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地之阿飞

快速识别多音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6: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301] 占(zhàn)房:方言。分娩,坐月子。《西游记》第五三回:“只见猪八戒腆着肚子,倚在门枋上哼哩。行者悄悄向前道:‘呆子,几时占房的?’……沙僧道:‘二哥,洗不得澡,坐月子的人弄了水浆致病。’”——《汉语大词典》
  
  [302] 否(pǐ)极泰来:《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否”、“泰”,卦名。“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失利)”,“泰”谓天地交(相互作用)而万物通(亨通)。意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否”可以转化为“泰”。后因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303] 臧否(pǐ):臧,善→褒。否,不好→贬。臧否(pǐ)、否(pǐ) 臧都有褒贬、批评之义。《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304] 四国是皇(kuāng):皇(kuāng),通匡。匡扶。《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亨传:“皇,匡也。”《辞源》《汉语大字典》音kuāng,《辞海》《汉语大词典》音huáng。
  
  [305] 先祖是皇(wǎng):皇(wǎng),通“暀”。向往。《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郑玄笺:“皇,暀也。先祖以孝子祀礼甚明之故,精气归往之。”
  
  [306] 鞗革有鸧(qiāng):鸧(qiāng),以金为饰。《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郑玄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
  
  [307] 鸧(qiāng)鸧(qiāng):象声词。金属撞击声。鸧,通“锵”。《诗•商颂•烈祖》:“约軝错衡,八鸾鸧鸧。”
  
  [308] 鸟名读鸧(cāng):鸧括、鸧鸹、鸧麋、鸧鸡,一鸟四名,一种水鸟,似鹤,苍青色。鸧鴳、鸧鷃,青鸟。鸧鶊,黄鹂。鸧鸆,九头鸟。
  
  [309] 孛(bèi)星、孛(bèi)彗:彗星。
  
  [310] 星孛(bèi):谓彗星出现时光芒四射的现象。旧以为不祥之兆,预示有兵灾悖乱发生。《春秋•哀公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汉语大词典》
  
  [311] 孛(bó)老:古代戏曲中老年男子的俗称。外、末、净各种角色均可扮演。元曾瑞《四块玉•嘲妓家》曲:“孛老严,坡撇狠,钱上紧。”元张可久《寨儿令•妓怨》曲之一:“大姆埋怨,孛老熬煎,只为养家钱。”……王国维《古剧脚色考》:“金元之际,鲍老之名分化而为三:其扮盗贼者,谓之邦老;扮老人者,谓之孛老;扮老妇者,谓之卜儿。皆鲍老一声之转,故为异名别耳。”——《汉语大词典》
  
  [312] 兔(Chān):辰星的别名。《史记•天官书》:“兔过太白,间可椷剑,小战,客胜。”司马贞索隐:“《广雅》云:‘辰星谓之兔星。’则辰星之别名兔,或作‘毚’也。”——《汉语大词典》
  
  [313] 于(Yú)越戎貉(mò):《荀子•劝学》:“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于越,地名,即越。于,发语词,无义。
  
  [314] 前于(xū)后喁(yú):《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陆德明释文引李轨曰:“于喁,声之相和也。”
  
  [315] 于(xū)咨:吁嗟;叹息。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行旅挥涕,千里于咨。”
  
  [316] 于(xū)兹先生: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于兹,吁嗟;叹息。
  
  [317] 象封有卑(Bì):《汉书•邹阳传》:“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颜师古注:“服虔曰:‘音畀予之畀也。’地名也,音鼻,今鼻亭是也,在零陵。”
  
  [318] 卑(pí)絻:《荀子•礼论》:“卑絻、黼黻、文织,资粗、衰絰、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也。”杨倞注:“卑絻,与‘裨冕’同。”裨冕,着裨衣,戴冕。裨衣,古代比最上等的礼服次一等的礼服。
  
  [319] 卑(Bān)水:水名。在四川省会理县东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绳水又迳越巂郡之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县,而东流注马湖江也。”——《汉语大词典》
  
  [320] 卑(bǐ)民不迷:《荀子•宥坐》引《诗》曰:“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诗•小雅•节南山》作“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俾,使。
  
  [321] 串(Huàn)夷:《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郑玄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陆德明释文:“串,一本作患。”“串”,《辞源》音guàn。
  
  [322] 串(guàn)狎:戏谑。《新唐书•郑覃传》:“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汉语大词典》
  
  [323] 串(guàn)昵:亲近,巴结。《新唐书•刘文静裴寂传赞》:“文静数履军陷阵,以才自进,而寂专用串昵显。”
  
  [324] 亲串(guàn):亲近之人。
  
  [325] 卜(Bǔ)卢:《逸周书•王会》:“卜卢以 糹九(qiú)牛。糹九 牛者,牛之小者也。”孔晁注:“卜卢,卢人,西北戎也,今卢水是。”
  
  [326] 卜(Pú)人:《逸周书•王会》:“卜人以丹砂。” 孔晁注:“卜人,西南之蛮。”朱右曾校释:“卢(卢文弨)曰:‘卜即濮也。’王(王念孙)曰:‘《郡国志》:越嶲会无县,故濮人邑。’”
  
  [327] 卜(pú)人:《礼记•檀弓上》:“扶君,卜人师扶右。”陆德明释文:“卜人师,依注音濮;师,长也,谓大仆也。”
  
  [328]卜(bǔ)人:从事占卜的人。
  
  [329] 卜(bǔ)征:占卜巡狩之吉凶。古时帝王五年一巡狩,先卜问吉凶,五年五卜,都得吉兆才出行。
  
  [330] 萝卜(bo)食根,也可吃缨:北方人把萝卜叶子叫做“萝卜缨子”,可食。胡萝卜缨子是治疗便秘的良药,被称为清肠草。
  
  [331]蓼(Liǎo)国:春秋古国名。1、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2、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冈,即古蓼国之地。——《汉语大词典》
  
  [332] 《蓼(Lù)萧》:蓼(Lù),长大貌;萧,艾蒿。《诗•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xiè)兮。”《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杜预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唐白居易《杨造等亡母追赠太君制》:“《蓼萧》之泽,宜自叶而流根。”——参阅《汉语大词典》。
  
  [333] 《蓼(Lù)莪》:莪,莪蒿,嫩的茎叶可作蔬菜。《诗•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334]暴虎冯(píng)河:暴,徒手搏击。冯(píng),徒步过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píng)河。”暴虎冯(píng)河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论语•述而》:“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335] 冯(Féng)夷:1、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2、上古诸侯名。《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洛伯、河伯,皆国名也;用与、冯夷,诸侯名也。”
  
  [336] 冯(Féng)京:1021—1094,北宋大臣。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屡与王安石争议新法。……——《辞海》
  
  [337] 左冯(Píng)翊:汉代郡名。本为秦内史地,汉高祖二年置河上郡,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辖二十四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案:非发源于陕南流入河南的洛河。)中下游地区。见《汉书•地理志上》。《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太初元年……左内史更名左冯翊。”注引张晏:“冯,辅也;翊,佐也。”——《辞源》。案: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8] 郑师伐冯(Féng):冯(Féng),古地名。《左传•定公六年》:“郑于是乎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杨伯峻注:“《后汉书•冯鲂传》注引《东观汉记》谓魏之别封曰华侯,华侯孙长卿食采冯城,即此冯,当在洛阳市不远之处。”
  
  [339] 町(tiǎn)畽:亦作“町疃”。田舍旁空地。《诗•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毛亨传:“町畽,鹿迹也。”朱熹集传:“町畽,舍旁隙地也。无人焉,故鹿以为场也。”《集韵•铣韵》:“町,町畽,或作 田忝。(田忝是一个字)”案:“町”,《辞源》《辞海》音tǐng,《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iǎn。
  
  [340] 町(zhèng)町(zhèng ):平坦貌。《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毛传:“墠,除地町町者。”《释名•释州名》:“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引申为荡然无存貌。汉王充《论衡•语增》:“传语曰:‘町町若荆轲之闾。’言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故曰町町。”——《汉语大词典》。案:町町,《辞源》音tǐng,《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zhèng。
  
  [341] 町(tǐng)畦:田界,即田塍。比喻界限、规矩、约束。引申为仪节。《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町畦,畔埒也;无町畦,无威仪也。”唐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文才不如人,行又无町畦。”
  
  [342] 町(tǐng)人:日本江户时代居住在城市的商人。也包括手工业者。广义的町人兼有城市居民之意。——《辞海》
  
  [343] 千米九町(tǐng):町(tǐng),日本长度单位。一千米大约等于九町。
  
  [344]屯(Tún)留:县名,属山西省。春秋时为赤狄邑,称留吁。后属晋,称纯留。汉置县,属上党郡。北齐废。唐自霍壁移今所,以避李纯(宪宗)讳,改为屯留。——《辞源》。案:“屯”,《辞源》音zhūn,《辞海》音tún。
  
  [345] 屯(zhūn)否(pǐ):屯(zhūn)、否(pǐ),《易》二卦名。屯(zhūn),谓艰难;否(pǐ),谓隔塞。屯(zhūn)否(pǐ)谓艰难困顿。汉王粲《初征赋》:“逢屯否而底滞兮,忽长幼以羁旅。”
  
  [346] 屯(zhūn)坎:《易》二卦名。坎,谓险。屯(zhūn)坎谓处境困苦、艰险。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遭时屯坎,浮生蹇剥。”
  
  [347] 屯(zhūn)然而难:《说文解字•屮部》:“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
  
