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1 16: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有莘(Shēn):古国名。也作有辛、有侁。1、姒姓,夏禹之后。周文王妃太姒即有莘之女。故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2、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即此地。故址在今河南开封旧陈留县东。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辞源》
[102] 莘(Shēn)老:指商代伊尹。伊尹曾耕于有莘之野,故称。伊尹,商汤之臣。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ē)衡(宰相)。汤死后,其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一说伊尹放逐太甲,自立七年;太甲还,杀伊尹。——《辞源》
[103] 莘(shēn)莘(shēn)将(qiāng)将(qiāng):波涛激荡的样子。见枚乘《七发》。
[104] 闻莘(Shēn)党翟(Zhái),谭贡劳逄:见《百家姓》。
[105]佷(Hěn)石:石名。在西安临潼区骊山之侧。唐皇甫湜《佷石铭》:“佷石苍苍,骊山之傍。”
[106] 佷(hěn)用:刚愎自用。
[107]佷(hěn)强(qiáng):凶狠强横。佷,凶狠。
[108] 丞(zhěng)民农桑:扬雄《羽猎赋》:“丞民乎农桑,劝之以弗怠。”丞,拯救。丞为拯之初字。
[109] 承(Zhèng)县:汉代县名,属东海郡。王莽时称承治。见《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承音证。”
[110] 承(Zhèng)乡:汉代诸侯国名。盖与承治、承县为一地。《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东海郡西汉时的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沂、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承乡、承县、承治当位于这一地区。
[111] 承(Chéng)盆:春秋人名。
[112] 枍诣承(Chéng)光:枍诣、承光皆汉楼台名。见张衡《西京赋》。
[113] 承(zhěng)蜩:《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承蜩,犹掇之也。”郭庆藩集释:“承,读为拯。拯,谓引取也。”
[114] 承(zèng)含:《礼记•文王世子》:“至于賵赙承含,皆有正焉。”郑玄注:“承读为赠。”陆德明释问文:“賵赙琀襚,赠丧之物也。”
[115] 并流承(zhěng)之:《列子•黄帝》:“(孔子)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殷敬顺释文“承音拯。《方言》:‘出溺为承’。”
[116] 承(chéng)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赠送宾客。承,奉;将,送。《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117] 若山之承(zhěng):《墨子•尚贤中》:“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高亨新笺:“承疑当读为峙。峙,立也。”“承”,《辞源》音chéng,《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18] 承(zhěng)之庸之:《书•虞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孙星衍注疏:“承,同烝(zhēng),进也。”《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19]承(chéng)浆:穴位名。下唇中央的凹陷处。汉刘熙《释名•释形体》:“口下曰承浆。浆,水也。”
[120]《楚辞•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王逸注:“承,一作蒸。”闻一多新义:“承,当作蒸,气上行曰蒸。”“承”,《汉语大字典》音zhěng。
[121]厉(Lì)山:地名,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相传炎帝神农起于厉山。厉国,春秋时国名。故地在今厉山。《左传•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杜预注:“厉,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汉书•地理志上》:“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案:厉山之厉,《辞源》《汉语大词典》音lì,厉国、厉乡之厉,《汉语大字典》音
lài。厉国、厉乡因厉山而得名,故皆依《辞源》《汉语大词典》注音为lì。
[122] 厉(lì)与西施:《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陆德明释文:“厉,如字,恶也。李轨音赖。司马彪云病癞。”“厉”,《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音lài,义为癞疮,《辞海》无注。案:《齐物论》的思想是“齐物”,即是非、生死、美丑都没有什么区别。西施为著名美女,庄子认为极丑恶的女人与西施也是一样的。丑恶的人不一定就是生癞疮的人。厉的本义为“砺”,即磨刀石,砺石粗砺,引申为粗,又引申为丑恶,故“厉与西施”之厉应从陆德明释文“厉,如字,恶也”,音lì。
[123] 厉(lì)夜生子:《庄子•天地》:“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陆德明释文:“厉音赖。”《汉语大词典》音lài,义为生癞疮的人。其余诸辞书无注。案:生癞疮的人生子不会生癞疮,丑陋的人生子却可能丑陋。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译为“丑人”。参阅注[121],“厉”音lì,义为丑人。
[124] 厉(lì)风:中医病名,即疠风,麻风。《汉语大词典》:“厉风,即疠风。”“厉”注音lài,而疠注音lì。厉风之厉《辞海》音lì。
[125] 厉(lì)人:《韩非子•奸劫弑臣》:“谚曰:‘厉怜王。’”“厉”指麻风病人,“厉怜王”意为麻风病人怜悯被劫杀的君主,认为比自己还可怜。“厉怜王”之厉《汉语大词典》音lài,参阅注[123],“厉”当音lì。
