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83|回复: 9

[国外近代艺术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1 1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美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由意大利诗人但丁为表征(1265-1321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区域中央、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贸易地区的心脏位置。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的集散地,在那里最早出现工商业、萌芽资本主义,所以也是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从拜占庭灭亡时被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形象。人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实际上新兴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的亡灵并非是要重建奴隶制文化,而是借用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需要的科学、哲学以及人文主义的艺术;是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外套,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现代世界历史的新场面。意大利作为古罗马的后代,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得天独厚而无与伦比。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佛罗伦萨发生发展,尔后扩展到其他地区,形成一些既有佛罗伦萨艺术成就又有地方特色的画派。除强大的佛罗伦萨画派以外,达芬奇到米兰为米兰大公服务,形成米兰画派;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到罗马为教皇服务,形成具有纪念碑气势,象征宏大、庄重、坚强有力为其特点的罗马画派。到16世纪,禁固森严的威尼斯在佛罗伦萨辉煌之后,捷足而登上文艺复兴艺术的巅峰的最后一位大师,公认是古托·雷托。

      意大利文艺复兴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晚期。初期以佛罗伦萨为中心,自乔托始到波提切利止;盛期主要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成就为标志;晚期则是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

       佛罗伦萨之所以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首先在于它的地理自然条件,它位于阿诺河畔,是水陆交通要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达;有深厚的古罗马、中世纪文明基础;社会各阶段对艺术的需求,尤其是以美第奇家族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倡和保护艺术创造,这些因素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它在艺术观念、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的内容仍以传统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题材,但自乔托开始,画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世俗现实生活注入神的形象创造中,把神从神坛上拉到人间变成凡人,使自己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因此他们引进科学成就,将解剖学、透视学和光学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塑造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空间关系;艺术语言重明暗素描造型,构图追求对称、均衡和谐。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宰画坛,标志着文艺复兴盛期到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不仅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而且借宗教神话故事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感情。他们在佛罗伦萨、米兰和罗马显示出巨人般的艺术建树,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起绘画和雕刻的纪念碑。

      在佛罗伦萨画派走完自己的光辉历程之后,威尼斯画派兴旺发达起来了。

      位于亚德里亚海上,背靠意大利半岛、面向东方的威尼斯,是个完全不同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意大利海上都市,它是商业和贸易的中心,是资产者云集的市场,它是为世俗之人顶礼膜拜而建立的人间享乐的天堂,它像是嵌在意大利皮靴上的无价珠宝,威尼斯人宣称自己的故乡是“世界的珍宝箱”,它是冒险家、贵族和资产者寻欢作乐的伊甸园,16世纪的威尼斯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上帝的管束。在这个奢华淫糜、灿烂辉煌的都市里,占有支配地位的并不是科学和知识而是美,尤其是绘画艺术,因为它不仅能创造美,而且能使现实的美和理想的美借画中形象得以永存人间。尽管画家们没有社会地位,但往往都能成为教皇、国王和贵族资产者的座上贵客。在这个城市里产生了可与佛罗伦萨并驾齐驱的大画家乔尔乔内、提香以及他们的弟子委罗内塞、丁托雷托等。

      艺术是客观世界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一切文明的形象结晶,因此艺术风格必将受到时代思潮、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威尼斯是海上贸易和商业中心,是景色秀丽的水乡都市,因而在这里产生的艺术无论内容或形式,都与佛罗伦萨有着天壤之别。

       佛罗伦萨的美术,倾向于宗教《圣经》题材,而威尼斯则更多的是描绘古希腊神话故事。纵情于欢乐与享受,题材以爱情、酒宴、裸体女神为多;画面形象充满激情而富有想象,洋溢着活泼、明朗、欢乐的气氛;很少有悲哀和伤感,女神们具有丰腴的肌肤,金色的秀发,华丽的服饰,完全是威尼斯上流社会的娇艳女子,放射出人性的光芒。画家们为迎合王公、贵族的享乐需要,不仅描绘美丽裸女,还配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了充分展现这种美,画家十分重视色彩的创造,他们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和表现无限丰富艳丽的色彩变化。如果说佛罗伦萨的画家们重素描和尊从构图的对称、均衡与和谐,那么威尼斯的画家们则竭立追求色彩和激情传达,它奠定了欧洲近代油画发展的基础。

     画面空间透视夸张,人物变形,如拉长人体和劲部,画中人往往被拥挤在狭窄的空间里,有冲出画面之感;色彩不着意再现客观自然的外貌而着力于传达画家主观的情感。在雕塑方面,能适应全方位观赏,给观众以舒服愉悦感。

       代表画家有罗索·菲奥伦蒂诺,雅各布·达·蓬托尔莫,帕尔米贾尼诺,阿尼奥洛·布龙齐诺等。雕刻家有詹博罗格那和切利尼。
    [last edited by fenglong88 2004-5-2 13:10:33]

《逃往埃及》
  《圣经》中说,东方三博士得知人类未来的救世主耶稣诞生,即前往耶路撒冷朝拜,以色列希律王得知后甚为恐惧,立即下令将耶稣诞生地的伯利恒地区所有男婴全部杀死,借以灭掉耶稣根除后患。上帝托梦于耶稣义父约瑟,赶快将圣母玛利亚和刚出生的耶稣带往邻国埃及避难,乔托描绘的正是这一情节。在这幅画中乔托完全抛弃了中世纪的清规戒律,画中人物有着健壮而结实的身体,充满世俗的人情意味。我们所见情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抱着孩子骑在驴背上,在丈夫引导下和同路人在乡间山道上行进,这是一幅活生生的世俗画面。画家把神请到了人间,将神变成人。

《犹大之吻》
  这是《圣经》中犹大出卖主的故事:希律王决心灭掉神子耶稣,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稣。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在重金诱惑下出卖了老师。希律王派来的法利赛人说不认识耶稣,犹大献计说:当我走近一个人并与他接吻时,他就是耶稣。因此,犹大的吻是出卖主的暗号,罪恶的吻。
  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作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单纯的、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耶稣的手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人们的目光最后落在耶稣和犹大的对立面孔上,犹大向上作乞求状,而耶稣俯视犹大,冷静、锐利夹着仇恨,像一双利剑欲穿透叛徒的胸膛。两个对立着的面孔表现了人类社会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搏斗。画家最大限度地突出这一决斗,无疑是在用画笔赞颂光明、正义和美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三圣贤的朝拜

《圣罗马诺之战》
  是乌切洛58岁时的作品,描绘的是佛罗伦萨与邻邦的一次战斗场面,从画面效果看,画家并不在意于战斗本身情节,而着意于画中人物和环境道具的复杂透视关系处理,由于画家孤立地从研究透视关系出发,因此忽略了人物的生动性,以致使画中人丧失了真实感,整个画中形象显得刻板、生硬缺乏生活气息。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引进科学塑造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技法研究是不可避免的,乌切洛的作品对后世画家透视画法有重要意义。

《受胎告知》
  《受胎告知》是画家在40岁左右为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画的壁画中的一幅。画中内容是上帝派天使通知马利亚,说上帝要她受孕生一个儿子,取名叫耶稣,他是未来以色列的王,人类的救世主。这是一幅教堂必有的传统宗教题材画,为很多画家画过。安杰利科的独特之处在于赋予画面以诗一般的抒情色彩,画家很注意人物的写实描绘,人物被置于真实的透视空间里,环境背景是罗马式拱券结构建筑物,立着细长的科林斯式廊柱,使环境显得古老而有深度,人物形象虽然写实,但缺乏生命力,内中隐含着某种神秘性。

