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62|回复: 0

词调 模式化 和 声调 淡化 以及 汉语 的 “词”意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8 14: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彭泽润

zerun@public.cs.hn.cn;300071,天津,南开 大学 文学院;410081,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文学院

增加 吴语 的 例子,陈其光2002

1.“词调 模式化”的 含义
    “词调 模式化”是 一个 词 的 全部 音节 或者 部份 音节 的 声调 固定 地 读成 一个 低 或者 高、强 或者 弱 的 声调,没有 语流 语音  条件地 形成 一种 没有 条件 的 高低、强弱 模式 的 语音 历史 变化。强弱 是 指 声调 失去 自身 充份 的 音高 特征,表现 成 比 普通 声调 弱 又 短 的 特点。高低 是 指 保留 足够 的 音高 特征,但是 音高 又 有 向 特定 高音 或者 低音 有时 也 出现 中音 的 平调 模式 简化 趋势。前者 的 典型 例子 是 北京话 的 轻声,后者 主要 体现 在 北京话 以外 的 汉语 方言 中。马 庆株(2002/1995) 列举 了 北京话 大量 状态 形容词 后缀 一律 读 阴平(55)的 现象。
     汉藏 语系 的 语言 一般 有 声调,其他 语系 的 语言 虽然 也 有 一些 语言 有 声调,但是 没有 这么 普遍。根据 学者 研究 声调 不是 汉语 的 原始 特征,是 在 音节 简化 过程 中 为了 弥补 辅音 功能 的 损失 产生 的。(冯 英 2004)但是 随着 汉语 词 的 非单音节化,声调 的 这种 作用 越来越 少,于是 可能 又 出现 模式化 的 词调。
     我们 是 在 研究 母语 方言(彭 泽润 1999) 以后 再 研究 其他 方言(彭 泽润 2002)的 时候,在 对比 刺激 下 萌芽 寻求 解释 这种 现象 的 想法。由于 我们 坚信 汉语 跟 所有 语言 一样,基本 单位 应该 是 “词”,而 不是 “字”(彭 泽润 1996),我们 正式 提出 词 的 “模式化 变调”(彭 泽润 2003) 这个 说法。不过 这 时候,我们 还 停留 在 变调 的 思维 圈子 里 。了解 到 关于 北方 方言 的 不少 类似 而且 例子 更加 丰富 的 现象 (邢 向东 2004,江 海燕 2004)以后,我们 不仅 觉得 这 不是 一个 简单 的 变调 问题 了,而且 发现 大家 也 还 没有 完全 走出 变调 的 圈子。
  刘 俐李(1993) 已经 叫做 “词汇 变调”,跟 词 联系 起来,但是 仍然 认为 是 变调。邢 向东(2004)已经 指出 “中和 模式” ,跟 “模式化” 联系 起来,但是 仍然 认为 是 “在 语流 中 失去 原 调值 的 趋同 现象”,还是 没有 离开 变调 解释。如果 把 这 两种 认识 结合 起来,跳出 语流 条件 的 视野,就 正好 是 我们 说 的 “词 的 声调 的 模式化”。
“中和” 一般 指 在 一些 分布 中 对立 的 一个 方面 不 出现,例如 普通话 dan这样 的 音质 音节 中,不会 出现 阳平 声调,是 语音 演变 格局 重新 安排 的 结果;但是 这时 从 共时 关系 来看 可以 说 阳平 中和 到  阴平 中。词调 模式化 有 声调 对立 中和 的 表现,但是 主要 是 产生 特定 的 声调 模式,不是 单纯 的 中和。
曹志耘(1998)把 这种 声调 高低 模式化 现象 开始 类比 北京话 的 轻声 这种 轻重 模式化 现象, 叫做“即 不 轻 也 不 短 的 ‘轻声’”,汪 化云(2003) 把 它叫做 “自主 的 调类 轻声”,但是 用 轻声 不能 概括 两种 相似 又 不同 的 现象,还 需要 进行 更高 层次 的 理论 概括。北京话 的 轻声 只是 “词调 模式化” 的 一种 具体 表现,不能 从 做为 汉语 一种 方言 的 北京话 的 先入为主 的 描写 出发 用 轻声 来 概括 这些 现象。
2.“词调 模式化”的 类型
     下面 我们 把 关于 词调 模式化 的 这些 例子 分类 排列 出来。这些 例子 除了 直接 注释 的 以外 间接 引用 邢 向东(2004) 的 文章。为了 方便 在 一个 逻辑 思路 上 比较,我们 对 个别 描写 做 了 改造,并且说明 原来 的 描写 结果。由于 双音节 词 是 汉语 多音节 词 的 主流 一般 只 分析 双音节 词 或者 两个 单音节 词 构成 的 双音节 词组 的 快速 连读 变化。人们 为了 简化 表达 经常 把 这种 “双音节 词 或者 词组 的 连读 单位” 统称 叫做 “双字组 ”。下面 我们 的 研究 范围 暂时 只 考虑 双音节 词。强弱 和 高低 本来 是 不同 的 非音质 特征,但是 由于 在 音响 效果 上,声调 高 和 音节 重 都 有 突出 信息 的 效果。因此 我们 暂时 把 高 和 强 合并,低 和 弱 合并 举例。
