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5|回复: 0

谓词的语义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6 17: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2  谓词的语义辨析

        前面的分析,提供了对语义组合计算的方法,即如何从语形的组合来实现逻辑语义的组合,比如从e到t的语义计算问题。但是,这种组合计算,只是整个句子中的逻辑关系语义,并没有解决单词内部涵义的形式化问题。我们知道,最简单的原子语句是由“对象”和“谓词”组成的,所以形式化的核心就是原子语句的形式化,即“对象”和“谓词”的形式化。在物理语言中,单词是由物提供直观语义;在心理语言中,单词是由感觉和意谓提供直观语义。那么,单词的直观语义能够通过语形的构造来达到形式化吗?
        让我们先建立起自然语言日常用法的感性认识,它们是如此丰富和细微,这会使我们更清醒形式化的难度有多大。就从最熟悉的“看”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观”:一种置身于外的立场:所谓“冷眼旁观”、“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还有一种抽象用法:如“主客观”、“世界观”、“人生观”,你的世界是由你观看世界的立场决定的。
      “望”:向远处看:“辽望哨”、“望远镜”、“眺望”、“望风而逃”、“望尘莫及”都是远望之意,远望的引申是希望,有所谓“望子成龙”。
      “察”:仔细地看,有对照核查之意:“纠察”、“明察秋毫”、“察颜观色”。
      “阅”:顺着一条线看下去:“阅读”、“阅兵”、“阅历”、“检阅”。  
      “瞰”:从高处往下看,俯视,如“鸟瞰”。
      “瞟”:斜着眼睛看,有目光轻掠之意。还有“睨”和“ 睇 ”也都是斜眼看人。
      “睐”:瞳人不正,向旁边看。曹植《洛神》的描绘:“明眸善睐”。命运女神的“青睐”。
      “瞪”:睁大眼睛看,常常透露一种不满情绪。
     “眈”:凶猛地注视,“虎视眈眈”。
     “盯”:一种目光能量很强的注视,还有追踪之意,如“盯梢”。
     “瞄”:对准的注视,眯闭一只眼睛看。
     “觑”:也是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注意地看)。
     “瞥”:很快地看一下,一种非持续动作。
     “览”:粗略大体地看:“浏览”、“阅览室”、“游览”、“一览无余”。
     “读”:念出声或不出声地看:读书,读报。读常常含有被看的对象需要思考品味之意,如鲁迅在《伤逝》描写涓生与子君的新婚时有:“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全身,她的灵魂
¼...  ”
      “视”: 视力,强调看的动作和能力,但常常不计效果。正所谓:“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也是视者的一种态度:“视死如归”、“一视同仁”、“重视”、“藐视”。
       “睹”:目睹,强调被看的场景对人的视觉刺激,历历在目、亲眼所见的感受。所谓“有目共睹”、“耳闻目睹”,尤其是那些残暴场面对目击人强烈的视觉刺激。
“见”:看到,表达被看对象的呈现:“眼见为实”、“见微知著”。“见”又有一看就如何的意谓:“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初见成效”、“见利忘义”、“见风使舵 ”、“见机而行”。见还有虚写相会的意思:“见面礼”、“丑媳妇难免见公婆 ”、“再见”。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偷看之意:“窥测”、“窥探”、“窥视”。
        