《纳税银》
  《新约》故事说:耶稣带门徒布道,路经一个关卡,收税人上前拦住他们的去路,要收他们的丁税,耶稣问彼得“你说我是谁?”彼得答“你是基督”(即上帝的儿子),耶稣说既然是上帝的儿子就不能交丁税,但不交税是不能过关的,于是吩咐彼得到池塘里去捕鱼,说鱼口里有一块银币可作税钱,于是彼得入塘捕鱼得银交于收税人。这副画上以连环的形式描绘了三个情节:阻拦、捉鱼及交付丁税。
  这个宗教故事完全被画家描绘成真实的世俗场面,画中人都是画家同时代的普通百姓,他们按自己的身分和所处的地位,被恰当地安置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符合空间透视法则,具有深远感,人物被塑造得庄严而厚重,结构明确而清晰。瓦萨利说:“马萨乔使他的画中的人物脚踏实地、稳固地站立在土地上。”马萨乔首先注意到光对于表现物体的作用,使画中物象充满了光线与空气;而通过光与空气的描绘,使画面上的人物与环境产生距离的感觉。马萨乔的艺术探索,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逐出伊甸园》
  上帝按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后来又从亚当身上取了一根肋骨为亚当再造一个配偶,取名为夏娃,他们共同住在伊甸园里,但有一个规定,不准吃生命树和善恶树上的果子。有一天,蛇指着善恶树对独自在园中的夏娃说:“你看这棵树上的果子好看么?”夏娃说:“好看。”蛇又说:“好吃么?”夏娃说:“没有吃过,不知道。”蛇说:“你为什么不尝尝?”因此夏娃偷吃了禁果,觉得很好吃,又引诱亚当吃,顿时两人的眼睛都亮了。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知道了,担心再偷吃生命树果子就会和自己一样永生不死,于是就派天使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放逐到大地,并诅咒:人必终身劳苦,地里才能长出庄稼养活自己。所以人世间就成了人洗罪的地方——“炼狱”。亚当和夏娃也就成了人类的始祖。
这个基督教题材为很多画家画过,文艺复兴初期的马萨乔所作的《逐出伊甸园》,赋予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寄于画家自己的理想,在马萨乔的笔下,夏娃和亚当已经是一位身强力壮,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画中 男女为自己偷吃禁果而获罪,深感悔恨不已,对被逐出乐园离开上帝而留恋。
  画中,画家基本解决了人体的正确造型和情感姿态的生动创造,与中世纪绘画中的人不能脚踏实地的造型完全不同。画中男女的羞愧情态十分生动,夏娃的双手捂着身体姿态,受古希腊维纳斯造型影响。画家使用复杂的透视缩减法画天使,使其有从深远处向着亚当、夏娃追逐而来的空间感觉;同时,画家开始运用光的投影,留在人的身后,让夏娃和亚当似有迎着光明前进的趋势。这是一个创造,开辟了近代绘画的先河。

《天使拥戴的圣母子》
  利皮的绘画总是以世俗的精神和现实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宗教题材和人物。在这幅画中,圣母只不过是一位年轻美丽的意大利少妇,而并非超人的圣灵,幼年的耶稣只是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不同凡俗之处,就是他手持圣经以示圣灵,身后的两位小天使,完全是世俗儿童的写照。
由于利皮出生在佛罗伦萨卡尔米内修道院相邻贫民区里的一个屠夫家庭,因此对世俗生活有亲身体验。他笔下的圣母就是依照他的情人卢克雷齐娅的形象画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力求颂扬世俗中所能找到的美和青春的魅力。
  15世纪意大利上层社会崇尚优雅的风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除了强调人的精神气质外,已经开始重视人物的仪表,讲究容貌、服装和环境配饰,尽量再现上层社会的豪华,借以满足这个阶层的享乐和审美追求。
  在画风上仿效马萨乔的造型风格,力求塑造出有力而浑厚的人物形象,从圣母的姿态和衣褶上可以见出一种庄重的雕塑感。

《埃洛特的欢宴》
  在利皮的画中,已经解决了人和生活环境的透视关系。在《埃洛特的欢宴》中,画面依平行透视画法,主体人物处在中间,形成视觉对称均衡式构图,人物姿态动作依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呈现,实在是人间欢宴的一个场景,令观者如临其境。
  《圣经》新约篇中记载:希律王与兄弟腓力的妻子埃洛特通奸后又娶了她,约翰当面指责他犯罪,因此被希律王关进了牢里,王后埃洛特欲杀死约翰却又不能,因为希律王对约翰怀有敬畏之心。一天恰逢希律王生日大庆,埃洛特女儿莎乐美为他跳舞助兴,开心的希律王对她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就是要我国的一半也必给你。”女儿去问母亲要什么? 母亲埃洛特说:“我要约翰的头。”这就是埃洛特欢宴的悲剧。
  画面描绘的是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希律王欢宴群臣,左面一组中心是给埃洛特献上约翰的头。画家以平行透视画法处理阔大深远的空间,人物呈左右对称式安排。画家并非着意描绘宗教情节,而借这一题材描绘意大利上层贵族聚会行乐场面,约翰被害的悲惨情节被淡化了,画中人物没有丝毫紧张和不安神情。画中人物形象和衣着装束都出自意大利现实生活,人物造型强调线条美感,从而形成利皮特有的“线性风格”。这种线性风格是利用画中人物躯体轮廓线条的变化以及飘逸的衣褶来表达人体的体积和动态。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波提切利所继承和发展。

《圣母升天与圣人米尼亚托·米利亚诺》
  卡斯塔尼奥是佛罗伦萨写实主义画家中有重大影响的画家。他曾和多纳太罗、乌切罗等一起参加描绘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玻璃画,他以杰出的写实技巧而惊倒四座。
  在这幅圣母升天图中,画家以擅长的写实手法塑造了圣母和圣人形象,圣母端坐于天使托着的云梯,呈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有徐徐上升之感,圣人与天使作对称状分立两侧,衬托出神圣庄严的圣母形象,圣母被深重外衣包裹着,形成清晰的金字塔式外轮廓,稳定而不可动摇,这与徐徐上升的云梯又构成静和动的对比美感,衣褶变化厚重而有体积感,明显吸收了多纳太罗的雕塑造型因素,强调了雕刻般的素描效果。

《基督受洗礼》
  弗朗切斯卡原籍在中部意大利,后移居托斯卡纳地区的圣塞波尔克罗小镇,这个位于亚平宁山脉下的特韦雷河边荒凉小镇,既冷僻又宁静,阳光灿烂,风光明媚,这无疑影响他的思维和艺术风格。
画家将《基督受洗礼》置于他自己生活过的自然环境: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小河边 。
  据《圣经》新约篇中记述: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边,见了约翰,就请约翰给他施洗,约翰连忙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要受我的洗! ”耶稣说:“你暂且答应我吧,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同意给他施洗。耶稣刚受完洗,从水里出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一样落在他身上,天上传来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
  画面主体形象是约翰用河水为耶稣施洗,正在此时天空飞来一只鸽子,那是上帝显灵。画家以对光和色彩敏感创造了画面深远的空间感,他的画是具有科学性的技法探索成果,将透视与光色结合起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

《基督诞生》
    是画家50岁时的作品。这幅画在光线的处理上有明显特色:我们可以看到耶稣诞生的场面,是在室外大自然阳光直接照射下展现的,而没有常见的宗教画中那种神秘的光源。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乡村风光,在明快的晨曦中,圣母马利亚跪拜新生的耶稣。画面色调灿烂纯朴,有抒情意味。从前排的人物衣着中,可见各种不同色彩的层次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三圣贤之旅》
  《三圣贤之旅》又译作《三王来拜》是为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家宅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降生后,东方三个国家的国王( 也有称三个博士 )看到天空有巨星高照,就特地来耶路撒冷行礼朝拜。可是画中毫无宗教故事踪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第奇家族游猎图。画中骑马的人正是美第奇家父子三人,前景那位年少者叫洛伦佐·美第奇,后来统治佛罗伦萨数十年。他酷爱艺术,是艺术家的保护人和朋友。这幅画场面巨大,人物众多,山道曲折,林木昌茂,空间辽阔,简直就是豪华美第奇家族的行乐图。人物和环境描绘缤纷绚丽,精细入微,既吸收了中世纪的细密画传统,又掺入了世俗的人物和情节,画面既有空间感又富有装饰趣味,所以他的画很受新兴资产者和市民阶层的欢迎。

《神殿献基督》


《牧场圣母》

《众神聚宴》

《裸女照镜》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赞颂,因此,艺术题材中出现描绘人体,表现人体美的作品。在以享乐为追求的威尼斯尤为发达,乔凡尼·贝利尼可谓先驱者。在《裸女照镜》中,人体已成为画中的主体艺术形象,丰满、健壮、充满生命力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人,代替了苍白的神,它标志着黑暗的中世纪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
  画中裸女抬手照镜的姿态和随意搭在身体上的长巾,使人体既袒露又含蓄。画家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饱含生命力的柔软肌体,画面色块的配置既有冷暖对比又和谐呼应,画中的人体曲线多变与背景横竖直线的单纯分割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透过背景的窗户,可见无垠的蓝天,白云深处的一线曙光升起,照耀着丘陵大地,和平宁静的大自然和丰艳娇丽的人体相映成辉,充分表现出画家肯定人性和歌颂大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巴那斯山》
  曼泰尼亚在30岁时移居维罗纳,成为这个地区的艺术界主宰,他以后的岁月就在这里度过。
《巴那斯山》是大师65岁时的作品。巴那斯山是阿波罗率领的文艺女神居住的地方。太阳神阿波罗既主宰光明又主管文艺,他本身也是音乐神。据说神使赫耳墨斯生下来不久,因偷吃了阿波罗的牛被发觉,赫耳墨斯只好将自己做的龟背六弦琴交给阿波罗以偿偷牛的罪,宙斯发现阿波罗会弹琴,就把自己九个司文艺女神缪斯交给阿波罗领导,他们就住在巴那斯山,终日唱歌跳舞、吟诗作画,巴那斯山也就成了文艺的发源地。
  画家以大自然作为环境,描绘了众文艺神纵情歌舞的欢乐生活,高居画面上部的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朱诺,左边手持弓箭的小爱神与山洞边那个冶炼神瓦尔刚相呼应,下角那位怀抱竖琴的是阿波罗,他正在为缪斯女神起舞伴奏,而右边与飞马相伴的、穿着一双带羽翼的靴子亦称飞毛腿的就是神使赫耳墨斯,他手执和平之杖,来无影去无踪。画中诸神皆为宙斯子女,所以构成一幅以宙斯为主体的神族。画家只是借神话题材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自然美、人体美与人间的欢乐场面。

