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25 17: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界变”论—— 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
作者:张 黎 (日本 大阪产业大学)
来源: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3年2月28日—3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
-----------------------------------------------------------------------------------------------------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从认知平面上看,现代汉语“了”的本质是“界变”。文章讨论了“界变”的内涵,概括了“界变”的类型,分析了“界变”前后各种界面的状态。同时,本文主张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界变”。
关键词: 了,界变,认知,自然终结,现实终结。
ON BOUNDED CHANGE
ZHANG LI
(OSAKA SANGYO UNIVERSITY)
Key words:“le”, bounded change, cognition, natural termination, real termin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n cognitive level ,“le”in Modern Chinese is in essence“bounded change”.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bounding change”,epitomizes the types of “bounding change”and analyses the various sit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it.Meanwhile,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bounded change” should not be mixed.
0 引言
0.1关于现代汉语的“了”,历来有“分”“合”之争。主张“分”者,依据 “了”出现的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的差异将“了”分为“了1” “了2”乃至“了3” “了4”。主张 “合”者力求共性,将动词后的“了”的语法意义锁定为“完成”或“实现”,将句尾的“了”概括为“变化”“新情况”或“当前相关”“过去时”等。这些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研究视点,对“了”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前行性研究。
本文在笔者(1997)的“界变”说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阐述“界变”及其相关理论,并以此从认知的平面对“了”给予一个统一的解释 。
0.2 作为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以王溯的小说《橡皮人》中的“了”字句为语料背景,对所检索到的859个例句进行了句法,语义的穷尽式的分析和归纳。同时,我们又把这些例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同已有的研究以及我们的持论进行了对照和整理,继而得出了本文的观点。不过,为了行文的简洁,这里将以典型例句的方式论证本文的观点。
一 界变
1.1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概括。比如,赵元任(1968)区分“了”
10种用法;Li,Charles.N.,S.A.Thompson,R.M.Thompson(1982)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句末“了”的6种语义类型,提出了句末“了”的“当前相关”说;刘勋宁(1989)讨论了词尾“了”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说;萧国政(2000)根据大量语料析离了句末“了”的8种意义;金立鑫(2002)则根据动词或形容词的情状类型的不同,考察了V了,V了O,
SV了O的语义类型。
但是我们认为,“了”作为上述意义的语符共同体,应当而且必然有共通的意义。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了”的这种共通的意义可以在认知平面上求得,而这就是所谓的界变。
1.2顾名思义,界变就是界的转换或界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界呢?我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界是指语言对象世界中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的、均质的意象。如果把语句表达的对象世界比作一个场面的话,那么这个场面中就会有不同的场景。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就构成一个界面。每个画面应该是均质的。那么整个场面就是由这些不同的画面共同构成的。
