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44|回复: 1

军人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队列口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1 20: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苏鸣

      口令,即口语命令,在军事活动中,口令的下达和接受是军人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之一,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训练、作战,都要由指挥员通过口令下达行动指示,部属根据口令实施行动。当然,命令也可以用书面语形式发布,但无论在任何社会集团中,口语交际是总是言语交际中更为经常、更为大量的交际形式,口语交际的作用是书面语交际难以全部取代的,如果没有口令,军队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

       一、队列口令的类型

      军队的口令有许多类型,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把口令分为全军通用队列口令、军兵种专门业务口令和联络口令等类别。这几类口令都具有制式、使令、简明、精练等显著特点,是军事社团口语交际特点的典型表现;而诸类口令中,队列口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队列口令不但全军通用,而且从早操、饭前列队、训练、上课到晚点名都需要通过它来调整的官兵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军营中队列口令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晓,无队不用,它是军队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

       据统计,我军《队列条令》中出现的队列口令共有107个(“半面向左──转”等可类推使用的不计在内)。任何一个队列口令都是由预令加动令或单独动令构成的。如:“齐步(预令)──走(动令)”、“立正”(动令)。预令通常用于明确行动的目标、方向、方法等;动令则是开始实施行动的信号。如“向军旗(明确目标)──敬礼”、“向右看(明确方向)──齐”,“正步(明确方法)──走”。根据预令(Y)和动令(D)的组合情况,《队列条令》把口令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短促口令(D型)。《队列条令》中有此类口令45个:立正、跨立、踏步、挂枪、肩枪、背枪、托枪、枪放下、端枪、托筒、肩筒、扛炮、炮放下、脱帽、戴帽、坐下、放背包、蹲下、起立、各营(连、排、班)带开、各营(连、排、班)带回、解散、向前对正、报数、入列、置枪、架枪、取枪、架炮、取炮、准备上车、上车、开车、加速、减速、停止前进、下车、敬礼、礼毕、稍息、迎军旗、放背包、验枪完毕、好、停,这类口令的主要特点是只有动令,没有预令;字数最多4个字,最少只有1个字,平均2.33个字;下达短促口令时一般蹭无停顿、末尾不拖音,通常按音节平均分配发音时间(有时最后一个字稍长)。

    2、继续口令(Y,D型)。《队列条令》中有此类口令7个:×××同志,出列;第×名,出列;第×班(排),出列;间隔×步,向左离开;距离×步,向后离开;标兵,就位;分列式,开始。这类口令的主要特点是预令和动令之间有语音停顿;预令部分是指令行动的对象,如“××同志”、“第×名  ”、“第×班(排)”、“标兵”;或是预告行动的内容,如“分列式”;或是明示行动的限度,如“间隔×步”、“距离×步”。

    3、连续口令(Y─D型或Y─D─型)。《队列条令》中有此类口令44个: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便步─走、踏步─走、右跨×步─走、左跨×步─走、向前×步─走、向后转─走、立─定、向右转─走、向左转─走、向后转─走、枪靠右肩─坐下、成班横队─集合、成排横队─集合、成排纵队─集合、成连横队─集合、成连纵队─集合、成连并列纵队─集合、向右看─齐、向左看─齐、向前─看、成班二列横队─走、成班横队─走、成班二路纵队─走、成班纵队─走、成连并列纵队─走、成连纵队─走、成营纵队─走、成营横队─走、成营并列纵队─走、左转弯─走、右转弯─走、左后转弯─走、右后转弯─走、向右看─敬礼、向军旗─敬礼─,这类口令的主要特点是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相连,有时预令与动令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顾令末尾一个字拖音的长短视部(分)队大小而定;动令短促有力;有的口令,预令和动令都有拖音,如“向军旗──敬礼─”。

    4、复合口令(Y1,Y2─D)。《队列条令》中有此类口令11个:全连(×排)注意,成××队─集合;以×××同志为准,向中看─齐;成连并列纵队,齐步─走;成连纵队,齐步─走,成营纵队,齐步─走;成营横队,齐步─走,成营并列纵队,齐步─走;左转弯,齐步─走,右转弯,齐步─走;左后转弯,齐步─走;右后转弯,齐步─走。这类口令兼有断续和连续口令的特点。