《死去的基督》
  曼泰尼亚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描绘对象的透视关系,他选择了难度最大的透视比例缩短,精确表现人物的平面透视关系,最难莫过于这幅《死去的基督》,以正面纵向透射在画面上。画家并不是着意于哀悼基督,而是着力描绘人体平面缩短透视形态,这是绘画中人们极力回避的画法,可见画家是作为一种透视研究而作的。

《奏乐天使》


《春》
  历史上不少诗人颂赞美神维纳斯。美第奇宫廷诗人波利齐阿诺说:维纳斯漫步在月光下,如皇后般庄严,如春风般和煦,她走过的路上,万物萌发,鲜花盛开。神话中的维纳斯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一切生命之源的化身。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是代表生命之源的女神。画面左上方是风神,他拥抱着春神,春神又拥着花神,被鲜花装点的花神向大地撒着鲜花;画面中间立着女神维纳斯,在她头顶处飞翔着手执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右手边是三美神手拉手翩翩起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和“欢悦”,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面的右下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他有一双飞毛腿,手执伏着双蛇的和平之杖,他的手势所到,即刻驱散冬天的阴霾,春天降临大地,百花齐放,万木争荣。这是一幅描绘大地回春,欢乐愉快的主题。然而,画中人物的情态,画面并无欢乐之气氛,像春天里吹来一阵西北风,笼罩着一层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维纳斯,旁若无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颇有逢场作戏的感觉,令观赏者不解。自文艺复兴始,人文主义精神渗入文艺创作,画家往往借助于宗教神话题材和神的形象,寄托自己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的理想,在波提切利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都寓含着对现实的惶恐不安。画家当时体弱多病,抱病从命作画,这种心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忧郁哀伤了。

《玛尼菲卡特的圣母》
  圣母是耶稣的母亲,也就是神的母亲。她的儿子耶稣命中注定要受到人间最残酷的极刑,而耶稣深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因此圣母子这个宗教题材一直为历代画家所描绘,借以传达最崇高最悲壮的情操:慈爱、痛苦、尊严、牺牲和忍受交错地混和在一起。
在这幅圆形构图内天使们围绕的圣母怀抱着的小耶稣,其中两位天使分列两侧对称式举起金冠,顶部的圣灵金光洒射在人物的头上,另外的天使手捧墨水瓶和圣经,由着圣母蘸水书写, 从空隙处远望一片金色平静的田野。
  人物形象充满着波提切利特有的“妩媚”神态,整个画面没有欢乐,只有庄重、严肃和哀 怨,这预示着耶稣未来的悲惨命运。
  波提切利的人物造型,以非常优雅的、比例适度的、完美而富有古代希腊雕刻美感而与众不同。在艺术语言上,继承发展了他的老师利皮善于运用流畅和谐的线条造型,形成高度完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

《帕拉斯和肯陶洛斯》
  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宙斯劫夺欧罗巴来到克里特岛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弥诺斯,成了克里特王,他娶了帕西淮为妻,不安分的帕西淮和一头公牛偷情生下一个人牛各半的怪物肯陶洛斯,后被关进迷宫以避丑闻,弥洛斯令战败国雅典每七年要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女供肯陶洛斯吃掉,这幅画就是描绘帕拉斯捉拿肯陶洛斯情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尚不能从神灵控制下摆脱出来,因此只能借用神话宗教题材来描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以传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这幅画是对惩恶扬善的赞颂。
画中既发挥了写实造型功夫又具装饰性,画家以线造型为主,同时介入光暗法,人物形象苗条修长优美,衣着风动飘逸,繁复的裙纹形成线条的流动节奏变化美感,贴身的衣褶紧裹着的身体已显示出妩媚多姿的人体美。画家重形式结构美,忽视对人物之间内在精神联系的刻画,因此十分完美而不太动人。


《维纳斯的诞生》
  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
  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接受维纳斯和三美神赠物的年轻妇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诽谤》
  这个寓言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画家阿贝列斯的一幅画中的文字记载,波提切利将之重新构思创作而成。画面类似一幕舞台剧:在一座庄严而神圣的罗马建筑大厅里,视觉中心有三个女子和一个男子,正把一位裸体男青年拖到国王面前审判。被黑色风衣包裹着的男子是“诽谤”,他的手势伸向国王,竭尽诽谤之能事;手持棍棒,揪着裸体男子的正是“叛变”,她出卖了同伴,并把他交给国王;裸体男青年是孤立无援的“无辜”,他合掌向上祈求真理能拯救他免遭诽谤的命运;后面两个女子,一是“虚伪”,另一是“欺骗”,也有说是“妒嫉”和“仇恨”,她们俩正在为“叛变”者梳理头发;在宝座上坐着一位长着两只驴耳朵的国王,昏庸无能,愚蠢无知到极点,听信诽谤,同时在他两边分别是“无知”和“轻信”,不断地向他的耳朵里灌输无知和轻信;画面的另一边站着一位被黑色长袍包裹着的“悔罪”,他正向着立在身后的全裸体女神,那就是“真理”,希望她能出面拯救“无辜”者。可是站立不稳的真理,手指上天,意思是说:“对于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也无能为力,去找上帝吧。”这幅画寓意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是用美丽的形象乔装打扮以欺骗人民的,统治者听信坏人之言,正直好人总是落难,而面对这一切,真理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社会现实。
  画家在形象塑造方面,使用对比的手法以加强戏剧效果。背景的建筑物由直线和拱形曲线构成,廊柱壁面镶嵌着古罗马圣者和英雄的浮雕,显得神圣而庄严,可是就在这神圣的地方,无辜者和真理受到当权者公然无耻的摧残和伤害;真理和无辜者以裸体表现而一切坏人皆以华丽的锦袍包裹,显示真理与无辜者的纯洁美好,画面人物组合靠手势动作发生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整体。


《圣母访问 》
  画面主体人物居中构成稳定的三角形,陪伴者分列两侧,又形成对称的均衡,一个目光向内,另一位向外,造成画境的聚合与开放变化。
  人物造型以多重复杂褶纹曲线变化与背景大理石门廊直线形成刚柔相济的对比;人物形象富有雕塑体积感与环境建筑物相辅相衬托,沉着稳重;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构成对比,鲜丽而华贵。
  透过门廊,远方林立的建筑物,正是画家喜爱描绘的佛罗伦萨景色。单纯的画面表现出画家综合的艺术才能。

《圣斯蒂芬在耶路撒冷布道》
  画中描绘圣徒( 指追随耶稣并为之而牺牲性命的人统称为圣徒 )斯蒂芬在耶路撒冷广场当众布道( 宣讲耶稣教义 )的场面。
  构图上群众和背景建筑群平分画面,居高演讲者斯蒂芬使人群与建筑群相联成一个艺术整体。人物组合主体形象突出,向背和坐立的不同群体,交错变化统一有序,不同人物身分有别,举止动势皆符合性别、年龄与个性;前景左侧背手而立者,衣着华丽、举止傲慢,为上层贵族;右边手持长茅者为护卫;端坐的少女单纯虔诚;捻着胡须的老人为智者;画家以多样的情态姿式揭示不同人物的个性面貌,但都统一于信仰的向往与追求。斯蒂芬站立的姿式,高贵神圣而庄重,右手指向天,寓指上帝,左手捂胸,寓指我是属于上帝的;一切听从主的旨意。
  卡尔帕乔是画建筑物的高手,他把建筑物不仅仅当着画面的背景,而是作为画面不可分割的艺术形象来塑造,与人物一样,共同来叙述画家的思想。
  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已经把自然风光的描绘提到日程上来,它预示着风景画的诞生。

 
《两位威尼斯妇人》

《圣贝尔纳的幻觉》
  菲利皮诺·利皮人物造型坚实厚重,但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太繁杂,缺乏空间透视和艺术概括。
  利皮的造型极富质感和量感,圣贝尔纳的长袍衣褶厚重而具雕塑感,仿佛身着大理石僧袍。在这幅画中,小利皮已尝试夸张拉长人物形体,人物配置和构图向非现实方面探索,已可见开始偏离现实主义传统。
    [last edited by fenglong88 2004-5-7 6:30:08]

