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4|回复: 1

[原创] 陈晓卿:最后一班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4 03: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陈晓卿
来源: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1日 16:07

---------------------------------------------------------------------------------------------------------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是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给《纪录手册》写专栏的。由于只是有感而发地胡扯,当编辑卢鸿飞老师要我给专栏起个名字的时候,恰逢我刚从重庆出差回来,刚吃完重庆最便宜的街边火锅“一拖三”(荤菜三块,素菜一块),于是,“一拖三”这个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人不明白的专栏题目就顺口这样确立了。

  但毕竟俺不是靠码字为生的,一年来,每个月都这样周期性地来一次,实在觉得有些体虚。加上卢鸿飞老师一直提醒我,别老写一些鸡零狗碎的事,要多谈一谈对纪录片本体的认识。尤其是到了上一篇《八百标兵奔一甲》的时候,卢老师实在耐不住性子,给我发短信说:“我们可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刊物,你除了写花絮还能写点儿别的吗?”她语重心长地给我指了条“明道”:“这不,离明年春节晚会还有不到三个月时间,那边的相声小品也需要写手,建议你去那边试一试。这样一来可以给电视观众增加点段子,二来也可以为自己整点收入。毕竟给《纪录手册》写了一年了,一分钱没拿着,连饭也没吃上一顿……”

  这还没完,卢老师要求我必须最后再写一篇,而且规定了题目,必须写对纪录片的认识。我只得勉为其难,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其实纪录片对我来说就是份职业,打毕业到现在一直围绕着这三个字挣工资。这几年来,纪录片更多地意味着《见证》栏目,为了它,我和我的同事们多有付出。值得欣慰的是几年来,《见证》栏目在CCTV第一套节目综合排名里一直是居中,甚至是中等偏上的。这并不是说《见证》栏目做得已经无可挑剔,我们的确有很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但是凭良心说,我们没有给纪录片人丢人,即使现在已经是深夜播出,编导们对节目质量还是那样一丝不苟。从今年九月一号开始,为了整合资源,《见证》栏目被安排到了深夜,更准确地说是凌晨一点钟播出。我无法肯定根据央视的末位淘汰制度,明年的综合频道里,纪录片还能否露一小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是抱着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心态,在子夜里守候。

  据说学会年底要开一个关于纪录片栏目化的研讨会,我没有接到邀请。但从我经历的《地方台三十分钟》(20:30播出)、《纪录片》(22:52播出)到《见证》(23:25后改为凌晨一点播出)的过程来看,纪录片栏目的播出时间是越来越晚了。其实,许多地方台的纪录片栏目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所以在这个时候谈“如何认识纪录片”,还“本体”呢?哪有心情啊!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纪录片更多地意味着机会。凤凰卫视刘春老师听说《见证》节目播出时间调整的事情大为诧异:“为什么要挪到深夜?哪讲纪录片没广告?我们的纪录片栏目《凤凰大视野》一年的广告就九百万,而我们的广告价位多低呀!”我一时语塞,当年这厮刚刚落户凤凰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说:“做啥纪录片?啥挣钱做啥!”还有那句著名的“啥文化不文化,乐呵乐呵行了”。没想到现在刘副台长的兴趣又回到了纪录片。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电视湘军。湖南的魏文彬厅长不久前差人到北京来,考察湖南卫视进军纪录片领域的可能性。用他的话说:“新闻永远是搞不过中央台,娱乐节目在走下坡路,电视剧生产已经成为一种套路,现在新的增长点就在纪录片上”。其实,像上海台、浙江台、深圳台纪录片形态的节目也都一直做得有声有色。

  每次和国外同行说起纪录片的话题,他们总是羡慕我们生在中国,无数次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就像一个大工地,每天都有新的样子。中国的二十年在国外恐怕要走上五十年到一百年。在这个急遽变化的社会里,做一个纪录者是多么的荣幸!”的确,“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最聪明的年代,也是一个最愚蠢的年代……”环顾全世界最强的电视媒体,BBC、NHK、ARD、CBS有哪一家的综合频道里没有纪录片栏目?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相信以国际大台为追求目标的CCTV,不可能在她的综合频道中不给纪录片留有一席之地的。

  而对更多的人来说,纪录片更像是一个梦想。我有一个叫杜伟业的朋友,九十年代靠电视广告起家,挣了几百万的家业,然后脑子一热,倾家荡产地拍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片,直到成为一个白丁,仍然执迷不悔。像他这样的“重度纪录片魔怔患者”还有很多。一次和师妹王铮聊天,这位央视红得出血的《艺术人生》的制片人一谈到纪录片便两眼放光,连称自己现在的事情太小儿科,纪录片才是自己的终极梦想。有时候我都不明白,纪录片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它成为那么多人的寄托?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对纪录片难以割舍,一则是因为没有别的生活技能,再者是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只有纪录片能让我把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记录的图像和声音部分地表达出来。

  呵呵,卢老师让我谈认识,一不小心又发起感慨来了,这最后一班岗站得可真不怎么样。“一拖三”本意是低贱,延伸意义是人微言轻,勿以为意。就此作别。

  对了,哪位知道明年“春晚”小品组导演的电话?
发表于 2004-11-7 2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不懂那些晕菜领导怎么安排的,真是郁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9 21:56 , Processed in 0.1351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