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9|回复: 0

《东莱集》语词考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8 16: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黄灵庚(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资料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7月(第四期)



提要:用排比书证之法以考释宋代《东莱集》中疑难词语二十例,盖于治宋代文 献者,特别研习宋代理学有一定之参考作用。
关键词:《东莱集》;口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57-07


      余校点《东莱集》四十卷,时见疑难词语,辄逐条录出,以俟暇日从容消息之。这些词语颇有其时之口语特点,且大多未见辞书所载,其义相当特殊。余不揣鄙陋,强作考释二十例,盖于治宋代文献者,特别是研习宋代理学者有一定之参考作用。辞条释义,当以书证为基础,本书足以发明者,则不援引它书;若本书例证之不足,则以它书证之。释义容有失当之处,祈方家是正。
【治叠】作名词用,说诸事,杂务。作动词用,说杂治、整理。盖其时口语也。
      《东莱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六则:“治叠想已就绪,云山胜概,亦可舒豁烦滞。第八则:“奠居既久,治叠当已就绪,本州岛渐令就省,尤善。”卷十《与陈同甫》第三则“初意开岁便可会聚,今乃知尙在中春,治叠少暇,亟命是望。”以上皆作名词,治叠,解杂事、诸事。又,《朱子语类》卷一三一:“蔡京靖康方贬死于潭州,八十余岁自病死,初不曾有行遣,后张国安守潭,治叠此等为埋之。”卷一三一:“乌珠问以韩世忠已还否?魏某来时韩世忠正治叠行,即日起离矣。”《澹庵文集》卷二《经筵玉音问答》:“上曰:‘朕前日侍太上皇于德寿宫阁上,治叠书画,因得卿绍兴戊午上封事真本。’”《夷坚志》丙卷四《何左司》:“媪复梦其金章紫绶,乘白马,导从溢目,谓媪云:‘我先去赴任,尔说与左司,治叠行李了,早早来。’”楼钥《攻媿集》卷一一二《北行日録下》:“十九日庚子,晴,吴太傅卢监簿连日招饭,皆力辞之,治叠行李。雨,作买船。”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七一:“甲子,平江向守均及二司遣人致问从王季海提刑别借舟,就驿中治叠行李。盖去国,忽忽殊无伦理也。”又云:“乙丑,仲贤先入城治叠,竟日方毕。”又云:“丙辰早,雨意甚浓。时洒尘程泰之运使先谕溧水宰备车乘相待,治叠移时,乃登陆。”以上皆作动词,治叠,解杂治、整理。
【此段】说此时、这回,口语,盖始于晋、宋。
      《东莱别集》卷七《与汪端明》第十则:“倘签秩丛错,小史辈不能检寻,倘伯时昆仲以成就此段为念,毋惮出郊为劳,尤为厚幸。”《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十五则:“此段既见涯涘,则当于经史间作长久课程。”卷九《与周丞相》第二十一则:“此段虽公天性之所安,但恐居众求辐辏之地,会不免有屈意徇人处耳。” 卷十《与陈君举》第七则:“然此段实难,必须坚厚沈实,六辔在手,操纵伸缩,无所差失。”卷十《与陈同甫》第四则:“此段话更有非书能尽者,寻常两家多各持门户,少得平实之论。”卷十《与乔德瞻》第二则:“此段去就,本不待决,盖非疑似可论者也。” 又,《全晋文》卷二三王羲之《杂帖》:“此段不见足下,乃甚久。”《全宋文》卷九宋明帝《与始安王休明书》:“此段殊得苏兄弟力。”卷三五谢庄《与江夏王义恭笺》:“此段不堪见宾已数十日,持此苦生,而使诠综九流,应对无方之诉,实由圣慈无已,然当之信自苦剧。”《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建安王休仁》:“及事平,与休仁书曰:‘此段殊得苏兄神力。’”卷四二《齐高帝诸子传(上)·子范》:“此段庄陵万事零落,唯哀册尚典刑。”