《圣母子和圣杰罗莫·多梅尼科》
  小利皮以现实手法描绘这一宗教题材,将一组宗教人物置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之中,使神圣世俗化。
  画面人物以圣母子为中心,圣徒和教士分列两侧,形成三角形态势,给人以绝对稳定之感。而端坐的圣母子形态又形成一个独立的金字塔状,加强了庄严、神圣性。圣杰罗莫跪拜圣母子,举头仰视祈求圣恩,虽已年老,但他那卑下虔诚之举令人感动。人物俯仰呼应产生心理上的联系。而手执花枝,指望在圣经中寻找依据的修士,那举眉阅读之姿十分生动,画家以动势和表情来深入刻画不同人物个性。背景是真实之境,是人可居可行可游之地,树木丰茂而宁静,与人物心态相和谐一致。
  画面色彩配置,稳重中有热情变化,人物衣着以蓝灰为基调,间以红色醒目,使色阶有节奏和韵律变化。

《同圣朱利安和圣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圣母子》
  这是一幅祭坛画,圣徒作为供养人呈对称式分列圣母子两旁,题材和构图皆承继传统,唯人物造型具有个性。
  画中人物形象塑造沉稳、坚实,有雕塑体积感,用笔细腻精到不露笔痕,人们见到的是人,是不同质量感的衣着和大理石,就写实而论已达至高峰。画家尝以使用自然侧面光源,造成画面上由于光的变化而形成各种微妙的明暗变化层次,尤其是反光和投影的处理,自然恰当而富空间感。

《基督投胎和诸圣人》


《杰罗莫·卡西奥像》

《绿垫圣母子》

《三姐妹》

《三圣贤的朝拜与施者》

《莎乐美接受施洗礼者约翰的头颅》
  描绘的是圣经题材。希律王与兄妻埃洛特通奸而为约翰所斥,记恨在心,一天希律王生日欢宴,乘兴许诺女儿莎乐美要什么给什么,女儿问母亲要什么? 母亲埃洛特提出要约翰的头。希律王对约翰一向有敬畏之感,自己既已出言无法收回,即下令取约翰的首级。画中正是描绘这一情节。
  画家以半身特写造型,并没有渲染残忍的悲剧场面,而是借描绘人物的肖像。两个一交一接的手势稳定了画面构图,而莎乐美转首向外,似乎与人物的神情并无联系。画家着意描绘一位年轻貌美的妇人倒成了画中主题。
  莎乐美肖像式造型具有善良美丽的面貌和丰满充盈的身体,表现出画家坚实的造型功力。这里宗教内容不是画家所要表现的主题,而表现人和描绘人的美貌才是主要的。


《沐浴少女》

《圣玛利亚·玛达莱娜》
《  圣玛利亚·玛达莱娜》中所描绘的是被耶稣赦免的妓女玛达莱娜。实际上画家塑造了一位面向现实的有思想情感的女子形象。
  画面构图很特别,以特写手法描绘一位抱膝而坐、面向观众陷入沉思状的女子,身体被银色斗篷包裹得只露出面孔和相呼应的手臂,一只小小的银色瓶子使画面色调获得均衡,背景一角是夕阳西下的天空白云。在这幅画上,画家着意描绘光,强烈的光照使主宰画面的银灰色斗篷发出耀眼的光芒,受光部分又精微地刻画了色彩的丰富层次。光感、质感成了画面的主题。

《大天使和托彼奥罗》


《抱貂女郎》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画家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已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芬奇,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芬奇之所以用院长作模特儿,并非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报复,而是发现院长和犹大都很贪婪金钱,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犹大是作为贪财、叛卖、邪恶的典型而进入芬奇的作品的。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蒙娜丽莎》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我们根据瓦萨利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27岁的时候。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银行家佐贡多以丰厚的酬金请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身体显得丰满,眉毛齐整,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带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纯真和天趣。在弯弯的双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当她把目光注视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马上着手工作。”芬奇向蒙娜丽莎点了点头。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的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芬奇对丽莎说:“如果夫人不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母子与圣安妮》

《杜利圣家族》

《创世纪》
  作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全身心地投入朱理二世陵墓的雕刻,创造史无前例的雕刻艺术之宫,这使教皇的总建筑师勃拉曼特深感不安,如此下去必将夺去他在教廷的地位。出于妒忌,他极力阻挠米开朗基罗继续陵墓雕刻,唆使教皇强令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1509年元旦的清晨,他独自攀登上罗马郊外的一座山的峰巅,放眼世界,心情无比激动,他心想:“上帝在创造宇宙时是一个气魄多么雄伟的艺术家呀!”他顿时回想起 《创世纪》中的话: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深渊而黑暗。上帝说“要有光”;上帝又说“让一座坚实的圆穹从水中升起与水分开”。上帝称这圆穹为天空;上帝还说:“照着我的形象造人。”因此世上才有了人。米开朗基罗突然明白了,这正是自己要征服教堂圆顶天花板的主题画,他要以上帝创造的荣光去压倒它。他决心要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画出创造人类的上帝,同时也画出繁衍的人类。他要画出具有令人摒息凝神的美的人体,画出人类的弱点和不可摧毁的强力。他要把中心部分的空间,包括圆穹的全部,用来画他的几个主要题材:水和陆地的划分;上帝创造日月;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挪亚造方舟和大洪水。他的才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打算在圆顶的边角地方,画上坐在大理石宝座上的男女先知,用饰带把他们联系起来,画得就像大理石雕刻出来的一样。

《创造亚当》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
  米开朗基罗在这个画面上描绘了两个情节: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和被天使逐出伊甸园。这一题材曾被很多艺术家表现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艺术家所揭示的思想意义不一样。在米开朗基罗的笔下,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情感之处,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画幅中间以蛇和天使盘踞的善恶树将画面一分为二,右面描写亚当和夏娃在蛇诱导下采摘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这与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处于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同。米开朗基罗认为,人和上帝是平等的,上帝拥有的,人也应该获得,在这幅画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得到确立。画幅左面,天使挥动宝剑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亚当双手握拳,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也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他们是大踏步地离开天堂,来到人间的。这个形象似乎在说: “我早就要离开天堂,我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所创造的人物,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创造世界的力士。他认为好的绘画必须有雕塑那样的体积感。
艺文手册:知善恶树上的苹果、禁果



《最后的审判》
  这是一幅宏大壮丽的图画,初看上去,似有纷繁杂乱之感,细观之,则人物组合有序。画家塑造了二百多个真人大小的、具有力士般的裸体巨人。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动势构成旋涡形,犹如暴风卷起的人群。基督居于画幅上方中心地位,他站立云端,高举有力的臂膀作出最后判决的手势,他庄严、不可动摇,在他的表情里没有仁慈和怜悯,只有毫不容情的公正无私、令人敬畏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权力是上帝和人民赋予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时候圣母蜷缩在耶稣的臂下,不安地看着这世界末日的到来,她是无能为力的了。在耶稣的周围人群里,既有英雄也有败类,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业绩和罪恶,接受耶稣的审判。公正的耶稣判决重证据,所以凡来到这里接受裁判的人都带来证据。画面上方两个半月形构图中一边是耶稣受刑的刑柱,另一边则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凡殉难的圣徒们,他们都各自拿着受迫害时的刑具向耶稣诉说自己的冤屈:如被剑射死的圣赛巴先、被车轮辗死的阿德里、被吊死的劳伦斯等。画中画家敬仰崇拜的诗人但丁,人类始祖亚当和为意大利文明作贡献的艺术家。他们有的曾被冤屈而死,此时耶稣令天使吹奏生命的号角,唤醒他们,脱离地狱苦海升天。凡作恶者,当代权贵、腐败的统治者、国王和教皇,统统被判入地狱,他们惊恐万状、挣扎、哭号,天使在打他们,魔鬼在拉他们。画中那位头朝下、腰间挂一大串钥匙和权印的人是影射教皇尼古拉三世,教皇克雷门七世也在其中。据说教皇的司礼官比斯纳带教皇来审视米开朗基罗的画,看到画中全是裸体,当着教皇的面诽谤大师,他说:“陛下,米开朗基罗在这神圣的地方画了这么多赤身露体的人,简直是亵渎神灵,这种画应该放在到澡堂里去。”教皇要米开朗基罗为画中人穿裤叉,画家说:“陛下,你去照管人的灵魂吧,他们的肉体由我来负责。”他拒绝修改,心中十分痛恨比斯纳的献媚和攻击,决意判他下地狱并被毒蛇缠绕,我们在画面左下角看到的那个裸体被毒蛇捆住的正是比斯纳。米开朗基罗原来的一位朋友、意大利诗人亚列丁诺,曾向米开朗基罗要过画,画家未能如愿,于是他到处写文章攻击米开朗基罗是异教徒,应受宗教法庭制裁。这使画家十分恼火,心想你这个混蛋,为了私利竟加害于我,装得像正人君子一样,实际内藏奸诈,于是画家把他画成圣徒巴多罗迈,而他手里举着一把刀子,提一张人皮,画家在人皮上画了自己的自画像,意思是你装得像圣徒,实际上你是刽子手,你害了我,剥了我的皮。这是被诬陷、被损害者的呐喊,这是对罪恶社会的揭露和控诉。由此可见画中一切人物、事物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是画家对不仁不义的社会作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教堂里必须装饰有这个主题的画,它是宣扬因果报应的;人死后凡善者升天,恶者下地狱。基督教义里宣称:上帝的儿子耶稣在人间布道,被钉死后升天,他代表上帝审判人的灵魂,在他前面天和地分开,再无一切阻挡,所有死者都站在他的面前被记录在生命册里,耶稣诠阅着每个死者,如果是罪人就被判入地狱受苦受难,第二次死也就是灵魂的死亡,凡在世行善者、耶稣就赐给他生命水,灵魂就会得到永生。作为人文主义者的米开朗基罗借用圣经里“最后的审判”这一宗教题材和情节,着意于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对人世间的痛苦和不平的控诉,表现了画家对现实存在的罪恶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以及对黑暗社会及腐败统治者的裁判,为正义声张。我们从他画中人物形象塑造看,他画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是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经历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善和恶、真和美。