[126] 漆身为厉(lài):《史记•范睢(雎)蔡泽列传》:“(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不足以为臣耻。”司马贞索隐:“厉音赖,癞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癞。”案:漆树所产之漆,触之可使人皮肤溃烂如癞疮。商纣王杀比干,观其心,箕子惧,遂漆身为厉,被发为狂,以避其害。
[127] 踏莎(suō)而行:踏莎行,词调名。唐韩翃诗:“踏莎行草遇春溪。”词名本此。莎,莎草。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纺锤形块茎,称香附子,可入药。秆直立,三棱形。
[128] 莎(Shā)车: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莎车县一带。“莎”,《辞源》音suō,《辞海》音shā。
[129]莎(shā)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络丝娘、纺织娘。《诗•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辞源》
[130] 不羹(láng):《辞海》:古城名。春秋楚地。《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有东、西二不羹城:东不羹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东南。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舜徽按:‘羹字古音当读同汤。今俗称肉汤,即羹字也。《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正义》云:‘古者羹臛之字,亦音为郎。’然则羹固有郎音,重读之则为汤矣。本书水部‘汤,热水也。’自为一切热水之称,与羹臛无涉。今俗作汤,乃音近假借。’”
[131] 叔孙婼(Chu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传•昭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三月,公如楚。叔孙婼如齐莅盟。”
[132] 泷(lóng)泷(lóng):水声。苏轼《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
(Yé)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133]泷(Lóng)廉太郎:日本作曲家、钢琴家。生于1879年,卒于1903年。
[134]傍(Páng)州:唐代州名,在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境。
[135] 姓氏读傍(Bàng):傍作姓氏,《辞源》《辞海》音bàng,《汉语大字典》音páng,《汉语大词典》无注。唐代有傍企本。
[136]《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彭彭,忙忙不得停止的样子;傍傍,紧张而无休止。
[137] 傍(páng)戟:背戟,犹言倒戈。《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páng,《辞源》《辞海》无注。
[138] 神(Shēn)荼(shū)郁垒(lǜ):亦作“荼与郁雷”。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后世遂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恶。《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已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辞海》
[139] 荼(Yé)恬:汉代人。见《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
[140] 茶兴荼(chá)亡:荼是茶的古字,茶兴而荼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之七•荼》:“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唐书》原注:自此后荼字减一画为茶。”宋杨万里《〈颐菴诗稿〉序》:“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
[141] 诸侯御荼(shū):玉器名,圭属。《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杨倞注:“荼,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也。”——《汉语大词典》
[142] 仓颉(Jié):也作苍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世尊称为颉皇。
[143] 颉(Xié)卫:古代有贤人颉卫。见《通志•氏族略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144] 顾氏颉(Xié)刚:即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史学家。颉颃有刚直不屈之义。《淮南子•修务训》:“则虽王公大人有严志颉颃之行者,无不惮悇痒心而悦其色矣。”
[145]颉(jié)皋:即桔槔。一种汲取井水的工具。
[146] 颉(jié)桥(jiāo):即颉皋。
[147] 颉(Xié)利:唐代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名咄苾。唐皇甫松《怨回纥歌》:“收兵颉(Xié)利国,饮马胡芦河。”后用以借指外族首领。宋杨万里《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之十:“早个使君归鼎轴,为禽颉利击单于。”
[148]颉(xié)羌:古时泛指外族首领。
[149] 颉(Jié)籀颉(Jié)篆:颉籀,古代字书《仓颉篇》和《史籀篇》的并称。也用以泛指古文字。颉篆,指秦代丞相李斯所作《仓颉篇》中的小篆字体。秦始皇削平六国后,统一文字,采纳李斯的奏请,"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宦官)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文字多取《史籀篇》,字体都用秦篆即小篆。
[150] 羊肠颉(jié)曲(qū):曲折的羊肠小道。清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由烟霞岭得支径,徜徉而上,松篁葱蒨,羊肠颉曲。”