卷五四《元帝诸子传·武烈世子方等》:“方等临刑谓所亲曰:‘吾此段出征,必死无二,死而获所,吾岂爱生?’”卷七七《恩幸传·刘系宗》:“系宗还,上曰:‘此段有征无战,以时平荡,百姓安帖,甚快也。’”《北史》卷四六《成淹传》:“思宁驰马以闻,孝文大悦,谓彭城王勰曰:‘淹此段足以制胜。’”或作是段。卷四五《夏侯道迁传》:“比在寿春,遭韦缵之酷,申控无所,致以猖狂。是段之来,希酬昔遇。”又,今字古可用作指示代词,有此义,故或作今段。《全齐文》卷四齐武帝《敕茹法亮》:“今段殊觉其下情厚于前。”《南史》卷六《梁本纪·梁武帝》:“近遣天武往州府,人皆有书,今段止有两封,与行事兄弟云‘一、二天武口具’。”卷一一《后妃传(上)·明恭王皇后》:“后在家为宁弱妇人,不知今段遂能刚正如此。”卷二一《王弘传》:“今段犬羊乍扰,令囚草撰符诏。”卷四六《周盘龙传》:“今段之行,必有死报。衡门蓬户,不朱斯白。”卷四五《崔慧景传》:“君今段之举,有功亦死,无功亦死,欲可求所免?”卷六一《陈伯之传》:“今段启卿,若复不得,便与卿共下。”《北史》卷二四《王宪传》:“我今段不可谓牙有馀而文不足矣。”(页)卷三六《薛辨传》:“今段定克江东以不?君试言之!”卷八九《艺术传·庾季才》:“九年,复征高丽,又问:‘今段如何?’对犹执前见。”《南齐书》卷二七《萧惠休传》:“今段殊觉其下情厚于前后人。”皆其证。
【一段】说一种的意思,口语,始见晋、宋,而非指一段时间或一段实物。     
      《东莱外集》卷五《与陈同甫》第一则:“则随血气盛衰,此一段精明不能常保。”是说此一种精明之气不能常保。《与陈同甫》第四则:“居厚一病,闻甚殆,知已平复,但渠须是调伏,得性气一段,然后飬生处世亦少龃龉。”得性气一段,是说得一种性气。又,《全晋文》卷二六王羲之《杂帖》:“果得此缘,一段奇事也。”《全宋文》卷五孝武帝《又别江夏王义恭》:“盛衰递袭,便是一段世臣相处之方。”卷十宋明帝《与桂阳王休范书》:“语次祖云:‘我东行是一段功,在郡横为群小辈过失,大被贬降,我实愤怨,不解刘辅国何意不作?’”卷十九王微《报何偃书》:“或谓言深博,作一段意气,鄙薄人世,初不敢然。”李白《长门怨》:“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菩萨为人受性,一段慈悲炽盛。”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金人意欲成本朝一段好事,恳请亦无他意。”皆其证。
【大段】说非常、特别、十分,宋时口语也。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八则:“虽未能尽领解渠说话,然觉得大段有益,不知其它从游者何故乃如此?”《左氏传说》卷四《僖公二十八年》:“夫晋文之有子犯,亦犹齐桓之有管仲相似。晋文一个霸诸侯之规模,皆是子犯出,然文公之规模与齐桓大段不同。”卷七《襄公三年》:“晋悼公之资质大段高,以春秋时论之,自晋公资质已难得,在后世独有汉高帝。”卷九《襄公二十九年》:“子产地位不是不高,其后欲铸刑书,叔向劝之,坚执不从。看这一处与向时所言,大段各别。”卷十《昭公四年》:“以桓公三十年校悼公之七、八年,其满溢之迟速,分量之浅深,霸业之久近,已大段不同。”卷十七《定公元年》:“子家这几句,却是无愧于幽明,观子家言语人情,大段合天理。”卷十八《定公四年》:“史皇之为人,半正半邪,后面终至于自死者,于是知大段奸伪的人尙自知耻畏义。”卷二十《定公十四年》:“观此事最当警戒今学者,能亲直谅之友,朝夕警省,亦是大段有志之人。”《左氏传续说纲领》:“而苏氏亦欲如晋王导不迁都豫章,会稽之谋只恐此说,与当时事势大段不同。”卷六《文公十四年》:“自封人而为卿,高哀必是大段有过人处。”《宋文鉴》卷四二冦凖《论澶渊事宜》:“游骑侵掠天雄,军东北县分,老少大段惊移。”皆其证。