《圣母的婚礼》
  这幅画的构图样式、环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师的佩鲁基诺画的《基督将天门的钥匙交给彼得》,人物造型除带有老师娴静优雅的风格特征外,开始显露自己独特的柔美风格。画面取对称式布局,背景是顶天立地的多边形洗礼堂充满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形曲线,造成刚中有柔、简洁明快、整体变化和谐的美感。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使空间深远。画面前景仍以对称式布满人物,视觉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仪式,约瑟将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的手上,左右两边分别两组男女青年。玛利亚后面的一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约瑟背后的男青年则是求婚者,他们手执求婚标志的棍棒,谁的棒头开花,谁就是命中注定的玛利亚的未婚夫,正是约瑟的棒头开出一朵小花,这一神的意愿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愤,前景中的青年就绝望地折断了手中的求婚棒。这是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场面。画中无论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变化多样的曲线,人物的体态面貌、衣服的褶纹变化,都给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画家自己对这幅画很满意,第一次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圣乔治与龙》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尔故乡的乌尔宾诺公爵以“嘉德勋章”,公爵为了答谢英王,委托21岁的拉斐尔绘制一幅歌颂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小型图画,并要求他在画中把圣乔治画成杀死毒龙的嘉德骑士。这个题材拉斐尔画过几幅,这一幅最为杰出,显示出拉斐尔自己的艺术个性。
  画家以对角线安排形象,腾跃的白马呈向上趋势,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动作十分英武优美。画家更多关注绘画的造型形式,而对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气质刻画缺乏力度,达不到达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战》中人物和马的精神表现。

《草地上的圣母》

《同圣伊丽莎白和约翰在一起的圣母子》

《基督的埋葬》

《雅典学派》
  在雄伟庄丽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画面构图宏大,视觉中心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 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分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画家借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文明的赞颂,对未来发展的向往。我们欣赏这幅巨作,如同进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这个思想领域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展开的。他们两人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从一上一下对立的手势,明显地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两边的人物成众星捧月分列两旁,表情动势向着两位争论学者,有的注目倾听,有的用手势欲表达自己的看法,强化了画面的中心。画幅左面一组的中心人物,是身着长袍,面向右转,打着手势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苏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侧转头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青年人,是画家故乡乌尔宾诺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后坐在台阶上专心写作的秃顶老者,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身边的少年在木板上写着“和谐”和数学比例图;身后上了年纪的老人,聚精会神地注视毕达哥拉斯的论证,准备随时记录下来;那个身子前倾伸首观看,扎着白头巾的人,据说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依;画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着桂冠正在专心书写的人,有人定为语法大师伊壁鸠鲁;画中前景侧坐台阶、左手托面、边沉思边写作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身后站着一位转首向着毕达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着书本,好像在证明什么,他就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画面中心显眼处的台阶上横躺着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狄奥尼,这个学派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这位学者平时只穿一点破衣遮体,住在一只破木箱里。画的右半部分又分几组。前景主体一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他正弯腰用圆规在一块石板上作几何图,引来几位年轻学者的兴趣;欧几里德后面那个背向观众手持天文仪的人,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对面的长胡子老人是梵蒂冈教廷艺术总监、拉斐尔的同乡勃拉曼特;那个身穿白袍头戴小帽的是画家索多玛,在索多玛后面的只微露半个头颈,侧面看着我们的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最善于在画中描绘自己崇敬或诅咒的人,也爱将自己画到画中,借以表明自己对画中事件的态度,或代表签名。这幅壁画画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为画面的自然画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教堂作装饰,两边作对称呼应,画中人物好像是从长长的、高大过道廊走出来,透视又使画面呈现高大深远。建筑物的廊柱直线和人物动态的曲线相交融,产生画面情境柔中有刚,加之神像立两旁,使画中充满深层的古典文化气息。画家极善利用台阶,使众多人物组合主次前后有序、真实、生动、活泼,画面将观赏者带进先哲们的行列。这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生动的姿态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个性刻画,布局的和谐、变化且统一的节奏,可谓把绘画创作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椅中圣母》
  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拉斐尔画中的圣母情深意长,关于这双动人的目光,有个传说:有一次画家从梵蒂冈出来,在门口廊柱下见到一位抱着婴儿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纳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颠倒,他满怀激情地拾起一块木炭,想把这动人的瞬间永驻在画布上,他环顾四周,见到旁边有一只朝天的空桶,画家没加考虑,就跑过去把桶翻过来,在桶底上急速地画下这位多情而美丽的少妇,有人认为《椅中圣母》的创作灵感源于此。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象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画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观念,以红、蓝两色为基调。因为在基督教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画中,圣母的衣着一般以红蓝两色相配搭。在这幅画中,圣母上衣为红色,斗篷为蓝色,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衣着的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从而强化了艳丽的色彩和画面的华贵。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

《西斯廷圣母》
  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巴尔达萨雷伯爵像》
  比拉斐尔小 5岁的巴尔达萨雷伯爵,是画家的挚友。在这幅肖像中,画家不仅细腻刻画了伯爵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更出色的是运用微妙变化的色彩,把伯爵身上那天鹅绒的银灰色,外衣和帽子描绘得淋漓尽致、质感鲜明。画家更着意于挖掘这位真实人物深沉、善良、智慧的内在气质,作为外交家、政治家、作家和学者的伯爵的形象,在画家的笔下得到活灵活现的表现。构图采用正三角形,使画面沉稳和庄重,这与人物身分,修养和心态十分吻合。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披纱巾的少女》
  《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唐娜·维拉塔,据说是拉斐尔的情人芙纳蕾娜的肖像,在这位女子肖像中,画家不仅描绘了她的美丽和多情,更是运用了一种极为丰富的色彩语言,把芙纳蕾娜的面孔和袒露的酥胸描绘得十分细腻,华贵的衣裙上,繁复精致的褶纹与单纯的披纱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肉体的温柔与魅力。银灰色调的衣裙与白皙肌肤的色彩交相辉映,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纯洁的主旋律。在这个形象上,宗教的神秘意味荡然无存,突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这无疑是画家描绘真实对象的结果。

《基督显圣》
  《基督显圣》又名《基督变容图》,是拉斐尔应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奇邀请为法国纳博纳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临终前的最后一幅杰作。
  内容取材于马太福音: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间就在他们的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此时,忽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并同耶稣说话。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从云彩里传出来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到了,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来,抚摸着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这里。
  在拉斐尔的这幅画中,地面上的光线虽然是阴暗的,但人群却被基督显灵的光所照亮。在空中卷起的风暴中,圣光和云朵将基督托起,犹如从天而降来到人间。在基督两边飞腾着的是摩西和以利亚,在山顶上躺卧着的是吓坏了的门徒。画家在这里运用了螺旋形造型技法,造成一种旋转的运动感,三个门徒中姿态各不相同:雅各掩面伏地,彼得惊恐万状,而约翰则被惊吓得晕头转向,都表明在神力面前无能为力。
  画面划分为天上和人间两部分,据记载,画的上部分出自拉斐尔本人手笔,而人间的人群则是以罗马诺为首的学生们画的。但据考证,画面左下角的那位圣安德鲁是拉斐尔所画,他的姿态动作前伸转首,身体的明暗对比强烈,这种大反差造型,为70年后的卡拉瓦乔所发展。画面色彩鲜明、响亮且丰富,这表明他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成就。

《暴风雨》
  画中描绘一位吉卜赛裸女和孩子,还有一个士兵,据经 X光透视在士兵的位置上原来是在水池沐浴的裸女。画家着意描绘暴风雨来临前的瞬间情景,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一道闪电掠过画面天空,画家相当准确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闪电,具有真实感。画中风景充满画面已成为主体艺术形象,而人物逐渐降到陪衬地位,这预示着风景画从此独立的趋势。