    二、队列口令的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队列口令这种军队特有的口语表达形式,具有一系列有别于其他社群口语交际形式的特点。
     
      其一,队列口令使用“制式化”的语言代码。许多语言学者在阐述口语的表达特点时,都把“多变性”做为口语表达的显著特点之一。的确,在一般的口语交际场合,说话者可以根据言语环境的变化,灵活地选用合适的词语、句式、修辞方式和语音手段来加强表达效果。多变的语境要素,决定了多变的口语交际形式。但是,在军队的队列活动中,一些起决定作用的语境要素往往是较为稳固的,如稳定的交际对象─发令者总是指挥员,受令者总是被指挥者;固定的交际程式─集合、整齐、报数......,无论何时何地总是遵循一套队列程序;既定的交际目的──集会、训练、阅兵、点名等。因此,军队的队列口令不具有一般社群口语交际的多变性,它是由专门军事机关制定,以条令形式规定的口语命令。民间集会整队时,组织者视对象,场合和时机的不同,可以随和地说:“请大家站好了!”也可以严肃地要求:“前后对齐!”而在军队里就只允许用上述一百多个统一的队列口令,没有进行同义选择的余地。实际上,军队内口语交际“制式化”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队列口令上,军人之间的称呼语、应答语、报告语、问候语等都有一套由条令统一的用法(参见拙作《军人制式化口语浅析》,载《修辞学习》1986年第5期)。

      其二,队列口令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信息。口令的语言结构极其简约,据统计,《队列条令》中的107个口令共用488个字,平均每个口令仅有4.2个字,最少的只有1个字。但就是这种极其简约的言语,却能够让千军万马做到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剖开队列口令的表层结构,我们看到的是十分丰富的潜在信息。

      我们首先看到,队列口令的全部内涵远远超过了字面意义的表述范围。以“立正”这个口令为例,从字面上看,这个口令所包含的信息似乎仅仅是“站得直”,其实不然,作为队列口令,“立正”所蕴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作为语素的“立”和“正”本身所固有的信息量。《队列条令》对“立正”的动作是这样表述的:“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两脚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指,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这用了95个字才表述清楚的动作要领,全都浓缩到“立正”这两个字里了。不了解军队生活的人读到这里可能方恍然大悟:从脚跟到手指,从两腿到头颈,从胸腹到口眼,“立正”这个队列口令竟有如此神奇的使令功能!但笔者还想告诉您:远不止如此!以上的表述仅仅是徒手立正姿势,携枪、携炮、携火箭筒的立正姿势又有更为复杂的内涵,如“持班用机枪、狙击步枪(半自动步枪)时,右臂自然处下垂,左手将背带挑起、拉直,由右手拇指在内压住,余指并拢在外将枪握住,同时左手放下,托底板在右脚外侧全部着地,托后踵同脚尖齐”。(《队列条令》)

      队列口令潜在信息丰富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一命令对不同的接受者来说,是不同的行动信号。《队列条令》对“枪靠右肩─坐下”的动作要领是这样表述的:“携枪(筒)坐下时,枪(筒)靠右肩(枪面向右、筒面向左)。右手自然扶贴护木(折叠式冲锋枪,移扶复进机盖后端;40火箭筒,握护板),左手放在左膝上。肩冲锋枪、81式自动步枪(40火箭筒)坐下时,听到预令,将枪(筒)取下,右手移握护木,使枪背带从肩上滑下;肩折叠式冲锋枪时,右手移握散热孔,将枪口转向左前,左手虎口向左握弹匣,右手打开枪托后,移握散热孔;肩40火箭筒时,用右手腕的旋转力,迅速将筒转到右肩前,同时左手接握护板,右手移握护板。携60迫击炮坐下时,可先架炮”。这一段文字表述了折叠式冲锋枪手、自动步枪手、40火箭筒手和60迫击炮手听到“枪靠右肩─坐下”的口令时所要实施的不同动作。其实,在不同的军兵种中,枪械种类繁多,操持不同枪械的官兵,都必须从所持枪械的特点出发,来领受指挥员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通过同一操枪口令发出的不同信息。1983年颁布的《队列条令》中有一段表述尤能说明这个特点:当67─1式重机枪班听到指挥员下达“扛枪”的口令时,“一枪手左腿微弯,上体前屈,左手握握把,两手协力将枪送上右肩,枪面向上,右手移握托底板,右大臂轻贴右胁,小臂略平,左手放下;二枪手右脚向前半步,左手移握后驻锄上方,上体前屈,右手握架杆垫肩板,两手协力将枪架送上右肩,同时收回右脚,右手移握后驻锄上方,右大臂轻贴右胁,左手放下;其它枪手将弹药箱提起;全班成杠枪立正姿式。”(《队列条令》)由此看来,“扛枪”这一口令对一枪手来说才是名副其实的,而对其它枪手来说则是“扛枪架”和“提弹药箱”的信号。