《东莱集》卷七《代宰臣虞允文恭书皇帝御书崔实政论下方》:“然志卒不遂而祸辱随之者,实惟悠悠之谈,乐宽弛而羞法制,使当时国论靡有所定,此则实之论所由兴也。”悠悠之谈,是说懒散不精思之谈。《东莱别集》卷七《与张荆州》第三则:“平时徒恃资质,工夫悠悠,殊不精切。”《与朱侍讲》第十七则:“从容涵咏,又多堕于悠悠。”第二十二则:“则其意诚悠悠,迁延许时,而忽出于义者,诚无当也。”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十五则:“盖既欲赴试,悠悠则难见工也。”第二十七则:“某自看得顷年悠悠,政坐此病,故恐诲诱之际不可不知耳。”第二十八则:“向来悠悠,真是为己不切耳。”第六十五则:“向来在外舍,深居罕出,所以悠悠,今择勤苦有志之士与之游处,必须勉励也。”卷十《与邢邦用》第一则:“苟徒能言其非,而未能反己,就实悠悠汩汩,无所底止,是又所以坚彼之自信也。”:卷十六《师友问答·与张荆州问论语孟子说所疑》:“然其间岂无知其非者,但为己不切,视之悠悠,不以为耻耳。”皆其证。
【体段】说形状、模样的意思,宋代口语也。     
      《东莱别集》卷一六《师友问答》:“物不外理,理不遗物,故曰‘理会也得,不理会也得’。学上格物,凡有体段形象可见可言者,皆物也。”又,《复斋易说》卷一:“分气者一,受施者二。一专而精,二博而衍,始者难生,终焉效着。阳之体段,明见于此。”《二程遗书》卷十一《师训》:“利贞者,性情也。性情犹言资质体段,亭毒化育皆利也。”宋王宗传《童溪易传》卷九:“以是观之,则正之在《随》也,其体段可知矣。”《上蔡语録》卷一:“只他道个‘难言也’,便知这汉肚里有尔许大事。若是不理会得底,便撑拄胡说,将去气。虽难言,即须教他识个体段始得。”朱熹《延平问答》:“颜子深潜纯粹,于圣人体段已具,故闻夫子之言,即默识心融,触处洞然。”《朱子语类》卷六《仁义礼智名义》:“中与诚与浩然之气固是一事,然其分各别。诚是实有此理,中是状物之体段,然之气只是为气而言。”又曰:“孔门弟子只是问做工夫,若是仁之体段、意思也,各各自理会得了。”又曰:“‘宜’字乃是就事物上说,不知义在心上体段如何?曰: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也。”卷十五《大学下》:“体段已具,义理都晓得,略略恁地勘验,一过其实?”卷十八《大学五》:“因举《左传》云‘正曲为直’,正直为正,曲是体段。不直既为整,直只消安排教端正,故云正直。”卷十九《论语一》:“待学者自做得工夫透彻,却就其中见得体段是如此。”卷二十四《论语六》:“何文蔚曰:‘颜子已具圣人体段。’曰:‘何处是他具圣人体段?’文蔚无答。”又曰:“李先生谓颜子圣人体段已具,‘体段’二字莫只是言个模样否?”卷二十九《论语十一》:“且如凡事初一上商量已得成个体段了,再思一番,与之审处当行不当行,便自可决断了。”卷三十二《论语十四》:“此只是既仁之后,见得个体段,如此方其初时仁之体毕竟是如何,要直截见得个仁底表里。”《晦庵集》卷三一《答张敬夫》:“有个偏倚过不及处,其谓之中者,盖所以状性之体段也。”《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九朱熹《勿忘勿助长》:“此中体段须当察,便是鸢飞鱼跃机。”又,《难言》:“难言非谓不容言,谓状其中体段难。”又,《化》:“静对春风感形化,圣贤体段盖如斯。”宋胡宏《五峰集》卷二《与僧吉甫书三首》:“中者,所以状性之体段而不言心之体段也,心之体段则圣人无思也,无为也。”朱鉴《文公易说》卷三:“王德修说浩然之大刚直,是气之体段实养处,是必有事焉。”卷七:“万物资始,言取其始,于是也存而察之,心目之间体段昭然,未尝不可见也。”皆其证。
【落泊】说停留、落脚,而非谓落拓不遇之意。     
      《东莱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一则:“文潜既到,凡百当能调护,况旧治种种人情,想不至落泊也。”是说种种人情不至于在我处停泊。又,白居易《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答之》:“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枪鏦动佩环。”《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训门人六》:“今人读书,仁义礼智总识而无落泊处,此不熟之故也。”宋祁《新竹》:“笋残霞落泊,梢散粉婵娟。”皆其证。
【次第】用作名词,说头绪、方法、路迳或景况。用作动词,说整理、疏理。用作副词,是说大约、大概。