[150] 羊肠颉(jié)曲(qū):曲折的羊肠小道。清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由烟霞岭得支径,徜徉而上,松篁葱蒨,羊肠颉曲。”
[151]羹颉(jiá):《史记•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佯装)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司马贞索隐:“羹颉,爵号耳,非县邑名,以其栎釜故也。”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按:高祖取其山名为侯号者,怨故也。” 妫州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怀戎县即今怀来县。颉(jiá)通扴。扴,刮。颉羹即刮羹。后人以“颉羹”讥人吝啬。“羹颉侯”后人也有写作“颉羹侯”的。
[152] 盗颉(jiá):窃取克扣。《新唐书•高仙芝传》:“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
[153] 颉(xié)佷(hěn):挺着脖子凶狠的样子。
[154] 颉(xié)啎:错乱,违逆。《吕氏春秋•明理》:“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啎,百疾。”——《汉语大词典》
[155] 颉(xié)滑:机巧,狡黠。《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156] 颉(xié)颃:《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毛亨传曰:“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后以“颉颃”谓群鸟飞翔时此上彼下的样子。又引申为彼此不分高低,互相抗衡。又引申为刚直不屈。
[157] 颉(xié)兽:《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郭璞注:“如青狗。”
[158] 皋陶(yáo):也作咎繇,偃姓,传说生于曲阜,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以正直著称,曾被大禹推荐为他的接班人。其后裔在江淮之间建立英、六(今安徽六安)、群舒等小国。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所说,皋陶是东夷族。(见该书第三卷乙编第一章第一节)。
[159] 倚(jī)人黄缭:《庄子•天下》:“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 倚人,谓怪癖而不合于世俗之人。
[160] 倚(Yǐ)相:春秋楚国左史。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161] 佛(Bì)肸:也作“佛肹”,春秋末年晋国卿赵鞅(即赵简子)的家臣,曾为中 牟县宰。《史记•孔子世家》:“佛肸为中 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 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 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案:“佛肸叛”这一事件史书记载不详,《史记》的这一段完全录自《论语•阳货》第七章。杨伯峻《论语译注》说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范中行是范氏、中行氏两个人,且《史记》孔安国集解曰:“(佛肸)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看来佛肸当是赵简子的家臣。中 牟,春秋晋邑,故址在今河南鹤壁市西,不是现在的河南中 牟县。
[162] 佛(Bì)貍:也作佛狸,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乳名。《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斩佛貍首,封万户侯。”胡三省注:“佛,读如弼。”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案:“佛”,《辞源》音fó,《汉语大词典》音bì。
[163] 佛(bì)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显我德行。”郑玄《毛诗传笺》:“佛,辅也。时,是也。仔肩,任也。”佛,通弼。“佛”,《辞源》音fó,《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bì。
[164] 佛(bì)仡(yì):《集韵•质韵》:“佛仡,勇壮。”
[165] 佛(Bó)泥:古国名。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宋太平兴国二年始朝贡于宋。也写作“渤泥”。宋赵汝适《诸蕃志•渤泥国》:“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佛泥,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汉语大词典》
[166]佛(Bó)佛(bó):十六国时代的夏世祖赫连勃勃,《宋书•索虏传》称其为“佛佛”。
[167] 鸟佛(fú)其首:《礼记•曲礼上》:“献鸟者佛其首。”孔颖达疏引王肃曰:“佛谓取首戾转之,恐其喙害人也。”
[168]佛(fú)戾:违逆,反对。佛,通拂。鲁迅《文化偏至论》:“顾若而人者,当其号召张皇,盖蔑弗托近世文明为后盾,有佛戾其说者起,辄谥之曰野人,谓为辱国害群,罪当甚于流放。”
[169]悖佛(fú):悖、佛两字连用,佛通拂,义为违背、乖逆。《礼记•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天谈者有悖于目而佛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
[170] 佛(fú)道艾(ài):即伏道艾。宋时以为艾中佳品,因其产于汤阴伏道,故称。——《汉语大词典》
[171]近代专词,读佛(fó)勿忘:凡近代外国人名、地名中的“佛”,一般读fó,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西非的佛得角国,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哈佛大学等。
[172] 亻匡(kuāng)儴(ráng):惶急貌。《聊斋志异•于去恶》:“(陶圣俞)偶出户,见一人负籍亻匡儴,似卜居未就者。”