       “瞧”:看的一种口语,但更多强调看时的主观心理色彩:“瞧这一家子”、“瞧他那样”。
      “顾”:转过头看:“环顾 ”、“相顾一笑”。陶渊明写荆轲:“登车无时顾,飞盖入秦庭,”即写荆轲“义无反顾”的行刺。
      “盼”:“左顾右盼”、“目光流盼”。
      “省”:内视,反省。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皇疏:省,视也。“省亲”都有看的意思。
        以上这些同义词的差别十分细微,似乎很难从形式化的角度来把握。但我们可以粗略从这样几个维度(在这里简称为“格”)来区分这些同义词:
        一个格是“方向(方式)”,比如特定角度的“观望”,自上而下的“鸟瞰”,“左顾右盼”, “内省”及斜视的“瞟”、“睐”等等都表现为方向(方式)上的差别。
        第二个格为“时间”,比如“观”,“望”,“察”,“阅”,“读”等在时间上较长,而“瞟”,“睐”,“瞥”,“见”等在时间上就较短。一个动词在时间上持续长短是语义上的重要区别。比如“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就有延续性的语义,非常传神地描绘了钟声由远而近传递过来的效果。再比如“停”, 表现了事物由动态逐渐到静态的过程,具有持续性语义,而“站”则是偏重于静止状态的刻画,就没有这个持续过程。在英语中,动词有延续性动词与终止性动词之分:比如 “ as long as  ” 就要求延续性的动词:As long as you do your best ,  you will succeed。  As long as you hold on tight,  you won’t fall。 这里的do和hold on都是延续性动词。如果用终止性动词give和come,就不能与as long as的从句连用,应该用if only来表达:If only he give it to me, I will accept it。 If only he comes tomorrow, I’ll speak to him。因为if only引导的句子,其动词不论终止性或延续性都可以。[47]
    第三个“格”是情态因素,是动作者的心理状况:如“看”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是否具有某些特定的色彩等等。比如:“察”、“阅”、“盯”、“瞄”、“觑”、“读”、“窥”等这些词的主观意念就比较认真,而“观”、“望”、“览”、“瞥”、“视”等则不太在意,而“瞧”、“顾”、“盼”等则表达了一种特定的主观情绪。可以发现,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词一般也是主观注意力比较强的词,这两个格是有相关关系的。一个动词所含的意识因素也是语义的重要差别,比如“站”就比“立”这个词更具有意识性,“他呆呆地立在那里”比“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就更准确。
    第四个格就是“力度”或“强度”。比如说“望”、“瞟”、“睐”、“瞥”、“见”等强度上比较轻,而“瞪”、“眈”、“盯”、“瞄”、“睹”等强度上比较高。“强度”与“情态意识”也相关,一般有意识的强度大,无意识的强度弱。比如:动词“撑”和“张”,“挂”和“缀”就表现为力度上的差别,也表现为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别。“她鼓嘴一吹,张开小伞的蒲公英一下子飘散开,像天上缀满的星星。”这里 “张”和“缀” 既无意识又轻盈,较好地表达了特定的情调。

     当然,还可以设定其它的“格”,上面的分析只是一个演示。把直观语义分解为“格”,就是分解为一些更基本的义素维度。那么, 利用“格”的方法能够对谓词形式化吗?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如果两个谓词具有不同的“格”,它们当然就可以得到分辨。比如“睡”与“杀”,“睡”是一元谓词,而“杀”是二元谓词,它们的“格”就不同。但是,像上面分析的同义词,它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格,区分起来就困难。第二,要想对这些“同构”的同义词作进一步区分,就必须在“格”中引入“量”的因素,比如持续时间上长短,强度上的轻重等等,这说明在“同构”时要进一步区分只能靠量的差别。第三,“格”之间的结合关系,也是区分细微语义的方法。比如说“瞟一眼”的“瞟”:在“方向”上由低到高,在“时间”上飞快一闪,在“力度”上由轻到重,在“情态意识”上若有若无等等。正是这些“格”在量上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共同决定了“瞟”的语义。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即便以上方法实现了语义的分辨,但是这些作为表达基底的“格”,它们本身还没有摆脱直观经验,比如对于“方向”、“时间”、“情态”和“力度(强度)”等义素,还要借助于直观来区分,并不能将它们看成没有任何直观因素的形式变量(抽象的维度),所以“格”的方法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形式化表达。
   由此可见,“格”还是一种构造的表达方法,它只能实现单词内涵语义的部分形式化,要真正实现完全的形式化表达,还必须有新的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15:54 , Processed in 0.1325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