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6|回复: 0

请求语的语法隐喻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3 00: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建生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275)
来源:http://www.languagera.org/Index.of.abstracts


摘要: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语法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属于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不但体现了元功能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层次思想。本文从一致性,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三个方面对请求语进行分析。揭示请求语体现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关键字:请求语  一致性  级转移  概念隐喻  人际隐喻

1.        引言
英语中的请求语按照句式结构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从语义上看,例句1)至8)的请求方式由直接到间接,语气由一般礼貌到非常礼貌(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1990)。从形式上看它们分属不同的句型,由上至下依次为祈使句,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在这里祈使句不表命令,疑问句不表疑问,陈述句不是陈述信息。不同形式请求语其交际功能相同,即表示请求。正如功能语言学者所言,意义由形式来体现;形式和意义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Eggins: 198; Thompson, 1996:221;黄国文1999:106-109)。言语的体现形式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关系。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对意义的选择。选择就是意义;形式是意义的实现手段。

类型一:由please开头的祈使句。如:
1)        Please help me!
2)        Please help me, will you?
类型二:由情态动词will, can, could、would构成的疑问句。如:
3)        Can/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4)        Martin,could you help me?
5)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help me?
类型三:由“I wonder if…”“Would you mind if…”等结构开始的从属句。如:
6)        I wish you would help me.
7)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8)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上述三种请求语类型又分别包含许多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见附录1)。那么它们的一致式(congruent form)是什么呢?这三种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作者试图通过分析请求语的隐喻化过程,来寻找问题答案。
2.        关于语法隐喻
2.1 语法隐喻的概念
Halliday (1994:342)提出的语法隐喻的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的隐喻概念指的是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隐喻化过程。表现为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一为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一为比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而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发生在词汇语法层面(lexicogrammar),故称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的观点是指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组)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它们的语法性状,如动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等。判断语法隐喻的一对重要的概念是:一致式(the 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the transferred/metaphorical form)。Halliday(1985, 1994)把语法隐喻的类型归类为两种。即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而另外一些系统功能语言学者(Martin 1992,Thompson:1996)根据Halliday三大元功能思想认为还应该有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存在。Martin(1992:483)提出语篇隐喻可以通过元陈述(Meta-proposals)和元命题(Meta-proposition)来组织。同时他们还把概念隐喻直接分为经验隐喻(Experiential metaphor)和逻辑隐喻(Logical metaphor),因此他们认为有四种语法隐喻。
2.2 语法隐喻判断标准
判断语法隐喻的标准是检验语义与语法性状是否保持一致性(Congruence)。胡壮麟(2000)把Halliday和Martin的判断一致性的标准归纳为年龄标准;难易度标准;合乎自然标准;历时标准;方式标准等五种。但是他认为这些标准有些是很难界定的。
2.3 语法隐喻的层次思想
2.3.1语法隐喻的两种模式
Halliday提出了两种语法隐喻模式(胡壮麟,2000,图1)。1985 / 1994年模式强调了隐喻的转换机制。它对语法隐喻的现象的归类比较具体。比如说概念隐喻主要涉及过程的转换、功能成分和词汇语法的转换,而人际隐喻讨论的是词汇语法的转换。然而分析人际隐喻时,我们不单要讨论词汇语法的转换,而且在语义层和音系层都存在喻现象。Halliday在1996年的新模式中把层次及其语法隐喻之间的关系作了较明确的阐述(朱永生:2000)。突出了语法隐喻的元功能思想和层次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语法隐喻的语言哲学思想。