《三圣贤》
  《三圣贤》又称《三个哲学家》,一直被认为是为乔尔乔内所作,但是经现代仪器检验后被否定了,因尚无归属,暂且仍归乔尔乔内名下。
  这幅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分析,主要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大自然的变化是多样而神秘莫测的。画家将人和自然组合在一起,构成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
在色彩配置和表现上,显示出威尼斯画派的基本特点:表现自然光照下色彩变化的关系,由过去的明暗法转化为色彩布局。整个画面的色调是越接近中心愈明亮,天空的色彩变化极为丰富,精微地表现由于光影变化而使画面达到色彩的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睡的维纳斯》
  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反封建专制、反禁欲主义的时代到来时,维纳斯再次来到人间、走进艺术殿堂,她预示着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曙光即将普照大地。全裸的维纳斯作对角线动势,横卧于户外自然中,她微闭双目,带着进入梦乡的安逸明朗的神情,作沉睡状,右手垫在后脑,右脚弯入左腿下,整个人体被一个密封的椭圆形曲线包围着。女神高抬右手枕于脑后,左手的姿势既有遮蔽又有性的暗示,体现一个开放与禁锢并存的时代。画家以人体依对角线布局,有一种视觉伸展的张力,似乎包含着无限发展的空间。画家将女神安置于自然景色中,这是一种非现实而具神韵的意境。女神从肉体到精神均体现了人间女子的全部美质,这种亦人亦神的形象,正是威尼斯文艺复兴初期资产阶级反封建过渡时代精神的反映。画家所描绘的自然正是意大利典型的乡村景色,画家赋予它和平宁静的境界,与沉入梦乡的女神安逸明朗的神情十分和谐默契,情景交融。是人体美、世俗精神美与自然景色美的完美统一的艺术典范。整个画面被统一在淡金黄色调里,落日余晖映照着女神丰腴圆润的身体,放射出玛瑙般的光泽,显得格外纯洁、明亮,散发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画家在女神所处的环境色彩配置上,从上半部的较深红色,转入蓝色、绿色和黄色,使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既突出人体,又与周围的色调相呼应。乔尔乔内善于运用细腻柔和的笔触和流畅的曲线造型,人体组成与背景自然的直线形成柔中有刚的对比,圆润的裸体与繁密褶纹又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画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高超的艺术技巧,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交响曲。

《田园合奏》
充满阳光的乡村风景中,两位衣着华丽的年轻音乐家和两位体态丰艳的健美女神在乐器伴奏中欢乐,将人们引入恬静的诗意境界,宛如一首人生颂歌,赞扬世俗生活中人性人情和爱之美。画面将富有生机的自然风光与充满生命和谐的人体结合起来,体现了乔尔乔内人文主义的精神。乔尔乔内擅长用清新、晶莹的各种浓淡色彩塑造人物,他的轻快细腻的笔触具有充分的造型表现力。画中色调运用均衡的冷暖色,配置得恰如其分;色阶的交替变化,华丽而流畅,柔和而有层次感;光线的布置,明暗交错,呈现温暖的金色调,给人们以感官的审美享受。

《基督与受骗女子》
  洛托比乔尔乔内和提香小几岁,他们是同代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宗教神话题材富有人性特征,色调明朗。这些都是威尼斯画派画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洛托并无例外。
  《基督与受骗女子》实际上是一幅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风俗画。基督扮演着一位主持公道的、受人尊敬的长者,骗子的述说,围观者的参与表态议论,无奈的受骗女子,每个人都作出符合自己身分的姿态表情,尤其是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所传达的思想情绪都十分生动和富有个性特征。
画家以半身群像布满画面,人物拥挤重叠,密不透风,着力刻画人物头部动态和面部表情以及相互关系。构图仍以传统的基督居中,其他人物分列两边形成对称式结构。
  在明暗色彩处理上,人物,尤其是面部都处于受光亮区,在暗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为光辉夺目,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感,是通过冷暖色对比和强光线照射达到的,作为主体人物的基督和女子都处于强光和冷暖色彩对比下,形象格外突出。
  这幅画表现出善与恶、美与丑的精神对比,女子是美好善良的,而基督则体现光明正大和公正,它是真善美的化身。周围的人群美丑交织、善恶共存。

《维纳斯和丘比特》
  维纳斯和丘比特是西方绘画的传统题材,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潮影响下,不同的画家所描绘的形象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
  文艺复兴以来,维纳斯已被画家请进卧室,像贵夫人一样躺在华丽的闺房床榻上,面对着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洛托的这幅维纳斯母子像,是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构图和造型形式,提香也画过多幅这类构图。在威尼斯画派的画家笔下,维纳斯是位体态丰艳、多情妩媚的贵夫人。而洛托创作的这幅维纳斯体态更为开放,丰满的身体更具魅力,有趣的一个情节是小丘比特撒尿穿越桂冠,由于顽皮而增加了生活情趣。采用光和冷暖色彩对比,更使维纳斯母子形象在画面上显得格外醒目突出。

《扮演卢科莱奇亚的妇人》
  洛托是位出色的肖像画大家,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同时加进自己的美学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总类似于他自己那种正直、孤傲、不可侵犯的威严,难为人们亲近,画中这位女演员就给人种感觉。
  画家以细腻不露笔痕的笔触,描绘人物的面孔、胸部和手,以富有光色质感的笔触色彩,描绘了精致的衣着和佩饰物,达至逼真境地,并不亚于同辈的提香诸大师。
  由于他的孤傲个性和浪迹天涯的生活,即使有这般高的技艺,但在美术史上,从未能获得提香似的地位和声誉。  





《依赛克的牺牲》
  佛罗伦萨洗礼堂总共有三扇以浮雕为装饰的青铜大门。早在两代人以前安德列·彼萨诺于1336年为这座洗礼堂制作了第一扇青铜大门的浮雕。另两扇因无财力而搁浅。1401年又在羊毛商行会的资助下重建,为此在雕刻家中举行一次设计竞赛,参赛者中有大建筑家兼雕刻家勃鲁内列斯奇·奎尔查和基贝尔蒂。终以 20岁的青年雕刻家基贝尔蒂一举夺魁。
  《依赛克的牺牲》就是基贝尔蒂参赛的获胜作品。
  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令亚伯拉罕在人间替他行道,并使他家业大兴,得一子取名依赛克。一天,上帝命亚伯拉罕将爱子献祭给上帝,此浮雕正是描绘亚伯拉罕刚要举刀砍杀儿子的头的瞬间,天使突然飞临,告诉他这是上帝对他虔诚的考验。基贝尔蒂所作浮雕以优美、流畅和光洁取代了勃鲁内列斯奇浮雕所强调的气势和力度。他尽量减弱题材本身所包含的恐怖内容。浮雕中的亚伯拉罕,以哥特式 S形雕像造型,轻微地扭动着身体,他虽手执尖刀,却不像真要杀子;浮雕中的依赛克,昂首挺胸跪立,姿态十分坦然。人体塑造细腻生动,使人们联想到古希腊的雕刻。因此,人们一致认为这是自古希腊以来,第一个真正体现希腊古典理想美的裸体雕像。





《圣母子和圣马可》





《大卫》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时,非利士人兴兵入侵,有个武士叫哥利亚,身高8尺,手持巨戟,出阵40天,以色列人不敢迎战。一日,少年大卫去看望在军中服役的兄长,听说哥利亚如此飞扬拔扈,很伤自尊心,他坚决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阵杀死哥利亚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无能的希律求之不得。大卫出阵后,大吼一声,随即用甩石机击中哥利亚的头。被击昏的巨人倒地,大卫机敏地拔出利剑割下哥利亚的头。多纳太罗雕塑的少年大卫正是表现这一情节。着意表现人的完美体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纪已经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大卫》问世,实在是惊世骇俗之举。裸体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卫立在人们面前表现了过去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颂扬人体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所塑造的大卫是佛罗伦萨人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大卫》正陷入复杂沉思的心理状态,他的沉思目光似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美和力量。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吹小号的人们》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十分生动真实,且富有情趣;人物表情尤为动人:用心托着长喇叭的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吹喇叭情态,一个因人矮而踮起脚,尤其前景两个跳舞的孩子,一个挺胸,一个弯腰,艺术家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和动态写生是难以雕刻的。孩子们圆润柔软的肌体和因运动而引起的飘逸衣裙,赋予了坚硬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





《访问圣母》
  这是一组群雕,表现虔诚地跪拜圣母的情节。15世纪的佛罗伦萨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逐渐占统治地位,艺术家们以自身对人的思想感情去对待神灵,把神从神坛上请到人间,与人同形象、同思想、同感情。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在这尊雕刻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神性,只见一位虔诚的、心地光明的老人,在祈求一位少妇对自己的宽恕。圣母与老者的目光手势相对相拥,深刻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人物的形体塑造和精神传达和谐一致,情态十分感人。中世纪那种生硬、僵直的造型和呆滞渺茫的目光已经消失,人真正代替了神。