  [348] 屯(zhūn)邅:也作“屯亶”。难行不进貌。喻处境不利,进退两难。《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孔颖达疏:“屯是屯难,邅是邅回。”《西游记》第十五回:“我小时也有几个衬钱,也好骑匹骏马,只因累岁屯邅,遭丧失火,到此没了下梢,故充为庙祝。”
  
  [349] 屯(zhūn)危:艰难危险。
  
  [350] 屯(zhūn)夷:1、艰危与平定。唐吴筠《览古》诗之一:“乃验经籍道,与世同屯夷。”2、偏义词。偏指困厄。《宋书•文帝纪》:“皇运艰弊,数钟屯夷。”——参阅《汉语大词典》。
  
[351] 屯(zhūn)奇(jī):艰难,不顺利。宋秦观《辞史官表》:“臣少而愚贱,长更屯奇。”
  
  [352] 屯(zhūn)亨:亨,通达顺利。屯(zhūn)亨,困顿与通达顺利。
  
  [353] 屯(zhūn)蒙:《易》《屯》卦和《蒙》卦的并称。1、万物初生稚弱貌。隋杨素《赠薛播州》诗:“在昔天地闭,品物属屯蒙。”……2、蹇滞、困顿。……唐白居易《忆微之》诗:“与君何日出屯蒙,鱼恋江湖鸟厌笼。”……——《汉语大词典》
  
  [354] 屯(zhūn)闵:迟钝愚鲁。
  
  [355] 屯(tún)行:集中行进。《史记•李将军列传》:“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汉语大词典》
  
  [356] 屯(tún)屯(tún):聚集。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昧昧而趍,屯屯而聚。”
  
  [357] 屯(zhūn)屯(zhūn):行进困难貌。唐柳宗元《天对》:“曶黑晣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唯元气存,而何为焉!”——《汉语大词典》
  
  [358] 屯(zhūn)屯(zhūn):忠谨诚恳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孔子)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不敢自专。”——《汉语大词典》
  
  [359] 屯(zhūn)屯(zhūn):丰盛;满盈。……汉桓宽《盐铁论•国疾》:“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 ——《汉语大词典》
  
  [360] 屯(zhūn)难(nán)屯(tún)聚:凡读屯(zhūn)者,多有艰难困苦之义;凡读屯(tún)者,多有屯聚、聚集之义。
  
  [361] 区(Ou)水:古水名。《山海经•西山经》: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即今陕西延河。——《辞海》。案:“区”,《辞源》音qū。
  
  [362] 区(Ou)粟城:古林邑国城名。故址一说在今越南中部顺化南香江南岸;一说在今洞海北灵江南岸高牢下村。城周围六里余,在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形势险要,林邑国兵器战具悉在此城。——《辞海》
  
  [363] 区(ōu)脱:匈奴语。也作“瓯脱”。边境土堡哨所。《汉书•苏武传》:“区脱捕得云中生口。”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区脱,土室。”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区脱犹俗云边际,匈奴与汉连界,各谓之区脱。”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氈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364] 萌区(gōu):区(gōu),通“句(gōu)”。参见注[18]“句萌”。《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365] 姓区(Qū)者寡:“区”作姓氏,多数读Ou,极少数读Qū。《广韵•虞韵》:“区(Qū),姓,后汉末有长沙区星。”
  
  [366] 齐之一区(ōu):区(ōu),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杜预注:“四豆为区。区,斗六升。”
  
  [367] 区(gōu)萌:同“句萌”。参见注[18]“句萌”。《管子•五行》:“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
  
  [368] 区(kòu)霿:亦作“区瞀”。昏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霿无识。”颜师古注:“区,音口豆反;霿,音莫豆反。”又:“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之妖。”《宋书•五行志五》:“是时曹爽区瞀自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xiàn),终不改革。”——《汉语大词典》
  
  [369] 区(qiū)盖:即丘盖。谓疑而不明。区,通“丘”。《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丘盖,不知;阙如。《汉书•儒林传•王式》:“唐生、禇生应博士弟子选,试诵说,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汉语大词典》:“《论语•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孔丘主不知者则阙如,故以‘丘盖’为不知或空缺之词。”
  
  [370] 区(qū)明:区分明晰。
 [351] 屯(zhūn)奇(jī):艰难,不顺利。宋秦观《辞史官表》:“臣少而愚贱,长更屯奇。”
  
  [352] 屯(zhūn)亨:亨,通达顺利。屯(zhūn)亨,困顿与通达顺利。
  
  [353] 屯(zhūn)蒙:《易》《屯》卦和《蒙》卦的并称。1、万物初生稚弱貌。隋杨素《赠薛播州》诗:“在昔天地闭,品物属屯蒙。”……2、蹇滞、困顿。……唐白居易《忆微之》诗:“与君何日出屯蒙,鱼恋江湖鸟厌笼。”……——《汉语大词典》
  
  [354] 屯(zhūn)闵:迟钝愚鲁。
  
  [355] 屯(tún)行:集中行进。《史记•李将军列传》:“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汉语大词典》
  
  [356] 屯(tún)屯(tún):聚集。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昧昧而趍,屯屯而聚。”
  
  [357] 屯(zhūn)屯(zhūn):行进困难貌。唐柳宗元《天对》:“曶黑晣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唯元气存,而何为焉!”——《汉语大词典》
  
  [358] 屯(zhūn)屯(zhūn):忠谨诚恳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孔子)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不敢自专。”——《汉语大词典》
  
  [359] 屯(zhūn)屯(zhūn):丰盛;满盈。……汉桓宽《盐铁论•国疾》:“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 ——《汉语大词典》
  
  [360] 屯(zhūn)难(nán)屯(tún)聚:凡读屯(zhūn)者,多有艰难困苦之义;凡读屯(tún)者,多有屯聚、聚集之义。
  
  [371] 区(qū)田:《汉语大词典》: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齐民要术•种谷》:“《氾胜之书•区种法》曰:‘汤又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辞源》:分区耕种的田地,有利于蓄水保墒。案:“区”,《辞源》《辞海》音qū,《汉语大字典》音qiū,《汉语大词典》音ōu。
  
  [372] 仆区(qū):《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文王(楚文王)作仆区之法。”孔颖达疏引服虔曰:“仆,隐也。区,匿也。为隐亡人之法也。”《说文解字》:“区,踦区,臧隐也。”段玉裁注:“此言委曲包蔽也。區之义内臧多品,故引申为区域、为区别。”“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音ōu,《汉语大词典》音qū。
  
  [373] 区(qū)种(zhòng):区种,参阅注[371] 区(qū)田。《后汉书•刘般传》:“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
  
  [374] 斜(Yé)谷: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陕西终南山有褒、斜二谷口,南口曰褒,北口曰斜,同为一谷,长一百七十里,而山高峻,为陕、蜀的通道。蜀汉章武六年诸葛亮伐魏,扬言由斜谷道取郿,而自率大军出祁山,关中震动,即此地。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曰:‘(诸葛亮)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陕西咸阳之东有陈涛斜,唐肃宗至德元年,房琯出击安禄山,败绩于此。广州市西南有花田,遍种素馨花,故又名素馨斜。此二地名中的“斜”,《辞源》音yé。陈涛斜之斜,《辞海》音xié。
  
  [375] 伊稚斜(chá):也作“伊穉斜”。汉代匈奴单于名。《史记•匈奴列传》:“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司马贞索隐:“斜,音士嗟反,邹诞生音直牙反。盖穉斜,胡人语,近得其实。”——《汉语大字典》。案:“斜”,《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chá,《辞源》《辞海》无“伊稚斜”。
  
  [376]荥(Yíng)经读荥(Yíng),其余读荥(xíng):荥瀯之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yīng,《辞源》《辞海》音xíng,此字读音依《辞源》《辞海》,则除了荥(Yíng)经之荥读yíng外,荥字在其他词条中都读xíng。
  
  [377] 鬲(Gé)县:古县名,为古鬲国地,汉置县,地在今山东德州市之东的德平镇。
  
  [378] 胶鬲(gé):殷周时人。原为殷王纣臣。遭纣之乱,隐遁为商,文王于鬻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其名字散见于《孟子》之《公孙丑下》《告子上》、《国语•晋一》、《吕氏春秋》之《诚谦》《贵因》。——《辞源》。《广韵•麦韵》:“鬲,姓。殷末贤人胶鬲之后。”
  
  [379] 鬲(lì):古炊器。形似鼎,鼎足实,鬲三足中空。有陶制的和青铜制的。
  
  [380] 鬲(lì)山:山名。即历山。《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七》:“鬲,读与历同。”山东、河南、山西都有历山,且都传说是舜曾经耕作的地方,都立有舜庙。
  
  [381] 鬲(lì)如:《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王先谦集解:“郝懿行曰:鬲,鼎属也,圆而弇上。此皆言丘垅之形状……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
  
  [382] 鬲(è):通“轭”。《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三,……鬲长六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杨伯峻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383] 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chí)如京。”《诗•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384] 坻(dǐ):山坡。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385] 坻(zhǐ)伏:潜伏。坻,止;伏,匿。《左传•昭公二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 坻,本作“坁”。参阅清阮元《校勘记》。——《辞源》
  
  [386] 龙兑(duó):战国燕地名。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相传其地附近有龙山,山之四麓,各有一穴,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出自四穴,春风出东,秋风出西,夏风出南,冬风出北,不失伦次,谓之龙兑。兑音夺。见《史记•赵世家》“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正义》。——《辞源》
  
  [387] 兑(Duì):上古善于造戈的巧匠。《书•顾命》:“兑之戈,和之弓。”——《汉语大词典》
  
  [388] 兑(Ruì)氏:《集韵•祭韵》:“兑,姓。”《通志•氏族略五》:“兑氏,见《姓苑》。”《路史》谓宋微子后有兑氏。——《汉语大字典》
  
  [389] 兑(Yuè)命:《礼记•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郑玄注:“兑,当为说。《说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傅说之所作典常也。”
  