[173] 儴(cháng)佯:游荡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招摇乎儴佯。”“儴”,《辞源》《汉语大字典》音xiāng,《汉语大词典》音cháng。
[174] 予(Zhù):即杼,夏朝帝名。《史记•夏本纪》:“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175] 亢(Gēng)仓(sāng):见注[5]
[176] 仓(Cāng)慈:三国魏人。《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为长安令,清约有方。”
[177] 仓(chuàng)兄(huǎng):《诗•大雅•桑柔》:“不殄心忧,仓兄填兮。”朱熹注:“仓兄,与怆怳同,悲悯之意也。”
[178] 姓种(Chóng):《水浒传》第三回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宋史》有《种师道传》《种师中传》。种师道曾任知渭州,“天下称为‘老种’。《水浒传》里的“老种”“小种”当指种师道和种师中,但《水浒传》是小说,所说与史实出入颇大。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里,这个“种”字都读错了。
[179] 文种(Zhǒng):《辞海》:“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禽(一作子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勾践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他献计到吴贿赂太宰嚭,得免亡国。勾践入吴为质三年,由他主国。勾践归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按照《辞海》的注音体例,“种”读zhǒng。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越文种字禽,种读为重隹(左重右隹一个字)。《玉篇》:‘重隹,雀也。’”依王说则“种”读chǒng。今从俗读。
[180] 伉(gāng)直:刚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汉语大词典》
[181] 伉(gāng)浪:亦作“伉俍”。率直豪放。《明史•赵时春传》:“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诗伉浪自喜,类其为人。”——《汉语大词典》
[182] 伉(gāng)厉:刚直、严厉。《史记•汲郑列传》:“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汉语大词典》
[183]简伉(gāng):质直,刚直。《宋史•唐介传》:“介为人简伉,以敢言见惮……神宗谓其先朝遗直,故大用之。”——《汉语大词典》
[184] 伉(kàng)暴:亢暴,特别暴躁。宋洪迈《夷坚丁志•张翁杀蚕》:“翁素伉暴,妻不敢违。”
[185] 伉(gāng)爽:刚直豪爽。清王晫《今世说•言语》:“(王士禄)眉宇朗秀,襟怀伉爽,为人望所属。”——《汉语大词典》
[186] 伉(Kàng)喜:汉代人。见《姓解》卷一引《风俗通》。
[187] 伉(gāng)伉(gāng):刚直貌。《艺文类聚》卷四九引晋华峤《后汉书》:“刘恺为太常,论议常引正大义,诸儒为之语曰:‘难经伉伉刘太常。’”——《汉语大词典》
[188] 伉(kàng)合:匹配结合。
[189] 伉(kàng)壮:强壮。
[190] 《诗•大雅•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立,建造。皋门,郭门,外城墙的门。伉,高大。
[180]—[190]:《辞源》《辞海》里“伉”只有kàng音,凡是《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收录的词而在后两部书里音gāng的,前两部书里皆音kàng。
[191] 食(Yì)其(jī):指郦食其。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本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袭齐,齐王以为被出卖,把他烹死。——《辞海》。案:郦食其嗜酒,人称高阳酒徒。
[192] 箪食(sì)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193] 匮(guì)椟:盛衣物文件等的箱柜。匮(guì),即“櫃”之本字,“櫃”简化为“柜”。
[194] 匮(guì)藏(cáng):用柜子珍藏。
[195] 负匮(guì):背着柜子。《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196] 佗(Tuó)羽:汉代人。佗(Tuó),姓,《汉语大字典》音tuó,《汉语大词典》音tuō。《汉书•游侠传•郭解》:“东道佗羽公子。”
[197] 赵佗(Tuó):(?-前137),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南越国王。秦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吕后时,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景帝时附于汉。-《辞海》
[198] 佗(tuó)佗(tuó):佳丽美艳貌。一说雍容自得貌。《尔雅•释训》:“委委、佗佗,美也。”郭璞注:“皆佳丽美艳之貌。”《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朱熹集传:“委委、佗佗,雍容自得之貌。”——《汉语大词典》
[199] 佗(tā)人佗(tā)乡:即他人、它乡。
[200] 委佗(yí):即逶迤,委蛇。《后汉书•任光等传赞》:“任、邳识几,严城解扉。委佗还旅,二守焉依。”——《汉语大词典》
[201] 佗(tuò):加;施及。《诗•小雅•小弁(pán)》:“舍彼有罪,予之佗矣。”毛传:“佗,加也。”郑玄笺:“舍褒姒谗言之罪,而妄加我大(tài)子。”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长沙方言续考》:“今长沙人谓不自承其过而移加于人曰‘佗’。”——《汉语大词典》
[202] 佗(tuō)发(fà):拖发。
[203] 佗(tā)方:它方。
[204] 条(Tiáo)真:汉代人。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十萧》。
[205] 条(dí)狼:《周礼•秋官序官》:“条狼氏下士六人。”条狼氏,官名。掌清除道路,驱避行人。后亦以“条狼”借指衙役。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条狼执鞭,厚自扬诩。”条,通“涤”。——《汉语大词典》