2.1 词 的 全部 音节 的 声调 整体 模式化——A(a) + B(b)
2.1.1 前面 强 或者 高 的 模式——A + b
2.1.1.1 强 + 弱
(1)桌子\鞋子\东西\知道\看见(北京话)
2.1.1.2 高 + 低
    暂时 没有 发现。
2.1.2 后面 强 或者 高 的 模式——a + B
2.1.2.1 弱 + 强
(1)的话(北京话)(江 蓝生 2004)
2.1.2.2 低 + 高
(1)湖南 衡山(11+55):哥哥\姐姐\婶婶\满满(叔叔)\手手\(彭 泽润 1999)
2.2 词 的 部份 音节 的 声调 局部 模式化——A(a) + X \ X + B(b)
2.2.1 前面 音节 固定 读 高音——A + X
    暂时 没有 发现。
2.2.2    前面 音节 固定 读 低音——a + X
(1)宁夏 中宁(11+X,X=53\\44\\35):讲究\斗篷\口子\补药\五号\\骆驼\大腿\大豆\四个\\菜瓜\定钱\背斗\认识\学生\核桃\抹布\六十
(2)敦煌 河东话 (21+ X,X=13\\44\53):哥哥\北方\工人\\铁路\\节省
2.2.3 后面 音节 固定 读 高音——X + B
(1)青海 西宁(X+53,X=44\\21): 东边\天河\深浅\天气\\颜色\眉毛\云彩\后天\砚台\顺手\放下
(2)湖南 宜章 浆水 大地岭(X+55,X=33\\13\\11):家庭\\云南\\白天\晚上(彭 泽润2002)
(3)湖南 衡山 前山(X+55,X=33\\11\\13\\55\\44):三哥\三姐\\华哥\华姐\\五哥\五姐\\细哥\细姐\\大哥\大姐(只 限于 这种 亲属 称谓)
(4)北京(X+55,X=35\\213\\51):圆圆儿\慢腾腾\慢慢腾腾\\红彤彤\毛茸茸\暖洋洋\\好好儿\明晃晃\赤裸裸\\慢慢儿\文绉绉(马庆株,2002/1995)
2.2.4 后面 音节 固定 读 低音——X + b
(1)宁夏 中宁(X+31,X=44\\53):声音\收成\端午\干净\中国\\婆家\油坊\黄米\谋算\粮食
(2)陕西 神木(X+21,X=44\\24\\53\\4):城墙\茴香\苹果\前面\寒食\\早晨\老虎\五个\\后年\夏天\大尽\糊弄\\菊花\吸铁
(3)山西 获嘉(X+13,X=31\\53\3):东西\天地\茴香\牛黄\点心\\老鼠\\石灰\核桃\侄女
3.“词调 模式化”现象 的 讨论
3.1词调 模式化 不是 声调 的 语流 音变
词调 模式化 因为 不是 声调 的 语流 音变,没有 条件 找,因此 曾经 使 方言学 前人 产生 困惑。
河北 昌黎 方言 被 认为 有 7 个 声调:阴平32、阳平13、阳平乙11、上213、阴去55,阳去24,轻声。其中 有 “阳平乙11” 和 “阳去24” 两个 是 词调 模式化的 结构,再 去掉 “轻声”,因此 实际上 只有 4 个 声调,跟 北京话 类型 一致。但是 作者  面对 这种 现象 很 困惑:“什么 时候 读 11 调,什么 时候 读 24 调,还 不能 说出 语音 的 条件,需要 一个 一个 列举,不如 索性 把 11 调 和 24 调 都 认为 是 独立 的 调类,比较 妥当 一些。”(河北 省 昌黎 县 县志 编纂 委员会,中国 科学院 语言 研究所 1960)
其实 这里 的 “24” 应该 就是 词调 选择 音节 声调“13”,“11” 应该 是 词调 选择 音节 声调 “213” 的 一个 连读 变调 “21” 的 结果。只是 由于 在 一种 “不能 说出 语音 的 条件” 下 感觉 应该 有 不同。也许 词调 模式化 例子 中 11 和 24 调值 的 词素 正巧 多数 按照 历时 来源 应该 属于 阳平 和 阳去,于是 没有 道理 的 把 它们 叫做 “阳平乙”、“阳去”。
邢 向东(2004) 在 解释 焉耆 汉语 方言 的 词调 模式化 的 时候 仍然 困惑 地 说:“这种 变调 用 语流 音变 来 解释 显然 有 困难”。
可见 词调 模式化 就是 要 打破 前后 音节 的 语音 条件 的 束缚,简化 语音 规则,解放 声调 负担,利用 语音 的 信息 剩余(彭 泽润 2003,第104 页)因此 它 本身 遵循 词 的 声调 模式化 的 规则,而 不 再 遵循 前后 音节 的 制约 规则,更 不会 遵守 词 平面 以外 的 其他 语法 规则。如果 再 按照 传统 的 语流 音变 思路 来 认识 模式化 的 声调,也 就 显得 没有 规律 了。
3.2 词 的 声调 模式化 有 自身 另外 的 语言 规律