  [390] 兑(ruì)形:锐形,上小下大。《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
  
  [391] 兑(ruì):通“锐”。《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
  
  [392] 大龙湫(qiū):瀑布名。在浙江雁荡山。瀑布下有深潭,湫(qiū)有深潭义,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六:“南有龙兮在山湫。” 大龙湫(qiū)初当为瀑布下深潭名,瀑布因潭而得名。
  
  [393] 夫湫(jiāo):古山名。《史记•伍子胥列传》:“(夫差)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司马贞索隐:“音椒,又如字。”《左传•哀公元年》:“吴伐越,败之夫椒。” 夫椒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太湖之中。或谓夫椒山即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
  
  [394] 湫(Jiǎo):春秋楚地名。在今湖北钟祥县北。《左传•庄公十九年》:“(楚子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
  
  [395] 湫(Jiū)水:湫(Jiū)水河。在山西西部,流经临县县城,向南注入黄河。
  
  [396] 湫(jiù):泄洪道。《梁书•康绚传》:“若凿湫(jiù)东注,则游宽缓,堰不可坏。”——《汉语大词典》
  
  [397] 大湫(qiū):湫(qiū),洞穴。《吕氏春秋•审分》:“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谓定性于大湫。”高诱注:“大湫犹大窦。”——《汉语大词典》
  
  [398] 湫(jiū)然:清静貌。《吕氏春秋•重言》:“湫然清静者,衰(cuī)絰之色也。”
  
  [399] 湫(qiū)尽:湫(qiū),通“遒”,尽,完。湫(qiū)尽,穷尽。《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湫”,《辞源》《辞海》音qi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jiū。
  
  [400] 湫(jiǎo)隘:湫(jiǎo),低下。湫(jiǎo)隘,低下狭小。《左传•昭公三年》:“初,(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jiǎo)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401] 湫(qiū)兮如风:宋玉《高唐赋》:“湫(qiū)兮如风,凄兮如雨。”李善注:“湫,凉貌。” “湫”,《辞源》《辞海》音qi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jiū。
  
  [402] 隽(Zuì)李: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下》:“后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颜师古注:“隽,音醉,字本作檇,其旁从木。”……——《汉语大词典》
  
  [403] 隽(juàn):本义为鸟肉肥美。
  
  [404] 隽(jùn):通“俊”,出众的,卓越的。
  
  [405] 苧(zhù)麻:苎麻。
  
  [406] 苧(zhù)蒲: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407] 苧(Zhù)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清李渔《玉搔头•微行》:“常笑吴王非好色,不曾亲到苎萝村。”《花月痕》第十回:“非有卞和之明,不能识荆山之璧;非有范蠡之智,不能进苎萝之姝。”亦用为西施的代称,或泛称美女。宋贺铸《小重山》词:“正节号清狂。苎萝标韵美,倚新妆。”——《汉语大词典》。
  
  [405]-[407]以上“苧(zhù)”字的简化字作“苎”。“苧”,从艹,宁(zhù)声。
  
  [408] 苧(níng)顇:《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须发苧顇兮顠鬓白。” 苧(níng),草乱貌,这里指须发乱。
  
  [409] 荠(jì)苧(níng):一年生草本植物。干燥后全草入药。
  
  [410] 化合物苧(níng):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有柠檬香味,存在于柑橘类的果皮中。可用作香料或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原料。
  
  [408]-[410]以上“苧(níng) ”字的繁体字作“薴”。 “薴”, 从艹,寜(níng)声。
  
  [411] 令(Lián)居: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永登西北。晋废。前凉复置,旋废。地当自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汉武帝时,筑塞,通渠,置田官吏卒于此。两汉护羌校尉皆尝治此。——《辞海》
  
  [412] 脊令(líng):即鹡鸰。《诗•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题”,通“谛”,视。
  
  [413] 令(lǐng):1、令(英ream)。纸张的计量单位。一般以规定尺寸的整裁平版纸500张为1令。2、亦称“型”。国际上用以表示手表机芯直径的单位。1令等于2.256毫米。——《辞海》
  
  [414] 澒洞(tóng):1、弥漫无际。2、水势汹涌。赵朴初《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3、虚空混沌貌。澒洞之洞,《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óng,《现代汉语词典》音dòng。澒洞一词,多见于诗词,若读dòng,则不合诗词的平仄要求。
  
  [415] 亚(Wù)駞:亦作“亚鸵”。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駞。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tuó)(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汉语大词典》
  
  [416] 天之所亚(wù):亚(wù),“恶”的古字。厌恶、憎恶。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天之所亚,孰知其故?”——《汉语大词典》
  
  [417] 美亚(è)有名:亚(è),同“恶(è)”。《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四度》:“美亚(è)有名,逆顺有刑(形)。”——《汉语大字典》
  
  [418] 亚(ā)公: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公,我住五矶山下七八十年,见了几家成败。”
  
  [419] 亚(ā)婆:即阿婆,对老年妇人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婆,且放心,它自记得买将归。”
  
  [420] 亚(yà)公: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汉语大词典》
  
  [421] 亚(yà)卿: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汉语大词典》
  
  [422] 芍(Què)陂(bēi):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因引渒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故名。相传此陂即期思陂,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造,不可信。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自东汉至唐,王景、邓艾等屡经修浚,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余顷。隋唐后以陂在安丰县境内,又名安丰塘。宋元后渐就湮废,今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辞海》。《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正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王)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423] 白芍(què)亭:古亭名。在芍陂之西,芍陂因此亭得名。秦汉制度,十里设一亭,以供行人停留宿食。亭有亭长,掌治安、诉讼等事。十亭一乡。《说文解字》:“芍(音xiào),凫茈也。” 凫茈即荸荠,荸荠与白芍(què)音近,盖白芍(què)即荸荠。荸荠生于低湿之地,芍陂原为低凹之地,盖盛产荸荠(白芍(què)),白芍(què)亭盖因此而得名。
  
  [424]白芍(sháo):栽培的芍药,根掘出后刮去外皮加工而成的,称“白芍”;野生的芍药,根掘出后洗净,称“赤芍”。两者皆可入药。
  
  [425] 芍(sháo)药示情:《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勺药即“芍药”。后因以“芍药”表示男女爱慕之情,或以指文学中言情之作。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明无名氏《驻云飞•闺怨》曲:“芍药谁相赠,孔雀何年开画屏?”——《汉语大词典》。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之勺药非今所云芍药,盖蘼芜之类,故《传》以为香草。”蘼芜又名江离,其根曰芎藭。“江离”谐音“将离”,“药”谐音“约”,故男女将要离别时互赠“勺药”。
  
  [426] 僜(Dēng):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区。总数约1000多人。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过去多使用结绳或刻木记事的方法。僜人以农业生产为主。1954年,政府征求僜人“族称”意见时,确定了这个名称。在僜人的语言里,僜人有贫苦人的意思。僜人之僜,《汉语大字典》音dēng,《汉语大词典》音dèng,《现代汉语词典》无“僜”字,《辞源》《辞海》无“僜人”。
  
  [427] 管咽(yè)参(cēn)差(cī)韵,弦嘈倰僜(dèng)声:见唐吴融《个人三十韵》。倰僜,象声词,形容琴声。
  
  [428] 有时鞭款段,尽日醉儚僜(chēng):见唐元稹《纪怀赠立六户曹》。儚僜,行走不稳貌。
  
  [429] 帝俊(Shùn):即帝舜。《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容……帝俊生晏龙……帝俊生帝鸿……帝俊生黑齿。”郭璞注:“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430] 逢(Páng)丑:《左传•成公二年》有逢(Páng)丑父(fǔ),齐国人。逢(Páng),即逄的本字。
  
  [431] 逢(Páng)蒙:夏代善射者,相传是羿的弟子。《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鲁迅《奔月》:“哈哈,骗子!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逢”,《荀子•王霸》《吕氏春秋•具备》《史记•龟(guī)策列传》皆作“蠭”。
  
  [432] 逢(Páng)泽:古泽薮名。1、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古睢水所积。春秋宋地。《左传•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逢泽有介麋焉。”或以为即战国魏之逢泽,误。《水经注》作逢洪陂,此后不见记载。2、在今开封市东南。战国魏地。本逢忌之薮,惠王废以赐民。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国势强盛,自称为王。同时在逢泽邀集宋、卫、邹、鲁等诸侯及秦公子会盟,并带同朝见周天子。成为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之始。——《辞海》。案:逢泽之逢,《辞海》音Páng,《辞源》《汉语大词典》音Féng。逢泽因逢忌得名,故“逢”当读Páng。《晋书•地理志》作“蓬泽”。
  
  [433] 宋代丁逢: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丁逢,宋人。字端叔。逢,谓逢掖之衣。儒者之服。读páng。端,谓玄端。礼服。《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逢掖之衣”之“逢”,诸辞书皆音féng,义为大。
  
  [434] 逢(Páng)孙:复姓。秦大夫逢孙之后。汉有陇西都尉逢孙依。“逢”,《辞源》音Páng,《汉语大词典》音Féng。
  
  [435] 古人姓逢(Páng),今或姓逢(Féng):“逢”作姓氏,无论单姓复姓,《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音Páng,惟《现代汉语词典》音Féng,或今人姓逢者有读Féng的。
  
  [436] 逢(péng)逢(péng):1、象声词。鼓声。《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2、盛多貌。《墨子•耕柱》:“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参阅《汉语大字典》
  
  [437] 逢(Péng)莱:即蓬莱仙岛。唐李德裕《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顾我逢莱静无事,玉牌宝书藏众瑞。”
  
  [438] 逢(péng)累(léi):即蓬蔂。一种草,可入药。《文选•左思〈魏都赋〉》“故将去而林燔”刘良注引汉刘向《列仙传》:“昌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女,食逢累根二百余年,而颜色如年二十人。”一本作“蓬蔂”。——《汉语大词典》
  
  [439] 逢(péng)然:形容鼓声。
  
  [440] 亟(qì):屡次,一再。《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汉书•刑法志》:“师旅亟动,百姓罷敝。”《论语•阳货》:“(阳货)曰:‘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zhì)乎?’”
  