《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乌斯》
  波拉尤奥罗在作品中偏爱表现人体的各种动态,越激烈越喜爱,他选择了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乌斯的决斗作为雕塑题材。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个半神,他神通广大,力大无比,安达伊奥斯是大地女神之子,只要他立足于大地母亲的身,就力大无穷。所以赫拉克勒斯必须竭力把他举离大地才能战胜他。《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乌斯》为青铜雕塑,只有约16厘米高,雕塑虽小,却表现了两个巨人之间拼死搏斗的巨大力量。雕像表现了赫拉克勒斯智胜敌手的最后瞬间,即赫拉克勒斯双臂有力地抱起安泰乌斯,后者则仰首挣扎嚎叫。这组雕像第一次使人体摆脱了底座的约束而飞舞在空中。群雕中两个人体紧紧地扭抱在一起,既表现了力的抗衡,也表现了人体运动对立统一和变化。由于青铜质感反射出来的光影效果,使整个群雕的紧张动态及流畅的块面变化更加动人。





《柯科列奥尼骑马像》
  在意大利雕塑历史上有三座杰出的骑马肖像:一是古罗马皇帝的《奥利略骑马像》,奥利略是帝国衰落时的帝王。整个形象笼罩着失望与惆怅、反映低沉与彷徨的情调;二是多纳太罗雕的《加塔梅拉特骑马像》,他是位英雄、统帅,他驾驭座骑在漫步健行,一只马蹄正踩着一个圆球,那是象征世界权威的标记。将军以绝对的权威制约着骏马和周围空间;三是委罗基奥创作的《柯莱奥尼骑马像》,柯莱奥尼是位有名的雇佣军队长,1475年去逝,留下一大笔钱给威尼斯共和国,要求为他塑一座骑马像,安置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委罗基奥所雕的马已与前代大师不同,他的一条腿已离开地面,以雄健的步伐跨向空间。雕塑家以不寻常的手法,将马的前进与骑马者的遏制这两种力量和谐地统一起来,整个艺术形象具有弓在弦上的巨大冲击力。这座纪念碑式的骑马像,仍然来自与《大卫》同一种理想——行动中的人。





《圣玛利亚教堂》
  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宫殿建筑 
  15世纪的意大利由于新的统治者和商人、有产者的富足,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城堡式的宫殿,这些15世纪的宫殿建筑在相当的程度上还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这些建筑常常坐落在狭窄的街道上,有时观者对宫殿的正面甚至很难一目了然。意大利的宫殿正面一般分为三层,外壁通常是用粗重的石头依照森严而宏伟的公侯式的宫殿来建造的,这种粗面砌石的装饰多了时代的新样式。这类常常具有独立意义的宫殿的正面被装饰得富丽豪华,是主人用以在市民面前炫耀自己的富有的。在宫殿建筑的内部,配置着带有圆柱的宽敞的庭院,庭院和某些房间的样式是对称的,它表现出构造匀称和完整。在宫殿样式的创造中,米开洛佐·迪·巴托罗缪(1396-1472年)和朱利亚诺·迈阿诺(1432-1490年)是杰出的代表。

《美第奇宫》

《圣马可学校》

《巴库斯》
  1496年6月,当米开朗基罗21岁时,第一次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罗马。
在罗马,年轻的雕刻家第一件作品,就是这尊为罗马豪富、古物爱好者和收藏家雅各布·加里作的《巴库斯》石雕像。
  巴库斯的希腊名字叫狄俄尼索斯。有一次,他的好友因决斗而死,他含泪埋葬了朋友,不久坟墓上长出了葡萄,他取了葡萄榨了汁放在牛角杯里饮下,顿感兴奋异常。自此,人们便用葡萄酿酒,巴库斯也就成了酒神。
  雕刻家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健美的青年,用葡萄装饰头发,手捧美酒,身体的重心落在左脚上,呈开放状。背后雕一个顽皮的半人半兽的小精灵,抱着一串葡萄,这是为形体衬托需要而作的陪衬形象,可见青年雕刻家熟练地驾驭大理石的才能。

《哀悼基督》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圣母和门徒们立即赶来奔丧,耶稣托付约翰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并对大祭司波拉多说:“我一向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说完即仰面向苍天大声呼号:“父 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即断了气,圣母将儿子的尸体抱在怀里,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决定将自己的怜悯和崇敬注入永恒的石头。雕刻家在构思时毅然超越一般哀悼的情节,大胆地将萨伏纳罗拉的精神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融在一起塑造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紧紧把握基督临终前的表白:“我一向是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雕刻家 以耶稣为自己心目中崇敬的萨伏纳罗拉,而以圣母象征祖国意大利,祖国为失去伟大的儿子而哀悼。
  红衣主教格罗斯拉耶来看他雕刻的进展情况,惊奇地问道:“告诉我,我的孩子,圣母的面貌怎么能保持得这么年轻,比她的儿子还年轻呢?”
  “主教大人,在我看来,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所以她能保持青春的鲜丽。”主教对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感到十分满意。
  雕刻家所创造的圣母体现了青春的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
  大理石在米开朗基罗榔头和凿子下十分柔顺,他随心所欲地雕刻出光滑的人体和折褶繁复的衣纹,透过细微的动态表情,窥视到雕像内在的情感。在这里完美的雕刻技巧已完全融化在 艺术形象之中,雕刻家赋予大理石以鲜活的生命。
  雕像被安放在圣彼得教堂的法国国王小礼拜堂里,立刻轰动了罗马,如此哀宛动人的雕像在意大利文明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人们不相信这组雕像是出自一位年轻的雕刻家之手。米开朗基罗只得在圣母胸前的饰带上刻着“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雕”,从此“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响遍了意大利。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卫》
  大卫这一英雄题材曾为历代大师所用:多纳太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创造过身披铠甲的武士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唯有米开朗基罗,既超越圣经中文字记载,也超越了先辈大师们的模式,他塑造的大卫,是个成熟的年轻人,靠他那颗伟大的心和那双强有力的手,面对哥利亚那样身穿一千磅胸甲的巨人而毫无畏惧,才能赤手空拳打死闯入羊群的狮子和熊。米开朗基罗心目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保卫祖国、治理城市的象征。他是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人类觉醒。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体站立姿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可见他怒目直视前方,有一种准备迎接战斗之势,这种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对比,更显得蕴含无穷的内在力量,由于它是裸体,更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人们视它为保卫祖国,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胜一切侵犯之敌的保护神。

《被缚的奴隶》雕像
  用奴隶雕像装饰陵墓是沿用古罗马时代纪念碑装饰的惯例。米开朗基罗在教皇墓前造奴隶雕像,在于通过两尊奴隶雕像,传达被束缚、被奴役的灵魂,希望求得解脱内在精神。
  《被缚的奴隶》塑造一位强健有力的裸体青年侧转着身体,胸腰间被一条象征性的绳索缚住,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蕴蓄着极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解脱。
  雕像具有运动的节奏,他那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这种动势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迸发出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因此,有人称它为反抗的奴隶。
  在《垂死的奴隶》中,米开朗基罗又塑了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他胸前的那条绳索象征着禁锢的暴力与专政,全身肌肉舒展放松,似有灵魂进入天国、肉体得到解脱的境界,这就是米开朗基罗所祈望解脱的归宿。
  米开朗基罗的奴隶形象扭转构成两个面,这种造型姿态显得激奋和狂暴。力的挣扎使得腿紧贴着腿,两臂紧贴着身躯和头,四肢与躯干之间没有空隙,雕像形成整块。他曾经说过:只有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奴隶雕像中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是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难。

《摩西》
  摩西是在埃及当奴隶的希伯来人(即以色列人)利末的后代,长大后受到上帝恩赐,带领以色列60万奴隶出埃及,在西奈半岛定居,建立了以色列国,所以摩西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大智大勇的领袖。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因此他是一位贤明的王者和立法家,是公正不阿的法权象征。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法治国。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埃及人腐败的教训。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摩西王立此法正是保证以色列人兴国强大之本。传说摩西的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摩西王闻此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雕家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使坚硬的大理石充满人类至高权威的生命。
  《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形象。传说摩西立法时已年过80岁。所以米开朗基罗塑造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他处于激愤的瞬间,坐着侧转头部,头顶上生出两只触角,那是神所发出的“神光”;他一只手捋着长须,另一手紧握十诫法板,双目远视,在神情凶猛的眼神下紧闭双唇,由于对违法者无比愤怒,因理智而处于暂时的克制;裸露的臂膀,凸起的肌肉强有力地护卫着十诫法板,显示出有力量依法治理国家;他的右脚有力地踩着大地,左腿后曲,脚趾点地,似有欲坐又起之势,是情感和理智尖锐冲突的瞬间,仿佛欲跃而起,怒斥犯法者。他是一位真理、正义、至高权威化身的神,准备向世俗的罪恶宣战;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立法、护法、执法者的象征;一个愤怒的神所发出的可怕的预言,是神对人类的愚蠢和野蛮所作的判决。
  雕刻家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的转折动势既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更显得德高望重的君王权威。同时以多褶厚重的斗篷覆盖身体下部,形成一个单纯的整体,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导到上半身的头和臂膀,尤其突出地塑造了裸露的右手臂和薄衫紧裹的胸部,使观赏者看到,坚强的肉体里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伟大的米开朗基罗极善雕塑人体,当他在塑造人体时,他所表现的并不是一般的肌肉,而是使肌肉运动的生命,甚至超越生命。他所表现的是一种神圣的威力,不可征服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体肌肉中发出吼声,摩西的强健肌体向人们表示:摩西王有力量捍卫公正的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际上,摩西是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以及全人类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它的意义是超越一切的永恒。