词调 模式化 一般 跟 词 的 整体性,词性 等 有关。凡是 口语 中 常用 的 词 或者 词化 的 词组 都 有 可能 率先 采用 模式化 词调。在 不同 词类 中,名词 突出,其次 是 形容词 的 后缀。在 名词 中,亲属 称谓 名词 特别 突出。从 词 的 结构 来看,语素 重叠 构成 的 词 突出。很 明显 率先 被 模式化 的 往往 是 信息 语素 信息 重复 或者 次要。
但是,有些 语法 上 的 解释 可能 缺乏 力度,可能 是 一种 假象。例如 山西 临县 方言 “非叠字组 的 连读 变调,与 语法 结构 有 明显 的 关系。体词 结构 一般 情况 下 都 按照 规律 发生 变调,述宾 结构 除 常见 而 结构 紧密 的 个别 双音节 词 以外 一般 不 发生 变调,即使 是 结合 紧密 的 这 一 部份 双音节 词,也 往往 有 变 与 不变 两种 读法 ”(李 小平 1991,第8 页码)“结构 紧密” 应该 是 指 具有 词 的 资格,否则 是 词组。名词 本来 大大 多于 动词,而且 双音节 的 词 也 是 名词 多于 动词。述宾 结构 如果 指 词,有 可能 是 “体词” 中 的 名词,例如 “司机”,如果 指 词组 不 可能 具有 体词性。因此,这里 的 推论 缺乏 说服 力量。
3.3 词 的 声调 模式化 中 的 音高 一般 是 在 系统 中 寻找 现有 的 代表性 单音节 声调 实现
无论 怎样 高低 变化,除了 类似 北京话 轻声 的 弱化 以外,一般 是 选择 单音节 声调 系统 中 一个 能够 代表 本 系统 中 高 或者 低 的 声调 音高,一般 不会 产生 一个 新 的 音高。例如 衡山 方言 “哥哥”、“姐姐”、“婶婶” 等 声调 模式化 选择 “阳平 + 阴去” 做 代表 构成 “低(11) + 高(55)” 的 模式。
新疆 焉耆 汉语 方言 有 3 个 单音节 声调:平24,上51,去44。但是 词调 模式化 中 多出 52 调值,实在 没有 可能 区分,以至 当 52 位置 是 出现 读 上声 的 词素 的 时候 不得不 仍然 认为 就是 51。
河北 迁西 方言 有 4 个 声调:阴平55、阳平32、上声13,去声51。但是 江 海燕(2004) 认为 词调 变化 模式 是 “35+53”,我们 认为 可能 是 “13+51”。江 海燕 用 “书记≠书籍”、 “公鸡≠功绩” 、 “冬瓜≠东 挂” 等 来 证明,其实 可以 看出 这里 的 不同 是 由 前面 的 平声 音节,而 不是 后面 的 去声 音节 是否 采用 词调 产生 的。
在 有的 描写 中,把 模式化 以后 的 音节 音高 看成 很 接近 一个 单音节 声调 的 另外 一个 音高 值得 重新 考虑。例如,河北 昌黎 方言 的 高 调值 是 阳去55,其他 单音节 调值 是 32、13、11、213、24,但是 江 海燕(2004)认为 轻声 是 单音节 声调 中 没有 的 调值 高53(作者 叫做 “高降”)。江 海燕 还 把 24 重新 描写 成 35。因此 江 海燕 认为 这样 形成 “35+53” 的 模式 跟 迁西 方言 的 词调 模式 一致。
我们 认为 这是 跟 迁西 方言 进行 生硬 联系。我们 可以 认为 这个 51 跟 阳去 55 应该 是 一致 的。单独 念 词 的 声音 可能 被 带上 一个 下降 的 句调,这样 容易 被 误解 成 词 的 末尾 音节 的 声调 有 下降 特点。至于 把 24 重新 描写 成 35,对于 本 方言 系统 其实 没有 实质 的 不同。
新疆 焉耆 汉语 方言 由于 单音节 声调 中 没有 接近 21 或者 11 的 低 声调,所以 在 词调 模式化 中 只好 产生 一个 新 调值 21。
3.4 不同 模式化 词调 可以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3.4.1  局部 模式化 和 整体 模式化 可以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下面 我们 来看 邢 向东(2004) 概括 焉耆 方言(刘 俐李 1993) 的 词调 模式化 情况,表达 上 有 修改:
   后 音节前 音节        (阴平 21)        (阳)平 24        上 51        去 44
(阴平 21)        21-52 木瓜24-21 官兵        21-52 单旋24-52 跟前        21-51 吃饱        21-44 偏向
(阳)平 24        24-52 棉花24-21 学生        24-52 锄头        24-51 云彩                    24-21 槐树
上 51        51-21 祖宗        51-21 往年        51-21 耳朵                   51-21 板凳
