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http://www.jingqi.com/
[img=left]http://www.jingqi.com/cgi-bin/getimages/getimages.aspx?GUID={9804CDCA-01BF-4851-8874-B4F3EF243257}&FLAG=1805[/img]
图书名称: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 易中天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日期: 2002-09
版次: 第一版
这是一本有趣的中国语言文化杂谈,南腔北调、东拉西扯,学术的东西少而新奇逗笑的东西多,有的地方方言乍一说出来,还真让你一愣一愣的:北京话某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是讲的这个人死了,为了避讳而张冠李戴;上海话得说 “侬先汰”,不能说 “侬先洗”,那是让人家 “你先死”;粤语的一个 “打”字就有十几种说法,舂、挞、掴、凿、做、砌,不一而足……
--------------------------------------------------------------------------------
前言:
总序:话说说话
说话,好像是人人都会的。
是人就会说话,就该说话。动物不会说,它们只会“叫”。会叫当然也不容易,因为还有连叫都不会的。会叫也不简单,因为叫声能传达信息,说明问题,表示态度,比如“狼来了”或“我要你”之类。尤其在遭遇天敌或发情求偶时,禽兽们是叫得很欢的。某老和尚曾有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也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会叫,能叫,敢叫,可以肆无忌惮地放开嗓门大叫,是不是很幸福?
会说话,就更幸福了。
会说话怎么就幸福呢?因为你可以表达单凭叫声不足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比如“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达得何等地准确、细腻?倘若不会说话,大约也就只能哼哼,那多没劲?甚至你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朱德庸的《醋溜CITY》中有这么一段:某男向某女求爱,问“我能不能上你的床”?女怒。该男便改口说:“我能不能明天早上从你床上下来?”这就有趣多了。但如果是猫儿,便只能持之以恒地叫个没完:我要!我要!我要!
这份幸福也不是随便谁都能获得的。据《圣经》上说,上帝偏心眼儿,把这份幸福给了人。他只让人会说话,还让人给万物起名字。也就是说,他赋予人“命名权”。所以,信上帝的西方人,便认为说话是人的“天赋人权”。你可以不同意某个人的意见,但你不能不准他说话。相反,当这个人说话的权力被剥夺时,你还应该起而捍卫之。故西哲有云: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力。
不过,据说偏心眼的上帝也很小心眼儿。他听说人要修一座通天塔,从地面一直通向天堂,便暗地里做了手脚,让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话。这下子,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人心也就涣散,通天塔的建成,自然成了永无期日的事情。
说话,真是何等重要!
其实,就算没有上帝这个小动作,说话也是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因为一个人光会说话还不行,还必须说得清,说得对,说得准确,说得漂亮。这就要学习,要研究,而说话也就成了一门学问,叫“语言学”。具体的说,又有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方言学等等。方言学是研究不同地域人如何说话的。不过,研究外国人说话就不叫“方言学”了(刚开始时也管外语叫方言),得叫“外国语言文学”。
不同国别的人说话不一样。也不光是语音不一样,语法、语汇、语感都不相同。在欧洲好些语种里,名词是有性别的。这在东方人看来,就匪夷所思。比如“背心”,在德语中是女性的,在法语中却是男性的。这就可笑。莫非背心这玩艺,在德国女人穿得男人穿不得,在法国又男人穿得女人穿不得?还有,明明是男人穿的衬衫,在法语中却是阴性的,岂非意味着男人把女人穿在身上?倒是温柔浪漫体贴得很!同样,老外看咱们,也觉得很麻烦。又是伯母又是舅妈又是婶娘,七大姑八大姨的,搞那么复杂干什么?一个aunt不就都打发了?哈!他不知道,即便伯母、舅妈、婶娘,在咱们这儿,还分着亲伯母、堂伯母、表伯母,亲舅妈、堂舅妈、表舅妈,亲婶娘、堂婶娘、表婶娘呢!如果加上干亲,则还有干伯母、干舅妈、干婶娘。分个姑姑姨姨的算什么!
