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3|回复: 0

二十世纪宋代文学研究方法之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9 17: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 毅 (北京大学)
来源:青藤書屋


  二十世纪的宋代文学研究,属于传统国学一个部门的分支,与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它的起步、发展和变化,无不受时代政治和社会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都无法完全超越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其研究成果也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本文着重于从研究方法变迁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一、传统学术的师承:在二十世纪的宋代文学研究中,词学研究和宋诗研究的成就较大,这与学有所成的几代研究者中存在着的师承关系,亦即所谓“学统”,恐怕是分不开的。在宋代文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如词集的校勘整理,作家生平考证和作品系年注释等,中国的传统学术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朴学方法,成为可师承的入门工夫。

  二、新观念、新方法的输入:受外来观念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形成了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史观,和对能反映国民之思想情感的平民文学的重视,再就是对西方长于归纳分析的科学实证方法的借鉴。这三点在王国维、鲁迅和胡适的古典文学研究论著中都有反映,尽管他们均非研究宋代文学的专门家,但他们对宋杂剧与话本小说的有关论述,对宋词的反传统看法,开创了以现代文艺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研究宋代文学的范例。

  三、文学的历史阐释:以进化的观念为指导,对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的归纳考察和文体分析,是“五·四”之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到了三、四十年代,这种具有历史考据性质的文学阐释方式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类别的文学史研究中。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宋代文学研究中,考据与批评并重,除将史的叙述建立在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外,还突出了对影响文学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时代思潮的考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文学的价值,展开文艺社会学的批评。

  四、反映论和阶段分析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强调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将文学史看作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思想史。在这种情形下,陆游和辛弃疾成为宋代文学研究的亮点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都是具备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家,容易通过政治标准第一的衡量线,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容易获准出版。这一时期大陆的宋代文学研究也不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多集中于文献资料的考辨、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校勘整理和选注方面。

  五、多元发展与从文化角度切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文学研究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不仅传统的朴学方法得以发扬,唯物史观和社会学方法在作家作品研究中仍发挥着作用,文学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研究亦受到重视。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人们普遍认同陈寅恪“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看法,倾向于以宋文化为视角,运用多种方法,对宋代文学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8:05 , Processed in 0.1491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