      另外,有时同一队列口令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内涵。就拿“立─定”这一口令来说,它对齐步和正步立定的要求是:“听到口令,左脚再向前大半步着地,两腿挺直,右脚取捷径迅速靠拢左脚,成立正姿势”。(《队列条令》)跑步的立定就不同了,“跑步时,听到口令,再跑2步,然后左脚向前大半步(两拳收于腰际,停止摆动)着地,右脚靠拢左脚,同时将手放下,成立正姿势。”(《队列条令》)踏步的立定又有区别,“踏步时,听到口令,左脚踏1步,右脚靠拢左脚,原地成立正姿势(跑步的踏步,听到口令,继续踏2步,再按上述要领进行。”(《队列条令》)队列口令有时依场合不同蕴含信息也随之转换的特点,在“敬礼”这个口令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队列条令》)规定,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三种,动作虽不同,口令却只有“敬礼”一个,听到“敬礼”的口令时窨应行哪种礼,这必须依条令要求视场合一。一般情况下,徒手背枪时,停止间,就面向受礼者立正,行举手礼,待受礼者还礼后礼毕,行进间(跑步时换齐步),转头向受礼者行举手礼(手不随头移动),并继续行进,左臂仍自然摆动,待受礼者还礼后礼毕。携武器(队背枪)、未戴军帽等不便于举手礼时,不论停止间或行进间,均行注目礼,待受礼者还礼后礼毕。行进间,礼毕后继续行进。举枪礼一般适用于礼兵和仪仗队使用。在《内务条令》中也有此类规定:“军人参加集会、当奏唱和升国旗时,列队军人应当自行立正,行注目礼,位于指挥位置的军官,行举手礼;未列队的军队,戴军帽时行举手礼,未戴军帽时行注目礼”。

      赋予寻常词语以特殊的内涵,这是形式社会集团专门用语的方式之一。由这种方式形成的专门用语也因此获得了同形态普通用语所不具有的信息。简约的队列口令之所以能够调动千军万马,规范军人的队列行动,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其三,受令者预知队列口令的代码及其负载的信息。这个特点与一般口语交际的特点最大相径庭。在一般的口语交际中,听话者对说话者发出的信息,都要有一个接受话语的语言形式,分析、理解其负载的信息的过程,但完成这一过程并非都是轻而易举的,“在交际过程中,当语言被作为交际工具用来交流思想时,语音和语义总是有机结合为一体充当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与内容交错统一的复杂情况,尤其是在追求形式和内容艺术统一的言语表达中,往往以‘辞面’的离合形式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统一情景来”。(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有时表达者“辞面”和“辞里”里离散的,如采用比喻、比似、借代、拈连、移就、婉转、避讳等手法,这里,听者就必须根据语境,仔细分析“话表”,从而理解“话里”。使用队列口令进行的特殊口语交际显然同一般口语交际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异。