当然,就一个画面本身而言,有一个界围的问题,这就是有界和无界的问题;而就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有一个分界的问题,这就是界变论要解决的问题。就界的存在状态而言,界有大有小;有活有死;有强有弱;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有动作的,有状态的,也有事件的。不过,不论哪一种,同一个界的界面具有同质性,不同质的界面属于不同的界。因此,界变就是指不同界之间的转化和变换。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界就是一个意象图式中的一个片断,该片断具有同质性。而在语言的认知图式中,从一个意象片断向另一个异质的意象片断转换时,就发生了界变。“了”的作用在于指出这个界变,划出界与界间的界线。因此,“了”的作用也可说是划界。
1. 3界变的类型
根据我们对所掌握的语料的分析以及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对“了”所涉及的界变作如下分类:
1.3.1 时轴界变。指动作和状态在时轴上各节点间的转换。请看图示:
B
A C
a b c
a 代表时间起点,b 代表时间续段,c 代表时间终点;
A代表瞬间类动作或状态,B代表可持续类动作或状态,C代表变界类动作或状态。
从图示可以看到,时轴性界变在理论上可有如下类型:
(1) 小王吃了面包。(动作全过程的界变)
可记为:VT= a→b→c
(2) 炸弹爆炸了。 (动作瞬间的界变)
可记为:VT= a=c
(3) 她唱了起来。 (动作开始态的界变)
可记为:VT=a→b
(4) 她唱了下去。 (动作持续态的界变)
可记为:VT=b→c
以往的“实现”说,没能具体分析时轴界变的下位类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时轴界变说就可以清楚的解释这些不同。
1.3.2 性状界变。指从一种状态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状态或性质转变。如:
a 红了 大了 长了 冷了 (状态)
b 大姑娘了 十八了 成人了 (性质)
a 类是状态类,b 类是性质类。两者的谓词性成分有不同,a类是形容词性的,b类是名词性的。但两者都表示的是一种连续统式的状态或性质的转变。
1.3.3 时空界变。指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如:
前面就是王府井了。 下一站是天安门了。
明年我就毕业了。 后天十八号了。
这是一种事件性界变。即,事件1→事件2。是一种报告式的事件界变。又如:
上课(了/喽)。 开会(了/喽)。 集合(了/喽)。
这是一种表示事件即将发生的祈使式的事件界变。“lou(喽)”与“le(了)”的不同反映的是“祈使式”和“报告式”这种句式义的不同,但事件的界变性是相同的。
1.3.4 心态性界变。指反映说话人心态变化的界变。如:
(1)太…了
a 太热 (了/啦) 太大(了/啦) 太贵(了/啦)
b 太棒(了/啦) 太好(了/啦) 太精彩(了/啦)
a 类表示不情愿的心态界变,b 类表示情愿的心态界变。两者都是超出预想的心态界变。这就是说,在“太X了”中,包含着两个界面,一个是预期的X,一个是评价的“太…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界变叫做评价性界变。“la(啦)”与“le(了)”的不同是语气的不同,但心态的变化是两者共有的。另外,如下典型例句也属此类:
这种事我见的多了。 类似的事我经历的多了。
(2)别…了
a别吃了 别笑了
b别去了 别来了
a类是对已然动作的祈使性否定,b类是对未然动作的祈使性否定。但两者都是对V的祈使性否定,V作为对说话人已知的信息,是说话人要否定的。
(3)不…了
不去了 不吃了
这是对一种已然信息的主体否定。试比较:
a 我不去。 我不吃。
b 我不去了 。 我不吃了。
后者显然是对已知的信息的否定。
1.3.5 心态性界变的略式。如:
你多吃点儿! — 不了,不了,谢了,谢了。
这是态度的界变。
1.3.6视点性界变。指以说话人的说写时为视点的划界。句末“了”是视点性界变的标志。如:
我吃三个面包了。 她学三年英语了。
这就是说,没有表时成分的话,句末“了”表说话的现在时;如有表时成分的话,句子的“时”就是时间词所指示的。如:
过去: 昨天晚上我看电视了。 未来: 明年我就要毕业了。
刚才他来过了。 一会儿她就走了。
可见,句末“了”可用于绝对“三时”。而绝对“三时”是以说写人的(说/写)现在时为基准的。
1.3.7 我们把界变的类型归纳如下:
时空性界变
客体性界变 时轴性界变
性状界变
界变
视点性界变
主体性界变 评价性界变
态度性界变
二 界面和临界点
2.1 界面是指动作、状态和事件在发生界变前后时的情形。可分为前界面和后界面。可记为:
前界面 → (界变)→ 后界面
从一个界面到另一个界面,要经过一个临界点。界面间的临界点有不同类型:
1)主观临界点和客观临界点。比如,时轴性界变的临界点都是客观的,而视点性界变的临界点都是主观的。
2)渐进性临界点和突变性临界点。比如,性状界变的临界点是渐进的,呈现连续统状态;而时轴性界变的(1)(2)(3)类的临界点是突变的,呈现离散状态。
另一方面,界面也有不同的类型:
1)零维界面和一维界面
瞬间动词的界变后的界面是零维界面,时轴性界变是一维界变。
2) 量性界面和非量性界面
同样是状态,X了和V状了的界态不一样。前者是量性界面,后者是非量性界变。如:
红了一点 红了许多 红了起来 红了下去
渐渐地红了 一点儿一点儿红了
这样的变化在V状了中不存在。
3)有界界面和模糊界面
a 小王吃了三个面包。(有界) b 小张来了上海。 (模糊)
a 的界面是分明的,而b 的前界面是模糊的。因为我们虽然知道小张来到上海,但从该句中我们无从知道小张从何处来的。
2.2 在语言表达中,并不是两个界面同时作为前景而被凸显出来的。被凸显出来的只能是一个界面。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各类界变中的界面分布以及凸显界面。
(1) 时空性界变
前面就是天安门了。 明年就要毕业了。
时空性界变可码化为“S了”,其界面分布为: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S S了 S