  [441] 灵公问陈(zhèn):陈(zhèn),同“阵”,战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442] 卻芮(Nà)子公(róng):春秋晋国大夫。姓卻,名芮(Nà),字子公(róng)。见《左传•僖公六年》。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晋卻芮字子公。芮,读为纳。公,读为容。取容纳之义也。……”
  
  [443] 正法不公(róng):汉东方朔《七谏•谬谏》:“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王念孙《读书杂志》:“公,容也。古公与容通。”
  
  [444]亘(Huán)公:即齐桓公。亘,同“桓”。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舟)章》:“齐亘公与蔡夫人乘周(舟),夫人汤(荡)周,禁之,不可,怒而归之。”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管仲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后面崔嵬者,亘公旧冢庐。”——《汉语大词典》
  
  [445] 亘(Huán)宽:即桓宽。西汉人,曾为庐江太守丞,著《盐铁论》。清张澍《姓氏寻源•先韵》:“亘氏,《姓谱》云:亘氏,息缘切,音宣。毛晃曰:绍兴二年,礼部看详姓氏,从水从亘,水名;从木从亘,木名;从木从亘者,皆定读曰宣,若《晋书》亘彝、亘温,《书•禹贡》因亘是来之类是也。汉庐江丞亘宽,音古邓切,不与音宣者同。澍按:亘姓因避桓字而改也。”(宋钦宗名赵桓)《汉语大字典》:“亘(xuān),姓。《万姓通谱•先韵》:“汉庐江丞亘宽。又,亘谦,定国内史。”案:桓宽,晋代的桓彝、桓温父子,《辞源》《辞海》等皆音Huán,故“亘”作姓氏现亦当读Huán。
  
  [446] 王略所亘(xuān):宋傅亮《策加宋公九锡文》:“王略所亘,九服率从。” 亘(xuān),同“宣”。宣布;宣扬。
  
  [447] 亘(gèn)亘(xuān)二字,古形不同:“亙”为亘(gèn)的本字,“亙”中间是“月”字,则“亙”应是“如月之恒”之“恒”的本字;两横夹一囘字为亘(xuān)的本字,两横表示水的两岸,囘象回旋之水,亘(xuān)应是“旋”的本字。两字因字形相近而混为一字。
  
  [448] 佚(Yì)之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449] 佚(zhì)之以绳:《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论(lún)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zhì)也。”俞樾:“佚,当读为“秩”。秩之言次也,序也。” 若佚之以绳,谓用礼仪法度约束人就像木匠用绳墨来定木材的曲直一样。
  
  [450] 佚(dié):通“迭”。更迭;更替。《谷梁传•文公十一年》:“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海佚兴。”
  
  
 [451] 乘(Chéng)距乘(Chéng)弘:乘距,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乘(Chéng)弘,见《汉书•京房传》。
  
  [452] 乘(Chéng)丘:1、地名。春秋鲁地。《春秋•庄公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即此。汉时置县,属泰山郡,后废。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西北。2、复姓。《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著录战国乘丘子著书五篇,已佚。——《辞源》
  
  [453] 乘(shèng)丘:形同马车的土丘。《尔雅•释丘》:“如乘者乘丘。”郭璞注:“形似车乘也。”——《汉语大词典》
  
  [454] 乘(shèng)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又“叔于田,乘乘黄。”古代四马驾一车谓之一乘(shèng)。后以乘(shèng)计数,用以计车一车谓之一乘(shèng),用以计马四马谓之一乘(shèng)。“乘(shèng)马”,四马,这里指用四匹马拉的车。“乘(shèng)黄”,四匹黄马,这里指用四匹黄马拉的车子。
  
  [455] 乘(chéng)黄:1、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氏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注:“即飞黄也。”2、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慑。”胡三省注:“乘黄,御马也。”唐杜甫《瘦马行》:“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亦泛指良马。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卷五:“番饶马而无茶,故中国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汉语大词典》
  
  [456] 乘(shèng)韦:四张熟牛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杜预注:“乘,四韦。先韦乃入牛。古者将献遗(wèi)于人,必有以先之。”孔颖达疏:“遗(wèi)人之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韦乃入牛。”后用以比喻先送的薄礼。清钱谦益《送方尔止序》:“将有捧盘而致胙者,以余言为乘韦其可也。”——《汉语大词典》
  
  [457] 乘(chéng)肥衣(yì)轻: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若夫程、郑王孙罗袖之徒,乘肥衣轻,怀金挟玉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汉语大词典》
  
  [458] 大乘(chéng):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词。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佛学大词典》。案:车曰乘(shèng),“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则“乘”当读shèng,“乘”在一些注音佛经里也注音shèng,此取chéng音,依辞书。
  
  [459] 乘(shèng)甲:战车上的甲士。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武王伐殷,……乘舆三百,乘甲三千。”——《汉语大词典》
  
  [460] 乘(shèng)田:春秋时鲁国主管畜牧的小吏。《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乘田矣。”赵歧注:“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后用以指小吏。宋王安石《寄曾子固》诗:“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汉语大词典》
  
  [461] 晋史曰乘(shèng):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叫做“乘(shèng)”。《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赵歧注:“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后用以称史书,如史乘(shèng)、野乘(shèng)等。
  
  [462] 炔(Guì)钦:西汉齐人,为博士。见《汉书•儒林传》。
  
  [463] 熠乎炅(jiǒng)乎:李白《明堂赋》:“熠乎光碧之堂,炅乎琼华之室。”王琦注:“炅,光也。”
  
  [464] 尽炅(jiǒng)病已:《素问•长刺节论》:“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王冰注:“炅,热也。”
  
  [465] 炅(jiǒng)炅(jiǒng):李白《上云乐》:“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王琦注:“碧玉炅炅,言其眼色碧而有光。”
  
  [466] 不(Fōu)疑:汉代人。见《后汉书•皇甫规传》。
  
  [467] 不(Fōu)凖:《通志•氏族略五》:“不氏,晋时有汲郡人不凖,发魏襄王冢,得竹书科斗文者。”
  
  [468] 不(Fōu)蒙:即夫蒙。古西羌姓。唐王维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诗。赵殿武注:“不蒙,蕃将之姓。”
  
  [469] 汝忆侬不(fǒu):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不”同“否”。《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能解此环不?”《世说新语中卷•方正第五•陈太丘与友期行》:“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70] 夫不(fōu):也作“鳺鴀”。鸟名。
  
  [471] 小人所不(bǐ):《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不”通“鄙”。视为鄙陋。
  
  [472] 不(pī)显不(pī)承:《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yì)于人斯。”“不”通“丕”。大。《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
  
  [473] 鄂不(fū):《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毛诗传笺》:“不,当作拊。拊,鄂足也。”“鄂”,花萼。
  
  [474] 丕(Pī)郑:春秋时期晋国人。见《左传•僖公十年》。
  
  [475] 丕(pī)丕(pī):盛大。明王廷相《慎言•文王》:“其道熙熙,其德穆穆,其功丕丕。”
  
  [476] 丕(pī)平:大平,太平。陆游《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启丕平之运。”
  
  [477] 丕(bù)子之罪:《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孔颖达疏:“丕,读曰不。爱子孙曰子,元孙遇疾,若汝不救,是将有不爱子孙之过,为天所责。”
  
  [478] 丕(bù)的(de):象声词。倒地之声。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那厮不由分说,将我乱打。被我可叉则一拳,丕的打倒在地。”——《汉语大词典》
  
  [479] 丕(bù)丕(bù):象声词。状心跳声、脚步声等。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諕(xià)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他把我丕丕的赶过长安道。”《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六回:“奶子看了簪,虚心病发,晓得是儿子做出来,惊得面如土色,心头丕丕价(jie)跳。”——《汉语大词典》
  
  [474]-[479]“丕”字,《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皆只有pī一音,以上读bù音的,皆依《汉语大词典》。
  
  [480] 愚氓(méng):氓(méng),本指流亡之民,后指平民百姓。愚氓,愚蠢的人。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481] 李一氓(méng):1903年出生。原名民治。四川彭县人。文化工作者。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长征。主编过左翼刊物《流沙》、《巴尔底山》。译有《马克思文选》、著有《一氓题跋》、《存在集》等。1990年12月4日在京逝世。
  
  [482] 包(Fú)丘:复姓。亦作“苞丘”,即浮丘。楚有包丘子,与李斯同事荀子。见汉桓宽《盐铁论•毁学》。黄帝时有浮丘公。
  
  [483] 包(Fú)来:地名。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省莒县西。《谷梁传•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左传》作“浮来”。现莒县城西有浮来山,又名浮丘。
  
  [484] 包(páo):通“庖”。厨房。《易•姤》:“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九四,包无鱼,起凶。”
  
  [485] 包(Páo)牺:即伏羲。《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陆德明释文:“包,本又作‘庖’。”“包”,《辞源》音bāo,《汉语大词典》音páo。
  