      队列口令的“辞面”和“辞里”并非密合的,队列口令中所蕴含的潜在信息已说明了这一点。队列口令“辞面”和“辞里”的关系同上述出于修辞需要而形成的离散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队列口令的信息量多大,当指挥员发出动令后的一瞬间,受令者即能按要求准确地实施各种动作,这个发出信息编码和解码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如此短暂,当然是由于受令者对口令固定的语言形式和特定的语义内容的熟知。军人在第一次接受口令之前,往往要由指挥员讲解口令的含义,并学习如何按口令实施动作,因而,在队列活动中,指挥员使用队列口令与部属所进行的特殊的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对语言结构和言语信息充分共识基础上的。使用队列口令进行的特殊的口语交际不需要也不充许追求新颖、生动,只能一味使用烂熟于心的“陈词”,这个有悖于一般言语修辞规律的特点,使得队列口令更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其四,以单向表述为主。从言语信息的流向上看,口语交际有多向交流(如对话、讨论、辨论、问答等)和单向表述(如独白、演讲等)两种情况。在言语多向交流中,有轮流、打断、插入、改变话题和沉默等交际规则,而言语单向表述则只由某一发话人发出信息。使用队列口令就是一种以单向表述为主的言语交际。队列口令的内容都是要求受令者必须实施某种队列动作,当发令者下达了一个口令,受令者按口令实施了某一个队列动作,一个交际环节就算完成了。在这个环节中,言语信息的流向始终是单一的,即:发令者─→受令者。受令者通常没有言语反馈,而只有行为反馈,发令者关心的也不是受令者的言语反馈,而是受令者对命令的执行情况如何。有一种情况类似双向交流,如发令者下达“报数”的口令,受令者依次报数,这种现象实质上也是单向表述,因为“报数”这一口令要求受令者实施的是一种言语行为。

      在队列活动中,有少数情况属双的言语交流,例如,当指挥员向数列横队下达的“报数”的口令时,后列最后一名在报数后须报“满伍”或“缺×名”。以如,当指挥员下达“×××同志(或第×名),出列(或入列)”的口令后,被呼点者应答“是”,然后再按规定完成队列动作。

      其五,队列口令均用祈使句,多属独语句。无论队列口令的结构形式如何简约,都属命令之列,都是要求受令者完成某种队列动作。与内容上的特点相一致,队列口令均用祈使句,而无一陈述句或疑问名。从句式结构上看,以独语句为主。在107个队列口令中,只有11个口令为主谓结构,如“枪放下、炮放下、各营(连、排、班)带回、验枪完毕、礼毕等,其余96个口令都是独语句。

      在任何言语交际场合,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都不能考虑修辞问题。队列口令既是一种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要通过适当的修辞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虽然队列口令有固定的语言结构形式,是全军统一的,但不同的人喊起口令来,却是千差万别。有的浑厚,有的豁亮,有的舒展,有的急促,其中自然也就有好个不好之分。在军队里,口令喊得怎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军人风度等情况。作为一种口语交际形式,语音的调整是提高口令表达效果的唯一语言手段。下达口令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发音部位要准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腹音。胸音(即胸膈膜音)多用于下达短促口令;腹音(即由小腹向上提气的丹田音)多用于下达带拖音的口令。

      掌握好节奏。下达口令时,预令、动令、微歇和拖音都要有明显的节奏,即要使队列人员能够听清楚,又要与队列动作的节奏相和。例如,在行进中下达“立定”的口令时“立──”是预令,要在队列人员左脚着地时下达,一直延长至右脚着地时才下达动令“定”。迈这一步的时间就是预令拖音的时值。不同的步伐,拖音的时值也不一样,齐步走标准速度为每分钟116─122步,正步走标准速度为每分钟110─116步,跑步走标准速度为每分钟170─180步。这就需要根据动作的节奏来确定预令拖音的长短。
    突出主音。下达口令时要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后─转”要突出“后”字,“向前×步─走”要突出数字。

     恰当地变化声调。声调变化是提高口令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口令是由低向高拨音,动令的调值最高。在107个队列口令中,共有55个需要延长的预令,除了“向前─看”中的“前”,“左(右)转变─走”“右(后)后转弯─走”中的“弯”和“向军旗─‘敬礼’”中的“旗”以外,其它都是上声和去声的。如:“向后转─左”、“向后─转”。上去两声或曲折或高降,不象阴平、阳平那样高而扬并容易延长,因此,在延长上去两声的预令时,应适当提高原来的调值,但又要保证动令用最高的调值。通常的发音方法是:无论预令是214降升调、51高降调还是55高平调,都发成513调值,并逐渐由低向高延长,最后将动令发成短促的高平调。如:“向前(513)─看(5)”、“向左─转(513)─(5)”、“向后─(513)─转(5)”。上述变调方法适用于连续口令和复合口令,短促口令和继续口令一般按原调值发音。
发表于 2004-11-11 2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开眼界

李先生的研究领域与众不同
将填补军事语言学研究的空白
这将是湘里妹子学术论坛很有价值的原创学术资料
希望能见到李先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9 10:46 , Processed in 0.1350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