      《东莱别集》卷六《舍人箴》:“予尝为泰州狱掾,颜岐夷仲以书劝予,治狱次第,每一事写一幅本戒。”卷七《与朱侍讲》第十七则:“俟半月诸事及课程见得次第,当遣归。”第二十七则:“受之近一、两次作义,方有意思,更整顿数月,须见次第矣。”卷九《与周丞相》第七则:“然实有裨补,则不必迹之外见;事有次第,则不必人之遽孚。”卷十《答潘叔度》第一三则:“丧礼早令见次第为佳,吊慰妻家以亲戚恐可往,外人则不可也。”《东莱外集》卷五《答潘叔度》第四则:“林谦之以缴新端除目,迁工待次第,须决去就。”以上次第解方法、路迳。《东莱别集》卷十四《读史纲目·官制》:“历代用人次第,一谓人材所出之涂及其流品,一谓迁除来历迟速次第。”《东莱外集》卷五《与陈同甫》第六则:“感念畴昔不胜慨然,儒家清贫次第,须可共淡泊也。”以上二例次第解景况、情景。
      《东莱集》卷一二《分水徐君墓志铭》:“今年春,衰杖款门,出其考之世系,拜且泣,蕲得铭。予以游居之旧,不可却,乃次第其本末以遗之。”又,《金华时君德辅墓志铭》:“先墓在舍东数里,岁远芜废,君次第经缉,自始祖而下十馀冡。”卷一三《郭伯清墓志铭》:“平生所闻于师友者,方将次第出之,而伯清则死矣。”《东莱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二十六则:“《永嘉事迹》亦属陈君举辈访寻,当随所得次第之。”卷八《与朱侍讲》第五十七则:“荒政指划次第,无所不用其极。”卷十《与陈同甫》第十六:“既经乙览,惟就前五名中略加次第,其馀仍悉有司之旧。”以上次第用作动词,是说整理或梳理。
      《东莱别集》卷十《答潘叔度》第二二则:“到信须留两、三日,次第月半决可到衢州也。”《与邢邦用》第五则:“汪丈弃世,殄瘁之悲,善类所同,数日间即走三衢哭之,次第元夕后,乃能还舍。”以上二例次第用作副词,是说大约、大概。
【枝梧】说支撑、抵抗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五十九则:“荒政既可得枝梧,又诸公略相应副,自无辞求去。”《左氏博议》卷九《卫懿公好鹤》:“侯景逼台城,士大夫习于骄惰,至不侧跨马,束手就戮,莫敢枝梧。”卷十九《范山说楚子图北方》:“然楚师一出,诸夏披靡,莫敢枝梧。”《宋文鉴》卷四五富弼《辞枢密副使》:“兵马略集,便得百万,霈然馀力,前古不如。非是不敢南牧,只是不来尔,来之则无以枝梧,臣所以谓未是长久安宁之策者。”卷一○六张载《边议四首·固守》:“凡今近边城邑尤当募善守之人,计定兵力,度使势可必全,不假外救,足以枝梧踰月。”卷一一九陈师道《上曾枢密书》:“王伦、张海行半天下,所至溃坏,守令或走或降,莫敢枝梧。”又,《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四《仁宗庆历四年》:“臣所以区区愿未和者,盖知不和患轻易为处置,和后患大不可枝梧。此天下大计,臣不敢不极言也。”卷八五《神宗元丰五年》:“言洛口广武归大河,水涨塌岸,坏下插斗门,万一入汴,人力无以枝梧。”皆其证。
【枝拄】说维持、支持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二十一则:“初恐歉岁难度,今米价不増,亦粗可随分枝拄。”又,宋孙应时《烛湖集》卷七《与项大卿书》:“某去年初夏到官,今正一年,聩眊盘错之中不敢惮劳,聊复随分枝拄,祸机满地可避就,委心听命而已。”宋徐虎卿《清正存稿》卷六《颂诗·次宫教六斋庆成韵》:“邪倾枝拄费三年,革故图新有待年。”牟巘《陵阳集》卷二《和善之游法华》:“呼酒酹此脚,一笑失枝拄。”《通鉴纪事本末》卷七下延光三年:“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拄而已。”皆其证。
【断手】说结束、完毕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十七则:“引间方刊《横渠集》断手,当首拜纳。”卷八《与朱侍讲》第三十九则:“又《文海》未断手,亦欲早送官,庶几去就可以自知。”第五十四则:“前月下手,一间两厦,颇高洁,秋初可断手。”卷十《答潘叔度》第二十三则:“某旬日以来,编《诗》少曾出门户,今已断手矣。”《东莱外集》卷五《与李侍郎》第三则:“《长编》既已断手,莫若及此暇时,参订修润整顿。”