  [486] 包(páo)瓜:即匏瓜,瓢葫芦。《易•姤》:“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487]位(Wèi)安:《万姓统谱》:“位,位安,掖县人,嘉靖二年贡士,任训导。”
  
  [488] 位(lì)之宗子:《逸周书•充文》:“选同氏姓,位之宗子。”“位”,通“立”。
  
  [489] 今王位(lì)正:《战国策•韩策三》:“今王位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位”,通“莅”。到,临。“正”,通“政”。
  
  [490] 躬亲位(lì)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不明分,不责诚,而以躬身位下。”“位”,通“莅”。
  
  [491] 晟(shèng):光明。元郝经《原古上元学士》诗:“昂头冠三山,俯瞰旭日晟。”——《汉语大词典》
  
  [492] 晟(shèng):赞美。《楚辞•九章•怀沙》:“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晟,一本作“盛”。——《汉语大词典》
  
  [493] 晟(shèng):兴盛。《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汉语大词典》
  
  [494] 侧(zè):通“昃”。太阳偏西。
  
  [495] 侧(zè)径:狭窄的路。侧,通“仄”,逼仄,狭窄。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唐岑参《赴犍(Qián)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汉语大词典》
  
  [496] 《侧(Cè)犯》:词牌名。唐人以宫犯羽为侧犯。宋周邦彦创为此调。双调,七十七字,仄韵。亦有七十六字者。——《汉语大词典》
  
  [497] 铤(tǐng)而走险:《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由此衍生出铤走、铤鹿、铤鹿走险、铤险、鹿铤等词。
  
  [498] 欻(chuā):象声词皆读chuā。
  
  [499] 欻(xū):忽然。也作“歘”。张衡《西京赋》:“神山崔巍,欻从背见。”《三国志•蜀书•卻正传•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纵横者歘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
  
  [500]《楚辞•远游》:“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皎皎,明亮貌。精,神灵。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7: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501] 《楚辞•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仿佯,游荡。
  
  [502] 《楚辞•九叹•思古》:“旦徘徊于长阪兮,夕仿偟而独宿。”王逸注:“夕暮独宿山谷之间,忧且惧也。”
  
  [503] 偈(jì):梵语“偈陀”(Gatha)的简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每句三、四、五、六、七字以至多字不等。偈子、偈文、偈颂、偈句、偈言、偈语、偈诵等皆偈陀之别称。
  
  [504]《诗•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偈,疾驰。
  
  [505]扬雄《太玄》:“其人晖且偈。” 偈,人勇武貌。
  
  [506] 扬雄《甘泉赋》:“度三峦兮偈棠黎。” 偈,通“憩”。休息。
  
  [507] 恫(tōng):痛。《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508] 恫(tōng)瘝: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蔡沈集传:“恫,痛;瘝,病也。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恫瘝在抱,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清史稿•仁宗本纪》:“朕恫瘝在抱,每直省报灾,无不立霈恩施,多方赈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恫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509] 恫(dòng)喝:恐吓。
  
  [510] 恫(dòng)恐:恐惧。
  
 [511] 丁(zhēng)丁(zhēng):象声词。原指伐木声。《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毛传:“丁丁,伐木声也。”也指敲木声。《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后广泛用于形容琴声、棋声、雨声、漏声、马蹄声、佩玉声等等。唐许浑《听琵琶》诗:“欲写明妃万里情,紫檀红拨响丁丁。”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清金农《水北兰若与孔毓铭对棋即送归里》:“僧寮一局子丁丁,本欲王机机反生。”唐元稹《景申秋八首》诗之三:“嗢嗢檐溜凝,丁丁窗雨繁。”唐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唐方干《陪李郎中夜宴》诗:“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画簷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鲁迅《野草•秋夜》:“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512]白居易《画雕赞》:“鸷鸟之英,黑雕丁丁。”“丁丁”,壮健貌。此“丁”《汉语大字典》音zhēng,《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dīng。丁(dīng)有壮健义,如丁壮、壮丁等,故不从《汉语大词典》。
  
  [513]宋罗泌(Bì)《路史•循蜚记》:“予观于经,而信二书足丁也。”“丁”通“徵”。征信,证明。
  
  [514] 丁(dīng)丁(dīng):漫远貌。唐皎然《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诗:“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诗:“时眇眇兮岁冥冥,昼杳杳兮夜丁丁。”
  
  [515]见唐薛能《陈州刺史寄鹤》诗。“丁(dīng)丁(dīng)”,指汉代丁令威。
  
  [516]见明无名氏《风月担•越调寨儿令》。“丁(dīng)丁(dīng)”,冰冷貌。
  
  [517]见[314]。
  
  [518] 喁(yóng):鱼口露出水面咂动貌。《韩诗外传》卷一:“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喻人抬头貌。
  
  [519] 喁(yóng)噞:鱼在水面张口翕动以呼吸貌。清钱谦益《牐吏》:“游鱼脱钓钩,不复口喁噞。”
  
  [520] 《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 佣(chōng),公平。
  
  
 [521] 佣(yòng)金、佣(yòng)钱:买卖成交后付给中间介绍人的酬金。
  
  [522] 佣(yōng)工:受雇佣为人做工的人。
  
  [520]-[522] 佣(yòng)金、佣(yòng)钱之佣(yòng)不能写成繁体的“傭”,佣(yōng)、佣(chōng)的繁体字是“傭”。
  
  [523] 《周礼•考工记•辀人》:“是故辀欲欣(kěn)典(tiǎn)。”郑玄注:“欣典,坚刃貌。郑司农云:‘欣读为恳,典读为殄。驷车之辕,率尺所一缚,恳典似谓此也。’”
  
  [524]《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典凝如冬。”俞樾《诸子评议•淮南内篇三》:“典,读为‘欣典’之典……典凝,犹坚凝也。”
  
  [525]《史记•宋微子世家》:“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钱大昕《考证》:“典读为殄;典丧者,殄丧也。”殄,危困;衰败。
  
  [526] 侥(jiǎo)薄:浇薄。
  
  [527] 僬侥(yáo):1、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因以为其国名。《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杨伯峻集释引殷敬顺释文:“僬侥音谯尧,短人国名也。”按:明孙瑴《古微书•诗含神雾》作“焦侥”。清陈维崧《满江红•赠大西洋鲁君》:“海外海,光如漆;国外国,天无日。话僬侥龙伯,魂摇股栗。”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国语•鲁语下》:“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韦昭注:“僬侥,西南蛮之别也。”《后汉书•明帝纪》:“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西域诸国遣子入侍。”3、指卑微年幼之人或卑鄙小人。宋苏轼《刘丑厮》诗:“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汉语大词典》
  
  [528] 侥(jiǎo)兢:谓对利禄的贪求争夺。亦指侥兢之人。《梁书•钟嵘传》:“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兢。”宋范仲淹《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伏望圣慈特与改转京官,签署陕府判官厅公事,庶旌廉退之士,以抑侥兢之风。”——《汉语大词典》
  
  [529]《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王逸注:“伪,犹变也。青蝇变白使黑,变黑成白,以喻谗佞。”“伪”通“讹”,改变,变化。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曾玩弄诡计杀太子申生,并逼得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530] 伪(é)字:指不规范的字。伪,通“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汉语大词典》
   [531] 伪(é)谬:亦作“伪缪”。讹错;错误。宋孙奭《孟子正义序》:“丁氏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宋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汉语大词典》
  
  [532]《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颜师古注:“伪,读为‘讹’。讹,化也。” 南伪,《书•尧典》作“南讹”,《史记•五帝本纪》作“南为”。——《汉语大词典》
  
  [533]《墨子•公孟》:“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毕沅校注:“伪,疑当为‘贝为’。《说文》云:此古‘货’字,读若贵。” 著,生长,增添。“材”通“财”。
  
  [534] 敦(dūn)心:犹专心致志。《魏书•高允传》:“敦心六经,游思文藻,终辞宠命,以之自保。”——《汉语大词典》
  
  [535] 敦(dūn)行:笃行。《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济用金鼓。”……——《汉语大词典》
  
  [536]《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玄笺:“敦,治;旅,众。……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
  
  [537]《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郑玄笺:“敦敦然独宿于车下。”朱熹集传:“敦,独处不移之貌。”
  
  [538] 敦(duì):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郑玄注:“皆黍稷器。”陆德明释文:“敦音对,又都雷反。”《仪礼•士丧礼》:“敦启会面足,序出如入。” 郑玄注:“敦有足,则敦之形如今酒敦。”《隋书•礼仪志二》:“荐粢盛为六饭:粳以敦,稻以牟,黄粱以簠,白粱以簋,黍以瑚,粢以琏。”清方薰《山静居诗话》:“敦罗盘列,豆进笾加。”亦指形制较大的酒器。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萝卜蘸生酱,村酒大碗敦。唱会花桑树,吃的醉醺醺。”——《汉语大词典》
  
  [539]《荀子•君道》:“斗、斛、敦(zhǔn)、槩者,所以为啧也。”
  
  [540] 敦(tún):通“屯”。屯聚。《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郑玄笺:“敦,当作屯……陈屯其兵于淮水大防之上以临敌。”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
  
 [541]《诗•大雅•行(Háng)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毛传:“敦,聚貌。”孔颖达疏:“《周礼》以苇好丛生而谓之丛物,故言‘敦,聚貌。’” 敦,通“团”。
  
  [542]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人传到迁客,面目敦惭怍。” 敦,通“团”,聚拢。
  
  [543]《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敦,通“团”,圆形。毛传:“敦,犹专专也。烝,众也。言我心苦,事又苦也。”陆德明释文:“专,徒端反。”后因以“敦瓜”指辛劳痛苦。王闿运《愁霖赋》:“穆悲黄竹旦感敦瓜,淫霖为灾兮自古由嗟。”——《汉语大词典》
  