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2) 时轴性界变。
1) 炸弹爆炸了。(瞬间)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0 V了 0
“0”表示“无”。即,就动作本身而言,瞬间动作在时间轴既没有展开,也没有留有结果。因此,这种界面凸显的是界变本身。
2) 小王吃了面包。(全过程)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V了 0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展开,但也没留有结果。显然,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动作的全过程。
3)小王笑了起来。(起始)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V了 ab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从起点到续段的展开,且留有结果。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4) 小王笑了下去。(持续)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ab bc了 bc
这种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续段到终点的展开,且留有结果。这种界变凸显的是后界面。
(3) 性状界变
红了 大了 冷了 长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没X X了 X
这种界变留有一个结果,凸显的是后界面。
(4)视点性界变
我吃三个面包了。 我学英语两年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说话时前S 说话时 说话时后S
这种界变与其他界变不同,凸显的是前界面。
(5) 评价性界变
太好了 太棒了 太热了 太贵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X 主体 太X了
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后界面。
(6) 态度性界变
你多吃点儿! — 不了,不了,谢了,谢了。
前界面 界变 后界面
V 主体 V了
这种界面凸显的是后界面。
2.3归纳上述“了”的意义,我们认为,不论动词后“了”,还是句末“了”,主要表现两种功能意义。即,(1)结束某种动作,状态或事件;(2)进入某种动作,状态或事件。
结束类:炸弹爆炸了。(瞬间)
她吃了三个馒头 。(全过程)
我吃第三个面包了。(说话时)
进入类:小王乘了汽车。(进行)
她笑了起来。(开始)
小王说了下去。(持续)
天气冷了。(状态)
前面就是王府井了。(时空)
太棒了。(评价)
不了,谢了。(态度)
带补语的VC了结构,可视为综合类。即,“结束—进入”或“进入—进入” 如,
“结束—进入” “进入—进入”
小王打碎了杯子。 小王憋红了脸。
她走进了图书馆。 他吹鼓了那个气球。
可以认为,结束某种状态和进入某种状态是一个事象的两个方面,旧的事象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事象的开始。所不同的是以语义情状类型为基础的凸显的侧重点的不同。
三 不同层次的“界变”
3.1 句法组合的本质是不同质的界面的规约性的组合。句法的不同是最稳固的,最表层的界变。因为词性的不同就标明了界面的不同。而句子成分的组合则是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就汉语而言,我们可以把这种框架简约为;
a V (了)
b V (了)O (了)→V (了)X O (了)
c V (了)C (了)→X V (了)C (了)
d S V (了)O/C (了)
V代表谓词性成分,O代表宾语,C代表补语,X代表修饰性成分。
其实,这种格式反映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界变:
首先,我们来看a类。显然,V (了)的谓词的语义类别影响着界变的类型。这主要指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类型或情状类型。如:
瞬间 ( 炸弹)爆炸(了) 持续/完结 (我)吃(了)
状态 (她)病(了) 变界 (这房子)塌(了)
其次,b 类中的O的语义类别和c类中的C的语义类别也影响着界变的类型。如:
b 吃面包(受事) c1 跑出去 (趋向) c2 笑起来(起始)
去北京(处所) 喝醉了 (结果) 说下去(持续)
吃一个(名量) 去三次 (动量)
看一小时。(时量)
上述各层面上的差异都会形成某种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类别,分层次的:
b类的补足成分是名词性成分,是由动词性成分向名词性成分的转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界面间的转换。c1类的补足成分是动词性成分,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向另一个动词性成分的转变,是同一个界面内的不同层次的变化。c2类的补足成分是时体成分,是同一动作在时轴上的不同阶段。这就是说,V,VO,VC这种句法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界变类别的不同。但尽管如此,上述各类如果不带“了”,它们仍然是处于抽象状态,是一种抽象状态下的界变。“了”的界变作用和上述界变的不同在于:“了”标志着现实性的界变。
d类中的主语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类型,因而也影响了界变类型。如:
小王挂了一幅画。 墙上挂了一幅画。
同样是“V了”,施动句中的“挂了”是完结的,而存现句中的“挂了”是持续的。
同样,VXO中的修饰成分也可以影响界变的类型。如,
VO VXO
看书 看一本书
跑步 跑三圈步
按一般的说法,上述的VO是无界的,而VXO是有界的。
3.2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考察诸如上述界面的转换情形时,应明确区分自然界变和现实界变这两个层面。所谓自然界变指的是动作,状态或事件在自然状态下转变的可能性,其标准是有无自然终点。有自然终点的是有界的,无自然终点的是无界的。而现实界变指的是动作,状态或事件是具体实施了的,或可同具体时间相关联的界变。自然界变是事象在抽象状态下的变化,具有主观相对性;而现实界变是事象在具体语境中的变化,具有客观确定性。比如:
a读书
b读一本书 读完书 读鲁迅的小说 读《阿Q正传》
如果说a是无界的,b是有界的话,那末这种界变是一种自然界变,其标准是有无自然终结点。只有加上“了”,上述自然界变才会转变为现实界变,其标准就是已具体实施,或可同具体时间相关联。即:
读了一本书 读完了书 读了鲁迅的小说 读了《阿Q正传》
读一本书了 读完书了 读鲁迅的小说了 读《阿Q正传》了
读了一本书了 读完了书了 读了鲁迅的小说了 读了《阿Q正传》了
加了“了”后的界变,都是现实性界变,因为都是已实施的或可同具体化了的时间相关联的。
四 余论
4.1 从认知的平面看, 只有一个“了”,其含义为界变。但这并不排斥对“了”的不同层次的概括。我们认为,这种层次至少包括:
(1)认知平面: 界变;
(2)功能平面: 结束/进入;
(3)意义平面: 表语气“了”和表时体“了”等;
(4)用法平面: 关于“了”的各种用法 。
可以看出,从(1)到(4)是越来越具体平实;而从(4)到(1)是越来越抽象概括。
我们主张在细致描写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因为这是科学的要求。作为繁杂现象的共有语符,作为义项链条的共有机制,“了”应当而且必然有其相通之处。否则,人类的语言文字将混乱不堪。这正是我们探讨“了”的共通之处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了”的这种统一性,在认知平面上的“界变”说中得到了实现。我们相信,“了”的这种共通之处的探索对于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了”的细化描写的必然归宿。
4.2 必须承认,“了”的语法意义的抽象是“了”的问题解决的基础。但“了”的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对“了”的使用条件(包括语义条件和语用条件)以及“了”的隐现条件的具体描写。这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规则。比如:
1)连动句的动词间有时序关系时,第一个动词后的“了”较自由,可有可无。但第二个动词必有“了”。
她站(了)起来,走了出去。
2)当第一个动词表示第二个动词的方式,工具时,第一个动词后不能加“了”。
小王用(了)毛笔写了字。(?)
3) 复写式连动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后不能加“了”。
她喝(了)酒喝多了。(?)
4) 过去时的判断句不用“了”
小王是昨天去(了)北京(?)
5) 对过去的否定不用“了”
她昨天没去大学(了)(?)
6) 经常性的过去事件不用“了”
她去年总去中国(了)(?)
7) 并列过去事件句中也不用“了”。
他有时候说(了)英语,有时候说(了)日语(?)
我们认为,只有加强诸如此类的语义和语用规则的具体描写,加强对“了”的隐现规律的探索,才能切实增强“了”的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赵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 Betkeley and Los Angeles:U.C.Press.
Li,Charles.N.,S.A.Thompson,R.M.Thompson(1982) 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A],
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李兴亚(1989)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 中国语文 第5期。
刘勋宁(1989)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第5期。
竞 成(1993)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J],语文研究,第1期。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第5期。
戴耀晶(1997)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 黎(1997)“谓了C”和“谓C了”[J], 日本 中国语学243期。
萧国政(2000)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A],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98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金立鑫(2002)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 第1期。
刘勋宁(2002)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本文之背景语料为金立鑫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