【下手、入手】说着手行事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七《与朱侍讲》第十二则:“但恨无繇亲承诲语的实下手处,因便告详指示。”第十四则:“义乌刊《精义》,初不曾下手也。”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十五则:“《横渠集》续收者本欲便刊,以近得张丈书,复寻得一二篇,俟其送至乃下手。”第二十六则:“前月下手,一间两厦,颇高洁,秋初可断手。”卷九《与内兄曾提刑致卢》第二则:“永嘉荒甚,极费料理,犹赖朝廷烛知本末,却肯应付,恐可下手也。” 卷十《与陈同甫》第十二则:“俟天民送到行状,当须下手。”《与周允升》:“往往病犹自若者,正是实下手处欠工夫耳。”《与学者及诸弟》第十五则:“屋已下手甚善,规模须常令戢敛。”《东莱外集》卷五《答潘叔度》第三则:“《程易》既下手,则毕工会当有期。”《与李侍郎》第二则:“公退想多闲暇,《长编》莫曾下手再整顿否?”或作入手。《东莱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五则:“其子又卧病孱弱,未能支持葬地,君举诸公方料理,尙未得入手,可念!可念!”
【定叠】说安定、妥当的意思,宋代口语也。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一则:“令嗣到此半月,诸事已定叠,朝夕潘叔度相与切磨,势不容懒。”是说诸事已经了结、妥当。又,张载《横渠易说》卷二:“心宁静,于此一向定叠,前踪有何事亦不恤也。”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五○《与焦殿丞书》:“某日来遂移过高桥宅中,俟稍定叠,便去般出。”卷一九一《札子四·赵子直丞相》:“海冦既获,两船必遂定叠。”黄庭坚《山谷简尺》卷上:“此随行但有两庄客耳,恐骤无人,小盗或窥觎,少定叠,虽两使今亦足耳。”《容斋五笔》卷八:“有道人指曰:‘静字左傍乃争字,以故不定叠。’于是撤去元扁而改为‘靓’云。”《春渚纪闻》卷二《天绘亭记》:“蒋颖叔为发运使,至泰州,谒徐神公,坐定了,无言说,将起,忽自言曰:‘天上也不静,人世更不定叠。’蒋因扣之,曰:‘天上已遣五百魔王来世间作官,不定叠,不定叠。’”《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只是世间不好底人,不定叠的事,才遇尧舜都安帖平定了。”卷十七《大学二》:“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已定叠,然后渐渐推去。”卷六三《中庸》:“小儿无记性,亦是魄不足,好戏不定叠,亦是魄不足。”卷一一八《训门人六》:“人要为圣贤,须是猛起服瞑眩之药相似,教他麻了一上了,及其定叠,病自退了。”卷一三○《本朝四》:“邢恕本不定叠,知随州时,温公犹未绝之。”皆其证。
【料理】说治疗、医治。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五十六则:“虽深风远痹,非药石所可料理,然神气似可完固。”第六十四则:“某病体虽不复可料理,然去秋稍稍勉习执匕筯、系亪带。”第六十五则:“盖萎痹已成沈痼,非汤剂所能料理也。”《外集》卷五《与刘衡州》第二则:“病体已成废痼,不复可料理。”皆其证。
【迤逦】说渐渐、慢慢、缓缓的意思,用作副词。盖宋世口语也。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三十三则:“近乃知合门舍人亦轮对,班序在下,如此则须迤逦至五、六月也。”《东莱别集》卷九《与周丞相》第一则:“初欲迤逦为天台、雁荡之行,偶得朱元晦书,欲来春同游,须少俟之。”《丽泽论说集录》卷一《门人集录易说上》:“人于善心发处,便自此迤逦充长去,亦何所不到?”又,《二程遗书》卷十九《杨遵道录》:“先生初受命,便在假欲迤逦寻医,既而供职,门人尹焞深难之。”《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卷十五《大学二》:“只是细推他节目,紧要处则须在致知格物诚意,迤逦做将去。”卷一○四《自论为学工夫》:“只五年间可以读得经子诸书,迤逦去看史传,无不贯通。”