  [544]《周礼•春官•司几筵》:“每敦一几。”郑玄注:“敦,读曰焘。焘,覆也。”陆德明释文:“敦音道。”
  
  [545] 敦(diāo):通“雕”。雕画,文饰。敦(diāo)琢,犹雕琢。引申为选择。《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郑玄笺:“又选择众臣卿大夫之贤者与之朝王,言敦琢者,以贤美之,故玉言之。”孔颖达疏:“敦琢,治玉之名。人而言敦琢,故为选择。”马瑞辰通释:“敦与彫双声,敦即彫字之假借字,亦作雕。”敦弓,雕饰之弓。为古代帝王专用。《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毛传:“敦弓,画弓也。天子敦弓。”孔颖达疏:“敦与彫,古今之异。彫是画饰之义,故云‘敦弓,画弓也。’”——《汉语大词典》
  
  [546] 《诗•大雅•召(Shào)旻》:“溥斯害矣,职兄(kuàng)斯弘,不灾我躬?” 兄(kuàng),同“况”。滋益,增加。
  
  [547] 《墨子•非攻下》:“还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棘生乎国道。王兄(kuàng)自纵也,赤乌衔珪,降周之歧社。”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二》:“兄与况同。况,益也。言纣益自放纵也。”
  
  [548] 《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kuàng)与我齐国之政也?” 兄(kuàng) ,同“况”。何况。
  
  
  [549]见[177]
  
  [550]《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之百围。” 絜(xié),动词,用绳子量筒形物体的粗细。
  
 [551] 絜(xié)矢:古代一种可在箭头上带火以射烧敌军的箭。《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或谓之兵矢。絜矢象焉。二者皆可结火以射敌、守城、车战。前于重,后微轻,行疾也。”
  
  [552] 絜(xié)令:著于板籍之律令。《史记•酷吏列传》:“奏谳疑事,必预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在板絜。”张守节正义:“按:谓律令也。古以板书之。”——《汉语大词典》
  
  [553]《史记•陈涉世家》:“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絜,动词,衡量。
  
  [554] 絜(xié)钩:鸟名。《山海经•东山经》:“(石垔 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555]絜(xié)矩:絜,度(duó)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tì),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郑玄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絜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集注:“絜,度(duó)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duó)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汉语大词典》
  
  [556] 絜(xié)知:测度(duó)而知。《管子•幼官》:“六举而絜(xié)知事变,七举而内外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尹知章注:“絜,围度也。”——《汉语大词典》
  
  [557] 絜(jié)齐(zī):同“絜粢”。齐,同“粢”。祭祀用的清洁谷物。《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絜(jié)齐(zī)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李贤注:“絜,清也,谓食也。《左传》曰‘絜粢丰盛’也。” ——《汉语大词典》
  
  [558] 絜(xié)驾:谓乘车不徒行。形容安享富贵。《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xié)驾,故人重之。”——《汉语大词典》
  
  [559] 絜(jié)楹:絜(jié),刮摩修整使之洁泽光滑。楹,屋柱。刮摩屋柱使之洁泽光滑,因以“絜(jié)楹”比喻人的圆滑、谄谀。《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jié)楹乎?”一本作“潔楹”。王逸注:“顺滑泽也。”朱熹集注:“絜楹未详,或疑如《大学》‘絜矩’之‘絜’谓围束之也;楹,屋柱,亦圆物,又以脂灌韦而絜之,是以突梯滑稽而无所止也。”蒋天枢校释:“楹,屋柱。絜,围而度之。絜楹,喻善能揣度权贵者之所好。”案:依以上释义则“絜”当读xié。《礼记•明堂位》:“刮楹、达乡。”孔颖达疏:“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560] 絜(Xié)水:河名。古代黄河自孟津以北所分的九条支流之一。《尔雅•释水》:“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絜(Xié)、鬲(Gé)津,九河。” ——《汉语大词典》
  
 [561] 絜(jié)皋:即桔槔。
  
  [562]《诗•秦风•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錞(duì)。” 俴(jiàn),浅;薄。俴驷,披着薄金甲的驷马。厹(qiú)矛:三棱矛。鋈(wù),白铜,镀白铜。錞(duì),矛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
  
  [563] 铛(chēng):1、古代的锅。有耳和足。用于烧煮饭食等。以金属或陶、瓷制成。《太平御览》卷七五七引汉服虔《通俗文》:“鬴有足曰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铛底焦饭。”宋苏轼《送柳宜师》诗:“折脚铛边煨淡粥,曲枝桑下饮离杯。”清李渔《蜃中楼•耳卜》:“瓦铛饭煮神仙字,黎火光生太乙文。”2、一种古代的温器。较小,有三足。用以把酒、茶等温热。以金属或陶、瓷等制成。唐李白《襄阳歌》:“舒州勺,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前蜀贯休《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茶癖金铛快,松香玉露含。”宋高似孙《经略•古铛》:“古铜铛者,龙首三足,挹注以口,萃蚀可玩。因考《晋旧事》有龙首铛,即是此类……《述异记》有谓‘卿无温铛,安得饮酒’,当是温酒器也。”清孙枝蔚《谢郝羽吉惠茶》诗之二:“虎丘三月曾停舫,惠水他时喜满铛。”3、今指一种浅而平的锅。多用于烙饼,炒菜。以铁或不锈钢制成。——《汉语大词典》
  
  [564] 铛(chēng)脚刺史:《旧唐书•良吏传上•薛大鼎》:“贞观中,(薛大鼎)累转鸿胪少卿、沧州刺史……时与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称为‘铛(chēng)脚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为喻。
  
  [565] 锒铛(dāng):本指锁犯人的铁锁链,也指锁链撞击声。
  
  [566] 铛(chēng)鼎:古代一种有足的大锅。有时用以烹人。《聊斋志异•刘姓》:“此等横暴,合置铛(chēng)鼎。”
  
  [567] 铛(dāng):1、女子的耳饰。2、象声词。形容撞击金属声,更漏声。
  
  [568] 铛(tāng)★:象声词。形容鼓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虚赋〉》:“金鼓迭起,铿鎗铛(tāng)★,洞心骇耳。”《汉书》《文选》皆作“闛(táng)鞈”。“铛”,《辞源》音dāng,《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āng。
  
  [569] 铛(tāng):古兵器名。形如半月,有柄。《说唐》第三四回:“阔海见二人战成都(宇文成都)不下,就把双斧杀入,成都把铛(tāng)迎住,又战了二十余合。”——《汉语大词典》
  
  [570] 酦(pō)醅:未过滤过的再酿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pō)醅。”
  
 [571] 鲑(xié):古代鱼类菜肴的总称。宋司马光《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园》诗:“沼中数寸鱼,烹煎足为鲑(xié)。”原注:“吴人谓鱼(之)肉为鲑(xié)。”后亦指用鱼制作的菜或泛指菜肴,如鲑(xié)珍、鲑(xié)羞、鲑(xié)菜、鲑(xié)饭、鲑(xié)蔬、鲑(xié)膳等。
  
  [572] 鲑(guī):1、即 鱼规 。河豚的别名。也称鯸鲐(yí)。《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赤鲑(guī)。”郭璞注:“今名鯸鲐为鲑鱼。”汉王充《论衡•言毒》:“故人食鲑肝而死。”……2、鱼类的一科。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种类颇多,有的生活于淡水,有的栖于海洋,溯河产卵。是重要的食用鱼类。较常见的有大马哈鱼、哲罗鱼等。我国主要产自黑龙江流域。3、即鳜鱼。——《汉语大词典》
  
  [573] 鲑(wā)蠪:鬼名。《庄子•达生》:“(齐)桓公曰:‘然则有鬼乎?’(皇子告敖)曰:‘有……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wā)蠪跃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倍阿,神名也。鲑蠪,状如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带剑持戟。”
  
  [574] 鲑(Kuí)阳:《后汉书•牟融传》:“(永平)十一年,(牟融)代鲑阳鸿为大司农。”李贤注:“鲑阳,姓也。”
  
  [575] 鲭(qīng)鱼:1、青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青鱼》:“青亦作鲭,以色名也。”清方文《品鱼•中品•鲭》:“鲭,即青鱼,状似鲩,而背青色。南方多以作鱼生,古人所谓五侯鲭,即此。”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鲭》:“鲭,身如圆筒形,长二尺许,青黑色,鳞大,产于淡水,俗称青鱼。”2、鱼类的一科。身体呈梭形而侧扁,背青,腹白,头尖,口大,鳞圆而细小,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生活在海中。鲐(tái)鱼就属于鲭科。——《汉语大词典》。案:方文谓五侯鲭为青鱼,误。见[576]。
  
  [576] 鲭(zhēng):同“ 月正 ”。鱼和肉同烧的杂烩。五侯鲭(zhēng):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时同时封侯,号五侯。《西京杂记》卷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zhēng),世称五侯鲭。”后以称美味佳肴。苏轼《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诗:“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辞海》。案:《汉语大词典》谓鲭(zhēng)为鱼脍,非也。
  
  [577] 狌(shēng):同“鼪”。俗称黄鼠狼。《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汉语大词典》
  
  [578] 狌(xīng)狌(xīng):即猩猩。《荀子•非相》:“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yù)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汉王充《论衡•是应》:“狌狌知往,乾鹊知来。”
  
  [579] 狌(shēng)狞:狰狞。唐吕岩《渔父•活得》词:“龙飞踴,虎狌(shēng)狞,吐个神珠各战争。”
  