去 44        44-21 意思        44-21 绣球        44-21 豆腐                   44-21 半夜
     我们 有意 移动 了 表格 中 例子 的 位置,凡是 靠 左边 的 属于 “低+高” 模式,凡是 靠 右边 并且 用 黑体 排版  的 属于 “高+低” 模式。“官兵”、“学生”是  从 邢 向东(2004) 另外 一个 表格 中 找到 合并 进来 的。“(阴平 21)”、“(阳)平 24” 中 的 括号 是 我们 加 的,因为 从 单语节 语素 的 发音 来看 只有 一个 平声[24]。
     从“吃饱”、“偏向” 来看,出现“21+X,X=51\\44” 的 局部 模式化。前面 已经 论证 52=51 成立,那么“21+52” 和 “21+51” 可以 当做 相同 现象。因为“吃饱21+X,X=51”这种 局部 模式化 碰巧 变成 “低[21]+高[51]” 模式,于是 同化 “木瓜”、“单旋” ,导致 它们 出现 整体 模式化 “21+51”。同时 在 “跟前”、“棉花”、“锄头”、“云彩” 中 出现 “X+21,X=24” 的 局部 模式化。其余 的 属于 “X+21,X=24\\51\\44” 的 局部 模式化,这 是 主流 模式,它 从 上声 和 去声 开始 向 平声 蔓延。这种 末尾 读 低音 的 模式 也许 容易 进一步 变成 轻声。
     由于 在 基本 声调 24、51、44 中,由于“上[51]” 和 “去[ 44]” 都 是 高音,所以 用 它们 开头 的 词音 选择 “高+低” 模式;相反,由于 “平[ 24]” 是 相对 低 的 声调,所以 用 它 开头 的 词音 选择 “低+高” 模式。
本来 焉耆 方言 只有 一个 单音节 平声[24],为什么 在 模式 变调 中 多出 一个 叫做 “阴平[21]” 的 平声 呢?这里 似乎 吸收 了 把 昌黎 方言 处理 成 7 个 声调 的 教训,但是 仍然 启用 了 “阴平” 和 “阳平” 的 概念。这 是 因为 在 词调 模式化 开头 位置 平声 在 保持 本来 调值 的 同时,来自 古代 清音 声母 的 平声 率先 主体 变成 最低 调值 21,由于 清音 也 出现 发挥 不 平衡,以至 “单” 和 “跟” 本来 应该 声调 一样 属于 阴平 结果 不 一样。因此 21 和 24 不是 共时 语音 系统 中 的 阴平 和 阳平 的 区别。如果 24 变成 21 全部 完成,那么 词调 模式 中 的 “低” 声调 全部 统一 成 真正 的 低 调值 了。如果 进一步 统一,有 可能 使 44 变成 51,最后 剩下 21 和 51 两个 声调。这样 就 会 从 局部 模式化 向 整体 模式化 转变。由于 新 的 低音21 取代 旧 的 低音 24,就 诱发 了 24 和 21 之间 的 相对 高低 关系 的 功能,产生 “24+21” 这样 的 新 的 “高+低” 的 词音 模式,例如 “官兵” 和 “学生”。
总之,焉耆 方言 词调 模式化 中 的 低音,无论 在 词 的 开头 还是 末尾 都 有 统一 成 21,取代 24 的 趋势。在 取代 过程 中 由于 新 旧 并存,导致 人们 以为 区分 阴平 和 阳平 的 错觉。而 其中 的 高音 还 没有 产生 同一 的 趋势,保持 44 和 51 两种 高音 状态。
3.4.2  高低 模式 和 轻重 模式 可以 出现 在 同一 个 体系 中
下面 我们 来看 邢 向东(2004) 概括 敦煌 河西 方言(曹 志耘1998) 的 词调 模式化 情况,表达 上 有 修改,区分 了 共时 声调 名称 和 历时 来源 或者 其他 系统 中 的 声调 名称:
       后 音节前 音节        (现代 北京的  轻声)               平 44                           上 53              去 213
                        古代 阳平        古代 上声       
平 44        44-53  刀子        44-55   飞机        44-53  丝绸        44-53  青海       
上53        古代 阳平        13-0   头发        13-0    文章        13-0   合同        13-0   皮袄        13-0   文化
        古代 上声        21-53  姐姐        44-53   老师        21-53  起床        13-0   井水        21-53  礼拜
去 213         21-213 豆腐        21-213  汽车21-44电灯        21-53        上学53-213 病人        21-53  地主        21-213 外国