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在54岁时参加了保卫佛罗伦萨的战斗,曾受命为军事建筑总工程师。
  佛罗伦萨战败后,他流亡外地,受到通缉。新教皇利奥10世提出赦免的条件是为美第奇礼拜堂作雕刻装饰。为了艺术,他忍辱回到了佛罗伦萨。
  大师在59岁时完成了美第奇礼拜堂的两组雕像:一组是罗伦佐·美第奇的墓前雕像,像下安置《晨》与《暮》;另一组是朱理亚诺·美第奇像,像下安置《昼》与《夜》。罗伦佐和朱理亚诺生前都有教皇司令官的称号,因此米开朗基罗在构图时都把他们塑成武将形象。罗伦佐被雕成坐着沉思的姿态,头微低,左手支撑着下颔,指压嘴唇,右手反依大腿,双腿交叉,表现他的文雅和思索的状态。雕刻家少年时代曾受过他的赏识和礼遇,他是受作者尊敬的统治者。在朱理亚诺的雕像上,米开朗基罗则做成手持权仗,身着铠甲,巧妙地表现他外表刚毅、内蕴空虚的神态。
  两个美第奇坐像前的四尊男女裸体雕像中,《晨》和《夜》为女性裸体。它是成熟女性身体的再现,毫无柔嫩之气,在悲哀与折磨中保持了自己的静态之美。《晨》被塑为欲醒未醒的朦胧神态,似在刚从不安的梦中被惊醒的瞬间。雕像将女性的身体塑得丰满、健壮,具有刚柔兼蓄的美感,富有弹性的肌体虽然处于睡态,却蕴含勃勃生机,它是静、美和力的交响。
  《夜》比《晨》更有深意。白日对生命固然美好,而黑夜对命运悲惨的人更是一种抚慰。《夜》中的女子曲着身子静静地享受梦幻的慰藉,在她身上烙印着白日的磨难与黑夜的解脱。意大利诗人乔凡尼为这尊杰作深受感动,留下了动人的赞美诗句:夜,为你所看到妩媚地睡着的夜,那是受天点化过的一块活的石头;她睡着,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你叫她醒来,——她将与你说话。
  米开朗基罗对友人的诗作了深沉回答: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
   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因此,不要惊醒我啊!
   讲话轻些吧!
  《昼》和《暮》雕的都是健壮的男子。《昼》是一位蜷缩而扭转身躯的男子,他隆起肩臂,目光注视人间。这是充满力量又无法施展而不甘心的精神形象,斜卧的姿式隐含欲动之势,恰似笼中的老虎、禁闭中的巨人。而 《暮》却是动之后歇息之态。

《罗伦佐·美第奇》


《晨》

《暮》

《朱理亚诺·美第奇》

《昼》

《夜》

《胜利》

《龙达尼尼的哀悼基督》

《巴库斯》雕像
  这尊具有360度视角酒神巴库斯的圆雕像,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观赏。它与阿波罗的区别不仅视角不同,而且左腿岔开左手高举酒碗,这个动作打破了整体封闭状,呈开放姿式,可以说阿波罗雕像严谨封闭,而巴库斯潇洒开放,无论哪一尊都严守古希腊的美学观和规范,追求完美无缺的理想美。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拉奇·法奈塞建筑》

《图书馆阶梯》

《圣彼得大教堂》
  早在15世纪,教皇们就打算在业已倾塌的古老会议厅的旧址上建筑新的教堂,但要求以新的样式代替早已在意大利建成的哥特式教堂,同时也要胜过异教徒的教堂。对此,不少大师都不能胜任。勃拉曼特却大胆地承担了,从他设计的图样中,可以看出他构思的严密精致。这是一个中央穹窿式的建筑,而不是古典的巴西利卡式,它的四个方面伸出了四个小的穹窿式结构,从而显得极为丰富又不失统一。它的外形具有在罗马式的建筑中才能见到的体积和空间的一致性。但是,他的去世使计划未能付诸现实。米开朗基罗承续了这一工作,他修正了勃拉曼特的图样,但仍然保持着原设计的主要风格。这个巨大建筑物的施工旷日持久,直到17世纪才告竣工,由于数次更换建筑师,完成后的建筑物与当初的设计已相距甚远。

《水上建筑-科纳府邸大厦》
  桑索维诺在威尼斯为科尔纳罗家族设计的濒临大运河的这幢科纳府邸大厦,在威尼斯府建筑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使威尼斯府邸建筑规范化,具有更为纯正的古典色彩:底层有三个一组拱门,上面两层采用双圆柱进行垂直划分间隔窗户,保留了威尼斯传统府邸的“群窗”特点。
  该建筑始建于1537年,具有单纯、严谨的古典主义的特点。


《马可大教堂和圣马可广场》

《坦比哀多礼拜堂》
  帕拉第奥于1570年写道:“因为布拉曼特第一个使得自古以来已被隐匿的优美建筑发扬光大,我觉得完全有理由将他的作品包括在古人的作品中”,这表明勃拉曼特的建筑回归古典形式。
  蒙特尼奥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圣彼得的殉教之地。坦比哀多礼拜堂是为纪念圣彼得殉教所建,坐落在教堂的庭院中间,显得有些孤零。它是圆形平面的集中式布局,以古典围柱式神殿为蓝本,上盖半球形圆形。平面是柱廊和圣坛两个同心圆组成;立面由两个精细不同的圆筒形构成。柱廊的宽度等于圣坛的高度,这种造型是典型的早期基督教为殉教者所建的圣祠的基本形式。教堂下层的围柱廊采用多立克柱式,颇具英雄主义气质。
  布拉曼特在这里所追求的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代建筑,而是在精神气质上创造出与古典建筑具有同等意义的现代纪念性建筑,他超越了古人,因此这座建筑可称之为文艺复兴盛期的纲领性作品,可谓建造新圣彼得大教堂的先声。

《彼乌斯四世的赌场》

《建筑内庭》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3: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莱西在米兰的主要作品是设计于1553年的马里诺府邸。
马里诺是在米兰的热那亚富商。这府邸规模巨大,装饰丰富。内部敞庭院底层的敝廊,是帕拉第奥母题的变体,而它的上层却装饰得过于繁复。
  这座府邸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主义形式与极其繁缛的装饰相结合,这是阿莱西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

《加利巴鲁提通道》

《圣玛利亚教堂》

《乌菲齐宫》
  作为建筑家的瓦萨里经常充当盛大节日的艺术主办人,制作装饰布景,他的这方面艺术经验在后来的“乌菲齐”(意即官邸)设计中得到体现。
  这座官邸建筑作为新的托斯卡纳政府所在地。两排外形相仿的高大建筑物相对而立,中间是一条类似街道的窄狭广场,长122 米,所以造成一条隧道般的感觉,强烈的透视效果,颇像舞台布景。朝向阿尔诺河的一端,有一个优美的“帕拉第奥母题”式的敞廊,曾受到帕拉第奥本人的赞赏。
  这座建筑细节,较多地模仿米开朗基罗在美第奇礼拜堂的设计。官邸坐落于佛罗伦萨,始建于1560年,瓦萨利去世时尚未完成,由布翁塔伦蒂接着完成。

《圆厅别墅》
  在帕拉迪奥设计的别野中,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是这座位于维琴察古城外,始建于1550年的称之为《圆厅别墅》。这座别墅最大的特点在绝对对称。从平面图来看,围绕中央圆形大厅周围的房间是对称的,甚至希腊十字型四臂端部的入口门厅也一模一样。这座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纯洁、端庄和高贵的美感,也有诗情画意。
发表于 2005-7-30 23: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是一种觉醒,一种解放,一种对经典的珍视回归以及依托的本原追悔,无论对灵魂,还是肉体来说都必然要经历一种最为深沉的挣扎,最终要求走向另一种被认为背离人性和精神的道路,但我依然确信这条路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有着充分光辉的道路,走下去就是未来和将来对于过去的经典,只会让我们的后来者仰视、学习,甚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06:40 , Processed in 0.2200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