我们注意到在1996年模式中Halliday不再强调人际隐喻只限于词汇语法的转换,而是把它放在与概念隐喻平等的位置,两种隐喻都属于元功能的子系统。同时强调两类隐喻化过程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
2.3.2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关系的一致性
根据Halliday的观点,当言语行为按照形式和语义对应出现时,该言语行为属于一致式。级阶层面表现为:词组、短语体现为言辞成分、小句体现言辞,小句复合体体现言辞列等属于一致式。语义成分层面表现为:动词词组体现为过程,名词词组体现参与者,副词词组、介词短语体现环境成分;连词体现逻辑关系等属于一致式。如果体现形式跨越层次是就会产生隐喻现象,即级阶层面的体现形式不一致。如小句表达言辞列,词组短语表达言辞等;而语义成分层面的体现形式不一致。如名物化(nominalization)。见表1(朱永生:2000):
3. 请求语的一致性讨论
首先,我们在分析请求语的不同类型时注意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请求语在级阶上是不一致的。从语法结构上看,类型一、类型二为小句,类型三是小句复合体。级阶上它们的体现形式不一致。
表1 : ( Halliday 1996 ) 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一致性的关系
                Semantic                lexicogrammatical
ranks:        sequence (of figures)        realized by        clause complex
                figure        realized by        clause                               
                element of (figure)        realized by        group/phrase
types of        process        realized by        verbal group
element:        participating entity        realized by        nominal group
                circumstance        realized by        adverbial group
                                or prepositional group
                relator        realized by        conjunction               

其次,在确定一致性的时候,Halliday提出过年龄标准。他说:“通常见到的没有隐喻的语篇的唯一的例子是年幼儿童的语言”(Halliday 1985:321)。这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佐证。心理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习得机制时发现:当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需要得到某件东西或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他总会使用一两个过度推广的(over-generalized)的词语。激发他用语言表达的必须有一个物质实体或是某种自然需求(如饥饿,疼痛等),相应地,他会使用某几个名词,动词等。如他肚子饿了,他会发出请求“milk”或者是“Mummy Milk”等。在婴幼儿阶段,小孩还处在言语成分(element of figure)对应词组和短语(group / phrase)阶段。他们的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面上是一致的,因此不会有隐喻现象。以这个标准来看,请求语的第一种类型应该是一致式的。
最后以难易度为标准,Halliday提出以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判断难易,即单位小句的用词的数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如一个溺水者,求救时使用的语言应该是达到最大限度的简单化了。他会大喊“Help!”,“Help me!”,或“please!”,而不可能选择类型二和类型三中的任何一种。显然请求语的类型一最接近这种人类的最原始的请求。这样类型二,类型三和类型一就构成了不一致性。由于类型三的词汇密度一般要比类型二大些,隐喻程度又要高于类型二。
4.请求语的概念隐喻分析
概念隐喻分析是从及物系统分析不同类型的请求语的过程的转换。我们注意到,例1)至5)都只有一个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help” ,而例6)至8)中都有两个小句、两个动词、两个过程,即心理过程(wish、wonder等)和行为过程(help)。其中类型三的主句(primary clause)转换成了心理过程。语义功能相当于类型一的情态副词“please”和类型二的情态动词。这种转换导致了功能成分的隐喻化。从句子结构看,已经构成了小句复合体。显然这种级阶的变化源于过程的转换。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类型三中的句子限定成分的时间(tense)不同也具有隐喻意义,如: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me.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由上往下三个句子分别使用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在实际的交际中它们委婉程度由上往下依次递增。我们认为时间的不一致也是隐喻化的原因之一。
5.请求语的人际隐喻分析
5.1. 语气隐喻分析
Halliday根据物品与服务、给予和求取四个变量,将言语功能归纳为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四种。每种言语功能都关联一定的句法形式,即一致式。如提问多用疑问句;提供和命令多用祈使句等。类型一中的请求语由情态副词“please”+祈使句的句型满足祈使句表提供或要求服务的功能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此种类型的请求语最接近一致式。
语气隐喻表现为语法范畴(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语言功能)非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如用疑问句表示“提供或要求服务”,见例3)、4)、5)。陈述句式表达请求功能,如例6)、7)、8)三句。
主语是命题中的重要成分,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主语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和成功负责的成分(胡壮麟:1989:111)。通过使用附加问句提问,我们对请求语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类型一中句1)的主语没有出现;句2)的主语出现在附加语气中。类型二中的主语为第二人称“you”;从句法结构上看,类型三为小句复合体,主要语(primary clause)的主语变成了第一人称“I”,从属句的主语仍为“you”。但是这种类型的附加问句只能使用“can’t you?”而不能使用“don’t I?”。因此在请求语中的“I wonder if”,“I wish (that)”等结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语气成分。
5.2. 情态隐喻分析
人际隐喻的另一个主要系统是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情态隐喻表现为情态从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移。情态系统是表达说话者的判断或态度的语气系统:广义的情态系统包括情态(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两个子系统。主要是通过限定性情态动词(如can、could、will、would、should等)、语气副词(如概率和频率副词:certainly, probably, possibly;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和谓体的延伸部分(如 I’m sure (that), It’s essential that…等句式)等来体现。除典型体现外,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同样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也就是说除了情态动词可以表示这些情态语义外(作者在对请求语的分析中认为情态动词也存在隐喻现象),情态动词还可以隐喻化为其它语法形式。如:
    (1)He might not come → Probably he will not come.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come.
                              I don't think that he will come.
    (2)It would be foolish to deny that... →Every one admits that...
                                               It is obvious that...
同样上述请求语的隐喻化过程可以表示为:
1)        Please help me!(类型一) →                6) I wish you would help me.
7)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8)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类型三)
有时语气的表达上存在着更为隐含的语法隐喻,如I'll shoot the pianist的语气具有He threatened to shoot the pianist的隐含意义。
根据情态取向,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和明确的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因为它们都是以命题的形式,即由小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态,而不是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达(见表2)。我们在上文的分析中已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我们收集的请求语中没有出现明确客观的体现形式。因为请求语主要使用在口头语中,涉及到人是说话者“I”与听话者“you”。 如果听话者是第三人称如“I am wondering if he could help me?”那么说话者只是提出一个疑问,而非作出请求。但是在书信中,表示委婉的请求有明确客观的体现形式的。如“It is expected that you could come to help me fix my TV this afternoon.”
通过对类型三的情态化可能性的情态判断。我们认为“I wonder if”等结构语义上相当于“possible”“probable”等语气词。因此当使用这种小句结构时,情态意义即以命题形式来表达了,这在语法层上就形成了一个比喻结构。在情态化可能性的明确主观形式中,这个体现情态的小句常表达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 I think, I reckon, I believe, I wonder if等),其效果是使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责。在类型三中,尽管情态意义都被装扮成命题以小句的形式来表达,在语法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们显然不是命题本身。这一点在前文已讨论过,不赘述。意义上,“I wonder if”等句型使得请求语语气变得更加委婉,礼貌。从交际角度讲,它们是在正式场合使用。