卷一三二《本朝六·中兴至今人物》:“吕后只是一个村妇人,因戚姬,遂迤逦做到后来许多不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女真国主再议旧好,复依建隆、雍煕以来卖马事次,可附口诏传宣抚问。迤逦议及夹攻大辽事,脱或有意,可言次迁使来议。”卷二一:“但取马五十匹,随行迤逦入天德,军云中。”卷三二:“京、勔父子及贯等挟太上皇南去,恐迤逦渡江,假藉威势,遂生变乱之祸。”卷四四:“敌知难攻,遂过塘河,迤逦北去。”卷五七:“是日将午,而馈食者不至,遂迤逦至门,则寂无人。”卷七四:“然大军尙在城下,若迤逦坚守,须至别有施行,则汝之忠勤反为社稷之祸。”皆其证。
【牢攘】说坚让恳辞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十则:“虽雅志倦于应接,恐须勉强到官。若果不可为,则引疾丐祠,却是熟事,甚易为力。若或再辞,或道中俟命,则此间未必有相察者,转见牢攘也。”说未到任字而求辞官,则会被未察者视作坚决辞位。第二十一则:“若相事势果不可为,则引疾丐辞,却是常程事。辞免则碍旨挥,到任丐辞,则非辞免也。又载疾之官,亦见奉命之,共才文字到,便可得却,无今日许多牢攘也。”说到任后再求辞官甚易,毋须如今日之许多坚决辞职。案:牢攘,古作牢让。《汉书》卷八六《师丹传》:“臣纵不能明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増益陛下之过。”颜师古注:“牢,坚也。”牢让,说坚让。《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方用皋陶之谟,适值留侯之疾,沥恳牢让,备列奏章,塞诏上言,动形颜色。”卷一七二《萧俛传》:“而抗疏恳辞,勇退知止,尝亦敦谕,确乎难拔,遂兹牢让,以厚时风。”《新唐书》卷七六《长孙皇后传》:“帝不听,自用无忌为尙书仆射。后密谕令牢让,帝不获已,乃听,后喜见颜面。”《全唐文》卷六二唐宪宗《答宰臣请上尊号第三表批》:“先典不可以固违,群情不可以屡阻;与其牢让而繁饰,不若纳规而徇公。”卷七七唐武宗《答李德裕生太尉第三批表》:“昔子仪以外止军功,所宜牢让;今卿以内匡时政,非合固辞。”皆其证。
【凑泊】说凑合、通融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十《与陈君举》第四则:“义理无穷,才智有限,非全放下,终难凑泊。然放下,政非易事也。”又,《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着。”卷十二《学六》:“今说此话,却似险难说,故周先生只说一者,无欲也。然这话头高,卒急难凑泊,寻常人如何便得无欲?”又:“根本不立,故其它零碎工夫无凑泊处。”又:“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卷六十三《中庸》:“若扶植种在土中,自然生气凑泊;他若已倾倒,则生气无所附着,从何处来相接?”卷九十五《程子之书一》:“若无私意间隔,则人身上全体皆是仁,如无此形质,则生意都不凑泊。”卷一二一《训门人九》:“只是心念不整肃,所以如此;缘心念不整肃,所以意思宽缓,都凑泊他那意思不着。”《五灯会元》卷四《章敬晖禅师法嗣》:“叹曰:‘不可思议。’来者难为凑泊。”卷九《沩山佑禅师法嗣》:“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卷十八《云盖智禅师法嗣》:“生铁面皮难凑泊,等闲举步动乾坤。”皆其证。
【作恶】说忧愁、悲伤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十《与陈同甫》第二六则:“今日闻刘共甫消息不佳,令人作恶,殆废寝食也。”又,宋祁《景文集》卷十《送客》:“长年伤别甚,作恶叵能欢。”胡宿《文恭集》卷二《行次淮上寄何毖秀才》:“南浦伤离数,西州作恶频。”卷五《寄张唐公学士》:“朱航东下忽经春,藏室离居作恶频。”刘敞《公是集》卷二十二《得贡甫巢县书云阻风》:“别离常作恶,衰老异他时。”卷二十六《九月八日晚会永叔西斋》:“念离还作恶,处世亦安排。”文同《丹渊集》卷十《奉送少讷还青神》:“此怀作恶定数日,愦愦已觉渐磨戛。”黄庭坚《山谷外集》卷十二《奉和慎思寺丞太康传舍相逢并寄扶沟程太丞尉氏孙著作二十韵》:“胸怀作恶无处说,天气昏昏月含雾。”陈师道《后山集》卷九《上苏公书》:“谢太傅常谓中年以来,一与亲友别,数日作恶。”米芾《宝晋英光集》卷四《送潘景纯》:“此别固应尤作恶,天涯老去与谁群。”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九《与李季章书》:“解携之际,但有一人衰暮,便足令满坐作恶。”卷三十五《与刘之澄》:“但念果为湖南之行,即相望益远,令人作恶耳。”卷五十四《答项平父》:“官期遽满,当复西归,自此益相远,令人作恶也。”皆其证。