  这个 表格 中 用 宋体 表示 的 属于 轻重 模式化,其中 “0” 表示 轻声。其余 属于 高低 模式化。整体 模式化 有 “21+213”、“21+53”,局部 模式化 的 有 “X+53,X=44”、“21+X,X=44”。“53+213” 应该 属于 整体 模式化,但是 如果 只有 “病人” 这样 的 例子 可以 怀疑 是 受到 普通话  影响 的 文读 声调。
4.结论 和 理论 启发
4.1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声调 淡化 的 表现
词调 模式化 的 结果 是 促使 声调 淡化,形成 类似 英语 等 语言 的 重音 的 格局。一方面 声调 数量 越来越 少,另一方面 声调 在 多音节 词 中 越来越 不 起 作用,同时 被 声调 和 字式 书写 方式 从 汉语 口语 到 书面语 淡化 的 词 的 整体 意识 越来越 得到 强化。
东乡语 借用 汉语 的 词(陈 其光 2004) 就 把 不同 声调 转换 成 不同 重音,例如 “衫子、包子” 因为 词 前面 的 音节 汉语 读 平调,东乡语 把 词 的 重音 放 在 词 后面 的 音节,“扇子、豹子”因为 词 前面 的 音节 汉语 读 降调 给 人 强烈 的 感觉,所以 东乡语 把 词 的 重音 放在 这个 音节 位置 就是 词 前面 的 音节。这样 东乡语 用 重音 解决 了 汉语 用 声调 区分 的 词,否则 可能 发生 混淆,出现 同音 词。
汉语 音节 声调 数量 减少 也 是 声调 淡化 的 重要 表现。所以  中亚 “东干语” 半个 世纪 以来 在 使用 音素 文字 的 时候,能够 完全 忽视 声调 的 标记(林 涛 2004)。因为 东干语 就是 120 多 年 以前 移民 带走 的 甘肃 一带 的 汉语 方言,正好 这种 方言 音节 声调 也 只有 3 个,加上 轻重 词调 模式化,所以 音节 声调 辨别 词 的 作用 显得 相对 不 重要,虽然 这样 不能 从 文字 区分 “是 话 不是 花,提起 搁不下” 中 的 “话” 和 “花” 这样 的 同音词。
如果 汉语 朝 这个 方向 前进 有 可能 变成 非声调 语言。这 使 我们 想起 法语 固定 地 把 重音 放 在 词 的 末尾 音节 上。例如,衡山话 说:“哥哥、姐姐、满满(叔叔)、婶婶、能能(奶奶)”,如同 说 法语。
但是 在 短 时期 内,单音节 词 还 不会 放弃 声调 的 作用,因此 汉语 的 声调 不会 一下子 彻底 放弃 声调。
4.2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词”意识  突出  表现
汉语 使用者 都 存在 词、句子 等 意识,虽然 把 这种 口语 用 汉字 写 出来,可能 不 知道 什么 地方 是 词 和 句子 的 界限。无论 词调 采取 什么 方式,说明 汉语 使用 中 不 自觉 地 存在 着 “词” 的 整体 意识。但是 这个 事实  不少 语言 学者 在 主观 上  否定 了 它 或者 有 疑问。
为什么 一些 语言 学者 或者 经常 使用 书面 汉语 的 人 反而 词 意识 淡化 了 呢?汉语 过去 字 记录 词 基本 重合,可以 用 字 意识 代替 词 意识。但是,随着 字 记录 词 出现 越来越 多 的 不 一致 以后, 汉语 书写 却 仍然 采用 字式 书写 方式 没有 普及 词式 书写,容易 给 人 形成 一个 错觉,以为 汉语 的 基本 单位 不是 词 而是 “字”。
关于 汉语 的 基本 语言 单位, 认为 人们 从 汉语 语法 研究 的 核心 内容 出发 提出 了 不同 的 看法,包括 “字 本位”、“词 本位”、“词组 本位”、“小句 中枢”、“句子 本位” 和 “词 和 词组 本位” 等 观点。(马 庆株 2004,第38 页)但是 “词 是 关键 的 一级 语法 单位” (马 庆株 2004,第43 页),是 语言 的 基本 单位,“由于 计算机 理解 和 处理 自然 语言 的 需要,语言学界 各个 流派 不约而同 地 对 词 这个 层级 的 研究 发生 了 浓厚 的 兴趣” (马 庆株 2004,第46 页)。“汉语 和 英语 不同,英语 文本 是 小 字符集 上 的 词串,而 汉语 文本 是 大 字符集 上 的 字串。因此 汉语 处理 增加 了 大 字符集 处理 和 字串 到 词串 处理 这 两 大 块 任务。”(刘 开瑛 2000,第3 页)可见 我们 不管 语法 上 着重 研究 汉语 什么 性质 的 单位,只要 我们 从 整个 语言 大厦 的 结构 来看,就 会 发现 只有 词 才是 最 基本 的 单位,因为 只有 词 同时 具有 自由 和 最小 两个 基本 条件。自由 保证 基本 单位 的 使用 前提 条件,最小 保证 基本 单位 的 有限性,提高 人 和 机器 掌握 和 处理 的 效率。
