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8|回复: 0

《当代中国音韵学》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9 01: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当代中国音韵学
作者: 李葆嘉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


内容提要

与以往的汉语音韵学专著有所不同,本书试图以新的范式,立足于汉语音韵的人文属性,立足于东西万语言语音结构与语音分析的异同,对汉语音韵学展开思辨性、民族又化性与历史性的回溯,对汉语音韵的人文内涵进行开拓性探讨。

不同的语音研究方法的自在形成,受制于主体对母语不同的自然感知;不同的语音自然感知,取决于所操语言的不同类型。华夏汉人对其母语的自然感知表现为音节性、随机性、音乐性、附义性与比况性。这种独特感知制约着对汉语音韵的质朴把握、分析理解、系统描写与历史重建。

传统汉语音韵研究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在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不断突进。约而言之,凡六变:汉末胡书导致反切出现,为一变;南朝转读触发四声发现,为二变;鲜卑汉化亟待正音而《切韵》问世,为三变;参对体文创字母,模仿悉昙制等韵,为四变;以八思巴字与罗马字的音素式方法分析汉语音节,为五变;运用历史比较法重建中国古音,为六变。基于汉人语音直感的人文型描写方法与置于汉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人文性阐释方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和谐相协。

浸透着西方人文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引入中国音韵学以后,使中国古音重建有了新的利器。但是,中国古音学与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有本质的差别。材料的模糊状态与框架的精致趋势,结论的或然性质与治学的拘执态度,学科的开放性质与研究的封闭状态,成为音韵研究中要化解的一些矛盾。

语音系统并不仅仅是音位系统。封闭的、抽象的音位系统寓于开放的、具体的词音系统之中。词音系统并不仅仅简单的表现为语义的听觉载体或物质外壳,它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价值系统,一种文化形态。在这种观点审视下的音韵,可以称之为“音韵文化”。

蕴含在华夏汉语音韵系统中的文化功能,具有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美学功能与社会功能、汉语音韵研究的人文传统,集中表现为感受性、综合性、阐释性与应用性。汉语音韵研究是在人文学科方法运用的襁褓中成长起来的,除了传统的人文方法,文化语言学研究中的又化认同法、文化基层众文化镜象法、文化耗散法、文化比较法,在汉语音韵研究中都可以得到广泛运用。

一些文化史家滥用音同音近,曲为立说,以致白云苍狗、指鹿为马。文化研究亟待汉语音韵的导入,以帮助文化史家走出“因声求义”的误区。

作为第一部以汉语音韵为对象的文化学专著,或第一部用文化学方法为工具的音韵学专著,其旨趣就在于和广大学人共同进行跨学科探讨,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新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李葆嘉,1951年8月生,籍贯镇江,出生地东台西溪。1986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去北京大学做高访学者。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汉语室主任。致力于语言文字学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思想史等相关学科的贯通研究,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理论、宏观阐释与微观考证相结合,开拓了上古声纽研究史、文化音韵学、语言文化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提出华夏汉语混成发生论,创立了“南耕北牧·冲突交融·混成发生·推移发展”的理论模式。出版《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论》《新刊点校广韵》(1996)《广韵反切今音手册》(1997)《中国语言的文化历史阐释》(1998)等著作(含参著)15种。在国内外发表《中国语的历史和历史的中国语——7000年中国语史宏观通论》等论文80余篇。《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和复归》引发了90年代语言观全国性大讨论。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赴台湾出席著作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曾获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简历和主要学术贡献入编《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模大辞典》等14种工具书。


  