【消息】说斟酌、推敲的意思。
      《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第二十四则:“虽去就出处素有定论,然更须斟酌消息,勿至已甚。”斟酌消息,是平列复语,二词同义。消息解斟酌、推敲,盖始于晋、宋。《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传》:“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是说依据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斟酌増损之也。《颜氏家训》第六《风操》:“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是说对徒有声名之人,须得斟酌,不可勿勿去拜访。第九《文章》:“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之。”是说陈琳书檄之文,虽时君所命,今当反复斟酌之。第十七《书证》:“考校是非,特须消息。”是说考校是非之事犹当详审,特须斟酌。《魏书》卷六七《崔鸿传》:“虽有善政如黄龚,儒学如王郑,史才如班马,文章如张蔡,得一分一寸必为常流所攀,选曹亦抑为一概,不曾甄别。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是说虽明旨已行,犹宜斟酌之也。《北齐书》卷四六《路去病传》:“去病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势要之徒,虽厮养小人莫不惮其风格,亦不致嫌恨。”是说路去病斟酌事宜,以理抗答也。
【便蕃】说殷厚、恳诚、郑重的意思。
       《内集》卷五《进所编〈文海〉赐银绢谢表》:“既叨中秘清切之除,复拜内府便蕃之锡;人微恩厚,感极涕零。”说复受内府殷厚之赐。《东莱外集》卷五《为虞丞相谢生日赐生饩表》:“每于载育之辰,愧此多仪之赐,继粟继肉;虽屡省于便蕃,食志食功。”说我虽于忠恳之事反复自省,犹觉亏志亏功。卷六《与李侍郎》第七则:“《文海》奏篇,异数便蕃,一时纷纷,盖因愤激而展转至此。”说我将《文海》上奏,持异说者郑重议论,一时纷纷未休。又,《宋文鑑》卷三六苏颂《西蕃邈川首领阿里骨加令邑制》:“便蕃优渥之恩,固无内外之异。”卷四三刘随《请询访晁李》:“先帝宠遇,便蕃讲求典礼;议论详正,无不察预。”卷五十吕晦《请韩琦等转官》:“去岁赏定策之功,今日赏建储之议,恩宠便蕃,乃前世未闻之事也。”卷六五宋祁《谢换龙阁表》:“况臣出入三岁,便蕃五迁,四叨学士之名,罕见从官之比。”卷六七冯京《河阳谢上表》:“特逢盛际,再列近司,擢之于寻常之中,振之于颠危之下,便蕃异数,究极宠光。”卷七九江休复《澶州顿丘县重修县治记》:“行李便蕃,宾客供给,礼莫重焉。”卷八五宋绶《景佑卤簿图记序》:“顺风访道,案历上陵,巡察便蕃,威容震耀。”卷一二二苏辙《贺河阳文侍郎启》:“伏审力辞枢务,得请名邦,恩礼便蕃,中外庆慰。”卷一二九杨亿《开封府上梁文》:“疆理既推于广斥,闾阎最号于便蕃。”卷一三六宋祁《冯侍讲行状》:“两宫所以褒礼,赐予尤渥,便蕃光明,为时宗国器,当世休之。”皆其证。

[ 本贴由 怡情悦性 于 2004-12-18  17:09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00:28 , Processed in 0.1663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