[206] 条(dí)畅(dàng):《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王引之《经义述闻》:“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
[207] 条(dí)荡:摇动。条,通“涤”。明王世贞:“《高平》宜条荡滉漾,《般涉》宜拾掇坑堑。” 《高平》《般涉》,曲调名。
[208] 条(tiáo)畅:欢畅;舒畅。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大化隆恰,男女条畅,家给年丰,咸则三壤,岂不盛哉!”——《汉语大词典》
[209] 条(tāo)属(zhǔ):谓用绳子连缀。古代丧冠之制。条,通“绦”。《仪礼•丧服》:“冠绳缨,条属,右缝。”郑玄注:“属,犹著也。通屈一条绳为武,垂下为缨,著之冠也。”李如圭集释:“条属者,丧冠之制也。条,谓冠之缨武,其材以一条绳若布围之,两相交过,缀之以为武,垂其余者以为缨。属,谓著冠于武,冠与武相连属也。”《礼记•杂记上》:“丧冠条属,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汉语大词典》
[210] 条(tāo)缨:
[211]条(tiāo)桑:挑选桑叶,采桑。
[212] 靓(jìng)饰:靓(jìng),艳丽,美好。靓(jìng)饰,艳丽的妆饰。《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213] 靓(liàng)哥靓(liàng)妹:靓(liàng),漂亮;好看。“靓(liàng)”与“靓(jìng)”义相近,但“靓(liàng)”是方言,不用于古词。古词中的“靓”都读jìng 。靓(liàng)哥靓(liàng)妹是粤方言。在我的故乡鲁西北,人们偶见一着新装者,则齐声高喊“靓(liàng)了”。
[214] 靓(jìng)衣:艳丽的服装。
[215] 靓(jìng)庄:打扮,妆饰。也指妆饰艳丽。
[216] 玚(chàng)圭:即鬯圭。《说文•玉部》:“玚,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段玉裁注:“玚读如畅。《鲁语》谓之鬯圭,用以灌鬯者也。” 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以郁金香合黑黍酿造的香酒。鬯圭,祭祀时用来酌取鬯酒的玉制礼器。
[217] 应玚(Yáng):《辞海》:?-217,汉末文学家,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建安七子”之一。应劭从子。与弟璩(休琏)、璩子贞皆以文章见称。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曾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但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应玚,字德琏。《说文•玉部》:‘玚,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瑚琏也。’何晏注引包咸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器贵者。’玚、瑚琏皆宗庙礼器,朝廷所贵之物,故可相应。饰以‘德’字,意谓有玚和瑚琏等廊庙器之德。”案:据吉说则“玚”当读chàng,但诸辞书皆注音yáng,故从辞书。
[218] 玚(yáng)花:即玉蕊花。又名山矾。宋洪迈《容斋随笔•玉蕊杜鹃》:“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 玉蕊花即琼花。
[219]玚(dàng)琫:玚(dàng),通璗。璗,黄金。《说文•玉部》:“璗,金之美者,与玉同色。”《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琫,刀鞘上端近口处的饰物。玚琫,上端以黄金装饰的刀鞘。
[220] 玚(dàng)珌:珌,刀鞘下端的饰物。玚珌,下端以黄金装饰的刀鞘。《汉书•王莽传上》:“于是莽稽首再拜,受绿韍衮冕衣裳,玚琫玚珌。”
[221] 奘(zhuǎng):粗大。
[222] 夯(bèn)货:即笨货。“夯(bèn)”同“笨”,见于《西游记》《红楼梦》等书。
[223] 赵国相如,众卿之长(zhǎng):《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指秦赵渑池之会后回到赵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上卿即长(zhǎng)卿,最大的卿。
[224] 司马长(Zhǎng)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蔺相如为赵国之上卿即长(zhǎng)卿,故名相如字长(zhǎng)卿。后世有“西汉文章两司马(即司马相如、司马迁)”之说。
[225] 刘长(Zhǎng)卿:唐代诗人,字文房。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刘长卿,字文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谓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之为人,故更名相如。蔺为赵惠文王之相,相乃百官之长,故字长卿。此慕司马相如,故以其字为名。《梁书•江革传》载,建安王为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观兄弟二人为记室参军,掌文书。任昉乃与江革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后世以‘文房’喻称掌管皇帝制诰敕诏之职守。《北史•柳庆传》:“尚书苏绰谓柳庆曰:‘……相公柄人轨物,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司马相如为两汉文章大家,故以‘文房’应‘长卿’。”
[226] 司马迁,字子长(cháng):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迁,变易,更改。长,永久,长远。二者反义相协。‘子’为男子美称。”
[227] 钱俶(Chù):字文德。五代时吴越国君。
[228] 令终有俶(chù):《诗•大雅•既醉》:“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俶(chù),善也。“俶”,《汉语大字典》音shū,《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chù。.