词 是 用 词素 构成 的,词 和 词素 都 是 形式 和 内容 结合 的 实体 单位。字 是 视觉 形式 单位,用来 单独 或者 组合 记录 词 或者 词素。(彭 泽润 2003,第 232 页) 字 类似 音节,都是 最小 又 自由 的 形式 单位,不过 一个 视觉 的,一个 听觉 的,它们 本身 都 没有 意义 内容。周 荐(2004)认为 这样 “把 字 赶出 语言学 术语 的 行列” 了。我们 认为 这 是 在  汉语 用 一个 字 记录 一个 词 的 格局 被 打破,并且 从 20世纪 40 年代 以来 在 词典、字典 中 实践 词 理论(邹 酆 2001) 以后 进行  术语 分工 调整 的 结果,只是 把 “字” 赶出 口语学 的 行列,因为 广义 的  语言 不 应该 只是 特指 口语,应该 包括 书面语 中 的 文字。
4.3 词末 音节 声调 弱化 和 趋同 是 汉语 的 共性 和 特点
“2.1.1.2 高 + 低” 和 “2.2.1 前面 音节 固定 读 高音——A + X” 的 类型 为什么 缺乏?因为 词末 音节 声调 弱化 和 趋同 是 汉语 内部 的 共性,是 汉语 跟 英语 等 语言 比较 的 特点。缺乏“高 + 低” 词调 模式 是 因为 一旦 词末 声调 采用 低 调值,就 可能 弱化 成 轻声,单音节 声调 不 明显。如果 词末 是 一个 高 调值 的 声调,那么 这种 弱化 印象 被 冲淡 或者 弱化 趋势 被 抑制,所以 邢 向东(2004) 把 出现 词调 模式 的 词 叫做 “重轻式 语音 词” 。缺乏“A + X” 的 词调 模式 是 因为 在 模式化 过程 中 有 词末 优先 的 原则:如果 词 末尾 的 音节 没有 模式化,那么 词 开头 的 音节 不能 模式化。
“2.1.2.1 弱 + 强” 只能 找到 “的话”这样 的 特例,是 跨层  语法 结构 词化 的 结果。非词 结构 词化 是 语法化 的 一个 重要 方面。这种 跨层 非短语 结构 在 语用中 脱离 “说……的 话” 的 框架 束缚,更改 句法 位置,使 “的” 从 涉及 前后 单位 更改 成 只 依靠 后面 的 语法 地位,变成 一个 表示 “假设”、“话题”、“停顿” 的 助词。(江 蓝生 2004)这种 特殊 类型 也 说明 词末 优先 原则 没有 被 打破。
因此,汉语 的 词调 发展 趋势 难以 暂时 还 看不出 产生 类似 英语 那样 的 词 的 重音 位置 全面 分布 的 趋势。
4.4 词调 模式化 是 汉语 词 多音节化 以后 的 声调 反向 发展 的 结果
语言 发展 有 一种 补偿性 规律。古代 汉语 的 词 主要 是 单音节 的,因为 当时 语音 系统 复杂,音节 数量 多,能够 保证 足够 的 形式 表达 单音节 的 词。但是 随着 语音 的 发展,复辅音 消失、浊辅音 清化。这种 音节 结构 简化、音节 数量 减少 的 结果 是 出现 声调 和 延长 词 的 长度、增加 词 内部 的 音节 数量 来 补偿。现在 由于 大量 的 词 延长 了 长度,语音 的 区别 词 的 能力 加强 了,声调 的 作用 又 可以 简化 了,而且 首先 从 多音节 的 词 开始。这样 声调 有 可能 经历 “产生——强化——淡化——消失” 的 循环 变化 过程。
由于 语言 发展 速度 存在 地区 不 平衡,在 中国 从 北方 到 南方 可以 说 是 从 汉语 的 现代 到 古代。因此,越 到 北方 声调 数量 越 少,最 少 的 只有 2-3 个 了;越 到 南方 声调 数量 越 多,多 到 10 多 个。一般 来说,声调 越 多 的 方言,单音节 的 词 保留 的 越 多,词调 模式化 的 可能性 越 少。有些 南方 方言 看上去 声调 数量 多,实际 上 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音节 是 不 用 声调 对立 来 表现 的,只是 保留 塞音 韵尾 来 表示,所以 这种 方言 从 共时 关系 来看 没有 入声 声调。只有 像 长沙话 这样 的 方言 才 有 真正 的 入声。
4.5  词调 模式化 可能 在 外因 上 得到 北方 阿尔泰 语系 语言 影响
从 我们 调查 和 查阅 文献 获得 的 信息 来看,汉语 个 各种 方言 中,词调 模式化 北方 相对 比 南方 普遍、典型。在 湖南 衡山 只有 不 到 10 个 亲属 称谓 词语 中 保留,而且 还 有 可能 被 普通话 影响 下 的 非模式化 词 取代 的 趋势。例如 “姐姐” 年老 的 说 [tcia11tcia55], 年轻 的 可能 说[tcie11tcie0]。虽然 在 湖南 宜章 浆水 大地岭(彭 泽润 2003)超越 这个 范围 大量 出现 在 其他 名词 中。当然 吴语 等 方言 可能 多 一些,但是 模式化 的 规律性 或者 同化 程度, 跟 北方 汉语 方言 相比,还是 相对 弱 或者 低。词调 模式化 现象,北方 比 南方 更加 普遍。这 是 为什么?