目 录

《中国文化语言学丛书》总序………………申小龙

导论……………………………………………………1

第一章华夏汉人对语音的自然感知…………………1

    第一节语言文字类型与语音自然感知…………2

    第二节语音感知的音节性与随机性……………5

    第三节语音感知的音乐性………………………9

    第四节语音感知的附义性与比况性……………13

第二章音节二分与四声发现…………………………24

    第一节华夏原生的音节证音法…………………25

    第二节押韵、皆声、分音与声韵二分…………28

    第三节佛法东来与音节二分……………………32

    第四节转读三声与四声发现……………………37

    第五节“声”“音”“韵”溯源………………44

第三章声系归纳与字母创制…………………………49

    第一节好为体语与正纽旁纽……………………50

    第二节五音声论与助纽声系……………………54

    第三节字母创制与体文参对……………………59

第四章中国经典音位学………………………………67

    第一节密教悉昙与等韵兴起……………………68

    第二节声母的特征分等与分布分等……………73

    第三节韵母的呼法响度与分布分等……………75

    第四节韵图制作的逻辑程序……………………82

    第五节汉语等韵学的价值及其影响……………86

第五章金元明清的时音研究…………………………91

    第一节官韵衰落与私韵崛起……………………93

    第二节传统韵书的叛逆:《蒙古字韵》 ………96

    第三节北方曲韵音系:《中原音韵》 …………98

    第四节南方官话音系:《洪武正韵》 …………102

    第五节17世纪官话区南北差异 ………………105

    第六节19世纪官话区南北差异 ………………108

    第七节明清时期吴闽方言研究…………………110

第六章音节切分的日趋精密…………………………116

    第一节八思巴字式的汉语音节分析……………118

    第二节罗马字式的汉语音节分析………………120

    第三节明清学者对汉语音节的切分……………128

第七章传统古韵部研究………………………………133

    第一节汉唐古音意识与宋明古韵研究…………134

    第二节清代古韵六大家…………………………136

    第三节章黄古韵学………………………………142

    第四节脂微分立说溯源…………………………146

    第五节古韵音值的汉字标读……………………149

第八章传统古声纽研究………………………………156

    第一节古声研究的萌发初探期…………………157

    第二节古声研究的立论创说期…………………161

    第三节古声研究的系统集成期…………………169

    第四节传统古声研究的总体评价………………174

第九章高本汉与现代音韵学…………………………180

    第一节西方学者早期的古音研究………………180

    第二节高本汉与中国古音构拟…………………183

    第三节中国古音学两次大辩论…………………186

    第四节钱玄同古音音读之假定…………………188

    第五节高本汉古音构拟面临的挑战……………191

    第六节对汉语古音构拟的方法论思考…………199

第十章《广韵》研究与反切今音标读………………204

    第一节《广韵》音系研究沿革…………………205

    第二节《广韵》反切今音标读沿革……………213

    第三节《广韵》反切今音标读的若干问题……216

    第四节关于真谆部“韵类隔切”的研究………222

第十一章当代汉语音韵学研究………………………227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研究四十年…………………228

    第二节汉语音韵学研究在海外…………………235

    第三节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反思…………………244

第十二章汉语音韵的文化功能………………………257

    第一节汉语音韵的宣泄功能……………………258

    第二节汉语音韵的认知功能……………………261

    第三节汉语音韵的美学功能……………………266

    第四节汉语音韵的社会功能……………………276

第十三章汉语音韵研究的人文传统…………………284

    第一节汉语音韵研究的感受性…………………285

    第二节汉语音韵研究的综合性…………………286

    第三节汉语音韵研究的阐释性…………………288

    第四节汉语音韵研究的应用性…………………290

第十四章汉语音韵研究的人文科学方法……………295

    第一节汉语音韵研究的基本方法………………294

第二节《切韵》音系研究与文化认同法………299

第三节原始汉语研究与文化基层法……………301

第四节汉语音韵的镜象研究……………………303

第五节汉语音韵的耗散研究……………………305

第六节汉语音韵的比较研究……………………307

第十五章汉语音韵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310

第一节何新《诸神的起源》声训辩证…………311

第二节文化研究中的古音伪证…………………320

第三节文化研究中的音韵导入…………………330

第十六章中国音韵学的跨世纪展望…………………344

第一节深入方法探讨 阐释音变机制…………344

第二节立足文化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348

第三节开展学术评论 重建学科体系…………350

关键词索引……………………………………………357

后记……………………………………………………369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01:07 , Processed in 0.0681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