[229] 俶(chù)尔:犹倏尔,迅疾貌。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30] 俶(chù)装:整理行装。《后汉书•张衡传》:“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
[231] 俶(tì)傥:犹倜傥,卓异不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232] 朱芾(fú)斯皇:《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芾(fú),通“韍”,古代祭服前面的护膝,类似现在的围裙。天子用朱色,诸侯用黄色。皇,同“煌”,明亮,这里指“朱芾”的颜色鲜亮。
[233] 蔽芾(fèi):植物弱小或树叶初生貌。《诗•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234] 朱由校(jiào):即明熹宗。他和明思宗朱由检都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中国人兄弟之间的名字往往有一定的联系。鲁迅《阿Q正传》:“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又倘或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检”有考核、考究义,“校(jiào)”有考查、查验义,“检校(jiào)”有查核察看义,故朱由校之校当读jiào。
[235] 陈寔遗(wèi)盗:遗(wèi),赠送。《后汉书•陈寔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因以“陈寔遗盗”为以仁德感动窃贼弃恶从善的典故。陈寔,字仲弓,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县(治今河南永城西北)长。
[236] 赠美遗(wèi)欧:毛泽东词《念奴娇•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237] 黄骠(biāo)马:黄色有白斑或黄色白鬃尾的马。用于指马时,“骠”都读biāo;不指马时,“骠”都读piào。
[238] 扛(gāng)鼎:用手举鼎。用手举重物谓之扛(gāng),以肩荷物谓之扛(káng)。《说文解字》:“扛,横关对举也。”段玉裁注:“以木横持门户曰关,凡大物而两手对举之曰扛……即无横木而两手举之,亦曰扛。即两人以横木对举一物,亦曰扛。”可知“扛(gāng)”是将重物置于手并上举,“扛(káng)”是将物置于肩。
[239] 扛(gāng)住:拦住,挡住。《西游记》第四十回:“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
[240] 扛(gāng)他两句:顶撞他两句。
[241] 扛(gāng)丧(sāng):哭丧。《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
[242] 《将(Qiāng)进酒》:将(qiāng),请。李白有《将(Qiāng)进酒》诗。
[243] 将(qiāng)子无(wù)怒:请子勿怒。《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44] 将(qiāng)将(qiāng):1、象声词,同“锵锵”。《诗•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2、高大。《诗•大雅•緜》:“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245] 年(Nìng)夫:《左传•襄公三十年》:“天王杀其弟佞夫。”《公羊传》作年夫。
[246] 近民远年(nìng):《大戴礼记•公符》:“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年”,通佞,指谗佞之人。
[247] 年(nìng)辩:通佞辩,谄媚而善辩。《十六经•成法》:“夫是故毚民皆退,贤人减退,五邪乃逃,年辩乃止。”
[248]倜(zhōu)倡:乖张。扬雄《太玄•去》:“阳去其阴,阴去其阳,物咸倜倡。”——《汉语大词典》
[249] 倜(zhōu)侏:乖离远隔。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若夫远方殊类,邈绝倜侏之域,则虽大智长老,闻言未解。”——《汉语大词典》
[250] 心广体胖(pán):《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郑玄注:“胖,犹大也。”“大”读为泰。朱熹集注:“胖,安舒也。”
[251] 扒(pá)灰:谓公公与儿媳妇通奸。扒(pá)灰即爬灰。爬灰则污膝,污膝谐音污媳。
[252] 面饧(xíng)好了:和完面后放一会儿使其变软谓之饧(xíng)。
[253] 饧(táng):饴糖。
[254] 饧(xíng)了眼睛:眼睛半开半闭谓之饧(xíng)。
[255] 骀(dài)荡:荡漾。
[256] 蝤(qiú)蛴: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诗•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257] 蝤(yóu)蛑:梭子蟹。
[258] 柜(jǔ)柳:木名,即元宝枫。
[259] 病革(jí):革(jí),通“亟”,危急。《礼记•檀弓上》:“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并革矣’”——《辞海》