  [580] 翛(xiāo)翛(xiāo):1、羽毛残破貌。《诗•豳风•鸱鴞》:“予羽谯谯,予尾翛翛。”毛传:“翛翛,敝也。”亦泛指破敝。明高启《丁校书见招晚酌》诗:“流水入花村杳杳,幽人对酒屋翛翛。”2、象声词。三国魏甄皇后《塘上行》:“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唐岑参《范公丛竹歌》:“盛夏翛翛丛色寒,闲宵槭槭叶声干。”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诗:“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清方以智《变拟古诗》之一:“郭门风翛翛,夹道多白杨。”景耀月《长歌行》:“悲风回地木翛翛,声发金石奋歌喉。”3、高或长貌。唐项斯《和李用夫栽小松》诗:“即耸凌空干,翛翛岂易攀?”宋王安石《寄杨德逢》诗:“翛翛两龙骨,岂得长挂壁?”4、错杂貌。唐柳宗元《谪龙说》:“及期,进取杯水饮之,嘘成云气,五色翛翛也。”——《汉语大词典》
  
 [581] 翛(xiāo)如:犹翛(xiāo)然。明王世贞《石羊生传》:“旦夕坐卧其间,意翛(xiāo)如也。” ——《汉语大词典》
  
  [582] 翛(xiāo)飒:象声词。隋江总《修心赋》:“风引蜩而嘶噪,雨鸣林而翛(xiāo)飒。”——《汉语大词典》
  
  [583] 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庄子•大宗师》:“翛(xiāo)然而往,翛(xiāo)然而来而已矣。”前蜀韦庄《赠峨嵋李处士》诗:“如今世乱独翛(xiāo)然,天外鸿飞招不得。”明归有光《南云翁生圹志》:“翁为人有风致,可谓翛(xiāo)然于生死之际,则予之所谓命者,又不足为翁道也。”冰心《寄小读者》十一:“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绝,皓月中天,翛(xiāo)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汉语大词典》
  
  [584] 翛(shū)然:迅疾貌。翛(shū),同“倏”。宋司马光《馆宿遇雨怀诸同舍》诗:“佳雨濯烦暑,翛(shū)然生晓凉。” ——《汉语大词典》
  
  [585] 翛(shū)翚:飞腾迅疾貌。《古文苑•卫顗〈西岳华山亭碑〉》:“神乐其境,翛(shū)翚无形。尊卑有序,絜(jié)心致诚。” ——《汉语大词典》
  
  [586] 卒(cù)中(zhòng):即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溢血、脑血栓等。
  
  [587] 卒(zú)然:终于,最终。《楚辞•天问》:“齐桓九会,卒(zú)然身杀。”
  
  [588] 卒(cù)乍:仓促,突然。《朱子语类》卷一零四:“读了书,今人卒(cù)乍便要读到某田地,也是难。”——《汉语大词典》
  
  [589] 卒(cù)而:突然。《淮南子•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卒(cù)而遇饥虎,杀而食之。”
  
  [590] 卒(cù)急:仓促,急迫。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故作传奇者,不宜卒(cù)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五回:“姑奶奶,你要好的,只怕卒(cù)急寻不着。”
  
  
 [591] 卒(zú)更:汉徭役名。《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张守节《正义》:“践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著卒。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是为卒更。贫者欲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天下皆直戍边三月,亦各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月戍,又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给戍者,是为过更。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后改为谪,乃戍边一岁。”
  
  [592] 卒(cù)律:短促貌。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怎想他短卒(cù)律命似颜渊。”——《汉语大词典》
  
  [593] 卒(zú)兵:士兵。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枕中》:“百里之神,千里之君,(商)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jùn)之士,练卒(zú)兵……为天下除残去贼。” ——《汉语大词典》
  
  [594] 卒(cù)尔:同“卒(cù)而”。突然;忽然。
  
  [595] 卒(zú)乘(shèng):士兵与战车。后多泛指军队。《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zú)乘(shèng),将袭郑。”杜预注:“步曰卒,车曰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循车马,比卒(zú)乘(shèng),以备戎事。”——《汉语大词典》
  
  [596] 《荀子•王制》:“偃然案兵无动,以观夫(fú)暴国之相卒(zuó)也。”梁启雄简释引俞樾曰:“卒当作‘捽’。” 捽,扭打,争斗。《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
  
  [597] 卒(cuì):通“倅”。副职。《礼记•燕义》:“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陆德明释文:“卒,依注音倅……副也。” 卒(cuì)贰:副职。白居易《贾疄入回鹘副使授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制》:“自登班行,多历年祀,恪勤官次,保守令名,斯可以卒贰使臣。”
  
  [598] 吡(bǐ)哆醇、吡(bǐ)喹酮:两种药名。
  
  [599]《庄子•列御寇》:“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pǐ)其所不为者也。”郭象注:“吡,訾也。” 吡通“諀”,诋毁。
  
  [600] 吡(bǐ)咯(luò)、吡(bǐ)啶:两种有机化合物名。
  
 [601] 《墨子•经下》:“异类不吡(bǐ),说在量。”谭戒甫校释:“吡,比之繁文……若知异类不比之理,则推类之难,当可大减。” 《墨子•经说下》:“ 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
  
  [602]《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又弄了两个鼓手,一个打鼓,一个吹锁呐,一路吡(bì)哩叭喇鼕,一直吹进了衙门。”
  
  [603]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做‘吹都都’的,吡(bì)吡(bì)地吹它两三天。”
  
  [604] 吡(bì)唎:即觱篥。古代管乐器,多用于军中。
  
  [605] 吡(bì)噉(dàn):歌声抑扬顿挫。《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眇眇之态,吡(bì)噉出焉。”章樵注:“言歌声抑扬之妙。”——《汉语大词典》
  
  [606] 干(gān)哕:想呕吐发出声音而吐不出东西来。
  
  [607] 哕(yuě):象声词,呕吐时发出的声音。
  
  [608] 哕(huì)哕(huì):1、有节奏的车铃声。《诗•鲁颂•泮水》:“其旂茷茷,鸾声哕(huì)哕(huì)。”2、深而暗。《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huì)哕(huì)其冥。”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十九:“哕(huì)哕(huì)犹昧昧,是状其室之深闇。”——《辞源》
  
  [609] 瘈(zhì):疯狂;特指狗发狂。《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zhì),无不噬也。” 瘈(zhì)狗:疯狗。《左传•襄公十七年》:“国人逐瘈(zhì)狗,瘈(zhì)狗入于华臣氏。”陆德明释文:“《字林》作狾,……狂犬也。”《汉书•五行志》引《左传》作“狾狗”。
  
  [610] 瘈(chì)疭:中医病症名。一作“瘛疭”。与抽搐同义。俗名“抽风”。筋急引缩为“瘈”,筋缓纵伸为“疭”;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为“瘈(chì)疭”。《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chì)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然潘金莲妬李有子,屡设计使受惊,子终以瘈(chì)疭死。”
  
   [611] 匿(tè):“慝”的古字。1、邪恶。《逸周书•大戒》:“克禁淫谋,众匿(tè)乃雍。”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匿,古慝字。慝,恶也。言能克禁淫谋,则众恶皆塞也。” 《逸周书•五权》:“地庶则荒,荒则聂(shè)。人庶财匮,匮乃匿(tè)。”俞樾平议:“匿当读为慝。言人众则必匮乏,匮乏则必为奸慝矣。”朱右曾校释:“财用竭则民逃亡。匿,亡也。”案:依朱注则“匿”读nì。《管子•七法》:“常令不审,则百匿(tè)胜。” 汉王符《潜夫论•德化》:“心精苟正,则奸匿(tè)无所生。”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后三日复徙军于檇李,斩有罪者三人,以循于军曰:‘其淫心匿行,不当敌者,如斯矣。’” 2、差错,差误。《荀子•天论》:“匿(tè)则大惑。”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五》:“匿与慝同,慝,差也。言大惑生于差慝也。”
  
  [612]《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手兮。” 掺(shǎn),持,拉。
  
  [613] 《诗经•魏风》:“掺(xiān)掺(xiān)女手,可以缝裳(cháng)。” 掺(xiān),同“攕(xiān)”。女子手纤细柔美的样子。《说文解字》:“攕(xiān),好手貌。《诗》曰:‘攕攕女手。’”《韩诗》作“纎纎女手”。“掺”,《辞海》音xiān,《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shān。
  
  [614] 掺(chān)合肥料:用干混方法制成的混合肥料。掺(chān),同“搀”,搀杂,混合。
  
  [615] 掺(càn):古代鼓曲名,也指一种击鼓之法。李商隐《听鼓》诗:“ 欲问渔阳掺(càn),时无祢正平。”
  
  [616] 挨噌(cēng):挨训,受斥责。
  
  [617] 噌(chēng)吰:象声词。用以形容钟鼓声、水激石声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chēng)吰而似钟音。”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如钟鼓不绝。”清黄景仁《退潭舟夜雷雨》诗:“我舟忽尔移断岸,噌(chēng)吰水石声交加。”
  
  [618] 蹄(dì):踢。柳宗元《黔之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dì)之。”
  
  [619] 蹄(tí)踵:指牲口的脚。亦泛指蹄迹。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tí)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宋路振《祭战马文》:“蹄(tí)踵累累,通乎鬼区。”
  
  [620] 趹(jué)蹄(tí):旧传为瑞兽,君主仁孝则出现。《宋书•符瑞志下》:“趹(jué)蹄(tí)者,后土之兽,自能言语。王者仁孝于国则来,禹治水而至。” 趹(jué),马疾奔貌。——《汉语大词典》
  
  
 [621] 蹄(dì)趹(guì):也作“蹄(dì)蹶”、“趹(guì)踶(dì)”。牲口踢蹬。《聊斋志异•钟生》:“方欲整辔趋过,有一失勒牡驴,随之而行,致骡蹄(dì)趹(guì)。” 趹(guì),牲口用后蹄踢。《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忽听马棚内闹将起来。原来二马同槽,不能相容,互蹄(dì)蹶起来。”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兽与兽遇则相角,马与马遇则趹(guì)踶(dì)。”
  
  [622] 蹄(dì)啮:1、马用蹄子踢和用嘴咬。《周礼•夏官•庾人》“攻驹”郑玄注:“攻驹,制其蹄(dì)啮者。”2、引申为劣马。杜甫《遣兴》诗之二:“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杂蹄(dì)啮间,逍遥有能事。”3、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争斗。《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剌转相蹄(dì)啮者也!”
  