表2  情态: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
      情态取向              

情态类型        明确主观
(情态隐喻)        非明确主观        非明确客观        明确客观
(情态隐喻)
情态化:概率        I think Mary knows         Mary’ll know.        Mary probably knows.        It’s likely that Mary knows.
情态化:频率                Fred’ll sit quite quiet.        Fred usually sits quite quiet.        It’s usual for Fred to sit quite quiet.
意态化:义务        I want John  to go.        John should go.        John’s supposed to go.        It’s expected that John goes.
意态化:意愿                Jane’ll help.        Jane’s keen to help.       

6.结语
正如Halliday所说,任何一门语言的历史都经历过一个非隐喻化(demetaphorizing)的过程。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原来属于隐喻的语言因为人们普遍使用而逐渐失去它的隐喻意义。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会避免使用非常平白的语言,同样也会避免使用非常隐晦的语言。
换言之,在一致式和极端的不一致之间使用的语法隐喻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本文通过分析的英语中请求语的语法隐喻,我们发现这三种基本类型的请求语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们的隐喻特征不明显,但是隐喻程度还是存在差别。其中“please+祈使句的句式”最接近一致式,而“I wonder if”等结构在请求语中语气成分是被伪装成了小句,因此具有很强的隐喻意义。

Reference
1.Eggins, S,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 London: Arnold.
3.Martin, J, R, 1992.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 Amsterdam: Bejamins.
4.Thompson, G, 1996/2000, 功能语法入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Sinclair, J, et al,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M]. London: Collins.
6.胡壮麟,2000,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8.黄国文,1999,《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9.朱永生,2000,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10.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02:15 , Processed in 0.1106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