[260] 上衣下裳(cháng):古人上身穿的衣服叫做“衣”,下身穿的衣服叫做“裳(cháng)”。“裳(cháng)”类似现在的裙,男女皆服。泛指衣服的“衣裳(shang)”之“裳”只是在近代才读shang。在古词中,即使“衣裳”也泛指衣服,“裳”仍读cháng,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261] 袜(mò)胸:即抹胸。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妇女所服。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故称。俗称兜肚。《玉台新咏•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钗长逐鬟髲,袜小称腰身。”吴兆宜注:“袜为女人胁衣,崔豹《古今注》谓之腰彩,今吴人谓之袜胸。”——参阅《汉语大词典》
[262] 齐(zī)斧:利斧。齐,通“资”。《汉书•王莽传下》:“司徒寻(王寻)初发长安,宿霸昌厩,亡其黄钺。寻士房扬索狂直,乃哭曰:‘此经所谓‘丧其齐斧’者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齐,利也。亡其利斧,言无以复断斩也。”后多以借指象征帝王权力的黄钺。《晋书•元帝纪论》:“中宗失驭强臣,自亡齐斧,两京胡羯,风埃相望。”——《汉语大词典》
[263] 齐(zī)盛(chéng):粢盛。放在祭器内供祭祀的谷物。齐,通“粢”。《礼记•祭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郑玄注:“齐,或为粢。”《大戴礼记•诰志》:“斋戒必敬,会时必节,牺牲必全,齐盛必洁。” ——《汉语大词典》
[264] 摄齐(zī)升堂:齐(zī),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论语•乡党》:“(孔子)摄齐升堂,鞠躬如也。”摄,提。
[265] 齐(zī)明:齐(zī)盛(chéng)。《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266] 齐(zhāi)必变食:齐(zhāi),通“斋”。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撞敬。《论语•乡党》:“(孔子)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267] 金有六齐(jì):齐(jì),合金。《周礼•考工记•筑氏》:“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268] 齐(zhāi)戒:斋戒。
[269]齐(zhāi)庄:斋庄,严肃诚敬。《礼记•祭义》:“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
[270] 思齐(zhāi):《诗•大雅•思齐(zhāi)》:“思齐(zhāi)大(tài)任,文王之母。”毛亨传:“齐,庄也。”郑玄笺:“常思庄敬者,大任也,乃为文王之母。”后因以“思齐”赞美母教及内助之词。汉蔡邕《太傅安乡侯胡公夫人灵表》:“体季兰之姿,蹈思齐之迹。”宋秦观《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之二:“顾命一时聊共政,思齐千古遂同风。”
[271] 齐(zhāi)如:庄重恭敬貌。《论语•乡党》:“(孔子)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272] 齐(zhāi)房:斋房。
[273] 有齐(zhāi)季女:《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齐(zhāi),美好庄敬的样子。季女,少女。
[274]地气上齐(jī):《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郑玄注:“齐读为跻。跻,升也。”
[275] 马不齐(jiǎn)髦:《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 郑玄注:“齐,翦(剪)也。”
[276] 齐(qí)眉孟光:据《后汉书•逸民传》载:孟光每次为其夫梁鸿端饭都要举案齐眉(把托饭菜的木盘举到眉毛处),以示敬重。
[277] 幢(chuáng)棨:幢(chuáng),一种旌旗。棨,棨戟。古代大将之车建矛戟幢麾。用以泛指仪仗。
[278] 汤(shāng)汤(shāng):1、大水急流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琴声。《唐文萃》二一贾至《宓子贱碑颂》:“鸣琴汤汤,宓子之堂。”——《辞源》
[279] 子之汤(dàng)兮:《诗•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汤通荡。荡,游荡。
[280] 汤(Yáng)谷:即旸谷,古代传说的日出之处。《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281] 汤(tàng)羊:用滚水烫后煺毛而不剥皮的羊。《红楼梦》第五三回:“家汤羊二十个。”——《汉语大词典》