即便同为一国人,说话也仍有许多名堂。比如男女之间谈情说爱,说法就不一样。男人多半会说“我爱你”,女人则喜欢说“我恨你”;男人多半会说“你真好”,女人则喜欢说“你真坏”。(故时谚有云:“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某国发生一起“约会强奸案”,女方指控男方的证据,便是她事前已说过了“NO”。该男极为委屈地在法庭上嘟哝说:“NO,NO!法官大人,您知道,她们从来就是说NO的!”
古人和今人说话也不一样。古人说话之乎者也的,今人就不这么说了。如果饭店里的服务生一上来也和《镜花缘》里君子国的酒保一样,开口便问:“要酒一壶乎?要菜一碟乎?”准得吓你一跳。在赵丽蓉和巩汉林合演的那个小品《如此包装》中,巩汉林和他手下的那些小姐们一见面就扬手耸肩,又是“嗨”又是“嗯哼”,不也把老太太吓了一跳?
再有就是关系和身份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晴雯和宝玉使小性子拌嘴,袭人忍气吞声来劝,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儿,原是我们的不是”。谁知反倒惹起晴雯醋意,冷笑几声说:“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原来袭人虽然和晴雯一样,都是丫环,但袭人和宝玉“那个”过了。有了“关系”,便忘了“身份”,结果生生挨了晴雯一顿抢白。
最后是艺术性。自打人学会了说话,慢慢的就有了说得好说得不好、说得俏皮说得不俏皮、说得漂亮说得不漂亮之别。也就是说,说话便成了一门艺术。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小城市去开独奏音乐会,演出那天却观众寥寥。这个钢琴家便走到台前一鞠躬说:“我发现你们这个城市的人都很有钱,因为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张票。”这是不是很艺术?
说话当然还与道德有关。因为一个人如果不道德,他得到的评价通常就会是“太不像话”。所谓“太不像话”,也不一定就是说话粗鄙下流,或吹牛撒谎、狂妄自大、信口开河,也包括种种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偷鸡摸狗、欺上瞒下、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但道德不道德,要说成是“像话不像话”,可见那“话”有多重要。
说话,是不是有很多名堂?
有名堂,就要思考、琢磨、研究、议论,也就有了这套丛书。
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这套书,因为我们都不想“不像话”。
--------------------------------------------------------------------------------
作者自述:
易中天
1947年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艺术教育学》(主要撰稿统稿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001年版);《新译国语读本》(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书生意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其中《艺术人类学》一书1994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有学术论文、文艺评论、文学作品等多篇。
--------------------------------------------------------------------------------
请读片断:
一 英雄与美人
南方六大方言中,资格最老的是吴语。
吴语据说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领导的。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大约当爹的总有些偏心,要心疼小儿子一些,又尤其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看没戏,就带着族人跑得无影无踪,史书上的说法是“让贤”。但如果是让贤,自己躲起来就是,干嘛把手下的精兵强将统统带走?又何必连周族的衣服都不穿了,“断发文身”,作“野蛮人”状,公然摆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态?分明是和老爹、老弟都翻了脸,没准还是被打跑的。反正“打不赢就往南方跑”,也是炎黄时代就创立了的光荣传统,没什么稀罕,也没什么不妥。
不过太伯和仲雍这一跑,就跑得远了,从陕西的歧山一直跑到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这才站住了脚跟,号称“句吴”。江南这地方,现在是富得流油,当年却是蛮荒之地,叫“荆蛮”。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绍兴、诸暨一带,是夏禹的苗裔,据说是夏王少康派来给大禹守陵的,叫“於越”。他们的习俗,也是“断发文身”,或者“披发文身”,大约还保持着夏代的原始风貌,祖上则是中原的羌族。大伯和仲雍他们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断发文身”,这可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可惜现在是亲兄弟的,尚且难免祸起萧墙,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又哪里靠得住?所以后到的“句吴”,和先来的“於越”,也免不了刀兵相见,鹬蚌相争。吴越之间的战争,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后打出个“卧薪尝胆”的故事来。不过吴越两族的文化,毕竟相通之处甚多,正所谓“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何况还有需要合作的时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总之吴越两国的交往是很多的。不管是战,还是和,总归要沟通,也要融合,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于是吴越两国的“国语”,就成为今天吴语的原型。直到现在,除宁镇一带“失守沦陷”外,吴方言区,大体上也就是当年吴越两国的地盘。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话。苏州话也被称作“吴侬软语”。侬,是典型的吴语。吴人自称我依,称别人为他侬、渠侬、个侬,现在则称“你”为侬。反正不管什么人,都是侬,所以叫“吴侬”。不过侬则侬矣,软却不一定。宁波话就不软。因此有“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的说法。事实上吴人和越人原先都尚武好斗。吴王金钩越王剑,吴人更是兵器制造专家。春秋时,最好的兵器都是吴国的兵工厂里打造出来的。什么吴戈、吴钩、吴干,都是。《楚辞》上说:“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国殇》)应该说是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写照。难怪伍子胥要报仇雪恨杀楚王,不找别人,非到吴国搬兵不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术,国人多伤疤。”风气风尚如此,吴语怎么会软?