第一,周围 的 阿尔泰 语言 的 正向 影响。北方 汉语 方言 长期 跟 北方 少数 民族 语言 接触。北方 少数 民族 语言 一般 是 没有 声调 的 阿尔泰 语系 语言, 自然 会 影响 汉语 声调 混乱 和 淡化。2004 年 8 月 在 赤峰 召开 的 “全国 高等 师范 院校 现代 汉语 教学 研讨会 第10 届 学术 讨论会”,在 会议 上  内蒙古 赤峰 学院 夏 长青 老师 报告: 赤峰 汉语 方言 虽然 调类 甚至 调值 跟 北京话 一致,但是 4 个 声调 的 对应 关系 比较 乱,每个 声调 都 有 对应 对方 其他 3 个 声调 的 可能。这 使 人 想起 蒙古语 没有 声调,在 语言 接触 中 可能 导致 这种 淡化 声调 辨别 功能  的 结果。
第二,移民 以后 周边 少数 民族 语言  的 反向 影响。这 说明 词调 模式化 现象 在 北方 汉族 移民 到 南方 的 时候 就 有 了,只是 北方 汉语 继续 受到 阿尔泰 的 影响,而 南方 汉语 受到 一般 有 声调 的 南方 少数 民族 语言 影响,从而 强化 了 声调 作用,使 词调 模式 逐渐 消失。大地岭 方言 由于 在 南岭 山区 能够 保存 得 好 一些。
4.6 词调 模式化 理论 可以 更好 描写 和 解释 复杂 的 连读 变调 格局
     关于 连读 变调 的 汉语 方言 报告 直到 现在 还 不断 有。我们 看 最近 的 一个 关于 广东 饶平上饶 客家话 的 报告 (詹 伯慧,刘 镇发(X=11,53,21) 2004)。作者 认为 这种 方言 的 声调 有 阴平(11)、阳平(55)、上(53)、去(35)、阴入(21)、阳入(55) 6 个。两个 音节 的 词语(基本上 是 词) 变调 规律 概括 如下(调值 下面 加 横线 表示 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调值,我们 做 了 分类 调整):
         A1. 11+X:11=11                   B1. 21+X:21→55(X=11,53,21)
         A2. 55+X:55=55(X=11,53,21)       B2. 55+X:55→33(X=55,35,55);
                                           B3.       55→31(X=11,53,21)
                                           B4. 53+X:53→33(X+11,53);
                                           B5.       53→11(X=55,55,21,35)
                                           B6. 35+X:35→33(X=11,53,21)
     从 上面 来看,阳入 和 阳平 调值 相同,为什么 要 分成 不同 声调 呢?主要 是 因为 来自 古代 阳平 和 阳入 的 音节 在 词 的 变调 中 规律 不 一样。从 共时 角度 来看,阳入 可以 跟 阳平 合并,而且 阴入 也 可以 跟 阴平 合并,因为 不仅 调值 几乎 没有 区别,而且 不 对立。来自 古代 入声 的 音节,现代 完全 和 平声 在 调值 上 合并 了,只是 在 塞音 韵尾 和 变调 条件 上 仍然 有 自己 的 特点。这样 这种  方言 实际上 只有 4 个 声调。变调 中 的 调值 31 恐怕 也 可以 跟 11 合并。这样 以上 变调 实际上 词调 的 开头 音节 模式化,但是 有 4 种 结果:11,33,31,55 。从 数量 上 来看,模式化 以后 念、并没有 减少 音节 声调 的 总 数量,但是 它 蕴含 着 一种 模式化 趋势。我们 还 看到,同样 的 条件,例如 “X=11,53,21”,它 前面 的 音节 可能 不 变调,也 可以 分别 变成 55,33,31,11。可见 这种 变调 不是 为了 发音 方便 等 协同 发音 的 需要,跟 一般 说 的 语流 音变 不同。这种 表面 有 条件 的 变调 其实 是 没有 条件 的,如同 不同 来源 的 人 都 在 按照 自己 的 标准 无条件 地 同化,形成 各自 的 模式。我们 可以 换 一个 方向,从 共时 角度 来 观察,结果 是 3 个 局部 模式化 变调:
    (1) 55+X,X=11,53,21       (2) 33+X,X=55,11/21,35,53        (3) 11/31+X,X=55,11/21,35,53
     奇怪 的 是 B1 和 B2 本来 分别 符合 模式(3)和 模式(1),为什么 还 要 变化 呢?大概 已经 有 A1 和 A2 利用 了 这个 条件,于是 为了 是 来自 古代 平声 和 入声 的 音节 继续 保持 声调 上 的 差异,就 形成 了 这样 的 分流 局面。
     作者 詹 伯慧、刘 镇发 认为 下面 “形成 两 字  连读 前后 两 字 都 变调 的 格局”,其中 后面 一个 音节 一律 变成 55, 这 是 “两 字 连读 变调 规律 外 的 特殊 现象”:大哥、二哥(35+11→33+55),二姐(35+53→33+55),阿公(11+11→?+55)。其实 根据 词调 模式化 理论,我们 发现:虽然 例子 不 多,而且 “阿公” 前 一个 音节 的 调值 还 无法 确定,但是 我们 明显 看到 类似 湖南 衡山 方言 的 “低+高” 类型  的 整体 模式化 词调“33+55”。因此,我们 应该 认为 这种 方言 有 两 种 词调 模式,不是 特殊 现象。
4.7 词调 模式化 的 事实  可能 由于 认识 方法 的 局限 被  掩盖
认识 方法  上 的 局限 可能 导致 不少 事实 在 过去 的 描写 研究 中 被 忽视。由于 声调 模式化 可能 伴随 词 的 末尾 音节 轻声化,特别 是 普通话 模式 的  轻声 有  先入为主 的 作用,人们 在 方言 调查 中 很 容易 参照 普通话  用 “轻声”来 简化 这种 认识,从而 掩盖 类似 大地岭 方言 这样 的 词调 模式。我们 在 调查 大地岭 方言 的 时候 也 产生 困惑,有的 词 末尾 的 音节 读 得 短、低,像 普通话 的 轻声。是否 有 两种 模式 存在,需要 进一步 调查 分析。现有 的 汉语 方言 描写 成果 也许 存在 类似 的 问题。
曹志耘(1998) 把 这种 模式化 的 声调 叫做“即 不 轻 也 不 短 的 ‘轻声’”,邢 向东(2004)也 把 词末 声调 模式化 的 音节 都 叫做 “轻声”,相反 即使 词 的 开头 音节 声调 模式化,只要 词末 音节 表示 的 语素 没有 改变 单独 念 的 声调,就 不 叫做 “轻声”。这 就 掩盖 了 对 真正 的 轻声 的 认识,或者 混淆 了 轻重式 模式化 和 高低式 模式化。
唐 作藩1960 年 在 北京 大学 《语言学 论丛》 第4 辑 发表 《湖南 洞口 黄桥 镇 方言》,后来 看 了 小川环树 《苏州 方言 的 指示 代词》(见《方言》1981 年 第4 期)、《指示 代词 三分法说 补例》(见 《中国 语文》1986 第1 期)以后 敢于 承认 自己 当时 在 认识 上 的 局限,因为 当时 学术界 很少 人 发现 人称 代词 能够 分为 3 种。他 针对 自己 当时 的 论文 说:“现在 看来,还是 一 篇 相当 粗疏 的 东西……黄乔 方言 的 指示 代词,实际 上 有 近指、中指、远指 的 分别……而 我 拙文 里 只 记下 远、近指 两分法。”(唐作藩 2001,第217 页)我们 应该 学习 唐 作藩 先生 这种 敢于 承认 认识 局限、改正 错误 的 精神。
5.说明
    本 论文 初稿 2004 年 11 月 22 日 在 “南开 大学 文学院 博士 论坛 的 语言学 论坛 第17 期” 报告 和 讨论,得到 马 庆株、曾 晓渝、洪 波、王 红旗 等 教授 和 袁 明军、意西微萨 阿错、孔 祥卿 等 博士 的 指点。特此 感谢。
参考 文献:     
[1]曹 志耘.敦煌 方言 的 声调[J].太原:语文 研究,,1998,(1).