[282] 的(dì)卢:也作的颅。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的(dì),白色。《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世语》:“(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入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盖因此后人以“的卢”指良马。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世说新语•德行》:“庾公(庾亮)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刘孝标注引伯乐《相马经》曰:“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283] 娭(āi)毑:方言。奶奶。或用以尊称老年妇女。
[284] 日娭(xī):娭(xī),“嬉”的古字,嬉戏。《楚辞•九章•昔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汉语大词典》
[285] 娭(xī)光:目光传神。《楚辞•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suò);娭光眇视,目曾波些(suò)。”
[286] 轧(gá)扁:轧(gá),吴方言。拥挤,压榨。轧(gá)扁,压扁,挤扁。
[287] 轧(gá)空:轧(gá),压。空,空头。轧(gá)空,亦称“轧(gá)空头”。交易所中,有力多头常用的一种操纵市场、获取暴利的方法。其法为对某一投机对象的来源暗中加以控制,使空头于交割时无法获得其应交数量,只得在价格上满足多头要求的条件下,忍痛进行了结。此时空头受轧(gá),急图脱身,而多头则任意抬价,获得暴利。——参阅《汉语大词典》。
[288] 轧(gá)友:交友。轧(gá),方言。结交。如:轧(gá)亲家。
[289] 轧(gá)账:核算查对账目。轧(gá),方言。结算;核对;查验。
[290] 工尺(chě):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也是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符号各个时代不同,现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现代汉语词典》
[291] 八十告(jū)存:《礼记•王制》:“(官吏)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郑玄注:“每月致膳。”孔颖达疏:“告,谓问也。君每月使人致膳告问存否。”案:“告”,《辞源》音jú,《汉语大词典》音gào。“告”通鞫问之鞫,且“告于甸人”之“告”《汉语大词典》音jū,故“告存”之“告”亦应音jū。
[292]告(jū)于甸人:《礼记•文王世子》:“其刑罪则纤剸,亦告于甸人。”郑玄注:“告读为鞫。读书用法曰鞫。”
[293] 告(gù)朔饩羊:《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饩羊,祭庙用的活羊。周制,诸侯每月初一日告庙听政,叫“告(gù)朔”。鲁自文公起,不视朔,而有司犹供饩羊,子贡因此要把祭庙用羊的旧例废掉;但孔子不以为然。后人因以“告朔饩羊”比喻徒具形式的虚文。——《辞海》。案:周制,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叫“告朔”。诸侯于每月朔日(夏历初一)告庙听政,叫“告朔”或“告月”。告朔、告月之告,《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皆音gù,《汉语大词典》音gào。上告知下谓之告(gù)。
[294] 内(nà)之沟中:《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内(nà)”,“纳”的古字,使进入;放入。——《汉语大词典》
[295] 内(nà)粟千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内(nà),交纳。
[296] 内(nà)鸧:《楚辞•大招》:“内鸧鸽鹄,味豺羹只。”朱熹集注:“内,与肭同,肥也。”
[297] 内(nà)火:1、禁止野烧;禁火。《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三月本时昬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唐皎然《奉和陆中丞使君长源寒食日作》:“因逢内火千家静,便睹行春万木荣。”2、指心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内火。内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王筠正义:“内音纳……下内字衍文。”顾凤藻集解:“八月日躔大火,心星盖已伏矣。九月又言之内,因《记》出火而及之,故变伏言内也。”——《汉语大词典》
[298] 文质疏内(nè):《楚辞•九章•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朱熹集注:“内,木讷也。”
[299] 洛内(ruì):《汉书•沟洫志》:“及盟津、洛内,至于大伾。” 内(ruì),通汭。河流弯曲处或河流交汇处。洛内即洛与黄河交汇处。
[300] 占(tiē)旦:次要的旦角。占(tiē)为“贴”字的简写。近代戏曲里,“旦行”也可称为“占(tiē)行”。明屠隆《彩毫记•散财结客》:“占扮柳条青上。”——参阅《汉语大词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