吴国出兵器,也出丝绸;出英雄,也出美女。吴国的丝绸叫吴绫,吴国的美女叫吴娃,也叫吴姬、吴娘。越国也出美女,叫越艳。“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李白),弄得吴人和越人都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吴国也被越国派出的色情间谍所颠覆。再说越人还擅长诅咒,其禁咒术就叫“越方”,越巫、越祝也让人谈虎色变,吴国岂能不亡?
然而后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再说南方从来就打不过北方。吴也好,越也好,楚也好,最后都被北方来的强秦统一了去,南方之强变成了北方的刀下之羊。
此后兵战就开始改成商战了。吴盐胜雪,吴羊奇白,富庶的南方有足够的能力在经济上征服北方。打造兵器的手艺自然也只好用来做剪刀,叫“吴刀”。“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以柔克刚的结果是吴语开始变得甜糯绵软,终于变成所谓“吴侬软语”。
不过,在几乎举国上下都以北方话那种粗犷硬朗铿锵有力为尚时,这种轻柔悠扬婉转文雅的“吴音”,却有一份难得的可贵。自古江南多才子,我不知道这和他们都说吴语是否有关。但文化要求多样,不喜欢单一,总是不争的事实。
认真说来,吴语虽然也是南方方言中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的一种,但与粤语、闽语相比,和北方官话还算是比较接近的。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吴方言和普通话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腔调。比方说保留浊音,复元音韵母都读成单元音,摆(bai)读ba,悲(bei)读be,飞(fei)读fi等。这也不奇怪。吴方言区毕竟是南北方言交锋的前沿阵地,一点不变也是不可能的。长江以南,连南京、镇江都变成了北方方言区,“柔弱”的苏州居然能“顶住”,我们实在该说一声“不简单”!
有人说,人生三大悲哀: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江郎才尽。吴语是否英雄末路,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并未江郎才尽,大约也还没到美人迟暮的份上。
--------------------------------------------------------------------------------
目录:
总序:话说说话/易中天
南腔北调
一南方与北方
二南腔与北调
三方言与官话
四谁跟谁学
五多样与统一
六再说南方
七再说北方
八南征北战
朝秦暮楚
一英雄与美人
二行尽潇湘到洞庭
三吴楚东南坼
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五一堆石头
六杂交品种
东拉西扯
一洋芋与土豆
二胡番与西洋
三佛国梵音
四老母鸡变鸭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
六引进与发明
七外语与方言
死去活来
一德律风与BBS
二上海口头禅
三北京流行语
四从头到尾
五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六新与旧
张冠李戴
一隔几屁着凉大海棠
二禁忌种种
三说一不二
四倒霉的蛋
五蜜与屉
六口彩
指桑骂槐
一麻烦与趣味
二吃不了兜着走
三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四活法与说法
五雅与俗
六再说雅俗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