  [623] 欸(ēi):叹词,表示招呼。
  
  [624] 欸(éi):叹词,表示诧异。
  
  [625] 欸(èi):叹词,表示答应或同意。
  
  [626] 欸(ěi):叹词,表示不以为然。
  
  [627] 欸(ǎi)乃:象声词。1、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2、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鱼》诗:“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3、泛指歌声悠扬。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汉语大词典》。案:欸(ǎi)乃之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ǎi,《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音nǎi。
  
  [628] 欸(āi):叹息。《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āi)秋冬之绪风。”王逸注:“欸(āi),叹也。”亦指叹息声。……——《汉语大词典》
  
  [629] 啁(zhāo)哳:形容声音繁杂而细碎。《楚辞•九辩》:“雁廱廱而南游兮,鵾鸡啁(zhāo)哳而悲鸣。”洪兴祖补注:“啁(zhāo)哳,声繁细貌。”唐韩愈《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zhāo)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汉语大词典》
  
  [630] 啁(zhōu)啾:1、鸟鸣声。唐王维《黄雀痴》诗:“到大啁(zhōu)啾解游扬,各自东西南北飞。”……亦用以形容小儿语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又三年,子女俱能行步。徐辄教以人言,渐能语,啁(zhōu)啾之中,有人气焉。”2、指多种乐器齐奏声。唐杜甫《渼陂行》:“凫鷖散乱棹讴发,丝管啁(zhōu)啾空翠来。” ——《汉语大词典》
  
  [629]-[630] 啁(zhāo)一般用以形容不太好听的声音,如啁(zhāo) 哳、啁(zhāo)咈、啁(zhāo)嘈、啁(zhāo)嗻等。啁(zhōu) 一般用以形容好听的声音,如啁(zhōu)唧、啁(zhōu)啁(zhōu)、啁(zhōu)啾、啁(zhōu)噍等。啁(tiáo)为戏谑、嘲笑义,如诙啁(tiáo)、啁(tiáo)谑等。
 [631] 《诗•商颂•那(Nuó)》:“猗(ē)与那(nuó)与,置我鞉鼓。”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傩’(见《桧(Guì)风》)、‘阿(ē)难(nuó)’(见《小雅》)。草木之美盛曰猗傩,乐之美盛曰猗那,其义一也。”
  
  [632]《诗•桧(Guì)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ē)傩其枝。”又:“隰有苌楚,猗(ē)傩其华。”毛传:“猗(ē)傩,柔顺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猗(ē)傩其华’……猗(ē)傩乃美盛之貌。”
  
  [633] 猗(wēi)移:委曲顺从貌。《列子•黄帝》:“吾与之虚而猗(wēi)移,不知其谁何。”杨伯峻集释:“冯登府曰:‘猗(wēi)移,即委蛇。’《释文》云:‘猗(wēi),於危切。猗(wēi)移,委移,至顺之貌。’”宋朱熹《调息箴》:“容与猗(wēi)移,静极而嘘。”——《汉语大词典》
  
  [634]《诗•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猗(yǐ)。”孔颖达疏:“两骖之马,不相依猗。” 猗(yǐ),通“倚”。倚,靠。
  
  [635]《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yī)。”朱熹集传:“猗(yī),与‘兮’同,语词也。”
  兮、猗(yī),助词。表示语气。“兮”相当于现在的“嘿”、“嗨”之类,“猗(yī)”相当于现在的“唉”“呀”之类。
  
  [636]適(tì)適(tì):惊恐失色貌。《庄子•秋水》:“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tì)適(tì)然惊,规规然自失也。”陆德明释文:“適(tì)適(tì)、规规,皆惊视自失貌。”成玄英疏:“適(tì)適(tì),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一日,博党款门访才,窥见女,適(tì)適(tì)惊。”何垠注:“適音惕,惊貌。”……——《汉语大词典》
  
  [637] 適(dí)適(dí):分明,清楚。適,通“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天明,母重启济:‘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適(dí)適(dí)?亦何惜不一验之?’”宋陈造《闲适》诗:“槁木山麓正適(dí)適(dí),从来里舍议家丘。”——《汉语大词典》
  
  [638] 《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bì),勿予祸(guò)適(zhé),稼穑匪解(xiè)。”毛传:“適,过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祸读为过,《广雅》曰:‘谪、过,责也。’谪与適通。勿予过谪,言不施谴责也……祸与过读字通。《荀子•成相篇》说刑曰:‘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即罪过字。《汉书•公孙宏传》:‘诸常与宏有隙,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史记》过作祸。”
  
  [639]《韩非子•亡徵》:“轻其適(dí)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適(dí)正,指当继位的嫡子。——《汉语大词典》
  
  [640]《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gèng),如日之升。”毛传:“恒,弦。”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
  
 [641]《诗•大雅•生民》:“恒(gèng)之秬秠,是获是亩。”毛传:“恒,遍也。”孔颖达疏:“以言种之广多,故以恒为遍。”
  
  [642]《汉书•叙传上》:“潜神默记,恒(gèng)以年岁。”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恒,因亘境之亘。”亘,现读gèn,绵延。
  
  [643] 曹植《七启》:“捷(chā)忘归之矢,秉繁弱之弓。” 捷(chā),同“插”。《太平御览》卷六八六引《管子•小匡》:“管仲诎缨捷衽。”今本《管子》作“插衽”。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四》:“插,当从宋本作‘捷’。捷,古插字也。今作插者,后人所改耳。”
  
  [644] 捷(qiè)捷(qiè):巧言貌。《诗•小雅•巷伯》:“捷(qiè)捷(qiè)幡幡,谋欲谗言。”陆德明释文:“捷捷,读如字,又音妾。”《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便(pián)便(pián)可以动心,捷(qiè)捷(qiè)可以乱德。”——《汉语大词典》
  
  [645] 捷(jié)捷(jié):1、举动敏捷貌。《诗•大雅•烝民》:“征夫捷(jié)捷(jié),每怀靡及。”……2、贪食貌。引申指贪得。《孔子家语•五仪》:“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jié)捷(jié),无取钳钳,无取啍(zhūn)啍(zhūn)。捷(jié)捷(jié),贪也。’”王肃注:“捷(jié)捷(jié)而不已食,所以为贪也。”——《汉语大词典》
  
  [646]与(yú):同“欤”。1、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抑与(yǔ)之与(yú)?”《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yú)?何故至于斯?’”表示感叹。《诗•商颂•那(Nuó)》:“猗(ē)与(yú)那(nuó)与(yú),置我鞉鼓。”《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yú)!归与(yú)!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2、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国语•周语上》:“若壅其口,其与(yú)能几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盟也,其与(yú)几何?”《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宰)予与(yú)改是。’”
  
  [647] 与(yù)与(yù):1、繁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yù)与(yù),我稷翼翼。”2、《论语•乡党》:“君在,踧(cù)踖(jí)如也,与(yù)与(yù)如也。” 与(yù)与(yù),《汉语大词典》谓威仪合度貌,《辞海》谓行步徐徐貌。3、犹豫不决貌。《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yù)与(yù)。”案:与与,《辞源》《辞海》音yúyú,《汉语大词典》音yùyù。
  
  [648] 杓(biāo):勺子柄。《说文解字》:“杓(biāo),枓(即斗(dǒu))柄也。”段玉裁注:“枓柄者,勺柄也。勺谓之枓,勺柄谓之杓(biāo)。”北斗七星形如斗,故其柄部三颗星叫做杓(biāo)、斗杓(biāo)、北斗杓(biāo)。《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杓(biāo)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shēn)首。”裴骃集解引孟康曰:“杓(biāo),北斗杓(biāo)也。”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少减东城饮,时看北斗杓(biāo)。”《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biāo)在上,魁在下。”
  
  [649]《淮南子•道应训》:“孔子劲杓(biāo)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高诱注:“杓(biāo),引也。古者悬门下,从上杓(biāo)引之难也。”
  
  [650] 杓(biāo)窊(wā)印:杓(biāo)窊,古契丹语,鸷鸟的总称。刻印纽为鸟形,调发军马用之。《辽史•圣宗纪二统和四年》:“壬寅,遣抹只、谋鲁姑、勤德等领偏师以助(耶律)休哥,仍赐旗鼓、杓(biāo)窊(wā)印抚谕将校。”又《国语解》:“杓(biāo)窊(wā)印,杓(biāo)窊(wā),鸷鸟总称,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凡调发军马则用之。”又《仪卫志三》:“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
  
未完待续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42984&Key=252185300&strItem=no01&idArticle=119964&flag=1


  
发表于 2005-1-23 09: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复杂啦,快速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8: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就是集中识别。
发表于 2005-1-25 0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资料满不错的

免得到处去收集分析了。
谢谢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4 02:03 , Processed in 0.0713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