之多、秋怨之深,别有一番情调。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初秋月夜,少妇的轻罗丝衣不愿更换,去独抱精美的银筝,轻轻拨弹。由于夫君远征,自己心怯空房不忍归去。少妇的怨思描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怨秋之作,最著名的当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宫女在玉阶伫立,痴望皎皎秋月时间良久,连罗丝织袜都被夜露打湿了。宫女最后从玉阶回到室内,仍依依不舍地望着秋月,深夜不寐。这首诗写尽了幽居宫女的哀怨,它的艺术特色在于不正面写“怨”,而是把怨意从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

  同是咏秋,由于人的处境、心绪、视角的不同,色调也有别。唐代诗人王维写了一首题为《山居秋暝》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意晚景,明月承“晚来”,清泉承“新雨”,松、石承“空山”,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诗最后两句说,春芳要消歇就消歇吧,秋光大好。而王孙依旧可以待在山中。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暮的幽静美妙的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清新明朗,意境雅洁优美,读来令人心怡神爽,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林自得其乐、自取其喜的志趣和情怀。唐朝诗人王勃在一首《滕王阁序》中,有两句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对仗工整贴切。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孤鹜凌空,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和情调。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而优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更为奇妙的是,清朝文人纪晓岚写江面渔船的一首七绝秋诗:“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你看,江面秋景写得何等生动别致,何等神韵清丽。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喜秋之作,全诗欢畅明快、轻巧灵潜,读后使人心清神舒,产生一种很强的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
发表于 2004-10-17 16: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08/31/882@285617.htm

[center]《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  [/center]

[center] [/center]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沁园春·长沙》——秋的赞歌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该词置于卷首,为毛泽东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 !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阕铺陈“钱塘自古繁华”,下阕描绘了一幅西湖秋色图:“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随后是“千骑拥高牙”的达官出游图。最后归结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有人物动作,但只是静态写生,词句华丽却缺少灵魂。

  好一个“竞自由”,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如果说上阕动静有度,则下阕就是张弛有致了。前边的许多句子,初看不过是记述少年游冶之事,是浪漫的,轻松的,悠闲的。“曾记否”三字如猿臂舒展,随后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弯弓如满月了。回头再读前边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则顿时充满了张力,那是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在这里,只需举出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就足够了。

  融豪放和婉约于一体,是该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如果只看静态,该词堪称婉约大师的杰作。静观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想必不会逊色于柳永的“钱塘秋色图”吧。而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一旦动了起来,柳永恐难望其项背了吧?写到这里,顺便看看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也是写秋天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随即笔锋一转,写青山“献愁供恨”,继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叹 “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杜鹃啼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烈士悲秋,惟此为最,令人不忍卒读。婉约派指该词过于直露,但词人国恨未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恐怕很难含蓄了。稼轩词豪而含悲,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干云,豪情贯日,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灵魂,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4-10-17  20:5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10-17 1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08/31/882@285677.htm
-----------------------------------------------------------------------------------------------------

团泊洼的秋天
郭小川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去变化!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

        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

        这里的《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掩盖在尘埃之下;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战士的心头放射光华;

              反对修正主义的浪潮,正惊退了贼头贼脑的鱼虾。

              解放军兵营门口的跑道上,随时都有马蹄踏踏;

              五·七干校的校舍里,荧光屏上不时出现《创业》和《海霞》。

              在明朗的阳光下,随时都有对修正主义的口诛笔伐;

              在一排排红房之间,常常听见同志式温存的夜话。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选自《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
《团泊洼的秋天》--抒发革命激情与理想  

    《团泊洼的秋天》写于1975年9月。郭小川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记录,是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响亮诗歌

  《团泊洼的秋天》写于1975年9月。当时,郭小川受到“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在天津市郊静海县团泊洼干校隔离审查。但这一切并未动摇诗人久经战斗考验的坚强意志。他以“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对刀丛”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在毛泽东关于《创业》批示的鼓舞下,写出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投枪匕首式的诗篇。这两首诗是诗人在高压下进行英勇斗争的真实记录,是充满革命战士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响亮诗歌。

  此诗有其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一扫前人的“悲秋”老调,从描绘秋天景物入手,借景抒情,寓动于静,意在渲染一个极其宁静的气氛,以反衬人们内心世界的并不平静,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势,从而起到了深化全诗主题的作用。继具体描绘秋景之后,诗人转而深沉发问:“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充分表达了在自然界宁静的外表下,人们心中蕴蓄着的激烈的斗争和生活在干校内的革命文艺战士对江青一伙的反抗情绪。接着,诗人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式直抒胸臆,高歌战士特有的性格、抱负、胆识、爱情,充分抒发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情怀,表达亿万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这些警句,既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也是对所有无产阶级战士革命品质的艺术概括。最后一节采用象征手法,预言江青一秋的必然垮台和革命人民的必然胜利,寓意深刻含蓄,让人回味无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某些用词和提法今天看来未必妥当,明显属于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长句体”为郭小川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独特创造。诗人从60年代初创作《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开始采用这种诗体,以后则与其它诗体交错使用,1975年所写《秋歌二首》已将这种诗体推向成熟的境地。诗人学习我国古代楚辞、汉赋,采用铺陈排比的长句体式,看似有点“散文化”其实有其自身的规律:集短为长,将几个短句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句,且都保持二十个字左右,显得较为整齐对称,同时注意押韵,既便于抒发诗人激越浩瀚的战斗豪情,又能形成较为整齐、押韵的诗体形式。

  郭小川 (1919--1976)  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以后他先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棗青纱帐》、《青纱帐棗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怀有隐忧,深沉而悲慨。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 本贴由 梦的轻波 于 2004-10-17  20:49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18: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更新完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5:31 , Processed in 0.1088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