[2]陈 其光.借词 三 论[A].马 庆株 等 主编.南开 语言 学刊 4[C].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
[3]冯 英.关于 声调 和 形态 的 再 认识[A].马 庆株 等 主编.南开 语言 学刊 3[C].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
[4]河北 省 昌黎 县 县志 编纂 委员会,中国 科学院 语言 研究所. 昌黎 方言志[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60.
[5]江 蓝生.跨层 非短语 结构“的话” 的 词汇化[J].北京:中国 语文,2004,(5).
[6]江 海燕.迁西 方言 的 轻声 与 轻声 前字 的 变调[A].马 庆株 等 主编.南开 语言 学刊 3[C].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
[7]李 小平.临县 方言志[M].太原:山西 高校 联合 出版社,1993.
[8]林 涛.中亚 东干语 研究[M].香港:香港 教育 出版社,2003.
[9]刘 俐李.焉耆 汉语 方言 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 大学 出版社,1993.
[10]刘 开瑛.中文 文本 自动 分词 和 标注[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 .
[11]马 庆株.忧乐斋 文存——马 庆株 自选集[M].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又 见:马 庆株.词 在 汉语 语法 研究 中 的 地位 问题[A].戴 昭铭、陆 镜光 主编.语言学 问题 集刊[C].长春:吉林 人民 出版社,2001.
[12]马 庆株.著名 中年 语言学家 自选集——马 庆株 卷M].合肥:安徽 教育 出版社,2004.又 见:马 庆株.现代 汉语 词缀 的 性质、范围 和 分类 [A].中国 语言 学报 6 [C].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5.
[13]彭 泽润.衡山 方言 研究[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1999.
[14]彭 泽润.湖南 宜章 大地岭 土话 的 语音 系统[J].北京:方言,2002,(3).
[15]彭 泽润.湖南 宜章 大地岭 土话 研究 3 题[J].长沙:湖南 社会 科学,2003,(1).
[16]彭 泽润.必须 从 儿童 教育 开始 强化 汉民族 的 “词” 意识[A].王 均 等 主编.语文 现代化 论丛 2[C].北京:语文 出版社,2004.
[17]彭 泽润,李 葆嘉 主编.语言 理论[M].长沙:中南 大学 出版社,2003.
[18]唐 作藩 .汉语史 学习 与 研究[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1.
[19]汪 化云.自主 的 轻声 和 非自主 的 轻声[J].太原:语文 研究,2003,(1).
[20]邢 向东.论 西北 方言 和 晋语 重轻式 语音词 的 调位 中和 模式[A].马 庆株 等 主编.南开 语言 学刊 3[C].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
[21]詹 伯慧,刘 镇发.广东 饶平 上饶 客家话 的 两 字 连读 变调 [J].北京:方言,2004,(3).
[22]周 荐.从 字、词、组合 的 分野 谈 词 的 单位 的 确定[A].马 庆株 等 主编.南开 语言 学刊 4[C].天津:南开 大学 出版社,2004.
[23]邹 酆.辞书学 探索[M].武汉:湖北 人民 出版社,2001 .
  
----------------------------------------------------------------------------------------------------------
作者简介:

湘潭大学          学士(1980-1984)
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1987-1990)
湖南师范大学    博士(1999-2003)

中国 语文 现代化 学会 常务 理事(1996-)
南开 大学 语言 规划 博士后 研究 人员(2004-2006)
湖南 师范 大学 教授,语言学、汉语学、语文 教育 研究生 导师(2001-)
300071天津,南开 大学 文学院 博士后 信箱 彭 泽润;022-23500458
410081长沙,湖南 师范 大学 文学院 彭 泽润;0731-8854893
zerun@public.cs.hn.cn

[ 本贴由 彭-泽润 于 2004-11-29  19:29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05:49 , Processed in 0.0776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